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陀教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第7集)  
 
  ·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如何学佛
· 认识佛教
· 净业三福
· 三皈五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了凡四训
· 沙弥律仪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 金刚经
  一门深入
· 一门深入重要性
· 师承的重要性
· 专修专弘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第7集)  

来源: 净土释疑网站 录入时间:2014-05-24 09:43:34
关键字: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 点击数:2056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

 

1992/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编号:03-005-0007

  请掀开经本第七十五页第五行,看经文:

  经【时阿?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

  从这个地方看起。前面我们看到阿?世王子夺取政权,将他父亲禁闭在深宫里面,断绝与外界的往来已经三七二十一天。那么在他想这一个人这么长久的时间没有饮食,大概也差不多快死掉。当然不好意思问死,毕竟是他的父亲,所以这个语气缓和一点,问他这个守卫的,他的父王现在还在不在,用这种口吻。守门人就老老实实的回报:

  经【时守门人白言。大王。国太夫人。身涂?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

  皇后一次、两次,人家不知道,天天这个样子,总是会被发现的,所以她这个秘密被这些守卫的人都知道。知道,毕竟国王没有下命令禁止他母亲去看他,没有下这个禁令,所以还是随她往来。沙门目连跟富楼那他们是乘着神通从空中往来的,这些禁卫对他无可奈何。所以虽然其他的人跟这个国王确实是隔绝,但是这三个人天天往来,没有办法禁止他。阿?世王子听了这个话就非常生气,知道他的父王还没死,还活着在那个地方,还有这么多人常常天天去安慰他,去接近他。

  经【时阿?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这一段经文,前面是述说阿?世王以恶心对待他的父亲,这已是大逆不道。今天这段文接着迁怒于母亲,要加害于他母亲。再看他以恶心对待出家人。目连跟富楼那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都是证得阿罗汉的,这不是凡夫,圣人!这是从迹象上来说,从应化的迹象上来说。如果从根本上讲,世尊给我们说了,他们都是古佛再来,比菩萨地位还高。古佛倒驾慈航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示现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这正是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这里面含着有很深的意思。我们不要说是佛,佛在世这么多的学生,个个都是好学生,从哪里来的?古今中外一个好老师在一生当中,遇到一个传人就非常幸运,哪有这么多好学生?太多太多了,真是希有!在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在一生当中传法,得法人最多的是禅宗的六祖。六祖以前没有任何一个法师传这么多人,六祖以后也没有一个,这空前绝后,非常不可思议。六祖才传四十几个人。释迦牟尼佛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证得阿罗汉果的。

  因此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佛所讲的“一佛出世,千佛拥护”,那些弟子是诸佛大菩萨再来,拥护释迦牟尼佛,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在教化当中,佛只能有一个,老师只能有一个,那些人不能统统都以老师的身分出现,那这个教学就破坏。那用什么身分?都用作佛的学生的身分,来帮助佛弘法。众生多灾多难,迷惑颠倒,许许多多要紧的问题问不出来也不会问,他们假装着代问,把我们要想问的统统代我们问出来。在这一问一答当中,我们在旁边听了,明白、开悟了,这么一回事情。所以这些弟子们都是圣人,都是大圣来应化的。那么阿?世王这种举止,这是五逆罪都造,造得非常之重。后面这一句是破和合僧。这是要想害他的母亲。

  经【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以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

  这是遇到两个大臣劝阻阿?世王子不可以害母亲。这父母之恩,母亲的恩最重,为什么?这个婴儿时时刻刻需要母亲照顾,一时一刻不能离开,离开了他生命就有危险。所以三年哺乳之恩,从生下来到三岁,一天一时一刻不能离开,这个恩德太大!所以杀父亲,这两个人说,还听说有,但是杀母亲没听说过,这个过失太严重,这是大逆不孝。

