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陀教育-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136集)  
 
  ·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如何学佛
· 认识佛教
· 净业三福
· 三皈五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了凡四训
· 沙弥律仪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 金刚经
  一门深入
· 一门深入重要性
· 师承的重要性
· 专修专弘

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136集)  

来源: 净土释疑网站   录入时间:2016-01-04 14:08:48
关键字:净土大经科注
【 点击数:1591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

 

2013/1/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编号:02-040-013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请看《大经科注》第三八0页,从第二行当中看起:

  “又《天台寿量品疏》云:如者,法如如境,非因非果,有佛无佛性相常然。遍一切处而无有异名为如,不动而至为来。指之为法身如来也”,前面我们学到此地。“如如境”,参考数据里头有一小段,《三藏法数》里头的,“真如妙境,常住一相,量等虚空,不迁不变,无灭无生,以其境如如智,故名如如境”。这个意思是说,真如也就是法性,也就是本性、自性,前面说的名相说得很多,也叫真谛、也叫实相、也叫法界、也叫第一义。这个境妙,妙在哪里?常住一相就是无相,它没有任何现象。科学把所有的现象归纳为三类,物质、信息、能量。在佛法,阿赖耶也讲三细相,业相、转相、境界相,业相就是能量,转相就是信息,境界相就是物质现象。它统统没有,这是自性的本体,常住一相就是无相,没有这三种现象。一念不觉的时候,会从真如生起这三种相,这三种相就叫阿赖耶。业相是阿赖耶,转相就是末那识,境界相是物质现象。它多大?说量等虚空,虚空有多大,它就有多大。世尊在楞严会上,说法性的量超过虚空。跟虚空相比,把虚空比作自性,把现在的虚空比喻作太空当中一片云彩,虚空是一片云彩,自性像虚空一样。所以自性比虚空大,虚空是自性变现出来的。

  不迁不变,迁变意思相同,它永远不会变。迁是迁流,没有迁流改变的现象,没有生灭的现象,不生不灭。所以这个境界是如如智,如如智没有三种现象。智就是自性,自性里面的本能,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德能跟相好统统都没有相,但是它能生现象,所以叫妙!空不能当作无讲,它不是什么都没有,它什么都具足,称之为空是它没有三种现象。就像近代江本博士水实验做出来的,水是个物质,是个矿物质,水没有眼耳鼻舌身,这是大家能看到的,但是它居然有眼耳鼻舌身的功能,就是它能看、它能听。我们相信它能嗅、它能尝,肯定有这些功能,我们要做实验,一定能实验得出来。让它闻,它会看、会听,闻这个味道,让它尝酸甜苦辣,如果做这个实验,肯定有结晶出现。意它有,我们心里起心动念它知道。这说水。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任何物质现象统统具足五蕴,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任何一毛端、一微尘都具足这三种现象,自然现象、心理现象、物质现象,统统具足。宇宙之间,整个宇宙用现在的话,它是有机体,活的,连泥土、沙子、石头都会看、会听,都有受想行识。这个妙,真正不可思议,叫真如妙境。

  常住是一相;非常,非常它就会现很多相,随缘它就现相。随不随缘?缘太多太多了,随万缘现万象。不管它现什么相,它确确实实是不生不灭、不迁不变。它的境是如如智,所以就叫它做如如境。《佛学大辞典》这个术语,如如境是术语,“如如之理体”,是自性,“为如如智所契之境”。如如的理体好比一盏灯,如如智好比灯放光,灯光还照这个灯,所以说光跟体,跟放光的体融成一片,这是如如境。这个说法也很好。

  非因非果、有佛无佛,不管有佛无佛,性相常然。遍一切处而无有异,这叫如。不动而至,真的是不动,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两句话一定要知道,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这是一念。这个地方所说的不动而至是一念,这一念有生有灭。这个念头相续,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我们才能看到现象,这叫来,叫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看缘时间有多长,它存在的时间我们看得见,缘断了就看不见了。像我们看电影的银幕、电视的屏幕,打开,缘成熟了,影像现前;到这一剧戏演完了,它就结束、就不见了,来去无影无踪。所以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这个意思。这指为法身如来。确实是法身起作用,起作用就有报身跟化身。法身是本体,起作用的是报身跟化身,也叫应身,应化身,有体有用。“故如来之释”,这个解释,“亦有法、报、应”,应,括号里头“化”,之异。

