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053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8-12-01 20:19:49
关键字:2014净土大经科注,净土大经科注,细讲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细讲,无量寿经,净空法师讲无量寿经,第四回
【 点击数:2724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点击右侧红字??《净土宗学佛课程大汇总》


净空法师 2014年6月5日 讲于 香港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

  阿?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二百三十五页第七行:

  【三、带说净土经论。】

  “部类”差别里面的第三段。前面我们看到有“同部”的、有“同类”的,还有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一切经常常提到净土法门,提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个都算是带说,带说的经就多了。

  【净宗经论合刊,内载有二百四十余种。】

  在台湾有《净土丛书》,在大陆有《净土藏》,这都是后人编辑,凡是经论、古大德说到净土法门的这些典籍,统统都搜集在这些书里头、丛书里头。净土,确确实实这《净土藏》是相当可观。

  念老在此地跟我们说:

  【此乃略举其要,遗漏难免。】

  可见得世尊当年在世,无论讲哪个法门,为什么?因为众生根性不一样,世尊教学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总是随缘不攀缘,恒顺众生,不特别要求他学什么法门

  连韦提希夫人遇到家难,求佛帮助她,向世尊请教,法界虚空界里有没有纯净纯善,没有作恶的处所,她想求往生。释迦牟尼佛将一切诸佛?土用神通显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去选择,不是主动教她、劝她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没有,让她自己选择。她选择了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这些地方我们要看到世尊如何应机说法。她主动挑的,好,她喜欢,这契机。

  特别介绍他,很少!只有他的父亲,那个关系不一样,他劝父王念佛求生净土,不是让父王选择的,是他劝的;对韦提希夫人,让她自己选择。这都是我们要留意的,佛应机我们如何学习,绝不勉强一个人。

  下面这一段,解,是黄念祖老居士在此地略举十二种,那真是,二百四十多种举不胜举。我们看他前面这一句注解:

  【复有诸经论。】

  “经”,佛说的;“论”是菩萨、历代祖师大德的注疏,都称之为“论”。

  【虽不专论净土,但亦带摄称赞极乐,劝导往生。其中昭著者。】

  如,“昭著”是最明显的,《法华经》、《悲华经》、《随愿往生经》、《文殊说般若经》、《目连所问经》、《十往生经》、《观佛三昧经》(佛记文殊当生极乐)。《文殊发愿经》,是文殊菩萨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入楞伽经》,佛在这经里头授记,龙树菩萨将来他生极乐世界,所以龙树菩萨在极乐世界。《?婆沙论》,这龙树菩萨造的;《大智度论》也是龙树菩萨造的;《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造的。这都是非常著名,历代祖师大德讲解净土经论常常引用的

  后面说:

  【净土经论约百数十部。以上就本经部类,与带说净宗经论略举其要。】

  至于还有密部的,密教的,有关净宗的典籍为数尚多,没有列入,因为那是属于藏文部分的。

  我们还晓得,蒙古《大藏经》、满洲文的《大藏经》里面收的都很多。第七部类差别我们就学到此地。

  下面看第八:

  【译会校释。】

  前面有个简单的解释。

  【译指本经之原译本。】

  原译本总共有十二种,失传了七种,现在保留下来的五种。佛经传到中国,翻译之多,《无量寿经》排在第一,非常可惜,有七种失传了。“会”是会集,“校”是节校。

  也只有一种:

  【指根据诸种。】

  留下来的五种原译本,王龙舒第一个会集,宋朝时候人,他只看到四种原译本。唐朝《宝积经》里面“无量寿如来会”,龙舒居士没有见到过。这一本里面也有重要的经文,其它四种本子里头没有的,这就是会集漏掉的、漏失的,不完整。失传的就没有办法了,我们相信,有可能这些失传的本子里面有些经文,这个五种本子里都没有的。这什么原因?说明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不止一次,很多次,在不同的地方讲的,有不同的听众。所以传到中国来的原译梵文本就不止一种,就是不相同的,有很多种不相同的。根据古人的判断,现在五种原译本里面,发现梵文的原本至少是三种不同。那就说明释迦牟尼佛说三次以上,后面丧失的七种我们不知道。

  这就发现了,世尊当年在世,这桩事情他是多次宣说。

  在一切经里头没有这个现象,世尊当年讲经只讲一遍,没有重复讲第二遍的,唯独《无量寿经》多次宣讲,这个就是特别法门为什么?我们现在完全体会到,佛出现于世只有一个目的,他为什么来?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就为这桩事情。

  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迷失真相来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不知道,所以看错了、想错了、说错了、做错了,这错误造成六道轮回、造成十法界。十法界跟六道轮回确实没有,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梦幻泡影。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说得好,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六道跟十法界在梦中有,醒过来就没有了,就不见了。

