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陀教育-金刚经 第27集
 
  ·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如何学佛
· 认识佛教
· 净业三福
· 三皈五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了凡四训
· 沙弥律仪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 金刚经
  一门深入
· 一门深入重要性
· 师承的重要性
· 专修专弘

金刚经 第27集

来源: 净土释疑网 录入时间:2017-07-10 14:57:01
关键字:金刚经,江味农,般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无住生心,变易生死,场,涅槃
【 点击数:2875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
 

净空法师1995年 讲于 新加坡 第二十七集(共124集)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今天我们继续前面所说的。

  上一次经文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在我们这个本子第六十七面。

  因为众生有执着,所以才有六道轮回;因为众生有妄想,所以才有十法界。

  由此可知,六道十界都是从众生妄想当中所生出来的现象。而它的事实真相,就是世尊在经中为我们说明的,“一弹指有九百业因果报”的相续现象,这种现象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教给我们“应无所住”。又因为这个现象,虽然它是刹那生灭,实在上说它是刹那在转变,因此佛教给我们要“生心”。

  由此可知“无住生心”不仅是“般若”的中心,实实在在说它与宇宙人生事实真相完全相应相应就叫做随顺法性。这是佛在经上,尤其是在《金刚般若》上自始至终不厌其烦多次的教导我们要“无住”、要“生心”,道理就在此地。

  我们知道理论,明了事实真相,才能体会到世尊教导我们的苦心、教导我们的真实,使我们充分的理解到如经所说“信心不逆”,我们在佛法修学才有成就,我们的生活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自在、美满。

  这几句是总结前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大意。

  接着我们看今天的经文,第五十二段,“证以报身不住”。佛教我们“无住生心”,他自己当然做出一个榜样来给我们看。

  请看这一段经文:

  经【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请翻开六十八面看小注:

  【有人,指发大道心之人。】

  “正”是开经,尊者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有人”就是指这些人,也就是发“无上菩提”之人。

  “大身”就是“无上菩提”所证得的报身。我们在“赞佛偈”里面常常念到“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就是形容佛的报身之大。如果不读“赞佛偈”,单单看到经文上的大身,我们不晓得大到什么程度才叫“大”。从“赞佛偈”里面我们细心去体会,佛的这个身相实在是太伟大,大到我们无法想象,也显示出我们众生太渺小了。“大身”是果报,证得“无上菩提”的果报。

  我们都知道佛有三身:“法身”是本体;“报身”、“应化身”是所现之相。

  “报身”有两种,一种是“自受用身”,一种是“他受用身”此地所说的“大身”是指“自受用身”;至于“他受用身”,是教化地上菩萨所示现的。

  从初地到等觉,菩萨所证的程度不相同,因此见到佛的“报身”也不一样。初地跟二地所见的就不一样,二地跟三地见的又不一样,“应化身”就更不必说了,总而言之,不出《楞严》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菩萨还算是众生,所谓是九界有情众生,九法界就包括菩萨。

  【世尊多劫勤修“六度万行”,福慧双严、功行圆满,方能证得,所谓无边相好身也。】

  我们在一般经典上看到,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丈六金身”,这是说世尊在我们这个世间所示现的应身。三千年前出现在北印度,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示现的世间寿命八十岁,世尊八十岁圆寂的,这是属于“应化身”。

  而佛的“自受用报身”,像《华严》所说的,“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无量无边。这种说法是称赞的话,还是实在的?这一点我们学佛的同修必须要理解,佛门里面没有妄语,世尊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五语里面是以“如语”为主,“如”是完全与事实相应,所谓是不增不减,所说的跟事实决定是相当。这就是说明,无量的相好是事实,这不是称赞,也决定没有夸张。

  哪来的那么多的相好?我们凡夫听起来实在是不可思议,甚至于初学的人根本就无法接受,这是我们完全不了解究竟圆满“大觉人”的事实真相。我们知道,“自受用报身”是性德圆满的显示。自性的功德无量无边,所显示的德相自然也是无量无边。于大乘了义的经论,稍稍能够涉入、能够体会,对于这桩事情自然就不会怀疑。

  因此,佛在因地,就是在菩萨地位上,圆满的“大觉”在最初也像我们现前相彷佛。虽然“性德”里面本来具足,但是“性德”无量劫来,被妄想、分别、执着、烦恼所遮盖,“性德”不能现前,必须要靠“修德”来开发,因此多劫勤修“六度”

