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新闻
·新闻 
·讲经菁华 
·本网视角 
·走出学佛的误区 
·学佛必持戒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第四十集 (共70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6-02-19 11:15:30
关键字:神通,黄念祖,折伏,摄受,附佛外道,外道,破三观,愿力,佛学家,舍身容易舍见难,相好,常寂
【 点击数:2164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离开生灭之相叫做“常”,离开烦恼之相叫做“寂”。

  他住在“三昧”之中,住在“正定”,他就离开了生灭,没有烦恼,这称为“常寂”。

  “善护口业。”三业之中,我们就说“身业、口业、意业”。现在首先说口业,因为口业还是很容易犯。因为住于常寂的正定,了达了真源,所以在意业方面说,他就是清净无染,跟上头可以接起来,清净无染,同时还是很善于护持自己的口业。

  ”善护口业“是如何?“不讥他过”,不去讥笑别人的过失。刚才说了,一切皆成佛、一切事究竟坚固,也就是应该不但是“不讥”,也就不见他人的过失,但是也不等于糊涂,一个人好、一个人坏我一点也不知道这些地方有两句话很合适,“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所谓善于分别而在“第一义谛上”没有动,“第一义谛上”而不动可是我还是善能分别诸法相,总之都不是落在哪一边上,这才是“中道”。

  “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律仪”就是戒律。我们的“三聚戒”,根本律仪戒,戒是根本。

  于是这种情形之下,这种种功德,“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这一切一切“都无所着”。这一切都可以拿来布施,而且自己也以“布施、持戒、忍辱”这“六度”来教化众生,所谓“财法二施”。一切,连城堡、聚落、珍宝,这一切一切都可以给人,而且自己布施,也教众生布施,而且不但是这一度,“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一切一切的来“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这就是说法藏比丘有这么殊胜的功德。

  住于无上真正之道就是真实的,“无”上就是没有再能过的,就是让这一切众生都能到涅槃彼岸,证到大涅槃,这才是无上真正之道。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由于成就了这样的善根。

  “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这是福慧双修。福慧双修就得到这个果实,也就是福慧双圆,所以“无量宝藏自然发应”,这就是福报。弥勒是大福,他修慈,他来成佛的时候,人的寿命也长,身体也大,地球上的物产也丰富,福报。他就是或者做“长者”,或者是做“居士”,这个居士过去也是很高的,不大容易的,不像现在的佛教徒都可以称“居士”。

  “豪姓。”大姓。

  “尊贵、剎利”是贵族,或者是国王。

  “转轮圣帝。”他管四天下,或者欲界天的天王,乃至梵天的天王。

  不管是做什么,“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生生世世于诸佛所都是尊重供养,没有间断。

  “如是功德说不能尽。”从住真实慧开始,一直到这里都是做种种功德。

  “身口常出无量妙香。”身体也放香,嘴里也放出妙香。

  “犹如栴檀、优钵罗华。”这个样子,而且这个香能薰到无量世界。随他生在什么地方,刚才说长者、剎利种种,乃至天上,都是“色相端严,三十二相”,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而且有“八十种好”。

  “好”这个事情就比“相”深入一步,所谓“八十随行好”。虽然《法界次第》说相好都是色法,都是来庄严显发佛身。

  “但相总而好别。”有“相”没有“好”就不圆满。轮王、帝释、梵天,欲界天这一些,他们也有三十二相,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那他就是佛了吗?但是他没有“好”,因为他没有“好”,所以“相”就不微妙。

  而且《大智度论》说,“相粗而好细”。“相”是很粗,大家容易见,“好”就很微细。

  “众生见佛则见相。”只能见到三十二相,我看真要是见到“白毫光相”都不容易。

  “好则难见。”因为众生的眼观察不到这么微细。你看要说是苍蝇带细菌,没有显微镜你就看不见,一看吓一跳,苍蝇腿这么脏。眼力有局限性,所以见佛只能见“相”,不能见“好”,“好”非常微细。