  “六道”是梦中之梦,为什么?六道醒过来还有十法界;十法界再醒过来,真的醒过来了。

  轮回,梦中之梦,迷失在这个里头怎么能出得去?佛出现帮助我们,用什么手段?用讲经教学,这是手段。讲经教学的目的,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迷破了苦就离开,觉悟了乐就现前,目的就达到了。离究竟苦,得究竟乐,只有一个方法,这个方法佛不能不传,佛要常常传,令一切众生都能够听到。

  佛陀在世我们知道,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这讲二千五百年前,三千年前,没有交通工具。交通工具最高级的是马车、牛车、鹿车,这些交通工具。所以,许许多多人一生住在他的老家,别的村庄没去过,叫老死不相往来。

  佛要度众生,必须要示现种种不同的身份,哪个地方缘成熟,佛就到哪里去,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他适合哪种法就教他哪种法。所以现身不定,说法也不定,无有定法可说,这样才能够普度众生。度人如是,度天人亦如是,度畜生、饿鬼亦如是。

  现在科学发达,交通方便,媒体传播快速,把地球变成一家。环球旅行在今天是轻而易举,许许多多人都有环球之旅的经验。地球,有人说了地球村,地球变成一个村,人与人的关系密切了。

  现在宗教一定要整合,跟过去环境不相同。过去宗教信仰都是老祖宗传的,祖祖相传大家都相信,学另外一种宗教几乎都不可能,不知道有别的宗教现在知道了,每个地方都有土著宗教,必须要统一。怎么统法?互相学习、互相尊重,没有高下之分,互相尊重,这就对了。

  汤恩比说得非常好,在今天核子时代,人要不觉悟、要不整合、要不统一,很难避免文化毁灭的灾难。这他说的,文化毁灭意味着人类在地球上消失了。怎么统合?一定要靠宗教。宗教跟人生关系太密切了,几乎是任何文明、哲学,包括科学、意识形态,统统不能代替,它跟人类的关系太密切了。

  所以世尊多次宣讲必须要会合,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会集本。

  《无量寿经》在中国的会集三次,第一次王龙舒,第二次魏默深,第三次夏莲居。节校本是前清乾隆年代的彭际清居士,他是根据曹魏康僧铠的译本,所以他不是会集,他是一种本子,就一种本子删繁就简,成为一个容易读诵、容易理解的一个版本,也做得很好。民国初年丁福保居士给它做注解,他的注解也是用以经注经,叫《笺注》,以经注经,注得很好。

  “释。”“释”就是注解,注解多。这个经在中国古人注解只有两种,在日本大概有三十多种,日本古大德的注解,韩国也有祖师大德的注解。这个经,《无量寿经》在古代朝鲜跟日本学习的风气比我们浓。中国人因为看到译本太多,有五种,而且内容差异很大,这么多本子用哪个本子好?所以就不愿意学《无量寿经》;学《阿弥陀经》,对《阿弥陀经》用的功夫很深

  《无量寿经》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出现之后,我们看到了无量的欢喜。李炳南老居士早年在台中讲过一遍,我们这些学生接受了这个本子,所以全心全意的来弘扬。这个本子影响很大,它的好处把极乐世界介绍得清楚明了,让我们真正因这部经生起信心、生起愿心,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这个本子难得去年得到来佛寺海贤法师给我们作证,这个老和尚一百一十二岁,不认识字,他的善根稀有。什么是善根?老实、听话、真干,真诚、清净、恭敬。有这样的心态,所以二十岁出家,师父就看上了,这是佛门的大器,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告诉他一直念下去。他是师父的好学生,真的是依教奉行,这句佛号念了九十二年。二十岁出家那一天开始念,一百一十二岁往生,念了九十二年,没有拐弯、没有失掉。

  我们还记得谛闲法师的徒弟锅漏匠,也就一句佛号,谛闲法师教他一直念下去,他念了三年,站着往生。锅漏匠的善根跟海贤法师一样,老实、听话、真干,往生的时候预知时至,自在往生锅漏匠我们知道的不多,海贤法师住世一百一十二年,一生的行谊知道的人很多。晚年大家给他录了个光盘,这个光盘应该不是有计划去录的,人家带着小摄像机,看到之后就给他录,然后把它凑在一起。不是有计划的,没有设计,随便录的,那就非常真实、非常可贵。我们看了,这个光盘他的徒弟送到我这边来,我看了三十多遍,印志法师带给我看的。我看出来了,他开悟了,哪一个等级?最高的等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我们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当年在世的时候,见到西方极乐世界四次,他从来没有跟人说过。第四次是往生,佛来接他往生,他告诉人,这个境界我过去见过三次,从来没提过,没告诉过任何人。人家问他,极乐世界什么样子?他说了一句,跟《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完全相同。

