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陀教育-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570集) 
 
  ·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如何学佛
· 认识佛教
· 净业三福
· 三皈五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了凡四训
· 沙弥律仪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 金刚经
  一门深入
· 一门深入重要性
· 师承的重要性
· 专修专弘

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570集) 

来源: 净土释疑网站  录入时间:2015-04-16 10:44:19
关键字:净土大经科注
【 点击数:1284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
 

2014/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编号:02-040-057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九百六十七页第七行,就是第二段:

  “本品广明善恶果报。《观经》三福中深信因果,亦正以此为劝也。世人愚痴不重因果,或更狂妄,拨无因果。故诸经中,反复教诲也。”又《吴译》本里面说,“诸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者,虽不能大精进、禅定、持经戒,大要当作善”。我们念到此地,这是五种原译本《吴译》的原文。《观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净业三福这一段,这一段非常重要。我们净宗学会当年在美国成立,我写了个缘起,缘起里面提出,净宗同学必须要遵守五个科目,做为我们行门的标准,也就等于戒律。五个科目第一个就是净业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一般同学都能够记得住,希望时时刻刻,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这五科。第一科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落实在《弟子规》,把《弟子规》做到,这两句就算是及格了。下面一句“慈心不杀”,最后一句“修十善业”,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修十善业,这是落实《十善业道经》。我们把这三桩事情,称它为儒释道的三个根,这个理念就是从净业三福来的。佛提出来,我们怎么落实?所以《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是必须学习的功课,那是做人的根本。净业三福第一福是人道,人都做不好,怎么能成佛?所以要想成佛,必须先得把人做好。标准的人,佛心目当中就是做到这四句。所以这是第一福。人不能没有福,从这个基础再向上提升,才可以入佛门。

  入佛门先要接受三皈五戒,所以第二福里头只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三句现在没有了,三皈没有了,三皈也造成严重的误会,皈依佛以为佛像,佛像是佛,经典是法,出家人是僧,这三皈意思错了。形式上的三宝它有作用,它的作用是提醒我们;真正的皈依是自性三宝,就是本性,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就是那个自性,那个自性是三宝。自性觉是佛宝,佛是觉的意思,自性觉,自性不迷。阿赖耶迷,自性不迷,我们要从阿赖耶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这叫皈依佛。法是什么?法是正知正见,自性正。正知正见的标准是佛经,佛所说的是正知正见,没有一字一句是说错了的。所以我们要恭恭敬敬、诚诚恳恳的来读诵经典,希望经典帮助我们开智慧。没有智慧不要紧,记住依教奉行,久久自然能生智慧。这是性德,这叫皈依法。皈依僧,僧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净而不染,看到出家人就想到我要六根清净,我要不受外境干扰、不受外境影响,这真正皈依僧,是这个意思。

  惠能大师那个时代去释迦牟尼佛大概一千六百多年,我们从《坛经》上看到,能大师跟一般人说皈依,他就不说佛法僧,我们读到这个地方要认真思考,为什么他改了。他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他不说佛法僧,说觉正净,然后再加以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由此可知,在唐朝这个时候,佛教传到中国来几百年了,一般世俗对佛法已经产生误会,把意思解错了,他为了纠正,所以不用佛法僧,用觉正净。何况六祖到我们现在又一千多年,汉到唐大概七百年,愈传愈讹。现在人不肯深入经藏,不研究这些东西,以讹传讹,外面一看出家人是这样,他就信以为真。还有年轻人到香港来看我,出家人,跪在地下要我给他摩顶,这就是对摩顶真正的意思不懂。摩顶,加持,我用什么加持你?摩个顶就算加持,那不是太简单了吗?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密宗灌顶加持,这个注解前面有详细说明,黄念祖老居士讲的,他本人是密宗金刚上师,传密法的,为我们解释灌顶的意思。灌是什么意思?灌是授予,传授给你;顶是最高的佛法,顶法,人头顶,顶法。把最高的佛法传给你,这叫灌顶。不是用几滴水洒到头上,不是这个意思,那是形式。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现在人重形式不知道实质,这是可悲的现象。

