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 第09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8-04-23 18:34:41
关键字:志乐经,念佛往生,须陀洹,烦恼转菩提,初业菩萨,慧行菩萨,身份暴露,利养,睡眠,少欲知足,四念处
【 点击数:1678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净空法师 1996/10  讲于 新加坡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凡是念佛而不能往生的,是 “信、愿、行”中有一个出了问题

  请掀开经本,第十九面,倒数第六行,请看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若诸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乐欲离诸业障缠缚。自无损害而得解脱。是人当于菩萨行中深生信解。于他过失不生分别。志求如来真实功德。】

  我们上次讲到这个地方。从这一段以下是本经第十大段,我们这个段落是依蕅益大师分判的。这一段要给我们说明慧行菩萨与初学的菩萨不同之处。前面曾经说过,经上所讲的慧行菩萨,是指的法身大士,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这样的菩萨,他跟我们初学确实不一样。

  我们看底下经文:

  【佛言如是如是。弥勒。是故当于诸菩萨等方便行中。深生信解。何以故。慧行菩萨方便之行。难信解故。】

  这个开示里面意思很深很长。弥勒菩萨前面这几句话讲得非常重要,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大意是说在末法时期,当然是指我们这些人,我们要想消除业障、要想在这一生当中真正的超越生死轮回,实在讲这个问题除了求生西方净土之外,任何一个法门都相当困难,我们一生当中能不能成就,实在讲没有把握

  果是修学净土求愿往生,可以说任何一个人,只要你能信、你肯发愿,认真的去念佛,决定成就,正是古德所谓的“万修万人去”,一个也不会漏失的。

  凡是念佛而不能往生的,总是这三个条件当中有一个出了问题,“信、愿、行”,你仔细去观察,总是有一个出了问题,所以他这一生耽误了,不能去如果这三个条件没有问题的话,决定得生,这就是“自无损害而得解脱”。


“信、愿、行”不退转是成功的条件

  而菩萨教给我们在行门当中,重要的纲领一定要守住,第一个你要“深生信解”,“菩萨行”当中“深生信解”。因为你信得深,正如《金刚般若》所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不会退转、“愿”不会退转、“行”不会退转,这是成功的条件

  其次在日常生活当中凡夫最容易犯的毛病,孰不知这些毛病对我们修学产生重大的障碍,这就叫“业障”。

  什么“业障”?说别人过失、找别人的毛病。这就是“于他过失”要“不生分别”,不要找、看别人的过失,也不要讲别人的过失,别人过失与我们不相干。果然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恭喜你,你的业障消除了。这就说明,“业障”里面最重的就是天天看别人的不是、天天说别人的不是,这是“业障”。天天要消业障,“业障”现前都不知道,你怎么能消得了?!所以弥勒菩萨这个话重要,非常要紧!他这么一说,佛立刻就赞叹,给他印证,佛叫着弥勒菩萨,“如是如是”。

  怎样真正能做到?佛这个地方开示重要,一定要把慧行菩萨的方便之行,要“深生信解”,因为这些菩萨的大行确实难信难解。而这些菩萨在哪里?说不定就在我们周边,我们肉眼凡夫不认识,因此普贤菩萨才教给我们“礼敬诸佛”

  哪些是"诸佛"?除自己之外,一切众生都是诸佛。我们能有这样的态度,你就修的是“普贤行”,与净宗法门完全相应。《无量寿经》在第二品里面“德遵普贤”,“德遵普贤”不是赞叹好听的,是教我们要效法,我们要学习。


小乘须陀洹地位很低,但他是圣人不是凡夫,他决定得出三界

  请看下面经文:

  【弥勒。譬如须陀洹人示凡夫行。如是凡夫。与须陀洹位各差别。凡夫愚人。以贪嗔痴之所缠故堕诸恶道。而须陀洹于贪嗔痴善能了达。终不堕落三恶道耳。】

  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没有讲到慧行菩萨,这是做个引子。小乘须陀洹,不要瞧不起他,他的地位很低,他是圣人,他不是凡夫;虽然他还没有能力出三界,但是他决定得出三界佛在经上说得很多,大小乘经上都是这么说,他是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就出了六道轮回。

  在过去我们对于经教没有深入,总以为小乘人还着相、总以为小乘人还不究竟,诸位念念《金刚经》,你看须陀洹,我们能不能比得上?我们还可不可以小看他?世尊在《金刚般若》上讲得很清楚,小乘须陀洹就已经离四相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须陀洹就离四相。所以经上说得很明白,他证得须陀洹果,他并不以为他证得须陀洹果。如果他要是觉得“我证须陀洹果”了,“我相”有,“你们还没有证得”,那“人相”也有,“四相”就具足。他没有这个念头,这就是他高明之处。可是他在这个世间示现凡夫行,为什么要示现凡夫行?为了度化众生,示现凡夫,跟凡夫“合光同尘”,帮助凡夫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所以,凡夫跟须陀洹地位差别很大。不但我们人道跟他很大的差别,天道也不行,色界天、无色界天也不能跟他相比。为什么?凡夫愚痴,被烦恼所缠缚,所以他要搞六道轮回,这就是“以贪嗔痴之所缠故堕诸恶道”,六道轮回,他搞这个。

  须陀洹他对于烦恼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烦恼“性空”,他可以示现,但是他决定没有,“善能了达”,所以他虽然没有出三界,决定不堕三恶道,他只是人间天上七次往返为什么不堕三恶道?这个经上讲得太好了,原来他对于“贪嗔痴善能了达”,他明了通达了,所以不受其害。这个开示非常宝贵,非常难得,我们要记住。

  再看下面经文:

