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陀教育-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34集
 
  ·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如何学佛
· 认识佛教
· 净业三福
· 三皈五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了凡四训
· 沙弥律仪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 金刚经
  一门深入
· 一门深入重要性
· 师承的重要性
· 专修专弘

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34集

来源: 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5-11-24 12:40:30
关键字:福慧双全,古代教材,佛菩萨道场,净宗学会,两种十念法,马鸣菩萨,中国平安,常寂
【 点击数:1270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
 

净空法师  2015年8月14日 讲于 香港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六十七页最后一行。

  【科】辛三、二利行 分三 壬一、轨范具足

  前面所说的是“自利”,“自利”之后这是“利他”,“自利利他”。“二利行”,分为三个小段。第一个小段,“轨范具足”。经文只有两句:

  【经】庄严众行。轨范具足。  

  这里八个字包罗万象,一切诸佛如来身行言教,都包括在这一句当中。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

  【解】“庄严众行”者,《净影疏》曰:“彰(表也)行成就。”

  “彰”是彰显,展现在外面叫“彰”,佛家叫“表法”。“表法”就是给大众做个榜样、做个模范,“行成就”,彰行成就。

  【解】“庄严”者,福智二严。

  用什么来表现?福报,就是福德、智慧,这两样东西叫“二严”,两种庄严。“庄严众行”,“众”是多,“行”是行为。行为再多不出三大类,第一个是身的行为,身的动作都是身的行为;第二个是言语,口的行为;第三个念头,意业的行为。你看,行为总不外乎这三类,身、口、意完全都包括了。

  【解】“众行”者,“檀(布施也)等一切行也。”

  “檀等”,就是菩萨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个“等”就是等下面的五大类,一共是六大类。这六大类是菩萨行,菩萨所修的,我们要学佛就得从这里下手,修菩萨道。

  【解】意谓:以福与智,庄严布施等度及万行。

  前面是福报,最后般若波罗蜜是智慧。所以,福、智都可以给大众做好榜样,这个榜样就是庄严。你看,“布施等度及万行”,“万行”是细行,八万四千细行,纲领只有六个。

  【解】《唯识述记七》曰:“善资粮者,福智二严。”《涅盘经廿七》曰:“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

  这两种,福、慧同时要学。有智慧,没有福报,不能教化众生教化众生有智慧,要有福报,两者俱全。单有福报,没有智慧,也不行;有智慧,没有福报,也不行,所以菩萨福、慧双修。你看看极乐世界的菩萨,他们做得圆满,因为他们智慧大,福报也大。智慧,能真正明了通达诸法实相、万法的真相;福报,能现无量身,跟阿弥陀佛一样,能分身、能化身无量无边,到十方世界去供佛修福。修福没有比供佛更大的了,那些菩萨天天在修。供养的供养具,就是供佛的这些礼物,也都是变化所作,随心所欲,从手里头自然就生出来,这修福。供佛之后,一定是坐下来听佛讲经说法,这是修慧。你看福慧双修,谁讲经?佛讲经。

  这极乐世界人,你说有多大的福报!十方世界,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无量无边,他同时可以供养,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他的化身,化身真管用。诸佛所说的经不是一样,真叫千经万论,同时接受了,同时消化了,同时明白了,我们看到经上这些记载,非常羡慕。

  羡慕,怎么办?信愿持名,求生净土,生到极乐世界就跟他们一样,没有差别。所以最重要的,祖师大德都提醒我们,要把往生的条件掌握到,真能往生。品位高下别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不好,为什么?还要增高品位,好像还有竞争的意思在,竞争是烦恼要像莲池大师一样,往生到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满意了。到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是老师,跟他学习,从哪个班级学起?从一年级学起。小小班一年级学起,就非常满意了。

  我们要有这个心,不要去争品位,但是佛要念,念得有功夫,到极乐世界自然插班,不是有意的。无论是哪个品级往生,都是自在的,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有分别、没有执着,必须如是念佛才有功夫。

  如果有意我要上上品往生”,拼命念佛目的就是上上品,很可能到临命终时你去不了,为什么?烦恼没断,还有竞争,这个念头不好,怕的是在临命终时,有魔障现前,去不了。所以我们要一心求往生,不计品位,不要把品位放在心上,好!莲池、蕅益大师,都给我们做了示范。

  经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确确实实是这么说的,我们要留意到,往生就是“信”跟“愿”,《要解》上讲得多清楚,“能不能往生全在信愿之有无”。我们真正相信有极乐世界,没有怀疑了。如果有怀疑要听经,经帮助我们断疑。怀疑是真相没搞清楚、没搞明白。不怀疑的人善根深厚。怀疑的人善根比较薄,要在这上面补,补功课,那就是多读经、多听经,经听个三十遍、五十遍、一百遍、二百遍,不算多,听多了,信心真的相信了、真的坚固了,你就决定得生。

