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 第01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8-01-13 14:20:11
关键字: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慧行菩萨,财色名食睡,退转,障碍,经律论,经,判教,大宝积经,初业菩萨,法布施
【 点击数:1467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净空法师 1996/10  讲于 新加坡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很努力的读诵、受持《无量寿经》没见到效果,原因在哪里?

  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居士:

  今天我们再度回到居士林,为诸位同修启讲这部经典,可谓因缘无比的殊胜。

  有些同修遇到我向我提出疑问,他说:法师,你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专修专弘净宗,为什么这一年多来又讲《金刚经》、又讲《大宝积经》里面的一分,这是不是杂修?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相信可能不只他一个人有问题

  至于为什么要讲这两部经,其实以前我们在讲席当中曾经提过:这些年来国内、国外许多地区的同修们都很认真努力的读诵《无量寿经》、受持《无量寿经》,不能说他不用功,不能说他不勤奋,也不能说他不真诚,可是我们没有见到效果。这个原因出在哪里?

  我们应当要细心去诊断,把毛病找出来,消除毛病我们念佛的功夫才能够得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个效果浅的就是“功夫成片”,效果深一层的就得“一心不乱”,这才是我们修学真正有成就


“障碍”不外乎两大类:“理”上障碍,“事”上障碍

  因为看不出成绩,于是我们就想到其中必有障碍。障碍不外乎两大类:一个是“理”上的障碍,一个是事上的障碍

  我们讲《金刚经》是破除“理”上的障碍让我们真正的、透澈的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般若经》上所讲的“诸法实相”,帮助我们“看破、放下”,念佛功夫才能得力

  今天选讲的这部经,这部经能帮助我们破除“事”上的障碍。事”上就是日常生活工作上、应酬上、处事待人接物发生了哪些弊病,这些弊病也足以障碍我们修行的成绩。所以特别选出这部经来帮助我们除“事障”。

  理事二障”若能去除,我们读诵、受持,念佛往生的障碍就消除,这一生当中必定能够得到殊胜的成果这是这次为什么要选讲这部经。


这个经讲起来是不太好听,好像世尊都在责备我们、喝斥我们

  从这部经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世尊释迦牟尼佛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经,是三千年前所讲的,对谁讲的?就是对现代人所讲的。经中所说全是末法时期后五百年,就是指我们现代这个时代,学佛无论是出家、在家,在生活当中所犯种种的毛病。

  个经讲起来是不太好听,好像世尊都在责备我们、都在喝斥我们,但是要晓得,这是真实的教诲、最宝贵的教训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我们希不希望在这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希不希望在这一生当中成就无上菩提?假如我们真的有这个愿望,那世尊这次的教诲,就给我们很大的帮助。所以这是一部非常难得的宝典。

  在未讲经文之前,我们先把这部经做个简单的介绍。这部经是《大宝积经》第二十五会。

  蕅益大师说过,世尊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

  “始从华严。”世尊讲经第一部是讲《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经是在定中所说的,经论里面记载是“二七日中”,也有说“三七日中”,“二七”、“三七”都有依据,我们无须争论。

  “终大涅槃。”到最后在双树林中入涅槃的时候,一日一夜讲《大涅槃经》。

  这一生所说的都叫做“方等”,因为《大宝积经》是属于“方等部”。

  “一切菩萨法藏”都叫做“方等”。

  “方”是方便诸位必须要知道,佛为一切众生说法都是“方便说”。为什么不“真实说”?“真实”是没话好说,“真实”哪有话好讲?!能说得出的都是“方便”

  “等”是平等。“平等”就是“一真”。诸位要知道,“一”才平等,“二”就不平等了,“平等”就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


你要是“解真实义”,必须“破执着”

  由此可知,佛的所有一切“方便说”,他说的是什么?说的都是如来果地上平等的境界。“方等”两个字的含义太深太广,无有边际,这两个字也显示佛法当中所讲的大圆满,究竟圆满,这是方等两个字的本意。

  佛法传到中国之后,我们中国的祖师大德将一切经分类,便利于初学。

  像天台,这是最足以代表的,分为“五时八教”,古人讲的“判教”,区分为“五时八教”。把佛说经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华严”;第二个阶段是“阿含”;第三个阶段是“方等”;第四个阶段是“般若”;第五个阶段是“法华、涅槃”,通称为“五时判教”这也是祖师的“方便说”。

  我们修学大乘,大乘法的精髓是“破执着”,你看《般若经》上彻始彻终就说“破执着”。人“我执”破除了就证得“正觉”,“正觉”是阿罗汉果;“法执”要破除了那就是成佛,这个佛天台家说之为“分证位佛”,我们一般称之为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叫“法身大士”,那是破了“法执”的。所以诸位一定要明了,佛法为了方便起见,随顺众生有种种分别,但是决定没有“执着”,“分别”即是“无分别”,要体会这个意思。因为“分别”好说话、好沟通、表达意见,如果“执着”在“分别”上,你就不能契入,你只能懂得佛的言语、经文的文字,你不懂他的真实义。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你要是“解真实义”,必须“破执着”我们自己也要平等心现前,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佛在经上所讲的甚深义趣,那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

  现在就随顺祖师的“方便说”,在大乘当中别取专门对大乘根性的这一类众生。

  “判”是世尊一代时教,这都是属于大乘法的,这一类的称之为“华严”。“华严时”当机的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所以这是“独被大机”。