  【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于贪嗔痴习气未断。彼亦别余初业菩萨。】

  这是讲的“慧行菩萨”。慧行菩萨烦恼确实断了,比须陀洹高明太多,可是习气没断,断习气很难。

  习气,菩萨位次不一样,断的习气也有粗细差别不等。习气要完全断尽是什么地位?严格而论,八地菩萨。由此可知,七地还有很稀薄的习气,那习气很薄,在我们凡夫就看不出来;八地习气才断尽。所以这些菩萨还有习气,当然他们的习气要比阿罗汉、比辟支佛那是细得太多。阿罗汉跟辟支佛他的习气比较重,我们凡夫也能够觉察得到。当年世尊在世的时候,弟子当中许多证阿罗汉果的,确实习气都很明显,我们在经上都看到的;可是菩萨就很难觉察到,他们习气虽然没断,跟初业菩萨不一样。


初业菩萨没有智慧,不能转罪业;慧行菩萨有智慧,能转罪业

  【何以故。其心不为烦恼所覆。不同初业诸菩萨等。钝行菩萨无有善巧。同诸凡夫不能出离。】

  “出离”就是出离烦恼、出离生死、出离六道,这是说“初业菩萨”。我们现在都是初业菩萨。

  出家都受过三坛大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受了菩萨戒你就是初业菩萨。在家同修们也有不少受过在家菩萨戒,受了菩萨戒都是菩萨。什么菩萨?此地讲的初业菩萨。虽然是个菩萨,没有善巧、没有智慧,跟一般凡夫没有两样,所以不能摆脱烦恼、不能了脱生死,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的。怎么办?后面有办法,不能说是没办法,没办法这个经说了就没意思了。后面教给我们,弥勒菩萨教给我们“发十种心”,求生净土。

  这“十种心”是怎么回事?给诸位说,原来就是《无量寿经·三辈往生》里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弥勒菩萨把“发菩提心”讲得详细明白,说了十条。无量寿经》只有四个字——“发菩提心”;这个地方是一大篇,那一大篇就说明什么样叫“发菩提心”。我们读了这个经就懂了,清楚、明白了。

  【弥勒。慧行菩萨一切重罪。以智慧力悉能摧灭。亦不因彼堕于恶道。】

  行菩萨有智慧,极重的罪业他有办法转,用“智慧力”,就是“观行离相”。

  “观行离相”讲得最透彻、最详细的无过于《般若经》,六百卷《大般若》就是讲的这桩事情。而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般若”就占了二十二年,可见“般若”是世尊一代时教的中心,主要的一个科目,能令一切众生消灭重罪,他当然不会堕于恶道。后面世尊举了个比喻,说明这桩事情。


不要怕烦恼多,转过来就是智慧;没烦恼就没智慧,会转就是菩萨

  【弥勒。譬如有人。于大火聚投以薪木数数添之。如是添已。其焰转炽弥更增明无有尽灭。】

  这个比喻好懂。譬如有人烧了一盆火,火烧得很旺盛,他不断的在添柴火,给它加燃料,这个火当然愈烧愈猛烈。这是喻。

  比的什么?请看下文:

  【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

  慧行菩萨就像这种情形一样。

  【以智慧火烧烦恼薪。数数添于烦恼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转更增明无有尽灭。】

  这个比喻诸位想想看,要把它想清楚。“智慧”像火一样,“烦恼”是什么?“烦恼”是柴火、是燃料,进到“智慧”里面那就会烧尽,“烦恼”就尽了,“烦恼”怎么样?“烦恼”不就变成了火光吗?!“烦恼”就变成“菩提”,“烦恼”就变成“智慧”。你要是没有“烦恼”,你哪里来的“智慧”?所以,大家烦恼多,不要怕,一转过来就是智慧。没有“烦恼”就没有“智慧”,就是看你怎么转,会转的就是菩萨不会转的,我们凡夫把我们自性里面“智慧”都变成“烦恼”,你说糟糕不糟糕?!

  所以凡夫把“智慧”变成“烦恼”,菩萨能把“烦恼”变成“智慧”“烦恼”跟“智慧”是一不是二,这才明了佛常常在经上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佛菩萨把“生死”变成“涅槃”,凡夫把自性里头大涅槃变成生死,你说冤不冤枉?

  所以,“生死”跟“涅槃”是一桩事情;“烦恼”跟“菩提”也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我们今天要学,则学菩萨怎么个转法这个比喻非常好,意思很深。

  【弥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萨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难可了知。】

  怎么个“难可了知”法?下面经文要对我们细说。请看底下经文,这在卷下,二十一面: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当舍何法。当修何法。未生慧力能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

  底下这一大段,说明初业菩萨应当舍什么法、应当修什么法、目的何在。弥勒菩萨说得很清楚,特别是对出家菩萨说的。初业菩萨既然已经出家,在中国,出家人无论是男众女众,都必须受“三坛大戒”;换句话说,都是出家菩萨的身份。可是既出家了,我们总是想“断烦恼开智慧”,经文在此地也是这个意思。

  “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智慧没有开,我们想开智慧。想开智慧,要舍哪些法?要修哪些法?这个重要,能够如理如法的修学,必定得到下面的效果,“未生慧力能令出生”。你智慧没有开,你会开智慧,已经得到的智慧会增长,不会退失,这正是我们梦寐所希求的。你要是真的想消灾灭罪,开智慧,这段经文就要用心的来听,认真的来学习。


“名闻利养”一个字都不能沾,否则业障不消,智慧也不开

  请看经文: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欲令慧力而得增长。当于利养知其过失。应须舍离。】