  “又相者余人共得。”就是别的也可以得。

  “好者或共或不共。”所以说“相”,另外又说“好”。由此可见,“相”是粗的,“好”就是细的,是不共的,是微妙难见的。法藏菩萨在因地之中,他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具足。

  而且“手中常出无尽之宝”,这手里头。所以到了后头,这事情就好办了。所以夏老师说,你们修行要修到把火车头安到轨道上。火车头没有上轨道,那么沉怎么办?动一动、转一转,笨极了。火车头上了轨道,这一个火车头能拉多少车,怎么走,前进、后退都如意。你要在底下,多少人拿撬棍,拿什么东西都难动一动,就是要上轨道。你看,这个时候布施就容易了,无量什么庄严之物、供养之具,都来利乐有情。

  所以我们要是真正上品上生,你当时就可以分身到无量尘剎去度无量众生,都是这么度,不是像现在我们这么苦。

  《维摩诘经》里头宝手、妙臂菩萨,他们的手中都出无量的珍宝。鸠摩罗什解释,他说因为布施的这个报,因为老行布施,所以就出无量的宝。跟河流一样,像五个河的水在流一样,那么多流出来,所以称为“妙臂”。这都是十地菩萨的境界。

  所以法藏当时发愿的时候是地上菩萨,甚至于是十地。由于“智度成故”,关键在这,他智度(般若度)成就了,所以一切这种布施、持戒他都圆满,“随意无碍”。所谓这一切宝都是上供下施,上供诸佛,下化众生,这里头也显了一点华严的境界,在一个手里头能出这么多宝,像五个河水流似的那么多的宝,无穷无尽,也就是说小里头有大,一里头有多,华严事事无碍的境界。

  “由是因缘。”就因为以上种种的因缘,这种积功累德,“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得到的果是让无量众生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从这里头我们也看到发心的重要,种种佛的自觉、佛的觉他,佛的布施、佛的救度,如何如何,最后是让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我们现在能够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一个大事因缘。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弥陀的这种行愿,从出家到发愿,用五劫的时间来成就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成就以后又多劫的苦修。所以下面就要讲成佛,一切都成就、都圆满了。我们下次再讲,这学期我们就到这,第二学期再见。

  

     九品,“圆满成就”。

     这一品正是过去我们上个学期所讲的,弥陀在因地中种种发心、种种修行的果实。所以以前所讲的都是“因”,现在开始是“果”。这个也很自然,从这开始就是“圆满成就”。

  这个时候,“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积功累德。”广积种种功德,积累无量无边的功德,这是“无量无边”。

  “于一切法,而得自在。”一切法都自在,这句话的意思很深。佛曾经这样说过,“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我是法王,这法中没有再超过我的。

  法王的特殊是在什么地方?就于法自在。这是释迦牟尼对法藏比丘极崇高的一个赞誉,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法藏比丘就跟释迦牟尼佛平等平等了。“于一切法而得自在”,“自在”就是无碍,这一切都圆融无碍。一有“碍”就不自在。我们常说今天你不自在,哪有点病;你自在,一切都无碍。一切都无碍,也就是说一切都“圆满成就”,这里说都“融通无碍”,才能说自在。这是自在的一个粗浅的解说。

  我们都读《心经》,《心经》“观自在菩萨”,是观音两个名号,一个“观世音”,一个“观自在”。“自在”有很深密的意思。“自者”,就是自性、自心。“观自在者”,就是“了了见心,了了见性”。只要在任何情形之下,自心、自性了了现前,不为一切所碍,所以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现在一些修行人里头(就是说好的)在用功的时候、在看语录的时候,偶尔也能想到自心、自性。但是一转眼就不知道哪去了,就被烦恼、世法牵着鼻子,围着茅厕坑转圈,不自在。

  “观自在”,了了见心,了了见性,这就是“甚深般若”,最彻底的般若,所以能照破五蕴、能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你就自在无碍。这么看来,是以“自在”为因,你能了了见性、了了见心是为“因”;而得的“果”呢?你还是在自心、自性朗朗常照上,所以因、果同时,不可思议。所以佛法上,往往一句、二句都有很深的密义,不是其他任何的哲学、宗教、科学所能比的。

