·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新闻
·新闻 
·讲经菁华 
·本网视角 
·走出学佛的误区 
·学佛必持戒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第二十三集 (共70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6-01-06 13:18:01
关键字:放光,别序,六成就,圣,不可思,减损谤,神通,法眼,佛种,黄檗,无为,辩证法,通序,谤法
【 点击数:1686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你什么都忘了,就剩这一句,这就是“即无为”还“不着无为”。所以愈是高的法愈是简单。

  道教有这话,“下士闻道,大笑之”。下士听道,可笑可笑,他就是想有人听见我这话就可笑。你说念佛这么高,可笑可笑,他不知道这个道理就在这。为什么“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可以往生,就是阿鞞跋致?都是不可思议,大家要知道。

  “谛住”这里讲得很好。

  “此菩萨心常住无住处涅槃。”这都避免了语病,“常住涅槃”,你这个涅槃就成了个住处,他说“无住处涅槃”,你住一个“无住之处”,这个语病就少一些。但是凡是有言语总会有些语病的,所以我们要善于体会它的意思。这个叫做“常住”,就是“心常谛住”,一个是“安住”,一个是“常住”,他就都解释了。《会疏》的解释没有新的意思,我们就不讲了。

  “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万物”,指万法。总之都是说的一切,一切诸有。“

  自在者,通达无碍。”我通达而没有障碍。

  “《法华经序品》云: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有无法你把它成了一个结、一个扣,拴住了,牢固了,就把你束缚住,就不自在,你是被束缚的;这些有结都消除尽就自在了。

  再有“自在”的含义,“施为无壅,神通自在”。“壅”就是不通,这些施为没有什么障碍,都是通畅。

  神通自在”,神通当然不是坏事,而且是成就的人自然会得到神通。但是我们如果不求觉悟,首先要去求神通,你这个方向就错误了,方向错误你就必定是走到一个错误的路上去,你愈走得精进,你愈走得长,将来你要退回来就愈费事。

  所以“神通”,佛菩萨都有无量的神通。“神通”是好事,但是神通是“圣末边事”,是圣道中末末了边上的事情,比神通有许许多多更重要的事,那才是我们值得留心的地方。因为这里头提到神通,所以把这个提一提。

  所以黄檗(bò)大祖师那个气魄,他还没有悟道,他就跟一个人结伴去游方,走到一个地方,山水来了,底下就成了河,过不去。那个人就把草帽一丢,往那一蹦,这样就漂过去了,他就招黄檗,你来你来。黄檗说:早知你如此,我打断你的狗腿,我后悔,不该跟你这个稍子作队就是我没想到跟你这么个,“稍子”现在我也不好翻译,它是土话,我没想到跟你这么个饭桶一块搭伙、搭伴,早知你是如此,我打断你的狗腿。(要是)现在人还不冲他磕头,了不得,你这漂水而过。所以这种胸襟、魄力,黄檗底下是临济,三次问法三次打,把临济打开悟了,现在临济儿孙遍天下,全中国的禅宗都是临济的儿孙。临济的师父就是黄檗,他没有悟道的时候就是这种胸襟、气魄。

  “神通自在”,底下咱们就,我这再加一些文字,就是这个作者的意思,根据这些,对上头做些讲解。

  “夫心有拘累,随物而转。”心有所累、有所牵挂,你就随着境界而转,碰见好,你就高兴;不好,你就不高兴;见色闻声,你的心就随着你所见的东西就转了,就随物而转,随物而转所以就被烦恼把你捆住了,因为你随它转。

  因此别人赞叹你,你真是大德,修持好,我们都向你学习,听得很高兴;有人要骂你一句,你就不高兴,你就随它转,你自己没有做主的分,它叫你高兴,你就高兴;它叫你不高兴,你就不高兴,你为烦恼所缚。凡夫就执着于“诸有”,爱这些东西,世间诸所有物,功名富贵、妻儿子女,这是“着有”