  我们中国古代在教育里头中心的思想就是孝道。教什么?教孝。帝王以什么来治理国家?以孝治天下。他就是一个行孝尽孝的一个好榜样。所以古礼之中虽然有五礼,祭礼摆在第一位,祭祀祖先。其他的礼节,皇帝可以派大臣代表,唯独祭礼不能够派代表,要亲自斋戒沐浴主持祭典。在从前这个主祭的人在祭典的前三天要斋戒。那个斋戒是怎么个斋法?就像我们佛门闭关的情形差不多,这三天叫斋公。把一切事情都放下,一切人也不接见。不接见就像闭三天关一样。那个饮食起居有人照顾,像护关的,有人照顾。那么他三天做什么?三天把所有念头放下来,想念被祭的这个人。如果是祭祖先,就想念他的祖先,跟我们这个经上所讲的一样,观想。想三天三夜就把他想来了,祭神如神在,他真的有感应道交。在祭祀的时候,感觉到他的祖先到这个地方来接受他的祭祀。这俗话讲“诚则灵”。斋戒沐浴是修诚敬之心,不是草草率率,随随便便做个样子就行,那就不灵。那种祭祀,孔老夫子不愿意看的,为什么?有形式没有内容。这个内容是真诚,所以要三天的斋戒,确实他有感应。

  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没有一尊佛不孝父母,没有一尊菩萨不敬师长。本经在后面有明文教给我们,修学大乘佛法,在基础上要修“三福”。三福第一句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所以对父母不孝,对老师不敬,你在佛法里决定没有成就。即使有成就,那是外表的、表面的。表面做得再好看,天花乱坠,与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换句话说,将来该怎么堕落,还是怎么堕落,这个事实我们一定要明白。所以有人问,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孝顺父母学起,这是佛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的。

  这不孝父母罪过已经很重,再杀害父母那还得了!这造的是阿鼻地狱之罪。所以这两个大臣义正严辞,言语非常之严肃,跟阿?世王讲,自古以来听说有王子贪图王位;父亲是国王,他要夺他的位置,这杀害父亲,有,篡位的;母亲并没有干涉政权,与你夺取政权没有关系,没听说杀害母亲的。换句话说,你这种行为在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开端,这还得了!

  “污?利种”,这“?利”在印度是属于王族。印度自古以来阶级制度非常之严,?利是贵族、皇族。婆罗门,这是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阶级,在社会上很有地位。其余的两种比较上是地位低一点,一个是从事于商业,一个是农民,这是在印度古代社会里面没有地位的,就是我们一般称为农奴、奴隶。所以?帝力是贵族,你这种行为染污了这个贵族,就是这个在?帝力就是重大的污点。“臣不忍闻”。我们不忍心听到这个事情,不忍心看到这个事情。“是旃陀罗”,旃陀罗就是奴隶,这是奴隶的行为,不懂得、不明理,这样的人才能做得出来,哪有是知识分子、贵族,受过好教育的人,怎么可以做这种事情?国王今天执意要害母亲,这些臣子们都愿意离开,不愿意再跟他。所以这两个人说完之后,因为国王手上拿的剑要杀害母亲,他们用手按着剑,一面说一面就退出,就要离开。下面是:

  经【时阿?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

  “耆婆”是他的弟弟,也是非常聪明有智慧。阿?世不怕别的,杀父害母他不怕,毕竟有一桩事情令他害怕,怕什么?众叛亲离。这底下人都走掉、都散掉,那他这个王位就保不住,他怕这个。所以就很惊怖,以要求的口吻:你们难道不再跟我、不再帮助我吗?

