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陀教育-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05集
 
  ·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如何学佛
· 认识佛教
· 净业三福
· 三皈五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了凡四训
· 沙弥律仪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 金刚经
  一门深入
· 一门深入重要性
· 师承的重要性
· 专修专弘

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205集

来源: 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5-11-19 13:55:22
关键字:2014大经科注,出主意,查尔斯王子,因果教育,传统教学理念,结佛缘,家谱
【 点击数:1307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

 

净空法师  2015年6月29日 讲于 香港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

  阿?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二十三页第三行,科题,四十八愿最后一愿,第四十八愿“现证不退愿”

  【科】辛五、(四八)现证不退愿

  这一愿还是为他方世界菩萨大众所发的。

  我们看经文:

  【经】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换句话说,这些菩萨闻阿弥陀佛的名号,都能够“现证不退转”,就是阿惟越致菩萨,圆证三不退。如果不能达到这个境界,法藏菩萨就不成佛,“不取正觉”。法藏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已经十劫了,这就为我们证明,他所发的四十八愿,愿愿都兑现了,没有一愿是虚愿,统统兑现了。

  下面我们看念老的注解:

  【解】第四十八“现证不退愿”。愿曰:“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不取正觉。”不退转者,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略云不退。即梵语之阿?跋致(详见前注)。

  “不退转者”说的是什么?“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进,不更退失,略云”,简单的说就是“不退”。“即梵语之阿?跋致”,前面注解里头说过,也翻作阿惟越致。阿惟越致就是三种不退转他都证得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最重要的是“念不退”。

  我们接着看下文:

  【解】盖以菩萨行愿,难发易退。

  这就一般来说,我们现前都明显的能体会到,体会到什么?菩萨行\菩萨愿“难发”。为什么?要舍已为人,要舍得干干净净,全心全力为一切众生服务。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所以,很难发心,很容易退转。

  【解】据《仁王经》别教之信位菩萨,名为轻毛菩萨,随风东西。

  这引《仁王经》上,别教,天台大师所判的“藏、通、别、圆”,不容易了。别教菩萨,什么地位?十信位。别教十信位的菩萨,这些菩萨们也叫做“轻毛菩萨”,这是用比喻来形容他,为什么?随风东西。意思就是说随着境界变了,他不是不变,他变了。

  【解】又南本《涅?经》曰:“无量众生发阿耨菩提心。”

  这是别教菩萨,也就是说别教十信菩萨,他发了心,发菩提心。

  【解】“见少违缘。”

  “少”是很少。“微”是很轻微。说明外面的缘不是很严重,是小缘,是微缘,他怎么样?动心了。

  【解】“于阿耨菩提,即便动转。如水中月,水动即动。”

  像池塘里面的月亮,水中之月,水要有波动,月亮就跟着动。这就是说,轻毛菩萨禁不起考验。从这个地方,我们要能真正体会到。

  发心之后修行在哪里修?一般人都说,我们要找个清净的环境去修,不能说错,也不能说对特别是现代这个时代,跟过去不一样,过去,我们不要说远,十年、二十年,现在社会的动乱跟十年比,那十年前比现在好多了;跟二十年前比,二十年前社会就更好,我们能体会得到。现在的社会,不是十年十年比了,明显的看到问题严重。现在是一年比一年严重,过去要十年十年看到不一样。

  想到我们初学佛的时候,六十四年之前,那个时候虽然说社会不好,比现在好太多了,人还讲信用,人还有礼貌;小孩还很听话,悖逆的儿女少,已经有了,少,不多,不常见。

  现在不行,现在小孩都有他的想法、看法,不顺从父母,不尊重老师,这孩子怎么教?没法子教了。六十年前,这一甲子,我们在年轻的时候,父母对儿女有体罚,有打有骂,小孩不敢反抗;在学校老师有体罚,我们都经历过。我们念小学,不听话的时候打手心、罚跪,我们罚跪罚在教室靠墙边,还不错。我们上面一代李老师,李老师大我三十九岁,告诉我,他们那个时代,罚跪不是跪在平地上,叫你跪在砖头上,多难过!换句话就是说,我们那个时代跟他那个时代,就轻得多了;他们那个时代重,罚得重,所以它社会安定,还有秩序,人人虽然知道,做坏事还有廉耻的心,还有一点不好意思,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现在社会没有了,没有标准了,不能辨别是非善恶,这还得了!连杀人现在都是平常事情,小孩,不当作一回什么事情,杀人游戏,到这个样子。再十年以后,这个社会变成什么样子?不敢想像。

