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 【解惑001】这样的消灾方法,你信吗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六集

   录入时间:2016-06-02 09:04:10
【 点击数:9703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这句佛号就换掉了百千万亿的这些杂念。

  “念得纯熟。”老念、老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很诚恳。

  “乃忘能所。”不知不觉到这个情形的人很多,真正用功的人可以到这个情况,“能念”和“所念”就都忘了。其它的做功夫,你总有一个“所”。你观白骨观,你要观都是白骨,这个白骨就是你所观,我这“作观”就是能观。念佛当然也是有“能所”,我黄念祖在念佛,黄念祖就是“能念”,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我的“所念”。都是有“能所”的下手,离开“能所”就很难。

  但是这个念佛法门就是念来念去、念来念去,很自然的不知不觉就把这个“能”和“所”就忘掉了忘掉这个“所”是个了不起的事情。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因为有“所”。因为建立一个“所”就成了“二”,有“能”、有“所”,一有个“所”就有“二”,一、二是“所立照性亡”,这《楞严经》的话。一有一个“所”,你这个“照”,“照见五蕴皆空”的“照”的这个本性就没有了,所以坏就从“所”开始的。这个关系到《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说“入流亡所”,入了道流忘了“所”,从“忘”所开始。观音的耳根圆通,凡夫哪能下得了手?!那都是很高的境界。

  所以这个念佛法门,就是妄心在念,念得纯熟之后,你没有别的妄想,就这么一句一句、清清净净的,这个时候你也就忘记念佛的是黄念祖,你也是心中只是这一念,念的是什么,你也就没有分别了

  所以这个“所”,我所念的这个佛的名号,这个思想也没有了,“心无所住”,这个时候心里除了当前这一句之外,另外没有“所住”、没有什么境界。《金刚经》讲要“无住”,“有住就是非住”,都是错。这是“心无住”,“无住”就很合乎《金刚经》的“无住”,可是又不断灭。这个很重要,所以这是大慈悲,大家要知道。

  可是你“佛号分明”,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分分明明不断灭,明明朗朗,可是又没有“能所”,又“无所住”,这个就叫做“暗合道妙”。不是你研究了《金刚经》,懂得很多很多,你已经是契了“无生”;后头我还要讲“无住生心”,不是凡夫境界。可是你要这么念的时候,你不知不觉跟它相暗合,“便契《金刚般若经》无住生心之妙谛”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禅宗现在在国内,这是个了不起、最放光的一个开示。在印度到中国过去都是单传,佛的衣钵传给迦叶、阿难,一直传到达摩,都是单传。达摩到了中国之后,一直从二祖慧可这么传下来,传到五祖,然后到六祖。到六祖之后就大弘,不是单传,不是一代就是一个人,大弘于天下,就是因为《金刚经》。

  六祖就是一个庙里头的劳动者,不但没有受比丘戒,什么戒都没受,就是厨房里头的帮厨,杂工、苦力、劳动者,不识字。所以在外国都把禅宗分到算是中国的,当然禅宗还是达摩带来的,还是从印度来的,但是在中国大放光明,就是因为《金刚经》的“无住生心”。他给客店里头去送柴、送水,听见客人在念《金刚经》,他就听,听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中就豁然。他就问,你经哪来的?他就跑去黄梅,黄梅在湖北,从广东跑到湖北去。

  后来见了五祖,还是请五祖给他讲《金刚经》,又是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豁然大悟。他写“本来无一物”的时候还没有彻悟,但是已经超过神秀了;后来大悟,得衣钵。所以想不通,大家都以为说这个庙里的和尚争名夺利,你看,得这个衣钵,去抢衣钵,以为神秀很在意,其实低估了神秀,神秀是很了不起的人,他没有这种思想。武则天要请他当国师,他说我不配,惠能他是真正得衣钵的人,他才可以当国师。所以武则天派人去请六祖,六祖不肯出来神秀是这样的人。很多人以现代人的心去推说神秀,那不行,神秀高得多。所以封他为国师他就谦让,他说是六祖才可以。可是别人不行,怎么衣钵我们和尚没得着,让一个老在庙里干活的人拿走了,这还行吗?所以要去追。思想中他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很自然。他不知道怎么偷的,得赶紧去追回来,因为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可能了。这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五祖以此教化,六祖因此而得道,他也就传这个。这是极殊胜的,这是我们佛教的精华。