  经【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

  这两个人再郑重的劝告他:只要你不加害于母亲,我们可以跟你。如果加害于母亲的话,我们不愿意跟你,我们愿意离开,舍弃这个国家。

  经【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

  这阿?世还算是不错,实际上他考虑他本身的利益,所以不杀他的母亲,不杀她。

  经【敕语内官。】

  这个“内官”就是宦官,我们中国人讲太监,宦官。

  经【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把他母亲幽禁起来,跟他父亲一样,把她幽禁起来,不准她跟外面人接触,“禁母缘”。这一段事真是自古以来非常不幸,尤其是发生在宫廷里面,宫廷争权夺利,古今中外可以说都没有例外,在历史上我们看到很多。在现实社会里面,我们也时有所闻,现在所讲的权力斗争,甚至于不择任何手段。国王与夫人遭这么大的变故,这种变故他在过去从来没有想到。即使读历史,观察现前许许多多权力斗争,毕竟没有临到自己身上就很难体会。这一次是自己亲身遭遇到,所以体会就非常深刻,知道佛讲的我们这个世界叫五浊恶世,浊恶到了极处,没有好留恋的。所以人在大苦难当中往往惊觉回头,这真正肯回头,真正要求佛指导他出离苦恼的方法。

  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国王、夫人跟佛过去平常往来很密切,也常常听佛讲经说法,自己没遭过苦难,这听了是耳边风,没在意。换句话说,听是听,也护持佛法,实在讲不得受用。现在遭了苦难,这个时候心情不一样,求学的态度也不一样。我们看底下一段:

  经【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

  这是王后夫人被她儿子囚禁。这虽然是没有把她杀掉,这把她关起来,关起来之后,她非常忧愁。她的忧愁可以说相当的复杂,当然最叫她忧愁的是她的丈夫,国王从今天起没有人给他偷偷的送东西吃。换句话说,他决定活不了多久,这是她最牵挂、最忧愁的地方。可是被禁在深宫当中无可奈何。

  经【遥向耆?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

  我们看这一段。在无可奈何的时候,这才想到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在城外,“耆?崛山”就是我们中国人翻作灵山,他住在这个地方。就向着这个方向礼拜、祝祷。在过去佛不能亲来的时候,也常常派阿难来问候国王夫人。现在她遭这样的大难,想想世尊威德很重,不敢要求佛亲自来慰问,只希望佛能够派目犍连、派阿难来跟我见见面,这就很满足。她心里这样子祝祷,向着灵山礼拜。

  经【未举头顷。】

  这拜下去,头还没有抬起来,释迦牟尼佛已经在她面前。

  经【尔时世尊。在耆?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崛山没。于王宫出。】

  这一段是述说佛早就知道她这些事情,这个时候派了目连尊者、阿难尊者,而释迦牟尼佛自己以神变的方式出现在皇宫,出现在宫中。佛到那个地方去,这必定是大事因缘,为什么?小事不会惊动佛本人的。这佛一去,那些护法神统统都跟佛到皇宫里去,这些护法神们知道佛到那里去一定讲经说法,这个机会难得,要亲自去听。所以:

  经【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这个境界也非常的壮观,这是叙述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经【时韦提希。见佛世尊。】

  这夫人见到佛来了。

  经【自绝璎珞。】

  她虽然被禁闭,她的穿著还像平常一样,身上还配带着璎珞。见到佛之后,惭愧的心是倍增,所以把这个“璎珞”都解开。

  经【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

  这提出两个问题。我过去生中到底造什么罪孽,生这么一个儿子?这大逆不道的恶子!再又想想,释迦牟尼佛你到底是什么因缘,跟提婆达多做了眷属?世尊跟提婆达多是堂兄弟,提婆达多是阿难胞兄,亲兄弟。他跟阿难是同胞兄弟,跟释迦牟尼佛是堂兄弟,这到底是什么因缘?因缘非常复杂。佛通常跟我们讲四缘,那只是从纲领上来说,如果要细说的话,因缘非常非常的复杂。善导大师的注子,诸位自己可以看,大概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他注得很详细,这都是述说,叙事的,诸位容易看得懂。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经文。

  经【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

  韦提希夫人虽然请问释迦牟尼佛,她跟她儿子过去究竟是个什么因缘?佛跟提婆达多又到底是怎么回事情?毕竟这还不是她问题的中心。她问题的中心是她真正觉悟到这个世间充满了罪业,不愿意在这个世间再住下去,这是她真实的觉悟。所以紧接着向佛要求,求佛告诉她,这个广大的虚空世界有没有清净的国土,那个地方的人无忧无恼?我想找这个地方。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我愿意往生,我不愿意再住在这个阎浮提。阎浮提是我们这个世界,不愿意在这个世界上住,这个世界是浊恶之世。这是世尊常常提到的五浊恶世。