  现在不是十年,我刚才说了,一年不如一年,明年是什么样子不知道了,问题愈来愈严重,谁能解决?佛菩萨不能解决,孔子、孟子到现在这个社会也不能解决,那到最后演成什么?演成感应,感应就是因果报应,作善降之吉祥,造恶则降之灾祸,这就是讲灾难。

  难从哪来的?不善的心、不善的行为所感招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们劝人,实际上是劝自己,“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四好”。

  好的标准在传统教育里面,“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标准;在佛门里面,“三皈”、“五戒”、“十善”、“六和”,标准。都有标准的,与这个标准相违背的,就是不善

  十善反面是十恶:杀生、偷盗、邪淫,身恶;妄语、两舌、绮语、恶口,口恶;贪、嗔、痴是意恶。如果三业造这种十恶,经上讲“五逆十恶”,将来到哪里去?到地狱,地狱的业因。

  反过来它就是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身三善。不妄语,就是不欺骗人,说实话;不两舌,不挑拨是非;不恶口,“恶”说话粗鲁很难听;不绮语,“绮”是花言巧语欺骗别人,这口四善。口是最容易造业的。四条,身三条、意三条、口四条,它最容易犯过失。起心动念,不贪、不嗔、不痴。这是标准,这个标准要是丢掉之后,灾难就现前

  善造成太平盛世,十恶那社会就动乱了。极乐世界,是人的善心善行四好感应的。

  我们今天的社会,伦理、道德全丢了,没人讲了。讲这些东西,甚至于别人还耻笑你,“这是封建时代的落后的思想,你怎么还会想到这些”,他看笑话。欺骗人、杀人、放火,他看到是正常的,还在旁边欣赏、赞叹做得好,今天社会到这种地步。我们要明了,要不然佛白学了、古圣先贤典籍也白念了。

  古圣先贤的这些东西,至少是二千五百年,再往上去这三千年。三千年是从伏羲、神农,到我们现在,三千年,二千五百年从黄帝算起,汉族的老祖宗。汉族这个族群,黄帝的后裔,黄帝前面是神农、是伏羲,所以我们的家谱,第一句话,伏羲之后,伏羲的后代。姓氏来源这从黄帝,这有了姓。家谱,家庭历史,一代一代记下来,到我们多少代。

  我的家谱上记得很清楚,我们这个姓氏,最初的老祖宗,是黄帝的第二个儿子昌意,昌意的后代。昌意后面五代,戎被封在徐这个地方,徐国,这诸侯国,就是现在的徐州。周穆王灭了徐,我们这个族人就用国作姓,这个在古时候,很多姓都是这样来的。从黄帝传到我这一代,一百三十六代,这清清楚楚的。

  人不知道家庭历史,他对家怎么会爱?!他爱心怎么生得起来?!世世代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爱家、爱这个族,那就爱国家了,“齐家”而后“国治”,道理在此地。人能够爱家,就会孝顺父母,就会想着祖先,人在世间要做个好人,给祖宗,给父母增光,让父母有面子,这叫孝顺。如果是做恶事,恶言恶行,纵然在历史上有名,那不是善人,所以遗臭万年,丢祖宗的人,“你家怎么会出这么个坏人”,怎么对得起父母、怎么对得起祖先?!

  古时候的教育,社会上无论是圣贤君子,还是一般贩夫走卒,没有智慧、没有文化、没念过书的人,基本的道德观念都有。他从哪来的?他从日常生活当中学来的。为什么?看别人都遵守,自己自自然然就明白了。小时候,父母做榜样,父母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师,那时候父母年轻,他的父母还在,你看父母是什么样子对待他的父母,孩子天天在看,看熟了,自自然然会孝顺父母,所以父母教孩子是身教,不是言教,他太小了,他听不懂。《弟子规》不是念的,不是讲的,是要把它做出来给孩子看

