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五十二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6-04-22 08:48:59
关键字:黄念祖,无量寿经,七觉支,八正道,密藏,神通,菩萨修持,观世音,大势至,闻思修,大定,天,观自在
【 点击数:1759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皆赍百千华香。”百千的花香都带来了。

  “万种伎乐。”音乐队奏乐,来供养阿弥陀佛,供养诸大菩萨诸声闻。

  “前后往来,熙怡快乐。”这个天来了,供养完了走了,那个天又来了,前前后后人很多,大家都很高兴、很快乐。

  “此皆无量寿佛本愿加威,及曾供养如来。”等等,这个就表示诸天的供养。

  诸天怎么能到极乐世界来供佛?这有几个原因

  一个就是这里所说的“无量寿佛本愿加威”,是阿弥陀佛他的本愿来加被摄受。你看弥陀的第二十五愿里头,“诸天世人,莫不致敬”,对于念佛的人都恭敬。诸天对于念佛的人、修大乘的人都恭敬,对于极乐教主焉能不恭敬?!所以他们来恭敬这是很自然的。

  第二,就是这些天他是为什么能来?这是有因缘的。因为他们过去已经曾经供养如来,他的善根可以相续,“无缺减故”。所以结这个缘很要紧我们是过去种了这个善根,现在还使得相续,因缘引因缘,所以这个很要紧的事情。所以就表这些天(不是一切天,天中就有这些天),他们能到极乐世界去供养,因为过去生中早跟弥陀结了缘,已经早就供养过如来,并且很善于能使这个善根叫它增长、叫它相续,不要叫它有缺减,这就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善修习故,善摄取故,善成就故。”就是说这些来的人,他们善于修习,对于自己的善根要继续修习,再摄取,使它增加,以至于成就,就先来到极乐世界供养弥陀,“前后往来,熙怡快乐”,使得善根更增上。

  所以极乐世界这个中间许多交通,国土的菩萨到他方世界去供十方的佛,十方佛土的也到极乐世界这来供养、来闻法;他方世界来了之后,佛要给他们说开示;本土的这些菩萨供养他方回来之后,也在讲堂之中,佛也要说开示。诸天不断的来献供养,往返不绝。

 

  第二十八品就是“大士神光”

  “佛告阿难:彼佛国中诸菩萨众,悉皆洞视、彻听。”“洞视”是通达。“彻听”是全能听到,能听八方上下去来的事情、现在的事情都能知道。

  也能知道“诸天人民以及蜎飞蠕动之类。”这一切人的心意善恶,嘴里要说什么,何时得度。这就显的什么?就是五神通,“洞视”是“天眼通”;“彻听”是“天耳通”;知道别人的心意是“他心通”;知道过去的事是“宿命通”;知道现在去来的事,知道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这都属于“天眼通”。这些菩萨都有这些通。

  “又彼佛剎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这些声闻众身光(有顶光和身光),身体放的光,“身光有一寻”。“一寻”就是八尺。还有一说,就是乡下没有尺,就两手这么一伸,这就是“一寻”。菩萨身光,极乐世界菩萨的光也不大,不过他的身体大,比我们的身体大,他这两手一伸比我们大得多。这“一寻”。

  “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就问,“彼二菩萨,其号云何?”这两位菩萨的名号是什么?

  “佛言: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一个叫做观世音,一个叫做大势至。观世音又名“观自在”。

  《心经略疏》里头说得很好:“于事理无碍之境,观达自在”,叫做“观自”在事理无碍,在这个方面能够观达,很自在,所以称为“观自在”

  “又观机往救。”众生一念就会去救,“自在无失”,就叫做“观世音”。

  前头一个解释是从智慧说的,因为他通达这个理;二者,度众生是从“悲”来说的。观世音跟大势至是西方三圣,显教说是阿弥陀佛的弟子,密教说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又观世音他的本地是正法明如来,《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说:“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过去无量劫中已经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所以早已成佛了。

  又《观音三昧经》说,观音成佛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叫做“正法明如来”,释迦牟尼是观音的弟子,所以观音是古佛