  可是这个我们要知道,《金刚经》大家都念,但是不知道这个“般若”,尤其是“实相般若”,这个“实相般若”,咱们众生的心,众生这个妄心是没有方法理解的。因为很多人觉得我懂得了,其实这才真是说笑话,只有悟,懂是懂不得的。这是经上的话,众生的心处处都能缘,没有一个地方它不能够去攀缘的,就像“太末虫”。你看佛的智慧,那时指出一个太末虫,“末”是微末,“太末”是极微末。

  极微末的虫是什么虫?就咱们现在说的细菌。所以佛那个时候不需要显微镜,早就知道细菌。现在好些人都说科学兴旺,佛法早超过科学。我就是搞科学的人,早超过科学,不知超到多远了。他说太末虫“处处能栖”,细菌哪都能待,哪没有细菌?哪里都有细菌。

  “唯不能泊火焰之上。”细菌不能生长在火苗里头。中国从前那个扎针灸的大夫,给这个扎了针,要把针给第二个人扎的时候,在火里烧一烧再给第二个人扎,就是消毒。第一个人的细菌,他在火里烧一烧就烧死了,再给第二个人扎就不传染,细菌它不能缘于火焰之上。

  我们众生的这个妄心,也是跟这个细菌一样,“处处能缘”,没有一个地方不能缘的,你什么都可以去攀缘,“独不能缘于般若之上”,“般若”你想不到。所以“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

  所以现在有些人搞了点佛学就很自命不凡,其实他只是搞了点学问,真正佛的知见他是门外汉。我们现在还有些人要走这条道路,人各有志,他想当个“佛学家”也可以,但是真正要知道佛的知见是什么,这个道路肯定是行不通的。至少要学、修并重,至少要并重。还要再说一句,恐怕那个“修”要很突出的“重”才行。

  “无住生心”是什么境界?是蕅益大师在他的《金刚经破空论》,有很多人读《金刚经》之后就抓着一个“空”,“无相”、“无念”,又抓着一个六祖的“本来无一物”,偏于“空”了。所以蕅益大师有《金刚经破空论》,好书。他里头谈到,他也是引证古人的话,他说是什么人才能够真正做到“无所住而生心”?在别教,天台宗的“藏、通、别、圆”这四教里头,要别教登了地的菩萨,登了地的菩萨就是圣人。要别教登地的菩萨,相当于圆教的初住,破无明了,这才能够契入,他才能够“生心”的时候就是“无住”,“无住”的时候就是“生心”。要没有达到别教的登地,没有达到地上,“地前”就有三贤,贤人,那不是圣人。三贤位也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次。这三十个位次称为“地前的三贤”,未入圣。

  “地前三贤”是什么情况?他是能够一个时候“无住”,而另一个时候“生心”,“生心”的时候不能“无住”,“无住”的时候不能“生心”,这两个有一个片段,这是“无住”,另一个片段“生心”。

“可见凡夫绝分。”地前三贤还是如此,地上才能“无住生心”。凡夫没有离开妄心、你无所证,纯粹还是一个具缚凡夫,你就“绝分”。

  可是净土法门,“教众生持名念佛”,就是教众生怎么着?“即念离念”,就在念的里头,念佛这个念的里头,离开了咱们的“妄念”,“即念离念”。而且是把我们没有忘了“能所”的时候,那很微细的妄念也离了,是从念而离念。所以“即念离念”,咱们就有方法了;一上来就叫你“离念”,叫你“无住生心”,你怎么办?你无从下手。地前三贤无住的时候一切放下,就不生心。

