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六十五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6-07-08 10:21:52
关键字:黄念祖,着相,世智辩聪,信愿,离相,有为,运粪入,金刚经,受持,理事,菩萨,法照,火中莲,旱中船
【 点击数:1846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你为什么“着相”?是你“邪见”的“业王”,罪业的“王”,这个“邪见”是“业王”,这样的一个东西它不肯离开你。所以在生前你就是着相修福,你死了之后虽然搞大法事、修大法会、进行超荐、儿女给你诵经,给你做种种功德,但是你这个“邪见之业王”也还不能离开你,因此你常处轮回,而没法救你。活的时候你种的福就是生天,这个福报尽了之后就要轮转,轮转之后别人要救你救不出来,你的“邪见业王”在,你出不来,这是一种。佛所批评的这还是轻一点的

  更重一点的,“汝见愚痴之人。”更有愚痴之人,这样一帮胡涂人,

  “不种善根。”那就更错了。前头的人还种善根,他还念佛,他不离相,不求佛慧。“不求佛慧”比“不离相”又更严重一层。你现在没有达到“离相”水平,但你在这“求佛慧”,你“学般若”,“学般若”就称为“学般若菩萨”,你在学。你不学就是“不求佛慧”,但你结果就是这样,“邪见业王”,你常在轮回中出不来了。这还是好一点,更差一点的不种善根。

  “但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这个批评就很厉害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现在这样的人很多,他只是拿所谓的“世智聪辩”我们常说“世智辩聪”,这个意思上没有分别)世间的智慧,能说、能够辩论、能够写文章、能够咬文嚼字、能够夸夸其谈(“聪辩”就是夸夸其谈),“增益邪心”。本来众生就是迷惑、就是邪,正的东西很少,但是他就是用这个“世智辩聪”,他没有用佛的智慧去除掉自己的邪心,不是去东西,他是使得这个世智辩聪增长他的邪心。

  所以有人研究佛教之后,说这个经是假的、那个经是假的(当然有一些经是假的,你说出来那就是很有功德),但是明明是对的,你硬要说是假的,因为跟你所理解的不一样就说是假的。跟你所解的,你要知道“四依”,“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你那就是“不了义教”,你就应该放弃你那个,依那个“了义教”,他就坚持他那个“不了义教”,来说这个“了义教”是假的,这种人就不好办。

  “云何出离生死大难。”他如何能够出离生死这个大难?无量无尽无边的生死、无穷无尽的生死,这个大难,怎么出离?大家看见病十分可怕,这个病人痛苦,疼得要死,无穷无尽。“世智辩聪”,“增益邪心”。前者是修善,求世福,所以不能出轮回,但求世福就出不了轮回。这个就更愚痴了,不种善根,他反靠他的世智辩聪骄慢自大,他没有增长正信,反而助长他的邪心。不知道世智辩聪”正是八难之一,所谓盲聋喑哑、生在边地、世智辩聪,世智辩聪就跟瞎子、聋子、哑巴、疯子是同等的困难,确实是同等的困难。那个盲人,将来他能够读盲文,将来会有盲文的佛经看,他还是有希望得度。这种“世智辩聪”,靠“世智辩聪”来增益邪心,这个就确实是困难了。

  “复有众生。”再有些众生。

  “虽种善根。”前头有种善根的,有不种善根的。底下就结在一块,虽然种善根。

  “作大福田。”种了很大的福田。

  可是“取相分别。”在这里头他有相、有分别心。

  “情执深重。”情念执着很深很重。

  “求出轮回,终不能得。”这一段就是说如果你情执深重、取相分别,虽然种善根、作大福田(“作大福田”就是念佛号,这才可以称为大福田),但是你有了这种情况,你求出轮回还是得不到这个道理很清楚,咱们经里头“三辈往生”都是由于“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两个条件。他刚一听,念佛也不行,那怎么办?不是,你们不要片面,是两个条件。

