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 净宗初祖??慧远大师
· 净宗二祖??善导大师
· 净宗三祖??承远大师
· 净宗四祖??法照大师
· 净宗五祖??少康大师
· 净宗六祖??延寿大师
· 净宗七祖??省常大师
· 净宗八祖??莲池大师
· 净宗九祖??藕益大师
· 净宗十祖??截流大师
· 净宗十一祖??省庵大师
· 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
· 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
· 印光大师文钞
· 黄念祖老居士

净宗二祖??善导大师

大师生平

生平简历

  净土宗实际创始人----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山东临淄(一说安徽泗县)人,出生于隋炀帝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往生于唐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1年),世寿六十九。


  10岁,依密州明胜法师出家,广习《法华》《维摩》等大乘经典。


  18岁,见“西方净土变相”,立定往生极乐之愿。


  20岁,初遇《观经》,玄悟深远,悲喜交叹:“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定超生死。”


  23岁,入终南山悟真寺,入定修观,不出数年,证悟三昧,备观宝阁、瑶池、金座,宛在眼前。古今高僧,少出其右。


  29岁,至山西并州玄中寺,师从道绰大师,受净土教,成为最杰出弟子。


  33岁,回悟真寺,创立净土宗,楷定古今。大师一生在悟真寺生活修行、住持弘法近三十年,其深证三昧、开宗立教皆在悟真寺,《观经疏》《观念法门》等五部九卷多在悟真寺完成。其间亦往返京师光明、慈恩、实际诸寺,大弘法化。


  56岁,移住京师实际寺,后改名温国寺。


  60岁,受高宗诏请,为检校僧,督造龙门卢舍那大佛及奉先寺,直到63岁完成。


  69岁,时永隆二年(公元681年)三月十四日,示寂长安,神返净土。身体柔软,容色如常,空中异香妙乐,久久方歇。大众悲仰,倾城哭送,哀别之盛,闾里空巷。其弟子怀恽等,葬大师遗骸于终南山麓神禾原,立十三层“崇灵塔”,并于塔旁建香积寺,作为永志之所。高宗皇帝及武后常往敬礼,大兴供养。

 

著作思想

 

  大师留世的作品有五部九卷:


  《观经四帖疏》四卷


  《观念法门》一卷


  《法事赞》二卷


  《往生礼赞》一卷


  《般舟赞》一卷。


  其中《观经四帖疏》为净土宗开宗立教之根本教典,建立“一向专念弥陀佛名为往生正定业,顺彼佛愿故”之理论古今大德皆尊称为“楷定疏”或“证定疏”,奉为金科玉律,崇敬如经。印光大师赞言:「净业行人之指南针」。


  《法事赞》《观念法门》《往生礼赞》《般舟赞》四部,分别说明围绕阿弥陀佛之读诵、观察、礼拜、赞叹四种助业修行方法,以导归一向专念之正定业。


  善导大师对净业修持,特重专精,认为能否做到专精,是决定能否往生的关键。善导大师说:「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诸见烦恼未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善导大师的著作中,对时人多有苦口婆心的劝示。《观经四帖疏》云:「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毕此生平后,入彼涅?城。」


  善导大师著作所透露对释尊一代教法的总结论是「虽说定散两门之益(一代教法);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而其净宗宗旨及思想,一言蔽之,即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八字;亦即:「善恶凡夫,得生报土,唯依本愿,称名念佛。」可说大师著述之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一切众生,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

 

德业教化

 

  大师念佛精诚,戒若冰清,律己峻严,待人慈恕,道行高深,超凡入圣。其念佛口出光明,神通智慧不可测度。一生教化极其广大,不可思议。


  相关传记中记载:入长安三年,化得满城归信,士女归者无数,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屠夫失业,满城断肉;弟子中,有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遍者,有日课佛名自一万至十万者,其间得念佛三昧者、成就往生净土者不可纪述;书写《阿弥陀经》十万卷,近代在吐鲁番发掘到大师真笔《阿弥陀经》,其流布教化之广,令人惊叹;画“西方净土变相”三百壁,据信敦煌千佛洞《观经》曼荼罗即是大师亲自作画。举世共仰的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据考即为善导大师之所监造。