  这第一桩事情教我们舍的,“当舍何法,当修何法”,先教给我们哪些东西要放下(“舍”就是放下)、要舍弃。第一个就是“利养”,我们常跟“名闻”连起来讲,“名闻利养”。“名闻利养”这四个字一定要舍弃,决定沾惹不得;这四个字你只要沾上一个字,你的业障不但不能消除,天天在增长,你的智慧没有开发的指望为什么?被业障盖覆住。所以要想开智慧,第一个,名闻利养要舍掉,不能干这个事情。


一切过失,“利养”是个根,灭罪要从根上拔除

  下面还有几桩事情都是要“舍”的。

  【若好愦闹世俗言话。耽着睡眠广营众务。乐诸戏论。如是过失皆应远离。是故应舍利养。】

  有“过失”里头,把“利养”特别看重,为什么?所有这些都与“利养”有关系。“利养”去掉,下面这些“过失”不难离开所以一切过失,“利养”是个根灭罪要从根本上拔除在“烦恼”里面就是“贪”,在“事相”上就是“利养”。外,把事相的根拔掉;里面把“贪嗔痴”消掉,你的业障就彻底消除

  这以下讲了几桩:

  “愦闹”就是现在所讲热闹。喜欢热闹这是毛病,你的心怎么能清净?!所以热闹的场所要避开。

  “世俗言话。”“世俗言话”里面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多、非常之广;换句话说,不是佛法都是世俗的言话。

  世俗言话”里面有“正论”、有“邪说”

  哪些是“正论”?像我们中国儒家、道家的典籍,古圣先贤的文章,这是“正论”。虽是“正论”,你要晓得那是“世法”,不能出离三界。为什么?里面有情识在里头,好的文章都有丰富的感情,这是生死轮回的业因。

  还有,除了这些“正论”之外,譬如世界各大宗教家,宗教家也是“世俗言话”,为什么?他能够帮助人生天,叫你断恶修善,目标是在生天。多数的宗教大概都是生忉利天,印度有些高级宗教他们修禅定,可以能达到梵天、色界天,甚至于到无色界天,还是“世俗言话”。其余就可以类推,不必细说。

  世间的典籍我们也要舍离,因为我们在世间寿命很短,佛法已经浩如烟海,我们已经没有时间、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涉猎,哪里还能够把时间浪费在世俗这些典籍当中?!这是我们必须要觉悟的,一定要明白的。

  们这一生好不容易遇到佛法,如果这一生不能够往生净土,你说冤枉不冤枉?所以这些东西不能不舍。不但这些要舍,甚至于连佛法也要舍,佛法舍了我们靠什么?佛法不是叫你完全舍掉。

  佛法在中国大乘有八大宗,小乘有两大宗,我们专修净土宗,其余大小乘九宗我们都要舍掉。这个舍是说这个,不是说连净土也舍掉,那你还修什么?!正如同我们在学校念书一样,念大学,我们念哪个科系,这个科系我们抓得牢牢的,其他科系不要去涉及,不必去过问,这就对了;你四年下来才能毕得了业,学位才可以拿到。专依净土典籍一门深入,这就对了。


睡眠把时间浪费掉了,睡多了头脑就昏沉,愈睡愈糊涂

  下面:“耽着睡眠。”这是很多人的毛病——贪睡。睡眠有什么不好?睡眠把时间浪费掉了,睡多了头脑就昏沉,愈睡愈糊涂,这个要知道睡眠是必须要的,实在讲睡眠比饮食还重要,你一餐饭、两餐饭不吃还没有什么问题,如果睡不好的话,你精神就没有了,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所以睡眠要好,睡眠的时间要短,不要长,要养成习惯。这个东西实在讲,贪睡是习气!把念头转过来,转过来就不会有这个毛病。所以念头要转过来,不能贪睡。佛在经上把这个列入一个大毛病,这不是小障碍,这是大障碍。


寺庙盖得大不讲经没用处,因为佛是以音声做佛事——讲经说法

  底下:“广营众务。”更不得了,这个事情麻烦大了“务”是事务;“众”是众多;“营”是经营。“广营众务”,哪些事情是“广营众务”?后面说得很多,说了二十多种。譬如你要兴建道场、盖庙,庙盖得愈大愈好、愈庄严愈好,叫“广营众务”

  庙盖得那么大,盖大有什么用?没用处。里面供几尊佛像,让人家来拜拜,这不是佛的意思;佛的道场是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世尊当年在世“以音声做佛事”,“音声做佛事”就是教学,天天讲经说法道场大小要看听众人数多少,人数多,就建大一点;人数少,就建小一点,够用就好了,不能广营,不能多事

  你看“丛林”的规矩,过去唐朝时代,马祖、百丈两位大师创办“丛林”。“丛林”就是佛教大学。在这个以前佛教里面讲经说法有的,祖师大德都是讲经说法,但是没有在一起共修的。就像我们现在这个讲堂一样,听了之后各人回去,各人修各人的,没有在一块共修。

  在那个时代距离释迦牟尼佛灭度大概是一千五百多年,去佛时间远了,于是大家喜欢听经,听了回去之后就算了,没有去照做,就是“有解无行”,就产生这个毛病,所以说“多闻第一”,不肯认真去干。马祖、百丈两位大师看到大家有这个毛病,所以才提倡建“丛林”,建“丛林”是大家在一起共修,“共修”是他们两位提倡的。大家在一起共修,你就不能懈怠、不能偷懒,彼此大家互相监督、互相勉励、互相警策,确实收到很大的效果。

  “丛林”是我们中国佛教的特色,成就了许多人,所谓是依众靠众,我们自己懒惰、懈怠,老毛病去不了,一个人无论如何都改不了这个毛病;入“丛林”,大家彼此在一起生活,一起作息、一起修学,用这种方法

