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陀教育-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521集) 
 
  ·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如何学佛
· 认识佛教
· 净业三福
· 三皈五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了凡四训
· 沙弥律仪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 金刚经
  一门深入
· 一门深入重要性
· 师承的重要性
· 专修专弘

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521集) 

来源: 净土释疑网站 录入时间:2015-04-08 10:53:53
关键字:净土大经科注
【 点击数:1356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
 

 2013/11/29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编号:02-040-052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七十一页倒数第三行:

  “戒若琉璃”,“戒者戒律,为戒定慧三无漏学之首”。无漏,漏是烦恼的代名词。佛教弟子,学佛从戒定慧入门,戒学排在第一。这个地方的戒,广泛的都指三皈、五戒、十善。这个是入佛门的基础,如果不在这上下功夫,不容易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这三学,唐朝中叶之后,中国的祖师大德们把它改了,用儒、用道来代替戒学。改得没有错,这一千多年来,各宗各派无论出家在家,大德出现很多,说明儒跟道可以代替戒律。但是现在人麻烦了,戒律他不要了,儒跟道都不学,所以问题出现了。这个问题很严重,佛法能不能继续再传下去,实在讲就是靠戒定慧。尤其戒是根本,戒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佛法会消失掉,会在这个世间断灭。断灭之后留下来的是佛学,就是佛学常识、佛学的知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修行关系不大。

  因此在最近这十几年,我们倡导勉励同学们,要扎儒释道三个根,这三个根就是基础戒律。我们用儒的《弟子规》,道的《感应篇》,佛的《十善业》,是有根据的,根据什么?根据《观无量寿经》佛所说的净业三福,特别是讲净土宗。实际上佛也说得很清楚,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范围就大了,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换句话说,所有菩萨修行成佛都要遵守戒律。

  净业三福第一条有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孝亲尊师,我们把它落实在《弟子规》,《弟子规》要不能做到,孝亲尊师就没有了,这是根本。中国传统文化、大乘佛法根在孝、在敬。所以佛经是以《地藏菩萨本愿经》为孝经,大乘从哪里开始?从《地藏本愿经》开始,扎根。首先有地藏的孝敬,再提升为观音的慈悲、文殊的智慧,普贤的实践就是落实,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对人、对事、对物,这大乘。慈心不杀,我们把它落实在《感应篇》,道家的,在这个基础上面,才能够修十善业道。所以十善业为什么没人学了?学经教的人有,学戒律的人没有了,因为十善业需要《弟子规》、《感应篇》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十善业做不到。所以我们提倡儒释道这三个根是有根据的,不是随便说的,这个基础扎稳了,才能学佛。

  三福第一福是人天福,换句话说,人天的德行具备了,才可以学佛。十善业道有了,这个像盖房子一样,《弟子规》是第一层,《感应篇》是第二层,《十善业道》是第三层,有十善业必定有前面一、二层,有第一层未必有二、三层。《弟子规》是根本的根本、基础的基础,比什么都重要,一千零八十个字,一百一十三桩事情,一定要做到,做到不吃亏。人真正把《弟子规》做到,来生可以不失人身,你来生还是到人道,不会堕三恶道。也就是你是个好人,好人的标准是《弟子规》。

  落实三皈、五戒、十善业道,是大好人,这样的好人有资格学佛。所以净业三福第二是小乘的福报,小乘必须要有好人的基础。经上常讲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的标准,以佛法来说,就是十善业道,做到了才叫善男子善女人。我们把这个标准放宽一点,《弟子规》做到了,也可以说这个人是善男子善女人,六道轮回不失人身。为什么一转身就会堕三恶道?堕三恶道的人太多太多了,是因为他在人这一生当中,没有具备做人必须要有的条件,就是《弟子规》。我们学佛要从这个地方扎根,要很重视《弟子规》跟《感应篇》。潮州谢总办班教学,他在这里住了几天,讲了八个小时,今天离开了。七天,就能把一个恶人变成善人,二十一天,能把一个迷惑颠倒的人变成明白人。他用什么方法?七天,他告诉我,就是用儒释道三个根。在当地一千多人受感化,效果卓著。人是教得好的,他相信了。他回去还继续办班,告诉我,学习的人,报名的有四千多人,政府主持的。