  那我们明了,法、报、应化确实是一体,不管它怎么变化,像我们刚才讲的水实验,水,它的德能圆满的,能见、能听、能闻、能嗅、能尝、能触、能知,它没有欠缺。佛应机所现的这个身相,报身,这一切具足,应身也具足,化身还是具足。应身,像释迦牟尼佛应化在印度,智慧德相完全具足。化身,像虚云老和尚朝五台,生病遇到乞丐,文殊菩萨化身。统统具足,能见、能闻、能尝、能嗅、能触、能知,六根的功能统统具足。这六种功能是法身本来具有的,不生不灭。在法身里头没有相,在报身、应身、化身里它有相。无相而相,相而无相,是一不是二,这就妙。

  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看得清楚,了解性相一如、性相不二。确实有性、有相,但是它不碍事,性不障碍相,相也不妨碍性,同时存在,而且不能分离,这才叫实相。所以实相无相是讲法身,实相无不相是说报身、应化身。无相无不相是一不是二,不是分开来的,分开来什么都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眼前所看一切现象无一不是。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问问,我们有没有法身?我们如果没有法身,这个身怎么现的?因为法身是体,离了体,什么都不能现。所以连虚空都有体,它要没有法身的体,虚空从哪来?自体确确实实是没有相,能现一切相。

  惠能大师开悟说的五句话,前面四句是讲法身的体、法身的智、法身的德。第一句给我们说的法身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第二个说法身是不生不灭;第三个说法身本自具足,具足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第四句话说的是法身不动,不迁不变,自性本定;最后一条说它起作用,能生万法。万法就是法身,法身就是万法。说明法身的体、相、作用在哪里?就在眼前。

  我们现在虽然是迷了,迷了也起作用,不是不起作用,迷起的作用比较是负面的。为什么?它带着有烦恼,带着有业障,带着有习气,它带这个东西。觉悟了不带这个,不带就得大自在,带了就不自在。不带现的相是实报土,现的身是报身,自己报身、佛报身、菩萨报身,全都是报身。迷了之后那就随你迷的是染、是净;是清净,四圣法界,是染污,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有善有恶,善的三善道,不善的三恶道,全是自己念头变现出来的,这个不能不知道。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不能有不善的念头,不善的念头没有害别人,害自己,你能够伤害别人是很少很少。如果别人修行有功夫不接受,你就完全没有伤害到,那个伤害你自己全部承当,这不就大错了吗?纵然对方,你毁谤别人,人家发脾气,他受的伤害三分,自己受的伤害七分,不值得!你把它真搞清楚、搞明白了确实如此。

  所以古德教导我们,做人要隐恶扬善,别人不好的别提,不要放在心上,别人好的要赞叹,非常有道理。普贤十愿第二愿教给我们“称赞如来”,那就是隐恶扬善。你看第一句,“礼敬诸佛”,第二句马上换了口气,称赞如来。如来跟佛什么差别?佛是从相上说的,如来从性上说的。相上,不管什么相,真的,相是平等的,所以对于形相要礼敬,没有分别。为什么?它是自性变现的。自性是法身佛,变现佛是报身,是法身佛;变现应身,他还是法身佛,法身变的,法身没离开他;变成六道的众生,他还是法身佛;变现出畜生身、饿鬼身,依旧是法身佛。所以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自己没看出来,迷惑的人没有看出来。法身佛看出来了,实报土里的报身佛看出来了,他知道,所以他完全礼敬。称赞,称赞不一样,称赞从性德上说,与性德相应的称赞,不相应的不称赞,它就有差别。所以说相上没差别,性上有差别,有正有邪、有偏有圆,圆满的、正的称赞;邪的、不圆满的不称赞。称赞就明显的差别,供养是平等的。

  普贤菩萨教我们修的,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对于染、对于恶,都是一般人所厌恶的,菩萨心目当中是平等的。为什么他是平等?因为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我们为什么不平?我们执着、我们分别,这是善、那是恶。其实,善等于零,恶也等于零,零跟零是平等的,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就是零,它平等的。我们今天对人对事是用一个不平等的心去看,这法就千差万别;用平等心去看,万法一如、生佛不二。什么时候我们看到万法一如,好,你入佛境界了。纵然你没有真正成佛,你决定是法身大士,实报土里面的菩萨,以下的他们还是有分别。