  因此,道场一定是够用就好,如果以后人来的更多,就再添房舍。中国过去大的丛林,都不是一次建成的,原来都是很小规模,以后人多了,逐渐扩建。并不是一开头就有计划、有规划的来设计的,不是的。可见得佛教给我们,一切要考虑到事实的需要,不浪费精力,也不浪费财力。

  而“百丈清规”最重要的一条给我们说“丛林以无事为兴旺,可见得不可以“广营众务”。清净道场以无事为兴旺,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所以修道人在道场身心清净,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执着,这是非常要紧的。

  “乐诸戏论。”“乐”是喜欢,喜欢戏论。“戏论”就是开玩笑这些话,没有实义的这些言论。像现在的唱歌、跳舞、戏剧,这些都是属于“戏论”。而现代社会认为这是艺术,哪个地方不提倡,热闹得很!佛菩萨眼光里这是“戏论”,你仔细去看,他们自己也承认我们是在演戏,演戏那不是叫“戏论”吗?!这个修道人要远离。所以“如是过失”,因为它没有实义,没有真实义,“皆应远离”,统统要远离


少欲知足才能够离开“利养”。决定不能够贪图享受

  “是故应舍利养。”刚才说了,“利养”是许许多多“过失”当中最重要的一条,这一段讲应当要舍离、要放下。

  下面要给我们讲哪些法应当要修的,应当要学习的。请看经文:

  【修于少欲。舍诸愦闹乐于寂静。舍诸世话观于实义。初夜后夜远离睡眠。观察思惟随行修习。舍于众务及诸戏论。修出世道慈念众生。】

  这一段是教给我们应当要修的。下卷经文到这个地方这是纲领,后面经文都是要详细跟我们说这几桩事。

  第一个要修“少欲”。少欲知足,你才能够离开“利养”,决定不能够贪图享受;即使有充分的享受的条件,也不应该

  民国年间,你们诸位同修都知道的禅宗的虚云老和尚、净土宗的印光大师,他们有没有条件享受?足够了。这两位大德他们在家的弟子太多了,其中许多都是大富长者、达官贵人,供养之丰富也不是其他出家人能跟他相比的,他有足够的条件可以改善他的生活环境。诸位可以到苏州灵岩山去看看印光大师居住的地方,你看他的关房,人家真的做到少欲知足。虽然每年有那么多的供养,他还穿的旧衣服,没有做一件新衣服;还是跟常住吃一样的菜饭,没有开小伙。这是真正的善知识,他们做出榜样给我们看,我们应当要学习。所有十方的供养全都做弘法利生的事业,这两位大德他们的作风有一点差别,但是为佛法、为众生那是没有两样。

  印光大师专门印经,修法布施。而虚老和尚到处修庙,哪个道场年久失修,他去修;修好之后,找个好的出家人,请他来做住持,他就走了,以后再也不回来。修好了,建好了,他就走了。两位都是我们的好榜样,一个着重在布施佛法,一个着重在使初学的菩萨,初业菩萨没有那个福报,让他们有个安身立命之处,帮助他们有个适当的修学环境。所以第一是要少欲,也就是远离利养。

  第二要修“寂静”,就是离诸愦闹,要欢喜寂静,心清净,环境也要清净。现在这个社会跟从前不一样,像过去那种清净的环境,现在已经不可多得。可是我们一定要知道,要懂得在闹中取静,尽量避免外面环境的干扰,这个要懂得。

  第三要“舍诸世话观于实义”一切时、一切处我们六根要懂得观照外境。不单眼是观,耳也是观,用智慧就是观,观照外面境界。怎么个观法?《金刚经》跟我们讲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时、一切处常常做如是观,你就会开智慧,你就不会被外面境界染污,不会被外面境界迷惑。无论是人、是事、是物皆是梦幻泡影,它的存在时间,相续相如露,真实相如电。你要是把这个事实真相看清楚,“实义”就是事实真相,看清楚了,你怎么会有染着?你怎么会迷惑?当然不会。所以在一切事物当中,要观察它的真相。

  “初夜后夜远离睡眠”,我们现在业障很重,虽然是做不到,做不到也尽可能的减少。古印度夜三时,他们讲的是六时,古时候印度把一日夜分做六时,昼三时,夜三时。夜三时,“初夜”就是下午六点钟到十点钟,这是初夜,“后夜”是晚上两点钟,到早晨六点钟;换句话说,叫你睡眠是什么时候?晚上十点钟睡觉,两点钟就要起床,这个太早了,中夜。那我们实在不能,现在人的习惯,十点钟睡觉,能够四点、五点钟起床就很好了,就不错了。不能睡太多,有很多人,特别是富贵人家有钱的人,你看有些信徒,有钱的人、富贵人家,跟我们连络的时候,早晨九点钟打电话还没起床。上午九点钟还没起床,这个怎么能修行!所以在佛门里面,虽然是信佛,只能种一点福而已,了生死,念佛往生太难了,贪睡。晚上过夜生活,这是喜欢热闹,喜欢名闻利养,贪睡。贪睡当然就贪吃、好吃,这一定的道理,这连带的,大毛病!“初夜后夜远离睡眠”。

  “观察思惟随行修习”,真正修行是在起心动念,在一切时、一切处,在这些地方用功夫。所谓用功夫,就是能提得起观照功夫。提得起观照功夫,好处在哪里?好处在能放下万缘,然后提起正念,一心念佛,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念佛不能成功,就是因为你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你没有看破,不知道事实真相,不晓得。真正了解事实真相,哪有看不破的道理?