  我们知道,远公当年建第一个念佛道场,带着大家一起念佛求生净土,那个时候的经就一部,《无量寿经》,《弥陀经》、《观经》、《往生论》都没有翻译出来。净土宗开宗只有一部经,所以称为净土第一经。连往生,四次,都是现前见佛。

  海贤老和尚一句佛号念了九十二年,他见佛多少次?我最保守的估计,至少十次以上。换句话说,他跟阿弥陀佛是老朋友了,见面次数太多了。有人问他,你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给你说什么?他说我有好多次要求阿弥陀佛带我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赞叹他,你修得不错,修得很好,留在世间表法。表法是什么?做念佛人的好样子,你不要名、不要利,万缘放得下,又非常勤快,不偷懒,做事情认真,待人谦虚,真的是持戒修福,太难得了,做个好样子给大家看。所以我们相信,一百一十二岁这个年龄大概是阿弥陀佛帮助他延长的。他自己的寿命我们估计应该是七、八十岁,佛给他延寿至少延寿了三十年,表法。

  实际上表法里头最重要的法,就是《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这部书,见到这部书之后,他就可以往生了。所以在去年年初的时候,有四个居士带着这本书去看他,他不认识字,他问他这书什么书?人家告诉他,这本书叫《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他一听到这个名字欢喜得不得了,好像等了很多年,想的宝贝一下得到了。马上穿袍搭衣,他最喜欢的衣服穿上,拿着这本书要求大家,来给我照相,最后一个表法。这个法表完之后,阿弥陀佛就接他到极乐世界去了。

  这本书表什么意思?表他给我们做证明,第一个,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是真的,不用怀疑,真经。会集,从佛教传到中国来,翻经的祖师大德就曾经做过会集,这些会集的经书都在《大藏经》里头。这本书末后《幻住问答》里面讲得很清楚,把这个会集的原原本本说出来了,没有问题。而且会集里头还有人把经文里面的字改了,《大藏经》里都有。

  这是一般反对会集本,是会集跟翻译不一样,不能用自己的意思去改变字,每一个字都要是原经本上有的,不可以改动。夏莲老花了十年的时间,三年完成,七年校对,一次一次的校有没有这个问题,字字句句都是原本的原文;换句话说,会集本里头最好的会集本,没有改动一个字,决定没有自己的意思夹杂在里头,忠于原译本证明这是会集本里头,不但是《无量寿经》,所有一切会集的经书里头,这会集得最好。确确实实字字句句都是佛说的原话,原汁原味。第二给我们作证的,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那个时候他身体很不好,六年的时间,集经论八十三种、祖师大德的注疏一百一十种,总共一百九十三种,注解这部经,正确的,没有错误。

  第三个给我们证明,我们这些年来,十几将近二十年来,十几二十年,就依这个《无量寿经》,每天读诵、讲解、学习都依这个本子,没有错。

  老人最后的表法就这桩事情,因为这桩事情,国内外反对的声音、反对的浪潮,是佛教史里头史无前例的。这么多的人,这么严厉,几乎让我们对这个本子丧失信心。阿弥陀佛留海贤老和尚给我们作证,让我们信心坚固,愿心不动摇,好好的学习,信愿持名,决定得生净土。

  所以我看完碟,看完他的报告,我就跟大家说,我说这个碟、这个报告,我们要把它当作《无量寿经》来看,它是《无量寿经》的总结。《无量寿经》所说的理、所说的事、所说的修行方法,海贤法师统统做到了。他把这部经论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要认真向他学习,他是我们修净土,念佛往生最好的榜样。

  三天之后他就往生了,往生表演的令我们赞叹、佩服。他晚上往生的,没有告诉人。

  往生这天,从早到晚他在菜园里面整地,从天亮一直做到天黑。有人看到了:老和尚,天黑了,可以休息了。他的回答说:快做完了,做完了我就不做了。大家听到以为是平常的话,就没有想到他那个不做了是一语双关,他往生了,那天晚上往生的。然后大家回味回味,这段时间当中老和尚有很多事情是跟平常不一样,原来他早就晓得他哪一天走,各个地方老朋友都去看看去辞行。有人说你往生我来给你助念,他说不必,助念不牢靠,靠不住,往生要自己有把握往生。

