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陀教育-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三十三集
 
  ·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如何学佛
· 认识佛教
· 净业三福
· 三皈五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了凡四训
· 沙弥律仪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 金刚经
  一门深入
· 一门深入重要性
· 师承的重要性
· 专修专弘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三十三集

来源: 净土释疑网 录入时间:2017-12-11 15:07:04
关键字:黄念祖 无量寿经
【 点击数:1698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妄也就是真,所以声字都是实相。因此从你持名的功德,因为这个都是佛的果德,而且声字就是实相,所以第十八愿的功德不可思议。

  底下就讲“发菩提心了”:“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这是“闻名发心愿”,后头还有“临终接引愿”,就这一段。

  “发菩提心”,我们就把元晓师他在《宗要》里头的解释拿出来跟大家介绍。元晓是朝鲜人。

  关于《无量寿经》,我们中国古来只有两本,另外两本都是朝鲜人的,一个是元晓,一个是憬兴。所以我们国内对于《无量寿经》的研究很不足,现在我们要回头,很不足。元晓他对于净土宗着作还不止一本。朝鲜他们的佛教很不错的,他们禅宗也很不错的,他们都有著作,当时的水平都很高,觉悟很高的。

  元晓的特点,他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里头,他特别重这个“发菩提心”。所以他讲“发菩提心”,我们就把它拿来给大家介绍。他也讲两种,一种是“随事发心”,一种是“顺理发心”

  “随事发心”,在《往生要集》里头,称为“缘事菩提心”。这个叫做“随事发心”,在《往生要集》称为“缘事菩提心”,密宗称为“行愿菩提心”,这是一种

  第二是“顺理发心”,“顺理发心”就是《往生要集》里头的“缘理菩提心”,也就是密教的“胜义菩提心”,殊胜,第一义谛,胜义谛,胜义菩提心,两种。

  第一种就跟四弘誓愿是一致的,“烦恼无数,愿悉断之”,这是如来的“断德”正因,“断德”;“善法无量,愿悉修之”,都要去修,这是如来的“智德”,你能够修这么多的法,很大的智慧;“众生无边,愿悉度之”,是恩德的正因,他对于众生有恩。所以这三个德,“断德”、“智德”、“恩德”合起来,“无上菩提之果”。所以,“无上菩提,誓愿证之”。这样就是三心,就是无上菩提的“因”。

  “因、果”,虽然是一个叫做“因”,一个叫做“果”,当然是有不同,但是这两个都无所不包。经里头说,“发心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先心难”。发菩提心,刚初发心是一种,毕竟成就又是一种。初发心是“因”,毕竟成就是“果”,这两个虽有不同,但是两个没有分别,因为从这个“因”必定得这个“果”。

  我们从黄河的“因”发源起,这个水一直流到大海,要从地图上看,大海跟黄河不就是一片水吗?哪能画出个界线来?!都是连着的。“因”和“果”,只是言字区别一下而已。所以“毕竟发心二无别”,黄河的水必然流到大海里头去。“如是二心先心难”,大家要知道,这两个心里头,“初发心”那个难。所以我们也要珍重自己,真正要是发了菩提心,千万要护持,不要退失,都要好好的护持。

  “如是二心”,在这样的烦恼恶浊之中你能发起菩提心,就跟火里头生出莲花一样

  如是两个心“先心难”,成就你就必然,你只要护持它就可以了。但你能在这种情况之下,邪说纷纭,种种的群魔乱舞,在这种情况你能发出一个很正的求正觉之心、正的觉悟,那个难!

  “自未得度先度他。”大乘心先要以利他出发;“是故我礼初发心”,经里的话,对初发心的人要顶礼。所以“发菩提心”很重要,这就是“发菩提心”。他说这个心的果报是以成佛为果,但是也有花报,花报就是往生净土。因为菩提心是广大无边,无有极限,所以他就可以得到往生,以成佛作为实果。这就是“随事发菩提心”,“断德、智德、恩德”。

  “顺理发心。”大家看看书上的文字,“信解诸法皆如梦幻”,你要相信、要理解,一切诸法皆如幻梦。《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要相信,要理解。有的人读是读,他并不信,得了点美金,拿来不当作是幻梦,他就当作那是命根子,你这个就没有真理解。要真正相信诸法皆如幻梦。

  “非有非无。”那就不落“二”。这个原理很高,前头理解很难,成佛还要先受顶礼,而这个它又还更不容易一些。“非有非无”,他离开这二边,一般人不是着“有”边,就是着“空”边。

  “佛说诸法空,为除诸有故;若复着于空,诸佛不能度。”佛跟你讲“诸法空”是干什么?因为你着了“有”。告诉你是“空”;你就执着“空”,那样佛没法度你。所以这叫“非有非空”,不落这二边,叫“边见”。