  “二乘滞空。”阿罗汉他们就停滞在空里头。

  “皆堕情执之中。”所以我们这个大乘法,是以成就阿罗汉看为堕落的。《楞严经》上说,为什么很多修行的人没有成就,以至于堕落成为阿罗汉、以至于成为魔的魔子魔孙,都成为堕落。五十种阴魔最后一种魔就是成就阿罗汉。大乘法,你明明是佛,你怎么执着于自了?不承认自,不明白自己的佛性,这是堕落。所以凡夫执有,二乘滞空”,就堕到情执之中,都叫做“心随物转”。因为“空即是色”,你“滞空”,“空”就成了“色”,“色”就是物,你以为“空”就是没有物,“空”就有个空相,那就是物。

  这个道理我就听见艾思奇讲“思想就是物”。有很多党员对艾思奇的话没有接受,艾思奇是马列主义中辩证法最好的权威,我亲自听他说的——“思想是物质”。因为它是存在的,它有它自己的规律,不能用你的主观意志去改变它。他讲得很好,你的思想我怎么能改变你?在你脑子里存在的,我又不能改变。既是存在,又不能被人家主观东西所改变,这就是物质。所以“思想就是物质”。再深入到佛法说阿罗汉“滞空”,“空”即是“色”,还是随物转。所以在万物就不得自在,在一切法前他就是非常被动。

 “大士深达法性。”不但达法性,而且深达法性,所以他“当相离相”,不是拨相离相。所以很多人说,要把这个相除掉才是离相,当着相就离相。所以宗门就说:“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你对于万物只要无心就完了,哪怕万物来围绕你。所以老是想躲避,找个什么地方才能修,这都是“为物所转”。就是想找一个清净的物,而避免这些烦嚣的物,你无心就完了!当相离相,你就“不随物转”。当相,见一切而离一切相,你见着一个美女的照片,你无美女之相,那就跟一个花的照片又有什么分别?!跟一个树的照片有什么分别?!你就不为它所转。再来一步,“物随心转”,东西可以随你心来转,“故能随意自在”。

  《净影疏》说“由成胜通”,得到殊胜的神通,对于一切东西可以变化随意,这样就可以让众生得到利益。“故能利物,名为自在”。一切万物随意自在,后头又加了一步,不但是不为物所转,而且神通变化,可以出现一切物来利乐众生。

  所以后头法藏比丘出家以后,后来成阿弥陀佛。在成佛之前,他手中常出无量珍宝可以给众生,他这就是神通自在,不但不为物转,而且能转物。这种“转物”,《净影疏》这个解释也是对的,由于神通而转物实际上我们也不是只有在得了神通之后才转物,我们如果真能当相离相也就是转物。

  所以宗下就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你看看好些竹子,那都是法身,竹子都是法身;那个黄花,菊花的黄花开得很好,一朵一朵,那都是般若。这不就转物了吗?你要看见又是世间的竹子,这就是世间的黄菊花,这都是世间的色,我都得远离,这个你就随它所转了。或者你很喜欢,你贪恋爱护备至,花要是谢了你就哭,这也是被物所转。你要转物,这就是法身、就是般若,这一切都是如此。这也是不待神通,不必等待神通,众生也有分所以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就是如此,不是要拨掉这些相,必须这一切我都能够随意自在。

  《首楞严经》,应该称《首楞严》,现在简称为《楞严》,其实它这个名词是三个字连在一块,《首楞严》。“首楞严”的含义,这是翻译的音,因为这个意思不好翻,所以用它的原音,这个意思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万物都是究竟坚固。翠竹就是法身,黄花就是般若,你这不就转物了吗?你就可以随意自在。一切事究竟坚固。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这些大菩萨是这么慈悲。“庶类”就是指众生,为一切众生作什么?作不请之友。《会疏》就说,“众生背觉”,他糊涂,他离开了觉道,背觉合尘去了。所以就“沉迷漂流”,沉迷在烦恼之中,漂流于生死之海。