  “菩提心”是大智、大悲、大愿圆融一体的心,圆融成为一体了。你情执深重就是愚痴,你不愚痴为什么情执深重?既然是愚痴你哪里有大智?!“取相分别”,你就有取、有舍,有的是我要的,有的是我不要的;有的是我喜欢的,有的是我不喜欢的,你怎么能够兴起无缘大慈?!无分别的、普遍的、究竟的心生不起来,怎么能生起同体大悲?!大悲的心他也不具足。既无有大智,又无有大悲,这样的人怎么能谈发菩提心?!所以念佛也不能得到“往生三辈”,最多最多达到边地。

  所以蕅益大师说,念佛如果没有“信愿”,不能往生,这一点很多人都不清楚

  我们首先要念佛,不念是不行,念佛之后大家就知道要提高我们的“信愿”,没有“信愿”,念得如铜墙铁壁一样也不能往生你如果决定有“信”、有“愿”,你哪怕念一句也可以往生,就跟这个地方是相同的

  所以我们大家既然念佛,作大福田,底下就是说这一步必须要争取,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大家就清楚了,你情执深重,现在大家在这个地方上还都需要很好的思惟一下。肯念的人,在座的人大家都肯念,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现在就是要提高一步。我说就像上梯子,你不能留恋在这,我在梯子上头,我比在平地的人看得远一些,你在梯子上能老待着吗?要前进。所以,“着相修福,其福有尽”。

  底下我们引《金刚经》的话:“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这是《金刚经》的原文。

  底下蕅益大师《破空论》里头有所解释:“以无所住法住般若中,炽然修行六波罗蜜,而不取相。”这几句话很深很深!用“无所住”的法住在般若之中,不是“有所住”而住于般若,是“无所住”而住于般若;“炽然修行六波罗蜜”,火要蓬蓬勃勃的在那修行六波罗蜜,而不取相,没有一切相可取。这才是《金刚经》的宗旨

  有人都把《金刚经》上“无为”、“无相”,什么什么都跑到无一边去了,不动;不知道“炽然”,“炽然修行六波罗蜜”。所以蕅益大师《破空论》,因为大家执着于空(偏空)。人说《阿弥陀经》是“有”,《金刚经》是“空”,错了。错了,《金刚经》的“空”,蕅益大师给破了,他们所谓的“空”给破了,不是大家所领会的那个,都是片面

  这样的“炽然修行六波罗蜜”,他不取相。他为什么?他“无住”法住于般若之中。所以他就能够可以使他很少的一点布施,这一点的布施就跟虚空相等,虚空有多大

  相反的,“众生住于相故,妄自计果计因。”自己就这么着计果、计因,“观大观小”,做种种的分别,就如仰箭射虚空。

  “若能称性而住。”怎么住?称性而住,称于自己的本性而住,就是如法性而住,也就是“如如而住”,不住于一切相,只住于“如”

  这就譬如芥子当中一点的空跟十方的虚空有什么分别?一个芥子里头的空跟十方的虚空,请问大家,你们回答回答,有什么分别?实际就是这样,因为你执着了,它就不一样;你要不执着,本来就是如此所以就是说你这个微小的布施可以与虚空等。

  “芥子中空与十方空,性无二无别。”本性无二,也没有分别。因为“空”没有内外、彼此、方隅、形相等等的差别,也没有“小空”与“大空”的不同之处,你说“小空”跟“大空”有什么不同?同样是“空”。

  “无相之福,其福乃大。”若离相念佛、离相修法、离相做一切的功德,这个福就大一个芥子中的“空”跟十方的“空”是一样《金刚经》的话:“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都是《金刚经》的话。所以说,你违反了这些道理,很大的福田也成了有限度的

  就是我说,你那个杯子没有洗,那个杯子里头有毒,你来装了很好的药,你把它喝下去,那个药没有毛病,是你杯子不干净,你吃了毒药就把你毒死了,你还怪大夫。所以要把杯子洗干净。不要执着。