  大师少时偶见“西方净土变相”而起愿生之心,了知艺术的感染力甚大,推己及人,致力于净土宗艺术的弘扬。大师本人具有诗歌、音乐、书法、绘画、雕塑多方面卓越的艺术才华,大力推动了净土法门的弘传。


  善导大师圣德高风,本迹不可测度。据《天竺往生略传》云,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莲池大师曰:“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若非弥陀,亦必观音、普贤之俦。呜呼大哉!” 。印光大师赞言:“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增广文钞卷一,覆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灵异感应

 

  大师至德所感,生前灭后灵异不可思议:


  著作《观经疏》时,每夜圣僧(阿弥陀佛)入梦,指示如何写作。著作完毕,诸佛皆来放光证明。


  念佛一声,口出一道光明,声声如是。


  较量念佛,如意杖一指,满堂佛像放光为之证明。


  手指西方,即时显现极乐世界,恶人一见,立即放下屠刀,念佛往生。


  初入长安,路过?水,闻?水悉皆念阿弥陀佛,并预言三年化满长安。


  往生后一百余年,少康大师在洛阳白马寺殿中看见大师《西方化导文》屡放光明,光中有无数化佛菩萨。由此启发信心,立即前往长安瞻礼大师影堂。大师遗像化为佛身,向少康大师说:“汝依吾教,利乐众生,同生安乐。”后来少康大师念佛一声,随出佛像一尊,被称为“后善导”。


  往生后五百余年,日本净土宗开宗祖师法然上人梦感善导大师上半身为寻常僧相,下半身为金色佛相,立于云端,对法然上人说:“汝能弘通专修念佛,故来为证之。”这便是日本净土门中“二祖对面”的故事。


  直到今天,大师及其灵塔、著作等神异感应事迹,时常听闻。

 

地位影响

 

  大师本迹不可测度。古今共尊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莲池大师说:“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若非弥陀,亦必观音、普贤之俦。呜呼大哉!”印光大师说:“善导念佛,口出光明,乃大神通圣人。”“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说善导大师所说同于佛说,金口诚言,千古不易,其利无穷。日本法然上人赞曰:“弥陀愿王之垂迹。”


  大师是中国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是世界各国净土宗信徒共同认可的大祖师。其所提倡的“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修行法门,直接、间接影响了古今中外亿亿万万的人。在世界汉文化圈内,几乎没有人没有听过、念过阿弥陀佛的。在中国佛教史上,曾风生云涌许多大师,但能够如此超越时代、超越地域,广受崇仰,后续不绝,深入亿万众生心灵,影响亿万众生日常生活,令亿万众生获得安身立命,启发亿万众生往生成佛的,只有善导大师一人。所以《瑞应珊传》说:“佛法东行,未有禅师(善导大师)之盛德矣!”


  在大师的众多弟子中,以怀感、怀恽二者最为著名。怀感是长安千福寺的沙门,因为专学法相,且博经通论,起初不信念佛往生净土之说。后受大师的启迪与引导,遂深信净土法门,并且精诚地念佛用功,三年后即得念佛三昧,撰有《释净土群疑论》七卷,用以通释修学净土的种种疑难问题。怀恽,初于长安西明寺出家,后往光明寺于大师座下侍座十余年,尽得真传。大师寂后,他率众于终南山神禾原建灵塔以葬之,并于塔旁建伽蓝作为纪念场所,继承师业,专弘净土念佛法门,常讲《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等。则天永昌元年(689)奉敕为长安实际寺主,寂后受谥为“隆阐大法师”。孟铣亦曾在《释净土群疑论序》中给予善导大师这两位弟子高度的评价,说“恽与感师,并为导公神足!”