  《首楞严经》讲:“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于古观世音如来,受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法,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得无上道。”这是《楞严》说的观音的成就。

  今天大家精力也不多了,“返闻自性,得无上道。”这个地方我们下次再做一点解释,这也是很重要的。

  总之观音很不可思议。在《观经》里说,观音大士的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就观音菩萨头上这个圆光里有五百个化佛,这化佛都跟释迦牟尼一样,一一化佛还有五百个化菩萨围绕。你看五百乘五百,这都在观音头上的圆光里头,还有无量的诸天做侍者。

  观音菩萨跟我们这还是特别的有缘,这个我们留到下一节。今天我们就到这儿。

 

  四个学期最后的两次课,可是很重要!因为是讲极乐世界菩萨的修持和受用。所以我们也看到,去往生极乐世界不是去到游乐园去享受,那是真实的修持、用功。这些菩萨之中,最尊的、为首的两位,就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观世音菩萨成道的因缘,主要就是《楞严经》所说的,这里头把它归纳为四句话,“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得无上道”。过去遇见“古观世音如来”,传授观世音菩萨“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法”。这个“三昧”怎么修法?就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闻思修”大家都知道,这是我们修行都要走的道路。但是要知道,观世音菩萨的“闻思修”,比我们这个“闻思修”深入得多。我们现在的“闻思修”,你闻了经典、闻了法,你要去思惟。思惟弄清楚之后你就要有行动,要实践。这个意思很浅,不是观世音菩萨的“闻思修”,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闻思修”。

  所以现在有好些人,就是违反咱们经上那句话,“当信佛经语深”,他们没有信这句话,以为佛经语浅,所以很浅的体会,以为就是这样。所以有人也写小册子,讲观世音这一段。我看了我就笑,我说这个倒是好讲,让人家好懂了,但是观世音当时却不是这么回事

从“闻思修”,这个“闻”字是指的闻性。首先认识了闻性。“闻”,一个是尘,声音,能闻的这个耳根、耳识。耳根、耳识它还有它一个本性,能闻的这个性称之为“闻性”。从“闻思修”,先从“闻性”这个地方下手,安住于这个“闻性”,然后不断的彻底,这叫“闻思修”。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个“三摩地”不是一般的禅定,也不是一般的三昧,是楞严的三昧,大三昧,是一切事究竟坚固。所以就咱们经上这句话“一切皆成佛”是同样的语言。等于我们这个经是登峰造极的一些文句,“一切皆成佛”,你还有什么不了的?还有什么可修的?还有什么可断的?一切都成了废话。正因为“一切皆成佛”,所以《楞严》才有这话,“一切事究竟坚固”

  现在都说一切事是虚妄的、是生灭法,《楞严》不是这么提,“一切事究竟坚固”,不但坚固,究竟坚固,说到它本体上去了,这些事相都不离开它本体。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入的是楞严三昧,没有出、没有入。有出、有入的都是普通的三摩地。这个没有出、没有入,所谓大定无出入”。

总给它归纳起来,这是文殊给总结的话,二十五个一上来讲的是“见道”。如何“见道”?你不“见道”怎么修道?所以“见”很重要。所以多少处征心,阿难求心不可得,最后在“见道”上有所了悟。

  底下就要修道,在修道的时候,就请了在座的二十五个大圣,各人说自己的修持经过。说了之后,释迦牟尼佛说都好,就让文殊根据咱们众生具体的情况、时节因缘,让他品评,然后谁最好。文殊指出是观世音,观音主要的是“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所以有时候海外出的书,前头他可以勉强讲,照着禅定去讲,到文殊这两句,他就讲不了了。“返闻闻自性”,这个是“返闻自性,成无上道”,省了一个字。

  “观音”怎么修的?他不是去听外头声音去了,而利用耳根,自己观照能听的这个本性,这个“闻性”也就是自性在耳根所表现的所以“返闻自性”,这个心所缘的悉皆成无上道,这样成的无上道。所以一向都以观音所说的代表禅宗,大势至所说的代表净土宗。这就是观世音菩萨。