  往往大家就是总想得境界、得神通、得感应,都是“有所求”。“有所求”就都成了“有为”、“有住”,就都是这一类,你做的功德都七折八扣了,要“无为法”才能相应。

  所以就是经这一段末:“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无相的智慧来种植诸德的根本,这样来求生净土就得解脱。

  “众德之本者,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净土的“宗”。

  “无相”,色受想行识”这五尘,这是五相,加上男相、女相、生相、住相、坏相,就是“相”里头最严重的,这个叫做“十相”没有这些“相”就叫做“无相”。

  《涅槃经》解释“无相”:“涅槃名为无相。”

  《演密钞》解释说:“寂灭者,即无相义。但心自证不从他得,故无诸相。”这个“寂灭”,这个涅槃,只是你的心你自己证的,不是从他所得,从另外所得,所以说没有一切相。有一个地方给你得到了,你就存在出现那个地方的相;你完全是自心的自证,所以不从外来。所以不能“心外求法”。“心外无法”,你还有相吗?都是心,还有什么相?!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的本子说“则见如来”,都一样,版本不同,好多字有出入,意思相同就行了,我们不去考证这些。这几句非常好。所以大家在用功的时候注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愚痴的人就在虚妄之中去求虚妄,都是虚妄。你见着“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是说根本没有相,那是虚妄。你如果在“见相而非相(无相)”的时候,你就见到如来。

  又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所以这是极直捷的事情,离开了一切相就叫做一切佛。哪有那么些啰嗦!都是自己找的,修行之后又自己找了好多好多东西,搬了好多粪往脑袋上面装,天天往里运粪入。所以修禅宗有两句话,“运粪入”与“运粪出”。一种人的修行是“运粪入”,把粪往里头搬,都塞进来,叫“运粪入”;“运粪出”,把你的粪运出去。所以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都是来表彰“无相”的智慧。

  现在咱们把这个经和《金刚经》来会合一下。《无量寿经》上说,“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就是《金刚经》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思。“无相智慧,植众德本”,就是永得解脱,这不就是《金刚经》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

  蕅益大师的解释:“不达无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伪果。”你不了达无我,总有个“我”在这。

  所以《金刚经》的“离相”,首先就是要去“我相”。现在大家处处有一个“我”,处处突出我自己,我怎么怎么样,碰到了我,顺着我、不顺着我,合于我、不合于我,这个“我”在这没完没了。你不了达“无我”,根本没有“我”。这个“我”天天都在这死掉,又出现一个,一会又死掉一个,一会又出现一个,哪个是你?!这个身子是你?!

  我年轻的时候跟现在就一点不像,不一样,早那都死光了。连阿赖耶识也是在变化,它只是相似相续,哪里有你?!什么是你?!没有。所以你“不达无我”,虽然修一切善法,你只是得人天的伪果,这个果是假的。

  “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证我空,止成二乘小果。”蕅益大师这个议论好!你不修善法,你只是“我空”,这个就叫阿罗汉。阿罗汉确实“我空”,所以他没有生死,他还有六神通,不可思议的神通。现在这些个奇异功能,那万万分之一,九牛一毛,一万头牛的一毛也比不了。这就是佛呵斥的焦芽败种

  再一种,“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恶法。”这种人现在也很多,自说“我也空”、“法也空”,是妄言、是胡说,任意在那造恶。

  “则为阐提狱种。”这是阐提地狱种子。蕅益大师这一句很切中时弊,这个病,自己吹得很厉害,恣行恶法,这是阐提狱种

  “惟以无我修一切善法。”“无我”,别的可以不说,“无人”、“无众生”不说,“无我”而修一切善法。

  “正所谓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这么讲。你“无我”来修一切善法,这个把《金刚经》这两段融合起来功德非常大,“故即得无上菩提”

  把《金刚经》和《无量寿经》这一段来比较,经中说的“无相智慧,远离分别”这两句,就是《金刚经》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说要“植众德本,求生净剎,趣佛菩提”,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修一切善法”,这都是善法,修一切善法;这说“当生佛剎,永得解脱”,《金刚经》就说“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你看,净土宗和《金刚经》分别在哪里?!完全是一味,就这一个道理。

