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陀教育-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338集
 
  ·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如何学佛
· 认识佛教
· 净业三福
· 三皈五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了凡四训
· 沙弥律仪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 金刚经
  一门深入
· 一门深入重要性
· 师承的重要性
· 专修专弘

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338集

来源: 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6-06-12 20:36:17
关键字:长舌相,译场,不动心,五毒,真修行,看破,菩提心,持戒,定,法身,不执着
【 点击数:1066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

 

 

净空法师  2016年5月23日 讲于 香港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遍法界虚空界从哪来的?法身变现来的

 

  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零六页最后一行。

  【科】壬三、叹彼佛刹

  【经】观彼殊胜剎。微妙难思议。功德普庄严。诸佛国难比。 

  这个赞叹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赞叹的,让我们联想到十方三世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没有一尊佛不像世尊一样赞叹。由此可知,弥陀的功德无比的殊胜,十方一切诸佛都比不上,他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功德,无量的悲心,开净宗法门,度无量无边苦恼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就成佛。所以这个法门叫人“难信易行”,只要不怀疑,真正相信有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不会欺骗我们,有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接引众生。

  我们看经文:

  【经】观彼殊胜刹。微妙难思议。功德普庄严。诸佛国难比。 

  这首偈很普通,要多念,要多记熟,让我们时时刻刻想到极乐世界。

  下面我们看念老的注解:

  【解】㈢赞佛国土。极乐世界“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其形色、光相、名数,皆不能称说,亦无能清辩。

  没有人有这个能力清清楚楚的把它辨别出来,它太多了,无量无边。

  【解】盖彼土殊胜微妙,非言思所能及。

  “言”是言说,说不尽。“思”是思维,无法想象,太微妙了。

  【解】故曰:“观彼殊胜刹,微妙难思议”。种种庄严,入一法句,即清净句,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它的体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是从这一个体出现的。法身没有相,法身确实充满真实无量刹。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告诉我们,“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第一个是智慧,具足真实智慧,这个智慧无量无边;具足功德,功德不是外头来的,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相好,相好是形相,六根能够接触得到,也是无量无边,无法想象,无人能说出来。法身没有相,能现一切相,现相不能说它有,不现不能说它无,真正是“离四句绝百非”,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见到了。

  如果不是在极乐世界,十方诸佛刹土里头一定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才见到。虽见到,还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因为见到法身,圆教初住菩萨就见到了,往上去,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个阶级见到圆满的法身。等觉才见到圆满法身;前面四十个位子也见到法身了,不圆满。

  所谓“分证”,古人用月亮做比喻,把圆满的法身比喻作满月,十五你见到是满月;满月之前从月牙到我们农历的十四(十五是满月),都是“分证”,一天比一天见得多一点。到十五圆满,十五是究竟见到;十四之前是“分证”见到,不是圆满的。这才能真正见到自己本来面目。

  遍法界虚空界从哪来的?法身变现来的。法身,有缘就现相,没有缘不现相。哪些没有缘?等觉菩萨以上就没缘,他们所见的是什么?大光明藏,一片光明,那是法身,法身不生不灭。法身在哪里?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这个世界,这个地球,这个太阳系,银河系,我们所体会到的虚空法界,都在法身之中,没离开法身,离开法身它不能存在。

  像我们看电视,频道所显的这些现象离不开屏幕,离开屏幕它就不能显现,屏幕就好像是法身,要依靠屏幕现一切现相。

 

持戒的目的是得定;得定的目的是开智慧

 

  所以现相不是真的,现相都是生灭法;常寂光不生不灭。所以,现相,不能说它有;不现相,不能说它无。古往至今,多少聪明人在探索这个问题,用的方法对了就有缘。这方法是什么?戒定慧,持戒得定。持戒的目的是什么?是得定得定的目的是开智慧。智慧开了,这个境界就见到了;智慧不开,见不到。我们今天能够体会到一些,是听释迦牟尼佛说的,释迦牟尼佛要不给我们说明,我们不知道。

  【解】极乐依正,悉是实相功德之所庄严,平等普现。

  那个世界只有两种人:一个是佛,阿弥陀佛;除佛之外是菩萨,是佛的学生。佛是老师;菩萨是学生,都是菩萨,而且都是大乘菩萨。为什么?“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就是大菩萨。没有发菩提心,不能往生,所以菩提心重要。前面我们学过,四土三辈九品,统统需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才能往生,这个是不能不知道的。

