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新闻
·新闻 
·讲经菁华 
·本网视角 
·走出学佛的误区 
·学佛必持戒 

共修分享025-学习《阿弥陀经》体会(收藏)

  来源:佛陀教育网 录入时间:2023-12-26 15:12:47
【 点击数:753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编者的话

这篇修学体会一位身边的师兄写的,写得确实不错!把《弥陀要解讲义》的脉络梳理得很清楚,适合学经教的佛友保存做学习参考。

记得这位师兄说学习《弥陀要解讲义》时,A4纸记录了89页,可见是下功夫了。

但是,这位师兄下功夫是断断续续的,谈不上精进,所以,会得到邦著时不时的棒喝。任何客观、主管因素都不能成为学佛懈怠的理由,因为学佛是不能等待的。宇宙太大,人生太短,稍纵即逝,也许还没回过神来,此生就已终了,是脱离六道,还是一生成佛,完全在自己的把握。

希望曾经在共修系统注册过的师兄们,都能连续地在经教上下如此的功夫,我们的经教能力早提升上去了。加油,师兄们!(邦著于2023年12月26日星期二)


学习《阿弥陀经要解》体会

 

顶礼净空老法师!

尊敬的邦著教练,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

通过七个多月的学习(期间中断了五个月,惭愧!),末学把净空老法师讲解的《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粗看了一两遍后,又细读一遍并认真做了笔记,把《要解》原文看了好几遍,现总结如下。

法门无量,求其最直捷、最圆顿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而一切念佛法门当中,最简易、最稳当的就是信愿专持名号,所以“净土三经”中,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就是因为“持名念佛”法门的不可思议。

近来一千年当中,《阿弥陀经》的注解有两种:《要解》和《疏钞》。其中《要解》被印光大师称赞为“即使是阿弥陀佛再来给《阿弥陀经》做个注解,也不能超出其上”。而印光法师是西方大势至菩萨再来的,所以?益大师不是阿弥陀佛再来,也必定是观音菩萨之流,否则当不起大势至菩萨如此的赞叹。

以下为末学的学习记录,有不足之处望批评指正!

《要解》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五重玄义”,第二部分解释经文。

 

第一部分  五重玄义

 

一、释名(解释经题)

(一)“”:指释迦牟尼佛。诸佛菩萨没有名号,名号是度生宗旨,众生哪个毛病最重,就先对治哪个。“释迦”是仁慈;“牟尼”是清净之义。念名号要把自己的慈悲心、清净心念出来,否则就白念了。

佛是乘大悲愿力来到世间,是先觉悟者,而我们是因为酬偿业报来的,通过佛的教导,依教修行,我们也能渐渐觉悟,最后成佛。

(二)“”:“说者,悦所怀也”。众生成佛机缘成熟,佛显示出从未有过的容光焕发,为众生说难信法,令究竟脱,故悦也。

(三)“阿弥陀”:西方极乐世界的导师,经四十八愿接引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不会像其他世界一样进进退退。“阿弥陀”,梵语意思是“无量光、无量寿”,其余功德智慧,神通道力等统统无量。

(四)“”:通名为“经”。

 

二、辨体(理论依据)

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正体”类似于哲学上所说的“本体论”。宇宙万物从什么地方生的?世界哪来的?动植物怎么有的?那个根源就叫做“本体”。可惜东西方的哲学都在探讨“本体”,但都没有找到“本体”。

佛说“本体”就是心,“心性”。但这个心性“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万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不得已勉强取个名字叫“实相”,我们千万不要执着言说文字相了,要由方便悟入真实。

“实相之体”:“实相”这个“本体”。(这一大段对我来说太难理解了,以后还需要再看看)

“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寂”是清净,“照”是明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本来无一物,但又像镜子一样将宇宙万物照得清清楚楚,清清楚楚又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又清清楚楚,我们要学会用“中”,不能偏在一边。

“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寂照”可以互为“体、用”,“身土不二”,这是讲“理体”。