  小孩一出生,睁开眼睛他就会看、就会听,他就开始学习了,所以父母在他的面前,表现的都是最好的榜样,他就这么学会的。要表演多久?古人所说的三年,一千天。小孩天天看到,自自然然他就变成很守规矩,《弟子规》他也不认识,但是《弟子规》上一百一十三桩事情,他全做到了,而且他能够一生保持住。古谚语有所谓“三岁看八十”,三岁养成的这个习惯,到八十岁都不会改变,不会随风东西,不可能的,根深蒂固。

  现在,我们中国这么好的教育,大概在清朝末年西洋文化到中国来了,这个风很大,把中国传统文化吹翻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慢慢起了疑惑了。到民国初年信心失掉了,居然有人提出全盘西化,中国东西不要了。

  非常难得,英国有两位学者、德国也有两位学者,他们对中国文化有相当的研究,有认识。认为全世界,二十多种文化当中,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他们赞叹、他们欣赏,他们把这桩事情讲清楚讲明白了,我们看了他的这些资料,对中国文化认真反省,才生起信心。外国没有圣贤君子,也能让我们看到圣贤君子的教育,这些是聪明人,有德行的人,真正有爱心,爱人民的人,爱天地万物的人,他见到了,他来提倡。

  我们今天有不少人醒悟过来,受这几位大德的影响,回过头来了。虽回过头来了,信心不足,遇到高名厚利还是会动摇,这什么原因?欲望。

  人生在这个时代,都有很强烈的愿望,愿望没有止境,这就说的是贪心,没有止境。认为自己能够贪得的,是自己的本事,自己的聪明智慧比别人强,别人不如我,他不知道那是罪业,那是恶行,在佛法里面是三毒,贪嗔痴,贪嗔痴天天膨胀,天天增长,自己不知不觉,心是贪嗔痴,那行为言语当然十恶具足。十恶具足的人,大乘经里面常常说到,他将来到哪里去?无间地狱。他现在没见到,他不怕;他如果见到了,他不敢了。

  有人办道德讲堂效果卓著,七天,能把一个恶人转变为善人,把一个贪官转变为廉洁,这很了不起。我向他请教,你用什么方法把他改变的?他告诉我,因果教育。

   因果在哪里?就在眼前,一般人粗心大意没有看到,就在眼前。他有方法一桩一桩把它指出来,你看这个人,什么因、什么果。举出来都是真的例子,都是眼前不远的例子,给他指出几十种,他没有话说,真的不敢了。

  圣贤教育,人学多了,不好意思造恶,为什么?他有羞耻心因果彻底,因果教育能叫你不敢造恶,为什么?造作恶过几年报应就来了。吓住他了,不敢造恶,比圣贤教育的力量还大。

  我们看中国古圣先贤,那个时代社会安定,人民日子过得幸福,靠什么?家庭从小养成道德的概念。师长认真的教学,社会大众从老到少,没有不遵从的、没有不欢喜的、没有不奉行的。这个效果收到了。所以汤恩比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那就是现前、现在,他为我们提供建议),是中国孔孟之学跟大乘佛法”

  孔孟讲的什么?我们把它总归四个字、一句话??“仁、义、忠、恕”,这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大乘??“真诚、慈悲”。现在的社会就少了这个东西,如果用这八个字??社会祥和,人人幸福。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现在中国习主席就走这个路子,带得好,国内、国外多少人慢慢恢复信心了,这很难,我们看到欢喜!过去提到这个半信半疑、没有信心,现在对孔孟学说、大乘佛法生起信心,太难得了,这个社会还是有救,不至于毁灭。

  下面《涅?经》里头还有比喻,比喻得很好。

  【解】又喻曰,譬如鱼母,多有胎子,成就者鲜。

  “鲜”是少。“鱼”我们知道,鱼生的子很多,鱼子,鱼子能不能长成小鱼、长成大鱼?很难。为什么?那小鱼都被大鱼吃掉了,漏网的小鱼才能长大,这个比喻我们都看见了,不难懂。

  【解】如庵罗树,花多果少。

  这个树是生长在印度,花多果少。花虽然多,有很多花,风一吹,树一摇动,花就落了。

  佛在经上用这个做比喻。

  【解】众生发心,乃有无量,及其成就,少不足言。

  真的,众生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这是大慈悲心

  初出家的都发这样的心,老师带着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甚至于天天念,早晚课里头都念这首偈子,天天发心,念了就忘掉了,只是早晚课诵就念一下,念完就忘掉了。所以说“发心无量,及其成就,少不足言”,太少了,几个有成就的?!