  【解】故下云“功德普庄严”。如是妙土,如经云:“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故云“诸佛国难比”。

  比不上。诸佛国也是我们自性变现的,极乐世界还是自性变现的,统统是自性变现的,为什么还有差别?这个差别怎么发生的?《华严经》上佛告诉我们,这个宇宙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都不外乎“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心所现”,再加上个“唯识所变”就不一样了。如果只有“唯心所现”,没有“唯识所变”就完全相同。

  什么地方没有“唯识所变”?实报庄严土,每一尊佛都有实报庄严土。释迦本师的实报庄严土叫“华藏世界”;极乐世界的实报土,叫“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里面没有“识”,“八识五十一心所”没有,只有“心现”,没有“识变”。那我们这个世界,除了华藏世界是心现之外,其他的九法界都是“识变”的。九法界里面还包括佛法界,也就是其他的十法界,“唯识所变”。

  所以“十法界”里头“佛法界”那个“佛”是什么地位?这个不能不知道。贤首天台都说,那个佛的地位是“相似即佛”。佛在经上讲的“戒定慧三学”,他都懂得,而且依教奉行,学得很像。为什么叫“相似”?他没见性,烦恼伏住没断,他还是凡夫。六道里是凡夫,大乘教叫他做“外凡”;“十法界”(里)“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叫“内凡”,把它分成内、外,内是靠近觉悟,所以十法界里面的佛要断无明(无明真的断了)。

 

修行就是境界上练功夫;真修行就是“看破、放下”

 

  什么叫“无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就是断了“无明”,“无明”就是起心动念,所以它是属于“识”。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愈来愈严重,起心动念是“无明”,十法界里面的佛,分别,分别也断了,那就是菩萨。阿罗汉还有分别,执着断了是阿罗汉,阿罗汉没有执着。

  这些理事搞清楚、搞明白,我们就知道怎么叫修行、修什么。大乘教里面,修行就是在境界上练功夫。练什么功夫?练不执着我对于世间一切法,七情五欲不再执着,一切都随缘,不放在心上,这就是阿罗汉。如果是真正断掉了,断掉就证阿罗汉。阿罗汉修什么?修分别。没有执着,他有分别。分别断掉之后,他就提升了,菩萨,菩萨不分别。菩萨再向上提升,他就成佛了,菩萨还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所以最高的不起心、不动念那就成佛了,眼见色、耳闻声,看得明白、听得清楚,不起心、不动念这叫佛。

  修什么?就修这个。所以用什么方法修?什么方法都行,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方法、门道无量无边、无数无尽,所修的是一桩事情,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如果你见色闻声,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统统都有,就叫六道凡夫。“凡”跟“圣”是从这来的,不能不知道。

  明白了,那就晓得,真修行就是“看破、放下。我跟章嘉大师见面头一天教给我的——看破、放下。

  “看破”是了解事实真相,就看破了。“放下”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看你放几多,你在哪个位次上

  真正不执着就证阿罗汉果,六种神通现前,智慧、德能都现前,这是小乘。

  不分别是菩萨。菩萨的阶级很多,各宗判教不一样,那个关系不大,没有什么大关系,原理、原则完全相同。总而言之,还是要用看破、放下,不能停止,还要努力。证得阿罗汉之后,一定要向上提升去做菩萨,十信位的菩萨、十住位的菩萨、十行位的菩萨、十回向的菩萨、十地菩萨,才有等觉、妙觉,才圆满。

  所以极乐妙土,妙不可言,如经云,超逾十方一切世界,“逾”是超过。

  【解】故云“诸佛国难比”。

  不能跟它相比。

 

无论是世法、佛法,人的成就大小,跟心量成正比

 

  【科】壬四、叹发大愿

  这个叹是赞叹,赞叹发大愿的人。

  【经】因发无上心。愿速成菩提。 

  人要发大心,为什么?希望早一天成无上菩提,菩提就是大觉。大觉从哪里来?从心量大来的,那个心量大到什么?无比的广大,是佛,心量小的不能成就,这两句话提醒我们,人的心量小,念佛,像蕅益大师比喻说的,念到“风吹不动,雨打不湿”,这做比喻,没有发菩提心,能不能成就?不能成就,还是六道里的凡夫。

