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体会分享
·体会分享 

共修分享004 - 我是这样学习《十善业道经》的

  来源:佛陀教育网 录入时间:2023-07-27 09:27:33
关键字:共修分享,?十善业道经
【 点击数:909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我是这样学习《十善业道经》的

“佛陀教育共修分享”系统里学员的学佛体会

尊敬的各位师兄:大家好!

   以下是我学习《佛说十善业道经》的心得体会,如果有写得不对的地方,请各位师兄批评指正!

  《观无量寿佛经》上,韦提希夫人遭遇了家庭的变故、国家的变故,痛不欲生,向世尊求教,“有没有好的生活环境”,她想求生。

   世尊非常慈悲,将十方诸佛?土变现在她的面前,让她自己选择。她选择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世尊对她的选择非常赞叹。她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佛没有教她往生方法之前,先教她净业三福,这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诸佛所修的法门不相同,无量无边的法门,都以“净业三福”为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不能成就,所以“净业三福”是所有法门共同的基础。

  “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这三句,就落实在“修十善业”上。如果“不修十善业”,“孝亲、尊师、慈心”就没有办法落实,就不孝、不敬、没有慈悲心。

   如何“修十善业”?《佛说十善业道经》就是讲“修十善业”。由此可知,这部经是我们修行基础的基础;无论我们修学哪一个法门,在这个基础上用功,决定成就。

   这部经是佛在娑竭罗龙宫讲的,换句话说,不是在我们人间讲的,于是有些人就产生疑惑:这部经是不是后人伪造的?哪里有龙宫?现在科技发达,潜水艇造得非常精密,但是深入海底,却从来没有发现龙宫。这个问题必须要有合情合理的解释,帮助人们断疑生信。

  “娑竭罗是梵语,翻成中文意思是咸水海。这个咸水海,佛当年可能指的是印度洋。

  “龙宫:这是大龙菩萨的道场,这位菩萨也是法身大士,他与我们是不同的空间维次。譬如电视屏幕,他与我们是同一个屏幕不同的频道。

   所以大龙菩萨是真有,只要换一个频道,就见到了;如果不换频道去找,怎么找也找不到。潜水艇深入海底,没有发现龙宫,什么原因?他与我们频道不相同,也就是空间维次不同。不同的空间维次,我们就见不到,就无法接触。

   佛在这部经说法的对象是娑竭罗龙王,娑竭罗龙王是佛的学生,是皈依三宝虔诚的佛弟子;他也是菩萨摩诃萨,是诸佛菩萨示现。

   可是,我们还要懂得佛表法的意思。

   “娑竭罗是咸水海,海水是咸的,是苦的;娑竭罗是形容我们这个世间是苦海。代表变化,我们这个世间人情事理变幻无常。所以这个说法,让我们想到这个世间是苦海,这个社会变化多端,所以娑竭罗龙宫就是我们现前的社会。

   “龙王是六道众生的代表

   “是善变的,就我们自身来说,每个人起心动念千变万化,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就我们生活环境来说,一切人事物也是变化莫测,变幻多端。

   “是自在的意思,没有丝毫勉强,我们的习性已经成了自然,就像天性一样,自自然然就起心动念,?那不住。所以龙王就是代表我们六道众生。

   这部经文,首先世尊告诉我们六道轮回是怎么来的,正是《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就是心想,一切众生由于心想不同,造业就不一样,所以才有六道轮回,辗转不休。

   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都是自己心想变现的,与别人毫不相关。

   真正明白的人,晓得一切确确实实是自作自受,决定没有一丝毫外力的干涉。世间人不懂,怨天尤人,好像都是别人、环境给他造成的,其实这是极大的一个误会。

   接着世尊让我们观察一切众生所现的形色、种类、境界,各不相同。这一切,无不是由心,善与不善,所造身业、语业、意业所导致的。

   然后世尊让我们观察佛身,观察佛身是观察“性德”,“性德”是究竟圆满的;让我们观察菩萨的妙色身,菩萨是“修德”,接近圆满。让我们观察诸天天王、世间各个行业有威德有势力的人,都是修集善业、福德所感得的果报。

   世尊让我们观察世出世间善业福德的果报后,再让我们观察六道有情众生造作不善业的果报,形色粗鄙,或大或小,从果报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大威德、大福报与没有威德福报强烈对比之下,我们应当觉悟。所以世尊劝勉我们,应当明了通达因缘果报的道理,进而修习善业。

