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陀教育-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72集) 
 
  ·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如何学佛
· 认识佛教
· 净业三福
· 三皈五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了凡四训
· 沙弥律仪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 金刚经
  一门深入
· 一门深入重要性
· 师承的重要性
· 专修专弘

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72集) 

来源: 净土释疑网站   录入时间:2015-03-27 10:18:31
关键字:净土大经科注
【 点击数:1320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
 

  2013/10/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编号:02-040-047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七百八十七页第六行看起,从第二句看起:

  “又曰: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就是哪三种,“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这是《观经》上所说的。六念,前面是念三宝,接着念戒、念施、念天。念天是三界二十八层天,必须要回过头来以这些功德回向发愿,这才能往生;如果没有回向发愿,愿生彼国,他们就到天道去了。天道到哪一层天,就是平常他所念的,他念欲界天,五欲没放下,生欲界天;五欲放下了,生色界天、生无色界天。像中国的老子,他肯定是生无色界天,为什么?他著作里头所说的,“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他说他最大的忧患是因为有身,有这个色身,没有色身多好。没有色身是无色界,所以他天天想的是无色界天的境界。这都是属于天道,无色界是天道最高的,没有出离六道轮回。没出轮回,换句话说,没有离究竟苦,没有得究竟乐,也就是说他的离苦得乐不究竟。

  无色界天也有寿命,虽然他没有身体,他的寿命是什么?是他的定功,他的定功很长,时间很长。非想非非想处天,佛告诉我们他的定功是八万大劫。还得了吗!一个大劫是这个世界成住坏空一次,八万个大劫,这个世界成住坏空八万次,他还在无色界天。但是八万大劫有到的时候,到了怎么办?到了,定功失掉了,烦恼起现行,坠下来。好不容易修到这个境界,依旧要搞六道轮回。所以总不如回向发愿求生净土,一了永了,永远了了,六道轮回不见了,十法界也不见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这么样的好处,这不能不知道。所以,具足这三种功德,一日到七日念佛,决定得生,即得往生。《观经》这段话,“与本品内容”,就是“往生正因”这一品,“多相吻合”,很多地方都相同。

  现在我们看经文,第一段里头“三类差别,分三”,第一类“尽持经戒二利得生”。分两段,第一段“胜因”,胜是殊胜,殊胜的因。有六个小段,第一个小段“闻持本经”。这品经非常重要,我们修净土,目的是想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你必须要具备的条件都在此地。第一个条件就是要读诵这部经典。请看经文:

  【复次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

  念老的注解告诉我们,这段的经文是本品的首段,第一段。“明”,说明,“第一类正因,发心念佛”。“善男子,善女人”,实际上这个“善”字很重要,注解上没有说,但是这是根本。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业是学佛的根本大戒,没有十善怎么能成就?所以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十善业的这个男子、女人,这是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的。“闻此经典”,我们听到这部经典,《无量寿经》,听了怎么样?接受了,持是保持。“受持”落实在哪里?落实在“读诵”、“书写”、“供养”。注解里头说,“发心念佛,兼受持经戒,自他二利”。书写、供养是利他,古时候没有印刷术,没有印刷,所有经本都要靠手写。所以经教里头对于书写、供养我们看得很多,这是佛在这鼓励我们要流通经典。现在印刷术方便,不必手写。世界上人口比过去增加,我们要大量的流通,这就是靠印刷。现在有科学的工具,有录音、有录像,尽量利用这些工具去宣扬,这都是书写供养的延伸。这段经文是宋译本的原文,念老在这里注明了。

  正因,“第一类正因,共有六句:一受持本经”,意思很清楚,“二求生净土,三发菩提心,四严持诸戒,五饶益有情,六忆佛念佛”。这些在这部经里头讲得很多。“《观经约论》云”,《观经约论》是彭际清居士的著作,修净土的人对他应该都很熟悉。他《无量寿经》注解叫《起信论》,《无量寿经起信论》是他的著作,《观经》的注解叫《约论》。约论的意思,不是很详细的说,是大概,像蕅益大师《弥陀经要解》,约论跟要解的意思相彷佛。这里面说,“不读大乘则不明佛心”。读大乘重要,读大乘的人多,没开悟,没有开悟还是不明佛心。要怎么读法?古大德教导我们,“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才行。现在人不懂这个道理,看到这个经文“读诵大乘”,大乘经典都读,那就是读《大藏经》。佛是不是这个意思?不是。