  有一个近代的事情,一个人禅定在西湖,这一打坐他就不动了,多少天不吃不喝,后来慢慢的过些日子又活过来了,大家也就很习以为常。这次时间太长,大家一想,这回准是死了。人死了,就给他买了柴火、买了衣服,给他火化。这个事情传给谁?弘一大师知道了。弘一大师是近代的,律宗的。弘一大师说你们千万不能烧,一定等我看一看,等到他来。他就听弘一大师的话,南方人对于弘一大师很尊敬的,就听话,就没有烧。没有烧,等他来了之后,弘一大师就拿个引罄在他耳边轻轻敲了一下走了,过一会这个打坐的人醒了,活了。活了,别人就告诉他,刚才弘一大师来给你耳边敲了罄,现在弘一大师到那去了,他就跟着去。跟着去了,见到弘一大师,弘一大师说刚才对不起,刚才打搅清修,很对不起,现在这没有你的事,你回去吧。弘一大师很特殊,不然见面总要谈一谈,他说打搅你的清修,这没你的事,你回去

  过去这个事情,这次在美国才知道,打坐这个人前年才圆寂,到了台湾,活了九十多。他这就是禅定,“无住”,跟死了一样,但那不是“无住生心”。但是他这个“无住”,他确实有这个境界,多少天不吃不喝,寿到九十几岁,弘扬也弘扬得很胜。我看过他的照片,他们从那边来,拿来他的照片,我看了。说这一件事,这条公案的首尾都完整。所以真实用功,都是有他一个真实的一些收获,但是收获有不同。

  净土法门就是方便、究竟。我们念佛,“即念离念”,是“潜通佛智”,不是如槁木死灰,像个枯木头一样。他这个就是人都要烧他了,那不就是跟一块木头一样了吗?!

  所以过去禅定的人,有的请到宫里去,皇帝让宫女拿针去扎他,他都不知道,入定的时候不受这一切。

  我们念佛,“即念离念”、“潜通佛智”,在离念之中(潜水艇的潜)自己不知不觉就跟佛的智慧相通了,暗着,很自然的就合乎妙道

  “巧入无念。”“即念离念”,离念就是无念,很巧妙的进入无念。

  “即凡成圣。”你到“无住生心”,你就是别教的地上菩萨。看她是个老太婆在念佛,她如果念到离了念头,正当念时她就是地上菩萨,你地上菩萨才能做到的事情她做到了,做到了就是地上菩萨,当然她不念的时候她不是,“即凡成圣”。

  所以《疏钞》,《疏钞》就是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这是两部极宝贵的书,一个蕅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一个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不管学哪一宗,咱们做为一个出家人,这两部书不可不熟读。这两位都是开悟的人,莲池和蕅益,不是一般净土宗的出家人。

  他说“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三大阿僧祇劫,这一念就超过了。你发了大乘心,修持需要三个大阿僧祇劫,“劫”这个时间就长极了,“阿僧祇劫”,“阿僧祇”实际就是数不清,三个数不清的大劫才能成佛,可是一念之间就超过了,所以这叫做“顿教,剎那即成佛,不都是必须要三大阿僧祇。所以佛教是最圆融。

  但是一般的情况,你不能相信净土宗,你不敢承当,你一定要走那个远的路,那你慢慢走,你三大阿僧祇劫也一定可以成功。所以各种的根器、各种的志愿、各种的道路,就是八万四千法门。

  “齐诸圣于片言。”和这些圣者,我们跟圣者并肩齐坐,“片言”,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下跟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看齐。

  “至哉妙用。”莲池大师的原话,“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惟《佛说阿弥陀经》欤”。《阿弥陀经》是小本,《无量寿经》是大本,都是这个“妙用”。这个“妙用”是什么?不可思议的妙用,就是“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因为其他的法门是“证入无生”,同一个证的,这真的是很难,你要做到离念,进一步又离相。可是这个净业,咱们净宗的修持是“巧入无生”,暗合道妙,就易行。

  这个念佛法门是修行里头的一个径路,一个直捷的了当的路。两点之间直线为最短,但是很多人喜欢走弯路。像过去咱们射箭的那个弓,你要走弓弦就短,你要走弓的那个把子,那不就是个弯路吗?你要更大的把子你就更远。各人的喜欢不一样。