  事实上真是要尽快的来证首楞严三昧,一切事究竟坚固,那也确实文殊的总结是不错的。因为他总结的是这样一个条件,谁第一?观音这个第一。如果要去总结,什么是在这一生之中就要出离六道,按这个范畴来总结的话,那就是大势至菩萨第一。所以有的人在这个地方很抬杠,其实用不着抬杠,就是说你是从哪个方面来总结的。

  这是观音,我们这个地方再把上次讲的补充一点。

  第二位就是大势至。“势”,我们说势力,这人很有势力、有威势,形容一种威,形容一种力。萨的智慧和力量、威势可以达到一切处、可至一切处,这个“至”字当作“到”字讲。大势至,可以遍至一切处,可以达到一切处,所以称为“大势至”。是大势,而这个大势可以遍达一切处,所以称为“大势至”。

  在《首楞严经》里头,“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同时说,“以念佛心,入无生法忍”,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这样入了无生忍。这是大势至菩萨。所以“净宗学会”把大势至菩萨做为第一代祖师,因为大势至菩萨真正是念佛三昧,以念佛为法门的。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我除了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之外,我不需要再有其他任何的方便来助道(有什么方便之门,我参禅、作观、参究、持手印、念咒等等),都用不着,自得心开,自然而然心就开了心开不就是开悟了吗?

  “今于此界。”这个“此界”就是咱们娑婆世界。

  “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干嘛?要摄受一切念佛的人,使他归向到西方极乐世界净土。他跟观世音菩萨同为西方三圣,两个胁士。《观经》说,大势至菩萨的名号是“以智慧光”,这个“光”是智慧之光,“普照一切”,这个“势”就表现为光,这“光”是由于智慧,普照一切。

  “令离三途,得无上力。”让一切都离开三恶道的恶趣,得无上之力,能够振奋,能够超脱,“是故号此菩萨为大势至。”这是《观经》说这个菩萨名号的原因。这跟前头的一致,不过更把“智慧”和“光明”跟这个势结合在一起了。

  又《思益经》说,大势至说他自己,“我投足之处”,所以大势至菩萨这个“大势”可以见着了,一下脚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三千大千世界和魔的宫殿都震动,因此号为“大势至”。所以你们看看,念佛成就的菩萨是这样的威力。而且经典上说,大势至菩萨在极乐世界是永不涅槃的。《观经》还说,刚说他走路,走路十方世界震动,在动的时候有五百亿宝莲花涌现出来;莲花庄严就像什么?像极乐世界一样,各个世界都要现出莲花。《观经》这里头说到大势至菩萨如何作观,这个我们就不说了。

  “此二菩萨,于娑婆界,修菩萨行”,这两个菩萨的根本,他们都是在娑婆世界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他们就“常在阿弥陀佛左右”。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后头也说,这两个菩萨跟我们这里是有缘,他本来就在这个世界念佛往生的。这两个菩萨示现了往生,就给十方世界的人民示现了一个典范,大家都应当学他们求生净土。现在怎么样?现在当然是往生了,可是还在此界,现居此界。经上说,“现居此界”,此界就是娑婆世界,他还在娑婆世界。这个没有妨碍,比方像弥勒,弥勒是在兜率内院,但同时也在极乐世界。这些佛菩萨我们不可以拿我们的俗眼来看,只能在一处,不能在另一处,他不离本处可以一时遍现于十方。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作什么利乐?所谓大利乐,就是“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你是念佛的众生,他就摄取你、摄受你,从来不把你放松、丢掉你,把你忘掉,不舍你,让你干嘛?让你离开三途,只要你念佛,而且让你不但是离开三途,更好你能得到无上力。所以我们出这个轮回,能够往生,这个是需要无上力。不是个小缘,不是像现在练气功的,得一点什么功能,这些事情,那是不足道,不能相比的事情。是需要无上力,所以这是有他力门在这。所以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摄取这些众生,来给我们这些力量。“令离三途”,这个令字你看见没有?是他们让这些众生离开三途,“得无上力”。得无上力也是这个令字一起贯下来,就显出他力来了。所以为什么自己修法,修修修,先是很快得点甜头,随后就出很多很多不可思议的惨剧。昨天晚报上登的那个宇宙语害人,都是高才弟子,后来他就自己拿刀杀他的母亲,杀了母亲要杀自己,这都是练功练得入魔走火。所以不能盲修瞎练,不能看到有些什么便宜,这都是一种诱惑,魔网。得无上力,这个力使我们同生极乐,让大家都同生极乐。