  古时候,不要说太远,一百年前,虽然有铅字排版印经,成本很高,并不普遍,经本昂贵。我们看民国初年,一部《辞源》,商务印书馆印的《辞源》,这属于字典,上下两本,这么厚,上下两本,定价大洋五元,五块钱。五块钱在那时候,它的价值是一个四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费用,你就知道书的价格之高,一般人买不起。买不起怎么办?抄,向别人借,借来抄。那时候印的量也不多。不像现在,现在书很便宜,你看书后面的定价,几十块钱、一百多块钱,到馆子里面吃一餐饭就没有了。以前到馆子里面吃一餐饭,如果是一个人去,只要几分钱,一毛钱可以请客。这什么时候?我们做童年那个时代,一毛钱可以请客。乡下人生活清苦,四口之家一个月生活费用两块钱,所以一毛钱是很值钱。

  在那个时候,抗战时候,用铜板。我们念小学,上学的时候早晨妈妈给一个铜板,在学校门口就能够吃早餐。这一个铜板,一碗豆浆、一根油条、一个烧饼,早餐就吃饱了,一个铜板。三个铜板是一分钱,一毛钱是三十个铜板,这是抗战那个时代,抗战初期。如果再往前推个十年,民国初年,还用那个铜板当中有个洞的,有个方方洞的,满清时代的钱,那个钱叫一文,一个铜板叫一文。我们记事,开始用铜板了,当中没有孔,那一个铜板当十文,就是换满清那个时代的当中有个方洞的换十个。钱很值钱,跟现在完全不一样。

  我们生在这个时代,科学技术发达,对于这些书籍这个方便、价廉、物美,这种障碍在过去是很严重,现在这个障碍没有了,大量翻印,广为流通。人口增加了,中国在抗战之后,结束的时候,所谓四万万人,四亿人,现在大概到十四亿了,人口增加。人需要文化、需要读书,所以现在我们要印送经书,不必自己去抄写,大量的去翻印。

  读大乘,还是要守住佛陀的教诲、祖宗的教法,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只读一部。求什么?求开悟、求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从定来的。定从哪里来的?定从读诵来的。所以读诵经典是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说属于叫戒律,这是戒律,你要守这个戒律。每天就读这一本,遍数读得愈多愈好。这部书读熟了,三、四十分钟从头到尾就念了一遍。这一天读一遍行不行?不行。读诵的目的在哪里?是帮助我们收心,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读诵的目的是都摄六根。什么叫都摄六根?我们再说个容易懂的话,就是不打妄想。不读经会胡思乱想,有妄念、有杂念,读经是把妄念打掉、把杂念打掉,是这个意思。不是叫你背书,也不是叫你研究经典里面意思,不是的。根本不需要懂它的意思,只是一个字一个字念清楚,一句一句没有念漏掉,对你只有这个要求。为什么?摄心,对你要求这个事情。摄心就是修定,用读书、读经的方法来修定,它道理在这里,定才能开慧。而且读的时候还有音韵,你读得很快乐,不会厌烦,像唱歌一样,读书快乐。这是不能不知道它目的何在。

  清净心现前了,妄念没有了,杂念没有了,就是我们经上修行所提的清净、平等、觉。用什么方法?用读诵,读诵方法来修清净平等觉。读久了,念佛三昧现前,这是《无量寿经》,三昧称为念佛三昧。得三昧之后,读诵不能间断,那个时候可以不必对着经本去读,为什么?都能背了,念上一千遍就可以背了。我过去在美国,遇到一个居士,这个居士记忆力并不很好,妄念也很多,他念《无量寿经》。他告诉我,《无量寿经》完全会背,一字不漏,他念了多少遍?六千遍。也非常了不起,没有恒心做不到。很可惜,他读经的方向没有掌握到,妄念虽然减少了,他还有恶念,还有严重的嫉妒、傲慢。起心动念还是损人利己,他还造业,别人比他优越的地方他嫉妒,所以清净心没得到。这就是没有遵守经上所教的。你看,他读经六千遍经,受持本经做到了,求生净土没做到。求生净土要把烦恼念掉,这才能往生。菩提心没发,严持戒律也没做到,饶益有情没做到,忆佛念佛或有或无,是这么做,功夫不得力。由此可知,这六句正因里头他只有两句,缺少四句,只有三分之一,缺了三分之二,往生没把握。我们看到这个例子,心里面要有警觉,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真正想往生,这六句应该统统具足。