   往下一段是世尊在十善业道会上最精彩的开示。

   “菩萨有一法菩萨,玄奘大师翻译为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菩萨有一个方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诸恶道不仅是指三途六道,十法界都包括在其中。

   三途之苦,《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得不少,我们要常常警觉自己,如果我们不好好修行,不求觉悟,《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讲的那些果报就是我们将来必定要受的;人间之苦,我们现在是亲身感受到的;天上虽然乐,有坏苦、有行苦;四圣法界有不能破无明、证法身的苦。十法界都苦,只要有苦就是恶道。

   菩萨用哪一个法?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

   “昼夜是日夜不间断。

   “常念是心里头真有。

   “思惟是念头,起心动念。

   “观察是行为,言语造作。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观察,要观察善法。

   “善法是一直贯穿到上面的,那就是“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

   “常念善法”是心善;“思惟善法”是念头善;“观察善法”是行为善。

   “善法是什么?后面给我们指出来,此法即是十善业道

   “十善”:不是数字,代表的是大圆满,大圆满的善法归纳为十个纲领??“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在家同修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这十条,每一条里面理甚深,事甚广,深广无有边际,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学都学不完。

一、不杀生

   “杀生”是烦恼习气,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见到不如意的事情,尤其是对自己不利的众生,杀害的念头就起来了

   譬如遇到蚊虫、苍蝇这些小动物来干扰我们,常常有意无意就把它杀死了。我们杀它,难道它没有报复的心理吗?将来它得人身,我们变蚊虫,他又来杀我们,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所以这个事情决定不能干。

   另外一个是贪心,见到自己喜欢吃的小动物想吃它,这属于贪心。

   素食决定有好处,为什么?纵然吃三净肉,心不清净、业不清净,那些屠户为什么杀害众生来卖肉?因为有人吃,你是吃肉的,你也有一份责任,推卸不掉的。

   佛教大家吃三净肉是不得已,为什么?佛当年在世的生活方式是托钵,人家供养什么就吃什么,绝不给人家添麻烦,这才吃三净肉。

   佛教传到中国之后,印度来的一些高僧大德是由国家供养,以后时间久了,国王大臣、普通百姓都知道供养三宝,但在早期还是吃三净肉。

   素食运动是梁武帝提倡的,梁武帝读《楞伽经》时,看到经上说菩萨慈悲,不忍心吃众生肉,很受感动,于是自己就断除肉食。他是佛门的大护法,他提倡素食,出家二众立刻就响应。所以我们要知道,全世界的佛教只有中国佛教吃素,到其他国家看到佛教不吃素,不要觉得奇怪,要知道历史的渊源。

    “不杀生”,不但没有杀生的行为,杀生的念头都没有。无论对什么人,对极恶的人,对伤害自己的人,甚至像《金刚经》所讲的,忍辱仙人无缘无故被凌迟处死,却没有一丝毫的嗔恚、怨恨,决定不会起个念头我对,你不对,这是真正修道人。这个意思延伸,决定没有伤害一切众生的念头,不但对“有情众生”不起伤害的念头,对“无情众生”也不起伤害的念头。

小草长得很活泼、很茂盛,我们能忍心从它头上踏过去吗?《戒经》讲:清净比丘,不踏生草。这是属于“不杀生”。但是“戒”有“开缘”,这里没有道路,又必须从这里通过,这个可以。不仅没有伤害一切众生的念头,而且念念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

   令众生畏惧,这也是“杀生”。虽然你没有杀害他,但你让他感到恐惧、害怕、不安,这都属于“杀生”的范围。令众生生烦恼也不可以,也等于是“杀生”。人的生命,有物质的身体,有精神的法身慧命,所以诸佛菩萨令一切众生常生欢喜心,绝对不会令众生生烦恼。

   学习这部经的一年多来,工作压力大,经常做难,因为工作的事情与新领导、与同事发生了矛盾,工作又忙又累又受气,向上级领导申请调走,上级领导还不让走,所以那段时间特别痛苦。老法师经常讲要用真诚的爱心爱一切众生,别人伤害我们,我们决定没有怨恨的念头,没有报复的念头,还是诚心诚意对待他们。