  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的浅深。念佛的功夫分三等:第一个是“功夫成片”,就是清净心现前;第二个,平等心现前;第三个“觉”。

  “觉”是大彻大悟,“理一心不乱”,平等是“事一心不乱”,清净心是“功夫成片”,这是功夫。我们不求,念久了自然得到了,这是好事。可是障碍功夫的,是对于这个世间的留恋,在这个世间要看破,样样都要放下。这一段注解里头,念老讲得很好,讲得很清楚、很明白。

  注解后半段:

  【解】“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

  这一句话重要!有智慧、有福德就知道佛性。我们看看这个世间人,有智慧、有福德的我们见到,他知不知道佛性?未必都知道,有知道的,有不知道。

  佛性是什么?佛性是自性,佛性是真心我们常常勉励同修,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待人接物用真心,不用妄心。怎样用真心?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要执着,不要分别,就是真心。不起心、不动念,真心就现出来了。起心动念是无明,叫无明起来了,起心动念。但是起心动念很微细,我们自己不能够觉知,大修行人也未必能知道,为什么?见性的人是法身菩萨。权教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都没见性,你才晓得难,那些人在哪里?在四圣法界。四圣法界里面的佛、菩萨,是权教。那我们这样微细的就不理会,功夫用在分别执着,尽可能的不分别、不执着,以平等心、以清净心过日子,处事待人接物就好了,这样慢慢的就能见性,先知道有佛性,然后就见性。

  【解】又《探玄记三》曰:“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义。”故知“庄严众行”者,表一一行中悉是从性起修、全修在性也。

  这个说法意思很深,不是我们能做到的,这是菩萨才能做到,为什么?“一一行中”,都是“从性起修,全修在性”。什么菩萨?明心见性的菩萨,像六祖惠能大师一样。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能大师是顿悟。顿悟不容易,在中国像能大师这样的人,只出现这么一个,之前没听说过,之后也没听说过。但是渐悟多了,不管是渐悟、顿悟,悟了之后境界是平等的。能够渐悟的,老同修都知道,不是一生一世,多生多劫修行,在这一生成熟了,是这么个意思。半生半熟的,在这一生,也遇到这个缘遇到得好,他也能大彻大悟,但是要时间。

  我们看宗门的这些典籍,像《五灯会元》这些书,你去看,有几个月开悟的,不是一下就开悟了,几个月;有三年五年的、有十年八年、有二三十年的、还有四五十年的,不一样,很多。这就是说明,我们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根性,没关系,不要放在心上,认真努力一直修下去,会有开悟的一天。也不必求开悟,因为“求开悟”这个心,这个念头是障碍,不求自自然然他就开悟,关键的是要放下,别认真,一定要知道,这个世间什么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下面经文会说到。

  【解】故《净影疏》谓“庄严众行”,是彰明所行成就也。

  他真的成了菩萨了,身、口、意三业是菩萨行,用来教化众生的。

  【解】“轨范”者,轨则与模范也。

  “轨则”就是原理、原则,像车,现在的火车它有轨道,不能够越轨。“范”是模范、典范。

  【解】又“轨”者,法则也;“范”者,法也,常也。

  这字拆开来,分开来讲,“轨”有法则的意思,“范”有法的意思,跟前面“轨”的意思相同,它有“常”的意思。“常”是不变。

  【解】由于所行皆具福智,故所说所教,皆成轨则。

  这一句话我们今天读到,心里有很大的触动,为什么?中国古圣先贤,教给我们一些原理原则,“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甚至于过去孩童上私塾所学的这些教科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东西,童蒙教学的教科书,圣先贤编的这些教材,总共大概将近二十种,至少用了两千年,没出毛病,为什么?编这些课本的人,编教材的人皆具福智,他们真有大智慧,真有大福德,给小孩编的这些东西,几千年不出问题。现在人编个教材,问题出来了。不但是幼稚园、小学,即使是中学、大学,我们中国古人所用的这些教材,世世代代不改变,天下太平。

  民国才一百年,这个教材是不断在改,我念小学的时候我还记得,我在高雄还有个同学,我们小学三年级的同学,好像三、四、五这三年都在一起,我们的教材常常换。“德行”这一门的,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叫“修身”,有这门课;三年级就改了,不叫“修身”了,改的名字我记不得了;四年级又改了,改叫“社会”,这还记得。常常在改,没有定课。