  “见惑”中头一个是“身见”,第二个就是“边见”,总是落在二边,不是此,就是彼,不能圆融。“非有非无”。

  “离言绝虑。”离开言说,没有思虑。“绝虑”,思虑之路绝了。所以他这个“必须除尽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处”。这是一个行不到的地方,不是你走所能达到的地方,你怎么能够到那个走不到的地方?你得除尽有所得的心。

  所以《心经》说:“以无所得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有所得、有所求,好的还是想得定、想得神通、想有智慧、想说法利众生,成为什么什么,这都是“有所得”的心。这在思虑之中是“离言绝虑”。

  “依此信解。”这样的信解,来发一个广大之心。

  “虽不见有烦恼善法。”没有烦恼善法的分别,不见烦恼和善法,不是说“无”,是“不见”。“不见”什么?不见他们的分别。

  “而不拨无可断可修。”一位老居士他说你这错了,不知道这是高丽(朝鲜)人的汉文。“拨无”我们在《义注》里就是排除,“拨”不就是“排”吗?!无不就是“除”吗?!不排除。“不见有烦恼善法”,但他也不排除有烦恼可断、有善法可修,中道。有人他有善法可修、有烦恼可除,他就看到烦恼、菩提的分别,就着那一边;因为没有分别,他就没有可断,也没有可修,着到这一边。

  底下“发愿”,我愿意烦恼誓愿断,一切善法誓愿修,虽然你有这个愿,“悉断悉修”,“而不违于无愿三昧”。所以我们要体会这个经,经中也有好多句子是这样的,我们都要圆融。虽然是“悉断悉修”,“而不违于无愿三昧”。

  “虽愿皆度无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我要度无量的有情,而没有能度与所度之别。

  “故能随顺于空无相。”这才是随顺于“空”,随顺于“无相”。

  所以一般都把这个“空”和“无相”体会偏了,成了顽空,把这个“无相”当作没有讲,当成龟毛兔角了,断灭见。

  “如经言。”如《金刚经》的话,“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就是“缘理发”的菩提心,如是心不可思议,这样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这个是“顺理发菩提心”。

  “随事发心,有可退义。”这是一个缺点,“随事发心”有的时候你还可以退。像舍利弗到了六住,他发了大乘心,人家跟他要眼睛,后来挖了一个,又挖一个,第二个挖了之后,人家说是臭的,用脚去踩。他说不行,这个事我办不了,算了,我别度人了,他就退了。所以“随事发心”,有可退义,舍利弗是很好的例子。而且是“不定性人,亦能得发”,没有定性,没有决定成就叫“不定性”,也可以发。

  “顺理发心。”你没有退转,因为他合乎理,没有什么可退转之因。“菩萨性人,乃能得发”,换句话说,决定成菩萨的人,叫菩萨性,不是他已经证了菩萨。

  “如是发心,功德无边,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诸佛穷劫来说这个功德也说不尽。这就是两种发心,现在咱们这的发菩提心就是这两种都可以。所以品位有不同,就是这。所以品位都是智慧的问题,智慧再差只能生边地。我们现在有人稀罕神通、稀罕入定,不知道智慧比禅定、比神通重要得多。

  在《劝发菩提心文》里头说,“发菩提心,诸善中王”,善中之王。引了《华严》的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你忘了菩提心,你去修种种善法,这是魔做的事,《华严》的话。

  《无量寿经起信论》,这是彭绍升的论:“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菩提心”是佛的本源,佛之为什么能成佛?就是因为菩提心。

  “众生之慧命。”是我们智慧的命,比我们身命重要,你有身命不见得有慧命,有的人是保存了身命,可是断了自己的慧命,菩提心是众生的慧命。

  所以咱们佛教中,师父的恩比父母的恩重,父母给你的是你的身体和身命,善知识给你的是你的慧命,菩提心是众生的慧命

  “才发此心,已成佛道。”所谓“初发心时”便成佛道就是这个意思,圆教就是如此。原话是这样,“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前头也说,“如是二心先心难”,他要顶礼初发心,所以初发心的功德很大。为什么这个心这么重要?因为经中后头有五种智:“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这些智慧,菩提心跟这些智慧是相应的,所以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而且本经是三辈往生,上辈、中辈、下辈都是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可见发菩提心是首要的事情。

  第十九愿就是“闻名发心”,后头还有“闻名得福、闻名得忍”。所以此愿,我这原来是“亦可”,现在把它改一改,把“亦可”改为“理应”,理是道理的理,应是应当的应,亦可两个字把它改成理应,更肯定一点。按道理说应当解释为,因为你闻了佛的名号,蒙佛的加被,而你发了心。闻名得福,后面闻名得忍都是如此。这是讲发心的重要。

