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三十五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6-02-10 20:55:33
关键字:金刚杵,贪计身,闻名,梵行,正定聚,六通,漏尽通,人我,法我,六祖舍利,四无碍,黄念祖
【 点击数:1634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所以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一声佛号一声心”,你的妙明真心,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全体是妙明真心。所以妙法莲花,往生极乐在莲花中化生。极乐世界的九品莲花正是显大日如来的密意,这是密意,密法的密意,是最秘密的吉祥、殊胜的吉祥。上面这三个愿,很详细的一些可以作参考,大家自己翻一翻。

  第二十五起跟上头有所不同,上头从“十念必生”,然后“发菩提心”,广植众善,临终佛来接引;最后说到有宿恶悔过得生,不入三恶道,女人临终转男身往生极乐世界,这都是往生的。

  第二十五以下就是“天人礼敬”、“闻名得福”、“修殊胜行”,这个里头没有提到往生。

  因此,念佛不是说所有念佛的人个个都是往生的,往生是其中殊胜的,但还有一些是所得的好处。你肯定是得好处,你看,现在天人礼敬是好处,得福是好处,来生修梵行是好处。所以这三个“愿”是指虽然闻名、虽然也信乐、虽然也礼拜归命,也来修菩萨行、修种种善,但是这个功德不如前面的,这是这三“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这个都不需要解释了。

  “以清净心。”清净心也解释过了。

  “修菩萨行。”“菩萨行”就是“六度万行”,他就修“六度万行”,广修“六度”。现在很多人修桥补庙,到处赶拜道场,种种随喜功德,他拿些钱,甚至于给人治病施药、印经、造像,种种的“六度万行”,但是它这里头没有强调。持名”是诸“善中之王”,“三辈往生”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发菩提心”,这个发心很重要。上次说的元晓,朝鲜的大德,他讲了两种,一种是“四弘誓愿”,这是“缘事发菩提心”,还有“胜义谛菩提心”。

  “缘事发心”还比较容易,“胜义谛菩提心”就很难发起,能理解都不容易就是不落二边,“胜义谛”,第一义谛,能够了解第一义谛,发了第一义谛的心,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我还是愿度一切众生皆成佛道;虽然度一切众生皆成佛道,也无佛可成,也无众生可度,是这样的心。这还是勉强用文字来宣说,实在是言语达不到。所以你看这个里头没有“发菩提心”,也没有提“一向专念”。

  “诸天世人。”不但是人,各天都恭敬你,也就护持你。得到天人礼敬,这是第二十五愿,这是“闻名”所得的一个好处,“莫不致敬”。以上是二十五。

  “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这是第二十六愿,这是“闻名得福愿”。闻了我的名,这个“闻名”我们要知道,经中常常有这个话,“一闻”就怎么样、“一闻”就怎么样。

  这个“闻”字跟那个“一经于耳”我们要分别。经文中“一经于耳”,什么咒“一经于耳”、什么咒你“一闻”,这两个要有所分别。“一经于耳”就是一碰你的耳朵,指的就是这样;“一闻”就要深入一点,“一闻”之中包括“信、受”,这叫“一闻”,不等于“一经于耳”。我们说那个咒“一经于耳”,那个鸟它来生就不当鸟了,就是这样,一经它的耳朵就行了;咱们这个“闻”包括“信、受”,我相信、我接受。

  “闻名”之后,一听到名,得到什么好处?寿终以后生尊贵家。生尊贵家,有的生到贵族,有的生到许多有学问的婆罗门。“婆罗门”虽然是外道,不过当时在印度,“婆罗门”都是有学问的。所以欧洲人很多读书都在教堂里头,宗教和学术有密切关系。

  生到种种尊贵之家,“诸根无缺”,眼、耳、鼻、舌、身、意,最要紧的还是“意根”,这个人很明白,不糊涂、不颠倒,没有精神病(最苦是精神病),这就是“闻名”的好处。

  所以第二是“闻名得福”。原来一闻这个名,你“信受”,你就怎么样?来生你就可以生到尊贵家。是以这个因闻名得福,得了这个果,一个因,一个果。你这一生还造了别的因,有别的因,那又是另一件事。