  古人修身就是一部《弟子规》,你看看,那真是修身课本。

  因果教育就是一部《感应篇》。

  对于传统文化基本的认识就是《三字经》。三字经》内容非常丰富,真正叫扎根。《三字经》是国学概论,最浅的给你说了个轮廓,你有个概念。

  《百家姓》,四百多个姓氏是我们汉族,你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对于这个族群就非常爱护,你知道它的根底,哪个姓氏从哪里来的,这个姓氏祖先是谁、在历代出了多少名人,非常有味道,老师把这些故事讲给学生听。课程有些是要讲的,有些不需要讲,让学生自己去悟。孩童要讲,十岁以上就要帮助他悟入,少讲,让他多读,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念掉,让他清净心现前。清净心生智慧,清净心是福德,启发他,开发他的福慧,这种老师善教。有些做老师做了一辈子,三家村,他考功名考不上,考了个秀才,一辈子做老秀才,他的事业多半都是教学。课本是古圣先贤定的,不是现在人写的,也不是他自己写,给社会带来安定和谐,长治久安。

  现在为什么乱成这样的?由于对古圣先贤这个教科书,不相信了,认为那是过去的,不适合于现代。殊不知科学技术,小孩十五六岁之后,很快就学会了,但是这个伦理道德的扎根,必须要从小,要从出生就得要开始,这个不能错误,错误了影响一生。

  看到这一句的开示:

  【解】由于所行皆具福智,故所说所教,皆成轨则。所行所示,为众模范,故云“轨范”。悉是常法,无可变易,无所欠少。故曰:“轨范具足。”

  这四个字份量很重。我们现在把这个东西丢掉了,要摸索、要创新,大概一直到把地球搞毁灭,自己还不知道自己过失,完全不知道。孩子不知道父母对他的爱,小孩怀疑父母,不知道祖宗对后代那种恩。中国传统文化古圣先贤,每一家的祖先都是宽宏大量,不是为他自己一族,是为我们整个族群,乃至于为整个人类,他是这样的胸襟、这样的怀抱,他没有害人的心,只有成全人、利益众生,这是中国文化的根。

  所以你看,“悉是常法”,“常”,永远做下去,不要去改它的,不能变易,你一改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你没有那个智慧,你没有那个福德,他们这些立法的人都是大福德、大智慧。你看几千年来,多少人看过都认同,都没有把它改变,怎么可以到我们手上就改变?!所以中国有一句谚语说,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今天就是不听,认为老人是过去了,是那个时代也过去了,跟不上现代化了。那现代呢?现代要不孝父母,现代人可以不尊重师长,现在人可以无法无天,现在人可以无恶不作。是不是这样的?你也不见得同意。怎么办?大乘经里面内容太丰富了,世出世间法尽有,看你用什么眼光去看,你能看得出来,能得其受用。

  【科】壬二 观法常寂

  【经】观法如化,三昧常寂。

  这两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大乘学什么?就学这个,就是要学三昧常寂修净土的要得“念佛三昧”;学天台的要得“法华三昧”;学贤首的要得“华严三昧”;修般若的要得“金刚三昧”。“三昧”是什么?“三昧”是定、常寂,定生智慧,因戒得定。刚才讲的贤首、天台、念佛都是方法,修什么?统统是修“三昧常寂”。用什么法门“三昧”前面加上去,我学“法华三昧”,我学“华严三昧”,我们今天是“念佛三昧”。

  修三昧的方法不一样,但是得三昧是一个。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任何一个法门都可以得三昧。“三昧”是什么?心地寂静。心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寂、常寂。“常寂”就是常在定中,心地清净。定中什么境界?“清净、平等、觉”。得三昧,“清净、平等、觉”全有,小定开小智慧,大定开大智慧,圆满的三昧就明心见性。要怎样才能够得到?前面这句重要,“观法如化”,这是智慧。

  【解】观法如化者,观一切皆如幻化也。

  看整个宇宙、看一切法都是幻化。

  【解】观者,智之别名。

  “观”是智慧。鉴别跟我们凡夫讲见解不一样。见解每个人不相同,观照每个人都是相同的,所以它是真心,它属于智慧。见识是阿赖耶的妄心的起用,那是个生灭心,所以看的一切法不一样,以为它是真的,你要是真正看清楚了,一切法如幻化,全是假的。海贤老和尚常说,遇到认识的同修,都会跟他说、提醒他,好好念佛,成佛是真的,往生就是成佛,往生极乐世界真的,其它的全是假的,幻化是假的。

  【解】《大乘义章》二曰,粗思名“觉”;细思名“观”。

  这就是念头。粗的念头是“觉”,细的念头是“观”。一般人用心都是粗、粗念,微细的念头是观,普通人这个粗思,可以说从早到晚不间断。细思,细思是很冷静,不夹杂烦恼在里面,这是“观”,学会了要会用功,在生活上用上了,生活里面的烦恼可以放下了;工作上用上了,工作很认真,做得很好,心是清净的,很少杂念,这是“观”,叫“观照”、“照见”。