  一个人成就无论是世法是佛法,成就的大小跟心量成正比。你有多大心量,你就能有多大成就。学佛要成无上道,超越世间太大太大了。那我们学佛要用什么心量?要像释迦牟尼佛的心量,要像阿弥陀佛的心量,你才能够了生死出三界,了生死就是脱离六道轮回,不但脱离六道轮回,还要脱离十法界,不发心怎么行?不发心你对这个地方有贪恋,你舍不得这个地方,你为什么不能成就?就是舍不得障碍了你,因发无上心,愿速成菩提,我们看念老的注解。

 

我真信、我真愿意去而不念佛,不能往生

 

  【解】㈣赞感人发心。“因发无上心,愿速成菩提”。

  感叹有这样发心的人。

  【解】十方菩萨见彼土庄严清净,超踰十方,佛号功德,普度一切,因发大心。

  是念佛去的,“信、愿、持名”,这叫三资粮,如鼎三足,缺一不可。虽然说蕅益大师讲得好,“能不能往生完全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都在念佛功夫的浅深”。如果你说,往生的条件只要有信、有愿,我可以不要念佛。我真信,我真愿意去,到后来怎么?不能往生。

  蕅益大师讲错了?没讲错,你是有资格往生,为什么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没有你的位子,你往生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没这个地方容纳你。下下品往生的人,至少也念了一句阿弥陀佛,一句十句,这讲最少的。一生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那个一念、十念下下品。你要是连一句阿弥陀佛也没有的话,那下下品你都不能去,你到极乐世界打个转就回头了,那个地方没有你的位子。这我们要晓得,好像上学去读书了,学校让你进去了,没有这个班级,你想进哪?没有,这个道理要懂。

  念佛功夫愈深,品位愈高,念到“功夫成片”,那就不在“凡圣同居土”,“功夫成片”就是“方便有余土”了。

  什么叫“功夫成片”?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没有。换句话说,他能做到什么都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放阿弥陀佛,时时刻刻就是一句佛号,不拘多少,计数、不计数都没关系,关系在“放得下”,什么都放下了,都不管了。这个重要!

  世间事,好事、利益众生的事情要做。做了怎么样?也不放在心上。心上怎么样?心上还是一句佛号,这个功德不可思议,普度一切。

  所以“信、愿、念佛”,这叫“三资量”。“念佛”是“行”。信、愿、行”,“三资量”具足;你只具足二条,第三条没有,不行!

  许许多多人在那里产生误会,读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看到蕅益大师这句话欢喜,“能不能往生全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浅深”。你不念佛,一声佛也没念过,你到极乐世界去没有这个品位,下下品品位临终一念、十念,没有品位怎么样?到那里去你没有立足之地。换句话说,阿弥陀佛不来接引你,你不能不知道。

  老实念佛还是很重要的事情,有“信”、有“愿”,后面加“老实念佛”,没有一个不往生的,万修万人去。

  这个底下说:“佛号功德,普变众生,因发大心。”

  发什么心?下面说了:

  【解】愿已成佛,亦成就如是刹土。

  要愿自己成佛,念佛成佛。成佛之后,你的佛国要像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一样,行吗?行,要有这个心。有这个心自然成,为什么自然成?极乐世界是法性土。极乐世界在哪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在,在怎么样?没有缘看不到,是这么个关系。

  古德告诉我们:“净宗法门,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个话什么意思?极乐世界遍满法界,这是事实真相。极乐世界融合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变成什么?变成一佛土。这个“佛”是谁?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名号什么意思?“阿”翻成中国意思是“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成佛是“无量觉”,哪一尊佛不是无量觉?!只要成佛了都叫无量觉,你明白了没有?所以只要成佛,你居住的佛土就是极乐世界,就是遍法界虚空界,究竟圆满,一身就是无量身,一身叫“阿弥陀佛”。“无量身”叫各种不同的名号,《万佛经》里面讲了一万二千多个佛号,佛号讲得完讲不完?讲不完。真的无量无边,无尽无数。

  所以整个法界说到最后“一法界“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一句话我相信学佛的人听到耳熟,意思你没懂,你要懂就晓得,诸佛是“一法身”。那我们呢?我们不是佛,跟佛还是“一法身”,他知道,我们不知道。