道场原本是“佛陀教育”机构,现在舍本逐末就错了

  另外就是要舍“众务及诸戏论”。因为“众务”、“戏论”我们佛门里面有,道场本身就有,特别是在末法时期。道场原本是学校,原本是“佛陀教育”的机构,现在我们教育不办了,办其他的事业,这就错了,这就有大的过失。所谓是舍本逐末,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值得我们反省的。

  “修出世道。”这句是总结,前面全是属于“自利”,末后一句是“利他”。

  “慈念众生。”以大慈悲心护念一切众生。先把纲领说出来,下面一桩一桩详细来说明。请看经文。

  【弥勒。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是法应舍。是法应修。】

  这一段承先启后,总结前面,再开启后面。

  【何以故。弥勒。彼诸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不舍利养。不修少欲。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无有是处。】

  这句话说得非常肯定,没有这个道理!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初发心的菩萨既然出家,想开智慧,又不肯放下“利养”,又不肯修“少欲知足”,你希望着开智慧、希望智慧不会退失,没有这个道理!这个话是佛说的,说得非常肯定。这是第一,再看第二。


智慧从“清净心”开的;心愈清净,智慧往外面透的就愈多

  【不舍愦闹。不住寂静。】

  热闹的地方你不能够舍弃,还要去赶热闹,“不住寂静”。

  【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亦无是处。】

  也没有这个道理。你要想开智慧,智慧从哪里开?智慧从“清净心”开的你看佛法里面讲的“三学”,“三学”是总纲领、总原则,“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定”就是“清净心”。心愈清净,智慧往外面透的就愈多,智慧是自性里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

  为了求开智慧,你要去读诵一切经典,那是办不到的。以为我多读、多听就开智慧了,那不是智慧,那叫“世智辩聪”,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智慧是从“自性”里面开发的,一定是从“定”里面流出来的,那是真智慧。

  

读经要会读,读经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圆满了

  但是也有很多人读经开智慧的,那个没有错,那是把读经当做修“定”的手段,能开智慧。我们在从前讲席当中也常说劝你们读经,读经要会读,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你会用功,每天用两个小时读这部经

  譬如大家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用两个小时念非常之好!不要念得太快,也不要太慢,两个小时非常好。从头到尾念一遍,念的时候专心读诵,不要去想里头的意思,从“如是我闻”念到“信受奉行”,一心专注,这个里面“戒”就圆满

  “戒”是什么?“戒”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看你读经,心专注在经文上,没有一个杂念、没有一个妄想,不就是“诸恶莫作”吗?!小乘戒具足了。经文是世尊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真言,善中之善,一切善法不能跟它相比,第一大善,你读这个经就是“众善奉行”。我们这边同修都听过《无量寿经》、都常读《无量寿经》,我这么一说你们都能体会。所以读经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圆满了

  经要专心,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一心专注,那是“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念错一个字,没有把句子念颠倒,这是“慧”,这是“根本智”。这样读经是修行,能开智慧、能得禅定;在净宗里面讲能得“一心”、能开智慧,你要会念

  如果你念经,一面念一面想,这一句什么意思、这一段什么意思,都在胡思乱想,“戒定慧三学”都没有,那个不能开智慧,所以不可以打妄想

  然在读经的时候意思自然现前,我想有些同修应该有这个经验,读的时候突然这个意思出来、明白了,这是个自然的现象,不要去理它。千万不要以为,这里有悟处,赶紧记下来,怕一会儿忘掉了,那你叫打闲岔你现在有一次悟处,将来还有比这个更深更广的悟处,不必理它,纵然有意思现前也不理,也是专心把经文一直念下去我们修的是“戒定慧”,不打闲岔,这样读经是真正修行。当然时间愈长愈好,你一天能念两部四个小时,念三部六个小时,时间愈长我们熏习的时间久,熏习的力量大,这个利益很大。所以要懂得

  要常在寂静之中、常在定中。念佛人能把心住在佛的名号之中,这是方便法,对于我们一般初学人来讲非常有效果

  如果我们“什么都不想”做不到,一定有妄念生起来。所以,不是去想经里面的教诲、经里面的境界,就一定要想佛的名号,执持六字洪名,这个方法好

  下面经文说:

  【不舍世话。不观实义。】

  这两条你也做不到。

  【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无有是处。】

  也没有这个道理。

  【初夜后夜。耽着睡眠曾不觉悟。】

  睡眠是昏沉,哪里会有觉悟?!

  【系念思惟不舍众务。】

  要想搞事情搞的很多的人,一天到晚在想这个事情还没有做完、明天那个事情怎么做,天天满脑袋这些东西,心怎么能清净?!佛在经上的教诲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天天去搞这些不相干的事,不要紧的事,于了生死出三界没有相干,这些事情我们应当要放下不但不放下,天天还在打妄想,还在搞这些东西。

  【好诸戏论。】

  “戏论”包括世间一切娱乐在其中,他喜欢这个。

  【于出世道不能修行。于诸众生不生慈念。】

  对于了生死、出三界还没有把它当做一回事情来办,不能认真的修学;对众生没有慈悲心,怎么晓得?你自己不认真办道,就是对众生没有慈悲心。为什么?如果对众生有慈悲心,自己一定勇猛精进,你的道业成就,你才能度他们我为什么要精勤?为什么要努力?为什么要发奋?为什么要一切放下,求生净土?就是大慈悲心,为了广度一切众生这些毛病要不能舍掉,正当的修学不能认真努力真修。