  最后,“常修殊胜梵行。”这个是“修殊胜行愿”常常是这样,修殊胜的梵行。所以下一生你发心修持赶不上前头种种的,你就是当世也得到天人的恭敬,来生生到好的环境,而且你自己可以修殊胜的梵行。

  “梵行”是清净的行,一般是指的“离欲”的行。这个“梵”字指的是“梵天”,“梵天”就无欲,“梵天”就是色界天。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最低,一般说玉皇大帝是欲界天,上头有色界天,梵天。梵天虽然有形色,他已经不是像咱们这样的血肉之躯,他就离开了淫欲。

  你要是直出,一般的修持来说,你做一个人,你这一生之中只要有一次男女之间的这种生活,就没有资格生到梵天。所以不要以为生天容易。所以这个“横出三界”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你只要有一次,这是一般的情况,当然你特殊修种种的功德那又另当别论,不然的话就不行。“梵行”就是指的清净的行、清净无欲之行,所以断淫欲的天都叫做“梵天”

  《法华经·嘉祥疏》它说,通说,则是一切的戒都叫做“梵行”;特别说,断淫是“梵行”,这都是离欲。可是另外一个解释就深入了,他说“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现在一般人说,现在咱们学印度,现在他们西方这么学,学印度是连佛教和“梵”一块学的;学中国也是,咱们把佛教禅宗等等的,和老子(道教)一块学、《易经》什么。

  他们所说这个“梵”就是指的婆罗门的一些教,真正“梵”的另外一个深刻的意思那就叫“涅槃”。所以“梵行”是根本法轮大涅槃,就是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三身圆满的德的涅槃,“梵”行是指的这个,而这个“行”就是万行,达到大涅槃之行,就尊称为“梵行”,所以这个就是深义了。

  现在咱们说“修殊胜梵行”可以包括两个意思,这两个意思都有,因为什么?因为闻名的功德实在是不可思议。所以底下稍微提了一下跟“一经于耳”之不同,《尊胜陀罗尼经》,就是“一经于耳”,飞鸟、畜生等等的,一听见这个陀罗尼,“一经于耳,尽此一身,更不复受”。这些动物,只要耳朵里听过这个陀罗尼,这个声音进了它耳朵,它就不再受这个身,这是一经于耳。它没有什么叫“信、受”,我们这所谓的“一闻”指的“信、受”

  下面是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这四个“愿”在一段里头,文字非常简练,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把五种原译精华的东西都摄集在一起。

  “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国中无不善名”就是第二十八愿——“国无不善”。国里头没有不善的名字,就是《阿弥陀经》说鹦鹉、孔雀,我这国中没有三恶道,连名字都没有,何况有实?!这些鹦鹉等等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阿弥陀经》里说了,“无不善名”。龙树大士解释,“彼尊佛剎无恶名”,阿弥陀佛这个佛剎里头没有恶名,没有所谓“三恶道”的名字。

  “亦无女人恶道怖。”出家做比丘,种种这样的来干扰,就是咱们近代的一个例子。一个人在天津讲经,讲得很不错,大家是非常赞叹。后来大家就找一个娘姨给他洗洗衣服、做饭,他就跟这个人发生了关系,就还俗了。还俗,后来他就到北京,就很苦,他就在后门那个地方卖菜。有一天,一个可以说当年听经的人走到那看到他说:你在卖菜,你不是当年那个什么法师吗?这一说他非常惭愧,痛哭,就回去,不久就死了。所以就是说他理解不是很浅,这是一种干扰,很大的干扰,他就是什么都垮了。所以要“善自护持”极乐世界没有这事,“国无女人”,它就是这个好处,都是大丈夫相,而且没有恶名。

  极乐世界还有,龙树说得很好,“无有诸趣恶知识”。我们现在就是种种的恶知识。以善知识的面貌出现,而实际他是恶知识。现在我们修道之难,就难于你分别谁是善知识、谁是恶知识。你要尊师重道,你尊的是什么样的师、你重的是什么道,你从恶知识那来一点邪道你要去尊,最后就《楞严》所说的“师及弟子,俱陷王难,死堕无间狱”极乐世界多好,没有这一切恐怖,国中无不善名,何况有实。