  “生盲无目。”天生的瞎眼,从生下来就是瞎子,没有眼睛,他就没有想出离之心。菩萨就怜悯他,因为你不能够要求他辨出好坏,他生下来就没有眼睛,怜悯他。

  “无疲厌念。”普贤菩萨十大行愿,没有疲厌,怜愍他。

  “常为不请之友。”不等众生请求,他自己来帮忙。因为众生他从生下来就没有眼睛,他怎么知道会请求?所以《阿弥陀经》佛不问自说,也正是不请之友。你看《法华》三请而后才说,《阿弥陀经》没有人请佛自说,这也就是“不请之友”最典型的了。

  “怜愍故。”大家不会问到这,怎么想出问到净土法门?所以就直截了当,《阿弥陀经》佛直接就告诉舍利弗,我就告诉你了。不请之友,“随逐爱护”。

  所以《涅槃偈》就说,“世救要求然后得,如来不请而为归。”世间的救度者都是你得要求他,然后你才能得到你所要求的东西。但是如来就不是这样,如来不等你要求,不等你请求就来,让你得到归宿,让你得到依靠,这就是真友。

  《维摩诘经》说,“众人不请,友而安之”,不等别人来要求,你就去跟他做朋友,而且还使他相安,作为不请之友。这些菩萨都是如此,为一切众生作不请之友。

  所以咱们当然是有缘慈,我们有这个因缘你来要求我,因此我们做一些救度、做一些帮忙。但是大菩萨们就不是如此,是不请之友。在五十三参里头,善财童子见了观音之后,正性无异行菩萨就自己来了,不等善财童子去,这是不请之友,我自己到你这个求法的人这来。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这个有两种解说方法、内容,一个是《净影疏》,“明修胜解如来藏性,是如来甚深法藏”。你能够很明白、很清楚的去修习,能够得到殊胜的开解如来藏性。

  大家念《大乘起信论》,不是人人都有如来藏吗?!了达这个如来藏,这就是“如来甚深法藏”。解释“如来甚深法藏”,上头八个字就解释六个字,“如来甚深法藏”就是“如来藏性”。这个给你指出之后,你暗障就可以消除,暗障消除就可以“明现己心”。所以我们没有什么法叫你得到什么,只是叫你去掉什么,因为你本来具足,只是多了点脏东西;实际这个脏也是虚妄的,现在一破之后,除了。就说前两天阴天,没有太阳,现在太阳不是出来了吗?!所以云一去太阳就现。你看,这也是讲得深一步了,“受持如来法藏”,就是佛讲的东西他都能接受,这个地方它就不是这么简单,你“明现己心,故曰受持”。要明自己本心,达到本性,才叫做“沙门”,所以“沙门”的定义也是很高的。所以这里就是以“明心”做为“受持如来甚深法藏”,这个解释。

  《甄解》的解释说,“闻持三世一切如来法藏”。“三世者”,过去、未来、现在。过去、未来、现在如来的一切法藏,他都能够闻、能够持。这个很广。

  “多闻归一闻。”“一”和“多”是相即的,《华严》的道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多闻”可以归于“一闻”。“一闻”就是什么?就是闻名号。

  所以“受持如来甚深法藏”这两解,一个说就是指的“明心”,一个说这就是闻着弥陀的名号。“闻佛名号”就是“受持甚深法藏”,也就是“明心”。这个事,《大集经》就是这么说的,“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一声佛号一声心,一声佛号是你什么?就是你的自心在这一声中显现这个道理用言语来说很难,为什么说这一句佛号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只有佛跟佛才能够究竟其义,它的含义能究竟。所以我们不能究竟是理所当然,但是要仰信。

  “护佛种性常使不绝。”“护”就是护持、维护。“佛种性”是什么?解释为就是“六度”。

  底下我们引证《会疏》的话,它把佛种性做了四个解释,我这取了三个:

  一个,护持佛种性。什么是佛种性?就是“众生所具佛性”人人都有佛性,也就是众生心中本来有的“如来性”,也就是大家正在念的“如来藏”。这个是本来不变的,能生多少?能生超过恒沙那样的功德。这一点我们也是要相信,相信我们心中所具的这个佛性,是从来没有变过。

