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陀教育-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527集) 
 
  ·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如何学佛
· 认识佛教
· 净业三福
· 三皈五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了凡四训
· 沙弥律仪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 金刚经
  一门深入
· 一门深入重要性
· 师承的重要性
· 专修专弘

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527集) 

来源: 净土释疑网站  录入时间:2015-04-13 16:03:22
关键字:净土大经科注
【 点击数:1329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

 

2013/12/2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编号:02-040-052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八十页第一行,科题“对显净秽诫劝”,经文第三十二品到四十二品,一共有十一品经文。首先是“诫”,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分二,一是“劝”,由三十二品到三十四品,这里面分三小段。“令知净秽”又分两小段,第一段“显净土妙劝导往生”。向下十一品经文为我们说明两个不同的世界,我们现前住的这个世界娑婆世界,世尊为我们介绍的西方极乐世界。这桩事情要是搞清楚、搞明白了,我相信大家一定会舍离娑婆,往生净土。修净土不愿意往生,对这两个世界都没有搞清楚,认为这个世界可以留恋,极乐世界慢慢来,不着急,大多数都是这样的情况,如果真正搞清楚就不一样了。

  请看第三十二品: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念老有个简单的题解,本品要说明极乐世界寿命无量,快乐无极,特别为我们介绍。“首显彼土会众殊胜”,一开头就告诉我们,极乐世界往生的人在那个地方亲近阿弥陀佛,修行的人无比的殊胜,劝我们应该要亲近这些人。下面继续要说明“国土微妙”,这是讲它的依报环境。前一半讲人事环境,后一半讲居住的环境,目的是劝我们往生。我们现在看第一段“标依正劝”,标示依报、正报来劝勉我们。这里头分三小段,第一个小段“智德无量”。请看经文: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

  “佛告弥勒”,我们看注解,从这一品起弥勒菩萨当机,前面是阿难尊者当机,做代表,从这以下是弥勒菩萨代表,代表我们。“阿难次之。第四十六品,佛告弥勒”,这是后面的经文,“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付嘱汝等,作大守护”。这个汝等就是弥勒这一类大菩萨,佛嘱咐他们护法。经文里面所说的“诸天人等”,这是同居土,“声闻”是方便土,“菩萨”是实报庄严土。文字不多,把极乐世界除常寂光之外这三土统统说到了。无论是哪一土的大众,他们的“功德智慧”是无法称说的,所以嘱咐弥勒菩萨这些大弟子,世尊会上的等觉菩萨。念老后面说,“故知弥勒菩萨当来下生,必遵佛咐嘱,宣演本经”。弥勒菩萨将来到这个世间上来成佛,一定会说这部经,劝大家念佛求生净土。下面经文分别介绍。“清净微妙”:

  【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

  念老注解里头说,引用《会疏》的文来解释,“《会疏》曰:庄严超绝,故云微妙”。“微妙”是什么意思?庄严美好到极处,没有能跟它相比的。十方诸佛世界,极乐世界第一,称“微妙”。“无有苦恼,故云安乐”。安是平安,乐是快乐。“无漏相,实相相故,故云清净”,这些话是说极乐世界一切事相全是无漏的妙相。漏是佛经上常用的一个代名词,烦恼、苦恼这叫漏。无漏就是烦恼断尽了,断得干干净净,它的相就叫做妙相。

  下面从大乘经的教义来解释,“又实相无相无不相”。实相之体,实相是真实相,我们讲真相,宇宙万法的真相是无相,从体上讲。从相上讲,则无不相,无不相就是有相。这个有相等于无相,这就不好懂了,怎么说有相等于无相?我们现在在看电视,电视的屏幕上无相,但是现前电视屏幕上现相,我们按一个频道它就现相。诸位细心去观察,这个无相跟无不相是不是相等?有相等于无相,为什么?这个相是剎那剎那生灭,不可得,跟无相的意思一样。所以佛在大乘经里头常常用梦幻泡影来做比喻,《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是真的,《金刚经》偈子里面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就是有生有灭。