 

思想特色

 

  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特色,简略分为六点说明。

 

  立足弥陀本愿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立足于弥陀本愿名号。


  阿弥陀佛成佛之前叫法藏菩萨,他发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愿就立誓说:“如果我法藏成佛的话,十方所有一切众生,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智无智,出家在家,有修行无修行……通通不论,只论一件事??称我名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愿生我的净土,信顺不疑,我就能够让他往生,我的名号本身就具有这样的功德力量。如果我达不到这一点,我就放弃成佛,继续修行,一直修到任何一个众生,包括一只鸟、一只蚂蚁,只要他愿意,都能往生。”


  《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十劫了,现在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成佛,就代表我们十方任何众生往生功德已经圆满成就。


  我们想往生,就要有功德,靠罪过不能去往生??靠功德去!靠功德去,自己修又修不来,那就仰仗阿弥陀佛的功德力。

 

  面向罪业凡夫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以罪恶凡夫为摄受对象,不是以福善圣人为摄受对象。“你能修福业,你能行善法,你能圆满戒定慧,得证圣果”,如果以此为标准解脱生死,那我们就没有希望了。


  善导大师的思想不是这样,而是以“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为救度对象,这也是站在弥陀本愿救度的立场所讲的。

 


  行法简易殊胜

 

  站在弥陀本愿救度的立场上,行法很简单。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只讲一条??“你念我的名号来往生”,就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


  阿弥陀佛当初发愿,如果以诵经作为往生的行法,那就有很多的限制和障碍:没有经典不能诵,不识字也不能诵;有经典、也识字,但是没时间也不能诵,结果就不能往生了。
不管什么样的方法,除念佛以外,都有所限制,这样,救度众生就不普及。佛号,谁都可以念,没有说你不出家就不能念了,你照样念,你念,照样能往生;你不能盘腿,照样念,念了也往生;你不识字,照样念,念了也往生。


  这句名号本身,除了容易之外,还有殊胜的功德。


  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他不是给我们一个阿罗汉的果位,也不是给我们一个菩萨的果位。佛的大悲心,“如果说我自己成了佛,结果让你们只成阿罗汉,那么我就是有私心,我就不能叫大慈大悲”,佛的本心是让一切众生成佛。阿弥陀佛成佛了,他要救度我们到极乐世界,是去成佛。


  六字名号完全具足了成佛所具备的一切功德,阿弥陀佛用六字名号把这一切功德无偿地交给我们。


  很多人往往看不起六字名号功德,反而执著自己所修的一点点人天有漏善法??那个怎么能比呢?“我修布施,我作善事功德;你光念佛怎么能往生?我这样行善积德才能往生!”??大错特错!这是知见上的根本错误。


  而一般人讲解净土法门,没有悟到阿弥陀佛的本愿,也不了解这句名号就是最圆满的功德,他所提倡的,往往就会夹杂,以诸行回向求往生,这些就离开了阿弥陀佛的大悲本怀。我们依这样的方法,往生就困难了。


  超生极乐报土

 

  依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凡夫专念名号,往生的是弥陀报土。《观经疏》说:
凡夫入报(取意)


  这从教理上解释起来比较复杂。简单讲,净土有“化净土”和“报净土”。化净土是比较低劣的;报净土是殊胜高妙的,是佛本身的境界,是很高妙的地方,没有层次的差别,超越了三辈九品这样品位阶级的差别,已经达到没有品位阶级的真实净土的境界。
西方极乐世界是报土,而非化土。专修念佛的人,直生弥陀报土。


  如果依天台宗的教判,凡夫能往生,往生的地方比较低劣,叫“凡圣同居土”。这是天台的教判,与善导大师的思想不同。

 


  平生往生业成

 

  依善导大师的思想,我们念佛,平生的时候“往生业成”,往生净土的净业成就了,就是通俗所讲的“有把握了”“能定下来了”。不是等到临终,而是我们现生、活着的时候,往生之业就已经定下来了,这叫“平生业成”。


  平时没有遇到念佛法门,直到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发起信愿心念佛,这叫“临终业成”。


  如果我们接触这个法门就专修专念,一句名号念到底,善导大师说“上尽一形,下至十念”,尽此一生,誓不退转,这样的念佛,称为“正定之业”,决定可以往生,不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心里就安稳了,决定下来了,这叫“平生业成”。