  “大机”是法身大士,“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也断了,“无明”也破一品,至少破一品他才有能力参与世尊定中的境界,入“华严”境界

  “融通空有者。”“融通空有”就是“破执着”。破我执”、“破法执”的这叫“般若部”,称之为“般若”。

  “开权显实。”凡是这一类的教诲都归到“法华”。

  “垂灭谈常。”世尊示现“入般涅槃”,可以说最后对弟子们、对后来的大众们的嘱咐,这都归于“涅槃部”。除此以外,其他显教、密教,或者是别于小乘的,区别不同于小乘的;或者是泛论菩萨修因证果,乃至于“事理”、“行位”(“行”是讲修行,“位”是讲果位)、“智断”,这些统统都称之为“方等”。

  这种判法是祖师大德们的方便,蕅益大师特别交代我们,这个意思要清楚,这才是祖师、大德方便的正意,而不同于流俗所传的八年“方等”。

  通常我们讲“华严二七日中说”、“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般若二十二年”,把它讲得那么死,这就是一种执着。古人这个分法是大致上的分法,其实每个时期这五种都有,只是分量有多寡不同。在某一个时代佛说某一种比较多,我们就称它为“方等时”,或者是“般若时”,并不是“方等”里面不讲“般若”、“般若”里头不讲“方等”,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要很冷静的仔细去观察,才晓得世尊说法应机而说,才能令一切众生普遍得真实的利益。这是把佛祖讲经判教的大意略为介绍。


《大宝积经》用现代的话来说,它是一部丛书

  《大宝积经》在现在中文经典里面也是一部大部经,总共有四十九会、有七十七品,这是现在的《大宝积经》里面所收的。七十七品,有这么多的经,四十九会就是四十九部经,里头收了四十九部经。

  由此可知,《大宝积经》用现代的话来说,它是一部丛书,里面收集的东西很多。这些经并不是一个人翻译的,许多人翻译的。

  为什么我们现在称《大宝积经》都称“菩提流志”翻译的?是菩提流志法师把它收编在一起。从前每个法师翻的一部经都单独流通,他把所有的经归纳在一起,把它编成一部丛书,称为《大宝积经》。前后诸师有翻译一会的,有翻译两、三会的,很多人翻译的。

  我们净宗的《无量寿经》,唐译本就是《大宝积经》第五会,这部经里头也有。唐朝菩提流志到中国来之后,也感到这部经典非常重要。诸师翻的已经翻了不少,还有三十六会三十九卷没有翻出来,于是乎他就把这三十六会三十九卷统统翻出来,《大宝积经》就圆满了。把从前那些法师翻译的把它合在一起,从前译的一共有二十三会八十一卷,把它合起来,总共现在是四十九会一百二十卷,这是《大宝积经》的全本,现在我们《大藏经》里面收着有。最近这几年,好像在台湾也印的有单行本流通,大概是精装本很厚的好像是八册的样子,《大宝积经》一套。

  什么称之为“宝积”?“大”跟“大方广”的“大”意思是一样,是赞叹之词。“宝积”就是法宝的总积。“大乘深妙之法”,所以称之为“宝”

  世间人对于“宝”看得很重,因为你有“宝”你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在物质生活问题,乃至于精神生活的问题,你有“宝”一切都得解决,所以对“宝”非常重视,一个人一生拼命去期求,期求得财宝。

  但是佛告诉我们,世间的财宝只能解决我们生活上的某些问题,能解决的实在讲都是些小问题,并不是很重要的问题,重要的问题,财宝没有法子解决。

  譬如说“烦恼”是个重要问题。世间大富大贵之人,在过去帝王,现在做总统的、做部长的,发大财的企业、商业巨子们,他们一天到晚烦恼重重,这个没有办法解决。

  外一个比这个还重要的,生死问题不能解决再富有,寿命到了,还是一样都带不去。谚语里头常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业随身麻烦,这不能解决。

  有比这个更严重的问题,是轮回的问题这个问题有些人他不相信。不是不相信就没有,不相信就没有,问题就好解决;不相信还是有,不管你信不信,这是事实。现在在西方有不少学科学的人,用科学的方法证实佛家所讲的轮回真有,他们得到证明。这是不相信佛法的人、不相信轮回学说的人,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这个问题不能解决。

  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就是因为世间人想解决这些问题而没有法子解决,这才感应他们示现在世间,教导我们、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他教给我们,就是现在流传下来的经典,这些是真正的宝物,能解决世间其他的学术、科学、宗教、财富、权位都不能解决的问题,佛法能帮助我们解决,所以佛法称之为“宝”这个意思就在此地。

  这四十九会,就是四十九部大乘经,里面含藏无量法门都收集在其中,这是“积”的意思。“积”是积聚,积聚无量法门,在这四十九部经中,所以称之为“宝积”。


佛所说的一切经,古大德把它分为三类:经藏,律藏,论藏

  “经”是三藏之一。佛所说的一切经,古大德把它分为三类:经藏,律藏,论藏。这三大类也就是说的“三学”,这是同修们必须要清楚的

  世尊,或者说整个佛法,它教的是什么?讲的是什么?就是“戒、定、慧三学”,这三条就把所有一切佛法的内容都说尽了

  “经”说的是定学;“律”说的是戒学;“论”说的是慧学。虽然这个说法,也不能执着,为什么?“经”里面也有“戒学”,也有“论学”;“律”里面也有“经学”,也有“论学”;“论”里面也有“戒学”、也有“经学”。