  极乐世界是妙土,我们这个地方也是妙土,也不例外,到最后回归到一个原点,回归到自性,功德就圆满。

 

佛法的“慈悲”与世法“爱”的相同和区别之处

 

  我们要常常有这种概念,心量自然扩大,慈悲也就随着心量扩大,对一切众生有慈悲心、有爱心,佛法讲“慈悲”不讲“爱”,为什么?“爱”里头有情。“慈悲”里头没有情,有智慧。换句话说以智慧为体的“爱”叫“慈悲”,“慈悲”里头加一点感情就是“爱”,不同在这里。

  佛法殊胜,学了之后利益无量无边,学了以后确确实实对内帮助我们化解了“贪、嗔、痴、慢、疑”;再深入一层,化解了妄想、分别、执着,就成佛了

  化解“贪、嗔、痴、慢、疑”是阿罗汉的境界,对外、对人、对事化解了“怨、恨、恼、怒、烦”,(“烦”是烦恼,烦)。外,没有“怨、恨、恼、怒、烦”;内,没有“贪、嗔、痴、慢、疑”,你说你快不快乐?你幸不幸福?这种生活是不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

  内,没有“贪、嗔、痴、慢、疑”;外,没有“怨、恨、恼、怒、烦”,生活在哪里?生活在智慧、清净、平等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在哪里?就在当前,一步也没离开,境随心转,你说不是,你当然不是,你有“恼、怒、烦”,你有“贪、嗔、痴、慢、疑”,你见不到这个世界;你必须把这个错误念头放下、丢掉,它就现前,法性土就现前,统统在一念。

  下面念老引《维摩经》来说:

  【解】如《维摩经》云,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亦能如是济度,尽未来际。

  《维摩经》上讲,这是说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清净国土庄严自己的国土、成为自己的佛土。这是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用五劫时间去考察、去学习,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国土他都到了,都去考察、都去参观、都去学习,回来之后成就自己的国土。自己国土怎么来的?是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里面微妙的大乘,诸佛国土里面的好事极乐世界全有,诸佛国土里头还有一些欠缺的极乐世界没有,这就成为一切诸佛刹土里头第一殊胜。

  希望这些菩萨们都能发无上心、都能成就菩提,自己度众生的国土就像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一样。这就是这两句经文的意思。

  【科】辛三、佛光益众。分二:壬一、弥陀放光。

  【经】应时无量尊,微笑现金容,光明从口出,遍照十方国,回光还绕佛,三匝从顶入。

  这佛放光。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

  【解】右文显感应道交,如来放光加持。

  这个“如来”是“阿弥陀佛”。

  【解】《宋译》曰,尔时彼佛无量寿,化导他方菩萨心,密用神通化大光,其光从彼面门出,故知无量尊即无量寿佛。

  这从《宋译》里头经文非常明显就是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

  【解】(阿弥陀佛)微笑现金容,于彼佛金容,示现微笑之相。

  阿弥陀佛微笑,现这个相,故知无量尊就是无量寿佛,微笑现金容。

  【解】《会疏》曰,应时,应菩萨发愿时,欣笑,授记之相,如来常住三昧,将欲说法,安祥而动。

  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禅定”,梵文的意思是“正定”。“三”翻作“正”。“三昧”是正定,这点我们也要知道。

  菩萨住正定,无有不定时。“定”是什么?心里面没有一个念头,这叫“正念”。“正念”是无念,有一个念头就不叫“三昧”,叫“起心”,起心动念起心就是动念,动念就是起心,中国人常常把它连起来在一起讲,起心动念、动念起心,那怎么样?那就不是佛。佛心不动,惠能大师告诉我们,他开悟的时候第四句话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本无动摇”就是“常住三昧”,所以也可以说它是“自性本定”,没有起心动念,“常住三昧”。

  【解】如来常住三昧,将欲说法,安祥而动。故佛心湛然,无喜无忧。

  这些我们都要把它记住我们学佛,希望能跟佛一样,在日常生活当中心能湛然不动,像水一样清净,没有染污、没有波浪叫“湛然”,“佛心湛然。七情五欲没有,喜、怒、哀、乐、爱、恶、欲全没有。为什么?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那是忘(妄)心。所以他没有欢喜,他没有忧虑。忧虑”是烦恼,“喜”也是烦恼。为什么?动心了真心一动就变成忘(妄)心,不是另外有个妄心,不是的。真心动了叫妄心,六道凡夫全是妄心。为什么?心动了,天人欢喜,三途忧恼,都是动心。

