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新闻
·新闻 
·讲经菁华 
·本网视角 
·走出学佛的误区 
·学佛必持戒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五十四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6-05-16 21:44:47
关键字:黄念祖,赵州八十犹行脚,空愿,因缘,导师,法幢,善巧,五乘,方便说,权智,实智,正直,一乘法
【 点击数:1820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离父母生身”,余习也就尽了,这一切有漏的果缚也都断尽了,所以说“俱尽”。

  “于三界中平等勤修。”在欲界、色界、无色界来平等勤修。

  “究竟一乘。”虽然生三界,还是“生死界”中,在生死界中也是平等在那精修,究竟通达到“一乘”。

  一乘”就是成佛唯一的正路,是最圆最顿的教法,就称为“一乘法”,就是《法华》、《涅槃》,一乘法

  《法华》就是譬喻,父亲把孩子骗出来,统统给他的,没有给牛车、没有给羊车、没有给鹿车,完全给了大白牛车。“大白牛车”就表示“佛乘”,都给他“一乘法”。《法华》它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说到究竟,十方佛土就都是“一乘法”,唯独要除掉,佛慈悲,看见众生根器实在不够,方便而说成“三乘”,若论实际真实的,都是“一乘法”。所以在《法华》中佛就说,我说的这个阿罗汉是化城,不是真有一个城,就是化城让你休息一下。所实际说来还是没有“三乘法”,还是“一乘法”,它那是化城

  佛法虽然是化了有很多种,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也好像有很多乘,而实际是没有两样的,实际最后都是要大家证到“涅槃三德”。所以“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所以说是一。对于这样的“一乘”你能够穷尽,你没有还有什么不懂,没有什么没了,就叫做“究竟”,究竟“一乘”就是这样讲。

  极乐世界大菩萨悲誓宏深,虽然是在极乐世界,可是还是示现在三界之中。“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用平等的智慧精勤修习,平等勤修,最后就究竟了达“实相一乘”的道理,都得到涅槃的彼岸,“故云至于彼岸”。

  “决断疑网。”“决断疑网”也有两个解释。《净影疏》说是“除妄显真”,你“妄”除了,当然“真”就显现,还有什么疑?!叫做“断疑网”。《会疏》也是这么解释。

  另外《嘉祥疏》就不同了,“决断疑网者,能断众生疑”,就是说这些菩萨能够让别的众生断疑。其实这两个还是没有什么差别,虽然不一样。

  你要是能够给众生断疑,他必定自身也无疑了,也包括那一种。自身既能断疑,也就会智慧出来了,也就会给别人断疑。所以这两个都是各人说了一半,我们可以把它合起来就完了。决定“证无所得”,最后证什么?“证无所得”。也就是《心经》“以无所得故”,三世诸佛因,“般若波罗密多”就讲个“无所得”,以“般若波罗密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无所得”。

  底下说得很好,《涅槃经》的话,“无所得者,则名为慧”,“无所得”就叫做智慧;“有所得者,名为无明”,我想这个话大家都应该做为座右铭。一旦你觉得“有所得”,那就是无明现前了。“无所得名为慧”,“有所得就名为无明”。

  底下再说:“有所得者,名生死轮。”你只要“有所得”,所以《圆觉经》,你说我证了、我悟了,都是“人我四相”。有所得者,名生死轮。

“一切凡夫轮回生死,故有所见。菩萨永断一切生死,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无所得”就名为智慧,“有所得”就名为无明。所以“无所得”心就是无分别智。

  《维摩慧远疏》就说:“菩萨破去情相”,离开情执破相,到了无得之处,达到证到无得之处,这个名字叫“无所得”。所以经上说“证无所得”,就是到了“无得之处”。

  “以方便智。”“方便智”就是“权智”,就是了达于方便法的智慧,也就是行方便的智慧。“权智”跟“实智”是相对的,你能够了达诸法的实相,叫做如来的“实智”;了达诸法的差别,这叫如来的“权智”,都是如来的大智慧