  为什么要把它“分别说”?“分别说”也是“方便法”,便于说法。怎么个分法?这部经里面,如果讲定的分量多、成分多,我们就把它编成“经部”。它里面有讲戒律,但是讲的分量少,用百分比来衡量,它在这部经上占多大的篇幅,我们把它分类。所以每部经可以说,或者是显说,或者是虽不显说,意思里面都包含,决定是“戒定慧三学”都圆满。所以“经、律、论”的分法,我们也要明了。


有“贯、摄、常、法”这四个意思可以称之为“经” 

  经”这个字的意思有很多种说法,《华严经》里面讲十个意思,《华严》是用“十”表法,“十”代表圆满。通常我们省略来说,一般讲席里面,我们只讲四个意思,“贯、摄、常、法”,有这四个意思,可以称之为“经”

  “贯”是自始至终言语、文字都能够贯穿,现代人说它有组织、有条理、有层次,有条不紊,这好文章,这个“贯”字,好的言语、好的文章一定能够做到这个“贯”字。如果文字自始至终能够做到一贯,我们佛门里面一切经有“科判”,“科判”就是从第一个字,“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整个贯穿下来。要不是好的文章,不是好的言语,你用科判这个方法一看,那漏洞就百出。到某个地方中断了、没有了,哪些地方添枝添叶不必要的添得太多。“贯”之一字,少一个字它就断了,多一个字就累赘,做到不增不减。不但字不增不减,段落也是不增不减。

  这个标准除了佛经之外,世间的文学也有,诸位看古人的文章,中国的“四书”、“五经”,一般在学校读的国文,现在大概也很少选了,《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一千多年,古代的这些文学家他们的作品精选出来的,一共有三百多篇,那三百多篇每一篇都可以用“科判”的方法把它贯穿,真正是令人叹为观止,所以称为“古文观止”。文章真的做到不能少一段,不能加一段、不能少一个字,不能加一个字,称得上第一流的文章。所以,世间的文学作品有。

  “摄”之一字就难了。摄”用现在的话来说,它有一股引力,叫你读了之后欲罢不能,读了还想读,看了还想看,这就是摄受的力量这个力量有浅、有深,譬如普通文字,诸位看报纸、看杂志,你看一遍会不会再去看第二遍?很多人不会看第二遍,没有摄受的力量。好的文学作品,这个世界中国、外国著名的这些小说,你可能看一遍不过瘾,还可以看个两遍、三遍,看个五、六遍就不想再看,它的摄受力很浅。真正好的作品,我想你要是看个十遍就很难了,二十遍恐怕都没有了,找不到了。中国著名的小说,像《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你们哪位有看过二十遍的?二十遍的摄受力就没有了。大概这些名小说,看十遍的有,看十遍的确实有,二十遍的就没有了。像“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看个一百遍、两百遍的都有,都很正常,由此可知,它的摄受力就强了

  经的摄受力不可思议,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念不厌,愈念愈有味道,为什么?遍遍都有悟处,它就有味了。如果每一遍没有悟处,它的摄受力就没有;佛经是遍遍都有悟处,到你自己入了境界,你才晓得,每一句每一个字都含无量义,那你是真正尝到法味所以讲到“摄”这个字,佛的经典是真正到大圆满,永无止境,有这么大的摄受力。

  第三个意思是“常”。“常”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谓的真理,永恒不变,这叫“常”,永远不会变的你看学校里面的教科书,过了多少年要修订一次,为什么?不适用了。时代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在改变,所以它必须要修订;佛经则不然。三千年前佛对印度那些人说,他们得受用,三千年后对我们中国人说,还得受用,这就是它能够永恒的不变,超越时空。三千年前、三千年后还一样有用,不会改变,超越时间;它对印度人跟对中国人,或者对其他国家的人都有用,这是超越了空间。所以佛法是超越时空的真理,是超越时空的真实教诲,不是世间圣贤人能够做得到的,这称之为经。

  第四个字是“法”“法”是方法,经典里面所说的理论、方法,无论什么人你要想修学你一定要遵守我们初学的人要遵守,阿罗汉也要遵守,等觉菩萨还是要遵守,决定不能改变,这称之为“法”,古今同遵,要遵守。

  足这四个意思——贯、摄、常、法,才能称之为“经”这是“经”这个字,简单给诸位介绍出来。

  这部经是《大宝积经》,大乘无量珍宝积集在这部经中,称《大宝积经》。刚才说过《大宝积经》有四十九会,这一部是第二十五会,它只有二卷。经题简单介绍到此地,下面跟诸位介绍翻译的人。

  诸位掀开经本:

  “唐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这是人题,翻译的人,说明经典之来源,它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决定不是人伪造的。

  “唐”这个字在人题里面它的意思是代表时间,唐代时候的人,代表时代。

  “三藏法师”是代表他的学历,通达“经、律、论”三藏,就称之为“三藏法师”这样的法师才有资格翻经,如果不能通达三藏,他是没有资格译经的,译经一定要通达三藏的法师,这是学历