  “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方便有多门,真正到了真实法中就是一路涅槃门,一直到他涅槃。所以“无我”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这的“当生佛剎,永得解脱”。

  净土宗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对于难信之法能够信,这就是“无相智慧。按说无相智慧我们没有。

  《金刚经》也说:“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听到《金刚经》的章句,乃至能够一念生到净信的。

  “是诸众生。”这些众生。

  “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些众生就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金刚经》又说,你听到这个经你能够信,你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没有这四相。

  蕅益大师又解释,如果有个人有一点点“我、人”等相,反过来证明,你绝不能信这个经。能够信解受持,你决定可以“了达我相、人相”等等的“相”,当体都是“无相”,所谓“当体皆空”。所以就是说能信这个妙德,他本体全部就是“无相智慧”。也就是说,你如果能忍,要住相,你绝不能信;你要能够信,能够受持,你一定可以了达这些无相的真谛。所以“信”和“智慧”是不二的。

  净土宗是最圆最顿的法,是超情离见、不可思议的法门。如果人对于这个法能够生出“实信”,真实的信心,我们“六信”具足,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信他,这个人他必然也“超情离见”。“超情离见”就是无相智慧。

  所以在《无量寿经》中最后的“独留此经品”说到:“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有种种的难,你听到了这个经,你相信,你快乐,你愿意接受,愿意去奉持,在一切难中之难,没有比这个更难的。

  所以现在大家第一步,有的人肯相信、肯念,逐渐逐渐的达到受持。

  “受持”两个字也是不容易的,能够接受,经中的道理我接受了,能够坚决见之于行动的才是“持”

  前面说到,这个“信解”如上之难,能信就是智慧。你取相分别,你种大福田,甚至于念佛,你求出轮回终不能得,蕅益大师说,念到跟铜墙铁壁一样,也不能往生。这就是“取相”的过错,那个不行,就是因为“取相”。

  现在“若以无相智慧,植种德本,当生佛剎,永得解脱。”这就是离相的殊胜。一个就是三辈往生,在七宝池中闻受妙法,就可以分身尘剎,广度有情;或者你就堕落在疑城里头,你取相分别,但是你缺少智慧,这个关键所在就在于离相和不能离相

  经文说,“身心清净,远离分别。”因为“无相智慧”、“万法一如”,“万法一如”就是“万法如一”,既然“如一”,还有什么叫染、还有什么叫净?!它一个了,这就平等,还有什么可取可舍?所以身心就清净。“一切皆如,故离分别”。

  “再者,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故身心清净;净念相继,自然远离分别。”或者有人会怀疑,净土宗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不就是有厌、有欣,这不就是分别吗?《妙宗钞》的回答说,“取舍若极”,你这个“取”和“舍”达到了极点的时候

  “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这个就是净土宗之妙就妙在这,达到极点,你跟那个不取、不舍不是两样事情。你“舍”到了极点,什么都“舍”,就是我们常说的“万缘放下”,都舍了,万缘放下。六根寂静,万缘放下,取到了极点,就是一念单提,只剩这一念,这才说达到极点。

  你这么念佛的时候,万缘放下,一念单提,跟那个不取、不舍的人念佛,不取、不舍,他对于一切都无取舍,内心清净,他在念,他也自然是万缘放下,一念单提,我这也万缘放下,一念单提,那岂不就是一样吗?!所以说不是异辙、不是两件事这一点就是说我们要求离相智慧,大家有可能专门去注意离相;是要学习、要明白这些事,但是要圆融,不要死于句下。

  《弥陀要解》还说到:“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这又是依文解义,“不取不舍”才对,我就要“不取不舍”。