  我们现前所感觉得万法的存在,而实际上这些诸法,包括我们自己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前面五个是物质现象,后面一个是心理现象,意不是物质,是心法,能生、能现、能变,前面这五种色法,用一个色做代表,这五种色法是剎那生灭。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有一千六百兆的生灭,它的生灭频率太高了,我们见不到,这种现象我们能理解的。所以相是假相,性是真性。真假标准是什么?假相是剎那生灭,根本不存在,真相永恒不灭。所以从体上讲,它永恒不变,它不是生灭法。我们用电视做比喻,屏幕没有生灭,它是空相,影像有生灭,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屏幕是体,没有屏幕它显示不出来,虽显示出来,剎那生灭,根本就不存在,不能说它是无相,所以说无不相。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出这个范围,全都包括了。“故所显一切皆是实相”。我们要认识,画面跟无相的实相融成一体,实相之体是自性,自性在哪里?自性跟现象没离开,所以随拈一法无不是自性。禅宗公案常常显示这桩事情,让人当下觉悟。

  “因极乐所现之相是无漏相”,跟我们这个地方的相不一样,我们这里的相剎那生灭,极乐世界的相它没有剎那生灭。换句话说,极乐世界的人没有生老病死,为什么?他没有变化。我们这个世间一切万相都有变化,极乐世界没有变化,为什么?他没有烦恼。它的现相不是从色生,也不是从心生,我们可以勉强说一句,它从大自然生的,它不是生灭法。我们的物质现象,现代的量子力学家发现了,告诉我们,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从哪里来的?物质是假的,是幻相,是在很高频率当中产生的幻相。这个频率是念头的频率,没有念头就没有物质现象。所以佛经上讲相由心生,相从哪里来?念头所生的。念头从哪里生的?现在科学家还没有找出来,只是告诉我们,念头突然发生的,但是很快就消失了。这个说法佛经上有,《楞严经》里面佛说过,讲这些现象“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就是科学家说的意思。佛经里头有科学,高等科学。

  念头怎么来的?科学家现在不知道,说突然发生,没有原因。佛法说有原因,不是突然发生的,它从业相发生的。业相是什么?业相是波动,一念不觉。这就是迷,一念不觉,迷失了自性,产生波动现象,叫业相,一切法从这里生的。极乐世界不是业相、不是境界相,也不是转相,跟阿赖耶不相干,它从自性变现出来。所以极乐世界人身体是法性身,居住的环境是法性土,法性土、法性身是无漏的,跟六道的相不一样,跟十法界的相也不一样,十法界六道是有漏的,完全变了。

  今天中午华校有十几位老师跟我一起吃饭,大家谈到生活麻烦,天天要烧饭,要不烧饭多好。我就告诉他,极乐世界的人不要吃饭,不但不要吃饭,还不需要睡眠,你说多自在。还有这么好的地方?有!不是假的。极乐世界的人永远是干干净净,清净的,一尘不染,所以不需要洗澡,我们要洗洗脸,他不需要,多省事。永远是清净,永远放光,全身都放光。所以它是无漏相,它是实相的相,“故云清净”。惠能大师明心见性,他见到了,他跟五祖忍和尚的报告,第一句就是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此地所说的清净,实相相就清净了。他的境界在哪里?他的境界在实报土,他才看到,他才能说得出来,不是在实报土说不出来,这一句话就超越六道十法界。第二句话就是佛经上说的大般涅槃,“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不生不灭,这是真正见性了。

  不生不灭在哪里见到?在常寂光。但是明心见性的菩萨他们还不能契入常寂光,因为他还有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习气断干净了他就进入常寂光,所以在实报庄严土等待习气自然消失。这个习气没有方法断的,如果有方法就起心动念了,没有方法,也不需要断,时间长了自然就没有了。要多长的时间?三个阿僧祇劫,叫三大阿僧祇劫。大乘经上常说菩萨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这句话是对实报土菩萨说的,对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讲的,不是对我们。我们连六道轮回还没有出去,十法界也没有出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这两种生死没了。法身菩萨这两种生死了了,最后的无明是自自然然消失,但是要一段时间,消失之后他就回归常寂光。回归常寂光才叫妙觉如来,究竟佛果,这是真正圆满到极处。西方极乐世界正报微妙,依报国土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像前面所说的“不可称说”,无法说清楚,也无法去想象,微妙清净到这种程度。下面劝我们:

  【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

  这一句是劝我们求生极乐世界。注解里头说,“右段”,右面这段经文,“双标彼国圣众及剎土,劝谕往生”。末后这二句,“《净影疏》曰:何不力励为善求生,名力为善。念道之者,自然往生,名念自然也。又《会疏》曰:何不二字,激劝之辞”。何是为什么你不干,你要真正晓得这个好处,你一定会发心求生净土。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不去?为什么留恋在这个世间?所以何不二字,激劝之辞,“即通二义”。

  下面说,“善有二种:一、称名念佛,是名善本。二、广行诸善,回向得生”。称名念佛是名善本,这是善的根、是善的本。要知道,善本,我们就不能有其他的杂念。为什么?有其他的杂念,把我们的善根善本给破坏了。不起心动念则已,起心动念全是阿弥陀佛,就对了,你念念都在根本上,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广行诸善,回向得生。这个善是善法,什么善法?利益众生的是善法。佛在经教上告诉我们,三皈是善法,我们要把它做到。“皈依佛,二足尊”,这个二足尊是什么意思?两就是二,两足,足是满足,圆满的意思,两种圆满,第一个智慧圆满,第二个福德圆满。我们每个人都心里求的,我要求福、要求智慧,念佛,佛是福慧两种圆满。换句话说,不念佛福慧就没有了。福慧从哪里来?从念佛来的。怎么去求福慧?念阿弥陀佛就是求福慧,福慧自然来。到没得吃的时候怎么办?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他念佛。念佛就有得吃吗?有。谁送来的?天人送来的。

  唐朝时候终南山的道宣律师持戒很严,是戒律宗的大师,感得天人供养。他一天吃一餐饭,日中一食,到时候天人把供养送来,天天送供养,人天对他都赞叹。他还有个小故事。窥基法师,玄奘大师的学生,传法相唯识宗,这是大乘一个宗派。讲经的法师,对戒律就不太重视,宣公大师对他就小看了,轻视他,批评他戒律不清净,讲经是讲得不错。这一天窥基大师经过终南山,特地去拜访他。他也就是想藉这个机会教训教训窥基大师,怎么教训?就是让他看看天人来供养。所以接待窥基大师,接待到了中午,天人又不来,很失望。把窥基大师送走之后,到第二天中午天人来送供,道宣律师就问他,昨天为什么没有来?他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山上,满山都是护法神,我进不来。道宣法师听了这个,身体流汗,惭愧,真正知道那是大德,怎么能说他不持戒!他的身心清净,表现在外面他有些小节就不在乎,真正身心清净,大乘菩萨。

  这个示现也是告诉我们,对于一切修行人不可以轻视,更不可以轻慢,不定是什么菩萨再来的。真正的大德我们轻视他,自己造罪业。应该怎么办?恭敬,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礼敬诸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所以对一切众生要像对佛一样的礼敬,这就对了。道宣法师这个公案流传下来,也是这个意思,劝导我们要懂得礼敬诸佛。我们是凡夫,没有天眼通,没有宿命通,他从哪里来的,他过去是什么样子,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完全不知道。佛菩萨教化众生有种种方式,我们在《华严》五十三参看到的,有顺性德、有逆性德,顺逆都是成就众生,都是帮助众生回头,众生真正得利益。我们凡夫不知道,以为他破戒了,以为他犯过失了。这些古大德事迹里头很多都有记载,我们明白之后,不敢轻慢一个众生,这是正确的。即使是恶人,对他也恭敬。普贤菩萨教给我们,他的行为不善不赞叹,但是不能不恭敬。《华严经》上有例子,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用逆行的方法教化众生,这些善知识善财童子礼敬,没有赞叹,赞叹怕人产生误会。礼敬是平等的,赞叹是有原则的,不具备真正的善行善言不赞叹。

  广行诸善,决定是利益众生,利益大众,像三皈、五戒、十善、《弟子规》、《感应篇》。《弟子规》所说的,净业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就将这两句话落实在《弟子规》,“慈心不杀”落实在《感应篇》。这两本书都是教童蒙的,实在说,任何一个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决定要遵守。那是什么?那是善行的标准,要把它做到,净业三福第一福就落实了。前面两句落实《弟子规》,后面一句落实《感应篇》,最末后的一句落实在《十善业道》。三福是佛法的大根大本,没有这个,是假的不是真的。