  【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亦无是处。】

  佛一桩一桩都给我们否定掉。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短短数十寒暑,要想成就,这些大障碍要不能一样一样的清除,怎么能成就?!所以古今中外,我们细心观察,修行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很少。也有很多人他也很精进、也很用功,为什么也不能成就?读了这段经文才恍然大悟,这里头有个一条、两条他没有能做到,那就是严重的障碍,就是他修行不能成就的原因。我们看底下一段结论。

  【弥勒。是故菩萨。未得慧力而欲得者。应舍诸法。当须舍离。】

  哪些应舍的?刚才前面说过了,利养要舍、愦闹要舍、世话要舍、睡眠要舍、众务要舍、戏论要舍。要舍的你要统统舍,要放下。

  【应修诸法。当须修习。】

  佛在这里讲得很清楚,少欲知足要修,寂静要修,观实义要修,观实义简单讲观察宇宙人生的真相。少睡眠要修,离众务要修,出世道、慈念众生,这是佛教给我们应当要修学的,“当须修习”。

  【何以故。菩萨智慧从因缘生。若无因缘终不能生。因缘和合尔乃得生。】

  这个开示多么清楚、多么明白。我们再看底下这段经文,这是细说利养有二十二种过失,你要是明了了,怎么能不舍?请看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利养中过。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乐于少欲不生热恼。】

  弥勒菩萨很慈悲,对我们非常爱护,这是他老人家明知故问,不是他不知道,他是代我们启请的。佛前面讲了利养是过失,利养到底有哪些过失?如果我们能够观察这些过失,就能够教这些初学的菩萨欢喜少欲,不生热恼,热恼就是烦恼。恼是热性,你看人一生烦恼,血气就往上升,满面就通红,这就是热恼的现象。弥勒菩萨既然启请了,佛当然要开导。


世尊当年在世在家弟子供养出家人仅限于四种供养

  请看经文:

  【佛言弥勒。】

  叫着弥勒菩萨。

  【初业菩萨当观利养。生贪欲故。】

  这是第一种过失。

  “初业菩萨”一直贯到下面二十二句,所以只在第一句里面有“初业菩萨”,后面都省略掉。

  一种过失是“生贪欲”。“贪欲”是最大的烦恼。“贪”是三毒之首;“欲”是外面的境界,“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这是“利养之事”,一定要清楚、要明白。

  如果不能够舍离“利养”,增长“贪嗔痴”三毒,不但所有一切行门你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往生。为什么不能往生?世间的贪爱断不了,阿弥陀佛来接引,你这里还舍不得离开,那怎么行?你说这个过失多大?!

  第二:

  【当观利养。坏失正念生嗔恚故。】

  前面“生贪心”,第二个生“嗔恚心”。

  “利养”得到了生贪心。得不到,生嗔恚心;我得不到,看到别人得到了,嗔恚就更大,嫉妒、障碍,甚至于陷害、杀害的心都生起来,那要造极重的罪业。所以破坏了正念,“生嗔恚故”。

  第三:

  【当观利养。念起得失生愚痴故。】

  “愚痴”是患得患失,没有得到想尽方法、用尽心机希望得到;得到之后,又要费心机怎样保持,让它不失掉,你说多苦、多可怜!你能够把它舍掉,你心多清净,你多快乐,哪有这么沉重的负担,这是自找苦头

  你看看一开端是“三毒烦恼”,多可怕!

  第四:

  【当观利养。能生高下嫉妒心故。】

  “利养”,当然他会跟别人比较。他所得的“利养”比别人多,骄傲就起来;如果自己得的没有别人多,嫉妒就生起来,总是麻烦。

  第五:

  【当观利养。于亲友家悭吝耽着生诳惑故。】

  这一句是第五句,是说出家的菩萨。“亲友”就是指的信徒。信徒当中特别有缘、特别拥护的,与亲友无有两样,他很照顾你,于是你对于这些信徒也特别重视,为什么?怕他跑掉,想尽方法要障碍,不可以亲近别的法师,不可以跑其他的道场,唯恐信徒跑掉,生起“悭吝耽着”。这个里面免不了要欺骗信徒、要破坏别的法师,让他不要去亲近,造这些业障。什么原因?都是为了“利养”。

  第六:

  【当观利养。成就爱味生谄曲故。】

  “爱味”是贪图享受“利养”的滋味,实在说,这里面决定不清净、决定是污染。

  “生谄曲故。”你的心不正直、你的心委曲婉转,世间人所说的“机心”。

  第七句:

  【当观利养。舍四圣种无惭愧故。】

  你的修道生活不如法。佛在经上告诉弟子,这是指出家的弟子,生活,我们不能离开衣食卧具,所以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在家的弟子对于出家人的照顾、供养限于“四事”——四种供养。

  第一个是饮食,那时候是托钵制度,见到出家人托钵,一定要供养他一钵饭,他一天只吃一餐。

  他的衣服破了,没有衣服穿,应当供养他一件衣服

  他晚上睡觉,虽然是树下一宿,他是打坐,打坐下面也要有个垫子,也要有个卧具。实在讲那时候的卧具就是三衣,出家人的三件衣服,晚上睡觉当做被盖用,有个具,具就是垫在地下的,生活非常简单,要供养卧具

  生病的时候供养医药

  所以叫“四事供养”。

  而出家人除了医药之外,衣、食、卧具要随缘,这叫“圣种”。“四圣种”里头,这三个随所得,就是随缘不强求,不向人家去募化,随缘随所得衣、随所得食、随所得卧具,随缘而不攀缘,对治贪心,这是“无贪”另外一个圣种,就是喜欢修行、喜欢断恶,这是对治“放逸”,这称之为四圣种如果你要是贪图利养,这四条都没有了,所以“舍四圣种”,违背佛的教诲。

  “无惭愧故。”惭愧是善心所,惭愧两个都没有了,这就是变成烦恼,无惭、无愧在《百法》里面、“烦恼”里面的“中随烦恼”。

  下面一句:

  【当观利养。一切诸佛所不许可。数习骄逸生高慢故。】

  “利养”多了确实是这个现象,这我们亲眼见到的就很多,这桩事情是佛决定不许可的。你看佛在这个经上所说的这么多过失,怎么可以贪图利养?!