  有人认为,“虽然一生念佛,但是临终那一念如果把握不住,就前功尽弃,不能往生”,一生念佛恐惧不安,不成正定之业,这就和善导大师所说的不同了。

 


  现生即获不退

 

  “不退”是指“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决定可以成佛,不退于佛果。一般所讲的不退,都是指到达极乐世界之后才获得。


  依善导大师的思想,我们在此土就可以得到不退转,不须等到往生净土之后。


  总结以上六点:


  第一点,立足弥陀本愿。往生的根本原理,在于阿弥陀佛的誓愿不虚假。你能信顺,就能往生;你怀疑,不专修念佛,往生就不定。


  第二点,面向罪业凡夫。现是罪恶凡夫,妄想纷飞,烦恼深重,就有资格蒙救。好比穷人最有资格领救济粮、病人最有资格到医院。


  第三点,专称弥陀佛名,一专到底,毕命为期。


  第四点,超生极乐报土,不历阶级品位。


  第五点,平生决定往生,不必等到临终。


  第六点,现生得不退转,往生证大涅?。


  以上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的特色,也就是净土宗的特色,慧净法师总结为十六个字:


  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摘自净宗法师《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大师故事

 

  放下屠刀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妇孺皆知,但多数人可能不知道,在唐朝的长安城中就曾真实地发生了这样的一幕,而且此事就和善导大师有关。


  善导大师在长安弘法布教,广泛劝人深信因果、改恶向善,念佛求生西方,随着教化年深日久,渐渐百姓家家户户断肉食素念佛,满长安城到处都是念佛的声音,俨然一个佛国世界。


  众所周知,唐朝长安城是世界上的最有名的国际性大都市,人口在百万以上,更有数不清的流动人口,想想看,古代唐朝并没有电脑,没有手机、没有印刷机器,甚至没有高音喇叭,在交通、通讯、印刷技术等等都极其低级原始的情况下,善导大师是如何做到使全城断肉念佛的,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然而正所谓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自有其特别的感化之力。


  那时候,长安城里有个姓京的卖肉屠夫,眼见摊上的肉一天比一天难卖出去,心里不觉莫名其妙,跟人打听,才知道原来城里人是受一个名叫善导的僧人的劝化而纷纷吃素了,此时忿恨之意立时如箭入心。


  一日,屠户忽然提刀,气势汹汹地闯到寺院,赌誓要杀掉那个断其财路的善导。他在寺院四下问人,知道善导大师住处,于是握紧了手中的刀,快步向前走去。


  然而屠户走到大师面前,猛一抬眼,大师慈悲庄严、摄人心魄的德相,如同一道光明,瞬间照显了他内心的罪恶,屠户心头猛然一震,凶戾忿恨之心竟一时间如冰遇日,化去无遗,屠户此时反觉惭愧莫名,手中的刀也不觉落地,扑通一下,顶礼合掌忏悔。


  善导大师心知对方得度之缘已经成熟,慈悲地为屠户开示善恶、因果、轮回受报等事,并劝其念佛往生西方净土,为截断心疑,使之信知极乐世界,大师以其道力遥指西方天空,空中立现极乐净土庄严景象。


  闻大师开示,得睹极乐胜境的京姓屠户惭愧欢喜以极,惭愧自己居然对如此慈悲高德的善导大师起杀害之心,惭愧自己多年来卖肉杀生无数,造罪无穷;欢喜他今日恶缘竟转成了佛缘,蒙大师亲口开示,知有西方极乐世界,更欢喜的是知道了自己这样的必堕地狱之人,阿弥陀佛也不嫌弃,确信自己只要念佛就能够往生西方净土。


  屠户进而又想,自己在这个娑婆世界几十年,八苦交煎,造罪无边,种种困苦,有无止息的烦恼,不由心中升起极深极切的厌离心,当即发愿舍寿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同享无量光明、无量寿命。