  “念通二种:念谓能念,道谓所念。道亦有二:一、弥陀本愿,是名他力大道。不藉自力修善,一超直入,故名自然”。“念道之自然”,难得!小慧远法师,隋朝时候人,《无量寿经》注解里头的话,他讲得好,“念道之自然”就是弥陀本愿,四十八愿。我们将四十八愿列为净宗同学的早课。我们做早课,过去一般课诵本里面早课都是念《楞严咒》、十小咒,我们净土宗净宗学会成立,我编了一个课诵本,早课念的经文,四十八愿,就是本经第六品,念道之自然,晚课念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从这开始,有六品经文。这六品是持戒念佛,这里头要给我们细说五戒十善的大意,所以这一段是《无量寿经》里面讲的戒律。弥陀本愿是他力大道,阿弥陀佛成就极乐世界的大道。我们自己发不出这个愿,念他的愿,把他的愿变成自己的愿。我每天念,每天发跟阿弥陀佛同样的愿,我们的心同佛、愿同佛、行同佛,决定得生净土。所以不需藉自力修善,一超直入,叫自然。完全依靠阿弥陀佛,真正有信心,没有丝毫怀疑。

  “二、三乘所证道”,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所证道,“无为自然,性不造作,故亦名自然”。三乘人所证的,他所依的是佛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他修成功。他为什么修成功?他能修无为。无为什么意思?不着相,于一切法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就对了。那也是自然,念道之自然,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不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心永远是清净、永远是平等,清净平等是自然。念佛人,我们没有那个本事,没有这么大的德行,怎么办?我们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让我们清净平等心里头只供一尊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都不放在心上,这也是念道之自然,亦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自然往生。“虽互二义,正在初义”,虽然是有两个意思,解释念道之自然,真正的是要念阿弥陀佛,这是正义。

  “《净影疏》以为善求生,释力为善。以自然往生,为念自然。其言简要”,简单扼要。“其意以行善功德回向净土,力求往生,名为力为善”。这个说法很好,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当中努力修善。善的标准,佛所说的十善,我们日常所用的六和、四摄、六度。普贤十愿太高了,法身菩萨修的,我们每天只有念念,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没有普贤心,就不能修普贤愿。普贤是什么心?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个心量之大无法形容。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可以形容普贤心,普贤菩萨的心量没有边际,所以称十愿为愿王,菩萨大愿之王。

  下面说,“自然往生”,就是念道之自然,“则所言过简”,说得太简略了。“《会疏》胜之”,《会疏》比《净影疏》里头说得好。“直指称名念佛,为善之根本”,《会疏》里头说称名念佛是名善本,这个说得好。真的,阿弥陀佛的名号善中之善,没有任何一法能跟它相比,所以有许许多多人一生只念一句名号。最明显的例子,距离我们不远,就是谛闲老和尚的徒弟锅漏匠。锅漏匠的故事在倓虚老法师的佛七开示。《影尘回忆录》是倓老法师的自传,他这个自传不是他写的,他说的,大光法师笔记的,大光是他的学生。里面记载得很清楚,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真的是念道之自然。他从出家,谛闲老法师给他剃度,也没有受戒,剃头出家之后,因为他年岁大了,四十多岁,又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做的是粗活,谛老怜悯他,把他送到乡下,乡下有不少小庙,没有人住,废弃了的小庙,找一个让他住在那边。他什么都不会,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他会,他就会念这一句,就让他念这一句佛号,告诉他,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再念,不分昼夜,一句佛号念到底。他念了三年,预知时至,往生了,站着往生。

  往生之后,这些乡下人没有看见过人是站着走的,给谛闲法师去报信,观宗寺报信。一个往来三天,锅漏匠往生之后站了三天,等老和尚替他办后事。老和尚看到这个欢喜赞叹,真了不起!讲经的法师、名山宝剎的住持都比不上他,这么自在。真正跟这一句相应了,念道之自然。这个念道之自然,道就是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自然往生。三年,时间不长,他就成功了。这人为什么能成功?万缘放下。一生过着苦日子,对于人生没有一丝毫贪恋。什么都没有,真正叫穷光蛋,孤家寡人一个,所以他没有牵挂。有个破庙住,能遮蔽风雨,谛老给他找了几个信徒护他的法,照顾他的生活,送一点粮食给他,送一点衣服给他穿,他非常满足,无牵无挂,一天到晚就抱住这一句阿弥陀佛,真成功了,给念佛人做出最好的榜样,自然往生。