  经【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

  她把她自己心里面的愿求都说出来。这一种心愿,我们想一想是不是我们自己的心愿?确确实实在这个世间受过许多苦难折磨的人都醒过来了、都觉悟了。虽然觉悟,这个话,再也遇不到佛也问不出来。虽然觉悟,问题还是不能解决,这叫真苦!我们再看看今天的社会跟韦提希夫人说的这个话很相应。在那个时候,浊恶比我们现在轻得太多太多。不要说很远,前清的时代,距离我们不过两百年的光景,那个时候民风还相当的纯朴。

  从前李老师给我们讲一个故事,这也是真实的,就是前清的事情。有一个地方也是一个儿子害了父亲,这是大逆不道。当时这个大事报到朝廷去了,朝廷降职的处分是这个地方的县令撤职查办。从前地方作官的不像现在,现在是民主,老百姓是主;从前那个作官叫父母官,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所以作官的他三个身分。君是领导人,是个地方上的领导人,是老百姓的父母,是老百姓的老师,你要教导他,你还要养育他,所以这个地方官的责任非常之重。出这么一个大逆不道的人,你这个官怎么做的?所以撤职查办。县长上面是省长,在清朝叫巡抚,巡抚记过,受连带的处分。这个处分还不够,从前这个城市都有城墙,皇帝下命令,这个地方的城墙撤掉一个角,表示什么?这个地方出了一个坏人,是你们这一个地、一个县的耻辱,这样严重!

  现在我们看看这报纸广播里面,世界各地大逆不道的人很多,愈来愈多,好像也不是新闻了。所以今天社会风气跟从前不能相比,不但跟古时候不能相比,跟三十年前就大大不一样。现代人生活在这个世间实在是可怜,不要看这个物质生活比从前是富足多,精神生活非常苦闷。最大的痛苦:没有安全感。三十年前的人没有想过社会安全的问题,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脑子里头没这个东西,真的是天下太平。现在没有安全感,这没有安全感就是整个社会重大的动乱,造恶的人太多太多!造作地狱的罪业,这是造五逆十恶,这是地狱罪业。饿鬼的罪业,这是贪,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而无厌。贪心堕饿鬼,?恚堕地狱,愚痴堕畜生,这是讲贪?痴的人盈满。

  什么是愚痴?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颠倒,没有能力辨别,这叫愚痴,这怎么得了。中国自古以来,古圣先贤的苦口婆心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夫子在《论语》里面一句话就说得清清楚楚“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正知正见。儒佛教育的宗旨就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是智慧。智慧破愚痴,一个人有智慧不愚痴,贪?自然就降温、就减低。现在人对于古圣先贤这个教育不要了,这还得了!从前的文学、艺术陶冶人的感情,它都有一个标准,总不会离开这个标准太多。现在我们把这个标准舍弃掉,这不得了!这个演变必然是天下大乱,所以“多不善聚”。聚,用现在话来讲就是团体。人与人相处,无论是大的团体、小的团体,善的少,不善的多,这就是社会世间动乱的根源。

  古时候教学,它的功能就是防范,防微杜渐。治理国家第一桩大事就是把教育办好,你看《学记》里面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政权,领导老百姓,把教育办好是第一桩大事情。为了要达到思无邪,正知正见的教育,在教育手段上,儒家用的伦常,这是手段。“伦”教我们什么?教我们明了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五伦,人与人的关系;父子的关系,夫妇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君臣的关系,一定要明了。我们在家庭或者在社会,我们是什么身分,应当要尽什么样的义务。人人都能尽到本分,社会是和谐的,天下是太平的,知道这些关系。知道关系怎么会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来?不可能。这教育就是第一个把关系搞清楚。佛法里面也非常重视伦理的关系。