  有第一福的条件,才可以提升到第二福。第二福是小乘,只有三句,经文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一看就晓得这小乘戒。所以先学小乘,后学大乘,它有次第的,不能躐等。现在在中国,中国的佛教小乘没有了,儒跟道现在也没有了,大乘落空了。踏踏实实把小乘学好,小乘有四果四向八个阶段,修成最高的果位是阿罗汉。阿罗汉就脱离六道轮回,往生到方便土的声闻法界。从这个基础,也就是从阿罗汉这个基础,回小向大,再提升,这是净业三福最后的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大乘是菩萨,阿罗汉一升级就是菩萨。菩萨第一个条件是发心,发度众生的心。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了要度众生;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自己不断烦恼不能度众生;法门无量誓愿学,度众生得有方法,你要学法门。无量法门,佛说的,我们学习,从当中选择一门就可以了,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门通了,什么叫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叫通了,一门通,一门通一切门全通了。

  在中国的大乘有宗门、有教下。宗门是专指禅宗,教下包括华严、天台、三论、法相唯识,这是教下。教下是用经典。除这个之外,还有显教、密教,中国所传的八个宗都是显教,藏传的有密教。释迦牟尼佛一代教学,这么多宗派里面,在中国禅宗最盛。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前说过,正法时期戒律成就。释迦牟尼佛灭后,第一个一千年,正法,距离释迦牟尼佛不太远,法传得很纯正,依照戒律修行就能证果,证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第二个一千年,人的根性不能跟前面相比,持戒不能证果,要修定,修定才能成就。所以佛教,是佛灭度之后一千年传到中国的,正是像法,所以释迦牟尼佛像法的时候,不在印度,在中国。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了,这一千年当中,禅宗大兴。

  现在是释迦牟尼佛末法时代,末法时代,佛说了净土成就,佛在《大集经》里面讲的。我们现在是生在佛的末法时期,我们修哪个法门?修净土就对了,跟佛所说的完全相应,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末法一万年,一万年之后,释迦牟尼佛的教会在这个地球上消失,没有了。这个世间没有佛法,要等待弥勒菩萨从兜率天下降,到这个地球上来示现成佛。

  现在弥勒菩萨在兜率天,什么时候下来?兜率天的寿命四千岁。这个四千跟我们的算法不一样,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一天是人间四百年,它的一年也是三百六十五天,一年。四千年,算出来好像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个数字我记的可能不太正确。这么长的时间地球上没佛,没有佛,人苦。我们在《地藏经》上看到,释迦佛灭后,弥勒没有出生之前,度化众生完全委托给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教什么?教人孝亲尊师。无佛出现于世间,人要真正能够做到孝道、师道,做得很圆满,虽然不能出离六道,在六道里头不失人身,生生世世都是一个好人,保住人天的身份,不堕三途。这个信息是我们从《地藏菩萨本愿经》上得到的。

  学佛,根性非常重要。佛法讲求契机契理,机是什么?你这个人的根性、程度一定要适合,你才能得利益。世尊当年在世,无论讲哪一部经都有对象,那叫当机者。对哪一种程度人讲的,他有对象的,程度高的他讲得深,程度浅的他讲得浅,所以一切众生遇到佛陀,没有不得真实受用的。佛陀灭后,佛的弟子们一代一代的承传,都重视。但是观机,祖师大德有这个能力,有这样能力的人一代比一代少,现在这个时代没有了。

  将来的佛教非常可能变成佛学,佛学是什么?世间人研究,把它当作古代的文化来研究,佛经上所讲的伦理、讲的哲学,做这些研究的科目,而与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这就是佛法变质了,它是出世间的大法,变成世间法了。这个迹象现在已经开始了,许多大学哲学系里面开的有佛经课程。我在早年,还在大学教过五年,那个时候我教的是法相唯识,在学校三年级开的这个课程。那不是佛法,真正佛法决定从戒定慧入门。

  我们也真正想有发心的年轻人续佛慧命,依照经典教学的理念跟方法来做实验,我们用十年时间,看看收到什么样的效果。最好的效果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效果达不到,其次的,那就是得三昧,学华严得华严三昧,学法华得法华三昧,学净土得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没有一个不往生的,那真行。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得三昧,临命终时,将自己修学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也决定得生,你没有白学。如果不求往生,那个成就很有限,为什么?证不了果。证不了果,将来的出路,不是天道就是人道,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