  念佛法门是修行的径路。可是念佛法门里头有四种念佛,有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这四种念佛,“持名”又是“径路中的径路”。至于这个径路之中,净土宗还有好几部经,可是《无量寿经》里头没有提倡要“一心不乱”。你去找这里头只提了“一念净心”、“一念净信”,特殊的只要一念,念一句佛就可以往生,但是没有说必须念到“一心不乱”,它说“一向专念”,它不说“一心不乱”。

  《无量寿经》以什么为“宗”?就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宗”,底下就要讲,“宗”是宗旨,修行的重要之处叫做“宗”。《无量寿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所以能够发心、能够专念的都可以往生,就更为明确了

  这种修行之中念佛法门是径路,而这四种念佛径路之中,持名念佛又是最为径中之径

  净土宗还有几部经,而咱们这个本经——《无量寿经》,是提倡“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是要求你念到一个一定的水平,必须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这个在净土宗还是有很多人在这个地方误解,以为必须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当然念到“一心不乱”是一定往生,那个往生就高了,那个往生他就不是凡圣同居土,他就是方便有余土,甚至于破了无明,到实报庄严土,就是菩萨了,甚至于能到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法身境界。“一心不乱”是那么殊胜的情况,也不能期之于每一个念佛人。所以只要“一向专念,发菩提心”,就决定往生。所以这个经称为净宗第一经。

  净土宗重要,日本一亿多人口,五千多万人是净土宗。咱们国家也大多数是净土宗,不过水平很低,大家就是念念就是了,真正懂得净土宗这种殊胜的道理的很少,所以还需要诸位大德去提倡。

  《无量寿经》称为净土宗第一经就在这儿,它只是要求“一向专念,发菩提心”。为什么称它为第一经?因为它是“直捷当中的直捷”,“方便之中的方便”,“绝待圆融”,它没有对待,真正的圆融,“不可思议”。

  我们底下引一段日本的大德称赞《无量寿经》,他们日本人对于《无量寿经》的重视超过我们。咱们中国的净土宗就集中于鸠摩罗什所翻译的这一本《阿弥陀经》,没有能广泛一些,参考一些唐译;无量寿经》也没有好好念,这就是说我们比较窄。

  《黑谷大经释》,这是日本的一部著作,底下这一段括号中的话就是他的原话。“于往生教”,提倡往生净土的这个教化,有的是根本的,也有的是属于枝末的,经典也很多。“此经名根本”,《无量寿经》是叫做根本的往生经,别的经叫做枝末的往生经。“又此经(《无量寿经》)名正往生经”,这个经是正的;“余(其余的)名旁往生教”,旁边的,边边上的。“又此经”,没有具足经很多,只是引了三个比较,“又此经名往生具足教”,在往生里头它具足了。

  你看他就是说,我们这里头讲,咱们怎么能够往生,就不像《阿弥陀经》只是一种,三辈往生都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但是三辈的情况就不一样,还有“往生正因”,还有种种其他的原因,都可以往生,所以它这个是具足的。而它经呢?“名往生不具足教”。念这个经,依他法门就可以往生,但是它这个教,教化不是具足的。

  根据上面这个意思,净土宗就像一个妙高峰的峰头。常常我们说“佛法之高如妙高峰”,净土宗就像是群山中妙高峰,比一切山都高。可是净土宗像妙高峰,《无量寿经》呢?就像峰头上那个尖儿,真正那个顶尖。那个日本人的说法就是这样。

  咱们这个经,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这句话,“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有很多人都忽略了,因为不读《无量寿经》就不知道,读了有的时候也忽略了。“当来”,这是从释迦牟尼佛说经的时候起,这以后。“一切含灵”,一切两个字要注意,没有例外,一切有灵性的,那就各类众生都在内。“皆依此法而得度脱”,皆依了《无量寿经》的法。这是阿难问佛何故放光,佛就说你这个功德很大!为什么?因为你这一问,我说出这个法门来,这功德很大,将来一切众生都是因为这个法而得度脱,没有例外。

  既然如此,咱们在座的人哪一个你能说释迦牟尼佛说的没有包括你?