  修行人修什么?修不动没有办法叫心不动,这个功夫太难了,总是会有念头。那净宗的方法就妙了,就是“阿弥陀佛”这方法,要动念只有一念----“南无阿弥陀佛除这一念之外没有念头,无喜无忧,这是什么心?这是佛心。佛心就是真心,无喜无忧的心是真心,无动,无想,这就对了。

  中国人造字,中国的字有意义,你看“想”,“心”里头有“相”,你想一个人有个人相,想一桩事情有事相,“想”就有“相”。“思”呢?思就有分别,你看“思”,“心”上,上面是个“田”字,“田”就是画格子,分别。心里有分别叫“思”,心里头有“相”叫“想”,“思想”是妄心。佛呢?无思无想,无喜无忧,这是正常的,这是真性流露我们看到这四个字的时候能真做到,这个人大公中正,没有欲望,没有私心。

  佛这个时候看到大众赞颂,佛现了微笑,这微笑就动念头了,动什么念头?说法。

  【解】若将授记时,现欣笑。

  这“授记”是开示,为大家说法。“授记之相,如来常住三昧,将欲说法,安祥而动”。你看这“动”,不像我们现在社会,所以很麻烦。我说这话什么意思?想求学的人找不到老师,好老师想传授学问找不到学生。为什么找不到?现在年轻人心浮气躁,我们细心去观察,你看各人年龄阶层的人,从幼儿园的学生、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在社会上工作的这些青年、壮年;再看老人,哪一个不心浮气躁?!难得见一个心情清净的人,找不到。老年人也发脾气,也有怨、恨、恼、怒、烦,心里头是贪、嗔、痴、慢、疑。这十个字在我们这个社会各个阶层、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普遍看到。这麻烦在哪里?麻烦在圣教不能推行

  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道书在,人可以念,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就是这十个字——“贪、嗔、痴、慢、疑,怨、恨、恼、怒、烦”,有这十个字,学生有这十个字,老师不能教。老师有这十个字,没有办法教学生。为什么?学生不相信,你自己没做到,难就难在这里。

  所以佛法,特别是大乘,彻底放下,不管是好念、坏念,一个念头都不能有,无喜无忧,清净心现前,没有染污,没有波浪,没有动摇。这是什么?这是自己的真性,这是自己的本性。惠能大师开悟第四条说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它没动,它没有摇晃过,像水一样干净,不动,没有波浪。

 

梅光羲有一个好相,他的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鼻尖

 

  【解】若将授记时,现欣笑,舌相薄净,如赤铜色,舌上五画如印文,笑时动舌,出五色光。

  释迦牟尼佛的舌相伸出来可以把脸盖住。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们,他的舅父梅光羲居士,我们的李老师是梅光羲的学生,梅光羲有一个好相,他的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鼻尖。经上有,舌头能够舔到鼻尖,好像是“三世不妄语”才有这个好相,所以他讲经人家喜欢听,相信他。“三世不妄语”可以舔到鼻尖。那要多少世不妄语,这舌头会把脸盖起来?

  【解】舌相薄净,如赤铜色。舌上五画,如印文。笑时动舌,出五色光。

  这个舌能放光,这个五画就是五色光。

  【解】《宝积经》云:“诸佛常法,若授地狱众生记时,尔时光明两足下没。乃至若授菩提记,尔时光明从顶上没。”

  就放光,放光以后光回来了,回来的时候从哪个地方消失?要是为菩萨授记,光从顶入;给地狱众生授记,光从足下入。回光过来,光到哪里去了?光从足下没有了。

  我们再看此地:

  【解】“彼国纯一大乘故,更无余乘记。故云‘从顶入’。”
     统统是授菩萨记。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大乘菩萨,为什么?不发大乘心,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前面“三辈往生”告诉我们“发菩提心”,“菩提心”是大乘心。往生条件第一个“发菩提心”,“信愿”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三辈往生”条件是相同的,统统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修净土的人决定不能忘掉。