  “具如《会疏》所释,无来去者为法身”。这说得好,没有来去,法身没有来去,法身像虚空一样,哪来哪去?没来去。可是它非常灵明,它是一切法的本体,这个要记住。第二,“正觉于第一义谛”,正觉于第一义谛,“真如实相如是而来”,这叫报身。前面说了,第一义谛名如。好像我们这个数据里头有第一义谛,有,在第五页。“二谛之一”,二谛是真谛、俗谛,“对于世俗谛之称”,所以它又称为“真谛、圣谛”,圣人所证得的。真谛,它是真的,不是假的。又称为“胜义谛”,也叫做“涅盘、真如、实相、中道、法界、真空等,总以名深妙之真理”,名是个名字,是深妙真理的名字,这叫真。“谛者真实之道理”,我们一般讲真理,深妙的真理。“此道理为诸法中第一”,在一切法里头它是第一,所以叫它做“第一义”。“真实故云真,为圣者所见”,就称为圣谛,“为殊胜之妙义”,所以又称为“胜义”。这是解释这个名词,这个名词就是自性、就是本性。

  正觉是智,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于第一义谛,这就是真如实相如是而来,这是报身。报身也叫法性身,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也叫法性土,为什么?它这个里头没有生灭。十法界是无常,生灭相。这叫一真法界,这里面的人无量寿,但是永远年轻,他不衰老,不会随着时间改变,迁流是改变的意思。我们这个世间所接触的一切现象,一分一秒都在改变,念念不住。实报土里面的东西,等于它好像住在那里,它不改变,时间再长都不改变,那真叫极乐世界。阿赖耶因为它体是染污的,所现的一切相都是染污的;法性跟这个现相完全不一样,法性是永恒的清净,不需要清洁,永远清净,永远没有染污。我们的虚空都有染污,都有很多微尘、粒子染污,一真法界里没有这个现象。确实,它跟我们是不同一个空间维次,我们无法想象那个世界。这报身。

  “乘真如实相之道而成正觉,如是而来,是为应身”。这释迦牟尼佛,他是乘真如实相之道,到这个世间来投胎,示现八相成道,成正觉,应身。“诸释皆可依《会疏》之说,而知其意”。这几种说法,《法华经.寿量品》的讲法、《成实论》的说法、《会疏》的说法。《会疏》说得好,你看《会疏》,无来去者为法身,又简单,意思又圆满具足;正觉于第一义谛,真如实相如是而来,报身;乘真如实相之道而成正觉,如是而来,这是应身。说得很简单,说得很清楚。这是十号里头的第一个号,“如来”。

  第二个德号叫“应供”。我们看他这个会集的第一段,《大智度论》里说的,“佛诸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故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以是故佛名应供”。为什么?佛是世出世间第一大福田。福怎么修?布施,是用这个方法修来的。供养,供养比布施修的福更大,为什么?他带着恭敬心。布施未必有恭敬心,供养里头有恭敬心,所以修更大的福报。供养佛,福报是最大。

  现在佛不在世间,我们怎样供养佛?我们读佛经,接受佛的教诲,这就是供养佛。依教奉行是供养佛,一切供养当中,这个供养是最大的。经上常说,“如教修行供养”,供养中第一。如果我们用财供养,我们以这个财去印经,这个福报大,印得愈多愈好。发愿,希望我印一千部经,这一千部当中会有一个人开悟,我们要常常有这个想法。个个人开悟不可能,希望有一个人开悟,那这福报就大了。今天我们有这个能力,帮助真正发愿肯学的人,来成就他,这个福报大。成就一个人就成就一尊佛,他将来讲经说法,弘法利生,这福报多大!

  修福,福有福田。田是比喻,好比土地、田地,种五谷杂粮,它能长出来,能生长出粮食出来。所以福也要有田,这个田好,好福田,你种下去之后你得大福报。有人得大福报,有人得小福报;找到佛的这个田,那得的是无比的福报。这就晓得,今天在这个世界上发大财的、做大官的,他福报从哪来的?肯定是过去生中碰到佛福田、菩萨福田,他才能种这么大的福。如果不是佛菩萨的福田,一般世间人的福田,大概总要修好几辈子。世世代代都修福,这个人家后代会出大富大贵的人。祖宗世世代代都修福,他自己也是乘修福而来,他的福大,到这一家,这家有福,到这家来投胎。福跟福相应,善与善相感,就这个道理。不可能是个坏孩子投生到有福报人家,这是决定不可能的,坏孩子肯定要投到家败人亡的那种人家去。说明善恶果报丝毫不爽,决定有感应,父母心地善良,一定生好孩子,人不能不相信因果报应。成佛、成菩萨、成阿罗汉,一定要接受天上人间一切众生的供养,为什么?为他们种福。这叫应供。