  什么法是如来的顶法?《金刚经》上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既然平等,哪个是顶法?法是正,皈依正,正而不邪。你看正什么意思?中国的文字,上面是个一,下面是个止。你受这一法,你一生学习不能改变,这就叫顶法,法是平等的。选择之后一生不改变,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他就得定,他就开智慧,开智慧就成佛。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法法都是顶法,这个一定要知道。在《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为我们示现了,每一位善知识他专修一样。善财童子去参访,他自己非常谦虚,在一切法里头我只懂这个法门,其他的我不懂,你到别处去参访。都是自己谦虚,赞叹别人,没有贡高我慢的,没有称自己是第一的。所以止于一就是正法,同时学二样、学三样就不是正法。为什么?你的心力、精力分散了,不能集中,分散了就会产生妄想、产生杂念,你就起疑惑。两个可以比较,一个没有比较的。成佛之道决定是因戒得定,戒就是方法,这个方法帮助你得定,因定开慧。开慧就是禅宗所说的大彻大悟,教下所说的大开圆解,净土宗称它作理一心不乱,各宗用的名词不一样,境界完全平等。

  今天我们得到这部经,得到这个法门,对我自己来说,这就是我最高的法门。我能接受,我能理解,我能修行,我一门深入,就有得定的可能;得定之后继续修学,就有开悟的可能,这叫顶法。老师把这个传授给我,这叫灌顶。传授之后,你每一天把这个经从头到尾念一遍,那是谁?那是阿弥陀佛、十方诸佛给你灌顶一次,念一遍就是灌顶一次,念十遍就是灌顶十次。那是真灌顶,不是假的,实质的灌顶,不是形式灌顶。名词术语的含义要搞清楚,不能囫囵吞枣,不能人云亦云,自己有疑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净业三福第二福,入门,一定受持三皈,三皈是你进门,把佛法最高的修行原则传授给你,你从今之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违背,不可以违背觉正净。觉正净的反面就是迷邪染,迷邪染是制造六道轮回,觉正净是制造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称为净土,娑婆称为秽土。用什么方法修觉正净,从哪里下手?从五戒十善下手。五戒十善,我们这个经上,从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都是细说五戒十善,就是古大德所提倡的持戒念佛。如果受了三皈还是迷邪染,没有归,你没回头,你不能往生净土。第二福是入佛门,第三福是大乘菩萨道,一步一步向上提升,小乘成就了,回小向大。大乘第一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本经这几品,三十二到三十七,六品经,因果讲得最多。要深信因果,从因果里头产生畏惧之心,决定不能作恶,不能违背自性。

  自性,现在一般人称为自然法则,自然法则是最健康的、是最好的,违背自然,问题就出来了。古人随顺自然,现在人要创造、要革新,要改变自然,观念不一样。自然是被改变了,怎么改变?破坏自然。破坏自然环境,带来的就是灾难。有科学的工具,古时候破坏自然没工具,现在有工具,真的可以移山,真的可以填海。山移开了,海填出来了,一个海啸来了怎么办?后悔迟了!人要过得幸福美满,还是随顺自然的好。现在有很多人提倡,连科学家也提倡,恢复自然的农耕,我们才有健康的食物。破坏大自然的规律,稻米,养人最重要的物质出问题了,蔬菜出问题了,水也出问题了,这里面都有对人不利的一些毒素在里头。佛在这个经上所讲的“饮苦食毒”,这句话在过去我们看不懂,现在完全明白了。三十年前我们在香港吃东西,小摊子上,随便哪个小摊子坐下来就吃,没有问题。现在不敢了,怕什么?怕饮食中毒。你说人活得多可怜、活得多苦。

  深信因果那就好了,不敢作恶,恶有恶报,恶报太可怕了。可是今天没有因果教育,没有宗教教育,一般人把因果,谁一说因果,这是宗教,后头接着这是迷信,迷信就是拨无因果,狂妄到极处。佛在一切经当中反复教诲,显示苦口婆心,众生愚痴,不能接受,不能相信,还继续作恶,以为作恶才能满足他的欲望,这个观念错误,这个观念不止毁灭一个人,毁灭社会,毁灭人类。这种严重性现在逐渐逐渐浮出来了,有不少人看到、想到了,可是没有办法回头,只能够求怎样保全自己,这就陷入消极。因果讲多了,社会大众不但没有赞叹,还要来找麻烦,你胡造谣言,你扰乱社会,罪名加上了,这个罪名,司法机关就可以把你拘留,叫你去坐牢。说真话的人有罪,说假话的骗人,别人恭维你、尊重你,现在是这么个社会。