  【解】又《游心法界记》曰,言观者、观智是法离诸情计,故名为观也。

  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观”这个意思里头,什么才叫“观”。“情”是情执,“计”就是分别,嫉妒分别,这个东西要放下,这才是观。凡夫没有观照的功夫,他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有情执,就是我们一般讲执着,他有计较。计较就是分别,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他有这些,这些都是烦恼、生烦恼的。这把生烦恼的统统放下,这才叫“观”。观生智慧。生什么智慧?把外面这些境界真相看清楚了。真相是什么?真相不可得。

  【解】又《会疏》曰,观之字,即三观也。盖夫三谛、三观者,万行之要枢,菩萨之肝胆也。

  这是天台宗修行的方法,“三谛”、“三观”,修法华三昧,这个下面会讲到,是菩萨一切行门的枢纽。换句话说,六度万行修什么?就是修“三谛”、“三观”。“谛”是讲真实的,不是虚妄,这个是理,是诸法实相。“观”是说你怎么个看法,你能把事实真相看出来,真相就在眼前。

  【解】又“法”之一字,即指一切有情、非情、生死、涅盘诸法。

  “非情”是无情,“无情”就是指的树木花草、山河大地。佛把“众生”分为两大类:有情是动物;植物、矿物是非情,是没有情识的众生。如果单单讲“众生”全包括,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统统叫“众生”。所以众生包括动物,包括植物、矿物,统统是众生。生死涅槃诸法,这个“法”字包括的范围很大。

  【解】如化者,《会疏》曰,非空、非假、而空、而假之譬则是中谛也。意谓既言如化,则非绝对空无,故言非空。若言是有,则只如幻化而已,并非实有。又既云如化,乃非有而现假有,既是幻化,则所现举体是空。

  这是大乘经教里头常讲的,都是现实。我们一般俗人说现实,现实的环境、现实的万法,确实是如幻如化。让我们感触最深的,是弥勒菩萨跟释迦牟尼佛的对话,佛问弥勒(他们的问答都是教化众生的,众生问不出来,也答不出来,让释迦牟尼佛来问,让等觉菩萨来回答),佛问这一句话说,“心有所念,几念几相识耶?”问这么一句话,这一句话里头问三桩事情,“心有所念”,这一个念里面有几念、有几个相、有几个识?他问这么多事情在里面。凡夫心有所念,那个念头很粗,我动了个念头,微细的念头不知道,这一念里头有多少微细的念头?你才觉察到、感觉到有个念头、有几念?弥勒菩萨回答说,一弹指,你看拍手弹指之间,这么短的时间,这“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得出的数字三百二十兆。这一弹指多少个念头?三百二十兆的念头,我们怎么会知道?!所以起心动念别去管它去,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它太快了、太微细了。

  我们今天要知道的,我们睁开眼睛看钟,你看钟上那个秒针,一秒钟一秒钟过去了,我们注意地看,你看这秒过去了,那一秒又过去了,过去的永远不再回来了。人不是十年十年老的,也不是一年一年老的,就是一秒比一秒老,只有这桩事情不间断,从你出生到死亡根本不休息,一秒一秒过去。一个念头跟一个念头,这是事实真相,你要把它看穿了,这是真的还是假的?你就会跟佛答复一样,你要说它是假的,真有;你要说它是真的话,它根本不存在。

  你看一秒一秒就过去了,上一秒不是这一秒,前一秒不是后一秒,这就是细的,这叫“观”,“观”就生智慧,就了解“万法皆空”,佛说“万法皆空”就是这个意思。

  又告诉我们“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般若经》上说的,“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头一个什么不可得?身不可得。你看一秒一秒过去了,不可得,这个我们细心观察能体会、能承认,真的一秒一秒过去了,每一秒都得不到。同样一个道理,这个身不可得、命不可得,一切法统统不可得。你不能说它没有,你也不能说它有,你说它空说它有,都是偏在一边,都是过失,不能说空,也不能说有,空有不二,空有一如,空即是有,有即是空。

  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那我们弹指一秒钟能弹多少?我以前讲大概是以四次到五次,我们这样弹。实际上有年轻人体力很强的,他弹的很快,他一秒钟可以弹七次。如果弹七次这就可观了,弹七次,三百二十兆乘七,二千二百四十兆一秒钟,你看那个秒钟是一秒钟,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生灭,这是弥勒菩萨告诉我们。我们现在“六根”、“六尘”、“六识”统统在这个频率上出现的,根本就不是真的,全是假的,假的无所谓,没关系,它不碍事,假不妨碍真,真也不妨碍假,没事,只要你不要去理它就好了,你把它放下,真的就现前。