  “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都是依了这个法而得度脱。换句话说,你不依这个法,你就走到难行道了。这个说还比较说得不是很尖锐,如果释迦牟尼佛说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如果不依此法就不得度脱,恐怕这才是释迦牟尼佛的原意。但是我这一说,很多人心里头不见得同意,所以我前头说了一句和缓一点的话。

  如何“愿解如来真实义。”天天念经,解如来真实义不容易!

  “利济众生,此经为最。”为什么?因为“持名之法,暗合道妙,最易行故。”所以《无量寿经》能不稀奇吗?它如此之巧妙,如此之能够普被,如此能救度。

  “大圣垂慈,特留此经。”这是咱们本师释迦牟尼佛特别因为慈悲,特别把这个经留下来,所以这个经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这体会。

  在《无量寿经》里讲到,“当来之世,经道灭尽”。咱们原来那个本里头,有的本有改正,有的本可能没有改正,没有改正的大家替我把这个添上去。我念念这个经文,“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我以慈悲哀愍”,有的书添上了,有的没有添自己添一添,“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不过大家恐怕都已经添上了。

  就是说将来这个经要灭,《法灭尽经》佛说,经都要灭尽。所以我们从来也不说佛法是永存的,这有因缘的,有缘它就存在。将来地球也有“成住坏空”,一切都有“盈虚消长”。将来经道要灭尽,可是我为了哀愍众生,我把这一部经特别留下来,让它留一百年。最后一百年什么经都没有了,只有《无量寿经》住世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在这个时代里头有众生,“值”者是遇也,能遇见这个经的,“随意所愿,皆可得度”,随你的本意之所愿,你愿意往生,都可以得到度脱。太难了,到最后,佛慈愍!

  《法灭尽经》里头,底下就说,这改一个字,“又《法灭尽经》中,亦具《无量寿经》最后入灭之说”,这个新本、老本都是“说”,改一改,这个“说”字改成“情景”。

  当佛法都灭了,众生根器很差,这个时候他还能够接受《无量寿经》吗?本来我们想有这个问题。但是佛说了,《法灭尽经》说,我法灭到最后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像油灯刚刚要灭的时候一样,咱们停电点蜡烛也有这个现象,譬如蜡烛最后快要点完了,反而比以前更亮,亮了之后灭了。

  咱们看太阳落山,太阳刚要下山的时候,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太阳下山的时候看见霞光灿烂,非常美,可是就要黄昏、就要黑天,也是这个道理。人也是如此,人病的时候就“回光返照”,病人得都不能说话、都昏迷了,忽然间他又醒了,又能吃东西,和家人谈笑,面色也红润,这么一会工夫他就死了,这叫“回光返照”。

  在他灭之前反而有一个比他以前更好的一个情况出现。油灯是如此;太阳下落也是如此;人的回光返照也是如此;这个经、圣道也是如此。这个时候什么经都灭了,反而《无量寿经》能够为大家所崇奉,就像将灭的灯,这个光比以前反而盛,但是这一百年一过以后就完了。所以这就是本经兴起的因缘,最后还要靠这个经,怎么能不说这个经?

  所以这个经的因缘也就是,我这举出了五条。

  这个经既然像是营养丰富的好东西,我们现在吃了之后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增长我们的一切,就像极殊胜的药,能治我们一切病,所以不可思议。

  在末法的众生,你看看到了最后还能够度。所以就在现在来说,众生能够遇着,能够依此修持,那当然我们比末法的人根器要强,那是肯定的。那个时候人和人相见,咱们下面这个劫是刀兵劫。现在已经有点这个苗头,中国、外国都一样,一言不和拔出刀、拔出枪就杀,最后就是这么把人杀光的。人和人都不能相见,相见之后先下手为强,你不杀他他杀你。现在你看一言不和,看他一眼,小流氓刀子就出来了,无冤无仇。这种事情也就这种苗头,说将来人灭尽的时候也就是如此。人的根器就是那么差,那么愚昧、那么凶狠,这个经还能去度脱。所以我们对于这个法门,而且他说,“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这都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个大问题讲完了,讲第二个大问题。