  《吴译》本里面说,这都是经文,“诸”是一些大众,要想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虽然不能够大精进、禅定、奉持经戒,但是至少要“大要当作善”,要作善。当是应当,应当上加一个大要,加强这个语气。要行善,要行大善,大善是利益社会、利益大众。“彭际清居士曰:十善本为天业”。这大家都知道的,要生欲界天,应当修上品十善,生欲界天,四王天、忉利天;来生不失人身要修中品十善,才能得到人身。六道里头得人身,都是阿赖耶里头有五戒十善的种子,投胎的时候它现行,它起作用了,就是有缘把它引发出来,这到人道。不定什么因缘让你善心动了,就到人道来了;恶的念头动了,畜生道去了、饿鬼道去了。缘触动,因感果。我们现在是用念佛的因缘“回向极乐”,这是“转天业而成净业”。要记住,五戒十善不能亏缺,常常念在心里头。不杀生,要做到没有害人之心,让别人受到伤害,不能有这种念头。不能破坏别人的善行,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喜欢帮助别人,不能障碍别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以十善为标准,真干。别人干这个是生天,我们干这个是念佛回向求生净土,转生天的业报,成就往生净土的业报。“何以故?念佛之人能转恶业,何有天业而不能转。”念佛人的心地纯净纯善。

  贤首国师在《还源观》上举出四德,那是四条戒律,菩萨的戒律,不是普通的。很简单,能做到好,如果能做到,往生到极乐世界肯定生实报庄严土,为什么?菩萨行。第一条“随缘妙用”,随缘就是普贤十愿里面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妙用是什么?妙用不着相,成就一切利生功德,心里三轮体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妙用。通常我们在大乘经上读到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落实在哪里?落实在随缘。恒顺一切众生,不起心动念、不分别执着,高,真高!这是菩萨行,这是真正的修行。没有这些境界,你怎么知道你不执着,你不分别、不起心动念?得到境界当中,离开境界到哪里修?第二个“威仪有则”,表现在外面是社会大众的榜样、模范。我起心动念得想想,社会上这些人都像我这个念头(起心动念)行不行?行可以做,不行就不能做,念头不能动。说话亦如是,造作亦如是,一定是给人做好样子。释迦牟尼佛是我们最好的典范,一切时、一切处,身口意的造作都是十法界众生最好的榜样。一切众生怎么样学佛?看到释迦牟尼佛就行了,那个样子就是佛的样子。第三言色,言语、容貌,“柔和质直”。质直是真诚心,里面是真诚心,外面是和颜悦色,表现在外面是和睦、是亲爱。最后一条是菩萨的存心,“代众生苦”,要有这个精神,要有这个愿力。地藏菩萨为我们示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入地狱干什么?度那些业极重、受极苦的众生。地狱众生见到地藏菩萨不信的多,为什么?这些人傲慢,好面子。如果他要是听了地藏菩萨的教诲,真正生起恭敬心,他就离开地狱了,一念真诚恭敬就离开地狱。

  “是故修净业者,当尽己力,兼行众善”。只要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好事,遇到了,这是有缘,就要做,不能有丝毫怀疑。下面说,“且所谓带业往生,其业盖指宿业”。宿世的恶业虽然没有全消,“但仗佛本愿”,本愿是四十八愿,“及持名妙德,故可带业往生,不更恶趣也”,就是不再堕恶道,你就到极乐世界去了。四十八愿第二愿里头有这么几句,“来生我剎,受我法化”,接受,这个我是阿弥陀佛,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诲,往生到极乐世界,“不复更堕恶趣”。阿赖耶里面有恶道的种子不怕,到了极乐世界有种子,没有缘。极乐世界没有恶缘,所以极乐世界没有恶道。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人、天两道,没有罗剎、修罗,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但所带的业是宿业,以往的这些罪业,“决非现行之业”。现行是眼前造作,眼前不能造恶业,过去造的恶业可以带去。千万不可以误会,认为我现在造的恶业也能带去,就错了,没有这个道理,带旧业不带新业。什么叫现行?简单的说就是现前所造的、现在所造的。实在讲是明知故犯,这在理上讲不通,人情上也讲不过去。