  真的是什么?真的是本性、自性,真的是智慧,这是真的。你要不是用真的,用假的,假的就是烦恼习气,你在这个现象里面生起“贪、嗔、痴、慢、疑”,你有喜欢、有讨厌、有七情五欲,七情五欲也不是真的,就是这些东西勾起来的,把你的性德变成了烦恼。所以佛经上说“烦恼即菩提”,烦恼里头加上阿赖耶,加上这些东西,烦恼习气就叫烦恼。这些东西离开之后,烦恼就是菩提。菩提就是智慧。所以烦恼跟智慧是同体,作用不一样,不带附加品,它是智慧,带这些染污它就变成烦恼,就这么个道理。

  【解】故《会疏》谓为非空非假、而空而假,是显中道之义。

  “中道”也是假设的。把这空、假二边当作一边,这是中道。所以中道又跟二边对立了,所以才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说不出来、说不清楚。想达不到这个境界,不能想,一想就是二边,就不是中道。真正的中道就不是二边,二边都不可得,中道也不可得。

   【解】观法如化者,即观一切法皆是中道。

  观一切法非空非有、不生不灭。为什么?生灭划等号,等于同时。你想想看,一秒钟有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灭,你能知道哪一个生灭吗?现在的电视,你天天看的,屏幕上显示的,这个画面一秒钟多少次?这个科学家告诉我们,一百次。你能够看到其中的一次吗?看不到。十分之一秒我们没办法看到,十分之一秒是十次,一秒钟十次,画面我们都看不到,这眼睛不行。我们可以做实验,在幻灯、幻灯片,从前电影(我们这个地方有这个电影的,这是电影的底片)在放映机里面播放的时候,它的频率(这就是动画),它的频率是二十四分之一秒,就是一秒钟镜头开关二十四次,每一次这个画面打到荧光幕都是完整的、都是圆满的,我们看到好像很逼真,实际上它是动画,一秒钟二十四张。如果我们把它做实验,我们将它,把二十四张里面二十三张都把它抹黑,只留一张,在电影机里面播放,那就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我们会看到个什么?会看到是光闪一下,光里面有什么东西完全不知道、完全没有看到,只看到光亮了一下,很快就没有了。你再想去看的时候,东西没有了,光没有了。

  二十四分之一秒就看不到了。现在把你提升到百分之一秒,你当然更看不见了。

  我们现实的环境,弥勒菩萨告诉我们的,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单位是“兆”,所以真的是假的,佛说的没错。佛是怎么会知道的?今天量子力学家对于佛陀佩服的五体投地,他没有科学、没有这些仪器,他怎么会知道的这么清楚?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这个频率,他们没有说出来,他们说非常快,高频率,我们无法想象的,弥勒菩萨能说出来,科学家还没说出来。佛是怎么知道的?佛是三昧常寂看到的。佛的心不动,没有念头,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森罗万象他看得清清楚楚。

  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心动了,前念灭,后念生。这个生灭就是一秒钟二千二百四十兆。这么高的频率,我们生活在这里头,事实真相完全不知道。过去读佛经,有个笼统的概念,半信半疑。现在科学家给我们证明了,我们不怀疑了,我们相信了,可是不是我们自己证得的,那就是什么?不得受用。受用是什么,受用是智慧,是般若智慧;受用是福德,这个福德就是我们常讲的神通广大。你看,你能看到宇宙万法的真相,是在波动。什么波动?我们还不知道,佛经上讲的,真心自性起了波动,叫“一念不觉”,“一念不觉”就是个波动。这么快,那个“一念不觉”谁知道?就是自性里头起了这么一个波动,这叫“一念不觉”。那个“一念”就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也就是一秒钟的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这样高的频率动了一下,这叫“无始无明”。“无始”什么意思?它没有开始,无明起来了。没有开始说明什么?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如果有始有终,是真的了。无始无终,你找它的开始找不到,你找它的终结也找不到,它的生灭等于划平等的等号,生灭了不可得。谁见到了?大乘经上讲八地以上,八地以上的菩萨都见到,不是佛一个人见到,那就是说五个人: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妙觉就是佛),这个五个位置都能看到。七地以前都没有亲自看到,听佛所说,没见到。我们今天也是刚刚听到佛所说,所以常常有这样的看法,你的心就清净了、心就平了,跟三昧越来越接近了,这叫“功夫”。这个功夫到极乐世界是往生品位,这真功夫。

  所以我们最低限度,要把这个世界看成什么?天天看电视,跟电视画面一样,电视在这里播放,实际上呢?实际上它已经消失了,那个影像已经不存在了,已经消失了。留下这点痕迹给你回味一下,这个重要。

  下面这一段,给我们解释底下这一句:

  【解】“三昧常寂”。“三昧”者,正定也。“常寂”者,真体离生灭之相,谓之常。绝烦恼之相,谓之寂。

  惠能大师明心见性为我们介绍,第四句他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自性没有动过,没有摇晃过。那就是“常”,“常寂”。“常寂”就是本定,我们的真心本来就是定的,没动过,所以一定要修定,才能回归自性。佛法的教学终极的目标没有别的,就是教你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大圆满了,为什么?自性“本自清净,不生不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