   电视剧《月明三更》中,面对别人的追杀、陷害、打骂,惠能大师不仅没有怨恨心、报复心,反而在他们有危难时,挺身相救,救苦救难。

   电视剧《佛陀》中,提婆达多一直想尽方法害佛,一直跟佛作对,最后将大石头朝着佛走过来的方向,推下山崖,自己却不慎摔了下来,性命垂危,佛没有任何怨恨心,为他擦伤擦药。

   老法师讲经一遍一遍地劝导我们,释迦牟尼佛、惠能大师已经给我们做了榜样,所以发生矛盾后,当我放下了怨恨,放下了对立,放下了对抗,主动和对方说话,真诚和对方说话,心里不舒服的感觉没有了,心里不堵得慌了,一切变成正常的感觉了,而且能感觉到新领导从那以后对我有了尊重,慢慢地我们沟通也顺畅了。

   老法师讲到,与一切众生交往,摄受一切众生,大根大本就是真诚的慈悲,真诚纯善的爱心,爱护一切众生,不夹杂丝毫的恶意。我们用这种心态、用这种行为处事待人接物,到哪里不受欢迎?!

二、不偷盗

   “偷盗”是“不与取”,这个物有主,主人没有答应,你就把它拿来,或者是据为己有,或者是暂时使用,或者是移动了位置,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用什么样的手段,都叫“偷盗”

   也许大家以为树木花草是野生的,应该无主,那就错了。

   譬如出家人住在山上,要搭一个小茅篷,因此就地取材,砍几棵树。这些树有没有主?有主。谁是主?山神是主,树神是主,这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佛说一棵树的高度只要有一个人的高度,你要砍它,三天之前要先去祭祀,为它诵经念咒,说明要用这棵树搭个小茅篷修行,请树神搬家;如果不这样做,就是属于“偷盗”,而且还与树神结恶缘。

   “偷盗”说到最贴切之处,就是占别人便宜。占别人的便宜,占公家的便宜,在寺院占常住的便宜,太容易犯了。别人占我的便宜可以,不要去计较,不要放在心上,这是布施,我们决定不能占别人的便宜。

   “不偷盗”,不仅没有“偷盗的行为”,而且没有“盗心”占别人便宜的念头是“盗心”,所以我们决定不能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我们念念要帮助别人,决定不能占别人的便宜。

三、不邪淫

   男女的情欲,要从念头上把它拔除,没有这个心、没有这个念头。

   一个家庭,夫妻不和,现在人讲有外遇,先生有外遇,或者太太有外遇,由于怀疑、嫉妒、嗔恨,很容易发生口角,这个家庭问题就来了,不仅影响两个人,而且还会影响到子女

   尤其子女在童年的时候,父母是他们心目当中的榜样,他们天天在看,如果父母做出不善的榜样,就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他们再影响社会,这个影响逐渐扩大。

   由此可知,邪淫造无量无边的罪业,很少人能想到这些问题。

   这是讲“身三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老法师教导我们,不但没有“杀生、偷盗、邪淫”的行为,而且决定没有伤害众生、占别人便宜、淫欲的念头佛在这部经上教导我们不容毫分不善夹杂,如果我们心里对众生还有怨恨的念头、伤害的念头,还想占别人的便宜,还有淫欲的念头起来,这就是夹杂不善,念头不善也是不善。我们要从这个地方来培养自己纯正的善心。

    无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我们在一生当中譬如求学、工作,学校里面有那么多的科系、社会上有那么多的行业,都要有智慧去选择;选择的标准,佛法给我们一个启示,我们要选择有利于众生、有利于社会的,决不能选择伤害众生、伤害社会的。

   由此可知,“杀生”这个行业不可以做。

   我们冷静地去观察屠户,杀猪这个行业,到他老的时候,他的形态就像猪一样,死的时候跟猪被杀死的情况很相似。即使他一生心好,但是他从事杀猪这个行业,死后到哪里去了?到畜生道堕猪胎还债去了,过去杀多少猪也要被别人杀多少次。

   我们看看从事炸鸡这个行业,他所养的小孩就像鸡一样

   因果实在讲就在眼前,只是大家粗心大意没有发现。所以,“杀生”的行业不可以做,“邪淫”的行业不可以做。

四、不妄语

   “是虚妄、不诚实。

   “妄语是说话不诚实,说假话欺骗人,这是口业最容易犯的。

   我们与别人接触,别人是不是用“妄语”对待我们,关系不大,我们受一次骗、受两次骗就会学到教训,不会再上第三次当;最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打妄语”、我们有没有欺骗别人。