  佛诸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什么叫结?什么叫使?这也是佛门常常看到的术语。我们参考数据里头有,从《佛学大辞典》节录的。“结与使”都是烦恼的代名词,就是讲的烦恼。“系缚心身,结成苦果”,这就叫结。系缚是比喻,好比绳子把你身体捆绑起来,你不自由。心也是的,心有所牵挂,你心不自在。这都是烦恼,就结成苦果。实在讲,结缚是空的。

  达摩祖师刚到中国的时候,跟梁武帝谈话不投机,梁武帝不护持他,跑到少林寺去面壁。面壁九年,遇到一个慧可。那个时候正好是冬天,慧可向他求教,心地非常虔诚,我们讲具足这四个字,真诚、慈悲、恭敬、信心(真信),条件具足。看到达摩在打坐,入定,他站在门外,外面下雪。站多久?雪已经到膝盖了,雪到膝盖了他还没走,还站在那里。达摩知道,也是在等着看他的诚意。到最后他用戒刀把手臂砍下来,左手,右手拿着这个手臂,供养达摩祖师。达摩祖师看到,你何苦来?你有什么问题?慧可说我心不安,心有系缚,心不安,求大师给我安心。达摩祖师伸出手来,你把心拿出来我替你安。我们看到很多达摩祖师的像,都这样伸着一个手,那就是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回光返照,他讲得没错,我的心不安,心在哪里?找不到。回他一句话,“我觅心了不可得”。你这一句话问我找心,找心我找不到。达摩祖师一句话,“与汝安心竟”,我把你心安好了。他在这一句话里头开悟了。

  所以那个不安从哪来的?妄想来的。你妄想没有的时候你就觉悟了,问题就解决了,哪来的安不安!不知道放下,麻烦就在这里;要知道放下,什么事都没有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定要知道,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你自己造的,自作自受。六道众生没有一个不如是,几个人清醒觉悟过来?都迷在其中。特别是财色名利,现在对于这个迷到极处,贪财、贪色、贪名、贪利,感召来的是身心系缚。结成苦果是什么?你的身心不健康,身心有病,多灾多难,这么来的。你一旦化解了,身心自在,健康长寿,法喜充满,你得大自在。你看一念,你的念头错了!这个叫结。

  “常随生死故名为使”,使是比喻。这个使,古时候叫差使,当差的,差使,现在叫刑警队。你犯罪了,刑警队跟着你,你一天到晚提心吊胆,没好日子过。这叫使,使是比喻。“结有九种,使有十使”。十使就是根本烦恼,五利使就是五种见惑,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这五种;另外有五钝使,贪瞋痴慢疑,合起来叫十使。所以十使就是见思烦恼,不是别的。

  《净心诫观发真钞》上本有这几句话,“结使”,这是《成实论》上说,“犹如乳母常随小儿,能系缚生死故名为结”。奶妈常常跟着婴儿,婴儿离开奶妈的时候,他生命就有危险。“常随生死”,这叫使,“即九结十使”。九结十使后面有补充。《大乘义章》第五卷说,“随逐紧缚,称之为使。结集生死,目之为结”,所以结缚众生也叫结。这先把结跟使讲清楚、讲明白,然后再给你讲结有九种、使有十种。这统统抄在这里,我们把它念一念。

  “九结”,这是名数,“总合如上结门而立九结”。这个九结是什么?第一个“爱结,贪爱”。你有贪爱,你就有这个结,无论是贪财、贪色、贪名、贪利,总而言之你有贪,你就有这个结。第二“恚结,瞋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瞋是形于外面,发脾气;恚是心里面恼恨,没有现在外表。发出来了就叫瞋,没有发出来叫恚,恚在心里头。这个伤人,不是伤别人,伤自己,对自己的身心都有伤害。瞋恚多的人跟地狱有缘。贪瞋痴,贪心,饿鬼;瞋恚,地狱。所以佛把这个列入三重戒,人能够断贪瞋痴就不堕三恶道。第三个是慢,“憍慢”,骄傲,傲慢。第四个是痴,痴是不了解事理之无明,没智慧,对于事理的真相他看不清楚,他听不明白,这就是愚痴。愚痴的人做事情颠倒,果报在畜生。