  但是受持本经这是基础,落实在受持就是读诵,看着经本叫读,不看经本叫诵,诵是背诵。修学这个法门,第一个愿望就是求生净土,也就是终究的目的。我为什么要读诵《无量寿经》?为什么要修念佛法门?就是为求生净土。发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待人接物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菩提心,我们在早年,也这么多年来,我们用十个字,“真诚”,真诚是菩提心的体。“清净、平等、正觉”是菩提心的自受用,就是真诚心对待自己,是什么?是清净、平等、正觉,就是经题上的清净平等觉。在经论里头,经是《观无量寿佛经》,论是《大乘起信论》,经论里面自受用都叫深心,深浅的深,叫深心,不太好懂。古德的注解意思也很难体会,多半注解是好善好德,这是深心。所以我早年讲解菩提心的时候,我觉得我们这经题上五个字好,清净平等觉,这就是深心,一个比一个深。清净心,阿罗汉证得的;平等心,菩萨证得的;觉,这正觉,法身菩萨证得,法身菩萨就是佛,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深心,一层比一层深。他受用,“慈悲”,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怎么救法?把这部经、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他,就是救了他。他要真搞明白、搞懂了,依教奉行,将来必定生净土,生净土就是作佛,这是圆满究竟的度了众生。这个心要发,发了要起作用,对自己、对别人要用菩提心,菩提心是觉而不迷。

  第四严持诸戒,严是严格,对自己要严厉受持。诸戒里头最重要的是根本戒,根本戒是所有学佛弟子都要遵守,三皈、十善、五戒,再加上一个六和。六和是处众,我们跟别人相处,六和是戒。做人不容易,稍稍不谨慎就会跟人结冤仇,有意无意。不要以为冤仇无所谓,它会惹来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真难!我们看佛陀、看孔子,这是大圣,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决定不跟众生结怨,他们做得很好。这里头最重要的,普贤菩萨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必要随我,人家怎么说,好,我随顺他。随顺我,叫人随顺我,我不随顺他,人家表面不得已,心里不高兴,这就结怨了。完全随顺他,在修行上得大利益,为什么?佛法的入门要断见思烦恼,小乘学的。入门,须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五种见惑断掉了。

  我们这五种见惑能不能断?不能断。见惑里第一个身见。学佛学了一辈子,没入门,什么原因?不肯恒顺众生。要能恒顺众生,我们自己就淡忘了,不随自己、顺别人能破身见。破身见的人会恒顺众生,你说什么都行。干坏事呢?坏事我们不随顺,好事,不是坏事,都可以随顺。你有智慧,你有定力,你知道什么状况之下可以随,什么状况之下不能随,不能随有变通的方法随顺,还是不会得罪人。跟人相处一定是皆大欢喜,皆大欢喜的时候,有时候别人有错误,你给他提建议他会听,他会接受。如果我们的态度很傲慢、有嫉妒心,做不到。

  佛所制定的戒律,佛全做到了。其实佛哪里有什么戒律,佛的生活言行记下来就是戒律,他本来就是这样的。完全没有,意见都没有,是自然的,没有造作,自自然然与性德相应。所以,明心见性就成佛,成佛就是大圆满,戒定慧的大圆满,十善业的大圆满,那是自然的。我们迷失了自性,在六道里头搞轮回,时间太长了,真正是无量劫迷在这个里头,染上严重的习气。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看了也很受感动,听了也觉得不错,但是落实在生活当中做不到,我们的毛病习气全出来。佛知道,佛不是不知道,佛用的方法善巧微妙,就叫你念,天天念。念的遍数要多,半个小时念一遍,念熟了,一天念三十遍。为什么要念这么多遍?能摄心,能帮助你把清净心找回来。

  初果心就清净了,刚刚得清净心,为什么?这五种烦恼没有了,身见没有了,边见没有了,没有边见不会跟人对立,跟人事物对立的念头都没有了,成见没有了,自以为是的念头没有了,邪见没有了,入门。所以,清净心得到了,不圆满。到四果阿罗汉,清净心圆满了,再提升就到平等心。清净心里头有三辈九品,平等心里头也有三辈九品,觉里面还是有三辈九品,慢慢提升达到究竟圆满。读诵是好办法,这是佛佛相传教导我们的。所以学习,年龄愈小愈好,根扎得牢,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要严持诸戒,这都对自己。