  其次就是道德。这个道德是基本的道德,叫常道,叫五常,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什么叫做仁?“仁”这个字,在中国文字里面叫会意,两个人。想到自己也就想到别人,这个叫仁,推己及人。我喜欢,想到人也喜欢;我不喜欢的,别人也不喜欢,这叫仁。“义”是什么?义是义务,不讲求报酬。现在所讲的是奉献,不要求报酬。每个人在自己本分里头,要做你义务的工作,父慈子孝,这是义务。“礼”是礼节,人与人往来一定要有礼。礼比法好,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是礼治,不是法治,礼治好。礼有节度,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所以礼尚往来。“智”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理智,不要感情冲动。处事待人接物头脑要冷静、要理性,不要感情冲动。“信”,与人一定要守信,人无信则不立,就是你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讲信用。

  这五条是做人的基本德行,所以叫五常,常是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的。你这五条要是做不到,那就不叫人。所以人与禽兽有什么分别?禽兽没有这五德。人跟其他动物不一样,就是因为有这五种德行,这五德具足。儒家这五条跟我们佛法里面讲的五戒意思相同。不杀生是仁慈,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饮酒是智,不妄语是信。释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没有在一起谈过话,没有会商一下,彼此相距这样远的距离,他们的想法、看法、做法居然相同,这是我们古人所说: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看出儒佛教育的重要性,与儒佛教育对于世道人心的真实贡献,确确实实有利益。

  今天社会一般人不要了、舍弃了,我们还是要遵守。那咱们要问,我们为什么要遵守?人家都不要,我们还为什么还遵守?这是常道,这是真道!人不是这一生就完了,人还有来生。佛在经上常常提醒我们,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告诉我们,人身是怎么得来的?是前世五戒修得好,这一生得人身。换句话说,原来伦常、五戒是在六道里面得人道的真正业因。我们把这个舍弃掉,拼命去发展贪?痴,那佛给我们讲得清楚,贪,饿鬼道,那就是来生希望到鬼道里去;?恚,地狱道;愚痴,畜生道。纵情在贪?痴就是修三恶道。

  所以韦提希夫人在此地说,她说这个话,我们现在这个世间来看非常非常的明显。在那个时候她说这个话,如果我们听了都觉得她讲得太过分,没有严重到现在这个地步;现在确确实实造作贪?痴的人太多太多。中国外国到处这小圈圈、小团体不善聚的也太多。韦提希夫人在那个时候就有这么高的警觉,这是非常的难得。现在人生起这种警觉,这倒不难。在那个社会里头,那个时代有这个警觉心,真的是不容易。下面这是她提出的要求,“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她平素听佛讲经讲得很多,一定知道在这个法界里面有无量无边诸佛?土,其中也有清净国土。像释迦牟尼佛这种秽土当然很多,不在少处,但是也有清净国土,那么她今天想求了。

  经【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

  先要“忏悔”自己的业障。我们要问她到底有些什么业障,我们能不能想得到?能不能体会得到?她的儿子今天做出这样的恶事,儿子一定不小,如果在孩童不会做这个事情。儿子长大,做出这样的事情,换句话说,你怎么教的?固然过去生中有业因,这一生当中是缘,因遇不到缘,不会结果。教育就是改善缘的手段,善因,我给你善缘,结善果;恶因,我转变你那个恶缘,使恶缘断掉,纵有恶因也不会结恶果。像西方世界,这带业往生去,那边没有恶缘,虽然带的有恶因,恶因不会结果,没有恶缘。你要问为什么没有恶缘?阿弥陀佛的教育办得好,没有别的,教育办得好。这是真的,阿弥陀佛对于学生照顾得周到,无时无刻不在身边。那也许诸位同学要问:这往生的人那么多,阿弥陀佛一个人怎么照顾得过来?阿弥陀佛不可思议,他分身变化,可以说是每个往生的人,他都变化一个身来照顾你。所以你是天天跟西方三圣接近,观音势至、阿弥陀佛时时刻刻不离开,这才没有恶缘。