  这一句就是讲“修德”。在因位“修德”是非常重要,“修德”就是前面所说的“而生其心”。虽“生心”要“无住”,与“性德”就相应;如果“生心有住”,与“性德”就不相应,纵然累劫勤修,依旧不能见性。为什么不能见性?因为他不能断烦恼、不能破妄想,妄想就是无明。他有烦恼障,他有所知障,这就不能见性,不能超越十法界。如果烦恼障尚且不能破,换句话说,他根本不能超越六道轮回,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纵然不能破无明,也得要想方法了生死、出三界,这才算有成就。若不能超越六道轮回,我们就要想一想,像世尊在《金刚经》上所说的、《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大家都念得很熟,佛所说的是说我们每个人、说我们自己。

  我们的学佛修行不只是在这一生,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无量劫来,也是多劫勤修“六度万行”,为什么还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这是我们应当要反省的、应当要觉悟的。那就是我们虽然勤修“六度”,没有想到了生死出三界的重要。何以知道我们没有重视这个问题?看看今生就明白了。我们这一生闻到佛法,对于了生死出三界这个念头有没有?恳不恳切?是不是把这桩事情当作我们这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来办?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很显然的说明,我们这个念头不恳切,我们对于世缘依旧看得很重,所以无明烦恼习气不能断,纵然这一生勤修“六度”,也不过是带来六道里面的福报而已,佛法所谓是“有漏的痴福”,修的是这个。这是我们不能不警惕、不能不觉悟!一定要学菩萨。

  “福慧双严。”“严”是庄严。我们“回向偈”天天念“庄严佛净土”,我们拿什么去“庄严”?要修福慧。什么是福?什么是慧?这在《金刚经》上我们有更深入一层的认识。菩萨所修的慧是“无住”,“应无所住”是修慧;“而生其心”是修福。“生心”要是“有住”,那就有福没有慧;“无住”不“生心”,有慧没有福。都不能解决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六道十界的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

  《金刚经》上所讲的“福慧双严”,一定要以本经所说的标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前面已经跟诸位详细说明过,“无住生心”就要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点点滴滴上来下手,这叫真功夫。

  “功行圆满。”“功”是功夫;这个“行”就是指我们日常生活行为,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像世尊在本经开端为我们所示现的穿衣吃饭。世尊入舍卫大城托钵,这是出家人的工作,我们要把它看作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每一桩事情都是圆满的“功行”,也就是说每一桩事情都具足“无住生心”,这才叫“修行”,这个才叫“学佛”,这才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些句子跟“无住生心”是异曲同工,实在是妙极了!“无住”就是“一”;“生心”是“多”,再多都离不开“一”。“一”是什么?“无住”。“无住”就是自性圆满显示;“生心”是自性无量德能的随缘显现。所以宗门常讲“万法归一”,“万法”是“生心”;“归一”是“无住”。所以合大乘经论,体会世尊这一句究竟圆满彻底的开示,我们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夫,也就是说要掌握到这个原理、原则,我们来过日子,你就是过诸佛菩萨的日子,就不是凡夫了。所谓是“转凡成圣”,那个枢纽关键就在此地,这样的生活才叫“福慧双严”,才叫“功行圆满,方能证得”。

  世尊是圆满证得,我们开始学的时候是“分证”的证入,天台所讲的“六即佛”,我们从“分证”慢慢再证到圆满。实在说,“分证”恐怕我们功夫还不够。

  我们现在开始学,道理明白了,方法懂得了,怎样在生活当中去做,真的去做,我们能做到这个功夫,这在“六即”当中叫“观行即佛”。“观”是观念,我们的观念转过来了。从前凡夫的观念,“生心有住”,“生心有住”是凡夫的观念;现在我们晓得,“生心”要“无住”,“无住”要“生心”,这是诸佛菩萨的观念“生心无住”、“无住生心”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那就叫“行”、“观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你工作之中、落实在你处事待人接物之中,那叫“行”、“观行”。

  如果说连这个做不到,观念转不过来,生活上做不到,你再降低一层——“名字即佛”,有名无实有名无实是决定不得受用,你的佛法再通达,甚至于你讲得再好、讲得天花乱坠,你丝毫受用都得不到。诸位要知道,现前得不到受用,将来我们生命报终的时候,依旧要搞六道轮回,这是一桩非常可怕之事!“观行”的功夫得力,拿这个功夫念佛求生净土就决定得生,净宗所说的功夫成片,就是这个境界。