  “如《涅槃经》中:广额屠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是佛说的,这是个屠户,杀生为业的,这造的是地狱业,放下屠刀是真正忏悔。一生从事于屠宰业,他用的是什么心?妄心。造一辈子的业、几十年的业,临终时闻到佛法,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放下屠刀忏悔,后不再造,这个心是觉心,不是迷的。这个心是真心,过去那个恶业是妄心,妄心是邪思邪念,真心是正知正见。谚语所说的邪不胜正,邪恶再多,一念真正,邪恶就消掉了。为什么?邪念是生灭法,真心是清净法,不生不灭,常住真心。真的现前,邪的就消失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经上这两句话世俗人都知道,常常引用。“故知成佛,必须放下屠刀也”,不能不放下。屠刀是什么?十种不善就是十把屠刀,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这都是屠刀,贪瞋痴慢全是,统统放下。反过头来就是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念佛决定得生净土,生净土就是成佛。念老在此地告诉我们,若行人修净业,一面念佛一面还作恶,“如是修净,决定不能往生”,这个要知道。

  下一段说,“又有以行善为人天乘,而轻之者”,观念错误,轻视。“唐鸟窠禅师以吹布毛示弟子会通”,会通开悟了;“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示白居易”。白居易那个时候做杭州太守,就是现在杭州市的市长。鸟窠禅师住在西湖,是西湖一棵树上,他在树上做了个窝,住在树上,所以叫鸟窠禅师,是个修行得道的人、开悟的人。白居易逛西湖遇到了,向他请教什么是佛法,禅师就说了这首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经上的一首偈子,这个一点都不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断恶修善,断恶修善就是随缘,自净其意是妙用,是诸佛教,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不离这个宗旨。人家要问我们佛教是什么,就用这四句,一点都不错,而且容易懂,也不至于叫人产生佛教是迷信。断恶修善对不对?你不敢说不对。断恶修善如果没有自净其意,这个业报是生天,这造天业;如果是自净其意,这是大乘,菩萨。可是白居易听了之后说这两句,“三岁小儿亦说得”。鸟窠禅师接着一句,“八十老翁行不得”。这句话点醒了白居易,决定不能够轻视。

  像现在许多人轻视《弟子规》。我们提倡《弟子规》也有因缘,十几年前,有几个在中国大陆各地用传统文化教小朋友读经。小孩记忆力很好,教他们背四书五经,小孩都能够背得很熟。可是效果怎么样?这些小孩在家里头瞧不起父母,在学校里瞧不起老师。那个时候我住在跑马地,他们到跑马地来看我,把这个事情告诉我。我说这些事情古时候没发生,古时候教小孩是教他念四书五经,没发生这个事情,为什么现在发生?古时候,父母小时候也读,所以他问父母父母知道,你能背他也能背;你问老师,老师也知道。现在父母不念了,在学校老师也不念了,所以学生才瞧不起。瞧不起之后怎么?不听话,在家里不听父母,在学校不听老师,变成叛逆。来问我,我当时就告诉他,童蒙养正要从德行下手,要帮助他懂得怎样做人,这个重要。读书我不赞成读那么多,读那么多你目的何在?你让他记住,记住这个东西将来他长大没用处,现在社会不要,你不是浪费他的精力、浪费他的时间?古人教他读经他有目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记诵,目的是保持他的天真,也就是天真是天然的真诚心。要没有东西去锻炼他,小孩也会胡思乱想,也有妄想、也有杂念,这个对他不好。要晓得,读书把妄想读掉、把杂念读掉,保持他的清净平等,目的在此地。至于书会背,那是副作用,附带的,不是主目的,主目的是帮助他修定。