   佛教我们“不妄语”,我们能做到吗?难,做不到,有意、无意违反了。什么原因做不到?没有忘记,“我要说老实话,对不利”。

   诸佛菩萨为什么敢讲真话?他无我;换句话说,没有利害我们凡夫起心动念第一个就有“利害”,所以明知故犯。现前的社会,妄语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为什么?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实际上,你的利益非常有限,你的损失可太大太大了。纵然“打妄语”可以得到整个地球,还是免不了生死轮回,因为“妄语”决定不能超越三界、决定不能往生净土,这要是一比较,你的损失多大!这是不了解事实真相,往往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

五、不两舌

   “两舌是挑拨是非,造谣生事,斗乱两头,这个罪过尤其重。

   “妄语”虽然很普遍,但“两舌”之害超过妄语太多了。“两舌”,小则搬弄是非,破坏一个家庭的和睦;大则挑拨两个国家不和,甚至发生战争,伤害许多无辜的生命;更大则是挑拨佛法,破和合僧。

   佛法是人天眼目,诱导人断恶修善,帮助人超凡入圣,这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善行,第一等的事业,如果轻易地去破坏、阻扰、毁谤、陷害,这比挑拨两个国家发生战争的罪还要重,因为两国战争伤亡的是身命,这是断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

   什么叫“断人慧命”?断了别人学佛的机缘,破坏别人对佛法的信心,这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重罪。如果已经做了,能不能补救?答案是肯定的。佛在经上讲发露忏悔

   “发露忏悔”就是昭告大众,我过去种种的言行,破坏别人兄弟之间、亲属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种种不和,这是两舌、挑拨,我现在知道自己错了,然后向双方当面讲清楚,希望他们和好如初,并请求他们原谅。从今以后,再也“不两舌”,罪过才能忏除。

   “忏悔”绝对不是仅仅在佛菩萨面前磕头祷告,而是要有实际行动,真正改过来。过去我们的想法、看法、做法错了,现在回过头来,遵从佛陀的教诲,改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做法,从前的罪业才能忏除所以真正的忏悔是“后不再造”,知道自己错了,把错误改掉,下次不再犯同样的过失,这是真忏悔。所以一定要知道改过自新,不再犯同样的过失。人为什么能成圣成贤?没有别的,知道改过而已。

六、不恶口

   “恶口是说话粗鲁,说话难听,音声、态度、词句都让别人难以入耳,不知不觉伤害别人,自己还不晓得

   人与人相处,言语占的分量太重了。所以孔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德行教育是教你如何做人,明了人与人的关系。第二个就是“言语”。“言语”是德行的表现,看你的言语、看你的表态、看你的动作,你德行的高低就一目了然。所以,说话一定要懂得分寸,对什么样的人该说什么样的话,从小孩的时候就教起,让他养成习惯,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不恶口”,言语温和,即使是不好听、责备人、拒绝人的话,用柔和的态度、言语来表达,真正爱护对方,对方感受会不一样,也会感恩于你,这是佛家讲的爱语

   “爱语”是真正爱护众生的言语,真正对众生有利益的言语,不一定是众生喜欢听的话。语从心生,身语要善,心要善。

七、不绮语

   “是绫罗绸缎这一类的,非常华丽,人见人爱。

   “绮语是花言巧语,说得非常好听,可是内容不善,诱导众生行不善业。

   譬如现在社会的电视、电影、歌舞、音乐,乃至于美术,现在所谓的文艺,很能够讨大众的欢心,可是大部分内容不善,教人杀盗淫妄、贪嗔痴慢,与“十善”完全相违背。

   自古以来,文化的起源是歌谣。《诗经》是古时候的诗歌、歌谣,孔老夫子把它搜集起来,将不善的、误导众生的内容予以删除,删的标准是思无邪,也就是佛在这部经上讲的不容毫分不善间杂。古圣先王真有智慧,对于歌舞的形式、内容都加以防范,用它来提倡正面的教学。如果现在的文艺能够遵守孔老夫子指导的原则思无邪,这部经上讲的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样才能够教化众生。