  “广行众善,回向得生,亦是为善”,这个为善是助行。称佛名号,这是善本,这是正行,念道之自然,正行。所以,《会疏》说得好,直指称名念佛,为善之根本,是乃正行。广行众善,回向得生,亦是为善,是乃助行。“正助并举,主次分明,是《会疏》之长”,《会疏》讲得好。“至于道之自然则《会疏》更胜。疏举二义:一、以他力直超为自然。二、以无为无作为自然。而以初义为主。此说极好。盖净宗之妙,正如《要解》所云”,蕅益大师说的,“从事持达理持。但当老实念去,则无为无作等等,自然在其中矣”。念老这句话说得好,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头说,从事持自然就达到理持,关键是信心、耐心、长远心,一定能成就。如果对这个有怀疑,他就不能成就。决定不能怀疑,一定要相信我们不如古人,为什么?古人心清净。古人那个时代生活环境比我们现在简单,没有科技,没有这么复杂,人口也少。现代的社会令人焦虑烦心,所以心浮气躁是现代人正常现象。古人没有,古人心地纯朴、善良,确实是于人无争,于事无求,安分守己,修行好修,现在修行很难。但是这个方法是真的,我们果然能够把万缘放下,真正依照这个方法来行,我相信决定成就,因为它合理、合情、合法,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我们今天要办学,要培养人才,从哪里下手?就像蕅益大师说的,从事持达理持。事持,就是选一部经典,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每天用十个小时去读诵,这是事持。目的,目的是得三昧,开智慧,那就是理持。智慧开了,理持,不是事持,净宗讲的理一心不乱。先从事一心不乱,然后就能达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因此,但当老实念去,这句话重要,真正要相信老老实实念去,没有怀疑、没有夹杂、没有妄想,一句佛号念到底,或者是一部《无量寿经》念到底,把妄想分别统统念掉,把清净心念出来了、平等心念出来了,这就是理持。清净心念出来是阿罗汉的境界,平等心念出来是菩萨的境界,这是念佛三昧,再不间断继续努力念下去,就会开悟,这经题后头“觉”,大彻大悟。佛在经上把理论方法都告诉我们,我们听明白了、听清楚了,真干就真有成就,这个成就是自然往生。经上讲的无作无为等等这些话统统都自然在其中,这其中是什么?就是老实念去,都在这其中。不必再去问什么有作无作,不必,统统都放下,自然入无作无为的境界。

  末后这一段,“以上二疏之说均专就《魏译》,(念道之自然以前之文句,独见《魏译》),但汉吴两译于此下更有大段经文,广述彼土菩萨功德与剎土之自然最胜。本经采入,会成此品”。这一段是交代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于是本品经中于念道之自然下”,有八个自然,“如”,这底下八个自然给我们说出来了,“自然严整、自然无为、自然保守、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自然所牵随。可证自然二字,实具要义”。五种原译本里头,《汉译》跟《吴译》有八个自然,念道之自然下面有这么多的文字,夏老都把它会在这个经上,都在这一品里头。

  “此自然二字,非外道所谓无因之自然。盖法尔如是,名为自然也”。大乘经里头所讲的自然,《楞严经》上也说得很好,跟我们世间人讲自然不是一个概念,这个要知道。世间人讲自然,无因就是自然。佛经上不是的,佛经上是法尔如是叫做自然。法尔如是的意思很深,大乘教里面常常看到。跟印度一些宗教、学派,它们里面所说的自然,没有原因就称为自然,佛法里不是的,佛法有原因。这个原因什么?是自性,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这叫自然。像能大师明心见性,说了五句话,这五句话都是法尔如是,“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这五句都是法尔如是,这是佛经上说自然的意思,跟一般世间人讲的不一样。

  这底下解释,“自者自性。然”,《楞严经》中所说的,“清净本然。可见自然实含自性本然之义”,法尔如是是这个意思。自性之本然就是真如、就是实相。如是念道之自然,就是持名念佛,也就是念实相。念这一声阿弥陀佛是念实相,实相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实相。菩萨念的是实相,我们呢?我们念的不是实相。为什么?我们对于阿弥陀佛名号有分别、有执着。如果不分别、不执着,是念实相,有分别、有执着就不是实相。我们把实相变成世间相,把它变质了,阿赖耶能变。法身菩萨转八识成四智,他没有分别执着、没有起心动念,那叫念实相。这个说法更清楚,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一切时、一切处出声念、金刚持、默念全是一句佛号,于这一句佛号当中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没有动念,就是念实相。念实相自然往生,生到哪里?生实报庄严土。有分别,生方便有余土。有执着,生凡圣同居土。统统能往生,往生的品位不一样。所以念老说,如是念道之自然,就是持名念佛,就是念实相。