  “菩提流志”是他的名字,他是外国人,不是中国人。

  “奉诏译。”“诏”是皇帝的圣旨,他到中国来的时候,正是武则天执政,中国少有的女皇帝,奉武则天命令翻译《大宝积经》。

  “菩提流志”是梵语音译,翻成中国意思叫“觉爱”,“菩提”翻作“觉”,这个大家都很熟悉,觉悟的“觉”;“流志”翻作“爱”,叫“觉爱”,意思就是“爱觉悟”。他是南天竺人,在唐朝那个时代,我们中国人称现代的印度,不称“印度”,称“天竺”。“天竺”分为五个区域,我们称它作“五天竺”,北天竺、南天竺、中天竺,还有东、西,这五个部分。菩提流志是南天竺人,就是现在的南印度,印度南方。他到中国来,奉武则天的命令翻译三藏经典,在《开元释教录》里面有他的记载。《开元释教录》是开元年间所编的佛经目录,就像总目录一样,那个时候还没有编《大藏经》,但是佛经有个总目录,这里面译经的人有简单的介绍。里面记载着说“沙门菩提流志”。

  “沙门”也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叫“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这种修行人都称“沙门”。“沙门”不分出家、在家,在家人也干“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他也称“沙门”。所以沙门”是四众同修的通称可是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只有出家人才称“沙门”,在家人都不称“沙门”。可是诸位要记住,在印度,在家人他也称“沙门”。在中国,在家人不称“沙门”,提到“沙门”一定是出家人。

  “本名达摩流支。”他的本名,“达摩”翻成中国意思是“法”。“佛陀”、“达摩”、“僧伽”这都是梵语,“达摩”翻作“法”,“佛陀”翻作“佛”,“僧伽”我们现在翻作“僧”,“佛法僧三宝”。他原来的名字是“达摩流支”,“流支”是稀有的意思。“达摩流支”翻成中国意思是“法希”,就是法稀有,本名是这个。“菩提流志”这个名字是武则天给他改的,大概武则天嫌他的名字不好,所以给他重新起个名字,叫“菩提流志”,这是武则天干的事情

  这个事情我们也要清楚,他是南天竺人。在《宋高僧传》,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高僧传》第三集。《大藏经》里面现在《高僧传》总共有四集,第三集《宋高僧传》,第三卷里面有他的传记。如果诸位要想多知道一点,可以找这个做参考数据。传记里面讲他是婆罗门种。印度四种阶级,婆罗门是最高的,菩提流志是婆罗门族,“姓迦叶氏”。这是人题,简单介绍到此地。


这五百菩萨见到世尊之后很难过,知道自己退转、愚痴

  下面要把这部经的内容做个概略的介绍:

  这部经我们晓得它是《大宝积经》里面的一部分。《大宝积经》总共有一百二十卷,这部经是第九十一、九十二两卷,我们这边用“卷上”跟“卷下”。在《大宝积经》里面是第九十一卷是“卷上”,九十二卷是“卷下”,它的名称叫“发胜志乐会第二十五,三藏法师菩提流志奉诏译”。蕅益大师在《阅藏知津》里将全经分做十五段,做个简介,我们就依循蕅益大师的分法。第一段、第二段是属于“序分”。

  “佛在鹿野苑。”就是世尊当年度五比丘的处所。在鹿野苑,“与千比丘,五百菩萨俱”,这是第一段“通序”。

  第二段:“有诸菩萨业障深重。”对大乘法疑惑退转,弥勒菩萨看到了,非常慈悲去慰问他们、去安慰他们,这是第二段。这段是本经的发起,它还是“序分”,是“发起序”。

  第三段以后一直到第十五段,都是属于“正宗分”。“正宗分”里头总共有十三段。

  这五百菩萨里有六十位随顺弥勒菩萨的教导,去见世尊。见到世尊之后,他们也很难过,知道自己退转了,知道自己愚痴佛也很慈悲安慰他们,为他们说明过去世的业因。


退转也有退转的因缘,知道退转应发惭愧之心、忏悔之心

  出世间法,诸位要晓得,总不出业因果报,真正是因缘果报丝毫不爽退转也有退转的因缘;精进成就,成就也有他的因缘,我们不知道,愚痴;佛知道,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他们过去生中所造的业、所受的果报,以及这一生当中修学所受到的影响,把这些事实都告诉他们他们听了之后,那当然是造的恶业,这一定的道理,发惭愧之心、忏悔之心

  佛说了,将来你们还是会往生极乐世界的,过去生中曾经听过阿弥陀佛的名号,那真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业障消除,这个善根就现前。正是《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他善根现前。这是佛对他们的教诲、安慰、授记,告诉他将来要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授记”。些菩萨听了佛说法之后,非常感动,当时在佛面前就忏悔、发愿,发十三大愿,佛看到之后也非常欢喜赞叹,给他们作证明

  第五段,弥勒菩萨实在讲是专门为我们现代这个时代。我们现代这个时代在家、出家的菩萨所犯的过失,跟这些菩萨没有两样实在讲我们感觉到,这些菩萨是大慈大悲故意装这个样子来替我们请法,他们哪里是真的有过失,都在那里演戏、表演,让我们后人来看,这一问一答,我们得利益。所以我们要晓得诸佛菩萨怎样慈悲,以大智慧来教化一切众生。

  弥勒菩萨就问:末世菩萨(这说我们现代、现代人)要成就几种法,才能够平平安安脱离六道轮回、了生死出三界,怎么样你才不受阻扰,安安稳稳的能达到这个目的?