真正的福田是护持正法、弘扬正法,利益众生

  下面第九句:

  【当观利养。于胜福田起于轻慢为魔党故。】

  这个损失就更大。贪图利养的人把最殊胜的福田错过了,对于最胜的福田他看轻了、他慢待了,他不是佛弟子,变成魔王的党羽

  胜的福田在哪里?实在讲就在我们的身边,为了贪图利养,不肯在最殊胜的福田里面去种福机缘非常难得,佛在《弥陀经》上跟我们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也套这句话来说,“不可以少善根、因缘,得种胜福”。最胜的福报、福田,你要没有善根、没有福德、没有因缘,你培不到福真正的福田是护持正法、弘扬正法,利益众生。正法里面,尤其是净宗法门,因为这个法门能令一切众生在这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不退成佛,你说这个福田是多大!世出世间哪个福田能够跟这个福田相比?

   新加坡这些年来念佛的人多了,所以这个福田就在面前。这一年来更难得,李木源居士发的心,这个人他的三个条件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他具足,他今天所种的福,如果要不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来生不是大国王,大国王的福报太小了,他来生是转轮圣王;换句话说,如果在这个世界上他是个大国王,他是盟主,所有国家的国王都会听他的、都佩服他,他种的是这个福报。护持正法,办培训班,续佛慧命,这个福报多大!没有人能相比,所以是善根、福德、因缘具足。

  今天新加坡净宗学会想建一个永久会所,这就是因缘。它有永久会所,在这个地方修学净宗的同修,来推动净土法门的这些菩萨们身心安稳。培训班可以年年不断的办下去,这里面将来能出五个到十个法师,就能够把全世界的佛法带动,你们想想看这个福报谁能相比?道理在此地,我跟大家是实话实说,我不替他化缘,我不替他募捐。


阿弥陀佛是大施主,他的财物也是从布施来的

  真实之事、真实之理,最殊胜的福田当面错过,你说多可惜!为什么?“利养”,自己那点“利养”不肯放下。

  所以“舍”就“得”,“得”了还要“舍”,决定不能保持你“舍”,“舍”是“因”,“得”是“果”,大“舍”大“得”,“得”到之后赶紧要“舍”,决定不要据为己有愈“舍”愈多,到最后像诸佛菩萨一样为尽虚空遍法界的大施主。你们念《无量寿经》,阿弥陀佛是大施主,他财物从哪里来的?从布施来的,愈布施愈多,这个非常现实,你肯干,马上就有回报但是如果你存了个侥幸的心,“这个比做什么生意都好,利息这么厚、这么可靠”,你要存这个心,你有没有“得报”?也得,得的很小。把“得报”的念头都舍掉,那个“报”自然的大大,再大舍,再修更大的福报,一定要修到成佛

  是“福慧二足尊”,福报圆满就成佛了福圆满,你的智慧也圆满,为什么?你肯布施是智慧。为什么贪图“利养”?迷惑,没有智慧,才贪图“利养”有智慧的人怎么会贪图“利养”?!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最殊胜的福田他轻视、他怠慢了,这是魔党“魔”是折磨。


“利养”是一切恶法的根源,有大智慧、大福报的人把它舍得干干净净

  底下一句:

  【当观利养。众恶根本诸善坏故。】

  “利养”是一切恶法的根源,绝对不是一个好东西,有大智慧的人、有大福报的人都会把它舍的干干净净像印光大师、虚云老和尚都是大福报的人、大智慧的人。

  再看下面第十一句:

  【当观利养。多所贪着犹霜雹故。】

  “利养”,不舍“利养”的人,所谓是“贪而无厌”

  “霜雹”是比喻,比喻它的寒冷,一点温暖都没有。这里比喻什么?一丝毫爱心都没有,他的心像冰霜一样,“雹”是冰雹,心是冷的,不是热的,他怎么能利益众生?!所以自私自利。

  【当观利养。于亲友家瞻候颜色生忧恼故。】

  贪着“利养”的人,为了“利养”总是要看别人的颜色,常常侍候“亲友家”。

  “亲友家”也就是出家人对于在家的信徒,特别是豪门富贵人家,总是不敢怠慢,总是要小心翼翼讨他的欢喜,他才会供养你,不敢得罪,这自然就“生忧恼”。怎么样去讨好人家,你看看哪有道心、哪有清净心?!

  下面一句:

  【当观利养。爱物损坏忧心乱故。】

  不舍“利养”的人,大概他所用的东西都很考究,如果有人损坏了,他就非常烦恼,就生懊恼。

  “忧心乱故。”他的心时时刻刻牵挂着他所爱的人、他所爱的物、他所喜欢的事,总是放不下,常常为这些事情担忧。


 “四念处”是智慧,是佛教给我们初学的人一个正确的观念

  【当观利养。于四念处多所忘失白法羸故。】

  四念处”大家都很熟悉,“四念处”是智慧,是佛教给我们初学的人一个正确的观念

  教我们观身不净,对于这个身就不会过分的贪爱,不要贪恋这个身。世间人哪个人不贪恋这个身?!想尽方法去保养这个身,吃一些补药,吃补品、打补针,结果搞了一身毛病,病都从这来的,都是补出来的。你看穷人不生病,穷人没有这些东西,所以他不生病。富人就生病,为什么生病?天天进补,天天进病,那不是进补,天天进毒。再有化妆,怎么化妆,流出来的汗还是臭汗,它不能变香,你说有什么用处?所以佛教给我们正确的观念,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不要以为贪图利养,你看看佛所讲的一点都不错,“利养”带给我们是苦,哪有乐?!这受真的是苦。