  底下说,“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这句话很重要!这句话谁都懂,其实谁都不懂,很少有人真懂。“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分别”,第六识就是“分别识”,分别一切,大平等法中你一定见是、见非、见邪、见正,种种的分别,你这个“分别识”不能够了解法藏比丘所能达到的境界。他“于一切法而能自在”是个什么境界?刚才我们讲了,这个事宣说不了,除了从文字上做些解释,这不是语言所能说明的,也不是你的分别识所能了解的。

  所以很多人研究了一点佛学,便自己要跟释迦牟尼佛看齐,自己用自己的意思妄加揣测,这个对的,那个不对的;这部经是真的,那部经是假的。所以他对于这句话他没有懂,“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这个跟《法华》的一句话,“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不是你在那用你的思想、你在那去分别,你去想、去思惟所能理解的。我们读经,开经偈最后一句,“愿解如来真实义”,你现在解不了。所以祈祷,祈祷佛力加被让我能解。现在有很多人就是这样子,自以为是,这样一来就要出毛病,就会有很多谬论、邪说,放毒,不是在你这个妄心所能理解的

  但是现在,家说我现在还是在妄心。你现在就是先从你这个妄心能够理解多少,老老实实的从佛经去理解。理解来、理解去,你如果是真实的,你就总会趋进,或者有一天真是触着、碰着,学教里头大开圆解,这是一个真实的境界。它是顿法,在渐修之中、研究之中,但是有一天(教下也是如此)大开圆解,到这就不一样,不是思量分别。所以大家要知道,思量、分别是不能解,现在你不思量、分别也不能解,你凡夫,没有办法,现在你就是苦心去学有一天,幸亏有净土法门,就是说你不能解也不要紧,只要依教奉行。

  所以大乘佛法,你要“先悟后修”,不悟就可以修的只有净土法门,还有密宗,不悟就开始修起来。密宗还修法界观,一真法界、唯识观等等等等的,你凡夫的心去修,修不起来的。

  再引《法华》来做证明,“诸佛随宜说法。”随着众生根器演说,他真实的意趣,真实佛的本意很难解。为什么?“我以。”“我”是释迦牟尼说的,释迦牟尼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由于种种因缘不同,来听法的人根机不一样,所以我用“譬喻、言辞,演说诸法”,只能够用譬喻来说法,而这个法本身不是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这句话就是从这出来的。以方便来演说,而这个不是在你思量分别的这个境界之中能真实理解的。

  “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经”的意思。为什么?底下就说,佛之出兴于世,“唯以一大事因缘”,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是要大家能够悟入佛的知见,但是在众生是众生的知见,所以就要慈悲喜舍,你要舍掉你的知见。很多人他是抱住他自己的知见不放,根据自己这个知见来批判接受佛教,他永劫,不但说今生不能懂,他永劫也不能懂,你得舍掉你的成见

  所以“舍身容易舍见难”。“慈悲喜舍”第四个字是“舍”字,你得把你这个凡夫的知见变成佛的知见你就成佛了。这个就是说非分别思量之所能解,法藏比丘。

  众生在情见之中,你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妄想、分别。你是在妄想之中,你本身就是妄,就是错的。所以佛虽然种种的譬喻给你说,但众生对于佛的知见如聋如盲;不但是众生,连阿罗汉都如聋如盲。所以到了《法华》最后,这些阿罗汉水平提高了、听懂了,就痛哭流涕,“云何一法中而不知此事”。跟了佛几十年,在一法之中我们怎么不知道这个事,如聋如盲?他没有契入佛的知见。

  《圆觉经》说得很好,我们要得到“圆觉”,圆满的觉,“圆觉”也就是“真如”、“实相”的名称,说“未出轮回,而辨圆觉”,你没有出轮回,你在生死之中,你的心就是生灭心,生灭心这个妄念、妄想是相续不断的。前一念灭,后一念生,老在生灭生灭,是在这种轮回不断、妄想不断。在这种情况之下,“彼圆觉性,即同流转”,你在流转。所以你去研究你所理解的圆觉性,已经跟着你的妄心一块流转,你没有真实理解“圆觉”,“圆觉”随着你的妄想一样在流转。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要发起大的志向、志愿。