  什么不能成就?随着外面的缘转变了,他禁不起小风小浪,何况是大风大浪!今天的社会不是小风小浪,是大风大浪,这个我们都要细心去观察。所以佛在经上常说,“鱼子庵罗花,菩萨初发心,三事情因中多,及其结果少”。

  都是一句话说,禁不起考验。顺境,贪欲增长;逆境,嗔恚增长。他生烦恼,不生菩提。“菩提”是觉,顺境里面觉悟,要保持如如不动,能够随缘不变,通过了,逆缘亦如是。顺逆境界都不能障碍他,他在一切境缘当中他是慢慢向上提升,他不会堕落,不会受障碍,这能成功

  佛法的成功是什么,我们不能不知道。佛陀的教育、终极的目标是教导我们回归自性,就叫成佛,成佛就是回归自性。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是手段,这个手段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接受阿弥陀佛的教诲,保证我们回归常寂光,常寂光就是自性,没有一个漏掉的,个个成就。学佛的同学,在这个上面生起信心,肯定了、承认了,这叫真智慧,这叫真觉悟。为什么?就是海贤老和尚说的,成佛是真的,回归常寂光是真的,其他的全是假的,包括极乐世界也是假的,极乐世界有生有灭。弥陀建立极乐世界到现在是十劫,十劫是时间,十劫之前没有。极乐世界无量寿,十劫说明它很年轻,它刚刚成就不久,我们要珍惜这个机会,早一点过去。在那个地方,你看它有四土:同居士、方便土、实报土、常寂光净土,真正保证我们一生圆满成就,跟我们在现前搞六道轮回完全不一样,轮回不能再搞了。

  往生不难,我们看到大概是在两个月前,谢总的父亲,一生没念佛,也不相信极乐世界,往生前两个小时,他儿子念佛,儿子相信净土,心里很着急,这父亲要不能往生,随业流转,这多辛苦。最后这个关头劝他,劝他爸爸,“西方有极乐世界你相不相信?”他爸爸点头。不像从前,从前问他,他摇头。“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你相不相信?”点头。他说:“那我现在念阿弥陀佛你跟着我念”。念了一个多小时,真往生了。当然这个与他的儿子做好事、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有关系,儿子把所积的功德回向给爸爸,爸爸临命终时才点头、才接受,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往生了,平常不念佛。这些都是给我们做证明,经上讲得不错,经上是这么说,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只要你不怀疑,你真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相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是来度我们的,为我们发的,要这样相信。

  这个世界是假的,你看现在一年比一年严重,社会的动乱,地球上的灾变,你们看新闻、看报纸,你天天看到,你要把这个报纸跟十年前的报纸对比一下,你就晓得,十年前报纸上有刊登灾难,很少,不是天天有,再往十年前更少,要这样看法。看到人心在变,不是向善变,它向恶变。向善变好,人天福报;向恶变麻烦,这个世界就变成饿鬼、地狱、畜生地狱在哪里?在人间。那个人过的是地狱的生活,过的是饿鬼的生活,过的是畜生的生活,这人不像人,你要会看。往后没有看到减缓,愈来愈严重,这就可怕了。这些事情都在眼前,只要你心地清净、冷静,你就看得到。

  下面又举《十住菩萨断结经》,它节录的,这个时候舍利弗尊者告诉来会的菩萨,《十住菩萨断结经》里面说的。

  【解】又《十住菩萨断结经》(节录),时舍利弗告来会菩萨,我曩昔或从一住进至五住,还复退堕而在初住。

  他说我过去,从前,或者从一住慢慢进,进到第五住,怎么样?还退堕到初住。这就是修行难,他退转,好不容易这十住菩萨了,十信圆满,修十住,提升到五住了,这突然就退到初住。又从初住至五、六住,就是在这个当中拉锯,时时上升,但时时也退转。