  观世音菩萨,咱们都称为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所以这就说,“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特别提出观世音菩萨。两个菩萨都在此土摄念佛人,而这里单提观世音菩萨,而观世音菩萨单独有这个愿。因为大势至菩萨是摄念佛人,不是非常广泛。观音菩萨就广泛,你念佛不念佛没有说,你急难恐怖的时候,你临时抱佛脚可以,允许你临时抱佛脚。这个话就在这。你遇见急难恐怖,你马上临时抱佛脚,观音菩萨马上就救度。佛这个心胸、气魄,不是跟常人一样的。你可以临时抱佛脚,临时肯抱佛脚还是不错的。《法华经》也说,苦恼众生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这一念观世音菩萨马上就听到你的音声,你就得到解脱。《楞严经》说,观世音菩萨修修修,一切都放下,最后就是灭。连灭也灭了,灭也灭就寂灭,寂灭之后,忽然间就是两个殊胜,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这个时候自己的心和佛的心和众生的心就是一个心,三无差别。所以众生的心一有什么事,就是观世音的心,观世音就知道了;观世音的心就是佛心,佛的力量就在这,佛的力量马上就到了,中间不需要传达。《普门品》说,“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能够给大家无畏,让你无所畏惧。“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都称观世音菩萨为施无畏者。所以若有急难恐怖,谁都有这个时候,我有一个老同修在电台工作,后来解放了之后就把他解雇,遣散了。给他三个月工资,他就拿这点钱去走单帮,做买卖,维持生活。跑到北方,过河,这河是冻冰的,走到中间解冻了,一块一块冰都解冻了,底下是水,都流了。他这个时候退回去也不行,在中间,退回去也是那么远,只有往前走,这个时候他说念观音。他说一生念观音,就是这个时候念得最好,他也平安度过了。所以有急难恐怖,求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

  底下是“愿力宏深”。“复次阿难”,这是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彼佛剎中,所有现在、未来一切菩萨”,所有现在、未来的一切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就是现在在极乐世界的,以及将来要生到极乐世界的,这一切菩萨,都应当究竟一生补处,对于一生补处是能够完全证到,彻底的证到。但是也有人有特殊的大愿,他愿意离开极乐世界这种清净安乐的道场,到生死界中来救度众生。所以那个念佛的偈子,“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华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原来的偈子是这样的。后来有两个人都把这个偈子改了,一个是弘一大师,一个是我的老师夏莲居。他们没有商量,都改了这一句,改的这个字虽然不同,意思是相同的。就是把第四句“不退菩萨为伴侣”,就在极乐世界不退菩萨为伴侣,在那修;这个就改成“回入娑婆度含识”,这是我老师改的。弘一大师改的跟这个意思也是一样的,去了之后,花开见佛悟了无生之后,马上回到娑婆世界来度众生。这又是一类,在弥陀大愿里头也谈到这个,跟这个是一致的。所以就是有“教化随意愿”,他有本愿力为众生,他可以到他方世界去救度众生。虽然他到他方世界是有生死的世界,但是他永离恶趣,他不会堕入恶趣,这是这个愿文的原文。