  “即执理废事。”你执着了理。你执着什么?你不是执着这些情见,你执着了“理”,你把事给“废”了。

  “既废于事。”离开了“事”。

  “理亦不圆。”“理”要靠“事”来显,你把“事”都废了,“理”就不圆满。

  “若达全事即理。”这一切事就是理。

  “则取亦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所以这种净土宗的妙谛,不是情见所能及的。

  “求生净剎者,至心信乐,愿生彼国也。”“至心信乐,愿生彼国”,就是把我们微小的一念心愿,我们的心愿是求生彼国,投入在弥陀无边的一乘广大愿海里头。弥陀愿意众生求生彼国,摄受了净土,劝大家念佛。我们也念佛,也求生极乐,这就是把我们这一念心愿投入在弥陀的愿海里头。

  底下我写了两句,这也就是“摄彼弥陀一乘无边愿海,进入到我自己介尔一念心中”。前头一句好懂,我的心愿就投入弥陀的愿海里头成为一体,能如是理解也就很不容易。底下说,这样的话也就是等于把弥陀整个的愿海摄入在我们自己的心中,这个费解吗?这个在我看还多了一个“摄”字,本在我们心中。

  “是故十念必生,有愿必满。”“趣佛菩提”,我们在因中发菩提心就是“趣佛菩提”,趣向于佛的菩提,以这个为因,我们果上必定是成阿鞞跋致,究竟佛果。

  所以,“以无相智慧,植种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剎,趣佛菩提”就是本经的宗,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照着“宗”去修持,“宗”就指明修持的快捷方式,就“当生佛剎,永得解脱”。刚才我们说到这些都是“离相智慧”,以“离相智慧”来求生佛剎就永得解脱。

  所以现在大家对于这些内容应当着重,应当要去掉这些执着。我常常说,咱们修行如剥笋皮,笋本来很脏、很粗,应该耐心的去剥,剥了一层还有一层,剥到最后笋心都露出来就无可剥了,就是如此。你这个剥的过程,就是笋心显现的过程。在这个里头如果贪着,自己要得点什么,这种思想就是执着。你本来是佛,你还要得什么?!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就说明“无所得”。所以不用功则已,一用功就想马上要修出个什么样来,一有个样不就坏了吗?!就有个相了。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硬要出个什么相,你只是要去东西,扫除这些情见,一方面要用功,一方面要看一些书,用般若智慧扫除自己修行中的这些绊脚石。盲修瞎练得的好处就太小了,要避免盲修瞎练。要知道,我们一方面要跑、要走路,一方面要把眼睛睁开,眼睛也要好好的擦亮,看不清楚是很危险的。

  底下就是菩萨往生”,这是正宗分的最后一品。表明十方,不但是凡夫往生,十方的菩萨无量无数都要求往生。所以弥勒菩萨就问佛,这个娑婆世界,跟各个佛剎不退转的菩萨,已经到了不退转的菩萨,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是为了得到不退转,得到不退转的菩萨也还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个很有意思。

  弥勒就问:“其数几何。”这数多少?

  “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植种德本,当生彼国。”有许多大菩萨,七百二十亿,过去供养了无数的佛,做了种种的功德,都当要往生极乐世界。

  “诸小行菩萨,修习功德,当往生者,不可称计。”这个数目就不可说了,不知有多少,包括咱们都在里头。“小行者”是指十信的菩萨,因为十信还在退,十信以上都是不退的菩萨,这里他称为“小行”。

  释迦牟尼佛接着又说:“不但我剎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也是这样。底下谈了很多佛国的名字。

  最后这些菩萨他们要往生者:“或数十百亿,或数百千亿,乃至万亿。其第十二佛。”这个按照《唐译》来参考,我们知道就是第十二个佛国,因为前面谈的都是佛剎,“名无上华”,佛名“无上华”。

  “彼有无数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具大精进。”他们是趣向一乘法。

  “于七日中。”七天里头。

  “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你看七天之内,他就能够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的法,他都能摄、都能圆满。

  “斯等菩萨,皆当往生。”无数的菩萨众,这是第十二佛国。

  “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十方世界诸佛名号及菩萨众当往生者,但说其名,穷劫不尽。”这个就是说说这个名,穷劫都说不尽。