  教里头把莲花那个八瓣代表“权智”,莲花中间那个心代表“实智”。“增长了知”,就是形容莲花一开,莲花那个瓣不就都开开了吗?都大了,这个就是所谓了知

  “以方便智,增长了知。”刚才说莲花的八瓣不是代表“方便智”吗,莲花开就代表“方便智”在增长,莲花在开的时候不就显出那个花台来吗?!显出那个花台,我们刚才就说,那个花台就表示是根本智,是“实智”。所以这也可以启发我们知道,以“方便智”的开明,又回过头来,使得你的心源可以彻底的显露。所以这个就是说以“方便智”增长了知的意思。不但是我在方便之中就增加了方便,这个方便愈用愈熟,而且这里头对于“实智”也有,因为你花瓣开了,那个花心就明显了。

  “从本以来,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权智”、“实智”都明,神通自然就出现。而且一切妙德都圆满,就入于实相,证“无所得”。“无所得”就得一乘道,“无得”就故得,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心经》讲“无所得”、“无所得”,最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要以为就是断灭的“无”,但是当你“有所得”的时候,你绝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难就难在这。你真正“无所得”,你证到“无所得”,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在“有所求”、“有所得”的时候,你所得的一切那是无明

  咱们这里讲的是“无明”,那不是正智,那不是智慧。“不由他悟”,真实的明悟是发于自心。所以《魏译》本这一句它是用“慧由心出”。我们这个“不由他悟”,我们这个用的是《唐译》本的话。“不由他悟”这个更明显一点,《魏译》本是“慧由心出”,这个智慧,真实的智慧是从你自心出来的。《净影疏》说,“真解发中”,这个叫做“慧从心出”,都是说明这一个意思,它解这个“慧由心出”,就等于解释我们这个“不由他悟”,真实的明悟是发于自心

  望西在《无量寿经钞》说,“疑网既断,实理忽证”。“忽然”,这个“忽”字用得多好,不由你思议的,不由你安排的,忽然触着、碰着。所以古人这一个字都不能放过,“忽然”,证了。能证的智,你能证的智慧,不是从他生,所以“不由他悟”。所以他这个话来解释这个“不由他悟”更好,不是从他生,必定是从你自心出来的。

  所以说“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什么是“门”?眼睛是门,耳朵是门,这都是门。从这些地方进来,你看来的、听来的,从外边来的,不是你自家的珍宝,你自家的珍宝要从你自心出来。

  “盖谓纤疑永断,朗然大悟,顿证实理,得一乘道。”得“一乘道”就是这样得。能证这“一乘道”的智慧,必然是从自心出,绝不从他处生。所以“不由他悟”,这是无师智、自然智,这些“不从他得”。

  “综而言之,则为朗然大悟,证入实相。无师智、自然智等等妙智炳然齐现。”在这个时候忽然就得了。观世音说得两种殊胜,那些殊胜都炳然齐现。悟是由于自心,不是从外面得到的。所以“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六祖答复人的话说,“密在汝边”,你要问我密,密在你那边,都是开示这个。所以诸佛密藏,你本来具足,悟了就明现,“不从他得,故云得一乘道,不由他悟。”也愿我们早早晚晚都得“一乘道”,但是绝“不由他悟”,都是每位每位自心的朗现。

 

  现在这三品,昨天所讲的“菩萨修持品”,从第二十八品起,都是讲极乐世界菩萨的修持、菩萨的境界,而更深入的就是第三十品(昨天讨论过)“菩萨修持”。今天所讨论的两品是“真实功德”,极乐世界的菩萨所做的功德是真实功德,所以我们要注意“真实”这两个字。

  最后一品是“寿乐无极”,这一品所采的文句不是常见的《魏译》,《魏译》里头没有,是古译本里头汉代所译,《吴译》,《吴译》是孙权那边,魏、蜀、吴,那很古了,那两种译本里头所有的内容。所以这个内容很多人,虽然是净土宗,有的人没有见过,不要说是去批注、去研究。今天是这个内容,而这个内容非常突出,也非常重要。所以往往是这样,这个法要是很殊胜,能够遇着的人就不会很多,往往是如此。

  现在我们进行到第三十一品。一上来打了很多譬喻,说极乐大士的功德、智慧深广就如大海。他的“菩提”是觉悟,觉悟的高和广大就像须弥山,用大海、用须弥等等做譬喻,来描述极乐世界这些大菩萨的功德庄严。这个在经里头、批注里头讲得很详细,因此这些内容我们在课堂里头就不再讲了,大家自己看一看。