  底下一句对人,饶益有情。有情众生,最重要的是我们同类,人,再推展出去包括一切动物。有情是动物,无情的,植物、矿物,动物都有情,在小乘说法。大乘究竟说,有情的范围就太大了,为什么?植物有,矿物也有。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是物质现象,“形皆有识”,识就是受想行识;换句话说,所有一切现象无不是五蕴皆空。这是法身菩萨见到的,六道凡夫对这个事情不知道,事实真相就在现前,迷得太深,迷的时间太久,完全没有知觉。到什么时候才知道?接受佛经的教诲,知道了,大乘经典上说的。小乘经典有情指动物,大乘经典有情就很难说了,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万物都有情。为什么?我们这个桌椅板凳,它会看、会听,懂得人的意思。江本胜博士做水实验,水是矿物,确实证明水能看、能听,能懂得人的意思。不但水如是,所有一切物质现象没有一个不如是。美国修.蓝博士去年到香港来访问,在我们这个摄影棚里头,告诉我们,桌椅板凳会看会听,我们起心动念它知道,墙壁知道,天花板知道,地板知道,没有一样不知道。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说没有人知道,是自己不知道,别人统统知道,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在欺骗自己,怎么能欺骗众生?这不可能。

  我们要修成什么样的地位,对于事实真相才完全了解?大乘教上佛常讲,八地以上就全知道了,真正契入佛知佛见。这桩事情被现在量子力学家发现了,量子力学家为我们做证明。物质从哪来的?从念头变现的,念头就是受想行识,物质里头有受想行识。再小的物质,现在物理学家叫它做微中子,微中子有多大?科学家告诉我们,一百亿个微中子,不是一百万,一百亿,一百亿个微中子聚集在一起,它的大小等于一个电子。原子,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我们肉眼看不见,也就是说微中子的体积是一个电子的一百亿分之一。这么小的东西,它具足五蕴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现象,这个物质现象有受想行识,圆满的,统统具足。

  这是宇宙万物怎么形成的,《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叫一合相。一,就是根本就是一个,微中子,这现在发现的,没有比这个更小了。全部是这个东西组合的,整个宇宙是这个东西组合的。我们一个人的身体,细胞组合的。细胞从哪里来的?细胞是微中子组合的。一个人的身体,科学家告诉我们,大概有六十兆个细胞,六十兆。每天我们身体细胞有死亡的、有新生的,每天有多少?有七千亿。每天七千亿个细胞死亡,也有七千亿个细胞新生代替它,新陈代谢,每天。所以,分段生死每天有这么多,这身体不是我。

  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要爱惜是我们的真心,不生不灭的那个心,也就是真心。真心不生不灭,真心饶益有情,用真心待人,真心里面充满了爱。我们老祖宗教导我们“父子有亲”,五伦第一伦,第一伦那个核心就是亲爱,这个亲爱是性德,没有任何条件。这个性德从哪里来的?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是自性里本具。性德无量无边,这个爱是性德里头的第一德。在婴儿身上能看见,这个婴儿出生一百天,一百天的时候他还没有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着。他还不认识谁是他的爸爸、谁是他妈妈,不认识,他对于每个人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他做到了。无论哪个人逗他,你看他都开心、他都欢喜,他不拒绝,没有分别,完全天真。到他认识爸爸妈妈,他就被染污,天真就失掉了,为什么?他有分别、他有执着。要知道,永远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就是菩萨,没有起心、没有动念那就是佛陀,这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佛菩萨跟我们有什么差别?差别在哪里?六道众生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有这个东西,佛陀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这就是佛陀。

  成佛要不要读那么多经?不需要,要不要学那么多法门?不需要,放下就是。所以,许多大彻大悟不认识字的,一堂课也没听过的。释迦牟尼佛就是个好榜样,他是从禅定里面开悟的。一生讲那么多经,那经谁教他的?没人教。你有问题向他请教,他给你讲,记录下来就是经典。问题不论大小、不论浅深,他没有一样不知道。《华严经》内容是讲整个宇宙万事万法,没人教他,他开悟的时候说出来的,《法华》没人教他,那么多的经论全是从自性里面自然流露出来的。流露要缘,就是要有感,佛就有应。众生有疑难,佛以自性本有的智慧帮他解决。这个智慧一切众生个个皆有,所以佛才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真的,不是假的,他本来是佛。为什么现在不是佛?那就是你在自性上起心动念,有分别、有执着,这个东西把自性障碍了,自性里面的德用起不来。起来的是什么?烦恼;烦恼,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贪瞋痴慢。完全随顺自己,随顺这个色身、妄心,妄心就是贪瞋痴慢疑,所以生烦恼,不生智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他自然生智慧,智慧离苦得乐,那个乐里头是真乐,凡夫无法想象,境界不一样。