  “菩提心”就是“清净心”、“真诚心”。我写的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写了十个字,大家好记。第一个是“真诚”;第二个是“清净”;“正觉”、“慈悲”。修行下手,“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专修净土,处事待人接物常常想到要用“真诚”,不欺骗自己,不欺骗众生。我们学佛,佛菩萨都是用“真诚”,“真诚”是菩提心的根,菩提心起作用,就是“清净、平等、觉”,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大家看到佛光,是从佛头顶上入进去的,就是光收了。光放出来之后,收的时候从顶上进去,这就说这对象是大乘,不是其他的;罗汉、权教、人天,不是。“故云‘从顶入’”。

  【解】《魏译》示放光之因,盖为“当授菩提记”。

  这是说为什么要放光,是为了“授菩提记”,这时候要“授记”。

  【解】《嘉祥疏》曰:“正明授记,表得时机,所以欣笑口出。

  好像学校读书,考试圆满了,通过了, 应该要授给他学位,所以欣笑口出,面孔微笑,口出放光。

  【解】先还从顶入者,表吐言说,为物授至极法身之记也。”

  这个“记”是至极法身之记,是成佛之记,不是给你授菩萨的记,是授佛的记,就是大家将来必定成佛。在什么地方成佛,都会给你讲清楚,这么多人,大家成佛也有先后不同,国土也有不一样,成佛为什么?成佛为度众生,不为自己。

  下面念老给我们解释的:

  【解】意谓佛正为大众授记。因时机成熟,故现微笑。并放光明从口而出。遍照十方,光回绕佛三匝,入佛顶中。此表为众所授之记,为至极法身之记,即究竟果觉之记也。又《望西疏》注光明照十方,还入如来顶者,“依《华严》表授菩萨成佛记也”。

  “依《华严》表授菩萨成佛记也”,《望西疏》里头讲得更清楚更明白,授什么记?为菩萨授成佛之记,菩萨有感,弥陀有应。我们这边真正修行,如理如法,如佛所说,我们都能做到,一心向往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忘记苦难众生,我到极乐世界是为什么?是为成佛。成佛为什么?是为度众生。

  现在没成佛,我想度众生,智慧、神通、道力都不足,没有办法教化他。这些“有缘众生”我看到了、我听到了、我想到了,都属于“有缘众生”,那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佛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阿弥陀佛哪有不照顾的道理。这个要懂,阿弥陀佛照顾,他就现身说法,就有感应,我们用这个来感,佛会有应。“(依《华严》表授菩萨成佛记也)”。

  【科】 壬二、会众互庆

  这些人互相感到非常幸运、非常欢喜。

  【经】菩萨见此光。即证不退位。时会一切众。互庆生欢喜。

  这得到阿弥陀佛威神加持,就证得了。“不退位”是成佛不退转位菩萨,对谁说的?全是对法身菩萨说的。这个“不退位”,就是“阿惟越致菩萨”,证得了,真证得了,我们讲“法身大士”。

  不退者,不退转之略称,即阿惟越致菩萨。

  【解】是故“时会一切众,互庆生欢喜”。

  “敬叹佛光未曾有”,稀有难逢,不是这种因缘聚会,佛不现这个光明,佛能现这个光明,是看大众修行成熟了。

  【解】各各俱发菩提心,愿出尘劳登彼岸。

  “尘劳”是六道轮回生死,还包括十法界,脱离六道十法界,这就出了十法界。证得“圆教初住、别教初地”,就是入实报庄严土。在实报庄严土里面修行到等觉地位,佛才给你授这个记。所以这些我们一看就了解了,这些人统统是等觉菩萨,所以发菩提心,圆满的菩提心,登彼岸,这是如来大涅槃的彼岸,极乐世界毕业了。

 

“佛语梵雷震”

 

  末后这个两句是佛说法了:

  【解】 弥陀放光,随即说法。故下曰“佛语梵雷震”。此佛字,乃阿弥陀佛也。佛音清净,故曰梵音。又如梵天王,故曰梵音。

  “梵音”通常有这两个意思,一个是表佛菩萨的清净音;一个是表大梵天王。大梵天王是四禅天里面初禅天王,修清净心,身心清净,所以称为“梵天”,故曰“梵音”。

  【解】《智度论》曰:“如梵天王五种声从口出

  这是经上常常对大梵天王的称赞。

  【解】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闻,闻者悦乐。三、入心敬爱。四、谛了易解。五、听者无厌。”