  龙树再发挥,“没有女人”,没有这种干扰;没有诸趣的恶知识,天趣的、人趣的、修罗趣的、畜生趣的、鬼趣的;当然地狱趣不会成恶知识,他还不自由。鬼趣的恶知识就有,现在一个大气功师,可以随便出入中南海,他的后台就是恶趣的善知识,恶知识称善知识第一个大愿,无不善,所以没有退缘。为什么没有退缘?他从因上就给你隔离了,没有这些问题。

  “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这个就是第二十九愿——“住正定聚”。“生我国者”,他不但是形状相同,都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没有差别。不像咱们世界上,这是黑皮肤、黄皮肤、白皮肤、棕皮肤,分成人种的差别,希特勒就认为他这个人种是世界最高,产生差别、产生斗争、压迫。极乐世界同一相;不但同一相,同一心。

  “住于定聚”。“定聚”就是“正定聚”。

  这个“正定聚”咱们先保留一下,还谈“国无不善名”,灵峰大师这里有一段还要介绍一下。就像他说的,极乐世界鹦鹉、迦陵频伽等等鸟,灵峰大师他回答说,既然不是罪报所生,每一个名字都表示什么?既然它这个本体是如来变化所作,名字就表达的是如来的究竟功德。所以白鹤就是“究竟白鹤”,这还不是性德美称吗?!不但是没有恶名,蕅益大师把它解释是一种美称。

  再考证,在《观经》,《观经》说“如意珠”,“如意珠”是摩尼珠、是宝珠,能出生一切宝,“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百种宝,这之间就众多了,各种颜色的宝色的鸟。所以就是说极乐的依报、正报都是如来果觉所庄严的,是“住真实慧”所专志来庄严的。众鸟是阿弥陀佛的变化,所以极乐世界从此我们可以知道,它的一个颜色、一个香味、一个微尘,任何一个名字,都表示是性德,都是“中道”,都是不可思议法界的全体大用。所以“无不善名”,不但是“无不善”,而且都是不可思议的功德

  底下我们再说“住于正定”。“正定”是“正定聚”的简称,“聚”就是类。众生可以分为三类,也可以分为三聚,就是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分为三类。“正定”是一类,“邪定”是一类,“不定”是一类。

  这三种分类有三个提法,大乘和小乘有所不同。

  一种是日本《会疏》中的提法(它都是有根据的,不是他本人这么提的),“以必堕六趣为邪定”,你必然要堕到六趣,这个是“邪定”;一定会达到菩提证菩提果的叫“正定”;中间上上下下没准的叫做“不定”。这个“邪定”就很低,必定要沉沦六趣的是“邪定”。

  再一种就是说,必定证悟的是“正定”;必定不证悟的是“邪定”,你一定证悟不了。你现在跟着这些恶知识,修他的邪法,住他的邪定,你还能证、还能悟吗?不可能,这是“邪定聚”。介乎二者之中的,这个就是“不定聚”,有缘就会证悟,没缘就证悟不了,这是中间的而决定证悟不了,他已经肯定的投了“邪师”,行他的邪法,不会回头了,那就是“邪定聚”。

  第三种,《起信论》里说,“十信以前之凡夫”,没有达到十信,就是说现在很多居士,还有很多出家人,只要你还没有达到“十信”都叫“邪定”,这个要求高了。这是大乘法,所以要求也不一样,我们不强求一种。在“十住”以上才是“正定”,别教有“十住”,“十住”以上才是“正定”,决定成功。

  在“十信”,你在“十信位”是“不定”,“十信”的人就如春风中的柳絮,风刮来柳絮上上下下,在“十信位”中就如柳絮升沉不定。所以我们有的时候不要就相信我现在这个水平,你现在这个水平不见得一定增长,不但不是一定增长,而且不见得会保持得住,它如柳絮忽上忽下,这“十信位”。所以我们就是必须要讨一个决断,入正定聚很重要

  龙树菩萨说:“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修行种种,以佛愿力的缘故得到往生。得到往生,佛的力量来住持,你就入了大乘“正定聚”,正好解释这一段。龙树菩萨所说正好解释这一段,你就入了“正定聚”,入了大乘“正定聚”,也就是说“十住”以上才是“正定”,不管你是凡夫,你也入大乘“正定聚”,这个是极乐世界的特色。