  现在很多人说我要想做“佛学家”。“佛学家”不值钱,他是以这种妄心在这分别,成了一个学问,与佛的知见没什么关系。所以真正佛的大事因缘就是佛给我们“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我们就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才是大事因缘。不然,你就是全世界给你顶礼,说你是大佛学家,你还是辜负了释迦牟尼佛,你是佛教的罪。这就是说思量分别所不能解,为什么不能解?随着你的妄心在流转。

  南泉也说语言表达不了。我们最殊胜的就是以如如来表达,两个“如”字,“如如”。南泉,禅宗称为王老师,南泉说是“说作如如,早变了也”,说出个“如如”,其真实义早已变失了。所以说不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

  这一件大事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之道断了,所以三世诸佛只能口挂在墙上,原来的话是口挂在壁上,南方的话;咱们北方说墙。我们就用咱们的话来说,三世诸佛的口挂在墙上;心行处灭,你总是心在那行,你这个心的行处灭,这件大事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才能明白的。

  所以现在净土法门,就这件大事,到了极乐世界去解决。当然上根利器,到了“理一心”,在这就解决了。但是到“理一心”谈何容易,“事一心”就不容易,何况“理一心”?是有,不是没有,世间上有这样的人,极少。绝大多数,“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所以法藏比丘所得的果觉,不是语言之所能宣,前头这么说出来,语言也不能够,就是各种语言文字的这个意思表达不清楚;也不是众生生灭心,你那是生灭心,你的思量、分别所能够体会、能够了解的。

  “在凡夫分上,语言不能知,无语亦不能知;分别不能知,无分别亦不能知。”你落的总是“二边”,无分别,你等于木头,你知道什么?所以法藏所得的妙果就是“如如”和“如如智”,不是凡情所能测。所以最后佛说完了,底下用一句话,“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

  底下就说,既然如此,他的誓愿,“所发誓愿”,这是释迦牟尼佛当时说的,所发誓愿,“圆满成就”。“圆满”,“圆”是圆妙,“满”是具足,没有欠缺,一切都圆融,微妙殊胜的圆成。

  “圆满成就。”“成就者”,嘉祥大师说,“成就”就是“具足无余”,他已经具足了,不欠少什么。

  “不可破坏。”是不可破坏的。随着风一吹草一动,烦恼一来,黄金、美钞、迪斯可一跳,这心就走了,那就是破坏。它不可破坏才叫“成就。《往生论注》说“圆满成就”是这个意思,这是昙鸾大师的话。

  法藏菩萨发四十八愿,今天成了阿弥陀如来,这就是自己生出来的神力。

  “愿以成力。”这个地方他发挥得很好,你有“愿”最后就成了力量。

  “力以就愿。”我这些力量拿来做什么?就是成就我的愿。

  “愿不徒然。”愿”,不是虚发一个“愿”(我这个“愿”就是说天天得念一遍愿文,这就是虚发);力量也不是虚设的,“愿”就要产生力量,力量也不是虚设,我有这个力量。“力量”是干什么?“力量”就是要实现这个愿。“力”和“愿”是相符的。

  “毕究不差。”这是成就。你这个“愿”产生了力量,力量就来落实你的“愿”,这两个是相符的。你“愿”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使得你这个愿能实践、能落实,这就是说所发的四十八愿圆满成就。

  所以“十念必生愿”成就了,“成就”是什么意思?对现在我们众生,你如果是听了之后“至心信乐”,念十念也可以往生;极乐国土只要生了就不退转,就是阿鞞跋致,你这一生你就要成佛,你是阿鞞跋致,跟阿鞞跋致看齐,这是圆满成就。