  于是爬上寺院旁一棵柳树,合掌高声唱佛,堕地往生。


  当时围观的众人皆见阿弥陀佛亲来接引,屠户的神识从顶门出而随佛西去。


  事实上,也只有在善导大师所开创的净土宗,才真正能够做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里的“成佛”并不是比喻性、象征性的,因为,按照善导大师开阐的净土教理,一切善恶凡夫靠佛力往生,皆得往生阿弥陀佛的报土,也即是众生一旦往生西方便如同点铁成金般“入佛知见,同佛受用”,证悟、智慧、慈悲、神通统统与佛无异。其余法门,最多可以让屠户“放下屠刀”,但若令其“立地成佛”,可说是遥遥无期,因为倘若靠自力修行,虽使其人明白了修行的理路,尚待其人本身努力修行,渐修渐证,不知何年何月才是成佛之时。


  造疏感梦

 

  隋唐时代,《观无量寿经》是佛门中最受欢迎的经典之一,不只是为净土教的学人宗师尊重嘱目,也普遍受到佛教界全体的敏锐注目,很多人在演讲、研习、读诵此经。


  然而彼时整个时代,真正领会《观经》要髓的大师可说没有。他们各自站在自宗的角度立场上注解、解释这部经,进而一盲引众盲,普遍得不到本经真实的殊胜利益,进而一盲引众盲,用善导大师的话来说即是“自失误他,为害兹甚”,善导大师目睹此景,忧心忡忡,于是,为了彻底纠正教界对此经的误解,力挽狂澜,决心撰写《观经疏》。


  撰写前,他在佛前至诚标心结愿,首先申明表白说:“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我善导想要向世间显明此《观经》的真实精要之义,过去、现在、未来之人,但有解释此《观经》的人都要以我所作之此疏为标准,“楷”即是法式、标准、典范的意思,“定”则有更定、确定、决定之义,善导大师以如此自信豪迈的口吻像诸佛申明,接着又说:“若称三世诸佛、释迦佛、阿弥陀佛等大悲愿意,愿于梦中得见如上之所愿一切境界诸相。”如果我所作疏符合诸佛共宣之净土法门的真实原意,请在梦中显示种种圣境证明之。


  果真,善导大师即在发愿的当夜即见到西方种种庄严景象:百重千重的杂色宝山,种种光明照在极乐世界黄金地上,地上有诸佛菩萨,或坐或立,或语或默……


  此后每夜即有一圣僧来入梦中,指导教授大师《观经》的科判及玄深义。此疏完成后,此僧便消失不见了。待整部书写完脱本后,善导大师再度祈请灵境现前,接着连续三夜又见种种圣境。


  在书的末尾,大师写道:“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这本《观经疏》显明之经义,已经得到了诸佛的证明和确定,后世若有人书写供养此疏者,要如同抄佛经一般,一字一句也不可随意加减。 


  这本《观经四帖疏》是善导大师开宗立教的根本元典,后世皆谓此书为“弥陀传说”,珍重如经;此书一出,《观经》的真实义,犹如杲日当空,朗朗然彻照大地,释迦本怀、弥陀愿力彻露无遗,古德由是赞言:“善导独明佛正意”,意指只有继承昙鸾大师、道绰禅师的净土宗正脉的善导大师,才真正显明了《观经》的真实目的和意趣,所以善导大师又被后人称为“楷定古今之大师。”


  佛像放光

 

  在善导大师之前,隋唐很多高僧各自站在自宗的立场上理解净土法门,他们不约而同的认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容易的,需要种种凡夫难以企及的条件,故当时整个时代,大部分修行人多被这种自力思想所蒙蔽,普遍不知念佛就可以往生西方。


  随着善导大师建立了净土宗,且以汹涌磅礴之势将净土法门弘扬开来,净土法门逐渐恢复了“易行”、“安乐”的本来面目。但毕竟历史积重难返,在这个过程之中,大师的迥异于诸师的讲法也遭到了很多高僧的质疑与反对。