  这是大梵天王音声的五种德相,初禅天不很高,上面还有二禅、三禅、四禅,再上去还有四空天。初禅天、梵天,“梵”是清净。我们羡慕他,怎样学习?日常生活当中言语要真诚,这第一个,要温柔,没有暴力的现象;要清净,没有染污;要平等,没有分别;要慈悲,别人听了生敬爱心。

  “敬爱”是道德的根本,“爱”就是孝敬,孝养父母是“爱”,奉事老师是“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就是“孝敬”,时时刻刻,自己总是从“孝敬心”出来,帮助别人回归到“孝敬”,这就对了。我们有这个心,有这个念头,就有感应。

  【解】“雷震”喻也。《嘉祥疏》云:“震雷能骇动物情,譬说法皆动无明之识也。”

  “识”是情识,情识都是烦恼,听了佛说法,听懂了、明白了,能把无明烦恼放下,有这个好处。

 

翻译场里面的人,都是修行证果的人

 

  【解】又《净影疏》曰:“震法雷者,法无碍智化众生也。”

  说这个震法雷,“法”是无碍智,智慧,佛菩萨言语都是真实智慧,都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所以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些人所说的东西,统统都从自性流出来的,没有通过阿赖耶,就是没有妄心来障碍他,他的东西是正法,今天讲精华,糟粕,它全是精华,没有一个字是糟粕,这什么人?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在华严,初住以上的菩萨,是(在)别教是初地以上的菩萨。

  所以经典的翻译,我们年轻时候有怀疑,为什么怀疑?我们在学校念书,念古文,老师叫我们把古文翻成白话文,我们四五十个同学,每个人都翻一篇,没有两个人相同的,所以我们就联想到,佛经当年翻译,这些翻译的人会不会翻错?我把这桩事情向李老师请教,李老师告诉我,凡是进入译场,翻译场里面的人,都是修行证果的人。参加翻译的,阿罗汉以上,比阿罗汉低一级,三果阿那含,最低是阿那含,三果圣人,罗汉、菩萨,他们来动手翻译;最后决定的、决定取舍,或是帮你修订,最后定稿的人都是法身菩萨那就是统统都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要经过他们看过才能流通;他们没有看过不可以流通。这是取信于后人。不像现在,现在拿去翻译都是凡夫,凡夫翻错了当然有,不能没有三果以上就不可能有,还要经过最后通关的,法身菩萨把关。那祖师大德,像鸠摩罗什、玄奘大师这些都把关的人,怎么会有错误?!他们要负责任。经里头翻错一个字,意思不对了,要背因果的,那个罪很重。所以像这些,我们都应当要知道。

  我们对于经典才能产生信心,包括夏莲居老居士会集这个经,你看他会集得多好!天衣无缝。每个字、每一句都是五种原译本的原文,他把它拿出来重新组合变成这部新本。谁给他印证?他的老师——慧明老和尚给他印证。再有这些大德都不是凡人。总印证海贤老和尚,一百一十二岁,手上捧着《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来给我们做最后证明。证明什么?证明第一个,净土宗《无量寿经》是真的,真经,决定没有错误。第二个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正知正见。他会集,也是用会集,八十三种经论、一百一十种祖师大德的注疏来注解会集本。

  这个会集本我们能相信,佛法灭尽之后,这还有九千年。已经过了一千年,还有八千年,八千年之后佛法在地球上统统消灭了,最后的一部经还留住一百年,就是这个本子

  所以夏(莲)老还编了一个《净修捷要》,那是什么?让我们做早晚课用的。工作繁忙的人,没那么多的时间,用这个简单的课诵

  课诵虽然简单,只有三十二拜,半个小时就做完了,内容非常丰富,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说的这些法门统统都在里头,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大乘小乘。从这留下来的典籍我们来看,夏莲居老居士不是凡人,黄念祖老居士我相信也是菩萨再来,怎么能做出这样的本子?帮助末法九千年,这些众生能真正开悟明了,要靠这个《注解》;认识净土宗要靠这个《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要靠这个本子。

  所以接着《净影疏》:

  【解】《净影疏》曰:“震法雷者,法无碍智化众生也。”《唐译》曰:“震大法雷,开悟一切。”