  统统搞清楚、搞明白,前面说了,善巧决定,这个决定就是选择法门,我们是哪个根性的,法门对了,没有一个不成就的,契机。黄念老显、密、宗、教他全通,他没有离开大陆,清末民初有一些真正善知识,他亲近过,他有这个缘分。他告诉我,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六十年,我在北京访问他,他说禅宗成就的没有了,密宗成就的只有六个人,六十年来修密宗成就的只有六个。教下衰了,没有传人,剩下来的只有净土。所以他很坚定的告诉我,禅跟密往后都没有了。

  禅非常不容易,上上根性的人,学禅宗的。我学佛,三个老师,方东美老师、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他们三个人彼此都知道,但是没有见过面,三个人同样告诉我一句话,叫我不要学禅,肯定你不是禅的根性,你学禅开不了悟。得定不算,要开悟才算,因为开悟才能真正脱离三界,明心见性,生诸佛实报庄严土。在我们这个世界,就是华藏世界,开悟的人到哪里去?都到华藏世界,华藏世界的报身佛卢舍那,法身佛毘卢遮那,到那个境界,没有见性不行。多半在天道,在色界天、在无色界天,他们不在欲界。

  李老师慈悲,我跟他的时间最长,跟他十年。章嘉大师,我跟他三年。老师劝我修净土,我跟诸位说过,我对于净土了解得不够透彻,不能接受。将净土解释最透彻的,就是黄念祖老居士这个集注,真的太好了!我们很认真的学过三遍,愈学愈欢喜,愈学愈契入,完全接受,再没有怀疑了,死心塌地一句佛号念到底。成佛之道就是极乐世界,因为往生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成佛的,阿弥陀佛保证你成佛,阿弥陀佛亲自教你,这多殊胜!极乐世界之美好,让你找不到缺陷,它是究竟圆满。

  学净土,戒也非常重要,至少《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三皈五戒。我们跟大众在一起,要修六和敬,要修四摄法,要修六波罗蜜,就够了,这几项科目不难,我们认真努力是可以做得到的。要弘法,没有戒的根基不行。定弘法师跟我也有十年了,他在美国念书的时候就认识我。我在美国有个道场,他常常来,以后毕业了,在美国教书,听我讲经没中断过。我让他移民到澳洲来,那个时候我在澳洲,我们澳洲有个净宗学院,他在美国大学教书,我在澳洲也给他安一个大学,介绍一个大学,昆士兰大学。他的成绩非常优秀,所以学校看到这样好的学生都欢喜,就邀请他来。到澳洲的时候,他身份是讲师,一年之后他就升到副教授。学校准备把他升成教授,他发心出家,教授不要了。所以学校感到惊讶,终身教授不容易拿到,拿到手不要,出家了。

  今年年初,台湾有个专修戒律的法师,果清法师,到香港来看我。我这一见面才晓得是老朋友,三十年没见面。早年在一起,我们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经教的,他那个时候大学刚刚毕业。老师晚年办了一个研究班,招了八个学生,修学期间四年。跟研究所一样,大学毕业再考佛学,录取八个人,果清法师是其中之一。这个研究班的老师六个人,那时候我在研究班担任老师,我讲的科目是《金刚经》。我编了一个资料,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非常好,分量太大,我做了一个节本,是那个时候我教学的课本。大概只取了江味农居士的讲义五分之一的样子,便利于教学。

  这八个同学,两个女同学,六个男同学。我问他,这些同学现在还在不在?都在。他自己六十六岁了。三十年前,岁月不饶人,三十年一眨眼就过去了。这八个同学当中,只有他一个真正有成就。得力于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专攻戒律。我跟定弘讲,你学经教,没有戒律的基础,你没有根,必须要去扎根。我让他去跟果清法师,至少五年,把戒律的根扎下来。以后出来讲经,别人尊重你,你学过戒,你懂得戒律。戒定慧三学,没有这个根怎么行?这五年一切放下,全心全力把戒律学好,把戒律持好。因戒才有定,定就是我们前面经文所读的,“其心正直,善巧决定”,决定就是定。