  【解】复从初住至五、六住,如是经六十劫中,竟不能到不退转。

  不退转就好了,不退转就是“阿惟越致”。这个经上这样讲的,我们马上就晓得,这是别教,不是圆教。圆教初住那就证不退转了,明心见性;别教没有,别教要到初地才见性

  又《宝雨经》里面说:

  【解】又《宝雨经》曰,有世界名“娑婆”,其国有佛,名“释迦牟尼”。若诸有情,闻彼佛名,于“阿耨菩提”得不退转,由彼如来,本愿力故。

  这是说我们这个世界,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佛菩萨的名号,实在讲佛菩萨没有名号。中国老子都说,“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没有名是真的,名是假名。因此,诸佛菩萨名号都是属于表法,表现阶段修行之法,表这个意思,你要懂得。他的名号常常换的,换了听众、换了处所、换了不同的环境,他名号就得换。在我们现前,名号实在讲就是他教学的总纲领、总的原则。

  你看“释迦”,“释迦”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能仁”。“能”,能不能的“能”;仁慈的“仁”。“能仁”就是他能够爱人,推己及人,这就是爱心。我们学佛了是佛弟子,你能不能推己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能不能做到,能做到才是佛弟子,做不到不是佛弟子,这是佛教

  佛教教什么?就在这名字上。“寂默”是什么意思?心地清净、平等、觉悟,一尘不染。“寂”是清净、寂灭。断恶不着断恶的相,行善不着行善的相,这叫“寂”。心里面有什么?心是空空如也没东西,一尘不染。心是清净、平等,它觉,它不迷,这是自性。自性有清净之德、有平等之德,有觉、不迷之德,觉而不迷那就是智慧。换句话说,真心充满了智慧。真心是什么样子?是清净,没有染污;是平等,没有高下、没有分别

  “牟尼”是这个意思。“释迦”是仁慈,“牟尼”是寂灭。

  “若诸有情,闻彼佛名”,真正懂得佛名号的意思,依教奉行,所以于“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得不退转。这是什么人?大乘菩萨。什么地位的菩萨?明心见性的菩萨,圆教初住,别教初地,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由彼如来,本愿力故”,为什么不退转?释迦牟尼佛加持你,释迦牟尼佛照顾你,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学佛,学佛这么多年,怎么都没有遇到释迦牟尼佛?我们这个心,这心有所感,我们这个感力量有限,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达到标准跟佛就感应道交。像海贤老和尚他做到了。我心里想,他什么时候想见佛佛都现前,他都见到了。为什么?他把“释迦牟尼佛”四个字做到了。我们明白这个意思没做到,我们推己及人还有限,我们的心地清净比一般人是清净多了,跟菩萨相比差远了,我们不能跟一般人比,要跟佛菩萨去比去,我们才能提升自己,才不至于堕落。

  【解】古代澄宪师赞此愿为“释尊五百大愿之中,最胜愿也。”

  古代澄宪师赞此愿为,赞叹“必成正觉愿”,第四十八愿最后一愿,就是现证不退,“释尊五百大愿之中,最胜愿也。”这就是听到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于无上菩提不退转。听到这个名号的人多,有几个不退转?!是不是如来本愿力加不上?不是佛的愿力加不上,是他自己不接受。他不接受佛就没办法了。所以大乘经教里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

  什么叫无缘?不肯相信,不愿意跟佛往来,不接受,这就是没有缘。虽然没有缘,佛的种子还是给他种下了,他知道有个释迦牟尼佛,阿赖耶识里有落谢种子,这个种子现在不能现前,要等到缘成熟了,这个种子现前,他将来还是由这尊佛号这个种子起作用,他能够修行证果。

  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句我们要记住,要时时刻刻记住,跟一切众生结佛缘,把佛把菩萨介绍给大家这是世尊五百大愿当中,最胜的宏愿。

  【解】可见两土导师同发此最胜之愿,正是“一路涅?门”也。

  这是讲诸佛如来,这一愿,是诸佛如来共同的大愿,愿愿都是为度众生,都是帮助众生现证不退转。我们要学,这是学佛人最低限度的愿心,不能舍弃众生,不能不管他。无论这个人是善人、是恶人,统统平等得度。不能有偏爱、有私心,我喜欢这个人我帮助他,我讨厌那个人我不帮助他,错了!这个标准错了。真正的标准,他愿意接受就要帮助他,他不愿意接受,那就没办法,就不必去理他。等待他什么时候愿意接受了,什么时候帮助他。这就对了。