   所以,“绮语”的内涵认识清楚了,我们只要将内容调整正确,也可以利用现在的科技手段弘法利生。我们可以将经典、历代高僧大德的事迹编写成电视连续剧,将佛法送到每个人的家中。比如《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个内容很丰富,有这种天分的人可以把它写成电视连续剧。用这种方式弘法比讲经效果不知道好多少倍,讲经讲得口干舌燥,没有几个人听懂,舞台上一表演,那个效果多大!所以我们要利用现前的高科技把佛法转型。

   以上讲的是四种“口业”。谚语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要想身体健康,吃东西要小心谨慎;要想一生保平安,言语要谨慎。

   “不妄语”:不欺骗别人、不欺骗自己。

   “不两舌”:决不可以挑拨是非,挑拨造业非常重。挑拨别人家庭,让人家一家不和;挑拨一个团体,让这个团体不和,尤其是佛教团体,这是“破和合僧”,“破和合僧”的罪过是堕阿鼻地狱。

   “不恶口”:柔和爱语,自然能让人欢喜接受。

   “不绮语”:不可以花言巧语欺骗众生,诱惑众生。

八、不贪

   “贪欲”的范围非常广大,特别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但让人的德行堕落,而且是三恶道的第一因素。世间人以为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是乐,他不知道这是苦的根源,决定不是乐,这个东西享受的结果是三途苦报。

   我们学佛,佛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样子,我们要能够仿效。释迦牟尼佛是王子出身,古人所谓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他舍弃王位,舍弃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每天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过最简单的生活。这是告诉我们,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心地清净,这种日子是最幸福、最快乐的生活。

   佛教我们要求什么?求觉悟。诸佛菩萨念念当中求觉悟,求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决定不求名闻利养,决定不求五欲六尘的享受,过最低水平的生活。最低水平的生活,殊不知是人生最幸福、最美满、最究竟的生活,贪图一切名利、五欲六尘的享受是真正的痛苦。释迦牟尼佛已经做了榜样给我们看,所以我们什么都要放下,一心只求正觉。

   以前的想法是通过好好工作,证明自己,被别人看重,被领导重用。

   工作时间长了才了解,项目有时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需要在合法的前提下,灵活变通去解决这些疑难问题,让项目得以进行下去,这就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做了是担当,提拔快;做的度把握不好,恐怕以后有责任;不做是不服从领导安排,容易得罪人。而且有的领导,不懂业务也好,为了私利也罢,照顾亲属朋友的项目也罢,有时参与进来,施于压力,这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智慧,解决这些问题

   我不想做业务工作了,承受这么大压力为了什么?为了被别人看重尊重吗?为了能被提拔吗?这是大家所谓的上进心吗?那不就是“名”吗?做业务可以学业务知识,懂得多、见识多,但能学到更多业务知识又如何,对于开智慧有用吗?所以对于做业务提拔得快、考证,这些名利,要放下,一心求道。

   对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贪了,来贪图佛法,行不行?不行。佛法是教我们明理、教我们觉悟,不能在佛法里起贪心。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堕三途;贪佛法,生三善道,终究不能脱离六道轮回佛教我们断贪心,不是教我们换对象。

九、不嗔

   “嗔恚”最难断,遇到不称心、不如意的事情,嗔恚的念头自然就生起来,而且生得非常快,这说明无始劫以来恶习气深重。经典常讲: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恚心一起来,理性就被蒙蔽了,于是全凭感情用事,不仅伤害自己的身体,而且有意无意与一切众生结了冤仇。冤仇如果不能够化解,因缘成熟的时候,果报就现前,所谓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而且果报必定是一次比一次残酷。所以我们现在遇到佛法、遇到圣人的教诲,明白了事实真相,就要知道改过自新。

   工作上,与办事人员、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压力大的时候,自己的烦恼习气就暴露出来。我意识到自己的习气,一是容易有嗔恨心,不能忍,容易争理,争谁对、谁错;二是嗔恨心一起来,说话就很直接,容易伤人,容易得罪人。一嗔恨,对方肯定不高兴,让对方生烦恼,这是“杀生”。嗔恨心起来,说话就直接,让对方听了不舒服,这是“恶口”。一下子“身、口、意”都造业了。

   老法师讲到“身、语、意”是有连带关系的,绝不是单独的,这三业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决定离不开的,确实如此。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是从“不嗔恨”做起,遇到事情,不生气,不发脾气,能够忍下去,心平气和地说,言语就不会随嗔恨造业了。