  老和尚生活习惯,晚上睡得早,早晨大概二、三点钟就起床,烧香、拜佛、念佛、绕佛,这就是他的功课。平常念佛,大概开头念十分、八分钟大声念,大声念完之后就小声念,小声念完之后默念,不出声,这金刚持,口,嘴唇动,没有声音。无论是工作、日常生活当中,他的佛号从来没有间断过。为我们表法,让我们对净宗,特别是对这部经典、这部注解要有坚定信心。因为夏老说得好,梅光羲老居士的序文说得好,世尊末法九千年,这九千年当中,真正能得度的就是这部经,就是这部注解。我们的选择选对了,一点都没有选错。所以,有会集、有注解的必要。

  下面这段,第二:

  【本经译本。】

  原译本,翻译的。

  【自汉迄宋。】

  八百年间,一共有十二次的翻译。宋元以后,非常可惜只留下来五种译本,另外七种失传了。我们知道中国印刷术,印刷宋朝时候发明的,宋以前这些书本全都是手抄本,所以知道手抄很辛苦。佛这么多的经本,大量的翻成中文,到宋朝,主要的经典全都翻出来了。隋唐是最盛的时代,从汉到宋,宋以后翻译就不多了。这个本子,经名、翻译的人都列在此地。

  第一个是《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这是按翻译先后顺序,这是汉朝时候,最早的译本。

  【月氏沙门支娄迦谶译于洛阳。】

  洛阳是那个时候的首都,这个本子现在在。

  第二种:

  【《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阿弥陀经》。】

  这是“吴”,这个“吴”是东吴,三国时代的,三国时代的吴国。

  【月氏优婆塞】

  在家居士。

  【支谦。】

  翻译的。以下简称为《吴译》。

  第三:

  【《无量寿经》。】

  【曹魏。】

  也是三国时代。三国是曹操、孙权、刘备,这大家都知道。

  【印度沙门康僧铠译于洛阳白马寺。】

  这个本子译得好,在现在五种原译本里头,这个本子翻得好。所以大家读《无量寿经》都采取这个本子,传到日本、传到韩国全是这个本子。也称作《魏译》。

  第四:

  【《无量寿如来会》。】

  唐朝时候“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翻译的,这个经出自《宝积经》,《宝积经》里面的一会,叫“无量寿如来会”。这称《唐译》。

  《无量寿经》,宋朝王龙舒居士第一次会集,这个本子他没有看到。让我们联想到,龙舒居士的身份,他的学问、他的地位都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五种原译本他都没有找到,只找到四种,这一种没有找到。人身难得,佛法难逢,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他的本子不圆满,缺了这一种,这一种里面有些重要的经文他的会集本里头没有。知道古人付出的心血,留下来的这些典籍,今天我们得到了。

  难得夏莲居老居士在抗战时期,战前他就开始会集,抗战将结束的时候才校正圆满,前后用了十年时间,给我们留下最宝贵的会集本,让海贤老和尚来给我们做证明。

  末后一本是宋朝翻译的,最后翻译的: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宋西域沙门法贤译】

  这称《宋译》。

  下面接着看是失传的七种,我们看二百三十九页,念老的注解原文:

  【据《开元释教录》。】

  就是说这个经在译经史里头有,有经名、有翻译的人、有卷数,但是书找不到了,书失传了。

  第一个是:

  【《无量寿经》二卷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

  慧远大师在庐山创办东林念佛堂,这净土宗第一个道场,远公领导大家一起共修,所用的经本《无量寿经》,这个《无量寿经》非常可能是安世高翻译的,但它失传了。安世高是早期翻译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人,他翻的东西翻得好,完全用意译,不是直译,非常适合中国人的口味。以后就是鸠摩罗什大师,也是用意译。在中国翻经史上,这两个人是最受欢迎的,最受尊重的两位大德。

  第二种: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曹魏沙门。】

  这是出家人。

  【帛延译于洛阳白马寺。】

  这也没有了,这经失传了。

  第三种叫:

  【《无量寿经》二卷,晋沙门竺昙摩罗多。】

  “晋”那个时候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法护”,他翻译的。

  第四种:

  【《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一名《乐佛土乐经》,一名《极乐佛土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译。】

  第五:

  【《新无量寿经》二卷。】

  第六、第七经名相同,翻译的人不同:

  【东晋迦毗罗卫国沙门佛陀跋陀罗。】

  翻译的。“佛陀”翻作“觉”,“跋陀罗”翻作“贤”,这是晋朝时候中国话。

  【译于道场寺。】

  第六种名称相同:

  【《新无量寿经》,宋凉州沙门宝云译于道场寺。】

  这道场寺两次翻译。

  最后第七种,也叫:

  【《新无量寿经》二卷,宋?宾国沙门昙摩罗蜜多。】

  宋朝翻成中国意思叫“法秀”,他翻译的。

  以上,连现存者,总共八个朝代十二次翻译。

  【《甄解》云。】

  《甄解》日本净宗祖师的注解。

  【凡于诸经中,传译之盛,无如今经。】

  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经,十二次翻译的大概只有《无量寿经》。有多次翻译的,像《金刚经》六次,但是是同一个经本,内容大同小异,跟我们这个经不一样我们这个经差别非常大,特别显著的是愿文,这是绝对不应该翻错的。你看,有两种二十四愿,有两种四十八愿,还有一种《宋译》的,《宋译》的三十六愿。就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差误,任何翻经的人都不可以这样,哪有这么大差别,这肯定是梵文原本不同。那就说明世尊当年宣说多次宣说,不是一次。特别看到,就是带说的,说《华严》的时候说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经》里面说了,在说其他经部里头常常提到净土,劝大家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种事情很多很多,古人统计,应该有两百多种经论里头有这样的经文。无如今经,传翻译之盛,无如今经。

  【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无边。】

  这是真的。

  《会疏》里头说:

  【凡于一切经中,传译盛然,无如今经,斯乃道理幽邃(suì),利益最上故也。 】

  这两个注解都是日本古大德著作,两个人对于这个看法完全相同。

  最后这一段说明:

  【本经为佛多次宣说,且诵习者多,梵本传写者多,梵本有多种”,】

  “存”是留下来的;“没”是失传的。

  【详略不同,梵?写本又易脱落,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若细究存世之五译,可推知当年梵?。】

  就是梵文本。

  【至少有三种,必是所据之原梵本不同。】

  才有这样的差异。

  【可见会集诸译,实有必要。】

  这是我们节录念老注解里头重要的文句,在一般场合介绍本经。

  下面是念老注解的原文,我们看他的原文。

  【存世五种,差异较着。】

  “着”是显著,非常明显。

  【不似《阿弥陀经》之两译与《金刚经》之六译。】

  《阿弥陀经》,鸠摩罗什翻译过,姚秦时候。唐朝时候玄奘大师从印度取经回来,带的有梵本的《阿弥陀经》,他也把它翻出来了。所以《弥陀经》有两种不同的本子,但是内容大同小异,能够看得出来罗什的译本跟玄奘译本是同一个梵本。《大藏经》里头现在《金刚经》有六种翻译。

  【其文之详略虽稍有异,而内容实是相同。】

  《金刚经》六种的译本,原本大概是一种,六个不同的人翻译,当然文字不完全相同,里头说的意思完全一样,证明他们使用的是一个梵文本。

  回头再看《无量寿经》:

  【今经。】

  就是《无量寿经》,五种翻译本。

  【不但文字详略差别悬殊,且内容深广亦复有异。】

  下面举最明显的例子:

  【例如弥陀因地大愿。】

  汉译、吴译这两种本子是二十四愿,宋译的是三十六愿,魏译的,康僧铠,跟唐译的《大宝积经.如来会》,这两种译本是四十八愿。

  【且愿之内容,各译亦复不同,可见出入之巨。】

  这就出入太大了,不像是同一个原本。

  【现世流传,魏译较广。】

  现在流通的,就是五种原译本流通的,康僧铠的本子最多,大家喜欢看他的本子。

  【《甄解》指出,以汉吴两译,对校魏本,粗举大者,计有八异。】

  最明显的八种很大的差异。“如与唐本对检,略有七异。今不详录”,这就没有写在此地。

  【至于宋译,与诸译差异更大。】

  它的愿文只有三十六。

  下面这就大家来研究这桩事情。

  【诸译何以不同?】

  留下来这五种原译本,为什么不一样?清朝沈善登居士《报恩论》里头有段话说:

  【其所以不同之故,略考诸经,约有三端。】

  第一个:

  【译手巧拙不同。】

  翻译的人程度不一样。

  第二:

  【梵本传写不同。】

  古时候经都是手写的,手写的,有的手写漏掉了,这个很有可能。还有梵本是穿线,很容易断,断掉之后那个贝叶失掉了,丢掉几片,这也常有的现象。

  第三种:

  【本师前后多次宣说不同。】

  释迦牟尼佛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处所、不同的听众,看到众生里头有这类根机,就是说他能信、他能愿,真正能信、真正发愿求生,佛是决定要把这个法门告诉他。为什么?这个缘分太难得了,这是当生成佛的佛法,跟其他的经不一样,其他经你学了未必一生能成就,这部经一生决定成就。所以遇到根熟众生,佛一定会说。纵然一、二个人得利益,大众都听了,都种善根了,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就是多次宣说。