  世尊就告诉弥勒菩萨,当然也就是告诉我们:有四种法。佛说四种法之后,又说四种法。

  一个“四种法”非常重要,“不求他人过,亦不举人罪”,这两条列在第一我们想想,仔细想想,太有道理了,幸亏佛说出。

  我们今天无论修学什么法门,无论修学哪个宗派都不能成就,找不到原因,不晓得原因在哪里,佛这给我们一语道破。你天天看别人的过失、天天看别人的麻烦,心不清净;要了生死出三界,要想修学法门功夫得力,总而言之你的心要清净。你心不清净,怎么能成就?佛这一句话点破了我们天天看别人的毛病、天天说别人的是非,一看这两句恍然大悟,真的没错。

  所以我们修行要想功夫得力,从那里修起?从今天起我不看人家的毛病,我也不说别人是非。你看看《六祖坛经》,六祖大师也是这样说的,他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要是真正修道的,你就绝对不会看到世间过。我们天天看人过,这怎么行?!

  再看《无量寿经》,世尊教给我们修学的纲领,身、口、意三业清净,这是诸佛菩萨示现教导我们的。你看佛像,塑造的佛像没有,画的佛像都有,画的佛像很多佛像上有画个圆光,圆光上面写了三个字,多半是梵文,这三个字念“唵、阿、吽”,三个字什么意思?“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清净就是佛,三业不清净就是凡夫,佛跟凡夫的差别就在此地。《无量寿经》世尊告诉我们修行的总纲领——身口意三业,他把口业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你们想想看,是不是这个经上所讲的“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可见得世尊教诲,都把这个列在第一条,我们粗心大意,没有认真去留意。不但没去做,连世尊的意思都没有体会到,我们的修学怎么能成就?!这四法里头,这两法重要。

  三叫我们“离粗语”,就是说话要柔和,不要粗暴。

  第四个是“悭吝”,就是吝啬,舍不得。

  佛说了这四法,具足这个四法,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会成就。

  这四法说完了,到第七个大段,世尊又补充四法,又说了四法,教给我们:

  第一个要“舍懈怠”懈怠、懒惰也是障道的,懒惰的人不精进,学什么也不能成功。

  二要离开热闹的场所,要“离愦闹”愦闹就是没有利益的热闹场所。

  三要能够“安住寂静”。

  第四要“知足常乐”。

  这四法也非常重要!佛说具足这四法,这个人这一生当中就有可能了生死出三界。这是把重要修行的纲领教给我们。


“无希望心修法布施”的二十种利益

  弥勒菩萨再问,第八段再问。因为佛曾经说过“无希望心修法布施”。现代人修“法布施”都是有目的、有希求的,这是错误,这个不能出三界“无希望心修法布施”有多少的好处,佛说有二十种利益,说完之后又说二十种利益,说了四十种利益这一条很重要,说了四十条利益。

  可是我们要记住:不要看到佛说的“无希望心利益”这么多,那我们赶快修,那你就变成又有希望,那又错了不能贪图“佛说有这么多好处,我们赶快修”,你就又错了。你只要修,这个利益是自然的,不求自己会得到的,不必要求,不必要作意。

  第九段世尊为我们说明末法时期,就是现在这个世间,四众弟子种种的过失、种种的恶作,这个事情很麻烦这是我们中国佛教古人常讲的“地狱门前僧道多”。谁堕地狱?都是出家人、道士,修道的人修到最后都堕地狱什么原因?过失太多。现在不但是出家人,在家人犯的过失也不少,也是我们常常见到的。


“慧行菩萨”跟“初业菩萨”修学不同的形相

  第十段,佛为我们说明“慧行菩萨”跟“初业菩萨”修学不同的形相,不一样的

  “初业菩萨”是指我们,我们初学烦恼没断,初业菩萨。慧行的菩萨是已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法身大士的修行跟我们不一样,他那种修行我们学不得,我们要学他就坏了,我们对他要尊重、要敬仰,决定不可以学他。

  譬如大家都知道的,宋朝时候有个济公活佛,他那个你能学吗?天天吃狗肉、喝烧酒,你可以学他吗?疯疯颠颠的,不能学。他是高僧,他是慧行菩萨,这个我们学不得。我们对他尊重、恭敬、供养,接受他的教训,他的行持学不得

  再譬如民国初年,江苏镇江金山寺有位妙善法师,他的德号跟现在普陀山的老和尚名号相同,就是那两个字,妙善法师,人家称他作“金山活佛”,他的行持很像济公,那也学不得的。

  我记得上一次我们讲经,此地印的《金山活佛神异录》,是乐观法师写的。乐观法师曾经跟他在一起相处一段时期,对他了解很深,他写了这本书要纪念他。这是我们非常尊敬的,真正的高僧大德,那个生活、行为不能学。

  “慧行菩萨”跟“初业菩萨”不同,他们是没有烦恼、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心地真正清净,《金刚经》上讲的标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做到了我们今天不行!我们起心动念人我是非,那怎么可以学他?!学不到的!我们学他,造罪业;他干那些事情是无量功德,决定不相同。