   如何降伏嗔恨心?老法师讲到,会用功的人、警觉性高的人,嗔恨的念头才起来,一句阿弥陀佛就把这个念头压下去,这叫会念佛

   古德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就是贪嗔痴的念头、自私自利的念头、烦恼习气的念头,第一念起来了,立刻警觉到,第二念一句佛号就把它压下去了。关键是警觉性高,念头才起,佛号立刻就提起来。这个功夫用久了,随时随处都能控制住烦恼,境界就转过来了。但是我平常不念佛,没有养成念佛的习惯。遇到事情,嗔恚的念头自然就生起来,根本想不起来念佛,所以还需要继续听经明理。

十、不痴

   什么叫“愚痴”?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善恶、利害、真假。能持戒,“身、口”可以不犯;能修“定”,“定”能够断“贪、嗔”;唯独“痴”,一定要开智慧,智慧开了之后,痴才能断掉

   为什么身会造“杀、盗、淫”、口会造“妄语”、“两舌”?愚痴!

   为什么会有贪?为什么会有嗔?愚痴!“愚痴”是所有烦恼的根本!

   由此可知,开智慧重要。

   智慧怎么个开法?一定要“依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修学的过程,我们也不例外。

   许多人修行一辈子都开不了智慧,原因在哪里?戒不清净,就得不到“定”,“定”都得不到,当然没有慧。没有戒定的智慧,在佛法称为世智辩聪,儒家讲的记问之学,你看得很多、听得很多、记得很多,全是从外面来的,不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这是记问之学,不是智慧。儒家对于这桩事情讲得很好: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

   可见,真正有修、有证,方能为人师。所谓有修就是要把自己所学的东西完全落实,落实就是佛法讲的持戒,持戒才能得“定”,甚深的禅定才能开智慧。

   这是“意业”三条??“不贪、不嗔、不痴”。“贪、嗔、痴”是三毒烦恼,是无量无边烦恼的根本。我们身体不健康,有很多病痛,是从这儿来的。我们有六道生死轮回,也是从这儿来的。如果把三毒烦恼拔除,不但身体健康长寿,永远不生病,而且六道轮回也没有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断除“贪嗔痴”。

   向下经文都是细说:首先佛告诉我们“修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所得的殊胜果报

   接着告诉我们:将“十善业”落实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菩萨六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四摄法”,“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止、观”、“方便”所得的殊胜果报。

   最后佛将“十善”比喻为大地,无论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大乘、小乘,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无边法门,所有一切佛法,都是建立在“十善业”的基础上,也依“十善业”而得究竟圆满。

   我们常常看到佛的画像,有一个圆光,圆光顶上写了三个字?、阿、?,有用梵文写的,有用中文写的,也有用藏文写的。?、阿、?是什么意思?这三个字就是十善业道圆满。

   “?是“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是“口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是“意业”??“不贪、不嗔、不痴”。

   “十善业道”,从初学佛开始修起,修到圆满,就成佛了。所以,虽然这部经是佛教初学,但是直通如来果地。这是佛法的基本法,也是佛法的圆满法。

   佛家经典分四大类??“教、理、行、果”。

   “教经:教训、教诲。

   “理经:教诲里面包括着真理。

   “行经依教奉行。《佛说十善业道经》是属于“行经”,是让我们去落实、去做到的。

   所以我们要把“十善”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与“十善”相应。深度、广度随着自己的修行不断扩展,扩展到与自性完全相应,就是性本善

   感恩释迦牟尼佛!

   感恩阿弥陀佛!

   感恩净空老法师!

   感恩父母!

   感恩为网站付出的师兄们!

   感恩与我有缘的一切众生,善的、恶的都是来帮助我的,帮助我找出自己的烦恼习气,帮助我改正自己的烦恼习气!

   学生b01581敬呈!

   2021年1月23日


本文分享到:
0
 
  [最新报道]  
· (新版汇总)2014净土大经科注(001-100集)
· 净空老法师读诵《无量寿经》视频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六集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十六集
·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无量寿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
  [相关报道]  
· 胡小林:中国传统文化带动经济良性发展...
· 分享:“祸福是命中注定的”是世俗之论...
· 胡小林:中国传统文化带动经济良性发展...
· 分享:净空老法师讲,修学的态度占90...
· 学佛体会014:天地载和--当今佛法...
· 分享:感激净空老法师,使我在共修平台...
· 分享:学佛之前,起心动念,无不是恶,...
· 共修分享030-学习了《一轮明月》,...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