  “相似位”是净宗的“事一心不乱”,“分证位”是净宗的“理一心不乱”。这些我们必须要知道。

  【无论果位因地,相与非相,皆不可取。】

  世尊在这里为我们做证明,他是以究竟圆满的果位、自受用的报身现的这个大身,他不住。不住,虽得这个身,心里面若无其事,我们一般讲没在意。没在意就是心里面没有这个事情、没有这个分别、没有这个执着,甚至于念头都没有,这叫真的“无住”。果位层次很多,小乘四果四向,大乘菩萨从初信位一直到等觉五十一个位次,每一个位次往后面看,它是因,往前面看,它是果。譬如初地,初地向前看,三贤位,那它是果,往后面看,二地、三地,那它是因,因地、果地也要把它辨别清楚。证到究竟圆满佛,那是圆满的果位,那个没有因了,等觉菩萨往佛看,它是因位,往法云地菩萨看,它是果位,这个地方的果位、因地,要这样子看法。

  “相”与“非相”,“相”是现相,是事相;“非相”是讲的心性,或者说空相。“相”是有,“非相”是空,“空有两边”都不住,所以“无住”是两边都不住。这个诸位要知道。不能认为这个“无住”大概叫我们不住一切“有”,“有”可以不住,能不能“住空”?不能!凡夫修行如果“住空”,果报在无想天。四禅的无想天,他什么都不想了,他“住空”,在无想天,这是功夫浅的。功夫深的到四空天去了,他因为“住空”才有四空天,他要是不“住空”,哪来的四空天?!凡夫“空有”不能住,“住有”那是四禅以下的,这都是“住有”,“住空”就变成四空天。总而言之,“住空”、“住有”都出不了三界

  修行人,菩萨呢?菩萨“空有”也不能住。修行证果的人要一“住空”,小乘阿罗汉“住空”、辟支佛也“住空”,世尊在大乘经上常常喝斥他,称他们“堕无为坑”,“无为”就是“空”。

  “堕无为坑”,有什么不好处?在修学证果上,他终止了,停住在那里,不能往前进。小乘阿罗汉证入“偏真涅槃”,“偏真涅槃”是“空”,两万劫才知道“回小向大”。诸位要知道,他终止两万劫,两万劫这么长的时间空过了,这多可惜!辟支佛比阿罗汉聪明,一万劫,要耽误一万劫的时间。

  这是修行人,真的是有善根、有福德的人“住空”有这个害处。“住有”呢?“住有”是决定不能出三界的,那就不必说了,所以空有两边都不能住这是我们把这些事实真相搞清楚之后,这才明了世尊为什么叫我们“空有两边”都不住。“应无所住”,不“住有”;“而生其心”,不“住空”,“空有两边”不住。

  “生心”,生什么心?“生心”一定要依佛的教诲。前面跟诸位说过,因为刹那的相,相在转变,我们生的心善,变出来的相就善;生的心不善,变的相就不善。因此如何“生心”,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可以说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教导我们,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认真去接受学习。

  【若于此理少有未明,则修因时,便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能深契。】

  这话说得有道理。理论上没搞清楚,事实真相不明白。《金刚经》的文不多,读《金刚经》的人很多,《金刚经》讲的是什么,懂得的人可不多。这就是宇宙人生的道理、事实真相,他没搞清楚。过去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听到这两句就明心见性,后面都不讲了。五祖忍和尚给他讲《金刚经》,讲到这个地方就圆满、就结束了。我们这个经听上一百遍、一千遍,还是这个样子,什么原因?