  你现在虽然是众生,虽然还有比我们更不行的众生,它也没有变过,没有减少过。不但没有减少,它能出生超过恒河沙那么样多的功德,但是现在为无明所蔽。太阳能生无量功德,太阳一照,咱们大地什么东西都长出来了,没有这个不得了,树木、花,一切都不行了。能生恒沙的功德,“但为无明所蔽”,云遮住了,“虽有同无”,有,但是不起作用。菩萨就教化,就开发他们本来具有的如来藏。

  大家念《大乘起信论》,讲这个“如来藏”,就是开发这个如来藏。这样叫做什么?叫做“绍隆佛种”,也就是这说的护佛种性,就开显这一点这个就是以本有的佛性,本有的“如来藏”,是佛“种性”。

  第二个,是“以菩提心为佛种”。《会疏》根据《华手经》说,“譬如无牛,则无醍醐”。没有牛就没有牛奶,没有牛奶怎能做出醍醐?!若没有菩萨发心就没有佛种,菩萨都不发心,那还有佛吗?所以有牛就有醍醐,有菩萨发心,佛种不断。这是以发菩提心做为佛种性。

  第三是“以称名为佛种”根据《宝云经》说,好像种树,你有个种子,这个种子没有腐败,种下去就能够生芽,就能长出大树。“善男子:闻佛名者,得其种子”,你闻到佛的名号,你就得了种子。“具足因缘,便得受记”。这个种子种下去,有土壤、有水分、有阳光,种种好的因缘,它就能成大树。

  现在咱们闻佛名者,也像具足这些好的因缘,你就可以得到授记。好的因缘是什么?就是你闻到之后能够持名、能够发愿,信愿持名,将来一定授记成佛。这就是《会疏》的三个解释。现在把《会疏》里头,我们把它提出来的话,它就是把菩提心跟称佛名号念佛叫做“佛种。”。

  本经以什么为“宗”?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就跟本经这个宗是完全相合的。什么叫佛种性?发菩提心是;什么是佛种性?念佛名号是我们这部经的宗旨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就是“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常使不绝”,底下又有三个解释。

  《嘉祥疏》,这是三论宗的祖师,“欲使如来法种不断故也”。所以“常使不绝”,法种不叫它断,这里就把文字这么解释了。

  《净影疏》就说,“护使离障”,护持让他离开那些罪障,“起善无间”,我要生起这些善念叫它没有间断,“名常不绝”,就是在护持自心。

  《甄解》的集义说,《大论》就是《大智度论》,说“于无佛处,赞叹三宝音”,在没有佛的地方也要赞叹三宝,大家就闻到三宝的声音了。

  “三宝音者,即受持宣说佛法藏。”我们先要“受持”,“受持”两个字还是很深刻的,能够接受、信受,“持”,要去实践,然后才宣说。你不能“受持”,你宣说什么?无可宣说,也就无可奉告。众生就由于,本来无佛处,你这样来宣扬的话,这个时候他们就能够种植善根,能够开发智慧,能够成德,能够修持(有修持)、德行能够成长,契理,这重要了,能够契合本体、契合实际、契合本心

  “故三宝种子传传相继,常使不绝。”这样才能“常使不绝”。这个都一致,都有详有略,可以合参。

  底下就是“兴大悲”起,一直到“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有十句话,都是表示这些大士的大慈大悲。

    “兴大悲,愍有情。”,“愍”就是哀念。菩萨悲悯众生,他是平等的悲。《会疏》说,“拔苦为悲,这是“至悲”,是真实平等的“悲”,对于一切都是平等对待的。因为佛教讲究“怨亲平等”,不是说有分别的,这个人跟我好,我就可以多什么一点;那个人跟我不好,有选择的、区别对待的,不是,是平等对待的。“怨亲平等”,而且把“怨字”搁在前头,这是大悲。《涅槃经》说,“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密教也是说,“大悲为根本”。这两句话是一样的。这些大士都发了这样的心,大悲之心,同体大悲,“兴大悲”就愍有情,怜悯有情。