  现在看这段经,“为度群生,作师子吼”。他到生死界做什么?为众生来作狮子吼。佛说法称为狮子吼,因为狮子一吼,百兽、一切兽都震惊,譬喻佛的说法能够降伏外道,能够震醒愚蒙。现在这些人到极乐世界之后,他又来到咱们这世界来,又示现成了某个法师,或者某个居士,在那讲,也称他为狮子吼。为什么?因为他既然往生了极乐世界,悟了无生法忍,他所知道的都是从阿弥陀佛那听到的,他再来转述,因此也称为狮子吼,这些人能够作狮子吼。所谓不好是野干鸣,这是骂人的话,你这是野干鸣。“擐大甲胄”,这个擐字是专门指的身上披挂铠甲叫做擐。他到这个世界作狮子吼,他是披了很大的甲胄。这是个譬喻,就是以他宏深的誓愿,既然到了极乐世界,还愿意到娑婆世界这种秽土,这种五浊恶世来度众生。你怎么才能来?这很可怕,你要武装起来就是。以什么为武装?就是以自己的誓愿做铠甲,誓愿为铠甲。

  “虽生五浊恶世,示现同彼。直至成佛,不受恶趣”,这四句是一小段。虽然是生在五浊恶世,这是很恶的事情,很容易入三恶道,他来示现还是示现有生有死。晋朝有一个人很穷,他发愤念佛,念了几天他真的见了佛。他不是死了之后见佛,就是现生见佛,得了无生法忍,之后当然是往生。往生之后,曾经在清朝之前,曾经七度到这个世界上来,世界上没有谁知道他,从来不知道说有个极乐世界来的菩萨到咱们世界来,没有人知道。他说他来了之后,他示现的跟众生一样,他也有生有死,大家看不出来。虽然是这样,示现的跟娑婆世界一样,“同彼”,彼指的咱们五浊恶世这个世界,可是直到他成佛,他也不会受这个恶趣的报,不会因罪报而入恶趣。而且“生生之处,常识宿命”,他一生一生到的地方他还能记得,记得他的宿命,知道自己是极乐世界再来的。

  “无量寿佛意欲度脱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皆使往生其国”。弥陀的大愿是要普度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之类,都叫他们往生到极乐世界。“悉令得泥洹道”,全要让他们得到涅槃,无上果。

  “作菩萨者,令悉成佛。”作菩萨的要叫他成佛。

  既成了佛之后怎么样?“转相教授,转相度脱。如是辗转,不可复计。”所以跟阿罗汉不一样,涅槃就自了,没有了。成了佛之后,还要去教授其他的人,菩萨成佛,就这么转相教授,转相度脱,使大家都度脱。如是这么辗转,辗转也无穷,所度的众生,十方世界诸众生类无可穷尽,不可穷尽,“不可胜数”,你数不过来。

  “彼佛国中,常如一法,不为增多。”虽然十方世界这么多辗转度脱,都在往生极乐世界,然而彼国它是常如一法,它不增多,它老是这样。这个不好懂,所以打个譬喻,像大海,各处陆地所有河流,一切水都流入大海里头,大海并没有马上看着水往上涨。大海老涨不已,咱们沿海的地方早就没有了,是不是?这说诸水流入大海,大海不增减。这就譬如八方上下,佛国是无数的,这么许多人都生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也没有变化

  “阿弥陀国长久广大,明好快乐,最为独胜。”在十方的这些佛国之中,阿弥陀国是最为独胜。咱们回想起来,在弥陀发愿的时候就问过这个问题,问世间自在王如来:我要成就一个佛国,要胜过一切其他佛土可以吗?当然是可以。他就满足他的愿,所以它胜过一切佛国,他发的愿力大。

  “长久”是恒常,“如经云:无衰无变,建立常然”,所以长久。

  “广大”,“广”是宽广,“大”是广大。“明”是光明,“好”是美好、快乐,独胜。这就是“本其为菩萨时,求道所愿”,就是因为在法藏比丘作菩萨的时候,他求道的时候,他自己所愿就是如此。所以现在这个大愿成就了。

  “无量寿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深大无量,不可胜言。”所以阿弥陀佛普施真实之利,不仅仅是咱们一个地球上,十方无穷无极的世界,一切的众生,这个恩是深大、是无量,不可胜言,言说是说不尽。