  “若于此理少有未明。”我们还不是“少有”,我们是“多有未明”。所以对于这两句经文,我们听了不会开悟。能大师一听他就悟入,他是真的明白。他怎么明白的?做到了,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我们的心,用心要这样才行。换句话说,不但是世法一切分别、执着我们要放下,佛法也不能分别、执着,也要放下。这是佛在本经里头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是佛说的。佛在此地举比喻给我们说,佛说法“如筏喻者”。“筏喻”是世尊早期讲经常常用的比喻,在小乘经《阿含经》里面,我们常常看到这个句子。《金刚经》上虽然出现同样的句子,用意不相同。小乘人着相,所以世尊取这个比喻。

  佛说法就像“筏喻”一样,我们没得度的时候,要依靠佛法;证果之后那佛法就不要了像过渡,没有过去,我们要船;过去之后登上那个彼岸,船就不要了。这个意思好懂,这小乘经上说的。金刚经》上不是这个意思。《金刚经》上佛教给我们,正坐在船上就不能对那个船有丝毫的执着,“即相离相,离即同时”,这就不是小乘的境界小乘“离”跟“即”不同时,大乘法“离、即”同时,就是“无住”跟“生心”是同时,是一不是二,这个意思深。宗门所谓“识得一,万事毕”,那个“毕”就圆满、没事了。这个“一”是什么?“一”是同时。我们在这里说的,“离相跟即相同时“,“无住跟生心同时”。“同时”就见性了,“异时”不见性,“同时”就见性,这一点要知道。

  “同时”是一切都同时,“性相同时”、“理事同时”、“因果同时”、“真妄同时”、“邪正同时”、“善恶同时”、“利害也同时”,没有一法不“同时”。“同时”就是“一”,宗门讲的“识得一”,意思在此地。有一切经,你们打开经本,“如是我闻,一时……”,“一时”就是“同时”,不是“异时”。“一时”就是一真法界,如果不同时呢?那就变成十法界、就变成六道,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这个观念要能转过来,那你修行的功夫就得力了

  今天我们修行为什么功夫不得力?我们也很认真的干,每天有不少同修告诉我,一天《无量寿经》有人念十遍、念十二遍,但是他境界转不过来,他不晓得“同时”,不知道是“一时”

  《金刚经》念得很熟,从头到尾背一遍,十三分钟,很了不起!我都做不到,我不能不佩服他。他这个境界还是转不过来,为什么转不过来?依旧是分别执着,心不清净、心不平等,不清净就不平等,所以他境界转不过来。换句话说,他依旧是“名字位”中人,你说可惜不可惜!没有办法从“名字位”提升到“观行位”。

  诸位要知道,我们念佛,“观行位”才能往生,“名字位”不能往生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还是不能往生,古人所谓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什么原因?“名字位”中。“名字位”是有口无心,你没真修;真修就是“观行位”

  真修”刚才讲了,两桩事情,一个是把观念转变过来,“观”;一个是“行为”转变过来,这是“观行”。“行为”是什么?“六度”。观念是什么?“无住”这很要紧。

  无住”就是什么都不放在心上,一定要心清净,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放下行吗?决定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那是妄想。妄想障碍了心性,你怎能不放下?这样我们才认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真的是无量法门修行的中枢,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我们念阿弥陀佛,身心世界要放下,不放下不能带着往生。带业是带旧业不能带新业,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此佛举问之微意”,举什么问?举报身不住。问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佛举这句话问的意思你要懂。让须菩提来答复,这一问一答,我们在这当中领会他的意思,领会到无住生心的深义,然后我们才得受用。得受用就是你会过日子了,你会生活了,你能够把轮回心改成佛菩萨的心。佛菩萨的心是无住,轮回心是有住,有住就是你心里头还有牵挂、还有忧虑、还有牵挂,那是轮回心。诸佛菩萨一切忧虑牵挂、分别执着统统没有了,那叫觉心。虽然一丝毫的分别、妄想、忧虑、牵挂统统都没有,而行布施。布施包括六度万行,这个意思前面都细讲过,不要再重复。不是单单修一个布施,布施包括我们整个的生活,包括我们全部的活动。这把意思懂得了,他为什么要问这个,然后你才懂得佛这个问真有味道,这经文才真有味道。