  你见了性,整个宇宙、全宇宙,包括过去、现在、未来都在里头,你没有一样不知道,为什么?你找到“能生”了,“所生”全明白了,就这么回事。

  所以我们要相信,中国老人教给我们的有一桩事情——“无师自通”。你要相信这句话是真的,惠能大师是无师自通的。他的佛法跟谁学的?完全是自通通了之后提出报告,他所看到的境界让老师给作证、作见证,老师点头,没错,你说的一点都没错,就通过了,衣钵就给他了,他就是第六代祖了。所以真有无师自通的。无师自通的,顿悟的,中国历史只有惠能一个人;渐悟的很多,《五灯会元》里面就一千七百人,一千七百则公案,渐悟的。不管是顿悟、是渐悟,悟入的境界是相同,没有两样。

  所以这是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这么多开悟的人,开悟是真智慧,不是假的,这些人纵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东西,传统文化他接触到了,他没有否定,那就是他承认了,承认这个东西是善的、是好的,应该保留的、应该传给后代,这就对了。他有资格作审查,他有权讲话,没有智慧、没有福德的人不行,他说话不能算数。

  今天这个时代,这些有大福德的佛菩萨阿罗汉还在不在?我相信在,在哪里?在中国那些名山,山上,他有道场,我们人间看不到,跟我们不同维次,有些有缘人偶尔去碰到了。

  近代的黄念祖老居士,《净修捷要报恩谈》里面讲到,有个出家人朝山,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拜到山上看到有一个山洞,洞的门题有三个字,叫“金刚洞”。他看到了很好奇,也很欢喜,这里有个金刚洞,他就走进去。进去看里面别有天地,里面很大的空间,有宫殿、楼阁。可是看看里面也有不少人,他也没有跟他们打招呼,到大殿上去看,大殿上没有佛像,他不晓得什么意思,但是他在大殿上还是绕了三匝,那也是敬礼,没有佛像他就没有拜。离开的时候走出来了,听到有个小沙弥叫他名字,他很惊讶: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地方,你怎么知道我名字?小沙弥告诉他,我师父叫我来叫你进去。跟着小沙弥进去,看到个老和尚,跟老和尚顶礼,问老和尚:怎么你们这里佛龛上没有佛像?他说我们不需要。那是文化大革命之前,就示现这个境界告诉他,以后庙里头没有僧,佛龛里头没有佛,会有这些事情出现。他说这地方很好,我能不能在这挂单?他说不行,你得要离开我这里,你不能在我这里住,以后有缘再来。辞别之后走了没多久远,遇到一个好像是西藏的喇嘛,住在一个小庙里头,天黑了,这小庙人告诉他你不能再走了,山上很危险,你在这住一晚上。住一晚上就谈到,他就问你们五台山有多少个出家人,他就告诉他,我们每年打千僧斋,都没有办法凑足一千人,几百个人而已。他说不对啊,我刚才看到一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有七八百人,他说没有这回事,没听说过,搞了半天、吵了半天,到最后有个人说:你莫非是见了文殊菩萨?他一听这话就流眼泪。真的,他见到文殊菩萨道场,这是特别有缘分的,他赶紧打着个灯去照的时候,再去找找不到了,这洞就不见了。

  所以我们相信,文殊菩萨在五台,没离开;普贤菩萨在峨眉;地藏菩萨在九华;观音菩萨在普陀。这些菩萨、罗汉,中国大陆没有缘的人见不到。他坐镇在那里干什么?坐镇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少灾少难我们虽然对不起菩萨,菩萨不会怪我们,菩萨知道,我们从小长大受的是错误的教育,所以才干错事情,菩萨要原谅,菩萨不计较这些。毕竟中国人过去老祖宗对得起菩萨。我们这辈人把老祖宗舍弃掉了,信心失掉了;对佛法的信心也失掉了,才遭受现在这个社会动乱,到处有这些小灾小难,没有什么大事情,佛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

  有多少人问我,现在大家慢慢警觉到了,地球上灾难越来越多,哪里比较平安?我给他介绍——中国平安。中国纵然有灾难,是小灾小难,你们要想躲避灾难就回到中国去。我说的是真话不是假话。这几年我住在香港,没有住在外国,也就是我看到这些事实真相。

  【解】“三昧”者,正定也。“常寂”者,真体离生灭之相,谓之常。绝烦恼之相,谓之寂。真体是自性,自性不生不灭,叫常,永远常住,“三昧”者,正定也。“常寂”者,真体离生灭之相,谓之常。绝烦恼之相,谓之寂。