  底下怎么做?就“演慈辩,授法眼”。“慈辩”就是从慈心来为大家说法。“慈”就是“与乐”,使大家能得到安乐。“依慈起说,名演慈辩”,这是《净影疏》。

  从慈心出发,救度众生,让他得乐而为之说,这个叫做“演慈辩”。

  “授法眼”,“法眼”是“五眼”之一。这个大家知道,我不念了。“法眼”就是菩萨为了度众生能够照见一切法门的智慧,称为“法眼”。

  这个“五眼”,现在就必定想到是个具体的眼睛怎么怎么样。法眼”,它是一种智慧,能够决策一切法门,知道什么法能够度众生,如何如何,这个称为“法眼”。《会疏》说,“佛道正见,名为法眼。”你对于佛道,你有一个正见,这就是你有了法眼。不像大家说天眼,看见这个、看见那个,通达这一类的,这个不行,这是一种正见。

  “智能照法。”这是《净影疏》。

  “故名曰法眼。”你的智慧能够照了一切法,这个叫做“法眼”。所以法眼”就是能够了达众生种种的根器,知道他的根器,我们善于知道一切去救度他们的方法,应他们的机,给他们这样来救度,这样的智慧称为“法眼”。

  我们教导众生对于佛法生了正的知解,他有了这个智慧,他就得到“法眼”,所以称为“授法眼”

  尤其是在净土法门,众生他能够知道抉择,能够知道净土最好。众生这个智慧是很不容易,真能得到法眼你才能知道。

  怎么叫“授法眼”?是佛把这法眼给你,告诉你这个最殊胜,你就应当信、应当去念,你就跟着这个去做,就等于你自己有了“法眼”一样。这个“法眼”是佛所授与你的,这才是“授法眼”的意思。你自己一点一点生了智慧,而有了这个正见,那就是得到“法眼”。

  这个“授法眼”有他力,给你的。所以我们说净土法门,使众人能够依着这个,能够信解,信愿持名,选择这样的修持方法,就跟有了“法眼”是一样,这个“法眼”就是佛所授的。所以“演慈辩,授法眼”,在我们净土法门,这里头又是一个很深的含义。

  “杜恶趣,开善门。”“杜恶趣”就是杜塞、止住畜生、鬼、地狱这三恶趣。“恶趣”苦不可言,三途一报五千劫。给佛修精舍的时候,阿罗汉看见蚂蚁,阿罗汉就掉泪了,在某某佛出世的时候这些就是蚂蚁,现在又到释迦牟尼佛成佛了,这中间经过多少时候。你看释迦牟尼佛到弥勒这中间,它那个数额大家念过,多少多少亿年,这两尊佛之间这么长的岁月,蚂蚁始终是蚂蚁。

  你看这也很自然,它的社会、它的接触、它的因缘,一切一切都在蚂蚁里头。这一辈子我是这边的兵,把那边咬死,下辈子就来报复,它就是冤冤相报。它有缘有怨都是这一界,它的所见所闻也都是蚂蚁的社会生活,它出不出去。所以“三途一报五千劫”,而是极苦大家要知道,极苦,三恶道。

  我们之前看见蚂蚁吃槐树虫子,槐树虫子在那蹦,蹦下来这咬一口,那下蹦上去,众生这种恶趣之苦。

  鬼趣的苦,鬼是老苦,鬼是饿。还有地狱,那就不可说了。“杜恶趣”就是杜塞着不使他堕落三恶趣。所以阿弥陀佛大愿,生到极乐世界,“来生我剎……不复更堕恶趣”。后头还要讲,将来后头愿文里比这还清楚,都证明了带业往生。

  就你的业力本来要到三恶趣的,但是现在你由于念佛,故佛接引,接引你之后,你再也不入三恶趣了。就是因为你本来还是罪业未尽,带业往生。所以现在有很多人反对带业往生,这都是,不管他怎么说,有意无意的是在破坏。