  【非身,有二意。】

  《金刚经》上即非、是名,这个句子用得很多,它的意思一定要懂得,一定要细心去体会。

  【一约证果,所证乃清净法身之体,非此报身之相。则非身指报身言。】

  佛法的确是圆融,玲珑剔透。不会的,那你是句句都说错了,要是会的,句句都圆融,妙就妙在此地。第一个意思证果,证的是什么?证的是清净法身,这是讲圆满的果位。如果从分证的果位上来说,这是大家不能不知道的,分证的果位就是证的无住,不但是大乘菩萨五十一个果位,小乘四果都不例外,证的是什么?无住。换句话说,无住功夫浅深不同,才分出菩萨这五十一个阶级。五十一个阶级统统都是证的无住,有人证得浅,有人证得深。证得浅的,果位就下一点,证得深的,果位就高一点,如此而已。由此可知,如果我们心还有住,你证什么果?这是我刚才说了,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无量劫的修行,连个初果都没证到。什么原因?就是你心总是有住,你有牵挂,你有分别执着,这害惨了。虽然念佛也不能往生,因为你有住。由此可知,凡是念佛往生的人,我问你:他为什么会往生?他心无住,所有一切忧虑牵挂统统放下了。除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之外,他心里头统统没有了,这样人能往生。还有挂念到你的亲情,挂念到你的财产,那就完了,还搞六道轮回。彻底放下,放下之后,身心放下之后是什么?快快乐乐的过日子,在生活当中一切随缘,顺境享福,逆境也享福。也许同修们听到就不懂了,顺境享福,逆境享什么福?饭都没得吃,还享什么福?享清福,心清净,心平等。他在顺境里面、富贵里面,没有乐受;这里很快乐,那完了,你就又堕落。逆境、困境里面,他没有苦受,他始终保持清净心,保持他的平等心,那叫真的享受。这才能懂得顺逆是一,不二。维摩入不二法门,顺境、逆境都享受。诸位想想,他那个生活怎么不快乐,怎么不幸福?这样人念佛就决定得生净土,与佛所修的福慧双严相应。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尽虚空遍法界接引度脱一切众生,他是修福。虽然度脱一切众生,他心里头不着相,无住。阿弥陀佛也是无住而生其心,都违背不了世尊这两句话的意义。所以证是证清净法身,这个清净法身怕大家听了又觉得是高深莫测,我还讲简单就是无住,清净法身就是无住,就是一切都不执着,相与非相都不执着,空有两边不执着,那就是清净法身,就是证的这个东西,而不是报身之相。所以尊者说即非大身,是指报身讲。第二个意思,也是从果证上。

  【既是法身体,法身周沙界,其大无外,遍入微尘;其小无内,无形相,无数量。】

  这是“大小不二”,“大小不二”里面就包含一多不二、性相不二、事理不二,统统在这一句里看出来了。

  【净名云,佛身无为,不堕诸数。】

  诸位要晓得,“佛身无为,不堕诸数”,“数”是数量。我们的身跟佛身是无二无别,众生跟佛,“生佛不二,生佛是一”,这些都是跟你讲真话、都是给你说事实真相。说事实真相反而不懂了;给你说假的,你一听就点头,佛不是众生,众生不是佛,你听了点头。我跟你讲“众生跟佛是一”,你就摇头,这怎么是“一”?那是真相,那是事实,那个“不一”是因为你有妄想、你有执着,你见不到事实真相

  【意显约体言,故说非身。则非身指法身言。】

  这一句话意思是双关的。佛说“大身”,“大身”里面就含有两个意思,所以“佛说非身,是名大身”。“非身”两个意思,“大身”也是两个意思,一个是指,这个文里头没有,“大身”两个意思,一个是从相上说,佛现的身的确是“大”;如果从法身上讲,法身尽虚空遍法界,那怎么不大!“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虽然现身,虽然是“应量”,可是诸位要知道,依旧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了不可得“,所以他”无住“。这就是说明,十法界那个相是幻相,这个”幻“是什么?变化多端,刹那在变化。”

  一真法界”是真相,为什么说它是“真”?佛法里面讲“真妄”的定义,简单地说,凡是会变的都是假的,都叫它假的,都叫它“幻”的,《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它会变化;凡是不变的,就叫它“真”的,这是说变与不变。

  “相”究竟是一回什么事?真相如何?真相都是刹那九百生灭业因果报的相续相。换句话说,“一真法界”里面它那个相续相是不变的,永远是这个相续相。“十法界”里头会变,为什么会变?刚才讲了,妄想、执着。《华严经·出现品》上,佛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六道凡夫,妄想、执着都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佛”是讲“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他们没有执着,但是还有妄想。“妄想”就是“无明”,“无明”没有断尽,“无明”是妄想,所以没有办法证得“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虽然也是相续相,但是它不变,这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示,现前对我们来讲非常有用。末后这个结论:

  【不必着有,不必着无。】

  “有无两边”都不可以执着。“着”就是“住”。

  【然后修因时,便能不取我相,不住六尘,而生清净心矣。】

  “清净心”是什么?自性,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性”是什么?“性”就是清净心在哪里见?在一切境缘上见,境界就是六尘环境。