  这个地方如大海,说是“常如一法,不为增多”。也可以浅近拿个数学来做比方,咱们数学有个数,就是把这个8字横写,叫做无限大。“∞”是无限大,无限大,大家要知道,什么数加无限大还等于无限大,无限大减多少还是无限大,无限大被什么数除还是无限大。它既然叫做无限大,它就是不可能减少,它要有个定数才能减少。是无限大,减一点就小了,那就不是无限大。你减多少它还是无限大,你加了它也无所可增,也就是无限大,你除,你多少人去分,每得的一份也是无限大。这就是说“常如一法”,这个一法可以用无限大做为譬喻。所以都不可以有有限的、机械的这种思想。所以过去牛顿他那时候的科学,当然这个数学老早就有了,像现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些概念,物质是妄念,这是新的,过去都不是这个样子,那就是跟佛学格格不入。

  再底下,第三十品是“菩萨修持”

  这就到第四卷,我们对第四卷里头,把“菩萨修持”最后两个重要的内容,我们再一起把它研究一遍。

  “复次阿难。”这是又叫阿难了。

  “彼佛剎中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彼佛剎”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佛剎里头一切的菩萨,这一切菩萨他们的禅定、他们的智慧,禅定是“六度”里面的第五度;智慧就是般若,是第六度。这两个在“六度”中是最重要的,所以就拿这两个来代表“六度”。他们的禅定的境界和他们的智慧,这两个之间也很有关系。《会疏》就说,如果有定而无慧就变成二乘,声闻,罗汉,“沉空滞寂”,在“空”和“寂”之中停滞下来,就没有智慧,不能起观照。“有慧而无定”,只是有慧而无定,“则同外道邪思”,他没有定

  还有一种比喻也很好,说慧和定的关系,像是灯笼里头的光明和灯罩。过去的灯外头有个罩,现在电灯当然没这问题,过去是点蜡烛、点油,没有罩,风一吹,那个灯就灭了。所以有慧没有定,像那个没有罩的灯;有定无慧就像没点着的灯,你有罩,但是你根本没点着,没点着你根本不放光。所以定、慧都重要。这是禅定、智慧。

  底下是“神通、威德”。天眼通、天耳通,这都是“神通”。还有六通,我就不说了。这些通在证果的人都是自然就得到。

  神通”确实是佛教里头,你修持、你精进所应当得到的东西。但是如果偏重神通,求“神通”,这就往往容易出现偏差。“神通”是“圣末边事”,是圣道里头的末了上的边边上的事情。所以,“但得本,莫愁末”禅定,尤其是智慧,这更是根本的根本。这个智慧不是说你写文章什么这类的智慧,而是你“识心达本”,明白你本来的自心。你只要“得本”,你就不“愁末”。就像一个人,还没有长胡子,小孩,一个小男孩,你不要发愁说怎么他没有胡子?他大了,他自然会长出胡子来的。所以这个事情就是这样,没有什么说这个小孩的智商太低,不长胡子,这个没有关系,时间到了他自然就长出来了。

  我对于神通就是这样的看法。佛菩萨就是这样,他的神通、威德,“威”是威势、威神,“德”是功德,这些没有不圆满的,佛一切都圆满。

  “诸佛密藏,究竟明了。”这些菩萨都是境界很深,诸佛的密藏是究竟明了。不仅仅是明了,是彻底的明了。

  “密藏”是什么?有两个含义:

  一个就是如来语深,如来所说的是深密玄奥,这一些真实的语言,凡夫这种分别心,你听了之后不能理解,你往往就是错解;或者听了跟没听一样,因此这个叫做“密藏”。这是一个含义。

  再有《僧史略》里头它讲说,“密藏者”是什么?陀罗尼,是咒,这个咒只有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佛才能了解它的意思,不是小乘教的佛、菩萨所能够理解的,这也是“诸佛密藏”的解释。

  其实两个不妨合起来,就是说诸佛这种深密的语言以及诸佛的陀罗尼,这些大士都能够究竟明了。

  “调伏诸根。”“调”就是调和。“伏者”是制伏。因为我们这个根,眼耳鼻舌身这个根就要造业,我们就需要来调制身业、口业、意业,叫它不要造恶。“根”就是我们的六根。所以我们“调伏诸根”就是控制,能够调制自己的身心,离开尘垢、离开邪、离开恶。能够“调伏诸根”,身心就柔软了。柔软跟刚强是相对的。还有很多人很自负,实际上不知道正是缺点、正是刚强难化,非常刚强,自己成见很深、很自负。