“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这是讲到现相上,法身、报身、应化身,是从体起用。一切万法是自己,全梦即心,同体大悲,能证实虚空法界和自己是一体;报身是清净心生智慧,见到一事实真相,真相就是寂灭现象。

“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这是从“性修”而论。在“性”,佛没有增加,凡夫也没有减少;在“修”,佛菩萨有修,我们没修,迷。

“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自受用是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地清净不生一念;应化身是帮助别人,看外境界清清楚楚,能指导别人,而不被别人度跑(很多法师只照无寂常常被度跑,因为心不定)。“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实相无二,亦无不二。”

“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意思就是,“实相”可以作依(生活环境)、作正(自己身体)、 作法(法身)、作报(报身)、作自(自己)、作他(他人,别人也是我自性变的)。乃至“能说(释迦佛)所说(阿弥陀佛)”、“能度(诸佛)所度(众生)”、“能信(我们的心)所信(这个法门)”、“能愿(我们的向往心愿)所愿(西方极乐世界)”、“能持(我们的身口意)所持(佛号)”、“能生(信愿行三条件)所生(极乐四净土)”、“能赞(十方诸佛如来)所赞(西方净土阿弥陀佛)”,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统统都是实相)。

明白这个道理,就会心定,因为没有一法不是从心性流出的,你一部经里见性了,一经通一切经通,不至于一会想到天台不错、密宗不错。哪个法门都可契入,要紧是专一。

 

三、明宗(修行方法)

前面理论依据了解了,我们有信心,但是要怎样才能到达?一定要知道修学的方法。

本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经文也是“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经过?益大师的分析,我发现经文中处处暗合信愿行,太妙了!

“信愿”两个字看来似浅,实则甚深,深无止境,衡量自己有没有进步,就看“信愿”有没有增长,至于静坐有什么好境界,与这是无法相比的。《要解》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若信愿坚固,到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要解》指出信有“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一)“信”

1、“信自”

信我们自己的“一念之心”,不是指肉团心,也不是指第六意识心,无边的时空里、无量的轮回中,“真心”永远不变的。十方虚空微尘国土中,是我“一念心”中所现物,虚空法界是自己“一念心性”变现的,包括极乐世界也是自心变现的,怎么去不了?!弥陀、观音也是自心变的,怎会见不得?!信心的建立是彻底明了“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理上是没错,事上呢?心不清净,不是“一念”,而是乱七八糟念,怎么办?“一念”回心,一天到晚抓住一句阿弥陀佛,就能成功。但是我们的能力智慧都不够,所以要依靠他,“信他”是第二个。

2、“信他”

“信他”是以“信自”是前提。信自己有能力往生、有能力成佛。

“信他”是指信释迦如来绝无诳语,信弥陀世尊绝无虚愿,信六方诸佛广长舌绝无二言。

两千多年前,咱们这个世界上有两万人,就是父母所生的人,亲自听到了释迦牟尼佛说法,也亲自看到了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这个事情确实是真有,我们要相信。好比你说拿破伦有没有?你没有看见过拿破伦,为什么承认他存在?因为有人看见过??这一样的道理。

“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何等大智、何等气魄!这一随顺就当生成佛了!

3、“信因”

“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不管你有心、无心,你念了一句阿弥陀佛,那就是你生西方净土的种子,但是要一生成就,那必须要一心称念。

有人有疑问,往生的条件,《阿弥陀经》说“一心不乱”,《无量寿经》说“功夫成片”就行,到底哪个对?

净空老法师说,自己念佛到功夫成片不难,往生时,佛光加持你到“一心不乱”,往生!自力是“功夫成片”,“自力”加“佛力”,就是“一心不乱”了,总之自己老实念就好。

4、“信果”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

这一生一切随缘,不要去计较,一心求生净土,把往生净土看成我们的第一个果报,西方极乐的诸上善人们,也都是念佛成就的。

5、“信事”

确实有这桩事情,极乐世界真有。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不好,是贪嗔痴变现的,我们觉得是真有不假;极乐世界最极清净,是清净心变的,同样真有。

6、“信理”