  第五个“疑结”,特别是疑惑三宝,现在还得加上疑惑祖宗、疑惑古圣先贤。疑惑,你决定不会去学习,那你愚痴这个结解不开。特别是圣贤跟佛法,带着疑惑心来学,学不到的。第六是“见结,身见边见邪见”,指的这些。第七是“取结”,见取见、戒取见这两种。这两种,我们中国人把它合起来称为成见,某人成见很深。戒禁取见是对因上的,因上的成见,见取见是果上的成见,都很麻烦,坚固的执着。第八是悭,“悭惜己身命财宝”。就是吝啬,我们一般讲小气,自己不肯做好事,自己的财宝不肯布施,自己的身命非常爱惜,对于有利于社会大众的事情不肯去做。第九“嫉结”,就是嫉妒。别人有胜过自己的,心里面就感到难过,这错误的。看到别人有胜过自己的,快乐!为什么?他有福,我享他的福,这是一桩好事。他有富贵,我嫉妒、我障碍他,其实障碍不住,那是自己造罪业。懂得因果的人知道,这大概都是不明因果、不相信因果的人,他才会有这些烦恼。

  “十使,又名十惑”,惑是迷惑,十种迷惑,或是十个根本烦恼,这里面跟前面很多重复的。第一个是贪,“贪爱五欲”,五欲是财色名食睡。第二个是瞋恚,“瞋恚无忍”,没有耐心,很容易冲动,很容易发脾气。第三个是痴,“愚痴无明”,无明就是没有智慧,对于一切事理他看不清楚,往往产生误会。第四个是傲慢,“骄慢自大”;第五个是疑,“狐疑猜忌”。这是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第六个“身见,执取五蕴根身”,以为这是自己,其实错了,五蕴皆空,了不可得。第七个是“边见,执取常断二见”,这属于邪见。常就是说,人死了来生还是人,他不相信有六道轮回,狗死了来生还是狗,永远不会变的,这叫常见。第八个“邪见”。邪见里头最严重的不相信因果,不但破坏自己的善事,也破坏别人的好事。第九“见取见”,这成见,“执持成见,非果计果”,就是果上的成见,不是真正的果报,他以为是真的。第十个是“戒禁取见”,是“非因计因”,执持不正当的见。

  前面非果计果,譬如修四禅八定,生到四禅天,生到四空天,他以为那就是佛所说的大涅盘。不是的,误会了,以为那个是涅盘。将来在那个地方寿命到了,寿命很长,有到的时候,到了之后他烦恼起现行,他要堕落,上头再没有了,他要往下堕落,他就谤佛、谤法,认为佛说的是假话,欺骗了他,这是个误会。非因计因,这个计就是自己以为是因。有修定的人,看到牛死了生天,牛死了怎么会生天?人死了为什么会堕三途?牛吃草,给人耕田,大概做这个就能生天,所以他就吃草,学牛,给人家耕田,以为就能生天。错了,不是这个因。这个牛,牠之所以能生天,牠前世曾经修上品十善,临命终的时候一时迷惑颠倒到畜生道去了,畜生死了之后,牠阿赖耶识里头上品十善的那个因成熟了,是这样生天的,不是吃草耕田就能够生天,这是个大误会。这一类的例子。修四禅八定是世间禅定,这个定是伏烦恼,没有把烦恼灭掉。伏,有定的时候它不起作用,伏住了;定失掉了,烦恼起现行,那不是真的果报。阿罗汉所修的是真的,那叫偏真涅盘,还不是圆满的。这些一定要靠佛的经教,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不至于产生误会,这就对了。

  后面还有几句话说,“前五是五钝使,后五是五利使”,前五是贪瞋痴慢疑。为什么叫钝使?它的性暗钝,发作慢,不容易断,藕断丝连,也就是说习气很重。后面身见、边见,这个是利,利是它发起来的时候很猛利,但是好断。“使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也就是这十个东西就是六道轮回的根,你能把这个东西断掉,六道轮回就没有了。阿罗汉断掉了,所以阿罗汉脱离六道轮回。这个合起来叫见思烦恼。五种见,贪瞋痴慢疑是思惑。这十种断掉了,六道轮回就不见了。所以六道轮回是假的,不是真的。六道轮回是假的,六道轮回里所有一切,哪有一样是真的?包括佛法。《金刚经》上佛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什么?法是佛法,佛法也要舍掉。法是佛方便说的;真的,真的说不出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真的怎么说?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他不起心不动念,怎么说法?能说得出来的统统叫方便法。方便法不是真实的,千万不要把它当真实,当真实就错了,当真实就统统变成所知障。