  开善门。”就是给你把这个走到善道的门给打开我们这“开善门”就不可以看成是三善道之门,我们这个是菩提涅槃的门。《会疏》说,“大慈德也,善门则菩提涅槃之门”。咱们这个经里说,“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这是“开善门”到了这个门听到这个佛国,而且非常容易进去。进去之后,你有多少的业力都不复再入三恶道,而且必定一生成佛。因为头一个因素是“不退”,第二个因素是“寿命无量”,只有进步,没有退步,而且寿命是没有头的,焉得不一生成佛?!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对一切众生都看成是自己,这叫“同体之悲”。对一切众生看了就是我自己一样。《涅槃经》有偈子,“一切众生受异苦,悉是如来一人苦”,一切众生受了种种的苦,实际就是如来他自己一个人在那受苦。

  中国古代的圣人说“己饥己溺”,国内有一个人在挨饿,是我叫他挨饿;国内有一个人受洪水之灾,还有一个人在洪水里头,是我推着他到水里去的。所以就是如来更广大,中国的圣人只看到人类,有一个人在水中,有一个人在挨饿,都是我的罪过;如来更是,一切众生受苦都是佛的苦。所以就要拯济,去救度,负荷就是要把他们背起来,让他们度彼岸。

  底下引《大法炬陀罗尼经》说,“菩萨担者”,菩萨的担负是什么?就是誓愿要负荷、要救度一切众生出离世间,让一切众生都能够出离这个世间。譬如有长者家里头很丰富,有很多珍宝,只有一个儿子,因为爱这个儿子,这一切珍宝都给他,而且他也没有说我累了,我不去管我的家财。菩萨也是这样,一切好的东西尽都给众生。所以佛视众生等同一子,等同一子是什么?就是等于他独生子,佛视一切众生就跟他一个独生子一样,什么东西都要给他,以至于让他们进到无余涅槃,这个叫做负荷重担。就解释了“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的意思,菩萨都是这样的。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这一句就把前头我们所说的这些大士都是果上证得的人而示现菩萨,这句话就得到了根据。不然大家总说是不是推崇太过?推崇太过照样是不合适。

  所以对于佛法,我们把它说浅了、说少了,这叫做“减损谤”;说得过了头,叫做“增益谤”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这都是不许,不是找你做宣传,更不应当诽谤。所以这一句话就看出来,对于我们前头那些说法不是过头了

  这一切来的人“悉获”,都得到诸佛的无量功德,都得到诸佛的智慧圣明,都是不可思议。来会的这些大菩萨是无量无边,这么多人,他们都得到一切佛的功德,无量的功德,而这样的智慧、这样的圣明不可思议,是这样的人。他们都圆满,无量的功德,“福智二严”,福也足,慧也足,他们是具足,得到。

  “位齐果位。”佛是最后的果位,是“从果向因”,从这个果位而示现为因位的这些大菩萨。

  “智慧圣明不可思议。”就是说大士们都得如来的智慧庄严,这样的解释是《净影疏》、《甄解》、《合赞》它们都是相同的。

  “圣者,正也”。肇公解释,“智慧,体;圣明,用”。凡事都是体相用,有体它就有相、有用,智慧是本体,圣明是智慧所产生的妙用,“智慧圣明”这四个字里头有体有用。

  怎么来解释“圣”?“无事不照谓之圣”,对于一切事没有不能照了通达的叫做“圣”。

  “菩萨权实灵照。”菩萨的照有权照、有实照,真实的照,权巧的照,这都是灵明的,不是用一种世间可以打比方的称为灵照。不可以用言思,用言语和思想,思想可以去琢磨叫做“拟”,用语言说话叫做“议”,不可以用言思来拟、来议,来形容圣明到底是什么,你怎么用言语、用思想去琢磨都不能达到,它到底是什么样子,“故云不可思议”。所以,对于智慧圣明不可思议,按照肇公的解释就解释得很清楚。