  有一次,在长安城的一个寺院里,善导大师和一个金刚法师依理论判念佛功德的胜劣,对方坚执已见,认为只靠念一句名号不能往生西方。


  善导大师观其根性,不以特别手段折服,他是不会信服,于是当即在座上庄严发愿道:“依照佛经,世尊所说之念佛往生西方的法门,善恶众生但能上到一辈子地念佛,下到七天、一天,乃至十念、一念地念佛,必定得以往生西方净土。如果这是真实不虚的,佛没有打妄语欺诳众生的话,那么请佛令殿堂里的两尊佛像放出光明,为我证明;如果这个法门是虚妄的,众生念佛不生净土,佛打妄语欺诳众生的话,那请佛叫我善导从此高座之下,直接堕入阿鼻地狱,长时受苦,永不出离!”


  大师说完,将手中的如意杖指向堂中佛像,佛像顿时大放光明。


  金刚法师目睹此景,惊得慌从高坐上跌落下来,匍匐于地,惭愧的向大师谢罪。自此金刚法师臣服于大师净土之教,专修念佛,求愿往生。


  杰出艺术

 

  伊河如镜,又如玉带,波光潋滟,岸边杨柳依依。河畔边两山对峙,如蜂窝般密布于两山崖壁上的石窟佛龛,蔚为壮观。


  伊水东山一处不时传来“叮叮当当”捶斧凿击山石的声音,山下数不清的人头攒动不息,人们正紧张有序热水朝天地完成者一场很大的工程,有的挥动捶斧凿着山石,有的挑筐运走迸溅下的石块,有的拿绳尺丈量长宽,有的背粮水供应大家饮食……


  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僧,静静地站在山崖上佛容依稀渐露的大佛前,目光坚毅而深远,神情清静而慈悲。他就是整个工程的总设计者、监造者,古代称其职为检校僧的善导大师,他正领导着庞大的工程人员雕凿着史上绝无仅有的杰作??龙门卢舍那大佛。


  弛名世界的河南洛阳龙门大佛石雕,是善导大师留给后人的伟大而永恒的杰作。


  唐高宗咸亨四年(672),唐高宗发心在龙门修福造佛,皇后武则天以其脂粉钱二万贯作为资助。


  由于善导大师的佛教艺术造诣早已名扬海内,上达天听,于是皇帝下诏命他为检校僧,负责前去主持监造。


  大佛前后耗时三年,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大佛依山而坐,居高临下,使仰视者内心崇敬之心油然而生,佛陀的睿智与慈悲触手可及,佛的博大胸怀与悲愍之心展现无遗。


  主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米,头高4米,耳长1.9米,大佛端坐于莲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清晰而流畅。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般修长而舒展,目光文静而含蓄、恬淡凝神,充满了雍容睿智的神情与崇高不凡的气宇,嘴边微露笑意,显示出内心的平和与安详,其严整周密的几何尺度和精致的刀工技巧将佛陀的面相刻画的庄严肃穆,佛陀内心的高尚宽宏,慈悲无尽,被展演得淋漓尽致!


  正如唐朝以“丰满”为美,今人以“瘦削”为美一样,古今中外的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往往会随着时代、地域不同而难以得到人们普遍地欣赏与认同,此方人以为精美绝伦,另一方人却觉得平庸无奇,或觉索然无味。此一个时代人以为美妙无双,另一个时代人却觉得粗鄙造作,有时甚至会感到难以接受。特别是没有经历过艺术熏陶的广大民众的鉴赏眼光更是如此。


  然而,这一尊卢舍那大佛,似乎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隔阂,每一方人,每一时代的人,都在一睹的当下不约而同地惊叹于他的庄严精妙,磅礴气势,仿佛大佛所打动的是人类内心的最深处,在所有人内心最深度处,每一方人,每一时人,都是一样的,人们看见大佛不觉会异口同声地说:“这一尊大佛就是特别为我而雕凿的!”这一点说来并无夸张,从洛阳龙门石窟景点每日数以万计的游客流量就可以知道,不管什么日子里,都有全世界不同种族肤色,不同信仰思想的人,千里乃至万里迢迢来仰瞻这一新超越时空、无以伦比的大佛!