  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头教人,听经要存什么样的心态?离言说相,不执着他的言语,要懂他的意思;不执着名词术语,这是假设的,没有一个是真实的,为了讲经教学方便起见立这些名相,你执着它就错了;第三个,不执着心缘相,听了,不要想到这个意思什么意思,那什么意思,愈想愈错,没有意思。佛所说的一切法,是从清净心流出来的,清净心是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它怎么会有意思?它是智慧,真实智慧。意思是阿赖耶边的事情,假的。起作用的时候无量义。所以经文真听懂了,什么事你都能解决,他通,他智慧通,什么问题都能解决,自然生无量义。你要执着一个意思,就不通第二个,就不通第三个;没有意思,全通了。所以什么都没有好,没有就全有了,有了就全失掉了。真的,没有了就全有了,怎么全有了?见到自性了,自性能生万法,你缺什么?什么都不缺。佛法修学的中心,就是教你见性,见性了,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具足,没有一样不具足。

  我们今天没有能力见性,烦恼习气太重,晓得要断就是断不了。佛开个特别法门,信愿持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自性里头智慧、德能、相好统统出来了,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能分无量无边身,能同时帮助无量无边苦难众生,你能做得到。你没有见性,没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是每个人统统具足的,一切众生本来具足,连蚊虫蚂蚁都具足,不能小看牠。学佛的人现在知道,看到蚂蚁,合掌,“蚂蚁菩萨”,对牠礼敬,对的,正确的。牠迷得太深,所以投胎做蚂蚁;我们比牠好一点,到人道来。同一个自性,同一个法身。

  这是结、使。诸佛结使除尽,他没有结使了,得一切智慧,性德完全显现了,一切智慧是自性里本有的。故应受一切天人(天神)、地神、众生供养,他应该接受。因为天地众生,他懂得修福,三宝是福田,他要到福田来种福。以是故佛名应供,这个名号也是让大家知道,听到应供就生起修福的念头,我要修福,要修福就得供佛。

  “又《净影疏》曰:证灭相应”。证是智德,灭是断德;证是看破,灭是放下,相应这叫应。这个证灭也有解释,在参考数据的后面,接着,“无漏之正智,能契合于所缘之真理”,这叫证。《胜鬘宝窟》中,末后有一句话说,“缘起相应,名之为证”。《大乘义章》第一卷说,己,这自己,“己情契实,名之为证”。同,也是《大乘义章》,第九说“证者是知得之别名”。“《俱舍论》二十五曰:如实觉知四圣谛理,故名为证”。证是知的意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漏正智就是智慧,漏是烦恼,烦恼断尽了智慧现前,这叫正智;有烦恼夹杂不叫正智,叫有漏智。有漏是十法界的、六道的,六道人没有修定、没有开悟,都叫有漏智。有漏智在六道里头能得福报,能帮助你得人身,或者生欲界天、色界天;色界天要修禅定,不修禅定不能到色界。

  正智,能契合于所缘的真理,这叫证。所缘的真理就是佛常常讲的苦集灭道,小乘。智与苦集灭道相应,这一相应,证明这四桩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世间法,集是烦恼,是苦之因,苦是集之果,世间因果。要想离苦,必须要把集灭掉,就是把烦恼断掉,烦恼断掉了苦就灭掉,世间因果。出世间,就修道。要想断烦恼,一定要修道,三十七道品帮助你断烦恼,烦恼断了苦就灭了。两重因果,集跟苦,世间因果;灭跟道,出世间因果。它那个出世就是出离六道轮回。到哪里去?生到四圣法界,声闻界去了。功夫高的生到缘觉法界,程度差一点的声闻法界,出离六道轮回。说这个因果的道理。