  “正定聚”是什么?就是阿鞞跋致,不退之位。所以“住于定聚,就是“住于正定之聚”,属于“正定”之内就决定成就。

  所以三种解说都是如此,虽然中间有不同,一个是必定证菩提这叫“正定”,这是一种;一种是必定证悟的叫做“正定”;一种是“十住”以上叫做“正定”,都是。

  “正定”是一致的,“邪定”、“不定”的说法有不同。“正定”是一致的,那就够了,够解释我们的问题了。往生都是住于“正定”。

  这个里头再引申一下,看大家能不能同意。本经二十二品里头,《唐译》里头的原文:“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大家注意,“若当生”,已生住于正定之聚,这刚才有了。在二十二品里头这里有“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我们要考虑考虑。

  “若当生”怎么讲?应当生,还没生,咱们算不算?所以《唐译》二十二品里头所引证的话跟这段话结合起来,足显弥陀大愿之力,虽没有往生,可是你临终会往生,这是“当生”,佛会来接引。你现在虽然没有往生,你还是个人,你已经“住于正定之聚”,你不是升沉不定,你超过“十信位”了,这才叫“不可思议之法”,所以是大恩大德!“若已生,若当生”。

  《阿弥陀经》:“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天大家发愿没发愿?现在可能有人还没发愿,你只要发了愿,都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然不退转,那就是“正定聚”。所以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就是在这。

  你要说它浅,刚才善导大师那两句话谁都懂,那不是很浅吗?!你要说它深,我也没完全懂。善导大师就说,“此愿亦具现生不退之密意”。所以善导大师是了不起,莲池大师他们都钦佩,他说大家传说是弥陀的化身,纵然不是弥陀,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之类他是戒行种种的,见着妇女从来不露齿笑;所有钱都拿来写经,就是教化一切念佛,在他那个时候长安城里头没有一个人不念佛。

  “文中若当生则指求生之人,亦入正定聚。”这是一个不共的说法,善导大师所说,别的人还没有这么说,所以这个地方也把它一块介绍。所以一生到极乐世界都是同入一个心,都入于“正定”。他说没有退缘,没有恶知识,而且都入于“正定”,自己的水平也达到这方面,环境是这么好,水平这么高。

  “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这几句就是第三十愿“乐如漏尽”。“热恼”,人为苦所逼,弄得身上都发热,心里头很烦恼,这叫做“热恼”。《法华经》里头说“以三苦故”,有三种苦,在生死中受种种的热恼。

  在极乐世界没有众苦,但受诸乐,所以他永远离开热恼。它一切都是增上,一切都是殊胜、美妙、清凉,所以就永离热恼。而且不再入三恶道,将来他就是到其他世界去了,依他的愿力,他也是不退。所以他就是“永离热恼,心得清凉”,在极乐世界这是一种。他所受的快乐犹如漏尽比丘。

  漏”是泄漏之义,也就是烦恼的另外一个名字因为你烦恼在这存在,它活动,你的心就被它所牵引,念念都是这个,这一念又引一念、一念又引一念,烦恼它不断,心就跟着烦恼跑,就像水流一样流出,所以叫做“漏”。

  你的心老跑,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门,天天都在烦恼之中,所以叫做“漏”。断尽烦恼的比丘,没有烦恼了,称为“漏尽比丘”,就是阿罗汉。

  所以这个“通”,前五种“通”是“有漏通”,天耳、天眼等等的;第六通是“漏尽通”,这才是“无漏通”

  “有漏通”是其他的外道邪魔也都可以得到,唯独“漏尽”。当然漏尽,就不叫外道,叫阿罗汉所以这个就是如此,他如果能得“漏尽通”,他就是阿罗汉;但他不是,他也不可能。所以“漏尽比丘”他没有染着,这个“乐”是真乐,是大乘的法乐。所以就是说,在那的人虽然还是凡夫,但皆是没有热恼、心得清凉,受的快乐跟“漏尽比丘”一样的快乐。这种所谓“法乐”、“法喜”,非世间这一切的快乐,声色、饮食、男女等等,所能比于万一。这是第三十愿。

  “第卅一,不贪计身愿。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他们这些到那的人没有不善名,也没有恶趣的恶知识,都是一心住于正定,没有烦恼、清凉,跟漏尽的阿罗汉、漏尽通的比丘一样。