  第十一段是说明初业菩萨应当观察利养的过失佛在这个经上也是很大的篇幅来说明。确实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由于科技的发达,给不少人带来了财富。财富多了,也就是说生活环境优裕,于是在这些地区,出家的这些出家人福报就大,名闻利养丰足,这个东西实在讲不是好事情。如果沾着名闻利养,没有不堕落的,你的享受只是很短的时间,可是你要是堕落了之后,麻烦就太大了,时间就太长了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决定不能为名闻利养所害,这个要知道。今日之下,受名闻利养之害的太多了,不要看他眼前大福报现前,你仔细观察,将来都是三途果报。世尊在此地给我们提高警觉,让我们认识清楚,不要在这个地方堕落。


喜欢热闹、喜欢世间学术、喜欢睡觉有二十种过失

  第十二段,这个文很长,里面包括要我们察喜欢热闹场所的过失,佛说了二十种

  喜欢世间这些言语、世间的学术,也有二十种过。

  又给我们说睡眠二十种过。

  “众务”二十种过。“众”是众多;“务”是事务。过去唐朝时候,“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马祖、百丈两位大师,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的改革者,他们两位提倡“丛林制度”。在他们以前没有丛林,没有丛林那个时候的修学,世尊在世也是一样,只有讲经说法的时候大家在一起,在一起来听经,研究讨论。修行是各人修各人的,没有共修,没有大家在一起早晚课的,没有,各人修各人的。团体在一起共修,是马祖、百丈两位提倡的,所以丛林制度的兴起,他们两个创始,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的确成就了许多人

  林就像办大学一样,把它制度化;丛林就是现在所讲的佛教大学,过去的教学好像是私塾,把它制度化、正规化,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这是很值得赞叹的。

  “百丈清规”里头第一条就说“丛林以无事为兴盛”,大家要记住。佛门中常告诉我们“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无事你的心才真清净、才真平等;喜欢众务,没事还去找事,这个错了。佛在这里说的过失,虽然说的二十种,说得很重!

  现在我们出家、在家学佛,都喜欢做这些世间的事业,世间事业与了生死,换句话说,与你的清净心、平等心不相干。《无量寿经》在经题上,佛为我们提出三大纲领,修行的三个大原则,“清净、平等、觉”。这三大纲领贯穿一切佛法,不是说只有我们念佛人要修“清净、平等、觉”,其他的法门就不修了,其他法门还是“清净、平等、觉”。

  “清净、平等、觉”就是“三宝”,“觉”是佛宝,“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

  “三宝”具足,也就是“三学”,“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

  在家、出家四众弟子学佛学什么?你要知道,我们所修的、所学的是“清净、平等、觉”;换句话说,妨害清净心、妨害平等心、妨害觉心,那是世间法。世间法有时候不能不做,总是愈少愈好,不要没事去找事,那就错了,叫大错特错。世尊在此地详细给我们说明这些过失。

  第十三段说明不修诸行,不断烦恼,不习禅诵,不求多闻,非出家者”。这一段文字不多,只有几行,是世尊教诫出家弟子的;换句话说,对出家弟子抱着有厚望,是责备也是勉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第十四段,由于弥勒菩萨的启请,佛又给我们略说了戏论”二十种过失


“弥勒十心”是菩提心落实在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上,非常重要!

  “正宗分”到最后,就是第十五段,这段非常重要!常常古大德批注经书在文章里面所引的“弥勒十心”就出在此地,就是弥勒所讲的“发十种心”,一定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十种心”是什么?就是《无量寿经》上所讲的“发菩提心”的详细说明《无量寿经》只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没有细讲,这个地方“发菩提心”讲得非常详细,具足这十种心就是圆满的“菩提心”。所以,这“十种心”就是菩提心的落实,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上,非常重要!到这里“正宗分”就圆满了。

  后面还有几行经文,是本经的“流通分”。

  这是简单将这部经的大意先说出来,诸位同修没有看经之前,先对这部经有个概略的认识,这样子你读诵、听讲就能够提起兴趣。

  好,现在我们就可以开始讲经文,诸位翻开经本: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离奈城仙人住处施鹿苑中。与大比丘众满足千人。复有五百诸菩萨众。】

  这是第一段,蕅益大师所分的段落,这第一段。这是本经的“通序”,六种成就。

  同修们在这个道场,这个道场可以说在现代我们地球上已经是属于稀有的道场。现在在全世界,还能够像这样讲经,大概只有新加坡这个地方,台湾、可能中国大陆还有,其他国家地区已经不可能。因为时代已经趋向工业时代,高科技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面,每个人必须全心全力去求新的知识,你要不求新的知识,真是很容易就被时代淘汰掉。因此他们分秒必争,没有多余的时间说是来听听佛法,不可能。在美国,最长的假期只有五天,所以在美国你要是讲经天天讲,遇到最长的假期讲五天,他可以天天来听。你说我这个经讲十天,他就一半没有法子来听,他就听不到。如果你说这个经要讲两、三个月,他一次都不会来,我不可能那么长的时间来。所以现在在外国讲经,最好的方式是讲三次,三天就圆满,最受欢迎。我们要了解时代,要认识众生的根机,佛说法契理要契机,现在无论在那个地方讲东西要精简,要短不要长,这个很重要。像这样的场合稀有了,再过个十年、二十年,可能新加坡也不行,也没有这个机缘。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很幸运,这个一定要晓得。长期讲经道场,像这种六种成就大家都听得很多、都很熟,所以此地略说说就行了。