  这些菩萨他们不是这样,“身心柔软”。因为身心柔软,所以就“深入正慧”。“正慧”是真正的慧,“正”就是无邪,离开了颠倒才叫做“正”。你能够契真入实叫做正,能够契会这个真如,能够入这个实相,这才叫做正。所以这个正就离开了虚妄分别,这种离开虚妄、分别能够照了真心的智慧才叫做“正慧”。所以都是能够照到自己的自心。能够了,“了即业障本来空”,这个了字很深,“未了还须偿夙债”。你要能了,你所有的罪性就空;不了,那个债还都在那,一样也少不了。所以这个“照”和“了”,这个“了”字在“照”字的后头,你能照之后才能了。这个叫做“正慧”,深入正慧,所以深是很能穷自心的根源。

  “无复余习。”没有“余习”了。

  什么叫“余习”?我们烦恼断了以后,可是还存在一点习气。《大智度论》做个比方做得很好,他说阿罗汉、辟支佛能够破贪嗔痴的三毒,断了烦恼,所以阿罗汉了分段生死,证“有余涅槃”,但是“气分不尽”,“余习”还有。这点要很注意,他断了烦恼之后还有“余习”。譬如香摆在一个盒子里头,香拿开了,没有香了,可是这个盒子里头还有香的气味。香已经不存在了,气味还存在,这个气味就比方这个“余习”。你贪心、嗔心、痴心已经没有,去掉了,就像香已经去掉了,可是过去他放过这些东西的盒子还有这个气味,这就是“余习”,贪嗔痴烦恼的“余习”。

  断这个“余习”,彻底断这个“余习”,只有佛彻底才能断尽。当然二乘是断不尽,大乘菩萨也是,随着水平而能断掉一些。它又做比方,像咱们烧炭,把木头烧完了之后,可是还有灰在。为什么还有灰在?因为这火力不旺。如果是到了最后的大劫,大火烧须弥山,烧须弥山的时候是一点余炭不留(不然太空中还有好些炭,还有好些灰粒),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烧光了,粉碎为一些微中子,大概就是这样,不留下烟也不留下炭。这个就像佛能够断“余习”一样,他的智慧猛,譬如这个劫的大火,火力大。

  阿罗汉的火就像咱们烧柴、烧炭的火,烧完了这个柴,冒着烟,木头是没有了,但是还有灰。这个“余习”。

  它又打个比方,举了舍利弗有嗔恨的“余习”,它举了几个例子,我们就不念了。“譬如人被锁初脱时”,当然可以开锁,也没有人锁着你了,可是你还是一瘸一瘸地走。都是譬喻。所以不但要断烦恼,还要断“余习”。这些菩萨“无复余习”,刚刚说这个“余习”只有佛才能断,这些大士“无复余习”,就是说明极乐世界的大士功德成就很殊胜,要知道。

  “依佛所行。”他是按着佛所行的,“行佛所行”,依佛的道路来行。“行”什么?先是“七觉圣道”。

  “七觉圣道”包括两个内容,“七觉支”和“八圣道”。我这个《大经解》里头举了两个内容,我们介绍一个就够了,介绍《会疏》说的“七觉支”,那一种也把它补充一点,必要的时候。

  “七觉支”第一个“觉支”是“择法觉支修行我们要知道,择法非常重要!你要有智慧来选择、来分别,哪个法是真、哪个法是伪,头件事,不要去取错了虚伪之法。

  昨天来了一个客人到我这,他是五次上当。因为择法很难,不是容易,所以头一个说“择法觉支”。所以首先我们要能够分别真伪。省庵大师分得很好,“真伪”、“邪正”、“小大”、“偏圆”,能够分别,自己能够知道抉择、知道拣择。