  我们从底下讲起,“其心正直,善巧决定”,从这开始。以前那些譬喻、那些说明大家自己看一看。“其心正直”起到“游戏神通”这里头一大段,是说明极乐世界菩萨的真实功德,因为这一品名字叫“真实功德”,都说“真实功德”。

  从“其心正直”起到“游戏神通”这一段里头,是说明菩萨自觉觉他、弘法利生的功德。

  “正直”两个字,有的时候我们当信佛经语深,因为普通都说这人很正直,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这个经书,也就把世间所谓这人很正直,极乐世界的人心很正直,因为这个往往就把很深的法当作很浅的内容体会,这个体会就有点辜负经文。

  “正”就是不邪,“直”就是不曲,这是这两个字的含义。这两个字连在一起,“正直”,可以举《法华经》里头的话为例:“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是说佛菩萨,在一切诸菩萨里头他就正直,用“正直”的这个态度,舍掉了,不要以前那些方便的办法和方便之道,都舍除了,而采用“正直”之说。

  “正直”之说是说什么?“但说无上道”。“但说”就是只说,只是只有、唯独,“但说”是这个意思,唯独说如来的无上道。世尊说了《华严》以后大家都不懂,梵天劝请释迦牟尼说这个“权法”,所以就说“小乘”、说“方等”等等等等,好多都是“权说”,权巧方便的方便之说,到了最后就舍掉这些方便而正直了,说无上道。所以正直的含义,我们知道很深。

  《法华文句》是一个批注,解释《法华经》的,它就把经上的这几句经文它解释。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要看一点好的批注,这个话要这么说;看不好的批注不如还只看经文。但是如果有好的批注的话,那确实是莫大的帮助

  经是“定藏”,是体,这些批注属于“论藏”,它是“慧藏”,属于“慧”,要用“慧”显明这个体,不然凡夫心很难如实的去体解、如实的去领会

  这个解释就是说,五乘法都是曲。主要说“直”是什么?“直”就是不曲,不邪叫“正”。这两个的解释。什么叫做不曲?什么叫做不正?以前的话也对,这个不曲、不邪的解释,这就深入了,它说“五乘之法”都是弯曲的,都是一种方便的、权宜的,不是“直”。

  “五乘法”有好多种说法,在《法华文句》中的解释,它就分人乘、天乘,有把这两个合起一块的,种种。反正大意是不差,但是这个分类,不同的书、不同的批注往往有不同。“人”是一乘,“天”是一乘,“声闻”是一乘,“缘觉”是一乘,“菩萨”是一乘,所以称为“五乘”

  我们常常说“三乘法”,因为我们在中国的这个教里头不大谈“人、天之乘”。因为“人天二乘”的这些法,在咱们中国从古到今说得很详细,也很深入。“孔子之道”是“人乘”到“天乘”,“老子之道”是“天乘”兼“人乘”,这两方面把“人天二乘”的法说得很够了,所以就没有再借助于印度的。所以我们在这一方面,翻译经典方面的介绍就比较少一点,只说“三乘”,实际是“五乘”。

  讲“五乘之法”这是“曲”,这是把他委曲,佛委曲,迁就大家的水平。所以说法人常常很委曲,不能畅所欲谈,大家要知道,不能畅所欲谈所以有这话:老僧若一向依本分接人,堂前草深一丈我老僧如果一向就是拿本分话来接待一切来的人的话,我堂前的草要长得一丈深,谁也不来了。所以大家要知道,就是往返于善知识之门,你只听了很多法,你们没有听到他心里的话,有的时候。没有办法,这是没有办法。为什么如此?他真要说了本分话,大家就不来了。所以这个“曲”也是不得已,也代表就是不可少的

  但是一直这么“曲”那有什么意思?所以到了《法华》就舍方便,说“正直之法”。到了这个时候还有五千弟子,一直追随佛多少年,到这个时候还是不能听,要退席。所以你想想看,一个会场上有五千人退席,多大一个骚动。世尊说“退亦佳矣”,退了也好。就是说有些法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这个很自然。