  烦恼是什么?念头。不起心,不动念,这叫“寂”,真的回归自性了。

  【解】《唯识述记》曰:“不生不灭,绝名相于常寂之津。”

  “津”就是渡口、门径。不生不灭,名相放下了。名相不是真的,是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为了方便听众的理解,假设一些名相,就是名词术语,所谓是讲经的一种工具、一种方便,不是真的,不可以执着。

  《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教给我们:看经,不执着文字相,不执着名字相,不执着心缘相。心缘相”是什么?你所体会到的、领略到的,那也不是真的,也都是假的。是好事但是不必放在心上。

  “常寂”,与自性相应。自性它有“隐”“现”不同,“隐”的时候一法不立,“现”的时候能生万法。它在哪里?它遍一切处,遍一切时。没有一法能超越自性,我们全在自性里。自性没有大小、没有先后,就是说,它没有空间、它没有时间,是没有办法去想象的,你想不到。你不想,会明白,开悟之后完全明白了;你越想越错,越想妄念越多,慢慢就堕落到六道去了。言语说不清楚,真相是要离言说,离思维,你就见到了。

  【解】是故《净影疏》曰:“三昧常寂,止行深也。(‘止行’者,修止之行也。止心一处曰止,乃禅定之异名也。)”

  我们今天修净土,这“一处”就是阿弥陀佛。心放在佛号上,佛号就是我们的心,心就是佛号,往生到极乐世界了,就能见性成佛。

  【解】绝名相,离烦恼,不生不灭,住于常寂。如是三昧,故云深也。

  这是很深的禅定,海贤老和尚为我们表现出来了。我们细心看他的碟、看他的《永思集》,看的遍数多了,慢慢的体会到老人修行功夫的渐进,他不是顿悟,他是渐进。我看了大概有五六十遍,我的体会,老和尚应该是在二十五岁前后得“功夫成片”,不是“一心不乱”,“功夫成片”。也就是说他心里头干净,所有一切染污放下了,只有一句佛号,这叫“成片”。这种功夫就决定得生净土。阿弥陀佛多半在这个时候,会在定中或是梦中跟他见面,告诉他一些信息,主要的是他还有多长寿命,佛会告诉他,到你寿命终了的时候,佛来接引你往生,你自己心定了踏实了,知道极乐世界那里已经注册了。不但莲花上有你的名字,讲堂上有你的座位,就等着你去,这是“成片”。

  如果他还没走,他功夫向上提升,我相信,五年、十年他就能得“事一心不乱”,往生到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上辈往生。这地位就高了,再向上提升,顶多十年,得“理一心不乱”,往生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那就是法身菩萨。

  所以海贤老和尚从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就是“理一心”,大概是二十年,这属于“渐修”。你看常常跟他在一起的人,留下来老和尚一些形象,我们听到的、听闻到的,老和尚一生没有跟人发过脾气,一生没有毁谤过人,一生没有跟人红过脸,你怎么样羞辱他、毁谤他、辱骂他,他不会生气,你伤害他没有怨恨。所以人家提到忍辱波罗蜜,都赞叹老和尚忍辱波罗蜜可修到家了,真能忍,为什么?你想想看看,四十岁到大彻大悟,什么都清楚了,这个世间相,这个是假相,他不会当真。所以他很欢喜。

  他来干什么?来做好榜样的,本来早就该往生了,阿弥陀佛让他多住几年,告诉他他修的很好,多住几年给佛门弟子做榜样、给念佛人做榜样,他是奉阿弥陀佛之命来表法的,应该是。我们相信是阿弥陀佛告诉他,到哪一天你见到有一本书,这书叫《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老和尚手上拿着照相的这本书,见到这本书阿弥陀佛就接他往生了。

  二〇一三年一月,有几个同修到来佛寺去看他,带了这么一本书,他看到有人带书来了,就问,这书是什么书?人家说,这书叫《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他高兴的不得了,好像盼望多年,盼望的宝贝出现了,赶快穿袍搭衣,手上捧着这本书要求别人给他照相。老和尚一生没有主动要求别人给他照相过,一次都没有,只有这一次。这一张照了之后第三天,他就走了。所以我们想到,是阿弥陀佛给他约定的,看到这本书你表法功德圆满了,阿弥陀佛接他去了,这本书给我们做证明的。

  老和尚给我们表法最重要的,第一个告诉我们极乐世界真有,他去过,他看过好几次,不是假的;第二个告诉我们阿弥陀佛真有,我相信他跟阿弥陀佛至少见面十次以上,九十二年,他想见佛,想看极乐世界,只要动念头,极乐世界就现前,他就能看到,“理一心不乱”,大彻大悟,什么都知道。

  老师曾经警告他,剃头的那天、传法的那天,传法就传给他“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叫他一直念下去;又告诉他,明白了(“明白了”就是“理一心不乱”、就是大彻大悟),不能说,不能乱说,不能说。所以他一生不说。