  “缘”,我们佛法里面常讲,一个是“境”,一个是“缘”,境界的“境”;缘分的“缘”,因缘的“缘”。“缘”是讲人事环境,“境”是讲物质环境。环境把它归纳总不外乎这两种。从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里头就见性了,诸位懂吗?怎么见性?生“清净心”就见性。我在物质环境里面,显示我心很清净,不染,这见性了。人事环境跟一切人往来,善人也好,恶人也好,我清净心在这里现前,清净心现前就叫“明心见性”

  为什么会“明心见性”?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从这里见性,清净心现前世尊这个问的就有味道了,你要是不解这个意思的话,好像前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问的好像与这不相干。你看那个关系多密切,从这个关系我们真的明白,体悟到了、会作用了,就能应用在我们生活上。

  请看底下一段经文:

  经【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科题里头、小标题里头,小标题是解释经的,实在讲就是注释经文的。约经功校显,就这一部经的功德来做个比较,显示“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功德不可思议。

  这一段开示,世尊先用比喻来说,比喻得好,我们一般凡夫想不出,这一个大的数字比较我们想不出。

  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可以说大部分的时间在恒河流域,凡是讲到数目字多、数目字很大,他老人家就用“恒河沙”做比喻,大家都懂。恒河沙很细,确实像面粉一样,跟我们一般这个沙滩的沙要细很多,佛常用这个比喻。这一条恒河有多少沙?我们一般人讲“不计其数”,太多太多了,没法子去算。佛在这个地方用的比喻巧妙,把恒河的沙,每一粒沙变成一条恒河,恒河沙数的恒河,那里面的沙有多少?这个数字,我们今天用天文数字都没有办法来形容,简直是无法形容。所以尊者他这个想法代表我们凡夫,要是一粒沙变成一条恒河,那恒河数量就无量无数,何况那里面的沙?!先用比喻做一个前提,做一个大前提,然后佛再说明他自己真正的意思。

  经【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

  实在说,老老实实说。

  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诸位要记住这个数字,把恒河里面的沙,一粒沙变成一条恒河,恒河沙数里面恒河沙,再以一粒沙比喻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真的是无量无边无数。第一次世尊给我们校量功德,是用一个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一个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有没有人能做到?有,大梵天王可以做得到。大梵天王是娑婆世界福报最大的,他有这么大的财富,但是肯不肯布施另当别论,就是说他有这么大的福报。此地所说的,大梵天王也望尘莫及,不敢想象,这么大的福报。

  【实言告汝,说在此而意在下文。】

  这个并不重要,这是前提,真正的意思是在底下一节。佛是真的说、实在说,决定不是虚假的。“使知所说、持说之福,更多于此,是真实语,不可不信。”用意在下面。

  【恒河无量,河沙无边。借有为法之极大福德,作一比例。以显持说之无为法,福德更大于此。】

  但是这一段经文里头,有一个字我们一定要注意,“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字,《金刚经》的经文,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后面比前面深,后后深于前前,因此“善”的标准,后面“善”的标准比前面的意思要深。最前面那个“善男子、善女人”,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那就是“善男子、善女人”。经讲到此地,这个善像那个不行了,一定要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是这个地方的善男子、善女人虽然是一个字,同样的一个字,摆在哪个地方意思不相同,这是我们读《金刚经》决定不能够疏忽

  经【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前面的“实言告汝”,用意就在此地,怕你不相信。前面这个“布施”,那还得了,不得了!刚才说过,大梵天王也望尘莫及,也不能跟他比。我们能不能修这个福报?佛告诉我们是肯定的,能修。不但能修,你修的福报还超过他,比他还要大。用什么方法修?受持。这里头最重要的是“受持”,因为你要是不能受持,你怎么能演说?不能“受持”,就是这个经义你没有真懂,你没有真懂,你怎么能说得出来,说得叫别人听懂?!所以关键在“受持”两个字这个是要明了的。前面虽然说,屡次都在讲,唯恐我们疏忽了,显示出佛的苦口婆心。我们常讲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佛不止三而四,在《金刚经》上讲了七、八遍,这样屡次重复,这是显示出佛的苦口婆心。