  菩萨权智、实智所生的照用,以我们众生所有的凡情,你绝对是不能够理解,也绝对不能够去想得到,所以叫做“不可思不可议”

   “不可思议有二种:一者理空。”本体之空,所谓第一义空,不是偏空,是第一义空,理空。

  “非惑情所测。”不是众生还带着迷惑的这种情执(我们众生都在情执之中,都是“有情”)所能够猜测的。不要说理解,你猜测都猜测不到,所以这叫“不可思议”,这个“理空”猜测不到。

  “二者神奇。”这一种太不可思议了,你很浅的识,你不可去思量。就好像刚才说的六祖,连神秀都不可测,不要说普通凡夫了;神秀只能迷信:他得了衣钵,他比我强,到底强在什么地方神秀也不知道。所以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举足下足之处,他往往不是一个程度上的差别一般考试,你考八十,他考七十、六十这个差别,不是这个差别;也不是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这个差别(往往有些天才的孩子,大学的书他提早都看了),这个他就是不行。你初地菩萨对二地菩萨,搁哪举足下足你都不知道,这就把话说尽了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这样的这些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都来了。以上就总结德遵普贤这些大菩萨、这些正士,为了来听法、来赞扬净土宗,要广弘普贤的十大愿王,为了普度十方三世(过去、未来、现在)的一切有情,让他们能够往生净土,往生净土就可以究竟涅槃。

  “同德同心,一时来会。”家都有这个“同德”,所以就有“同心”,因为有这个“同心”,所以就不约而同的都来了。

  此外还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清信士”就是优婆塞,男居士,七千。所以个净土法门是适合于在家人一万二的比丘,有七千个男居士,比丘尼是五百,女居士也是五百,跟比丘尼人数一样,加在一块整整两万人,所以是两万人的大法会。我们不要忘了,是当时在咱们地球上这种人两万,还有欲界天、色界天众不在这两万人里头,和德遵普贤这些大士、正士无量无边也不在这里头,这两万人是真正咱们地球上生的人有两万。

  这个经文,比丘尼这些经文,这些天众,只是《汉译》才有,刚刚这段话见于《汉译》。《宋译》还有点什么?在经末里提出来,“并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所以天龙八部、一切大众也参加这个会,不然他怎么在后头皆大欢喜?!所以总的搁在一块,《魏译》很少,《魏译》只谈了比丘和菩萨,根据《汉译》就补充了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这样成了四众,还有天界,再加上《宋译》还有天龙八部,构成一个什么?构成一个“众成就”。所以“六成就”里头很殊胜,“众成就”,这就是“众”。

  所以我们说这个就是要会集的意思,不然它就欠缺一些,而且是欠缺得很不应当,这就把它补齐了,这些地方很多。

  这就是“通序”,到这就完了。“通序”就是“六成就”,各经都有“通序”,“主成就”、“信成就”、“时成就”、“处成就”等等,一直到“众成就”,这是各经都有的,所以称为“通序”

    不过这个经里头,就把这些参加的圣众他们的功德描述得很多。总之这些“序”都是为了“证信”,“六种成就”都是为了“证信”,让你知道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等等增加信心,这些功德,这是“通序”,这是“证信”。

  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这个经的“序”跟那个经的“序”就不一样。“六成就”,各经都有它的“六成就”

  《金刚经》,佛入城乞食回来,“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等等的,各个经在开头,须菩提就问法,这样出了《金刚经》。各个都不一样,这个是称为“别序”。

    这部经“别序”里头是如来放光,阿难请问,世尊就回答,就是别序的内容,“演出一部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稀有,难逢法宝”,这一部大经就是这么出来的。

  尔时世尊就放光,就在这个法会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现大光明,数千百变。”佛在这放大光明,阿难就奇怪,他说我一直跟着佛这么久,像这样放光我是从来没见过,所以他来提问。这就很补《魏译》的不足,《魏译》这一段它特别简略,所以“会集”很重要!