  往生摄化

 

  善导大师往生之后,他的威德摄化之力并没有由此而歇止,除了他留下的五部九卷继续在世间开化群迷、导归极乐外,他还常从极乐世界回来应现于世,史上有后“善导”之称的少康大师,就是善导大师之灭后灵仪,直接启发、引导、成就的另一位莲宗祖师。
少康大师俗姓周,浙江缙云人。长到七岁时尚未开口说话,一日他母亲带他到灵山寺拜佛,在大雄宝殿中母亲问他:“认识佛像否?”少康大师突然回答:“此是释迦牟尼佛。”其母听言甚感惊诧,心知此子必与佛有缘,便令少康出家了。


  少康出家后,朝夕不懈地深研佛学义理,并游历四方,参学知识,唐贞元年(公元785年)他来河南洛阳白马寺,在殿中礼佛时,见大殿阁中的佛典放光,细观查之,发现是善导大师的《西方化导文》。少康观见此番情景,欢喜异常,心想:善导大师乃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净土宗的宗祖,他的遗文放光,莫不是启发加被与我,引导我修习净土?便于便在心中默默祝祷道;“若我真与净土有缘,当使此文再放光明。”刚发愿毕,即见彼文重放光明,光中还现出无数的化佛菩萨。


  少康目睹这些瑞相,感动之心,无可名状,遂五体投地顶礼遗文,发誓说:“劫石可将移动,我少康修学净土、弘扬净土的誓愿绝不会变移!”


  少康发此弘誓愿后,为表心迹,特别前往长安光明寺善导和尚的影堂(即纪念堂),恭敬瞻仰顶礼善导大师遗像,乞愿得见善导大师真身,顶礼之际,果见善导大师遗像化成金色佛身,光颜巍巍,于空中对少康作是语曰:“汝依吾教,广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养。”


  少康大师与善导大师宿缘深厚,故两次得到善导大师的灵瑞加被,深明净土法门,最为契合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基,是了生死、成佛道的无上妙法,立誓终生弘扬此道,永无二心。


  少康大师后来到浙江新定,在城中乞食化缘,得到钱后,便诱引儿童念阿弥陀佛佛号,念佛一声,即给一钱。后来,念佛的人多了,便改为念佛十声,施予一钱。少康大师用此法化导一年后,新定地区的男女老幼,见到少康大师,莫不躬身合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渐渐念佛成为当地一种风尚,念佛的声音盈满街市道路。


  唐贞元十年(公元795年),少康大师在新定城郊乌龙山上启建净土道场,高筑三级法坛,聚集大众举行共修,于斋日时,四众弟子聚集在大殿,少康升坐,高声念佛,众人跟着唱诵佛号。少康念佛一声,就有一尊佛从囗中出来,十声则有十尊佛出来,如连珠状。少康对在场的几千弟子高声说:“你们当中有见到佛的人,必定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众弟子听到这个授记,欣喜异常,念佛更为恳切,有少数未见到佛的弟子,自知己身信愿未专,悲感自责,因而加功用行,精进念佛。


  唐贞元二十一年十月(公元806年),少康大师预知时至,临终嘱告身边的四众弟子说:“当于西方净土,起欣乐愿生心,于此阎浮提,起厌离心。”言毕,结跏趺坐,身放数道光明而化。当时,天气陡变,狂风四起,百鸟悲鸣,乌龙山间所有草木一时变白。


  少康大师念一声佛,口即出一尊佛,善导大师一声佛号,一道光明,前后两位祖师之德能如出一辙,加之少康大师与善导大师甚深不可分的因缘,时人都赞称少康大师为“后善导”,誉之为“今弥陀”。后来的天台德韶国师曾重修少康大师塔坟,称之为“后善导塔”。


  北宋之佛学大家无为子杨杰,感伏于少康,深仰于善导,乃作《善导和尚弥陀道场赞》,曾以诗偈赞言:


  东峰坛级石嵯峨 十佛随声信不讹
  后善导依先善导 今弥陀是古弥陀
  一心正受超三界 孤月澄禅照万波
  乘般若舟游净域 度生还亦到娑婆

 