  所以五乘之法”都是佛委曲之说,是“曲说”,是一种“方便说”,不是佛的“直说”,佛的本心所要说的话不是这些。

  天台判教判为“四教”,整个佛法判为四个种类,就是“藏、通、别、圆”。“藏”是小乘法;“通”是通于小乘和大乘的,“别”是单纯的大乘法,“圆”就是圆教。

  这个“通”、“别”就指的通教、别教。“藏教”就不用说了,“藏教”是小乘法,不用说了。后头“通教”和“别教”,“通”是通于大乘、小乘;“别”教是专说大乘法的,这个都是傍、偏,不圆,它有偏。“傍”是射箭没有射中红心,你是打中了靶子,你还没有中红心,是傍、是偏,不是正,圆教才是正,这个意思。

  “今皆舍彼偏曲。”把这些偏的、不圆的,那些弯曲的、不正的都舍掉。

  “但说正直一道。”但说正直的法。“正直一道”是什么?就是《法华》所说的一乘法。所以《法华》打了个譬喻——火宅的譬喻。佛骗自己这些孩子,说你们出来,譬喻说这个老父,大富长者,这些孩子贪玩,不肯出来,房子着了火,就全要烧死了。说你们快出来,外头有羊车、有鹿车、有牛车,你们出来得到这些车,好玩极了。这样小孩们听见外头有车,就都跑出来,跑出来之后房子烧了,他们就没有遇难。佛就给他们一人一辆大白牛车,“方广平正,其疾如风”,远远超过那三乘的车子。由于那个孩子他能感兴趣的就是羊车、鹿车这些,所以他听见这些就高兴就跑出来了。跑出来就好,就不至于被火烧死。这就是“权法”、“实法”的譬喻。

  所以法华》大家觉得是好懂,实际是很不好懂,如果要是好懂的话,为什么五千大弟子退席?

  现在就是“但说正直一道”。所以“说正直者,其心正直”,就是说极乐世界都是离开偏曲的这种教导,佛心中所思惟的,自己所受用的,都是一乘教圆教的方法。这个法,《法华》就“方广平正,其疾如风”,大白牛车,像风那么快。所以一乘法就是殊胜。这个说明彼土菩萨他们的心,都是契于《法华》最后圆教所说的大白牛车之法——一乘教。

  “善巧者,《佛地论》曰:称顺机宜,故名善巧。”他之所说,他顺乎这个机。我们说法要契机,根机,听法的人根机、时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时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法运。所以有的时候某一宗大盛,又有的时候别的来代替,这有它的时机,有众生的根机。所以你要很相称、相顺,与这个机宜恰当、适当,跟这一切是适当的,和听的人的根器适当的,跟这个时代是适当的,跟这个法运是合宜的,这叫“称顺机宜”。

  所以说“善巧”,你是很善、很巧,不笨拙,不是在那蛮干。你就蛮说,听得他很厌恶、很反感,他还要骂两句,逼着他毁谤佛法,你还说我有弘法的功德,那不行,那不是,那你做错了,这是做反了,所以要“善巧”。

  “又《文句》曰:显善权方便。”要显出善于行权、行方便。

  “明观行精微。”表明了观行的精和微。

  所以上一句,“显善权方便”,这个是觉他。我能够善于行权、善于方便,对于他现在宜于听某种的法而来对他说,应该用哪一些譬喻来指点他,这个就是“利他”方面所需要的,观这个机,“逗教”。

  这个“逗教”还有意思,就是说引发他的善根、引发他的疑问。所以禅宗常常有些很怪的问题,底下再一句他就开悟了。这个就是把他的根本疑情给逗出来,这叫“逗教”。“观机逗教”,现在这样说法的人就太少太少了,“行权方便”。所以上一句是“利他”;下一句,“于观行善入精微”,这个是“自觉”,因为只有“自觉”才能“觉他”,这一点大家必须要知道。

  最近我这里来往的客人很多,几乎是每个礼拜都有这么一批、二批的跑来。有的人也很好的心,他们来了,从台湾来、从美国来,他们到处都参访,都看了,他们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发现中国很多和尚很可怜,不知道怎么来想法子能帮助他们。也确实,现在是有这个情况,所以才需要办佛学院。所以国际友人一见面一谈,就发现这个问题,人家很着急。他的意思就是说,是不是弄些钱来、弄些经书来,还是什么什么。