一切佛经就说“如是”二字

  “如是”这两个字意思非常之深、非常之广,不仅仅是说这部经是我阿难(“我”是阿难尊者自称,阿难是集结经藏的人)亲自听佛所说,这个容易,好懂,对初学的人讲,这个讲法就行。而实际上它的意思,“如”是“真如”,“是”,“如”就是“是”,“是”就是“如”。相宗常说的,“性相不二,理事一如”,这个意思就深了。“性”是讲的“体性”,世出世间一切万法的“体性”,“相”是相状,“体性”跟“相状”是一不是二,这个话很难懂。一部《大般若经》就说明这桩事情,确实是一不是二,这才叫“如是”所以一切经,释迦牟尼佛讲了四十九年,不算多,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如来所宣讲的无尽法门,都不出“如是”两个字,换句话说,都是“如是”两个字的详细说明。这部经上讲的,就是讲的“如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讲的“如是”。有些经是讲“性相”的概说、概论,像《华严》就是讲的概论,面面都说到,有些经论是讲“性相”的某一部分,譬如六百卷《大般若》,只讲“般若”这部分,“如是”里头一部分,不是圆满的。

  所以一切佛经说什么?就说“如是”。“如”是说的“理”,“是”是讲的“事”;“如”是讲的“性”,“是”是讲的“相”。佛嘱咐阿难集结经藏的时候,将这两个字放在最前面,代表如来所说的是正法,与“性相”不相应的,就不是正法,正法必定是相应的。

  “我闻”的意思也很深,在此地不必再多说了,许多经论的讲解都可以做参考。

  “一时。”最简单的说法,师资道合的时候,或者我们今天讲因缘成熟的时候。因缘不成熟,佛想讲没人听,或者众生想听,没人说,必须因缘成熟。“一时”这个“一”,意思也很深很广。

  “佛”是说法的人,这是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

  “在波离奈城仙人住处施鹿苑中。”这是说法的处所。现在交通便捷,许多同修都曾经到印度去观光、旅游、朝圣,这些古迹都还存在,这在鹿野苑。

  “与大比丘。”“比丘”冠上一个“大”,说明他不是普通的比丘,至少他已经是“回小向大”的比丘。为什么?这个会是大乘法会,这个经教是大乘经教,比丘能够参与这个法会,也能够听大乘经教,必定是“回小向大”的这些比丘,所以称之为“大比丘”。或者是大权示现,大菩萨以比丘的身份来护持佛法,为一切众生做影响众,这个意思统统都有。有一千人。


这些菩萨善根、福德深厚能在一生成就而不成是遇缘不好

  “复有五百诸菩萨众。”“五百诸菩萨众”是特别提出来的,意思很深,从底下一段就看出来。这些人在这个大会里面,密意是来发起这次的法会,来挽救末法时期这些初业菩萨这些菩萨,说实在话善根、福德深厚,能在这一生成就,为什么不成就?遇缘不好,遇到些恶缘,只要点醒,他就回头!所以这些菩萨的密意是在此地,他们在会中示现来发起。

  我们看底下这一段,这三行文,这三行文是全经的纲要,这部经就说这几桩事情。这三行文里头一共有十二桩事情,全经说这十二桩。

  【是时众中多有菩萨。】

  “多有”就是讲这五百菩萨。

  【业障深重诸根闇钝。】

  这一句是“总说”,他们有业障。虽有业障,刚才我说过了,大家要记住,他们善根、福德很深厚,虽然业障深重,他能回头,只要遇到善缘缘很重要!“善根、福德”底下那个“因缘”是关键,遇到善缘,他能回头、他能成就所以佛、弥勒菩萨对他们都非常爱护。因为“业障深重”,“诸根”就显得“闇钝”,六根不聪明、不利落,眼虽然看,糊里糊涂看不清楚;耳虽然听,也听不明白,这叫“闇钝”。六根都“闇钝”,也就是“六根”接触“六尘”迷惑颠倒不起觉悟,就这个意思。这是“总说”。

  下面“别说”有十二桩事情:

  【善法微少。】

  这第一个,起心动念善少恶多,这是第一个。


寺院里做法会都是胡闹场所,喜欢胡闹场所不能成就

  第二:

  【好于愦闹。】

  “愦”用现代的话讲糊涂;“闹”是热闹。糊涂加个热闹就是胡闹。胡闹的场所太多了。诸位同修要记住,他为什么不说比丘要说菩萨?菩萨有在家、出家,这个地方要说比丘,那都说出家人,说菩萨,你们在家同修都包括在里头。哪些是胡闹的场所?卡拉OK就是胡闹场所,跳舞舞厅也是胡闹场所,戏院也是胡闹场所,电影院也是胡闹场所。我举这几个例子,还多着呢!甚至于说实在话,有很多寺院里做法会都是胡闹场所。你做法会、参加法会都是是非人我,张家长、李家短,你参加法会你心清不清净?你的心不清净,道业不能增长,也是胡闹。这个里头的范围就大了,喜欢搞这些。

  学佛的同修我认识很多,台湾住惯了,年岁大退休了,成天念佛。儿女接他到美国去,住了一个月就不耐烦了,说什么?太寂寞,没有人聊天,没有人跟他胡闹,他就又跑回台湾来。台湾朋友多、打牌的人多、聊天的人多、说闲话的人多,都是胡闹。喜欢胡闹不能成就