“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虚空法界,包括西方极乐的人事环境,阿弥陀佛、诸上善人,都是我们自己的一念真心所现的境界。

“事”和“理”是一对。

“事”是事相,有形无形种种诸相,如眼前所见的男女老少,山河大地,植物动物等等,都是事相。

“理”是“本体”,即“实际理体”,是人人本具的自心,即是法身。法身无相,而现一切相。譬喻:“理”为水,“事”为波。波有千差,水只一体,大地山河森罗万象,都如水上之波,从水所现,除水之外,没有自体。

(二)“愿”

“愿”是从“信”来的,它是信心的果实,而且必须要产生行动,所以“愿”是承信启行的关键。“发愿”很重要,“愿”就是“愿离娑婆,愿生极乐”。

1、“愿离娑婆世界”

“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

真正觉悟的人,有四觉悟:

1)、觉悟人生是“苦”。三界统苦,此生造业多,来生定是苦多乐少。

2)、觉悟人生是“空”。一般人一口气要断的时候,才知道一场空,现在为什么不知道?眼一闭,身体都不是自己的了,况身外之物?!

3)、觉悟人生“无常”。大到沧海桑田,小到细胞的新陈代谢,刹那刹那都不住。

4)、觉悟人生“无我”。一切罪业从“我执”。

要常常在生活中体验“苦、空、无常、无我”,自然就会认真求生极乐,极乐四种现象都没有,真乐。

“舍”要舍至究竟,但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了,要做!了解事实真相后,会做得更圆满,不放在心上。

还有一个误区??留恋娑婆。你喜欢谁是留恋,我讨厌谁也是留恋!你老讨厌它,你还是想着它,不是说谁跟我好得不得了,我舍不得他叫留恋,不是!一切事,你只要放不下,都是留恋。

2、“愿生极乐世界”

“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

“取”这个心要非常之强烈,心里面只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只有一个阿弥陀佛,能够像这样的取舍,才是真正往生的大愿。

(三)“行”

净土修行方法有很多,千差万别,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所以这一切修行如果成就了,都能往生净土。但其中有正、有助,“信愿持名”是正行,其余是助行。“正助”齐修如同众宝俱备,但“持名念佛”乃宝中之王。

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经,《华严》第一,而《华严》最后导归极乐,归宿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中第六品四十八愿第一,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第一,就是阿弥陀佛名号,一修一切修,我们还怀疑什么?!

“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上中下三等根机均可),下手最易(如此简单又如此圆满,难信之法),方便中第一方便(不像其他法门仪规很多,行住坐卧,出声不出声均可),了义中第一了义(佛也讲了很多人天小法,小乘法,大乘法,唯有此法教我们一生成佛),圆顿中最极圆顿(不涉及次第,不是渐修,只要念得如法,若一日,二日,七日就能成功)。

 

四、力用(有什么用处、好处)

以“往生不退”为“力用”。

(一)“往生”有四品:

1、“同居土”

“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乱,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六道里面有三处“凡圣同居处”,地球上,兜率天,四禅天。西方最殊胜就在“同居土”,其他三土同他方世界相差不大。执持名号,不需要断烦恼,只要能伏住烦恼,佛号压得住烦恼,就叫功夫得力,就能往生。伏断,非灭断。

2、“方便土”

“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见”就是见解、看法。“思”是思想、想法。“任运”就是自自然然就断掉了,没有发觉。“事一心不乱”就是从事相上说,没有乱想,专心念这一句阿弥陀佛。

3、“实报土”

“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

“理一心不乱”,是明心见性的境界,“事念”也能达到“理一心不乱”。

4、“寂光土”

“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断尽了,是最圆满最究竟的。

(二)“不退”有四义:

1、“念不退”

“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

身土不二的境界,没有杂念。我们有杂念要念佛,没有杂念也要念佛,否则会落在无明里头。

2、“行不退”

“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

不会退到二乘,大菩萨才有这个耐心。权教菩萨耐心不够,发现众生难度后,会退转到小乘,小乘人不能成佛,自己修持不错,不能跟大众接触,一接触就不耐烦。

所以我们一定要接触九法界众生,就是修行,修什么?把自己看不惯的,要修得看得惯,分别烦恼磨得干干净净,度别人也是度自己。

3、“位不退”