  “观心无常。“心”是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妄心无常。

  观法无我。一切法没有实体,因缘所生,当体皆空,了不可得。

  所以“四念处”是观慧,改正我们错误的观念。贪着利养的人,把佛这些宝贵的教诲都忘掉了,“多所忘失”。“白法羸故”,“白法”是善法,善法衰了,衰微了。

  下面一句:

  【当观利养。于四正勤多有退失。】

  “正勤。”“勤”是勤奋,应当努力去做的,正当的勤奋。这里面分两类,一个是善,一个是恶,善的要修,恶的要断

  经有的恶,你要把它断掉;没有生的恶,你要警觉,让它不生,这是对于“恶”的两种正勤。善的,已生善,你要让它增长,不要失掉;没有生的善,要帮助它生起来。这叫“四正勤”,四种正当的勤奋,应当要做的。你因为贪着“利养”,你是恶的增长,善法就不生,四正勤退失了。

  【能令一切他论胜故。】

  这些邪门外道的他的那些理论、那些动听的话,常常胜过你,你被他们折服了。这个现象非常普遍,你看现在报纸、电视里面许多这些广告,你看了都会动心,到第二天就去买他的产品,你是“能令一切他论胜故”,他胜过你了。你不知道那些东西并不是好东西,都是骗钱的,把你辛苦赚来的钱都给他骗跑了。


身份暴露还不走的过去没例子,可很多人愿意上当

  下面一句:

  【当观利养。自言已得神通智慧违背生故。】

  这个问题严重,这是犯了“大妄语”,将来的堕落很苦为了名闻利养,自己对人说他有神通,让别人尊敬他、供养他、礼拜他,用这些手段。说他开悟了,这个“智慧”就是他外头宣扬他开悟了、他证果了,与佛的教诫完全违背。实在讲,现在还不止这些,你有神通、开悟了不稀奇。现在我在美国听到是什么菩萨再来的,他是文殊菩萨再来的、那个人是普贤菩萨再来的,都不得了,都是菩萨、大菩萨;菩萨还不行,还有他是什么佛来的,成佛了,佛再来的。所以有些同修来问我:法师,那是什么菩萨、那是什么佛,是真的是假的?来问我。我说我不敢断定,我是凡夫,我不知道他是真的、是假的

  但是我曾经在佛经里面念到,佛曾经说过,一切诸佛菩萨、罗汉,就包括连小乘须陀洹果,如果身份一暴露出来,马上就要走的,不可能再留在这个世间。所以这些人身份都暴露了,他没有走很奇怪,那是真是假我就不晓得了。

  在中国,永明延寿大师,这阿弥陀佛化身来的,他身份一露就走了。国清寺的,你们这里有很多同修很熟悉,寒山、拾得、丰干,那真的是阿弥陀佛、文殊、普贤的化身,可是身份暴露了也都不在了,再也找不到他。身份暴露还在的,这个很奇怪,过去没有这个例子。所以都是为了名闻利养。可是很多人愿意上当,那就没有法子所以是这些众生大概是深重的习气、毛病,听骗不听劝,佛菩萨苦口婆心劝导,他不听;骗他,很容易上当。到以后发现被骗,后悔莫及,损失就惨重了。

  第十七句:

  【当观利养。先后得失怨憎生故。】

  这是很多我们常常见到的现象,“利养”保不住,所以诸佛菩萨教导我们,一定要修福。你有福,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怎么样困难,你还是有福报,你还是过得很自在。利养财富保不住的,佛在经上常讲“财为五家共有”,如果你没有福报,很容易失掉。这里头“得失怨憎”,“憎”是嗔恨,可见得这个东西带来的是烦恼、带来的是灾难,不是一桩好事情。


心口不相应,念佛不能往生;心口相应,念佛才能往生

  下面第十八句:

  【当观利养。互相嗔嫌说其过恶多觉观故。】

  贪图“利养”之人、不舍“利养”之人,彼此嫉妒、彼此嗔恚,“说其过恶”就是彼此毁谤。

  “多觉观故。”“觉观”就是杂念、妄想多杂念、多妄想,于“清净心”有大妨碍。我们修净土,修净土的原理、原则是“心净则佛土净”。

  一切往生的人,凭借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凭着念佛就能往生?念佛不能往生。如果说“念佛能往生”,一天念十万声佛号的人很多,为什么古德说“喊破喉咙也枉然”?如果他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他“多觉观故”,不能往生。口里念佛,心里面胡思乱想,那怎么行?!不相应。心口相应这样才能往生所以“觉观”是大害、大障碍,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这一段总共有二十二句,二十二种过失,我们这里讲到第十八种。

  今天时间到了,下面我们留着下一个星期六,再跟诸位报告。


--------------------------------------------------------------------------------------- 

 如何学佛?答案在这里——点击此处:正确的学佛方法

 净宗经教网"共修系统"(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手机版的APP: 打开APP首页,点击右上角“+”,根据你的学习情况来“编辑”自己的学习内容在首页。试一试,很方便的! 

  苹果APP下载:打开苹果手机的“app store”输入“净宗经教网”,就能下载了。

  安卓APP有两个下载地址: (1)点击打开链接 (2)点击打开链接

  【净宗经教网:www.foxdwedu.com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