  第二是“精进觉分。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之苦行”。有的人盲修瞎练,这个事情很多,以为自己就这么练,一定会什么。你不知道,你光是在大海中走,你罗盘错了。你罗盘错了,你这个船要触礁的。所以你不把这些工具什么都准备好,你船上水也预备得不够、燃料也不够,莽莽撞撞的你就往海里进发,这个事情是智者不取。像提婆达多,他提倡那个戒律比释迦牟尼佛严格,你说这个更严格,跟着提婆达多跑了,你就没有智慧。他住的房子不要有顶,里面夏天热,冬天冷,这都不近人情,是不是?你要身调才心调,你总要使身有可以避风雨才行。所以我们要知道怎么抉择。

  比方有很多这些北京城的老太婆,好多东西不吃,苋菜也不吃,这都是。这些苦行没有意义,外道的苦行,练种种的苦,以为受苦就解脱了,其实都是荒谬的。这个“精进觉支”,“常勤行在真法中”,这叫做“精进”。你盲修瞎练,再用功,那叫做胡闹,叫胡涂。

  三是“喜觉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这个“喜”我是正法而生的喜,不因颠倒的法而生欢喜。

  至于第四“除觉分”,“除觉支”就是别的上头说的“轻安觉支”。“轻安觉支”的解释就是你身心粗重的烦恼断除了,感觉得很轻快、很安,这种感觉。所以修法的人他用功上了路,有轻安的感觉,很轻安。“除觉支”就是那个轻安之外更深一层意思,它就说,你断除烦恼之后要觉了,要把虚伪的去掉,但是不要把善根去掉,这叫做“除”。“除”的时候你要善除,你除了这些烦恼就轻安。但是你除要除掉那些有害的,至于善根不要损伤。

  五是“舍觉分”,也有叫做“行舍”,就是自己所念,自己心中有时候所住的这个法、这个境界要能觉了、要能够明白,不要在虚伪的境上去追忆,这叫做“舍”。

  第六是“觉分”,在发禅定的时候,要知道有许多禅有假相,很多是假相,不要生这种见爱,喜欢这个禅。禅本来是个好事,但是有的时候也就成了一种障碍。所以菩萨怕三禅,因为三禅是十分的快乐,菩萨到了三禅也贪这个快乐,也出不去,出不去三禅就不会再进步。所以对于发禅定的时候,你要觉了这些禅的虚假,不要有见爱,这叫“正定”,“定觉支”。

  第七是“念觉分”,就是说修出世法的时候要知道定慧均平。有的人是定多慧少,有的人是慧多定少,也就要想办法。如果心里头很沉,你就要用“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来观察;如果心浮动,你就要用“除觉支”、“舍觉支”、“定觉支”来收敛

  这就是“七觉支”的修行。

  “八正道”。根据《弥陀疏钞》,一是“正见”。“正见”要“以慧安立,谛理分明”,要用智慧,见理体要分明,不要有谬误。所以“八正道”里头第一件事就是“正见”,这个是非常有深意

  所以密宗叫“决定见宗”,见修行果,以这个“见”为第一关。

  禅宗,沩仰宗,仰山跟沩山问答,仰山他谈了一谈,沩山就表扬他。仰山就说,这个只是我所见,不是我所证,不是我的行履。沩山就说,“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行履”。我所贵是贵你的见地,不是贵你去做到的那个情况。当然这个话理解得不好就成了毒药,做不做都无所谓,不是那个意思。你真正要是“见”,要真正“见”对了之后就不会起这个误解,你起这个误解就是那个“见”还没对。我“见”行了,行不行无所谓,这就是你那个“见”还不行。

  第一是正见”,要谛于理。

  第二是“正思惟”,你见到了这个理,要以无漏的心相应来思惟,不是以有漏法这种执着、这种取舍,而是无漏的心跟它相应来思惟。刚才说的“闻思修”也就是这个意思,那个“闻”就是你既然有“正见”、有“闻性”,底下是“思惟”,是无漏心的相应,在这个闻性上。所以没有很好的用功,没有很好的看经,大开圆解等等的,在这些地方上还确实是有困难的。“思惟”使得自己这个“见”增长,能够入涅槃。

  第三是正语”。不但心不生邪念,而且以无漏的智慧来摄住四种口业。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已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