  我说最好的办法是你们每个人好好的“自觉”,你不“自觉”,你不能“觉他”。就是你问话人好好去修持,好好去“自觉”。这个话也很难懂。他在美国“自觉”,跟咱们中国和尚什么关系?就有关系,地球就是一个,小得很,实际就这么个问题。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要这么样“自觉”,善入精微,你才能够方便的去“利他”、才能够“随机应缘”、才能够“善巧”。

  什么叫“觉悟”?就好像你睡着了,你作梦,咱们都在梦中,你觉醒了,“觉”就是觉醒,你醒了之后就“如梦幻泡影”,梦中这一切(梦中就是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刚才这些金银财宝也没有了,让你害怕的老虎正在咬着你,老虎也没有了,觉就没有了。

  你要想,不是看见大家可怜,都在作梦,都在做害怕的梦,很可怜,你要把他叫醒吗?这个叫醒的人自己还正在作梦,他能叫醒别人吗?他自己还在那睡大觉。所以你必须自己是醒了,你才能叫醒旁人。这种道理是非常清楚、非常清楚。所以有很多人自己还在胡涂,就想我怎么说法度众生,实际上那是瞎忙。你自己还不明白,怎么能使别人明白?自己没有觉悟,怎么能使别人觉悟?所以为了“觉他”,先要“自觉”。

  单纯为了“自觉”就是阿罗汉,焦芽败种。但是你真要行菩萨道,你要“自觉”,这个“自觉”是为“利他”而“自觉”的,这个就很殊胜。

  “善巧”,下面引了《华严》的十种“善巧”,这里我们就不列举了。

  “决定。”事之固定而不会改移的叫做“决定”。“决定”就是什么意思?“决定”就指的是真实不变。所以在“善巧”之中就是“随缘随机决定”,这就是“随缘”中有不变,不变才能“随缘”,随缘不变。“善巧”而是决定,是真实不变,也就是我“随缘”而所施的“善巧”也都是真实。

  所以世尊说了三乘的法还是赞叹,十方佛还是赞叹,都是真实。但是世尊自己说这个是“权说”,阿罗汉是化城。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要能圆融。《法华》说了这个火宅喻,说了有三种车,小孩子出来了,小孩就得救了,这得救是真实。三种车没有给他,但是给他更好的,给了大白牛车。这就是决定有“真实之利”,他这种“真实之本际”、“真实的智慧”,所演出的一些“权说”,也同样的是给予众生“真实之利”。所以“善巧决定”,同时这里头还有“随缘而不变,不变可以随缘”,这两方面的意思。

  “论法无厌,求法不倦。”现在有些人就说,我就是一句阿弥陀,什么都不管了。从前老问我,我说这很好,你真能这么做是能成功。后来我才知道,问话的这个人他说什么都不管,他就是法上他不管,世间的事他样样管,他没有一样不管的,那就不行法上你不管了,我就念一句阿弥陀佛,世间的事情功名富贵什么什么样样都要管。邻居稍微有点什么东西摆的不合适就和邻居要吵架,居士林有一个很有修的老人,他就为这个就气死了。你什么都不管,你就全不管,你一念单提,这个才有希望所以现在有人这么问我,我就要给他做解释,不像从前给他肯定,那就包括“一切”才行。

  所以这里这些菩萨“论法无厌”,“觉他”,跟大家讨论,他无有厌倦的时候,没说“我腻了,我要休息了,我不愿意跟你说了”。孔子也是诲人不倦,教导别人没有厌倦的时候,都是为利他。求法不倦,要去求法。所以就是说一句显利他,“心无厌足”是自利,都是说“自觉”,“自觉”和“觉他”并重。

  “戒若琉璃。”“戒、定、慧是”三无漏学。所以要“奉持戒律,明净清洁,以自庄严”,持戒跟琉璃一样那么干净。“内外明洁”,持戒很干净,像琉璃一样,一点脏都没有,内和外都是明洁。内”指的心;“外”指的威仪,表现于外的,表里一如。由于这样,他说的话大家心悦诚服。

“其所言说,令众悦服。”大家听了很高兴、很佩服。

  “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会疏》就解释,“法音高响,犹如鼓声”,说话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震动大家,犹如鼓的声音。“威德摧邪,犹如胜幢”,他的威德在那,使得邪外自然心服,犹如得胜所建立的幢。