  这个方法,自古以来是对知识分子用的办法,知识分子喜欢读书,喜欢读书就叫你读书,从读书这门东西去修定,这个我们要懂得。最重要的是学规矩,规矩在哪里?《弟子规》,是每一个家庭子弟学校,我们叫家庭子弟学校,就是古人讲的私塾,私塾是家庭子弟学校,养成良好的品德,童蒙养正特别重视这一点。对于有悟性的小孩,悟性高,他接触事情他能提出问题,你给他讲他能觉悟,有悟性的小孩,要特别在意培养他的悟性,也就是培养他的定慧,对他的教导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不让他念很多,念很多悟性就没有了,为什么?他分心,他的精力不能集中,读一样他集中。念到没有杂念、没有妄想,可能十几岁就开悟了。古时候十几岁开悟的人很多,纵然不是大彻大悟,他也是大悟。他悟了之后,他懂很多事情,不仅他自己读的这部书他明白,没有读过的他看他也懂。会养成一个读书的习惯,为什么?读书有乐趣、有悟处,读书真快乐。没有悟处的时候,这一门深入对他不行,为什么?他不能得定,读到最后枯燥无味,不想读。那得另用一个方法,方法就是多读。但是多读不是同时的,一部读完了读第二部,读不同的,他有兴趣,读一样他枯燥无味。对于有悟性的,那一部愈深愈有味道,会发现经典其味无穷。所以学生根性不一样,用的方法不相同。没有悟性的就叫他多读,着重在记诵,很多书慢慢他都念过了,将来做为学习的基础。

  学习一定要遇到好老师给他讲解,教他修行,如何把所学的落实到生活,落实到工作,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他能成为君子、成为贤人。有悟性,要专注,他如果大彻大悟,他成圣人。孩子里面真有,不是没有,一班里头老师要是细心观察,会找到几个。所以孩子到这个世间来,真是《三字经》上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教育的目标,如何把这个本善保持,让他一生都不会失掉,他就变成圣人,不能成圣也能成贤,大圣大贤是社会大众最好的榜样。他的思想言行有方向、有目标,跟古圣先贤走的是一条路。佛法这些菩萨们,无论修哪个法门,跟成佛之道的那些诸佛走的是同样的路。这叫道,行在道上,没有越轨,没有偏邪。

  所以教学不是容易事情。古人教学请老师,家庭开会,要开很多次的会,到处去打听,我们这一县,我们附近的邻县,哪些读书人。那些读书人书读得很好,命里没有富贵,参加考试老是考不中,一生就是个秀才的地位,他们能干什么?他们就能教书。这些秀才真有学问、有道德,有慈悲心、有爱心,会教小孩,符合这些条件,这就是家庭私塾里头聘请老师的条件。家里面会议通过了,再派人跟这个老师联系,表达诚意,看老师愿不愿意,老师愿意,聘请老师的礼节非常隆重。老师有使命感,这一家他们的父老,把他们底下后代付托给老师,他家往后能不能出人才全靠老师,对老师的尊敬无微不至。老师要不能把孩子教好,第一个,对不起人家的这种恭敬礼拜,甚至于对不起人家祖宗。自己儿子教不好没关系,私塾这些学生一定要成才。将来这些学生成就都在他之上,好老师,他被乡里赞叹,他没有私心。学生将来成就超过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的光荣。学生如果考取状元,那是最高最高的学位,博士班的第一名,回家来祭祖先、拜老师。拜哪个老师?启蒙的老师,那是什么?那是老师的根,没有那个根,怎么能培养得出来?这就是中国人不忘本,重视启蒙的第一个老师,一生都不会忘记。家学不是临时的,是长期设置的,老师有的时候在这里就教一辈子。所以这个家,对老师家里面照顾跟自己家没有两样。老师生活得到保障,他的后人、子孙有学生照顾,师徒如父子,老师的儿女跟自己亲兄弟一样。一定要照顾到,不照顾到,邻里乡党都会骂你,你忘恩负义。对老师没照顾,跟对父母不孝顺同样的罪。

  我们再看注解的后面,白居易对鸟窠禅师说的话,以为这两句话很浅,吹布毛能够叫会通法师开悟,以为这是很深,这是白居易。“以此二句与吹布毛平等无二”,这是鸟窠禅师。“一迷一悟”,天壤之别,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若是圆人,法法皆圆”。什么是圆人?开悟了,开悟了法法皆圆。没有开悟的时候法法差别,为什么?他有分别、他有执着。开悟的人,分别执着没有了,不但没有分别执着,连起心动念都没有。“人天乘即是一佛乘。又何能轻之耶?”这都是真话,都是实话。《金刚经》上所说的,“诸法平等,无有高下”。诸法,《华严》、《法华》一乘妙法,一般人以为深,大法;《十善业道经》,大家认为小法,教初学的,幼儿园的教科书;《华严》、《法华》,博士班的教科书。圆人看起来平等的,为什么?《十善业道》的理是《华严》、《法华》,《华严》、《法华》的行、落实就是《十善业道》,你说它是一还是二?所以《弟子规》不能轻视。