  我们这个经,一切经都有,我们要问个问题,我们俗话说“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只看那些现象,你要看它的本质是什么。经典,你要知道它什么为“体”、什么是“性”,不能只看它的事相,事相就是现象,要明白它的根本。

 

  所以,第二个我们就是说《无量寿经》的“体”是什么、“性”是什么,这一点很深入

  今天咱们超一点时间,不然我们这个中间隔停去了一趟,我们停了两次。一次有客人来;一次是你们走了。那么今天稍微多讲一点,时间稍微拖长一点点。

  “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蕅益大师说,净土法门一切能所“都是实相正印之所印”,是“实相”这个印子所印出来的。所以“一切大乘经典皆以一实相为印”。

  “实相”是什么?通俗的说“真实之相”。“实”就是真实。“相”,就是行相的相。“真实之相”那是平等的一相。“真”就是平等、就无差别,“实相就是无相”这都知道。实相中就是本来无一物,可是“亦无不相”。

  那么什么都没有相了,就没有相了,就是什么都没有,又把这个“都没有”了叫做对,没有了就是不相,也没有这个不相。没有相,也没有不相,离了这二端。二端大家都知道是“边见”,所以我们“见惑”里头要除掉“身见”、除掉“边见”。

  我们常常是“边见”,要是“此”就不可以是“彼”,“清”就不是“污”,“众生”就不是“佛”,“是”就不是“非”,“空”就不是“色”,都是“边见”,二边。要不是“空”,要不是“色”。“相”跟“无相”这也是二边。所以众生总是在“边见”里头,要不就是“相”,要不就是“无相”。“实相”是“无相”,也无不相,离开二边。

  “相而无相,名为实相。”你看“相而无相”,所以这些地方我们就不大能从语言分别,从我们妄念没有断的这个头脑之中能真实理解的,也可以说是不可能的。“相而无相”,那个“相”就是“有相”,“有相”它就是“无相”,所以就是“有”和“无”也就不二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所以观音菩萨他就照见,就度一切苦厄,他就是真正的“相而无相”、“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无相”是什么意思?是“离开了一切虚妄之相”称为“无相”。你能够离开这个虚妄的相,你不为这个虚妄之相所缠缚。“无相”是什么?就是离开相,你看见这个相,你心跟它是离,不执不着。“实相无不相”,不是虚空跟断灭,说到那一头就是空、就是断灭。

  所以刚才说那个打坐,打到沉潭死水,叫枯木禅,跟枯木头一样,也是个错路。所以“枯木崖前歧路多”,你变得跟那个枯木死灰一样,这里有很多的歧路。不是这样的,“不是顽空、断灭”,什么都没有。

  所以“本来无一物”,五祖拿草鞋给它擦掉,说也没有见性,这个不是权巧,祖师说话都是真实说。他只是高于神秀,可是也没有见性,所以才需要再讲《金刚经》。已经解决了何必再讲?多事了,头上安头。所以《金刚经》要《破空论》,有很多人就执着在“都没有”了。所以这个“无相”不是龟毛兔角,根本就什么都没有,“本来无一物”,什么都没有。当然,“本来无一物”,离念,他就没有。“何期自性”这个自性,六祖那个时候还体会得不深。所以,“离一切虚妄之相”,就是无相,也没有不相,不是顽空断灭,不是龟毛兔角,“一切虚无”。

  《金刚经》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是显现出来的相都是虚妄的东西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诸相非相就是相而无相,看见这些相,而你没有这种相的这种执着,你就见如来。这个话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说在这个相而离开相,不是龟毛兔角,本来就什么都没有,离开了一切的虚妄之相你就见到了实相。因为你被这个虚妄之相所缠缚,你就不知道“真实之相;”离开这个虚妄之相,你就可以见到实相,所以说“即见如来”。

  “若见诸相非相”,就是离开这些相,你见到了实相,所以说“即见如来”。这个“如来”就是法身的如来,法身如来就离这一切相,所以说“实相无相”。但是不等于说没有法身,法身离一切相,是无相,你所体会的没有法身,那就跑到无相那一头去了“无一切相”你就见如来,见如来是见如来的法身,不是无法身;你见法身,可是法身是无相可见,这个是非常圆融的事情。所以“实相无不相”,“实相离相”,“实相也没有不相”。