  【本师三百余会说法,既多指归净土,则自然屡说不一说。】

  每次说的不尽相同。

  【而亦随时随机,开通大意,依义不依语,显然可知。】

  这个推理很正确,符合逻辑,正确的推理,一定是世尊多次宣说。

  【故知《无量寿经》,乃佛多次宣说。】

  阿难结集。

  【梵本不一。】

  每一次宣讲的做一次结集。

  【译者。】

  翻译的人所据版本不同。

  【且译笔之巧拙有差,于是译文自然差异。】

  这是我们,特别在《金刚经》六种翻译里面很明显的能看得出来,它是同一个底本,梵文的原本同一个,六个不同的人翻,翻的文字不一样,但意思大同小异。

  【沈氏。】

  沈善登居士。

  【复明梵本易误之因。】

  说明梵本容易差误,什么原因?

  【盖梵?皆写本,易致脱误,如汉译大本经,乃尔劫时下,脱误数十字,文义不贯。】

  经文的意思不能连贯下去,当中断掉了,这什么原因?贝叶经可能丢了一页,当中有一页不见了。那个时候的贝叶经,大概是一片上写四行,贝多罗的树叶,不是在纸上写的,我们在故宫博物院能看到,看到贝叶经。一部经用个布包起来的,两面打洞用细线穿起来,那个断掉之后,一散开就很难把它兜起来,所以有这个问题在。

  【又《四十二章》藏本,与石刻赵文敏写本。】

  就是赵孟?()写本。

  【及藏外。】

  《大藏经》没收的。

  【流通各本,章节前后多寡各各不同。】

  这是我们很容易看到的,《四十二章经》最初翻译的。

  【而与《法苑珠林》所引又不同。且有《一切经音义》所摘字,而诸本皆无者。大抵诵习多,则传写多,而得失异同亦多。】 

  因为都是手抄本,我借你的本子来抄,可能漏掉几个字,可能写错几个字,这都很难讲的,而且很普通的事情。何况在那个时候,经本全是手抄的,宋朝以后才有木刻本出现,宋朝以前全是手抄的。

  【又曰。】

  这也是沈居士的话。

  【《甄解》云:以审诸译。】

  “审”是审查,《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

  【是梵本广多,致使传译文义,存没详略不同耳。可见《甄解》与沈氏意同。】

  对这个问题看法,他们的意见是一样的,有相同的看法。

  【梵?写本又易脱落,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

  就是很多差异地方。

  【日本日溪师亦同沈氏之说。】

  日本这些法师都是在隋唐时代在中国留学的,他们大多数是善导大师的学生。回国之后,把净土宗带回去了,所以现在日本的净土宗派别很多。

  他说:

  【异译文句,与今经。】

  他们现在所采用的经就是魏译本,康僧铠的本子,跟这个本子来对照。

  【稍差异者不少。】

  这什么缘故?

  【思夫。】

  “思夫”就是想想,我们想到。

  【多异本。】

  “异”是不同的版本,每个人抄的都不一样。有些人抄的时候,不知不觉加了几个字进去,有时候漏掉几个字,这都是很常见的。我们抄过书,把我们所抄的抄完了之后,再去跟原本对照一下,里面就有差错,有多了几个字,有少了几个字,所以这都很平常的事情。

  【传者不一,故致斯异。亦或非一时说。】

  这也有想到的,也有可能或者不是释迦牟尼佛同时所说的。

  【例如般若诸经,以此经如来本怀,处处异说,致此多本,盖此大悲之极处也。】

  这个意思讲得好!

  为什么?这部经、这个法门是释迦牟尼佛本怀,“怀”是希望。佛希望什么?佛希望众生一生圆满成佛。就像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不希望他拖很长时间,愈早愈好。这部经可以叫你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不但成就,是圆满的成就,太稀有、太难得了。佛遇到众生,不说这个经说什么经?不说这个经说别的经,是那些众生跟那个经有缘,是这个缘故。过去生中他曾经学过,现在再讲这个他一听欢喜,他听得懂,很熟悉,这是佛应机说法。说净土他不相信,难信之法,那不相信就不说了,你喜欢的我就给你说。八万四千法门是这么回事,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不是如来的本怀,如来的本怀就是这部经。

  阿弥陀佛看到如来本怀的经出现了,会有这么多人怀疑,会有这么多人来反对,怎么办?所以说海贤修得好。什么叫修得好?他老实,别人相信他,他来给大家做证明,大家没话说。所以用他来表法,用他来作证转,三转法轮他来做证明。证明会集本是真经,大家不怀疑了;证明黄念祖老居士的集解是没有错误的,是可以信受的;再证明依照这个本子、依照这个注解修行,没有走错路,信愿持名,必定往生。这是如来本怀,我们要知道。