  佛说这个法,令一切众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为这个。

  【解】综上诸解,谓弥陀说法音声如梵天王。演说法要,如大雷震,开悟大众。此乃本师赞彼弥陀之语。下言“八音畅妙声”,亦复如是。“八音”者,如来所得八种音声。《梵摩喻经》谓八音为:“一最好声。其声哀妙。二易了声。言辞辨了。三调和声。大小得中(闻者和融,自然会于中道之理。)四柔软声。其声柔软(闻者喜悦,舍刚强意,自然入律。)

  就好像我刚才讲的,我们现在的人心浮气躁,但是听佛菩萨讲经说法,浮躁的气自然就没有了,就这个意思。

  第四,柔软声,其声柔软(闻者喜悦,舍刚强意,自然入律。)

  【解】五不误声。言无错失。(闻者各得正见,离九十五种外道之邪非。)六不女声。其声雄朗。(闻者敬服,魔外归顺。)七尊慧声。言有威肃,如世尊重,有慧人声。(闻者尊重,智解开朗。)

  这是解释前面这句话,世间尊重有智慧的人,说话有这些好处。

  【解】八深远声。其声深远,犹如雷震。(闻者皆证甚深之理)”

  我们知道,佛陀那个时代,没有现在科学这些工具,他讲经说法,弟子三千人,三千人是相当大的广场,他都在树下、都在水边风景好的地方,大家席地而坐,音声如何能让这三千人个个听清楚、个个听明白,这是我们现在人怀疑。现在有扬声器,有扩音器,可以做到;过去这就是佛的神通道力。佛有智慧,佛有六种神通,能令说听没有障碍,大家说话,有问题问佛,佛能听见,佛说法的声音全场也都能听见,统统能得利益。

  【解】又八音者,嘉祥师云:“一响,二彻,三清,四柔,五哀,六亮,七和,八雅。”

  “雅”,凡是正说都属于雅,这个叫你听了,不会有邪知邪见。

  【解】“畅”者说也,申说也。

  舒畅,我们一般人讲,说的人很痛快,听的人也很舒服。这就是这个意思。

  【解】如《阿弥陀经》曰:“其音演畅五根五力”等等。“妙声”者,妙法音声也。弥陀具足八音,以演说妙法,故云“八音畅妙声”也。

  阿弥陀佛,一切诸佛如来都具足八音,阿弥陀佛当然不例外,所以说“八音畅妙声”。看了这一段让我们想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佛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什么身份?他是老师,跟中国孔子一样的身份,跟中国孔子一样的成就。孔子在中国,他在印度,跟孔子差不多时代,比孔子早一点。释迦牟尼佛出生是周昭王二十四年,他比孔子早,境界相同。于是我们相信,在这个大宇宙里头,众生很复杂,遍满虚空,过去、现在、未来,十方刹土,每一尊的教区都三千大千世界。我们在经上看到的,还有一尊佛,教两个三千大千世界、教三个大千世界,甚至于有五六个大千世界,每一尊佛发的愿不一样,佛佛道同,智慧、神通、道力完全相同,发愿不同。

  所以成佛,教化众生多少、地区有多大、时间有多长、度众人数有多少,各个不相同唯独阿弥陀佛,他是究竟大圆满,没有一样不圆满,都是无量无数、无穷无尽。我们只能这些话来赞叹极乐世界、赞叹阿弥陀佛,他实在是大伟大了,无与伦比。

 

这部经每次讲都有悟处,能都听,最好;不能都听的话,听最近的

 

  我们最重要的,我们读经,每读一遍都(有)一遍的悟处。这部经我念了几十年,一直到现在,常常有新的悟处。所以每次讲不一样,你说听哪一遍?能都听最好,不能都听的话,听最近的, 越讲越透彻,越讲越深入

  这一遍讲演时间长,二三年了,还没讲完,讲得很详细,偏重在修行,大致上我们了解,咱们怎么去?一定要去,决定要掌握这一生,我不愿意来生,这一生就得要去。所以这一次的学习,大家在一起学习偏重在行门,偏重在修行。我们真正有把握,生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我们才真正满愿。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已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0
  [最新报道]  
· (新版汇总)2014净土大经科注(001-100集)
· 净空老法师读诵《无量寿经》视频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六集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十六集
·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无量寿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
  [相关报道]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