  我们在香港也遇到,有几位教授来看我,名教授,那个时候我们提倡《弟子规》,他问我为什么要提倡这个,都认为这是幼儿园的课程,童蒙教学、《三字经》一类的,教小朋友的。我举了一个例子,譬如一个天平,我们摆个天平,这边放一本《弟子规》,这边四书五经、十三经,乃至于《四库全书》,我说摆在天平上它是平等的。他很茫然,不能理解。然后我就给他解释,我说这边这么多你看,这么多,它是什么?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这一小卷,笃行。这些东西要不能笃行还不如它,还比不上它。他终于明白了。如果我们所学非所用,你学它干什么?我们今天发现许许多多学古籍的,我在欧洲看到的,欧洲著名大学里面有中文系,有人称它为汉学系,他们完全用中国古籍,这些学生非常可爱,有能力读文言文。我问他们,你们学中国文言文,能看得懂中国古籍,看得懂中国古人的注解,你们用多少时间?大家都告诉我三年。我听到很欢喜。说明什么?文言文不难,三年就有能力阅读《四库全书》。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真正有心学,不难。但是他们所学的都把它当作古文化去研究,几千年古代的文物,他是用这个心态来看;也就是说,看它从那个时候慢慢怎么样发展演变,不知道现在可以用,跟我们现在的生活、工作脱节了。我们不去看不知道,一看之后才发现到,这问题出来了。他学的东西有没有用处?没用。他讲得头头是道,中国在某个时代某个时代,公元前,他能讲得很清楚,现在不得其用。

  去年在法国,我们访问法兰西的汉学研究所,我们才真正知道,欧洲汉学这是最早的一个研究机构,它有一百四十多年的历史,清朝光绪年间建的,比英国的汉学早三十年。所以欧洲有个谚语,学汉学到巴黎,不是在伦敦。我们特别去访问,聊得很欢喜,他们一些教授、主持的人,我们好像谈了三个半小时,一个下午。他们知道我们在马来西亚要建个汉学院,他问我你怎么教法,我就告诉他,现在社会乱了,我们要帮助这个社会化解动乱,恢复安定和谐。我说我们头十年,这个汉学院前面十年,开的课程完全用《群书治要》,也就是《群书治要》的原书有六十五种,我们能有一些人真正发心,每个人学一种。我希望我们的研究员有一百人到二百人,在里头研究这六十五门功课,认定一种一门深入,研究多少年?十年。十年之后,他就变成这个科目的专家学者,他有能力把《群书治要》这里头一部分讲透,讲清楚、讲明白,如何活用在现在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他们非常惊讶,几千年的东西现在还管用吗?我说管用,如果不管用,学它干什么,那不叫浪费精神、浪费时间吗?真管用。他们产生很大的兴趣,主动提出来要跟我们合作。我说欢迎,希望我们能够合作,跟伦敦也一起合作。

  这些古籍是真正的智慧,智慧是没有空间的、没有时间的,无论在哪个地方,无论在哪个时代,它都是正确的。这是我们访问的时候,把我们这个理念介绍给他们。管用,个人学,用它来修身,用它来齐家,用它来治国,用它来化解冲突,达到全世界社会的安定和谐,真正有大贡献。我跟他讲,汤恩比的话没错,他看到了。可惜他提出这个话之后,好像只有三年他就过世了,如果他再能多活个三、五年,我相信他会把它讲清楚、讲明白,让大家产生信心。好像他是八十五岁过世的。这是真正一个欧洲人研究中国的古籍,他搞明白了,知道这个东西管用,所以才说出来,“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一般人没有深入,对他的话半信半疑。我们对他这个话非常肯定,他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跟大乘佛法,可以说都是圆融的,都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不是从意识里头,意识有分别、有执着,它是从自性流的,自性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自然流出来的。你有问,他自然答复你,没有通过考虑,没有通过去想一想我要怎样答复你,没有。为什么?他心清净,清净心生智慧。他心里没有东西,所以答出来是真的。如果他读过很多书,他有很多依据,哪一家怎么说的、哪一家怎么说的,那个不行,那是知识,知识有局限性,知识不是圆融的,而且还有后遗症。所以东方人讲求悟性,讲求开悟。最早是在佛学,佛学传到中国,中国人也讲求开悟。佛法没到中国,中国老祖宗就重视开悟,知道有悟性,烦恼轻的人很清楚、很明了的显示出来,心思乱的人、妄念多的人就没有。于是乎教学非常着重专注,就是专一,把你自性悟处引出来,东西太多就把悟门堵塞。