  所以“处处异说”。“异说”是说的不一样,但是劝你往生念佛是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无量寿经》各种版本差别这么大,所以致此多本。盖此大悲之极处,释迦牟尼佛大悲心到极处,希望众生一生得度。不管怎么个说法,里面最主要的就是叫你信、发愿求生、执持名号,这是最重要的,这个决定没有错误。

  【以上诸德。】

  上面所说的这些大德,中国的、外国的。

  【皆主本经乃世尊多度宣说之法,实有所据。】

  很多人有这个看法,释迦牟尼佛在世,劝人修净土绝对不是一次,常常劝人学净土。所以阿难的结集,在不同场合不同的说法,他全部都把它集成经藏,提供后人做参考。这个里头还含着一个密义,这个密义是什么?这个地方揭穿了,佛陀大悲极处,看出佛陀度众生的心切,处处宣说。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一句是主轴,千变万变都不离这一句话。?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把它约为四个字,“信愿持名”,这就是净宗无上法门,这就是净宗圆满成就。

  下面他举例:

  【例如本经《唐译》本名《无量寿如来会》,乃《大宝积经》中一会之文。足证佛说《宝积经》时,亦宣说本经。】

  佛讲《大宝积经》也劝人念佛求生净土,把西方极乐世界做详细的介绍,这就有例子,证明说《宝积经》时说了这部经。

  【沈氏又云:魏译文辞详赡,义理圆足,故自来讲家多据之。】

  这是说康僧铠的译本,为什么自古以来,中国、外国讲《无量寿经》的都采取这个本子。就是这个本子翻得好,文字翻得好,在这五种本子比较,你一看就晓得,无论是讲理、讲事都讲得很圆满,圆足就是圆满的意思,所以大家都用这个本子。

  【唐译差与相近,盖同一梵本。】

  《大宝积经》里面所说的,跟康僧铠的可能是一个原本,为什么?里面的义理大同小异,这就说明是一个本子。

  【宋译亦甚明畅。】

  最后这个本子。

  【而辞句前后大异。】

  差别太大了,这是另一个本子,不一样。汉译、吴译二译,文辞比较拙涩,不好读,

  【而义有相补备者,则又一梵本。】

  这是古人的看法。所以,“沈氏虽未能直从古梵?取证,但今若细究存世之五译,可推知当年梵?至少有三种,故知沈氏之说可信”。沈居士在佛门也是知名的学者,他这个说法可以相信。

  【至于他师有认为五译祗是同本异译,各本差异,祗因译者意乐不同,实未能服人。】

  这个说法一般人不服,说得太牵强。

  【例如本经小本秦唐两译,罗什大师因秦人尚简,乃摄十方佛为六方佛,此诚译者应机之妙。文简应机,而经义无失。】

  这举个例子,《弥陀经》,玄奘大师翻译的这个本子,跟罗什大师的本子是同一个底本。但是罗什大师用意译,你看十方佛,中国人喜欢简单,不喜欢麻烦,他只说“六方”,东南西北上下。玄奘大师的本子直译的,除“六方”之外,还有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十方”。这个是文字不相同,但是意思是圆满的,“六方”就是“十方”,“十方”就是“六方”,所以这是应机之妙,经义不失。

  【是始为译者之意乐与善巧。】

  这是对于中国人爱好了解,对于中国文化他深入了,他了解,才能翻得出来。“意译”最好的,前面是安世高,后面是鸠摩罗什。安世高是汉朝,鸠摩罗什是六朝时代姚秦

  【至于本经诸译之差别,大异于是。】

  跟前面所举的例子不一样,且义理之深广也不相同。

  【故不应是译人意乐不同。】

  不应该这样看法。

  【例如弥陀大愿。】

  这举个最明显的例子。

  【乃净宗之缘起,与本经之纲宗,而十念必生之愿,正是弥陀大愿之髓。】

  精髓。这个“愿”见于魏唐两译,而汉吴两译之“愿文”当中没有,这个不应该没有的。

  【若谓魏唐两译之四十八愿,与汉吴两译之廿四愿,祗是译笔开合之不同,则实难自圆其说。世间焉有如是大胆之译人,敢率自意,妄删大愿之心髓。】

  把第十八愿“十念必生”给删掉了。这个翻译,古人说“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这样翻译是堕无间地狱。这么重要的经文怎么可以把它漏掉?这是决定讲不通的,念老在此地给我们把这个问题讲透了。