  “生灭之法,全属虚妄。”我们都知道有一生一灭,这都是虚妄。《心经》说“不生不灭”,那才是真实。“生灭之法,全属虚妄”,“但生灭之中有个不生不灭的”。这是禅宗里头很重要的话,你要知道在你这个“生灭之中”,里头有个“不生不灭的”。所以我们虽然有妄念在这一起一伏,就是一生一灭,“生灭不停”,在这个“生灭不停”之中,里头有个“不生不灭”的,它朗朗常存,能够见到这个就叫“开悟”。

  “一切生灭法就是差别相。”就出来种种的差别,有生有灭,种种差别,在一切差别里头有一个不差别的,始终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没有差别的。

  “不生不灭,无有差别,即是平等相。”所以说实相是平等一相,这就是实相。

  这个道理不大好懂,得要打个比方。要这么说,大家这个文字念是念过去了,道理大家还是很模糊。我们可以打个比方,使得我们心中能够明了。我们等于研究一个指路的标,要把这个标研究清楚。我们就拿金子做成咱们故宫的珍宝馆,拿金子做成各样的东西,盆盆碗碗、女人的首饰、宝塔、佛像,都是纯金所做的,所以有种种差别,这就有“差别相”。你不能说这个都是没有,这个金盆不是盆,那个金宝塔不是塔,是有这些差别相。但是这些差别相是有生有灭的,它怎么出这个相?是铸出来的。你再搁到炉里一烧,变成金子的溶液,都没有了,你还哪去找塔、找盆?所以这些差别相是有生有灭的,是虚妄现在现了一个金的杯子,你搁火里一烧就没有了,不是虚妄的吗?不是真实的,不是常住的。但是你不能说这个杯子的相都没有,它是有生有灭,它会没有的。至于这些东西它的本体,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本体?本体都是金子,金子是平等的,都是金子。既然是金,化学上就是一种元素,就是这一类东西,它是一样的。它是不生不灭的,真金不怕火炼,你烧了之后,再一冷还是金子;不增不减,它是多少就是多少。

  所以就把金子来譬喻这个真实的平等的实相,由于平等的实相而可以流现出种种的盆、碗、佛像、宝塔、女人的首饰,等等的东西。我们如果看破这些个盆盆碗碗、宝塔、佛像种种的差别之相,你在这个地方只注意这些分别去了,你的心就到分别上去了;可是你要去注意它的本体,这些都是什么?所有这些东西无非是金子,你就看见了平等的真实的相,没有盆碗、没有塔、没有佛像,都是虚妄的

  现在打个比方,就拿这个金子打譬喻。我们离开盆盆碗碗这些虚妄的相就知道是金子,就见到实相。所以把金子来譬喻这一切的“本体”,那些个形相就是一些“差别之相”。“差别之相”,不管是盆、是碗、是塔、是佛像,它的全体是什么?全体是金子,全体是“实相”,没有别的。佛像、宝塔全体是实相,那个盆、那个碗也全体是实相,全体是金子。离开虚妄的差别相,所以称为“无相”。在这个虚妄差别相之中有一个真实平等的相——本体,所以说“无不相”。当相离相,你看到这个金盆,你知道这是金,而不执着这个盆,这个盆是不真实的,炉子一烧就没有了。

  “当相离相,相而无相。”有相而没有你可执着的这个相,知道它都是不真实的,“乃显实相”,这样才能显现实相。

  这样做了一个比方之后,还要说明一句,这种比方,我们世间就没有一个,当下有很多科学、有很多新的东西,我们可以拿来做一些很好的比方。但总之可以说,世间上的一切一切,没有一件东西能够真实能把这个体性、这些佛的道理,能够譬喻得尽美尽善。所以这里又举一个禅宗的公案。