  这一段文章是佛的放光,见于最古的翻译《汉译》,汉朝翻译中。我把这个《汉译》稍微念一念,“于时佛坐。”佛在那坐着。“思念正道。面有九色光,数千百变。”光在变化。“光甚大明。”大的光明。阿难就起座,整理衣服,礼足,“今佛面目光精,数百千色。”种种妙色。“上下明彻,好乃如是。”好到这种情况。“我侍佛以来。”我当佛的侍者以来,没有看见过佛的身体这么光耀、巍巍重明到这种程度。“我未曾见至真等正觉,光明威神,有如今日。”这是《汉译》的话。

  所以,“会集”,先师这个功德很大,把各种经典的几种译本的精华会聚到一块。

  现在我们看会集本的文章,这个根据很肯定,不但《汉译》如此,《吴译》也是如此,五种译本有两种译本都是这么说的,就只有《魏译》,常念的《魏译》最简单,只有“光颜巍巍,威神光光”,就完了。《唐译》就多一些,“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凝照光辉。”《宋译》有说现出宝剎,这种种。所以五译合参,我们成了这一段,就比任何一译都强、都殊胜。

  “光中现剎”,过去因为都念《魏译》,《魏译》太简单了,大家就认为说这个法佛没有放光。所以古代的译师还在那解释没有放光的原因,这个就是可惜他们都不参考其他的译本。不但是放光,而且《宋译》中,光中现出佛剎,这个也是《汉译》、《吴译》所没有的,《宋译》是最后,把这都会在一块,这就非常圆满。

  “尔时世尊。”“世尊”当然是指释迦牟尼佛。威神、威光,“威者,有威可畏谓之威”,这个地方指的是“威神”。

  “威神”,在《胜鬘宝窟》里头解释,“外使物畏,目之为威。内难测度,称之为神”,“威神”。

  佛很多相,我们汉地造的像,多半是胖胖的,很慈祥,跟所谓印度的这个像不很一致,古代印度的像就很有“威神”。

  “外使物畏”,你能够使大家生畏敬之心就叫做“威”。“内难测度”,这个形象表现于外的,“内”就是内心境界,没有法测度,难于测度,称之为“神”。这是“威神”的意思。威神”中而现出的光明就称为“威光”。

  “光者,光明也。自莹谓之光。”自己就亮叫做“光”,能够照东西叫做“明”。这个东西自己很亮,有光,很亮,能够照,比方一个手电灯,一照外头很亮,这就叫做“明”。实际上,这就是“放光”、“能够照耀”,这两个含义。

  “光明有二用:一者破闇。”放光”干什么?“光”是破暗;再有它是表法,“放光”就表法“光”正是显示智慧,因为黑暗,千年的黑暗,光明一照,黑暗就消除了。

  佛的智慧也是如此,佛智慧这样的法流,这个法要流到咱们心里头,就把咱们万劫以来的黑暗能够消除,它表这个法。所以“威光”就从这里头可以体会,让众生能够开发自己本有的“光”、本有的德相。“光”也正是智慧之相,所谓“体、相、用”。它清净光明,光很明,它没有渣子、没有脏、没有染,消除这一切,就表这些法。

  所以光”有两个用:一个是破暗:一个表法,表智慧

  “威光赫奕。”“威”是威神。“光”就是光明。佛放的光,就是佛在放光。“赫奕”,“赫”是很明,“奕”是很盛、很明盛,就不昏。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近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本文分享到:
0
 
  [最新报道]  
· (新版汇总)2014净土大经科注(001-100集)
· 净空老法师读诵《无量寿经》视频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六集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十六集
·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无量寿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
  [相关报道]  
· 我们今天吃素食是大善、是不跟一切众生...
· 日本前首相鸠山参观谢总的“道德讲堂”...
· 我们今天学的一点没用上,学了之后要把...
· 分享:用佛法处理工作中的事情,工作越...
· 不花钱的中医保健养生法,你知道吗?
· 从“心”下手,改命治病(十三)
· 通知:邦著因身体原因需暂停网站和公众...
· 希望国家有一所宗教大学、一所佛教大学...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