  “如实安住。”这句话是《唐译》里头的。过去王龙舒他也不知道《唐译》。《唐译》很精彩。如实安住”这四个字很要紧,“实”就是真实,咱们不是说“三个真实”吗?!也就是“实相”,也就是“真如”,也就是法身。“如实安住”的意思就是“如”这个“实,”本来的实际。

  这个“如实安住”跟密宗的那句话是一个意思,也是“如实”,“如实知自心”。所以大家学密,不知道密宗是什么,就以为我学了这个东西,我就是一个巧招,我就出现一种过人的神通能力,自己怎么怎么样,去炫耀一番。这都是属于“附法外道”,要知道。们千万不能当附法的外道,附在佛法里头,而实际你是个外道。这种概念就是外道的概念,你附在佛法里头。

  密宗的要理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的知道自己心。现在谈密的都不谈这个,不谈根本,尽谈一些糟粕,轰隆隆的。传徒弟的、学法的,乱哄哄的一大堆,不知道根本,学法无益“如实”知“自心”跟这“如实安住”,这就比那个“如实知自心”还要深一点点,不但是知自心、能安住,这个在禅宗就是到“破重关”的境界。

  现在把这个“破三关”大家解释得很庸俗化,都自己随便下定义,那不行,那是你自己封的你自己封你现在是佛学院的院长,这不行,你自己封的不行,没人承认。这个“如实安住”就是“如实知自心”那两个字,那个“如实”是一样的。而这个地方不但是“知”,而且是“安住”,就是“如实际的而安住于真实之际”,也就是“安住于诸法的实相”。既然“实相”是“真如”,“如实”也就是“如”,所以“如实”就是“如如”,“如如安住”。

  “如如安住”,跟《金刚经》的“如如不动”就没有分别。“如如不动”是在这个“如如”上头没有动摇,有很多人都体会错了,就体会成是个“不动”,是个“定”,大错。不是以“定”为果,是在“如如”这个上头“不动”,就是跟这的“如如安住”是一个意思。读《金刚经》的人,可以说一半以上都把它看成“如如不动”,我就是“定”,我“不动”了。连孟子懂得这个道理,“不动心有道乎?”、“告子先我不动心。”告子比我先都不动心了。孟子,咱们佛教不是说他是圣人吗?告子早比孟子就不动心了,告子是圣人。

  所以希望大家将来要发大心、将来要秉光明炬,现在外头是很黑暗,要光明破暗,发起大心来。大家现在其实求法的心很切,很好,缺乏人引导,就是这个,很可怜。所以如实安住就应该这么体会,就是如如不动,就是安住于我们真实之际。

  在《往生论》里头说,我们引过多少次了,“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是什么?“清净句”。“清净句”是什么?“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现在既然“实”就是法身,所以“如实安住”也就是“安住于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就是“入清净句”。

  清净句”的“清净”包括两种清净,一个是“器世间清净”,一个是“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就是大地山河等等物质的东西,“众生世间”就是一切有情,一切有生命、有灵感的东西。这两个都清净。所以“一法句是清净句”,就包括两种清净,“三种庄严入一法句”,这就是庄严。

  底下说,这么样的话,“如实安住”是安住在这个法身,这个法身也就是“清净句”,“清净句”包括两种清净,而这是“三种庄严”入在这一句里头,因此这个“如实安住”就具足庄严。你清净,就是一切庄严都具足。

  底下就是“威德广大。”“威德”,可敬可畏叫做“威”,敬畏;可尊可爱就是“德”,因为他有德。

  “又折伏为威,摄受为德。”你要度众生就是这两个字,一个是“折伏”,一个是“摄受。所以有人说佛法中没有金刚相,一进门就四大天王现威猛相。

  释迦牟尼要是“秽迹金刚”,三头六臂,现大威猛相。这个像金陵刻经处有。“秽迹金刚”拿着枪、拿着剑。要度一个人,要摄受,常常是需要折伏。你光摄受,你不能把他的邪见给折伏,你摄受不了他。所以入门便棒。临济三问,黄檗三次痛棒。大家想起高峰禅师,高峰禅师平常慈悲极了,跟个老太太一样那么慈悲,跟大家说话;但是来一个人,他坚持他错误的观点,等到最后让高峰给问穷了,折伏了,就把他僧衣脱下来拿藤条痛打一顿,打得非常狠要折伏,光是摄受,你摄受不了;光折伏也不行,折伏之后还是要摄受。折伏的目的是为了摄受