  “修诸功德…昼夜不断。”六度的功德都要修,“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以上的这种大愿大行不退转,没有改变,“复以善根回向”,用自己所修的善根都来回向,回向什么?“愿生我国”,可以生到极乐世界。

  “一心念我。”“一心”过去已经解释过了,这所指的就是坚定的信心,这个“心”不为他心所夺,不因为别的心,憎恨心、淫欲心把你的念头抢过去、被它所占领,那就不行。所以“一心”者就是一个坚定的信心,不为他心所动摇的。《教行信证文类》说:信心就是“一心”,“一心”就是心无异念。

  《止观》里头讲“一心”是什么?“修此法时,一心专志,心不余缘。”这不是讲“一心念”我吗?!这又是讲的“一心念”。怎么叫“一心念”?就是“一心”专在这件事情上,心不余缘,不想其他的,这就是“一心”。

  “一心”有“事一心”、“理一心”。上面所说的就是“事一心”;你要是入了诸法实相就是“理一心”。这样“一心念我”,没有告诉你一定是“事一心”、是“理一心”,都好,就是现在你还谈不到“事一心”、“理一心”,只要是先从不去想别的入手,这样开始就可以就照善导大师所说的:“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远,念念不舍。”就这么专念,行也念、坐也念、卧也念,不管时间多少,念念不舍。

  所以善导大师他念佛,当年长安城里头没有不念佛的,他就教大家念佛。他念佛,念一句佛就一道光。后来有位少康,他也是净土宗祖师,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从嘴里出一尊佛像。现在我们不以这个来标榜,但是确实会有这些事情。

  我们现在就是说,你现在不杂余念,专注这么念,就已经合乎这的“一心念我”,你就这么“事念”,慢慢自然而然也就会达到“理念”。所以《弥陀要解》里说,“从事持达理持”。这个地方就是说,前头是说闻名发心这个愿,第十九愿,“昼夜不断”到这就是前头第十九愿,后头是第二十愿。因为闻佛的名号他就发菩提心,修六度种种功德,就不退,他拿一切善根都回向求生极乐,而且念,昼夜不断的念,这就会往生。

  底下是第二十愿,这里头是一段,一共二十四段,“段”是二十四,“愿”就是四十八。“临寿终时”,所以底下是“临终接引愿”,这很要紧,是临终佛来接引。

  “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佛跟许多大菩萨都来接他,现在他的面前,他看见了。

  “经须臾间。”须臾之间是很短的一个时间,四十八分钟就生到极乐世界。

  “作阿惟越致菩萨。”他就是阿鞞跋致菩萨。这一愿是临终接引愿。

  临终这个时候人是昏乱的。宋朝的灵芝师,这是一个很有名的高僧,他讲的:“凡人临终,识神无主。”识神就做不了主。“善恶业种,无不发现”,你这一生所做的善事、所做的恶事,这些业种这时候都要发现。人在临死的时候,一生所作所为都要在心里头出现,做一点好事心里头很高兴,做了坏事心里非常痛苦。

  “或起恶念,或起邪见。”有的人临终忽然要吃肉,种种很多很怪的现象。

  “或生系恋。”贪恋什么。

  “或发猖狂。”发疯。

  “恶相非一,皆名颠倒。”所以临终一般人是颠倒的时候,临终的时候四大分离苦不可言,再加上颠倒,这个时候要想用功,有很多人还希望临终能用功,凡夫是很难办到,你要没有特殊的修持,一般是办不到的。现在是仗什么?仗弥陀大愿加被

  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说:“娑婆众生,虽能念佛。”念佛的很多,可是“浩浩见思,实未伏断”,没有断。不但没有断,伏都没有伏,压一下都没能压住

  “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到临终他心能不颠倒、能念佛。

  “原非自力而能主持。”自己的力量是没有办法。所以这就是一个很显着的分别,你是靠自力还是靠他力。就是禅堂里头都要用“楞严咒”。《楞严经》讲,你没有咒的加持,打坐你不着魔是不可能,你不能念咒也要把咒写在那。所以完全靠自力,种种的因缘来干扰。“自力不能主持”,底下就是《圆中钞》的话,“全仗弥陀而来拔济”,这个时候完全是仗弥陀来救济你,你虽然不是正念而能正念,这个正念是佛的加被力。我们都不可能离开加被力,现在我们做一点事情,都在佛的加被之下你才能

下载 下载 下载
0
  [最新报道]  
· (新版汇总)2014净土大经科注(001-100集)
· 净空老法师读诵《无量寿经》视频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六集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十六集
·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无量寿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
  [相关报道]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