  缘起相应,这叫证。知道一切法是因缘所生法,佛所讲的缘起的道理就是十二因缘,跟三世因果一对照,一点都不错。无明缘行、行缘识,一直到后面老死,生缘老死,三世因果。人有过去世、有现在世、有未来世。我们得的这个身,这一生的受用、一生的遭遇是果报。到人间来是引业,过去生中修的五戒、十善,这个业力把你带到人间来,投胎得人身。得到人身之后,这一生当中贫富贵贱、贤愚不肖,这叫满业。过去生中修善积德,你的满业就好,也就是说你有富贵、你有康宁,在社会上有地位、有财富、有聪明,这是过去修的善因。这个善因,在佛法里面讲,修三种布施得来的,财富修财布施得来的,聪明智慧修法布施得来的,健康长寿修无畏布施得来的。

  佛说的这个,真理,跟我们事(行事)对照一下,完全正确。命中没有不要紧,你明白这个道理,你修,你认真去修,决定得到,而且效果非常明显,时间也很快速。真正下定决心修财布施,没有钱,喜欢布施,能舍己为人,自己生活苦一点,多帮助比我更苦的人,你的收入就会年年上升。有财布施的心,有财布施的行为。法布施,我们自己所知道的,统统教给别人,不要留一点,留一点是吝法,吝法果报是愚痴。我知道多少我就教多少,决定不会有吝啬的心。怕别人超过自己,自己对人总要防一招,总要留一手,这个人纵然有富贵,不大,小富小贵。能够完全放手,别人比我好我更欢喜,这个人会大富大贵。因为什么?心量大。量大福大,这是真理。大富大贵的人心量很小,他富贵不久,享受的不久,而且他有烦恼,烦恼是患得患失,这个不是真富贵,这是假的。寿命长短,无畏布施。对于苦难的人,真正肯发心帮助,能够舍己为人,能够与人和睦相处,这个人长寿。不嫌弃别人,会得到别人的爱戴、拥护;嫌弃别人,自己纵然有福报,很有限。为什么?你嫌弃别人,别人嫌弃你,你在苦难当中得不到帮助。种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一点都不错。十二因缘给我们说明了三世因果,三世就是无量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是真理。

  《大乘义章》说的这个己情,就是自己的情执、情思,跟真理相契合。这个己情,简单的说就是念头,自己的意念跟佛所说的相契合、相同,这叫证。所以证是知、是得,我知道了,我得到了。得到是智慧,是知得,不是真得到。为什么?我今天知道念佛可以往生,我现在还没往生,我还没得到。怎样才能得到?放下娑婆世界就得到了。我对这个世界还有留恋,我知道这是假的,极乐世界比这个好,可是我还没有把这边放下,你就没得到。所以这个证,知得之别名,只有知没有得,有知有得。证就有两个意思,证是开悟,一个叫解悟,解悟是知,证悟是得,真正到达目的地了。我们现在解悟都有,证悟还打了问号。章嘉大师讲看破,是看破了,没放下。上面还有一层楼,我知道,但是我舍不得离开这一层,就不能上更高一层,你要肯把这个放下就提升了。但是你怎么知道提升?因为你知道了,你看破了。看破帮助你放下,放下帮助你再看破,你就不断向上提升。不能停,要达到最高峰,这才行。

  《俱舍论》讲得很具体,如实觉知四圣谛理,苦集灭道,这叫证,阿罗汉所证的。下面说灭,灭有三种。第一种,灭就是涅盘,涅盘翻成中国的意思叫灭。“涅盘之体,无为寂灭”,所以把它翻成灭。灭什么?灭烦恼、灭生死。烦恼是生死的因,生死是烦恼的果,因果统统灭了,这叫涅盘。第二种叫“尼弥留陀”,梵语也翻作灭。尼弥留陀是四谛当中的灭谛,是个名词术语。第三个意思“毘尼”,毘尼也翻作灭,毘尼是戒律的总称。灭是什么?灭过失、灭罪业,它是这个意思。“是戒行也。戒行能灭诸恶”,所以叫灭。前面两种体是灭,“毘尼之灭,有所灭也”。譬如五戒,教你不杀生,杀生灭了;不偷盗,偷盗灭了,它是有所灭的;不邪淫,邪淫灭了;不妄语,妄语灭了,它有这个意思在,五戒十善。