  我们看这一段经文,戒律,为戒定慧三无漏学之首。无漏是清净的意思,身心清净。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无漏就是烦恼远离了,烦恼放下了。戒定慧帮助我们放下烦恼,远离烦恼。“奉持戒律,明净清洁,以自庄严,持戒净洁,譬如琉璃”。琉璃是透明的,没有丝毫染污,表清净。“《梵网经》曰: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光明的日月,璎珞珠多半是珠宝,名贵的珠宝,色彩光丽,没有染污,用它来代表持戒。“故曰戒若琉璃”。“内外明洁”。“内者指心意”,念头,“意业清净,起心动念,悉离垢染”。自私自利是染污,名闻利养是染污,五欲六尘是染污,贪瞋痴慢是染污,这些东西统统都放下,都离开了。这是内心。

  “外者威仪具足”,这个威仪,仪是仪表,表现在外面的,内有智慧、有定力、有戒律。所以外面表现的,像中国孔老夫子,夫子表现在外面的,《论语》上,夫子的学生对老师有赞叹,老师有五德,温良恭俭让。孔子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从这五个字我们能够想象得到,夫子厚道、温厚,我们讲人,这个人忠厚,人厚道、温和,显出他的稳重、善良、恭敬。佛菩萨对于任何人恭敬,人不敬佛菩萨,佛菩萨恭敬人,为什么?佛菩萨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圣人知道,一切众生皆可以做圣人,只要你想做,没有做不到的。功名富贵那是有命,但是作圣、作贤、作佛、作菩萨,那不是命,那是愿力,真正发愿、真正学习能做到。所以孔子对人恭敬,不管是什么人,守礼。第四个德行节俭,生活简单、节俭。最后一个谦让,谦虚,处处让别人,决定没有竞争,竞争尚且没有,巧取豪夺的行为当然远离了。这是夫子智慧德行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学生把它写成文字传下来,让我们知道、认识夫子的风范。

  这五德,也变成中国读书人行为的标准,得向孔子学,像个读书人。这个读书人,现在就是有文化的人,有文化的人标准是孔子。要把孔子温良恭俭让这五德做出来,不做出来,学了没用处,要做出来。真正做出来了,我相信任何一个人看到你都喜欢你,都尊重你,都爱护你,都想向你学习。夫子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老师当中的典范,是什么?内有五德,仁义礼智信,外面有五德,温良恭俭让。

  中国古时候的社会,两百年前,社会上确实是这样的风气,学了真干,所以每一个家庭家齐,国治,天下平,世界安定和平。嘉庆以后国运就衰了,社会还能保持相当程度的和谐繁荣。到道光、同治,同治,慈禧太后执政,国运大衰。衰在哪里?对祖宗东西产生怀疑,对西方人的机器生羡慕之心,认为中国之衰,是衰在传统文化。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这个错误观念带给我们现前这么多的灾难。这与讲经教学关系很大。年轻人崇洋媚外,对自己祖宗、对自己传统丧失信心,现在果实现前了,怎么办?多少人忧虑,忧虑也没办法。要回头,不回头解决不了问题。

  “德形于外,内外悉洁”,内外都干净。“故其言说令众心悦诚服”,这四个字重要,如何能叫大众对你心悦诚服?这个问题不在外面,在自己的内心与外貌。没做到,不行。“故曰其所言说,令众悦服”,他的言说,他全做到了,他没有骗人。先做到,然后再说,大众就服你。我还没做到,我叫大众去做,大众对你怀疑,认为你欺骗他,他不服,当然他不肯干。所以一定要成就自己的德行,然后才能帮助别人。看古代的圣贤,看释迦如来,看菩萨祖师,没有一个不是真诚慈悲,为众生做出榜样,做出模范。