  所以很多外道,像马鸣就是外道,折伏了;还有就是接龙树衣钵的根本是个魔,硬是把他折伏了,成为一代祖师。这就是威德。“如实安住”,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所谓“大雄宝殿”

  所以画佛像,好的佛像就不是咱们唐以后的这些画像,就是胖胖的,看着很慈悲,和气团团,而是一种大雄无畏的精神,是要表现这种精神,后人就画不出来了,他体会不到。

  “威德广大。”“广大,《探玄记》云:大以包容为义,广则体极用周”。本体极圆,穷彻本体,体极;用“周”,“周”是周到。他的妙用周遍,没有地方遗漏。没有地方不恰当,这个叫做“广”;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是“大”。穷究心源,对于本体是穷尽了,而妙用周备无缺,妙用无穷,这个叫做“广大”。

  还有“广大会”,“广大会”也是阿弥陀佛名号之一。佛有无穷的名号,“广大会”是阿弥陀佛的名号之一,是“广大”的会聚。因为在极乐世界正是一个广大的会聚,所以佛号中有此一号。佛号都表示佛的德,这是佛的德,所以不管多少人去往生,在极乐世界没有容纳不下的这十劫以来多少人生到极乐,这是一个广大的盛会、法会。这就是“威德广大”。

  “清净佛土。”“清净”两个字,经里头说,极乐世界,“清净庄严,超踰十方”。“清净”也是佛号,《汉译》就称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佛”,所以我们这部经是“清净庄严”。“清净”两个字很重要,“无量清净觉”或者是“无量清净佛”,《汉译》就是这么翻译的。

  佛都无量,无量光、无量寿、无量清净、无量庄严,种种的无量。因为极乐世界是如来的真心所显现,所以它是无量的清净。再者,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也就是密严世界。以前也引过,《大乘密严经》里说过“大日如来”,“依自难思定,现于众妙色。色相无有边,非余所能见”。佛的色相不是都能看见的。“极乐庄严国,世尊无量寿。”所以“大日如来”的国土也就是极乐国土,“大日如来”的名号也就是无量寿,东密“大日如来”、“毘卢遮那”即是阿弥陀。

  《密严经》又说“密严净土”。“密严净土”就是极乐净土。

  “超诸佛国。”超过其余的佛国。

  “如无为性,不同微尘。”它是“如”,“如”就是“如如”那个“如”,它是如于无为之本性,不是有为之所成,非因造作,也不是自然,无为;不同微尘,这个国土不是微尘所生。

  所以《金刚经》说,“世界碎为微尘,微尘汇聚为世界”。这个学说现在科学家已经完全同意,完全证实了太空之中有极细的微尘,不是咱们世界上像粉笔末这样的微尘,一个沙子,那太大了。这个微尘比电子小多少万万倍,千百里厚的钢板它都通行无阻,它小到这个程度,这个叫做“微中子”。它不正不负,虚空中无边,这就是世界碎了之后所形成的。世界大爆炸之后,这个慢慢又汇聚,汇聚又成为世界。一般世界是这么形成。但极乐世界不是如此,不是微尘所成的,所以极乐世界殊胜。

  “又云:今此密严但于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这个“密严”也就是极乐世界,“但于”就是唯一,是清净的如来藏心的所现。布袋和尚,就是弥勒的化身,我们山门画的那个弥勒就是布袋和尚,胖胖的。他的偈子:“只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妙用纵横可怜生,一切无如心真实。”这个就跟这是一致的。

  “只这”,“三个心”搁在一块,“只这心心心是佛”,只有这个是十方世界是最殊胜的。“妙用纵横”,你神通妙用纵横无碍可怜得很,这才是真正所谓布袋和尚的口气,可怜得很,一切无如心真实这是以如来藏心之所现,因此说这个世界它是最真实、是不可坏的、是不能坏的。因此这个国土它清净,超踰一切,就是这几句话:“所发誓愿圆满成就,如实安住,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因为是如来自性清净心所现,能现的清净,所现的也就清净,不同于微尘,所以没有坏之一说。