  “法幢”都是来譬喻,因为建立一个“幢”,是印度当时打仗胜利时候的一种表现。所以“法幢”是在法上取得胜利的一种形式,这个威德摧服邪外,像得胜之幢

  “慧日”,智慧的光明像太阳一样,照破一切迷惑。

  这个就是这三句话,“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这些菩萨都是如此。

  “曜慧日”就是菩萨的智慧照破众生的黑暗,使得群迷能够觉醒。

  “痴暗”,曜慧日就破痴暗。“痴暗”指的是什么?就是指的无明。《华严经》说:“如来智慧无边际”,如来智慧没有边际;“一切世间莫能测”,一切世间都不能测;“永灭众生痴暗心”,佛的智慧永远来消灭众生的愚痴和暗(暗是无明)这样的心。所以佛的智慧一切世间莫能测无明众生的这种痴暗,那是极其严重的。

  就举今天我们来说,我们也都十分的不容易。“人身难得”,都已得了,就不说了;“佛法难闻、佛法难信”,这个“难闻、难信”,大家起码是闻了、是信了,这都是甚为稀有。这个也不能都归功于自己,说我有这个根器,这都还是如来的智慧之功。因为如来的智慧之功,所以佛的言教,这些文字般若使我们今天听到,我们还能够破自己的痴暗,所以要感佛恩这个地方。

  “淳净温和,寂定明察。”

  “淳”是纯洁;“净”是清洁,很干净。“淳净”指内心的清湛离尘,像水湛清,一点脏东西没有,这是“淳净”的含义。

  “温者,良也”。所以赞叹孔子,“夫子温、良、恭、俭、让”,“温”。

  “和”,儒家也有很好的解释,“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凡一些事情能够发动出来之后自然中于节度,这叫做“和”。所以“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字,咱们中国这个“和”字的道理很深,这“致中和”的“和”字。“中和”两个字你能够致力于此,我们达到这个时候,天地就是以此而定位,万物以此而生育

  所以这个里头,“淳净温和”指的表于外的仪表温和。刚才要照我的那个解释,也可以解释为内心。总之内外都是清湛,都是自然中节、自然合乎戒律、法度。

  “寂定明察。”这些话都是很深很深的含义。“寂定”,“寂”是常寂光的“寂”。“寂灭”,寂灭为乐,“定”是“戒定慧”的“定”。所以“寂定”,“入大寂定”,“大寂定”就指的大涅槃。这是实际的“理体”,“理”的本体。所以“寂定”两个字代表的是本体。“明察”就是智慧的照用,“照见五蕴皆空”,看到这一切。《宗镜录》就是这样的宗旨,“以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这一切,照见一切,了了分明,秋毫不爽,一点错没有,这叫做“明察”。所以“寂定明察”搁在一起,“寂定”而“明察”,“明察”就是“寂而常照”,在“寂”里面去照。不是一般的“定”,一寂就什么都不知道,这种“定”就不是这种“大乘定”的境界。

  “寂定明察,为大导师。”这些大士是大导师。么叫导师?《净影疏》说:“以慧开人,名为导师。”你拿智慧能使人开解、开悟,来开导人,这个叫做导师。《会疏》说:“为失道者,示其正路,故曰导师。”迷了路的人,你能给他指出正路,这是导。所以这个很具体。不是说在课堂上我这讲讲,他就算导师,这个不行。你真要给那个迷了路的人给他指出正路,那才是导师,要起这个作用才是导师。你只是能讲几句经文,那不是导师,那是教员而已

  怎么叫“大导师”?极乐世界这些“大士”是大导师,他们就都是像普贤,所以都是“德遵普贤”。在咱们这部经第二品,来的这一切大菩萨都同“遵普贤大士之德”,就是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这种最极圆极顿的法来普利九界(六道是六界,加上“声闻、缘觉、菩萨”就九界)能普利九界的一切众生,所以称为“大导师”。在菩萨中也是导师,所以称为“大导师”。