  戒里头有止持、有作持,大概比丘戒、比丘尼戒都属于止持,不准你做的;菩萨戒是作持多,是叫你做的。譬如《菩萨戒经》里面就有一条,你是个菩萨,受了菩萨戒的,有法师大德在这边讲经,距离多远?四十里,你要不去听经就犯戒了。为什么?你是菩萨。这个经我很熟,我不要听了,不行,还是要去,做影响众,让这个讲堂里头人数多,大家看了有信心。看到这里人数很少,几个人,听众没信心。所以要给法师做影响众。早年我在台北讲经,我的老师周邦道老居士,他家住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很多年,我在台北讲经,他每堂都来。为什么?当影响众。人家看到,这个老居士有学问、有道德都在听,大概这个法师讲得不错,让听众生起信心。古时候四十里走路,四十里走去,听完经再走回家也走四十里,要走好几个小时。现在不能用这个算法了,现在用车程算法,如果四十里是走四个小时,那开车四小时的车程,这个距离你都要去听,你不听就犯戒了。不过现在科学技术发达,我们用无线电送到他家里,他不要出来,他在家里就可以收看。到时候要不要收看?他要不收看他就犯戒,他一定要收看。而且是最好把家里人、邻居都找来看,这就对了,这像个菩萨,不然他不像。

  底下,相应,相应就是契合的意思。“净土论注上曰:相应者,譬如函盖相称”。函盖,我们这是个茶杯,也有个盖,这个盖跟杯相称,这叫相应,取这个意思。“《演秘钞》七曰:相应字,泛指契合义”,通常指契合,就叫相应,佛法的术语叫相应。

  “证灭相应,故名为应。又证灭故,合应供养,故云应供”。合应供养,所以叫应供,应该要供养,应该要修福。“又《会疏》曰:万行圆成,福慧具足,应受天上人间供养,饶益有情,故号应供”。这个应供是佛,不是罗汉、不是菩萨。为什么?他圆成了,万行圆成,福慧具足。菩萨、声闻万行还没有圆成,福慧还没有具足,他也应受天上人间供养,这是小圣。何况如来证得究竟圆满,这大乘大圣。这第二。

  第三,“等正觉。梵语三藐三菩提。具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菩提翻作觉,整个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菩萨因行圆满而成等正觉”,这个等就是正等,正等正觉。“旧译为无上正遍知”,意思也讲得通,正是正觉,遍就是圆满、普遍,他什么都知道,所以跟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相通。“《维摩经肇注》”,僧肇大师的注解,说“阿耨多罗,秦言无上”。那个时代是姚秦,姚兴做皇帝,国号叫秦,秦言,现在中国统一,就是中国人称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遍知也”,这个意思能讲得通。阿耨多罗翻作无上,这句话可以翻,为什么不翻?叫尊重不翻,因为它是佛法修学终极的目标。

  佛法到最后,你成就什么?你得到什么?就是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梵语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罗汉得到的是正觉,三菩提,阿罗汉证得的;菩萨证得的是正等正觉,就是三藐三菩提;佛所证得的加上无上,阿耨多罗。这三个等级,三个不同名称,三菩提是阿罗汉,三藐三菩提是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我们就知道,佛、菩萨、罗汉是学位的名称。学位的条件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要是证得,完全证得了你就成佛,大家称你佛。佛是最高的学位,菩萨是第二个学位,阿罗汉是第三个学位,是佛门三个学位的名称,像现在的大学,博士、硕士、学士。中国古时候的功名,进士、举人、秀才,秀才是最低的一个位次。怎么成阿罗汉、怎么成菩萨、怎么成佛的?有条件;条件是什么?条件是放下。阿罗汉放下见思烦恼,成为正觉。世间人很聪明,没有放下烦恼他也觉悟了,不叫正觉。佛法的条件,必须要断见思烦恼才叫正觉,断尘沙烦恼才叫正等正觉;破了无明、证得法身,这才叫无上正等正觉,不是随便能称的。

  其道真正,佛道是真的,是正法;无法不知,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样不知道的,所以叫正遍知,正确、普遍,没有一样不知道。“又《净影疏》曰:正者理也。于理穷照即彻照于理体”,所以叫遍知。这是佛的德号,称为等正觉。在这个里面我们就看到,佛法确实有三个很明显的学位名称,说明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跟宗教不一样。这个学位,每个人都可以拿到的,佛是非常欢喜一切众生统统成佛,就是统统拿到博士学位,最高的学位。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下载 下载 下载
0
  [最新报道]  
· (新版汇总)2014净土大经科注(001-100集)
· 净空老法师读诵《无量寿经》视频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六集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十六集
·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无量寿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
  [相关报道]  
· 央视《走进科学》栏目:揭开“僵尸男孩...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