  下面经文三句,“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会疏》曰:法音高响,犹如鼓声”,这是击法鼓的意思。“威德摧邪,犹如胜幢”,幢表真正的威德,真有大德,自自然然降伏邪门外道。“慧日照迷,犹如杲日”,杲日是中午的太阳。鼓、幢是佛门的法器,鼓是集众的,大众要集合,擂鼓,击鼓集众。幢是旗帜的一种,我们现在这个道场,古人的道场,寺院庵堂都有旗杆。旗杆做什么用?挂旗帜的,不是挂国旗,悬挂的是幡、幢。幡是扁形的,幢是圆形的,有一点像飞机场的风筒一样,圆形的。它的作用是信号,通知周边这些信徒,今天旗杆上挂了幡,做法会,喜欢做法会,看到挂幡,今天道场有法会,就去了;幢是讲经,圆形的是讲经,今天道场有法师讲经,欢迎大家来听,所以是信号。佛很谦虚,不敢邀请你来,是把信号传到外面,你喜欢,自己来。你看现在学校招生,古时候谁敢招生?孔子都不敢。招生是什么?表示我有资格做你老师。古大德不敢,不敢为人师。真正为人师的,这是佛陀。大菩萨都谦虚,我们称佛为本师。所以幡幢的作用,我们明了。现在不起作用了,现在都建筑的高楼大厦,旗杆不起作用,旗杆上挂的旗,隔一栋房子看不见了,古时候管用,现在不管用了。但是现在信息很发达,有电视、有网络、有报纸,这些可以刊登广告,今天道场有什么活动,详详细细的刊登到,大家看到自然就来了,所以它的作用跟现在广告一样。

  《会疏》里头注解,疏的意思,“法鼓喻菩萨法音,醒众远闻”,菩萨讲经说法,法音远闻。现在我们用科学的工具让法音远闻,用电视、用卫星、用网络。现在的网络电视效果很好,全世界能够收看,效果不亚于卫星电视,成本比卫星电视要低很多。现在的电视台大概台湾可能是世界第一,有一百多家。台湾电视台国家没有管制,每个人都可以设立,所以我听说台湾有一百多个电视台。这个电视台就是建法幢,击法鼓,建法幢。“法幢喻菩萨威德,摧破邪恶”,讲经教学,破除迷信,纠正错误的想法、看法,作用在此地。“如嘉祥师曰:建幢是战胜之相,譬说法降魔得胜”,旗杆上悬挂着幡幢,它有这个意思在里头。

  “慧日喻菩萨智慧,照破痴闇,以醒群迷”,菩萨智慧,为我们辨别邪正。菩萨说法,邪正的标准还是依教,依佛经。这个很重要,佛弟子决定依四依法,自己学习跟教化众生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没有开悟,就是依一部经典,自利利他。别人来向你请教,这个经教你没有学过,可以诚恳的告诉他,我才疏学浅,这些经论没有学过,你另请高明,或者是给他介绍法师大德,我们自己不能解答他。问我们学习的这个,这个可以,自己学习的心得跟他分享,请他指教,态度一定要谦虚。

  我们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每一位善知识都是证果的大德,都是法身菩萨,换句话说,统统是明心见性,他们表演的谦虚、恭敬。善财向他请教,他把他自己所学的告诉善财,然后跟善财讲,我知道的很有限,还有许许多多无量法门,别的大德胜过我的很多,你到那边去参学。自己谦虚,赞叹别人。我们学佛学到现在了解了,见性之后就全通了,全通还自己不承认通,自己还给人说我知道的有限,佛法广大没有边际,比我高明的人很多,你到那边去请教。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把我慢彻底摧毁。傲慢是很大的障碍,连孔子都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则不足观也”。周公,圣人,孔夫子一生最崇拜的一个人。他就是想学周公,没学成,没有人用他。周游列国,就是想有诸侯王能用他,他能做得像周公一样好,可惜没人用,晚年回老家去教学。这谦德的重要。

  “又《净影疏》以闻思修三慧明此三喻”,这个疏里头说,击法鼓,比喻闻智慧之法。“鼓声远被,名击法鼓”,也就是说法的音声传得很远,这就是击法鼓的意思。建法幢比喻思慧,闻思修三慧,“喻思慧法,立义称建,义出名幢”。指建立法义,彰愿于众,为建法幢。这像圣贤、像佛菩萨,佛菩萨建立一乘,或者是建立三乘,这都是法幢的意思。能把他所建立的讲得清楚、讲得明白,学人依教修行,确实能够证得,这幢的意思。“言曜慧日,除痴闇者”,这个说修慧,修慧帮助众生开悟,痴闇就是无明、闇惑,惑是迷惑。智慧开了,迷惑就断了,这是曜慧日的意思。