  我们再往下面看:

  【解】盖以无量菩萨,未到不退之位,虽极勇猛,如救头燃,但以障缘竞来,屡屡退转。

  这一段把事实真相为我们说出来了,为什么学佛的人这么多,成就的人那么少?在世间法里头,求学的人很多,真正成就学问的人不多,那是什么原因?道理是一样的。

  现前的关键还不是在“会教”,“会教”是老师。问题在哪里?会学,你才会有成就会教的老师,遇到学生不愿意学,老师束手无策、无可奈何。这桩事情六十四年前,方老师告诉我的。六十四年,一甲子了。

  那个时候的学校,我们想到学校去旁听,老师阻止了,不让去,告诉我:现在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要去旁听,你会大失所望。那时候老师给我讲这话,我不懂,过了若干年我才明白了,完全明白了,怎么明白的?

  想想抗战时期,我们念中学的时候,在大后方,在贵州,那个时候真的师徒如父子,相亲相爱,老师把学生看得比儿子还重,学生对老师看得比父母也重,为什么?患难期间,我们自己离开失掉家庭,孤儿,那个时候,国家办这个学校叫国立中学,就等于孤儿院一样,国家收养这些失去父母、失去家庭的孩子们,所以我们那个学校就是家,校长就是父母,我们对老师有个亲情,老师对待学生真的爱护,不一样。

  胜利以后,经过十几年起了很大的变化,六十年前六十年的今天更不必说了,所以学生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谁教他学?没人教了古人守住的原则,几千年不变,“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是中国几千年教学的理念,你果然能守住了,你就搞一样,一生就搞一样,有老师教也是一样,没有老师教还是这一样,久久会有悟处,会得三昧,会大彻大悟,这妙不可言

  这种教学理念,是佛教从印度带来的,这个方法在中国实行有效,所以儒家接受了;汉朝时候,道家也接受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变成中国传统教学理念了。

  在历史上,确实有不可思议的人才出现。那最著名的,佛教里面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念过书,没上过学,家庭清寒,没有兄弟姐妹,父亲死了以后,母子两个人相依为命。没有念过书,靠砍柴卖柴。古时候的樵夫,抗战时期有,抗战以后,现在没有了,这个行业没有了。砍柴、卖柴、挑水,到城市里面来卖水,这都靠劳力生活,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没饭吃,非常辛苦。

  他有慧根,他听别人念经,他能听懂。这个很了不起,念的人还不懂,被他听懂了。这些事情,都记在《坛经》里头。有缘,这些有缘人都是菩萨,为什么?见到这个人能造就,是个人才,读书不读书没关系,他有那么高的悟性,所以要帮助他、成全他,帮他解决困难。大家捐一点钱给他母亲养老;还有学佛的这些同学,帮助他照顾他母亲,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好好去学道。他到黄梅八个月,真的,五祖衣钵传给他了。

  像惠能这样的人,在中国历史上不少,可以找到很多。但是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顿悟,这确实很少,他是第一个例子,找不到第二个。至于开悟,到他那个境界,跟他平等的人不少,禅宗《五灯会元》,一千七百个人,都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我看海贤老和尚的《永思集》,我有很明显的感触,他开悟了,他的境界也是能大师的境界,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圆教初住以上,别教初地以上。

  所以,教的教学,跟世间教学不一样,目标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方法理念完全不相同。

  我这次在英国访问,查尔斯的大学,校长是查尔斯王子。这是副校长,实际上他是副执行校长,带了另外一个副校长,两个副校长来看我。给他讲中国传统这些东西,他能听得懂,而且非常欢喜,很难得!他希望再跟我见面,希望我们这些理念,这些方法,能够融入他大学教学理念上去,这是好事情。所以伦敦我还是要去一趟,他们是真心,真诚热心,我们只要目的能达到,让他去办多好!现成的大学,我们编排课程,介绍老师,介绍学生,这他欢喜,我们就省事多了我们的目的是培训一些,能够读古书的这些学者,专家学者,将来他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面向全世界。他们所学习的范围,介绍一部《四库全书》,中国的国宝,中国古圣先贤留下来对全人类最大的贡献,真实智慧、真实的德能,能够帮助全世界。从个人身心修养,到齐家,到事业,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能做到圆满,都能达到顶尖。社会安定,国家富强,国际之间,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共存共荣,这就是世界大同。