  学佛就是我们回归自性,回归到自性就是成佛,证得究竟圆满,我们才有能力饶益有情,饶益有情是普度众生。这样的境界我们在一生当中是决定不可能得到的,什么原因?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知道也断不了。佛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成佛就这么简单,六根在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成佛了,做不到。做不到,分阶段,把它分三段。先学不执着,真正不执着,就证阿罗汉果,真正不执着,六道轮回不见了。所以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执着来的。执着就是见思烦恼,我们对宇宙万物想错了、看错了,这才产生六道轮回如梦如幻的境界,不是真的。第一个阶段不执着,再提升,不分别,不执着是阿罗汉,不分别是菩萨,这就升级了;不执着是清净心,不分别是平等心。到最高的境界,不但没有分别执着,起心动念没有了,不起心、不动念了,这就成佛了,这就证得圆满。所以佛法,一句话说绝了,放下就是。

  佛是教我们放下的,不是教我们去拥有。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的呢?真的也不可得。真的是自性,自性不是物质现象、不是精神现象,也不是自然现象,它什么都没有。所以用个空来形容它,性空。到证得佛果的时候,经上有句话说“归无所得”,究竟圆满,归无所得。到那个时候,所得来的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没有一样东西不是自性生、自性现的。得到自性就圆满了,得大圆满,能生万法。万法是虚幻的,不是真实的,万法是什么?生灭法,一秒钟一千六百兆次的生灭,哪里是真的!所以真空妙有,真空、妙有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这是事实真相。

  我们今天无比的幸运,学佛的人说你的运气太好了,你怎么会遇到念佛法门?这就是最后一个,忆佛念佛。为什么?遇到这个法门,不管你是什么样的根性,一生可以成就。这一生没有白来,决定得生净土,生净土决定一生成佛。我们遇到任何一个法门,这一生当中没有成就的希望,遇到净土就有成就的希望,你能不能把握住?能把握住,没有一个不成就。忆佛念佛,要把它放在第一位。忆是心里面想,不想别的,专想阿弥陀佛,专想极乐世界。念佛,你看这个念字,不是口念,念是今心,现在的心,现在的心上有佛叫念佛,真念佛。口里头念佛,是念给别人听的,是劝别人念佛,是利他的,心里面念佛是自利,自利利他。没有人的时候我们也出声念佛,为什么?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众生在我们的周围,我们念佛他听到,他得受用。

  我们如果遇到恐怖的境界,不要忘记念阿弥陀佛,就能够离开恐怖。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真人真事。我在美国旧金山遇到一个同学,这个同学我很早就认识她。她在念高中的时候,十几岁,高中三年级,参加我们台中慈光大专讲座。她的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是李老师的学生,所以有这个方便。大专佛学讲座是收大专学生的,她是高中,还没有毕业,她也来参加,我们就认识了。以后在美国读书,拿到博士学位,在美国工作。我到美国的时候,每天来听我讲经。告诉我,她在美国公司是个小的主管,一个单位的主管,她管十几个人。在公司附近租了一栋房子,这个房子是个鬼屋。晚上十二点准时,鬼就出现,这个鬼跟她有冤仇,是来问她讨命的,很凶、很恶,样子非常难看,身上气味奇臭难闻。他出现之前几分钟那个味道就出现了,味道出现没多久鬼就出现,要她命。她这个时候就一句阿弥陀佛,拼命的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鬼就站那里不敢动。她不念就走近来,一步一步走近来,逼着她,念到天亮鬼走了。天天都是这样的。她真有胆子,是个女孩子,胆子真大。我说妳为什么不另外租个房子,何必要住这里?她说我不要走,他天天督促我念佛,逼着我念,我非念不行,他是我的增上缘、是我的善知识。不简单!以后我听说她出家了,在台湾出家的。所以,念佛这个方法,遇到这种恐怖现象的时候,这一句佛号非常管用,希望大家不要忘记。佛菩萨确确实实会加持你,会帮助你消灾免难。