  《华严经二》是第二卷,第二卷经文里头有这几句话,“如来智慧无边际,一切世间莫能测,永灭众生痴闇心”。如来智慧,没有说释迦佛的智慧,没有说阿弥陀佛的智慧,用如来。大乘佛法里头说佛是从事上讲的,从人身上讲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如果说如来就不是这个意思,如来是从自性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从心性就叫如来。你看普贤十大愿王就很明显,第一愿“礼敬诸佛”,第二愿“称赞如来”,不能说称赞诸佛,一定称赞如来。礼敬诸佛是事,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统统要礼敬、要平等。礼敬是普遍的,称赞,称赞有差别。人家干坏事,你不能称赞,你称赞,大家都学坏了,你要背因果责任。只能称善,不能称恶;只能称赞正,不能称赞邪。所以他用如来,不用佛。如来,从性上说的,佛,从事上讲的。

  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五十三参里头,有三位善知识用的方法不善,但是他可以用,我们要用就糟了,我们要用就堕地狱,他用成佛道。他用什么方法?杀盗淫。所以你会,哪一法不是佛法?杀盗淫都能成佛。为什么?在杀盗淫里头断一切念头,不起心不动念,行杀盗淫。不起心不动念,这是什么人?这是佛。我们干杀盗淫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干杀盗淫就是无间地狱。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干杀盗淫等于没有干,不结业,他能办事。谁能做得到?法身菩萨,决定是明心见性。他有能力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看得清楚是慧,不起心不动念是自性本定。凡夫没有这个能力,凡夫见色闻声起妄想,这个我喜欢,我想拥有,那个我讨厌,我想远离它,起分别执着,那就造业。菩萨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不造业,而成就无量功德。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全是功德。

  像这些法佛不常讲,讲怕人产生误会,一知半解,断章取义,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些法叫深密,不是秘密。密宗,不是说秘密的,深,理太深了,事也深,它复杂。你不是透彻的了解,你做不到,你要跟它学就错了,学不得的。末法这个时期,我们有我,人家赞叹我们会欢喜,别人毁谤我们,我们会怨恨、会生气,这就是道地道地的凡夫,连小乘须陀洹都比不上。小乘须陀洹虽然没有断烦恼,他有修养的功夫,你赞叹他,他不会生欢喜心。为什么?他知道很惭愧,你赞叹我,我跟诸佛菩萨比差远了,不值得赞叹;你骂他,他不会生气,不但不生气,他承受了,消业障,修忍辱波罗蜜。毁谤的人、羞辱的人、陷害的人、障碍的人都是我的善知识,替我消业障,他们造罪业替我消业障,我怎么可以怨恨他?我应当感恩。这就对了,真诚慈悲心从这生出来。所以学佛、学圣人,就要学吃亏,要学上当,要从这些逆境上去修。吃亏上当受不了,你怎么能成就?

  中国传统文化浓缩起来实在讲只有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每一个字里头意思深广无尽、无量无边,是我们的性德,我们丧失掉了。这十二个性德收回来,就是圣人,就是菩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就十二个字。真正希圣希贤,希望自己成圣成贤,这十二个字可不能忘记。这十二个字是大根大本,一切善法都从它生。所以如来智慧无边际,自性智慧,见性之后就明白了,一切世间莫能测。明心见性就是法身菩萨,在极乐世界住实报土,他不在方便土,不在同居土。永灭众生痴闇心,是即慧日破痴闇的意思。

  下面一段,“淳净温和”,这一段都是讲菩萨的德行,真实功德。“淳”,跟注解里的“纯”是同一个意思,“好也”。“净者,清洁也。淳净指内心之清湛离垢”,也就是我们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清净平等到极处,淳净。“温者,良也,善也,和也”,有这三个意思。温和,夫子的五德里头有,温良恭俭让,一个人心地善良,温和,平和,平是平等。“温和指仪态之温良和美”,你看到这个人举止动作,心地善良表现在外面,温和、平等、清净,显示他的智能光明。