精要法语


  编辑

  1、《观经》〈流通分〉言: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2、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3、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4、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5、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6、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7、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8、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9、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10、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发心已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印光大师

 

  1. 赞大圣不测德


  善导念佛,口出光明,乃大神通圣人。


  善导大师之大圣人,神妙不测者。(文钞三编卷三,覆温光熹居士书十)


  2. 赞弥陀化身德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增广文钞卷一,覆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善导,弥陀化身也。(增广文钞卷一,覆永嘉居士书五)


  善导和尚,弥陀化身。(文钞续编下《莲宗正传跋》民十八年)


  善导乃弥陀化身。 (文钞三卷二,覆沈授人居士书)


  弥陀化身,殆非虚传;莲宗二祖,万代景仰。(增广文钞卷三《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3. 赞所说等佛德


  世传师是弥陀现,提倡念佛义周赡。


  切诫学者须?谦,兼使极力生欣厌。

  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理双契干。


  念佛出光励会众,所说当作佛说看。(文钞续编下《唐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赞偈》)


  4. 赞观经四帖疏


  善导和尚《四帖疏》,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增广文钞卷一,与徐福贤女士书)


  《善导疏》,契理契机,善说法要。(增广文钞卷三《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善导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


  台宗《观经疏妙宗钞》,谛理极圆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增广文钞卷一,与徐福贤女士书)


  5. 赞楷定专修德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增广文钞卷一,覆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何座下自立门庭,不按佛祖之成规乎!


  善导专修,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其证道也,非自力证道之所能比也。(增广文钞卷二,覆法海大师书)


  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增广文钞卷二《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善导虽疏《观经》,实最重持名一行。(增广文钞卷二,覆崇明黄玉如书)


  善导乃弥陀化身,其所示专修,最吃紧。(文钞三编卷二,覆沈授人居士书)


  6. 赞发明助念德


  此法(按:指临终助念法)乃唐善导和尚所发明,谓平日不念佛者,依此法助念,亦可往生。


  善导和尚,弥陀化身;是知此法,利益宏深。


  普愿见闻,咸生正信;辗转劝导,功德无量。(文钞续编下《莲宗正传跋》民十八年)


  勿道向来做工夫,即向不做工夫之人,临终果能闻善知识开导,及他人助念,己随之念,其左右眷属善巧将护,不使其起情爱及?恨心,皆可往生。(文钞三编卷二,覆章缘净居士书三)


 7. 赞弘超诸宗德


  师当唐初,各宗盛行。


  提倡净土惬群情,佛力谁与京。


  若肯投诚,西方定往生。(文钞续编下《唐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赞偈》)


  8. 赞化度普广德


  善导在长安,少康在新定,念佛之声,盈于道路;其往生者,当不止百千万亿。(文钞续编下《净土经圣贤录序》,民二十二年)


  善导少康,宏扬净宗;闾巷道路,佛声广播。


  如唱秧歌,人人愿听;如传圣诏,各各遵行。(文钞三编卷三,覆净善居士书)


  注:少康大师,人称”后善导”。


  9. 赞至极慈悲德


  善导和尚专以平实事相法门,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观心约教等玄妙法门,其慈悲可谓至极无加矣。


  觉善导婆心,更加亲切。(增广文钞卷一,与康泽师书)


  善导和尚云:?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增广文钞卷一,覆吴希真居士书一)


  《善导疏》不用谛观等深意,但直释经文,俾中下根人,易于趣入。(增广文钞卷三《观无量寿经善导疏重刻序》)


  善导法照,特阐莲宗;普令凡夫,同出樊笼。


  末世众生,断惑匪易;唯此一法,堪为怙恃。(增广文钞卷三《佛化随刊序》)


  10. 赞悬护万代德


  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


  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这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辗转企慕之狂妄偷心。(增广文钞卷一,覆永嘉某居士书五)

大师著述
・暂时没有文章
本文分享到:    
 
 
  [最新报道]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 静修捷要报恩谈
  [相关报道]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