  第十二佛国的菩萨皆修坚固之法。所谓“修坚固之法”就是不退转之法,因为这都是不退转的菩萨。他们这么多,能够摄集无数无边菩萨的坚固之法,皆当往生。

  第十三佛国说到名称,在《大智度论》里面有这样的问题,这是龙树菩萨造的。菩萨应该度众生,为什么到极乐无量寿佛的国土去?龙树菩萨回答说,“菩萨有二种:一者,有慈悲心多为众生”,他有慈悲心,他的心多是为众生,这是一类;“二者,多集诸佛功德”,他愿意多来收集、摄取一切佛的功德。喜欢多集诸佛功德,这样做的就到无量寿世界;喜欢要度众生的,就到没有佛法的地方去,到没有佛法的地方去就好去度众生。所以这里菩萨有两类,一类是愿意多为众生,就到没有佛法的地方去;一个就是愿意亲近佛,把佛的这些功德都摄受住,学习圆满,就到无量寿佛国土。这就把菩萨分为两类,这也是个回答。

  昙鸾大师的《论注》,他说:“未证净心菩萨者。”什么叫“未证净心菩萨”?指的初地以上到七地以下的菩萨这些菩萨他能够现身。

  “若百若千若万若亿,若百千万亿无佛国土施作佛事。”要做这些事的时候。

  “要须作心入三昧乃能。”才能做得到,就是要起这个心,要入“三昧”,然后才能够做得成。他不是以“无作心”,因为他要“有所作”。因为他“是心有所作”,“作心”,所以就叫做“未得净心”。你看看,这种“心”就不叫做净心,“未得净心”。

  “此菩萨。”这类的菩萨,七地以下的菩萨,就是很高很高的菩萨,分身这么多尘剎去度众生,他要入了“三昧”之后才能做得到,所以叫做“未得净心菩萨”。

  “此菩萨愿生安乐净土,即见阿弥陀佛。”马上可以见阿弥陀佛。

  “见阿弥陀佛时,与上地诸菩萨(八地、九地、十地、十一地)毕竟身等法等。”这快!所以这些菩萨往生,他为什么要往生?他到了极乐世界之后,四十八愿有这个愿,这些菩萨往生之后很快,身也等,法也等。

  “龙树菩萨、婆薮盘头菩萨愿生彼者。”他们愿生极乐世界就是为这个,他们到了极乐世界马上跟上地的菩萨身等法等。又说菩萨,这一点很特别,这个事要不是大菩萨说,凡夫是没法子知道,

  “菩萨于七地中,得大寂灭。”一切皆空,大寂灭。

  “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无佛可求,无众生可度。这个时候他就想般涅槃了,在这个时候若没有十方诸佛神力加被劝导,他就灭度了,就跟阿罗汉一样。所以七地菩萨还有这么一个岔路,他无佛可求,无众生可度。

  “即便寂灭。”他就要入寂,就跟二乘的证涅槃一致,十方诸佛要加威劝导,这才继续前进。所以从上面的《大智度论》和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这两部重要的论著(“论”很重要,“论”是慧藏),都是说明不退菩萨(这都早是不退了)要往生的原因,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

  《无量寿起信论》说明,它对于这个有一番议论:“右明往生菩萨不可计数。皆是如来愿力所持,光明所摄。”无量光,光明在摄受。

  例如智者大师临终的时候,让这些门人唱无量寿佛佛号,还有《观经》的题目《观无量寿佛经》,然后:“合掌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很容易去,可惜没有谁去。

  “火车相现,一念改悔。”在地狱里头火车的相现前了,在这种紧迫的时候,就这么样的罪人一念改悔,悔过念佛。

  “尚得往生。”还能够得往生。

  “况戒定熏修。”用戒有禅定来熏习、来修持的人。

  “圣行道力。”圣之所行这个修道之力。

  “实不唐捐。”不会虚废的。这临终的证明。他已经见到这一切,说到这些众生临终都还能往生,现在的人你要是好好的去修,决定功不唐捐。

  说完了之后,“称三宝名,奄然而逝。”智者大师当时是一代大师,总结佛教,这是了不起的人物,这是他临终时候的景象。这都证明什么?证明无量光,光明普照,摄受大家往生。所以往生菩萨是不可计数。这是《起信论》的又一个说法,都是对的,证明这个往生法门。