  【故知必是所据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异。】

  换句话说,决定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多次宣说。佛宣说是因人而异,佛是应机说法,一定是让听者生欢喜心,让听者生信发愿,求生净土。根性不同,佛说法不同,譬如《论语》里头孔子讲“孝”,学生来问他什么是“孝”,孔子答复每个人讲的不一样。这就是什么?应机说法。孔子一生提倡仁,“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怎么个讲,什么意思?学生问他,他的答复也不一样。这就是大乘教里面所说的,无有定法可说。

  中国古时候的教学,老师教学生是一对一,完全契机,所以学生有成就现在的教学,古时候教学是纵的,像竹子一样一根一根的,能出人头地。现在教学是一刀切,横的,一班几十个人,程度是一样的,就一刀切了。一刀切什么?那个苗子能出头的糟蹋掉了。所以想想中国从前东西它真有道理。私塾学生,一个老师教二、三十个学生,这里头有悟性很高的,我们讲反应很快、人很聪明,这种反应快、悟性高能成就圣贤,要帮助他提升,成圣成贤;迟钝的、笨拙的,不能举一反三的,这个人就不教了,知道什么?他提不上来的。只教他认字、读书、写作,将来他可以学手艺、学经商、学务农、学工业,可以养家活口,他走这个路子,不是各各人都能成圣成贤的所以老师高明,学生当中哪几个看中了,要好好教,这人有出息,将来可以出人头地。个别教学,顶多程度差不多的,两个人,不可能有三个以上的。两个人,从前坐方桌,老师坐当中,一边一个。中国古时候的教学符合人性,性是根性,容易成就。真有好学生老师是真教,老师没有嫉妒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可高兴了,学生出人头地,超越自己。自己一生是秀才,学生中了状元,他老师最开心。

  我们再看后面这一段:

  【又如《吴译》廿四愿中有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之胜愿。】

  《吴译》的本子。

  【而魏唐两译虽具四十八愿。】

  四十八愿没有这两句,“国无女人、莲花化生”,没有这两句。

  “若谓原本是一,诸译只是开合不同,则请问《吴译》此二愿从何而来?何以廿四愿中有之,四十八愿之本竟然无之?可见诸译所据之原?不一。”这是很明显的证据,就是他们用的原译的底本不一样,都是《无量寿经》,底本不一样。证明这么多的底本,阿难结集时候,都是照佛在什么地点讲经,在什么处所对哪些人讲经,不一样,佛说法也不一样。所以一定是不同的原本。

  【从上之例,可见会集诸译,实有必要。】

  这个状况古人就有,佛经从印度传到中国,早期翻译的时候就有这个情形出现。这个译经大师怎么样?把几种经合在一起,就等于说会集,合在一起,有用原经题,有用会一个经题,另外用一个经题。像我们这个本子,经题是会集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是宋译本,“清净平等觉经”是汉译本,你看两个经题合上,把里面重复的去掉。连经题都是原译本的经题,这个会得好。很多会集本把题目改了,像王龙舒居士的会集本叫《大阿弥陀经》,他把经题改了,经题上没有“大阿弥陀经”,他称“大阿弥陀经”。可见会集诸译,实有必要。

  【是以从宋至今,王龙舒、彭二林、魏默深与先师夏莲居诸居士。】

  这些人统统都是在家的,都不是出家的。

  【先后均曾校会本经。】

  “校”是彭际清,节校;王龙舒、魏源(魏默深)、夏莲居这是会集。

  有四种,会校的本子有四种。

  第一种:

  【《大阿弥陀经》,宋国学进士。】

  这个“国学进士”,他的学位,像现在的博士学位,这是最高的学位。

  【龙舒王日休。】

  “龙舒”就是现在安徽舒城。舒城、桐城,我们那个小县叫庐江,这三个小城距离很近,明清桐城派的根据地,桐城派就从这个地方发扬光大的。王居士他校辑。

  第二个:

  【《无量寿经》,清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节校。】

  第三个:

  【《摩诃阿弥陀经》,清菩萨戒弟子承贯邵阳魏源会译。】

  第四个: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民国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

  这是会校本有四种,我们今天所选择的就是最后这一个,夏莲居的会集本。为什么要选这个本子?后面黄念祖老居士有详细说明。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 

如何学佛?答案在这里??点击此处:正确的学佛方法

  净宗经教网"共修系统"(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手机版的APP: 打开APP首页,点击右上角“+”,根据你的学习情况来“编辑”自己的学习内容在首页。试一试,很方便的! 

  苹果APP下载:打开苹果手机的“app store”输入“净宗经教网”,就能下载了。

  安卓APP有两个下载地址: (1)点击打开链接 (2)点击打开链接

       净宗经教网微信号名称【净宗经教网EDU】;微信号:【CNfotuojiaoyu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