  “如《弥陀要解》曰: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体就是真如、就是自性,依报,国土,极乐世界法性土,正报是人身,人身是法性身,作法身、作报身,作自身、作他身。极乐世界菩萨自己是法性身,其他的所有往生的个个都是法性身,法性身得大自在,寿命长远,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的寿命,不需要饮食,不需要睡眠,而且智慧、神通、道力几乎跟阿弥陀佛一样。阿弥陀佛时时刻刻要化无量无边身,为什么?接引从十方诸佛剎土里面来往生的这些人。每个人往生,佛都要去接引,不接引,他找不到极乐世界。化身去的,没有停止的。他们到极乐世界有先来后到,不是同一个时间去的,所以阿弥陀佛一个一个要接引。

  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只要花开见佛,得阿弥陀佛神通愿力加持,也能跟阿弥陀佛一样,分无量无边身。这些菩萨分无量无边身干什么?也有去接引那个众生到极乐世界,这个众生是你认识的、你很熟的,你跟着阿弥陀佛一起去接引。我们相信这种情形有,但是不多。最多的是分身去拜佛、去参学,到一切诸佛剎土供佛是修福,修福报,听经长智慧,听经闻法,所以同时就学习了无量无边的法门。无量无边法门在极乐世界一点都不难,很短时间你就成就了,你就毕业了,毕业就是作佛。作佛,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没有丝毫差别。修福修慧,福慧双修,同时诸佛剎土里面过去我们曾经住过,那里还有很多熟人,跟我们有缘的众生,这些遇到了,必定分身去度他们。这些都在念道之自然,在这一句话里头。所以《要解》里头说得好,举体作依作正,依报、正报,“作法作报”,法身、报身,自身、他身,“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能赞是诸佛如来,所赞的是阿弥陀佛,“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蕅益大师说的,把极乐世界的微妙说尽了。

  “是故《会疏》以无为无作为道之自然。复以他力法门,一超直入为自然,并指为道中之正旨。与《要解》之说,辞异而旨同”。跟蕅益大师所说的一个意思,说法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所以,念道之自然,这里头含无量义,无论是广是略、是深是浅,无量义。这里头最重要的,给我们一个信息,就是他力法门,他力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力帮助我们,我们一定要深信不疑。我们靠自己的力量太难了,这个法门完全靠阿弥陀佛。你要真正认识阿弥陀佛,你不认识他,对他怀疑,这一生不能成就。你认识他,对他毫无怀疑,尊重阿弥陀佛,依靠阿弥陀佛,全身靠定,阿弥陀佛大愿、大智、大德、大能成就我们这一生,没有一个不能成就。为什么不相信?为什么要怀疑?这样的大事,阿弥陀佛能支持我们,能帮助我们。

  汉学院里头有儒释道,佛学里面肯定是把净宗、无量寿摆在第一位,汉学院就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如果汉学里头没有净宗、没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无法加持。佛对我们是相对的力量,加持是成正比例,我们有一分功德,他加持一分,我们有一分信愿,他加持一分,我们有十分信愿,他加持十分,完全成正比例。佛对我们加持多少,我们自己信心愿力有几分,我们有百分之百的愿心、信心,佛对我们加持就是百分之百,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所以末后这一句,最重要的话,“依信愿持名,他力大道,即得往生极乐。持名即是念实相。一超直入妙庄严路。如是之道,法尔自然”。后面这几句话非常重要,真正懂了、明白了,你决定得生净土,你这一生决定得佛加持。

  我们再看下面经文,“行道和正”,第一个小段“观行无懈”。请看经文:

  【出入供养。观经行道。喜乐久习。才猛智慧。心不中回。意无懈时。】

  念老的注解,“右文显极乐会众殊胜功德。出入供养,见汉吴两译,原文中尚有俱相随飞行,翻辈出入,供养无极”,有这几句话,这个地方只用了四个字,“出入供养”。参考资料里头,在第一页,有“法尔”。我们看看《佛学大辞典》对法尔的解释,这是术语。“与自尔,法然,天然,自然”意思相同。“不假他之造作其法自然也。如火之热”,这比喻举得好,“水之湿”,这是自然的,没有任何力量加给它的。《宗圆记》第四卷说,“法尔者,尔此也。谓不构造,其法自如此,犹云自然”。这是给我们来做参考,这里面的例子最好的,如火之热、水之湿,不是人为的,不是任何力量加给它的,火性的热是法尔自然,水性的湿是法尔自然。

  “翻辈出入”,这个意思,翻辈就是此辈,就是这一帮人,不是一个、二个,是一群。“《说文》军法发车百两为一辈”。这一辈就好像一个队,这一队多少人?有一百辆车,这个车是战车,古时候打仗用车,战车,一百辆战车叫一辈。“翻:成倍增加”,这叫翻。一加一,这是一倍,二;二加二,又是一倍,是四;四加四,变成八,这又是一倍,就是加倍,这叫翻辈。翻辈出入,是说极乐世界,用我们的话来说,每一天、每一时,极乐世界时时刻刻出入供养的人太多了,有出去的、有回来的,出去供养诸佛如来,回来供养本师阿弥陀佛。这些菩萨全是分身,他的本身,本身在阿弥陀佛大讲堂没动,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教学,这是分身出去、化身出去。

  分身、化身真管用,不是不管用,真的到诸佛如来那个地方去求福求慧,福慧双修,同时又能在诸佛剎土里头遇到有缘众生,他还分身去教化,去度脱他们,来来去去。我们知道众生不好度,菩萨很热心,现身给他说法,他搞清楚、搞明白了,但是剎那之间他又迷惑了。这种情形在我们现前看得很多,学佛的人很多,退心的人很多。什么时候他想学,菩萨又来了,菩萨不厌其烦,慈悲到极处。不想学,他就离开了,为什么?避免你谤法,你毁谤,罪过很重,所以他赶快离开,不给你有谤法的机会。你想求法的时候、想学的时候他就来了,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所以,有这个出入供养,像汉、吴两译里面,俱相随飞行,他们是一帮一帮的,你会看到很多很多,翻辈出入。供养无极,供养很频繁。这个经文,“指极乐国中诸菩萨、阿罗汉等”,还有人天。这个话里头很有意思,用一个等字。菩萨是实报土,法身大士。阿罗汉是方便土,二乘圣者,声闻、缘觉。等,等是下面同居土,还有人天,我们是人天去往生的。虽然身份不一样,但是供佛修福修慧、度化众生是一样的,是平等。我们在这个文里头要看出这个苗头,确实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其飞行十方;普兴供养,是修福”。往生到凡圣同居土的人天,跟法身菩萨没有两样,这就是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弥陀佛这一愿兑现了。

  “观经行道,是修慧”。这上面说观经,没有说闻经。教下修行用的方法叫止观,止能帮助你观,观能帮助你止。实际上就是章嘉大师早年教给我的,他不说止观,说止观我听不懂,初入佛门听不懂,他把它改成两句话,看破、放下。看破是观,放下就是止,这就好懂了。放下帮助你看破,看破帮助你放下,哪一个在先?众生根性不相同,利根的人观在先,钝根的人要止在先。你看,先让你一切放下,心清净了,心清净开智慧了,开智慧是观。上上根人他智慧高,所谓一闻千悟,一接触他就明白了,像惠能大师那样的人,他先是观,一明白马上就放下。止观同时,可是有先有后,随众生根性不相同,每个人用法不一样,相辅相成。你能放下多少,说明你看破多少、你明白多少,明白得少看破就少,明白得多看破就多。佛法修行不外乎这两种,说得简单,就是看破、放下。怎么样看破?放下才是看破,没放下没看破。放下一定看破,看破一定放下,用这个来检验我们是不是真的看破、真放下。观经行道,修慧。“彼土圣众,于此福慧二种庄严,悉皆喜乐”,法喜充满。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下载 下载 下载
0
  [最新报道]  
· (新版汇总)2014净土大经科注(001-100集)
· 净空老法师读诵《无量寿经》视频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六集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十六集
·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无量寿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
  [相关报道]  
· 央视《走进科学》栏目:揭开“僵尸男孩...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