  【四句偈等,极言持说极少之经,尚福德胜前,则持说全经,其福更胜,不待言矣。】

  经上举的例子,都说四句偈,四句偈是经中任何四句,这个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古印度人的习惯,四句叫“一首偈”,“长行文”也是如此,四句就算“一首偈”,不论句子的长短,所以经中讲的四句偈是任何四句经文,这是说少分。由此可知,要是能够“受持”全经,那个福德就更不可思量。

  【受持,则能自度。为他人说,则能度他。自度度他,是菩萨行。故福德极大也。】

  这不是世间任何“财布施”所能够相比的。《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面说得很好,“一切布施当中,法布施为最”,任何的财宝布施比不上“法布施”向下还有详细的说明。

  【布施知离相,是福慧双修。】

  前面跟大家报告过,“离相”是修慧,“布施”是修福。“布施”一定要离相,才能够符合“无住生心”。如果不懂得这个意思,与“无住生心”就相反了。我们现前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搞错了,我们不晓得“无住”的重要,起心动念心有牵挂,这很糟糕;有一丝毫的牵挂,念佛都不能往生,何况修其他的法门,你怎么能证果?!

  【又能深信因果。】

  深信因果非常重要,善因一定有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因”是起心动念,“果”就是业报的相续变化,这个道理佛在大乘经上讲得很透彻。《华严经》上所说的,所有一切现相,包括一真法界、十法界,“唯心所现”;十法界的依正庄严,“唯识所变”。“识”是什么?妄想,执着。所以要知道,起心动念就把那个相转变了,这也正是世尊所谓“一切法从心想生”,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从心想生。只要你心里面有想,就有十法界;妄想没有了,“一真法界”现前。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这个诸位要知道,所以不能带着妄想去往生,要用清净心去往生,所谓“心净则佛土净”。

  宗法门比其他一切法门要来得殊胜,殊胜的原因在哪里?其他法门要真的清净心现前,明心见性才算是成就。净宗不必,净宗只要把一切妄念暂时停下,把这个念头集中到阿弥陀佛就行了;所以他的清净不是真清净,相似的清净。其他法门相似的清净还是不能出三界,唯独净宗,相似的清净就能往生,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所以一切诸佛赞叹因为这个程度,我们努力是可以做得到的;达到真正清净,我们做不到。因此净宗称之为“易行道”,也就在此地;相对的,其他的法门是“难行道”。这个是“易行道”,我们走这个路子,的确是快速稳当。要深信因果——念佛是因,往生不退成佛是果。这个法子妙极了。

  【信心清净,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则能了生死、出三界,永脱轮回,不退成佛,殊胜果德不可思议。】

  这是一切诸佛所称扬的,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下面再为我们解释,为什么恒河沙数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受持演说’《金刚经》的四句偈”这个话确实是叫人难以相信,这不得不说。

  【财施不及法施,具含多义。】

  实在这个“多”是无量,里面真的是无量义。无量义太多了,此地是略举七条,略举七条来说明。

  【一、财施,施受未必有智。】

  “施”是布施的人;“受”是接受布施的人。“未必有智慧”,这个智慧,大家懂得了吗?未必是“无住”。“布施”的人着相,接受“布施”的人也着相,着相就没有智慧;心“有住”就没有智慧,不见得布施跟接受的人他心是“无住”。

  【法施,非有智不能施,亦非有智不能受。】

  这话是真的。如果没有智慧,他决定不能修“法施”。“法布施”需要智慧,特别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持”是你真正做到,佛教你“无住”,你真的就“无住”了,你做到那才算数,没做到不算数,没做到你没有智慧,你也没有能力修“法布施”。接受的人没有智慧,这个法的意思不懂。

  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金刚经》是无上妙法,我现在还有一点钱、有一点能力,我印一千本去布施,《金刚经》什么意思我也不懂,我印经布施,学布施的样子,样子学得很像,其实是不是真的“法布施”?不是,“财布施”,我花钱印经,“财布施”。我懂得《金刚经》是“法布施”、我不懂《金刚经》,印《金刚经》去布施还是“财布施”,这个要知道。

  我为什么印《金刚经》布施?听说印《金刚经》布施会得大福报,你看,他的心里“有住”,他心“有住”,这个有这么大的福报我才肯印,如果没有福报不印,一分钱也不出,你看,布施的人没有智慧。接受布施的人,天天在读诵《金刚经》,他心还是“有住”,听说念《金刚经》福报很大,住在福报相上,住相希望同修们在这个地方去领略它的意思,你才真正有所体会,你把这个原理原则应用在你生活上,我常讲的,你的生活会过得快乐自在、幸福美满,你过的是佛菩萨的生活,比神仙还要高。