“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

不会退转到凡夫,这是什么地位?小乘初果须陀洹,决定不会堕三恶道,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出三界。

西方同居土,超过十方诸佛同居土,证位不退就同时证念不退。

4、毕竟不退

“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得度。”

这个是?益大师提出的,只要听到一声佛号就是毕竟不退,“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

这样的好处,乃是千经万论所未曾有,即使能顿悟的禅宗也不能相比,禅宗大彻大悟之后,来生退转的太多了,禅宗是理虽顿悟,但事须渐除。其余宗门教下更不用说了。

 

五、教相(深浅程度,适合哪一类根性人学)

大乘经,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此径登不退。当经法灭尽时,此经还能住世百年,广度含识。

 

第二部分  解释经文

 

正文分为三部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序”如人的头部,五官具存。

“正宗”如人的身体,脏腑无阙。

“流通”如人的手足,运行不滞。

都很重要,绝对不是说“正宗分”重要,“序分”、“流通分”是点缀而已,都重要!

 

一、“序分”

(一)通序

1、标法会时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2、引大众同闻(声闻众,菩萨众,天人众)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罗、离婆多、周利?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那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二)别序,发起序

净土法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所以佛自唱依正名字为发起,无问自说。另外佛会观机,见大众听闻净土法门能获四益的机缘成熟,所以不等问就自己说起。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二、“正宗分”

(一)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

1、依报妙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1)能受用的人: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2)所受用的环境: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七”表七科道品;“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

3)另一所受用的环境: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4)总结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5)五根五尘明受用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天乐是声尘,黄金为地是色尘,曼陀罗华是色香二尘,食时是味尘,盛华,散华,经行是触尘。

6)总结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7)耳根声尘明受用(因为我们这个世界耳根是最利的,所以特别强调一下,其实极乐世界五尘一一圆妙。)

a、化有情声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五根”等句,是“三十七道品”也。

①  “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

②  “四正勤”:一、已生恶法令断;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长。

③  “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

④  “五根”者:

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

行正道及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进根”。

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名“念根”。

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名“定根”。

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于苦等四谛,名“慧根”。

⑤  “五力”者:

信根增长,能破疑惑,破诸邪信,及破烦恼,名“信力”。

精进根增长,破种种身心懈怠,成办出世大事,名“精进力”。

念根增长,破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

定根增长,能破乱想,发诸事理禅定,名“定力”。

慧根增长,能遮通别诸惑,发真无漏,名“慧力”。

⑥  “七菩提分”,亦名“七觉分”:

智慧观诸法时,善能简别真伪,不谬取诸虚伪法,名“择法觉分”。

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进觉分”。

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觉分”。

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名“除觉分”。

若舍所见念著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名“舍觉分”。

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爱见妄想,名“定觉分”。

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摄持之;调和适中,名念觉分。

⑦  “八圣道分”,亦名“八正道分”:

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名“正见”。

以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为令增长入大涅?,名“正思惟”。

以无漏慧除四邪命,摄诸口业,住一切正语中,名“正语”。

以无漏慧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名“正业”。

以无漏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中,名“正命”。

以无漏慧相应勤精进修涅?道,名“正精进”。

以无漏慧相应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

以无漏慧相应入定,名“正定”。

b、化无情声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9)总结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2、正报妙

1)解释名号: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光明”:“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寿命”:“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劫,故名阿弥陀。”

2)解释“主伴”

“主”:“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二伴”:“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总结:“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

1、揭示无上因缘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说。

2、特劝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1、正示无上因果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2、重劝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我见”:佛眼所见究尽明了也。

“是利”:一是横出五浊,圆净四土,直至不退位尽,是为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也;二是指临命终时心不颠倒。

 

三、“流通分”

此经既然是无问自说,谁能负责流通呢?只有佛。等觉菩萨都不够资格担流通大任。

(一)普劝

1、劝信流通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南方……

西方……

北方……

下方……

上方……

解释经题:“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2、劝愿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3、劝行流通