  这个大学历史很悠久,是英国历史上排名第三,牛津、剑桥在他们之前,这最早的大学,它是第三个。下次我到伦敦,我就专门到这个学校去参观考察,跟他们校长教授们交流,我能出主意,他们好好办学能救全世界。

  我们再看下文:

  【解】盖以无量菩萨,未到不退之位,虽极勇猛,如救头燃,但以障缘竞来,屡屡退转。

  “盖以无量菩萨,未到不退之位”,没有达到这个地位,就是圆教初住,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没有到这个位置。“虽极勇猛,如救头燃,但以障缘竞来”,像竞争来找你,逼着你不得不退转,进进退退是一种自然现象。

  底下说:

  【解】遂令学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

  “遂令学道者如牛毛”,比喻多,“得道者如麟角”,麒麟的角,少,这世间已经没有麒麟了。

  【解】弥陀因地悯其勤苦,发无上愿。以佛威德,令闻名人,即得三忍,证不退转。

  这要靠佛力了。阿弥陀佛在因地,因地就是法藏比丘,怜悯这些勤苦修学的人,菩萨,就是法藏比丘发无上愿。以佛威德,他成佛了。阿弥陀佛的威德,是十方一切诸佛,都不能相比的,让这些听到名号的人,都能够得三种忍: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前面一愿所说的,都能得三种忍,证不退转,这个愿都成就了。

  我们如何得到弥陀加持?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得到了。也都是在愿文里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从上上品到下下品,虽然品位不一样,不是没有,但是待遇平等,都是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不退转,圆满证得三不退:位不退,阿罗汉;行不退,菩萨;念不退,法身菩萨。生到极乐世界,就得到这三种不退转。三种不退转,保证你一生圆满快速成就。你不信就没法子了,这个东西要相信。

  难信!我给大家作证明,我学佛三十年,对净土才相信;五十年,才把一切经教放下了,一门深入《无量寿经》,真难!不是假的。如果我的善根深厚的话,像海贤老和尚,一出家就相信,就一门深入,我今天也可能到圆证三不退了,当中浪费五十年的时间,真难!

  所以看到经文,“难信易行之道”,我的感触非常深,这个路是这么走过来的,从不能接受,就是勉强接受。勉强接受,我好处就是没有丢掉经教,大乘经没有丢掉。所以早年广学,真的像黄念老所说的,广学是为了深入。真搞清楚了,别的才放下,才一门深入过去学习讲的经教也有几十种,很多、很杂。诚信净土,真心求生,八十五岁以后的事情,你就晓得多难。为什么回头?看看过去所学的那些法门,我们这一生想成就,难!几乎不可能,这个法门行,有信心有把握,别的都放弃了。

  【解】原在退位,乘佛愿力,唯进不退,疾至菩提,实为大庆。

  “庆”是庆幸、欢喜。我如果舍弃求生净土这一门,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门都进进退退,换句话说,你不能不退,寿命到了还搞六道轮回,那是大退特退,不晓得退到哪里去了。不是从五住退到初住,不是,那是菩萨,是修行人,我们没到那个地步,一退就退到底了,“底”是什么?“底”是无间地狱。不是开玩笑的。

  【解】又《会疏》曰:“谓难思愿力,一得一切得,不退与三忍,同时具足故。”

  这个多难得!你说怎么能不求往生?真正往生极乐世界了,一得是你得生极乐世界,一切得,全得到了,“三不退”跟“三忍”同时具足。前面的讲的“三忍”,到后面还会细说,于这三种忍同时具足,这句话太难得了!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证得,为什么?得弥陀本愿威神加持。