  第三个:

  【谈说世事。】

  喜欢谈论世间事。世间事里面有邪、有正。正论,儒家是正论,道家也是正论,这是我们世间学校都排上课程的,为什么佛不许可?佛的标准是出三界了生死,你这些言论、这些道理、理论不出三界。你学佛,你学佛的目的是要出三界了生死,这些世论不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所以佛就说,你学是可以学,不能执着,少学为妙,不要把心完全放在这上面,放在这上面就坏了,为什么?增长执着,增长贪嗔痴,没有好处。所以世事要能够放下。

  第四:

  【耽乐睡眠。】

  欢睡觉,贪睡!睡眠是昏沉,光阴空过了,你睡眠的时间太长,这是过失。

  第五:

  【多诸戏论。】

  “戏论”心掉举,你心不安,戏论的范围非常之广。

  第六:

  【广营众务。】

  “广”是大、广大;“营”是经营;“众”是多;“务”是事务。都是些世间事务,搞这些。欢搞这些世间事务,把修道给耽误掉。所以真正修道人,对世间事务要远离,要能够放下。

  第七:

  【种种贪着。】

  属于前面的,你有执着、有悭贪的,都包括在这一句里头。

  第八:

  【为所不应。】

  的言语造作,不应该做的你去做佛菩萨是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佛希望他的学生,我们作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也要做世间人的好样子佛法这么好,大家常常赞叹,又常常感慨:佛法为什么这样衰微?佛法好,没错,为什么衰微到现在这个地步?就是我们没有做好样子给社会人看,我们如果都有个好样子给社会人看,这社会上谁不尊敬佛法,谁不修学佛法!我们口口声声要弘法利生,做的样子是坏样子,人家一看“佛不能学,你看学佛,学佛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做错了。这糊里糊涂在学佛,学成个糊涂佛,没人敢接近,错在这个地方。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九:

  【妄失正念。】

  “妄”是妄想太多,妄想多,“正念”就失掉。“正念”是清净心


“邪慧”与“正智”差别在哪里?

  第十:

  【修习邪慧。】

  不是真智慧。邪慧是什么?世智辩聪“邪慧”与“正智”差别在哪里?我们要很清楚的把界限划出来。从清净平等心里面生的智慧是“正慧”,“正智慧”,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生的那个慧就是邪慧。这就很好区分。

  所以佛第一个教我们断烦恼,烦恼不断你的智慧都不是“真智慧”,都是属于“邪慧”,佛家叫做“世智辩聪”。假如你烦恼断了,“见思烦恼”断了,那就不叫你“世智辩聪”,叫你“正觉”。你那是真的智慧,不是假的,智慧现前。“正智”跟“邪慧”差别就在此地:一个是烦恼断了,一个是烦恼没断。


搞贪嗔痴、是非人我、经营世间事业精进,这些精进的事情错了

  第十一句是:

  【下劣精勤。】

  进好难得,但是他精进的事情错了什么事情精进?搞贪嗔痴精进,搞是非人我精进,搞经营世间事业精进,这种精进。“下”,“下”就不是上,“下”是什么?六道,十法界里头六道在下,上面是什么?上面是声闻、缘觉、菩萨、佛。“下”就是你在六道精进。六道精进还罢了,“劣”,“劣”是三恶道,你往三恶道去精进,这还得了!下”已经就错了,“劣”就更糟糕了,多少人干这个事情?!

  第十二句:【行迷惑行。】

  论你修的是出世行或者是入世行都是迷惑颠倒,没有智能,照应前面“业障深重诸根闇钝”,行的是这些一开端,这个不是佛说的,也不是弥勒菩萨说的,这些事就是五百菩萨众里面有些菩萨表现出来的。这一段经文叫“发起”,密意的发起,没有言说,没说,这些菩萨在日常生活上表现这些现象。这些现象显露出来,世尊不能不教诲,不能不把他纠正。这些现象实在说,就是我们现代这个时代,佛门里面在家、出家四众弟子的现象。他们在当时表演这个样子,故意让释迦牟尼佛看,让释迦牟尼佛讲这部经,这讲给我们听的,让我们明了,知道忏悔改过自新。

  刚才我说过,我们都是善根、福德深厚之人,只是遇缘有差别。这个“遇缘”差别是善导大师讲的,讲得真好,我们听了之后,真的是心服口服他在《观无量寿佛经》讲到,往生西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他讲这是我们“遇缘不同”,所以成就不一样。不干大小圣,就是你或者菩萨往生、罗汉往生,我们人天往生,这种程度不相干,与这个不相干,是“遇缘不同”;换句话说,我们凡夫遇到殊胜的因缘,也能够上上品往生;菩萨要遇不到好的缘,他往生可能品位还在我们下面遇缘不同”,话说得有道理,增长了我们的信心。

  我们看这段经文,密意的启请,下面引起弥勒菩萨就有动作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

 如何学佛?答案在这里——点击此处:正确的学佛方法

      净宗经教网(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手机版的APP: 打开APP首页,点击右上角“+”,根据你的学习情况来“编辑”自己的学习内容在首页。试一试,很方便的! 

  苹果APP下载:打开苹果手机的“app store”输入“净宗经教网”,就能下载了。

  安卓APP有两个下载地址: (1)点击打开链接 (2)点击打开链接

  【净宗经教网:www.foxdwedu.com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