  这个是六祖之下的南岳怀让,南岳就是衡山,南岳怀让是七祖。七祖那时来参六祖,那时天下都闻名,都来到广东去参六祖。怀让来见到六祖,六祖就问他,“什么物?怎么来?”“什么物”,你什么东西。不是骂人的话,你是个什么?怎么来,你怎么来的?这一问,怀让答不出。你是什么?你怎么来的?他就留在庙里,多少年之后。所以古人很用心,不轻易,你这一个问题答不出,就在这几年参这个问题我到底是什么物?我怎么来的?禅宗就是这样的法门

  一天他就找六祖,他说我能回答。六祖再问:你什么物?怎么来?他就说,这句是他的答话,咱们这上面引了,“说似一物即不中”,我要说他像个什么物就不对,就是没有一样东西可以能说我是个什么物。我做个比方,我能说是个什么物,凡是你把它说出来是个什么什么的都不对了。所以六祖给他印证,开悟了。南岳怀让底下是马祖,马祖是“马驹踏杀天下人”,门下出八十员大善知识。

  “说似一物即不中”,因此咱们说金说什么,我们不能这么体会,还有一个金相,以为这个实相还存在一个什么东西。这是没办法,拿这个金子来譬喻这个实相。但是你要存着一个好像有金相的这么一个相,还是在相之中,就不是无相的实相。所以说“凡有言说,皆无实义”,成为言说

  所以说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未曾道过一字,说法说了四十九年,真正这个问题上一个字也没有说到。《金刚经》上问,“如来有所说法不?”你们说我说法是为“谤佛”。所以这些道理,不是所谓搞学问的人能体会的

  你搞学问你最多是“说通”。这个“说”字,你看了很多佛书,可以写好多论文,写得大家都称颂,这么高的著作,比你身体还高,“说通”。你不能明你本心,达自本性,“宗”你不通,说通书上不是写吗?!“说通宗不通,长虫钻竹筒”

  所以说“宗说俱通”才是善知识,这样真正是佛门的龙象,真正可以为世尊执掌法炬,救度众生。

  底下这些说法我们又引证一些经典,所谓“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便成魔法

  《圆觉经》就说,“诸幻尽灭,觉心不动”。这些幻都灭掉了,这些世间都是幻,“如梦幻泡影”,都是幻。诸幻都灭了,可是你本觉的真心不动,本来是如如不动。

  但是《圆觉经》下面还有说,“幻灭灭故”,这些幻的灭,幻生幻灭都是幻。这些幻灭都灭掉了缘故,“非幻不灭”,本来不是幻的,是真实的,这就是不灭的。所以不是个“空”,但是你这个幻灭要灭掉,幻灭都灭掉之后,“非幻”是不灭的。

“譬如磨镜。”古时候的镜子,脏了你磨一磨,脏都去掉了之后,光明就现了。

  所以幻灭以后的这个觉心,觉心不动,就如把脏东西擦去之后的那个镜子的光明显现是一样的,把这脏东西去掉,明就显现了。这个“明”,你只要肯透露一点,你“宗通”就有分了,你就不是“长虫钻竹筒了”。但是你得磨镜,这是真实的东西,你要去磨垢,一句弥陀也是磨垢最殊胜的办法。

  所以离开这个妄,就显出平等一味的实相。磨镜磨的是镜子,实际是磨的那个脏,你本心是无可修的,但上面有脏,这个脏要去掉。镜子的这个光明的性能不是从外面得来,是本有的,所以它是不增不减。没有一个法是从心外你得到的,所以我们不是心外求法,只是恢复你的本心。

  所谓“暗合道妙”就是它,“一声佛号一声心”,就用这样一个殊胜方便恢复你的本心,“垢除明现,离妄即真”

  所以说“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你不要去求一个真,我怎么怎么去求那个真,只需要干嘛?把你这些个种种错误的“见”给息掉

后头还有话,“但尽凡情”,尽掉自己的凡情,那就是圣解

  “须知圣解亦凡情。”你要知道,你心里有个执着,说这是圣解,圣解也就成了凡情。所以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这就是本来的,不从外得。

  “众生之见。”我们现在这个见都是妄见,所以如来出兴于世,就是以佛的知见来叫我们开示悟入。“真”是什么?就是佛知见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