  【解】深显弥陀一乘愿海、究竟方便之妙用。又《十住?婆沙论》曰:“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这个称名号就是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那个心要真诚、要恭敬,才会有感应。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我们真如本性流现出来的,所以,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解】又《小本》曰:“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小本《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已发愿的成就了,都往生了;今发愿的是现在,谁发愿,谁往生。要真发愿,发愿,对这个世间还有留恋,对这个身体还有留恋,还舍不得,他去不了。必须身心世界一起放下,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真正发心学佛,一般三年成就。三年,是不是寿命到了?与寿命到不到没关系。三年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就是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全放下了,没有了,这个好!这个境界里面就能跟佛感应,所以多少人三年往生是什么?不是寿命到了,功夫成熟了,见到阿弥陀佛了,向阿弥陀佛要求,我还有的寿命我不要了,我现在跟你去,阿弥陀佛很慈悲,他就带你走了。《净土圣贤录》可以做证明,《往生传》可以做证明。

  海贤老和尚如果真求往生,他二十岁出家,二十五岁他就有这个能力,寿命不要了,跟阿弥陀佛走,阿弥陀佛真带他走。他是个特殊的例子,阿弥陀佛要他住世表法,做个榜样给人看,是这么一回事情,要不然早就往生了。所以,欲生阿弥陀佛国者,真正想往生极乐世界。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三不退里头的念不退。

  下面又举《会疏》里面说,《会疏》说:

  【解】又《会疏》曰:“谓三忍不退,悉摄在名号中。称名时,名义不离,自得此等德。”

  这一句很重要, 三忍,三种忍,三种不退,都在这一句佛号当中,你念这一句佛号就能感得三忍,三不退。

  【解】可见凡闻名者,但能信愿持名,

  这四个字,?益大师说的,他把它说到最简单,四个字,这就是净土宗。真信,信有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决定想生,这就是愿;用什么方法?持名就是念佛,你念这句阿弥陀佛,你就能往生。这叫三资粮,信、愿、持名是行,信愿行。

  《会疏》说得好,但能信愿持名,就这么一桩事情,也能,“悉能”。

  【解】亦悉能现证不退。

  个个都能,一个都不漏,“现证不退”,现是现前,当下就证得三忍、三不退。

  【解】弥陀一乘愿海,妙德难思。六字洪名,究竟方便。

  没有比这个更方便,没有比这个更简单的。

  【解】四十八愿,愿愿摄众生,愿愿显真实。

  摄众生是事,显真实是理。分开来讲有四十八,合起来讲就是一法句。什么叫一法句?《往生论》上说得非常好,说得清楚,

  【解】分之则为四十八,合之则为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完全从果德上说。“真实智慧是自性本有的,无为法身不生不灭,是自己的法身,是自己的真身。大乘教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什么?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惠能大师听五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性是什么样子?他说出来的,这就是他的毕业论文,他的心得报告,他只说了二十个字

  自性“本自清净”,一点污染没有。

  “本不生灭”,不生不灭,不像我们身体有生有灭,连地球、连星系都有生灭,这科学家告诉我们。

  第三句,“本自具足”,这个具足是一切具足,具足无量智慧、具足无量德能、具足无量相好。具足多少?整个宇宙,一样都不缺。为什么?它起作用的时候“能生万法”,不是具足,它怎么能生万法,万法都是从自性生的。

  这里头还有一句,“本无动摇”。“本无动摇”是什么?自性本定。自性从来没动过从来没摇过,地球还有地震,还有海啸,地震是动,海啸是摇。所以一切法统统都是,只要见性,一切问题全解决了;见了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得大自在。往生到极乐世界等于明心见性。你没有见性,但是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加持,你起的作用跟见性的人没两样。那不是你修来的,是佛加给你的。久而久之自己自性全现出来了,不必佛加持,那就圆满功德。这个不能不知道。

  我们今天活在这个地球上、活在这个环境当中,要认清,这是一场梦;最难得的是我们认识了净土。我们知道有个方法,能够永远离开六道轮回,就是念佛求生净土。不能不念佛,时时刻刻不要把佛号忘掉,有事就办事,事情办完了念佛。办事是出力的,不是用心的,办事也可以念佛,让这句佛号不间断,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就有把握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这一品经,第六品是很长的一品,四十八愿。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述,这不是世尊说的,弥陀说的。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近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下载 下载 下载
0
  [最新报道]  
· (新版汇总)2014净土大经科注(001-100集)
· 净空老法师读诵《无量寿经》视频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六集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十六集
·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无量寿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
  [相关报道]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