  偶尔现一点小神通,表演的真好,真让我们叹为观止,真的是圆圆满满,圆满了阿弥陀佛对他的期望,给我们证明极乐世界真有,“信愿持名”是真的不是假的。

  更重要的,对我们最大帮助的,是这么多年我们学的这个夏老的会集本,多少人批评、多少人毁谤,说这是错误,不应该会集,念这个本子没有功德,不能往生。这个书就是护持会集本的,举出许许多多证据证明会集本上每一个字都是释迦牟尼佛亲口说的,是真经。这是夏莲居老居士用了十年的功夫,三年会集,然后十次修订,最后完成定本。我们今天所读到的,所会集的都是原文,没有改动经典一个字,所以字字是真经,如同佛说,没有两样。

  第二个,为我们证明,夏莲居老居士是正知正见,老居士有智慧,没有用自己的意思来注解,用八十三种经论、一百一十种祖师大德的著述,也是集注,你看每一句都有括号,说明出处,这几句话从哪来的,正知正见,大家没话说。

  第三个是给我们作见证,我们这些年来依照这个本,依照这个注解修行,没有错误,一定要坚持下去,将来决定得生净土,是传这个信息给我们的,让我们信心十足,让那些毁谤的人再无话可说了,所以《僧赞僧》这本书就是护持净宗。

  夏莲老给我们的“净宗学会”,这个法门的“净宗学会”是他老人家意思。我跟念老第一次见面,他就把这一个事情嘱咐给我,让我在海外弘法的时候顺便让大家组成“净宗学会”,以前都是“莲社”、“念佛堂”,统一都称为“净宗学会”。教学的用“学院”,“学院”只有一个。“学会”在美国加拿大有二三十个,在南洋多,南洋单单马来西亚就有一百多个;现在欧洲也不少。

  末法时期,这个法门可靠,靠得住,容易学,但是它难信。所以让海贤老和尚表法,让我们断疑生信,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决定要成就。所以是不执着言说相,不执着名字相,离烦恼,不生不灭,住于常寂,这就是禅定,念佛三昧,所以叫深,如是三昧,故云深也。

  【解】由于常行中道,住一切如化之妙观,

  什么是妙?非有非无,非空非有,一切境界相如幻如化,不要执着,活在这个世间一切随缘就好,不要认真。只有一桩事情认真——念佛认真、求往生认真,其他的都不认真,都不放在心上。

  【解】自然入于不生不灭甚深常寂之正定。

  这个“正定”就是自性本定,惠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我们的自性没动过、没有摇晃过,所以这叫“正定”。

  【解】又《遗教经》曰:“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此表定慧等持之因行。

  这是《遗教经》上一句话,很好懂。举了一个比喻,修行人要跟这个比喻爱惜水的这人家一样,把你池塘修好,不要让水漏掉。“行者”,修行人,“为智慧水故”,要修禅定,有定,智慧就不会漏掉;如果没有定,智慧不会现前,现前是烦恼,这个不能不知道。

  【解】本经《大教缘起品》曰“如来定慧,究畅无极”是其果德。

  往生到极乐世界,如来,无论是因中修行的、果上圆满的,他得到,我们也全得到。一定要信经上所说的,如来没有妄语,不会骗我。临终“十念必生”,第十八愿。

  第十二愿,“定成正觉”,第十三愿,“光明无量”,十五愿,“寿命无量”,十七愿,“诸佛称赞”,十八愿,“十念必生”,善导大师说这个五愿是阿弥陀佛对一切苦难众生最真实的大愿。

  所以往生到极乐世界,品位不一样没有关系,待遇相同。品位有高下,待遇是平等的。什么待遇?最高的待遇——阿惟越致菩萨。所以我们要知道,生到极乐世界即使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怎么样?智慧、神通、道力跟阿弥陀佛是平等的。佛有多大智慧,他加持你,你跟他一样,他有多大的神通,你也有多大的神通,这个地方怎么能不去?!这个世间,不要是说人间,往上去二十八层天,都不值得留恋,决定要往生净土,生净土是每个人都有把握的,只要你真信、真愿意,资格就取到了。念佛当然越多越好,少念也没关系,都能往生,只要不计较品位,十念必生。

  这个十念”有两种,一种临命终时十念;另外一种,我们早晚就念十句早上起来念十句阿弥陀佛,晚上睡觉之前,念十声阿弥陀佛,跟十八愿相应,非常简单,真是中国人所说的“大道至简”,佛门的“大道至简”无过于此经、无过于净宗。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近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下载 下载 下载
0
  [最新报道]  
· (新版汇总)2014净土大经科注(001-100集)
· 净空老法师读诵《无量寿经》视频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六集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十六集
·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无量寿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
  [相关报道]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