  下面,“《观经》曰:读诵大乘。《观经约论》云:不读大乘则不明佛心。不明佛心,则不契佛智”。读大乘的好处说出来了。“不契佛智,纵生彼国,不得见佛”,这句话很重要。生到阿弥陀佛佛国,在莲花里面,花不开,花不开就是你见不到佛。这时候怎么办?在花里面要补习。花里面谁教?还是阿弥陀佛来教你,在花里头见阿弥陀佛的化身,阿弥陀佛的报身见不到,见化身,在那里补习功课。佛智从哪里来的?佛智是自性本具的智慧。由此可知,花开见佛是什么时候?就是我们中国大乘所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花才开。花没有开的时候,你很安全,你在这个境界里头认真学习,与你有缘的人都会帮助你。

  “今经首云”,今经是《无量寿经》,一开头就说“闻此经典,受持读诵。此经即此《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此经乃净土第一经,亦中本之《华严》也”。说这个经是中本的《华严》,彭际清居士讲的。这位大居士在中国佛教史里头他有崇高的地位,他是前清乾隆时候的人。他的父亲是乾隆皇帝时代的兵部尚书,相当现在国防部长,所以彭际清是高干子弟,家庭环境好。他很聪明,很年轻,应该是不到二十岁,十八、九岁他就考取进士,国家考试最高考试他及格了,一生没做官。跟儒释道特别有缘分,而且对于这三家真正深入。佛法上用的功夫深,他往生极乐世界,给社会知识分子做出最好的榜样。他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弥陀经》是小本《华严》。他把《弥陀经》、《无量寿经》、《华严经》看成一部,《华严》说得详细,《无量寿经》说得简单,最简单扼要的是《弥陀经》。佛为了便利于修净土的人课诵方便,说出最精简的《华严经》,最精简的,就是《阿弥陀经》。内容,三部经不增不减,完全相同,只是有详略不同,有的说得详细,有的说得简单。

  “又此经乃世尊独留于将来经道灭尽之际,住世百岁,为末后众生留作津济者也”。这几句话非常重要,说明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一切经普度众生,哪一部经典、哪个法门于众生最得利益的?就是这部经。所以,佛的末法还有九千年;佛有正法、像法、末法,正法一千年过去了,像法一千年也过去了,现在是末法,末法一万年,第一个一千年也过去了。依照中国古人的记载,中国古大德都用这个纪年,释迦牟尼佛出生是周昭王二十四年,佛灭度是周穆王五十三年,中国记载。根据这个记载,佛灭度到现在大概三千零四十年的样子,这个诸位查的时候能查得出来。所以,我们是末法一万年第二个一千年刚刚开始,才三、四十年,第二个一千年,后面可以说还有九千年。这九千年当中,学佛真正能成就的只有靠这部经,只有这个法门,禅、密、教、戒律都不行。

  黄念祖老居士这是了不起的善知识,通宗通教,显密圆融。他告诉我,禅在这个时代没有了,就是连虚云老和尚,他得禅定,没开悟。密宗,他说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那是我跟他见面那个时候,学密成就的只有六个人。六十年,中国十几亿人口,学密的人多少,成就的六个。他说往后不可能了。只有靠这部经,只有靠这个法门,往生净土是这个法门的成就。虽然不是真正成就,等于真正成就,因为往生到净土决定一生证得究竟圆满。所以这部经比什么都重要!

  我是因为海内外许许多多的佛门同修对这部经有怀疑,不愿意接受,我才发了个愿,将一切经论统统放下,专讲这部经,专修这个法门,给大家做个榜样,目的是带动大家对这部经产生信心。所以这部经我印得很多,印了几十万册。我非常感激念老当年做这个注解,注解做成功之后,第一部就是给我的。第一部那个时候还不是定本,现在我们用这个本子他修改了好几次。第一次的本子,当时我给他印了一万本,做为纪念。跟现在的本子比较,他补充了不少,特别是关于科学部分的,补充一些,非常有价值。到末法的最后,九千年以后,佛的经道灭尽,在这个世间没有了,但是还有《无量寿经》,就是这部经住世百岁。最后的一百年,佛教只剩下一部经,就是《无量寿经》,也就是这个本子。留到最后一百年,遇到这个本子,依教修行,他能往生,他能得度。