  “寂定明察”。现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心浮气躁。心浮气躁的反面就是寂定。寂静,大定之中,心是寂,没有染污,心是定,没有动摇。寂就是清净心,定就是平等心,定,不动,清净平等心生智慧,明是智慧,智慧能照了一切诸法,就是察。菩萨表现给我们看的。念老注解里面,“寂定者,实际之理体。明察者,智慧之照用”。我刚才说的意思相同,我用经题意思更清楚,寂是清净,没有丝毫染污,定是平等心,没有动摇,没有起心动念,所以这是实际理体。实际理体就是真如本性,实是真实,理是道理,体是本体,这个体没有形相。

  读过《楞严经》的人知道,《楞严》一开头,“七处征心”,佛问阿难,心在哪里?如果有人问我们,你心在哪里?一定指着心在身体里头。那就错了,这心不管用。能够思惟、能够想象的,这是心,就是法相唯识里面讲的第六识、第七识。第六识妄想,第七识执着,执着就染污,妄想就动荡不安。修定修什么?就是修这两个心,如何让我们的心不接受染污,不会被外面影响而动荡。境界风一吹,心马上就动,这是凡夫。修行的功夫靠什么?就是这心,心在境界里,看心会不会动,会不会受外头境界影响。真正不受影响,不受干扰,这人叫有定功,得定了。眼在色界里头得定,耳在音声里头得定,鼻在香味里面得定,舌在酸甜苦辣里头得定,不为外面境界所转,这就是寂定。

  所以真实的理体就是真如本性,真心。明察,智慧的照用,这个智慧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外头来的,外面没有智慧,外面得来的是知识。知识跟智能要分清楚,不是一桩事情。智慧是从内心里面发出来的,是你本有的,而且跟诸佛如来是相同的。佛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学佛,不在外面学,要从里面学,必须要从心性里面把智慧透出来,把德行、相好发展出来,这得佛法的受用。

  下面引《宗镜录》的话说,《宗镜录》里有两句话,“以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这两句话是禅宗的,禅宗求什么?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一心是宗,宗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起作用呢?照万法,像一面明镜一样,照得清清楚楚。这两句话,下面黄念老给我们加以解释,“寂定如镜之体,明察如镜之用”。这两句话讲得好,寂定是真心。惠能大师见性,前面四句说的是真心,末后一句是真心起的作用,能生万法。整个宇宙从哪来的?真心变现出来的,真心是能生能现,宇宙万有是所生所现,能所是一不是二。就像我们作梦,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作梦到底是怎么回事情?梦从哪来的?现在科学家说下意识变现的。下意识在什么地方?把整个身体解剖,也找不到下意识在哪里。它有没有?它有,你找不到,它不是物质现象,但是它也没有离开物质。

  心理现象跟物质现象永远是联合在一起的,不可能只有单独的物质,或者是单独的心理现象,没有办法分的。佛家讲得好,叫五蕴。五蕴,第一个色,物质现象,后面受想行识,心理现象,色里头有受想行识,受想行识都有色,永远分不开。把它分开,问题出来了。这是现代的量子力学家说,科学在地球上发展四百年了,这四百年一个大误区,一直没法子解决,现在搞清楚了。这误区是什么?二分法,错误了。二分法就是把物质跟意念分作两分,就是精神跟物质分成两分,这个错了,不能分的。宇宙之间没有唯心,也没有唯物,心物是一体,不能分,这是最近的科学家发现的。佛经上讲得很清楚,五蕴就是不分,色受想行识,色里头有受想行识,受想行识里头有色法,我们肉眼看不见。今天科学把佛法证明了,对我们学佛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虽然没有证得,科学给我们做证明,让我们可以相信它,不再怀疑了。

  证是功夫,那就是我们这个心寂静到什么样的程度,寂静到一定的程度,佛经上说的八地以上,那个时候就明察了,对于整个宇宙清清楚楚、明明了瞭,没有看错,没想错。八地以前有知道,解悟,没有证悟,听佛讲经说法,自己所体会到的,但是自己没见到,不能得圆满的作用,能得少分的作用,破除迷惑。

  “了了分明,秋毫不爽”,这叫明察,秋毫是微细,极其微细,你也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寂定明察者,寂而常照也”,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大乘经论里佛常说,就这个意思。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下载 下载 下载
0
  [最新报道]  
· (新版汇总)2014净土大经科注(001-100集)
· 净空老法师读诵《无量寿经》视频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六集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十六集
·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无量寿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
  [相关报道]  
· 央视《走进科学》栏目:揭开“僵尸男孩...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