  这些极乐世界的“大士”为什么能称为“大导师”?寂定明察,寂而常照,有体有用

  “调伏自他。”做为大导师怎么样?就是自也调伏,他也调伏

  “调者,调和、调理、调顺,调其心也”。所以我们调是要心调。

“伏者,降伏、制伏,降伏其非心”。《金刚经》问“应云何住”,我们的真心应当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所问的就是“调伏”两个字的意思。

  所以怎么“开显本心”是“调”字的含义。“心调”,调得怎么样?本心能够开显。云何降伏?“降伏非心”,就是“伏”的意思。“调伏”两个字的含义,“调”字就是“开显本心”,“伏”字就“降伏非心”

  既然是大导师,必然能够对于自心、他心俱能调伏,所以这个境界就很深了。我们就很惭愧,我们对于自心尚不能,烦恼来了还要动,还不能调伏,更谈不上调伏他人的心。这些大导师对于自心、他心,他人的本心能使它明显,他人的非心能使它降伏,所以是大导师

  “自身入道,亦普令众生入道;自心大觉,亦广令众生入于觉道。”这就是“调伏自他”。

  “引导群生,舍诸爱着。”调伏自他,首先是什么?就引导一切有情(一切众生),你先要舍这些爱、舍这些执着。所以世尊在悟道的时候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我们首先要断爱,断了爱还要断执着。这个众生,古云“爱不重不生娑婆”,既然坠到娑婆,这个爱染在心中是很深的,再有执着,人我法执。

  所以就是要引导群生,为大导师,调伏自他。怎么调伏他?要引导这一切群生,要舍离一切爱,舍一切着

  “永离三垢。”永远离开了三垢——贪瞋痴,思惑就没有了。而且让众生游戏于神通之中,都自在无碍。这一段就是这些大士自觉觉他的功德。

  下面一段,“因缘愿力,出生善根。”“因缘”有两个解释,一个解释说是过去所修的,是《净影疏》里头说的,过去所修的一切善行,能够让我们又生出今生的善来,这就是“因”。因为你过去种了很多的善根,使你今生又生出善来,这就是所谓“因缘”的“因”字这个力量。我今生又去亲近善知识、又去听法,佛法就是要听人说、听善知识说,“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没人给你说,没有过来人给你说,虽然你有智慧,你也不能理解,要有这个因缘,这就要“缘力”。你本来过去修了善,又引出今生的善,而又从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过去的善是“因”,现在听法是“缘”,有“因”、有“缘”,这个就是“因缘愿力”,就出生善根,就很好。这是一个解释,这是中国的解释。

  日本《会疏》的解释就不一样,它说菩提心是因力,“菩提心正是佛道本因”,你不发菩提心怎么能成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发什么心,得什么果。因为菩提心是本因,“能贯十方三世”,也让一切魔怖畏。所以发菩提心,不管你修哪一宗都可以,发菩提心是不可少的,以这个为“因”。以什么为“缘”?就是这一句,“广求知识,大聚诸善”,补充一句,还要行善,就是这个“缘”有转凡入圣的大威力。这是《会疏》的解释。

  这两种解释,一个是以前生的善根为“因”,一个以今生发菩提心为“因”,这两说可以互相补足你过去生中种了很多善根,所以你今生才能发菩提心;你今生能发菩提心,就是过去你有善根。这两个虽然是说法不同,这个没有矛盾。

  “愿力者,《净影》云:起行之愿,名为愿力。”你发了好多愿,谁都发了很多的愿,你在这个愿力之后并没有跟着有行动,这是“空愿”。所以你检查你的“愿”是“空愿”、是“狂愿”,还是真实的“愿”,就看你这个愿之后是不是能起行,起行之后能不能坚持贯彻,这就有了愿力。

所以《会疏》就说,“愿力”是什么?像“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等等,这四句话,他就能够清净佛国土,能够成就众生,这就是“愿力”。你真的去“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种种的都做到了,那不就是清净佛国土吗?!就能成就众生。因为有“愿”而没有“行”,就叫做“虚愿”,没有力量

  现在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因缘愿力,又有因缘、又有愿力,这样的话就自然会出生新的善根。所以,“因缘愿力,出生善根”。这句话我们不但是了解极乐的“大士”是如此,我们每个人自己也应该走这个道路。