  “又此经,亦兼指《无量寿经》汉、吴、魏、唐、宋诸译本,及王氏”,王龙舒居士,“彭氏”,彭际清居士,“魏氏”,魏默深居士,他们有会本、节本;王龙舒有会本,魏源有会本,彭际清有节本,包括这么多不同的版本,这都是属于《无量寿经》。所以《无量寿经》在现前,一共有九种不同的版本。“但能受持,均是正因”,无论是哪一种本子,你要真正能受持,都是正因。“但此会本”,这特别指出来夏莲居老居士的会本,“独称善本”,在九种本子里面是最好的本子。为什么?最完整,所有本子里面所说的,这个本子上全有,其他本子里面都有缺陷,这个本子完美,所以称为善本。“故持经功德弥胜”。我们也是为了这个缘故,把九种本子印在一起,早年我印过好像是二、三千本,供养大家做为参考。九种本子你都看,最后你喜欢哪个本子,选择那个本子,一生读诵受持,依教奉行,这就好。

  下面这一段,“一心求生”。

  【昼夜相续。求生彼剎。】

  念老这里注得不多。说明“勇猛精进,无有间断”,这一点重要。我们生在这个时代,遇到佛法真难得,为什么?这个时代是乱世,乱世,我们的生活过得很苦,唯有苦才想求出离。如果生在太平盛世,样样都如人意,往生净土的念头没有了。极乐世界好,我这里也不错,不想去。生在这个乱世,一生过得非常辛苦,看到极乐世界这样的完美,向往之心油然而生,真想去,巴不得赶快去。这是时节因缘。

  我们这一生生得实实在在辛苦,弘扬佛法不简单,受多少冤枉,受多少委屈。还好我们天天读诵,天天在一起分享,天天劝大家,实在讲是劝自己,没有退心。禁不起考验的都退了,当初在一起学的不是我一个,好几个,都退转了。也有几位往生了,不在了。为什么能忍?真的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愈是挫折我愈要忍受,不忍受,这个经虽然在世,没有人相信,没有人学习,你说多可惜。所以什么都要忍,欢欢喜喜的忍。毁谤要忍,冤枉也要忍,羞辱要忍,障难、陷害都要忍。我们到这个世间什么都不求,只求往生,名闻利养都不要。

  晚年有缘,这个缘分我相信是佛菩萨安排的,祖宗之德,能够在马来西亚建立一个汉学院,能够在斯里兰卡建两个大学,过去作梦都不敢想。这是中国文化跟大乘佛法能够继续延续下去,不至于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这是好事情。我们只有这么一个愿望,决定没有自己丝毫名利夹杂在里头。这三个地方我乐观其成,我不要这里头名利,他们要聘请我做校长、做名誉校长,都不要,不搞这个。我是很乐意在马来西亚讲一部《无量寿经》,在那里住一年,一天四个小时,三百天讲圆满,在斯里兰卡讲一年,三宝威神加持他们,是这个意思。我还是念我的阿弥陀佛,还是求生净土,这是我的事情。

  所以“求生彼剎”,“以受持、读诵、书写”,今天我们的印刷,“供养种种功德,回向净土”。下面:

  【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乃本经之宗,三辈往生之正轨,故重见于本品”。这个发菩提心,在这里我们又读到了。这是说明,为什么在此地重出,它是本经的宗旨,本经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不能没有菩提心。菩提心之体是至诚心,《起信论》上讲的直心,直心就是真诚到极处,没有丝毫委曲,我们用真诚两个字来表示。深心是清净、平等、正觉,这是自受用。也就是菩提心对自己是清净平等觉,真诚心对他,对一切众生是大慈大悲。这个心要发出来,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去做,要落实,这真发心。如果还有自私自利,你的菩提心没有了,你的妄心又起来;妄心障碍你往生,菩提心帮助你往生,不一样。自私自利要舍得干干净净,一丝一毫都不能有。在哪里练?就是在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你用什么心?用清净平等觉对自己,用大慈大悲对人。决定不要用贪瞋痴慢疑,决定不要用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对你决定有害处没有好处。功夫完全落实在生活,离开生活到哪里去修行?真正修行就是在每天从早到晚你所接触的人事物的境界之中,菩萨学处,要晓得。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下载 下载 下载
0
  [最新报道]  
· (新版汇总)2014净土大经科注(001-100集)
· 净空老法师读诵《无量寿经》视频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六集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十六集
·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无量寿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
  [相关报道]  
· 央视《走进科学》栏目:揭开“僵尸男孩...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