  【二、财施,施得大福。】

  布施的人得福报,跟大家结广大的法缘,他将来得财富,这是佛在经论上常讲的。

  我们看到世间发大财的人,这些大企业家亿万的财富,这财富从哪来的?过去生中“财布施”所得的果报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不要以为他很能干、他的主意很多、手段很高明他能够发财,聪明智慧比他高的人很多,那个手法灵活的人超过他的也很多,为什么人家不发财,他发财?一定要知道果报,“财布施”的果报。“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果报是聪明智慧;“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

  所以世间人都想,我要财富、我要聪明智慧、我又要健康长寿,那么你就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全是“住相”!全是“住相”,所以不是“无住生心”,你是“住相生心”,搞的是这一套,所以比不上“无住生心”。“无住生心”,高!

  【法施,施受皆得大福。】

  得清净心。清净心是自性,没有见性的人不晓得;见了性的人,像六祖给五祖提出的报告,虽然话不多,可是说得很清楚,“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本来具足”就是一丝毫的欠缺都没有,圆圆满满的。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能生万法”那就是“有求必应”。佛法里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到什么时候“有求必应”?到见了性之后,“能生万法”你没见性,“我求,求都没有应,佛菩萨讲的话不灵”。不是佛菩萨讲的话不灵,你没有达到那个标准,你达到那个标准就有求必应,没达到那个标准嘛。你求是用妄心求,人家求是清净心现前。佛经没说错,你把意思会错了。

  再看底下一条,

  【三、财施但益人身命,法施则益人慧命。】

  “益”是利益、帮助。“财布施”是让你物质生活能过得好一点,帮助你健康长寿,你生活过得自在。

  “法布施”能够长养慧命,跟前面不一样,“慧命”里头一定有“身命”,“身命”里头没有“慧命”,这就是“法布施”的殊胜。

  【四、财施伏贪,法施断惑。】

  这在功德上讲,那个利益不相同。“财布施”,减少悭贪的欲望,悭贪是最严重的烦恼,使这个烦恼减轻,不能断惑。“惑”是什么?愚痴“贪嗔”是粗重的烦恼,“愚痴”是微细的烦恼,很难断。“般若”度愚痴,没有“般若智慧”不能断愚痴;不能断愚痴就是不能破无明,你就不能成就究竟圆满的果位。

  【五、财施,双方不出轮回。法施,双方可了生死。】

  这个功德利益怎么能比?一个再大的福报,像大梵天王他也是在六道轮回里面,福报享尽了还是堕落。我们讲前面经的时候跟大家讲过,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过去都当过大梵天王,这都不假,一定当过大梵天王,也堕过阿鼻地狱,统统都是事实。

  【六、财施,双方受用有尽。法施,双方受用无穷。七、财施,施小则所益小。】

  财布施”的这个福报,是“施”跟“报”成正比例,多“施”,果报就多,“大施”果报就大,“施”跟“报”比例是相等的

  【法布施不一样,小施可得大益。】

  像佛在本经所说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四句偈”是“小施”,所得的福报超过前面恒沙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得的福大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已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宗经教网(佛陀教育网)手机版的APP已经设计完成。这次设计的手机版APP有两个系统:安卓系统,苹果系统。

 打开APP首页,点击右上角“+”,根据你的学习情况来“编辑”自己的学习内容在首页。试一试,很方便的!

 已经在共修系统注册的学员,也可以在手机APP上用手机号登陆。

  苹果系统APP下载地址:打开苹果手机的“app store”,输入“净宗经教网”后,就能下载了。

  安卓系统APP有两个下载地址:

  (1)http://sj.qq.com/myapp/search.htm?kw=%E5%87%80%E5%AE%97%E7%BB%8F%E6%95%99

  (2)http://zhushou.360.cn/detail/index/soft_id/3508489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净土释疑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邮箱:foxdw_01@163.com

下载 下载 下载
0
  [最新报道]  
· (新版汇总)2014净土大经科注(001-100集)
· 净空老法师读诵《无量寿经》视频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六集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十六集
·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无量寿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
  [相关报道]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