  那么她的忏悔,这是忏悔里头主要的一个业因。由这里我们也联想到,在以往释迦牟尼佛常常讲经说法没认真听,没有认真修行,这是罪过!今天这个果报现前,还不是平常没有认真学佛;假如平素认真学佛,不会发生这个事情。听是听经,没有认真学习,认真学习决定现前得利益。所以她的事情仔细想一想就是我们本身的事情。不过她的问题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所遇到的困难,还没有到这个严重程度。确确实实我们在日用平常当中、学佛当中跟她所犯的毛病差不多,这是要真正忏悔。这个忏悔就是从今天起要发真实心,认真接受佛的教诲,认真的去奉行,做佛的真实弟子。

  经【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这是向佛祈求可以往生的一个理想的环境,就是她“不闻恶声,不见恶人”,如果有这样一个地方,她愿意去往生。“佛日”,日是赞叹之词,在我们这个世间太阳的光明最大,这是赞叹佛的智慧光明,称为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这个“观”就是修学,我要用什么方法修学,才能够生到清净的处所。她是把她的愿求都说出来。释迦牟尼佛也非常非常的难得,佛没有介绍她一个地方,没有指定她一个地方。我们看底下这一段经文:

  经【尔时世尊。放眉间光。】

  佛放光,这个光明是从“眉间”,眉间就从白毫放的。佛的这个眉间有两根白毫,这个白毫很长,但是它是旋转卷在一起,我们看起来好像一个珠珠一样,不是珠,两根白毫,从这个地方放光。

  经【其光金色。】

  在光明当中,金色光是最殊胜的。

  经【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

  这是这个光,光是先照,照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然后这个光回来聚集在佛的顶上,形状像须弥山一样,这个光现在这个佛顶。那么十方诸佛国土都在这个光中出现。

  经【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

  这个“玻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水晶,水晶在佛经里面称玻璃。这个玻璃发明很晚,所以凡是经上看到的玻璃都是水晶。

  经【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韦提希想求一个好地方去往生,佛就把十方诸佛的国土统统展现在她的面前。让你自己去看,自己去选择,这个方法好!佛不主动介绍,让她自己看。

  经【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她在诸佛国土里面,这一一国土都看清楚、都看明白,最后她选定的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她自己选的。实在讲,她也是代我们大家选的,选择得非常正确。因为这个地方是十方一切诸佛为众生宣传的一个地方。当然她的选择不是偶然的。诸佛国土虽然微妙,我们自己有没有能力去?这是先决条件。韦提希夫人一定也看得很清楚、很清楚。她一定看到。

  实在讲这种选择,在我们想象也不难,为什么?你看到这个地方去的人太多,很多很多人去,世界确实是好。看看去的人有菩萨,也有造罪业的人,那想想我还有分。假如看到那个国土去往生的人都是菩萨、阿罗汉,一个凡夫也没有看到,自己想想我还不够那个身分,还去不了。所以从许许多多的方面,能够观察到这个地方实在是好,而且我们凡夫去的人很多。跟我们同样身分的人,同样有业障的人,同样有罪业的人,他们能去,当然我们也能去。何况这个地方比起诸佛净土也不差。这就是在我们推想当中,我们选择一定要考虑到这些问题,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选择纵然好的地方,自己去不了也是枉然,那就不容易。下面这倒向释迦牟尼佛提出请教:

  经【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这两句就是求佛教给她修学的方法。极乐世界看到了,我也选定了,怎么去法?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请翻开一百零一页,看第四行最后一句看起,我们看善导大师在此地对我们的开示:

  疏【言教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忆念彼国依正二报。四种庄严也。】

  我们先看这一段,“思惟”跟“正受”都是这个法门里头重要的修学方法;实在讲,也就是大势至菩萨给我们说的“忆佛念佛”,是一个意思。在《楞严经》里面讲的是忆佛念佛;在此地就是讲的思惟、正受。“定前方便”,这个“定”就是念佛三昧,就是一心不乱;“前方便”就是准备的功夫,修学的基础。为什么?假如没有得念佛三昧就不能往生,这诸位一定要知道的。念佛三昧里面包括我们平常所讲的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统统叫念佛三昧。这个念佛三昧里头,功夫浅深不相同。这个方法修学就是“思想忆念彼国依正庄严”,把其他的念头统统舍掉,统统放下,专想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这就叫功夫成片。有这个功夫就决定得生,发愿求生西方世界就决定得生。这个功夫,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人人做得到。问题就是你肯不肯做?你愿不愿意做?不像其他法门提出那个修行方法,有些我们确实做不到的。换句话说,把你平常心里面这些思想忆念的统统换成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最具体、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经。

  读经是什么?读经就是思想忆念依正庄严。读就是忆念,忆念就是读诵,所以诸位不要一面念着经一面去想,那就错,读诵就是忆念。假如说读诵放下来,专门去想,那就是观想念佛。但是观想念佛一定要依《十六观经》这个想法。佛在此地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如果不是依照十六观的方法去想,那都是邪思惟,那你全想错。因此我们用读诵持名的方法,那个效果跟此地讲的这个思想忆念意思完全相同,而是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用这个方法打掉。初学的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一定要从读诵下手。读诵不但能修定,同时能开慧,念久了自自然然就明白,“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以读经读久了会开慧,但是不能打妄想,你就一直读。

  依是依报,正是正报。正报里面有教主的庄严,有同参道友的庄严,我们讲主伴,所以是两种庄严。依报是我们修行的环境,环境里面也有两种,一种是人事,一种是物质。物质的庄严是样样都不缺乏,这是物质庄严。人事的庄严就是前面讲的“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你所接触的都是诸上善人,这是你人事环境的庄严。所以说依报、正报两种庄严,常常萦回在我们自己心中,自自然然与西方极乐世界感应道交。再看底下“正受”,正受是得定。正受就叫三昧,梵语叫三昧,翻成我们中国的意思叫正受,也翻作禅定。

  疏【言教我正受者。此明因前思想渐渐微细。觉想俱亡。】

  所以我跟大家同学说,你读经的时候不要去想它。你想什么,这个念头很粗,不容易成就三昧。我读,读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不想它,你这个觉观慢慢就细。慢慢细的时候容易成就念佛三昧,也就是我平常讲的容易达到功夫成片;再往上提升就是一心不乱,这都叫正受,都叫做三昧。到“觉想俱亡”,觉是能,想是所,能所都逐渐逐渐离开,这个心真正达到清净平等。虽然还不敢讲是真实的清净平等,但是与真正的那个清净平等相应、相似,这个境界非常好。

  疏【唯有定心。与前境合。】

  “前境”就是讲的西方世界依正庄严。逐渐逐渐感觉这个境界就在眼前,到这个时候,你自己对于往生是充满了信心,你的生活一定是非常自在、非常快乐,法喜充满,这是我们现前可以得到的。所以人,为什么人说能预知时至?能够不生病的往生?道理统统在此地。

  你为什么还有病苦?你的妄想没有断干净,原因在此地。自古以来,许多法师大德临终还有病苦,你问他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有很多在家居士预知时至,无疾而终的。那些法师们度众生的悲悯心还存在,那也不行。他还有众生可度,我能度,那是我所度的,这个念头都不行,都要把它丢得干干净净,真的要做到度而无度,无度而度,那才行。事上可以做,心里面不能留痕迹,这一点非常重要。心里头还有一点痕迹,没有把它去掉,那就是走一样能走,也能往生,还要留一点那个病的样子在,不能那么痛快。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下载 下载 下载
0
  [最新报道]  
· (新版汇总)2014净土大经科注(001-100集)
· 净空老法师读诵《无量寿经》视频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六集
·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十六集
·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无量寿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
  [相关报道]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