  我们肯定我们有“因力”,我们不是过去生的修持怎么能出家?怎么能闻这个无上法?种种的,不管是四众弟子,能深入到圆顿法门,皆是这个“因力”、“缘力”都还是具足的。“因缘”和“愿力”,你本来的善根其实有一些,你再增长出生新的善根,这样不断的增进,一直到朗然大觉大悟。所以“因缘愿力,出生善根”。

  因此我们就要广求善知识。所以古德,像“赵州八十犹行脚”。赵州十八岁就解决问题了,可是八十岁还在登山涉水参访,寻求善知识,在深山老林里头找没人知、没人晓的大德,去请问一句半句。都八十还在寻求善知识,还在请教。所以我们也应当如此,应当把这个“愿”要再起行,就可以出生新的善根。这个善根,像《大悲经》讲说:“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所以我们要种善根,出生善根。你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善根一直到入涅槃界。“涅槃界”就是整个的法界,不可穷尽,这个善根是不可穷尽。

  所以过去善根是“因”,现在我们又有愿力使它增长,这个“因”就结“果”,“果”里头就有籽,莲蓬是果,莲蓬里头就有莲子,种下去又出现新的莲花,这种辗转,善根就无尽。所以“因缘愿力,出生善根”。

  “摧伏一切魔军。”魔外,魔军。因为魔是夺人的慧命,比夺性命还重要身命是咱们这一期肉身的性命,这个丢了不可惜,因为一入胎又有了身命。慧命可惜,要断了慧命,那就不行了,因为你就不信了,你不修了,你这个断了他夺人的慧命,魔,他坏你的道法,坏你的功德善本,这一类型的叫做魔。

  “此类鬼神。”确实是有的。“有大神力”。现在我们发现很多人着魔,也都很神异,自己把他母亲杀了,在修持的时候他就看见他师父在对面。有这类鬼神,他不都是自己心理作用,要知道确实宇宙间有一种,这是一种存在,叫做“魔”。所以大家有时候说空,你说魔没有,是空,你也可以说现在你自己就是空,这一切都空,那这也可以说空。你认为这些都有,那魔也都有,鬼神也都有,天堂、地狱也都有。

  “摧伏一切魔军”,魔的队伍就称为“魔军”,他专门跟你修行人来捣乱的。所以往往就是为魔所缠绕,有的修行打坐,《楞严经》讲,你不靠咒,你专门靠自己入定去打坐的话,靠这个力量你要是成功的,这是很难很难的,没有,魔他在捣乱,你没有法子对付,他的本领比你大得多。这些菩萨们能降伏一切魔军。

  “尊重奉事诸佛。”“奉事诸佛”是不容易的。往生到边地,在边地之中他不能出来,只有菩萨到他那边说说法,他不能到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也不能飞行到他方世界去拜佛。所以“奉事诸佛”需要有很大的善根、很大的福

  现在这些极乐的大士降伏魔军,“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是世间的明灯。这就譬喻菩萨的智慧,能够给众生照破黑暗,照破那些迷惑,给众生开解正道、指示正道。黑暗中有个灯,你不就看见了吗?!不黑了,你看见路了。这很好的譬喻。

  《净影》就解释,“为世明灯”怎么讲?“自具智慧,能生物解,名世灯明。”你自己有智慧,能够生,“物”指的就是众生,能让众生生出正解,这个就叫做世间的明灯,为世明灯

  所以这些菩萨,他一方面是世间的明灯,并且是“最胜福田”。为世明灯,底下这四句话作成一气读,“为世明灯”这是一句。底下一句,“最胜福田”,种福的田,种福的田就是应当受供养的田。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已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本文分享到:
0
 
  [最新报道]  
· (新版汇总)2014净土大经科注(001-100集)
· 净空老法师读诵《无量寿经》视频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六集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十六集
·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无量寿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
  [相关报道]  
· 检验真修、假修是看你的慈悲有没有在众...
· 分享:我真的不想再错过了,我都错过十...
· 《群书治要360》注音、注解连载(0...
· 112岁老中医的临终馈赠,有病无病都...
· 分享:忏悔把放生印经等变成攀比、把学...
· 我们学佛不能成就,是没有基础或基础不...
· 今天把弥勒菩萨表法的意思统统忘掉了、...
· 《群书治要360》注音、注解连载(1...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