  这个时候阿难就问:法藏比丘他成佛、成菩提了,是过去佛、未来佛是现在的佛?世尊就回答,“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常常大家听到说,净土宗跟《金刚经》,念佛的就觉得好像这是矛盾,看了这个,再看那个,就看不懂。他不知道,他不深入,深入之后哪里有矛盾?!你看这不就跟《金刚经》一样吗?!

  《金刚经》就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我们这说,“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有什么分别?是一致的。所以我舅父的序文说,大家《无量寿经》就只念《魏译》,而且也没有谁念了,现在就念小本;小本只念《秦译》,《唐译》也没人知道,所以知道得很狭隘,对于净土宗他不了解。现在我们会集起来了之后,就是答这个问,这些话都见于《宋译》,《宋译》里头的。

  “彼佛如来。”就是阿弥陀佛。本来是无来、无去,他是法身,法身遍一切处,是从哪来到哪去?处处是自家。既然处处是自家,是你自己,还说从哪来到哪去吗?所以灵峰大师《金刚经破空论》说,真如没有另外一个地方可以从它那来,也没有另外一个处所可以去,只是有缘则现。比方释迦牟尼在印度降生,有缘就现。

  这就好像水清月现,池水清澈,天上的月亮就现出来了。月亮也没有来,水也没有去,但是月亮现出来了;回头阴天了,月亮又不见了。就是这样,有现、有不现,月亮也无来、也无去。不是说水中看见月亮之后,月亮就到水里头来了,待会不见,月亮从水里头走了,没这事。

  “无生无灭”,离开生灭。“非过现未来”,非生非灭。

  《涅槃经》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个偈子,当初释迦牟尼佛前身就听到前两句,后两句不知道,到处求人说,谁能知道后两句,始终找不着人。后来碰见一个夜叉说,我当初听法了,我记得住后两句。顶礼请他说。他说我饿了,我要吃人,我得吃了你,你要答应我,你给我吃,我才给你说。好好好,你只要给我说,我就让你吃。夜叉就要吃他,他说不行,你还没跟我说,你先说。他就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听了之后,释迦牟尼佛就顶礼,然后就让他吃。所以为了这两句偈舍身命

  我说为这两句偈舍身命都值得,“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也就是《首楞严观世音菩萨圆通章》,从入流亡所一步一步,最后是灭。“生灭灭已,寂灭现前”,“生灭灭已”不是就断灭了,而是寂灭现前,寂灭现前是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得二种殊胜。所以冷灰中蹦出热豆,在你火灭灰寒的时候,从里头蹦出一颗热豆子来,这也是譬喻禅宗开悟的情况。你火不灭、灰不寒,你热闹闹里头,你就是热闹闹,这时候自欺欺人,大家胡闹一场。所以这个是很重要的。

  而且佛法,这一切“能、所”都除尽了之后,连“能灭”跟“所灭”都尽了的时候,这个时候“柳暗花明又一村”,别有天地。所以“无生无灭”就是这样,寂灭为乐,生灭灭已。

  “非过现未来。”这个现在更好懂了,连爱因斯坦都懂,“时间是众生的错觉”。有一个电视你们最近看没看?“时间隧道”。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近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本文分享到:
0
 
  [最新报道]  
· (新版汇总)2014净土大经科注(001-100集)
· 净空老法师读诵《无量寿经》视频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六集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十六集
·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无量寿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
  [相关报道]  
· 刘余莉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 《群书治要360》注音、注解连载(0...
· “十善业道”的殊胜利益我一条都得不到...
· (第二回)发大誓愿:第一集(全文)
· 想发财不是争来、求来的、贪污来的,学...
· 同修们要晓得,我们修忏悔法都修错了
· 章嘉大师给我说六个字,让我好好认真去...
· 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105集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