  所以广学多闻是什么时候?开悟之后。那个时候在佛法叫后得智,开悟是根本智,根本智出现之后再求后得智。所以《华严经》最后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求后得智,善财一定是在文殊会上得根本智,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根本智。《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那个悟就是无知,无知是根本智,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他心里什么都没有,你问他什么,他自然回答给你,没有一点障碍,而且回答都非常正确。这是西方人不能理解的,不敢相信的,哪有这回事情?但是看到《六祖坛经》真有这么一个人,他的智慧从哪来的,他们一辈子也想不清楚。他们不知道智慧是自性里头本来具有的,不但具有智慧,还具足相好,还具足德能,全是自性本具的。

  此地念老给我们说的,“人天乘即是一佛乘”。大乘教里头宗门大德常说,哪一法不是佛法?问你会不会。会了,哪一法不是佛法?不会,不会哪一法是佛法?不会的一样都不是,会的样样都是。“净宗之妙,在于照真达俗。若广行众善,则造福于当前之社会,且成为净业之助行”。修净土的妙,真正修净业,他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个世间的欲望他断了。他用心是大公无私,他的爱是真诚的爱心,就是宗教里面所说的神的爱心、上帝的爱心,决定是平等的爱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尽心尽力做出贡献,自己一无所取。一无所取,这叫什么?这在佛法叫功德。他积功累德,用这个功德帮助他往生极乐世界。他如果要求世间名闻利养就变成福德,功德没有了。功德是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福德是人天福报,他不要。这种人到哪去找?真正的佛弟子就是。还有名利心,还有好胜心,还有我心(我这个执着),这是凡夫,这不是佛弟子,佛弟子把这些全放下。所以他们广行众善,造福于当前社会,把这个功德当作净业的助行。“复深信愿,持佛名号,则自他兼利,常乐无极。”这是净宗学人,标准的净宗学人,道地道地的念佛人,弥陀弟子。

  “又此品广明浊世恶苦。虽只广陈事相,实则圆显一心”。这篇所讲的都是事,都是一些因果报应的现象。我们会读经的人,从现象体会它的理,所以实实在在是圆显一心。“心秽则土秽,心恶则趣恶”。我们心染污,心不干净,所以我们居住的环境染污;我们心里恶,十恶,所以我们的人事环境恶。“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厌离从哪里?从内心,不从事相,事相是已经结成果,它不能改变,要从能现秽土的心上去改变。我们修清净心,修清净心自然我们居住的环境清净;修善行,自然我们所遇到这些人物统统都是善行。我以善心待人,别人以善心对我。我以善心对他,他还是以恶心对我,这要原谅他,他积恶太深、太重了,一时转变不过来,要假以时日,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他转过来了。怎么知道?我们自己走过这条路,就是这么转过来的。

  学佛,我们前面十年没有离开名闻利养,有好胜心,有嫉妒的习气。我还比较好,没有嫉妒这个行为表现,但是有这个习气,会有这个念头起来,时间很短,很快就消失掉了。这几十年之后到现在,习气没有了,看到别人的好事真生欢喜心,不容易!嫉妒障碍几乎是每个人都有的,严重的业障。我这桩事情是在南京念书的时候,我一生感谢我这个同学,念念不忘。但这个同学没有人知道,打听不到了,白震寰,他姓白,震是地震的震,寰是寰宇,就这个寰,白震寰。年龄我们差不多,他大我大概一、二岁,忍辱波罗蜜是他教给我的,我跟他学的。我对他非常佩服,也非常感谢,把我这个严重的毛病纠正过来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下载 下载 下载
0
  [最新报道]  
· (新版汇总)2014净土大经科注(001-100集)
· 净空老法师读诵《无量寿经》视频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六集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十六集
·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无量寿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
  [相关报道]  
· 央视《走进科学》栏目:揭开“僵尸男孩...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