  唐朝法照上五台山,到了竹林寺,看见文殊、普贤两个大菩萨,他问这两个大菩萨修行之要,重要的是什么?文殊的回答:“诸修行门无如念佛”种种修行的法门没有能够和念佛相比的。

  “我于过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文殊就是这样,我在过去劫中,因为念佛就成佛了。文殊是老早成佛了,他是现在示现为菩萨身。

  “是故一切诸法。”一切法的重要之处。

  像“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禅定。”般若、禅定,这“六度”里头最重要的二度,一个是“慧”,一个是“定”,里头摄了其它。

  “乃至诸佛正遍知海。”再说诸佛的正遍知海,大智之海。

  “皆从念佛而生。”都从念佛而生。文殊这段开示,非常亲切,非常扼要。

  法照他也很善问,他接着问:“当云何念?”怎么念?所以这个“问”很重要。不问,这个事情就平平淡淡的停止在那。所以问什么人能报佛恩?两个人可以报佛恩:一个是善问,一个是善答。把这个“善问”的人搁在前头,因为你有“善问”才有“善答”。

  怎么念?他回答得很好,“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在世界的西方有阿弥陀佛。

  “彼佛愿力不可思议。”关键就在这个愿力不可思议。所以种种的根器,你只要是真正的“深信切愿”去念,决定皆可得度,他有不思议愿力。所以难信也难信在这,一个是下等的凡夫,更要甚深的智慧,怎么他能够往生?他有不可思议的智慧。

  “汝当继念。”你就是这么念,接着念,他已经念佛,就是你接着念。

  “令无间断。”难就难在这。

  所以念佛是易行道,是一切修行中最容易的道,但是也不是说谁都行。

  所以“易往无人”。你看见没有?很容易往,还是没有人,一个是不肯信,信了之后你要念到不间断,确实不容易。所以夏老师说是“火中生莲,旱地行船”,火里头长出莲花来。不要把这看成好像垂手可得,“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就是这一个“令无间断”,这一辈子能不能做到?所以说很难很难!要容易也是容易,谁拦着你?就是自己不能下这决心。

  “命终之时,决定往生。”命终之后,那还有什么话说?他已经有正信、有正愿,又这么念,那不往生等什么?

  “二大菩萨因与授记曰:汝以念佛不思议故。”你因为念佛这就是不可思议功德。

  “毕竟证无上觉。”给他授记了。“授记”就是说你一定要成佛,还没有成佛,但是给你授记,决定成佛。

  这是他在五台这段因缘。

  又有一个慧日,他渡海到印度,这个山有观音像,他七天在那观音像前磕头,又不吃饭,愿意磕到命终为止。到了七天七夜,忽然看见观音现紫金身,坐在宝莲花上头,伸出手来给他摩顶。

  “汝欲传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就唯独去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一切都是证明念佛法门胜过其他的地方。

  大的经论,天亲菩萨的《往生论》、马鸣大师的《起信论》、智者大师的《十疑论》、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还有永明、天如、楚石、莲池、蕅益诸位大德等等,他们的著述都是殷勤赞叹。所谓是“千经万论共指,十方诸佛同赞”,都是劝导大家到西方。这里头绝没有欺世误人的事情。

  有好多人是欺骗、误人的事情。这个欺骗的事情它很奇怪,最近他们从美国带来一个录音带,说是黄念祖居士念佛。不是我,有人就是要做点假。这个里头没有,这都是真实的。何况我们已经生在末法,“法弱魔强”,要是靠自己力量去修行,可以说难逃走上错路跑不了,总会走上错路。

黄念老诗词选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近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