1)诸佛转赞: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2)教主总结感叹: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二)结劝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附:“藏,通,别,圆”

 

净空法师在《阿弥陀经要解》第二十七集对“藏、通、别、圆”有介绍,我粗浅理解如下:

“藏、通、别、圆”是天台宗的说法,天台大师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论,判别为“藏、通、别、圆”,深浅次第,一目了然,目的是便利初学,你是什么程度,你是什么根性,适合学习什么经论。

一、“藏”:浅,“生灭”就是藏教,没有行不退、念不退,没见性。

 大藏教,属小乘,就是依佛所讲的经(阿含)律(?奈耶)论(阿?达磨)三藏为教科书。小乘的经典在我国翻译的非常完整,但是如今没人学了,用儒、道经典代替。从事上着手,比较保守,对事相、仪规看得比较重,苦的感受比较深。大乘不拘小节,重视心地清净。依“生灭四谛”。

藏教的佛比阿罗汉位子(等于圆教七信位菩萨)高,只是圆教八信、九信而已,没有见性。

二、“通”:有浅有深,“即空”就是通教,没有念不退,没见性。

大乘的开始。前通小乘藏,后通大乘别圆,所以叫“通”,是大乘里面浅显的。

有一类根性的人,对大小乘都感兴趣的人,这种人占大多数,容易执着“空”,能看得开,放得下,所以苦的感受没有“藏”的多。但是必须有好老师指点,否则容易走火入魔,流到狂慧,因为他执着空,连善恶因果都不相信了,认为全都是如幻如化的,错解因果,麻烦大了。

“通教”的佛比“藏教”高一些,(圆教十信),也到不了初住,没有出十法界,没见性。

三、“别”:有深无浅,“即假”就是别教,有念不退。

纯粹大乘,是菩萨法,不通“藏、通”,与“圆”也不一样,是特别的,称之为“别”。是大乘里面比较深的。

包含无量无尽的法门,“别教”的内容也是无量无尽的,多半是依“无量四谛”而修。这无量无边的典籍是接引初学的,因为初学的根性非常复杂。与“通教”执着“空”不同,别教讲“有”。喜欢遍涉大乘经论的人,属于别教根机,像莲池、?益、印光法师等,年轻时对于大乘经典涉猎的非常广,是别教根基,但是他们晚年舍弃一切,专修念佛,这一专就成圆教了。

“别教佛”等于“圆教十行”第二行位的菩萨,四十一品无明断了十二品,距离圆教的佛还有三十个位次。

四、“圆”:一切圆融,无不通达,“即中”就是圆教。

最圆融,真正究竟。圆教的佛是四十一品无明统统断尽。依“无作四谛”。

看到了真相,“五蕴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我们看是有生有灭,圆教菩萨看到的是不生不灭,一切法都是因缘生,缘聚不生,缘散不灭。比如粉笔一样,聚在一起没有生,散成灰也没有灭,万物都是“一合相(科学家叫“基本粒子”,佛叫“微尘”)”的聚散而已。

以上是末学的学习记录,有不对之处,望各位大德批评指正!

感恩佛陀教育网!

感恩净空老法师辛勤教学!

感恩邦著教练指导!

感恩各位同修激励!

惭愧弟子b00608顶礼敬呈

2020年2月3日


本文分享到:
0
 
  [最新报道]  
· (新版汇总)2014净土大经科注(001-100集)
· 净空老法师读诵《无量寿经》视频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六集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十六集
·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无量寿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
  [相关报道]  
· 之前以为学佛是到寺院烧香、拜佛、捐钱...
· 高考结果竟应了初中时在观音像前发的愿...
· 怨敌寿命终了、果报现前,他才知道你是...
· 黄念祖:在家人水平不提高,出家人水平...
· 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097集
· 兔年:声声弥陀祈愿世界和平,句句观音...
· 佛菩萨保佑、加持我们的关键是我们必须...
· 铁脚僧的苦行(一)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