  底下再说,如果有人起了一种心念,他还贪计身、贪恋这个身,在那老考虑这个身、老为这个身做打算,“贪计身”。年岁大的有一种人,成天所关心的就是吃点什么、练点什么,把这个身体保养好,看种种的养生之术,就补这一堆肉,种种都想着多待一会,“身见”。

  极乐世界也没有这个,他要起贪计身者,没有人起这个。“身见”是见惑的头一样,所以我们说要“破见思惑”,你破了“见惑”才证初果。所以“竖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按正规的出叫“竖出”,那是十分难!你要是破“见惑”,刚刚证初果。

  “见惑”中头一样就是“身见”。我们在座这一位,他从前见明心长老,就告诉他你要去“破身见”。这开示得很好,练气功的人整个在“身见”里头。外道“九转丹成”,我脱一个旧壳子,换了一个,又出来一个“我”,尸解一次又尸解一次。我一个老同学,他的祖上见过已经三次尸解的人,他那个身体一晃就过了,你看着有个身体,手一摸,无障碍。经过三次尸解,但是他究竟还是外道。

  所以“破见惑”,“见惑”就是十样东西,第一个是“身见”,第二个是“边见”,总落边,不是“有”,就是“无”,善恶种种都是“二边”,是非、邪正种种。

  所以老子他就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就是破这个“边见”,圣人要不死光了,大盗没有完,大强盗没有完。中国就是因为我们的基础好,有孔子、老子之学,“世间”和“出世间”都有一定的基础,所以佛法来,大乘佛法就是中国接受了。印度附近的邻邦,他们都接受小乘的多,接受大乘的就是中国。达摩也来,东土有大乘气象,所以我们这个国家是很光荣。

  “边见”,还有就是“见取”、“戒取”、“邪见”、“贪”、“瞋”、“痴”、“慢”、“疑(怀疑)”,这十个都破光了。当然“贪瞋痴慢”破的是粗的,欲界的,后头还要破色界的、无色界的,都破光了就是阿罗汉,漏尽,贪瞋痴慢。我们想想看看,我们能够谈到这十样事破吗?我们现在就从两头下手,第一个要破“身见”,“身见”障碍菩提心。最末“断疑”。

  两头,抓两头,这十个抓两头,一个不要有“身见”;一个要“断疑”,断疑生信,你才能真正信这些无上圆顿之法。当然你信的佛法都是好的,你可能现在说他们信小乘法我们也是赞叹,但是更殊胜的是大乘,圆顿教。所以要“断见惑”,“见惑”不断不能入圣流,要长沦生死。

  “贪计身”就是执着有一个“我”的身体而贪着计较。日本的《会疏》说,于自己的身体妄自执着,就起了有爱、有憎、有违、有顺,就这种思想。

  《往生论》就说你要“发菩提心”,但是有三种是障碍“菩提心”的,你老是供养恭敬自身心、老是想保护这个身,换句话说,就是“我”。要破“我”,“无我”。

  所以无我”先从身开始,不要老贪计它,“贪计身”跟“无我”是矛盾的所以“若人通达无我法者是名菩萨”,“人我”先要去,然后去“法我”

  极乐世界先从“贪计身”者,就大家都没有这个了,没有人起这个念头;不但没有这个行动,若起想念,这个念头一念都不动了。这个是第三十一愿。

  下面一段又包括三个愿。

  表示生到极乐世界的人,第一个是“那罗延身”,金刚之身,不是咱们这个肉身。因为你贪计也贪计不成个那罗延身,你生到极乐世界,你诸漏已尽,你所得的身是金刚之身。

  第二是三十三,“光明慧辩”。都有光明、智慧、辩聪。

  三十四,“善谈法要”。若不说法度众生,是即无能报佛恩。所以在这三个愿里头,往生的人都是如此。

  咱们先看第三十二:“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这是第三十二愿。“那罗延”是什么?那罗延根据《三藏法数》说(《三藏法数》也等于过去一个老的辞典),梵语就是“跋折罗”。这还有不同的音,有翻成“伐折罗”的(这都没关系,在印度的读音本身它也有不同,就好像中国话似的,咱们南方话和北方话就差得很多,它也有不同),翻成咱们的意思是“金刚”。因为认为这个是金中最坚硬的,“可以切玉”,这个是宝。我看这就是印度的,他们那出产金刚石、金刚钻,金刚钻可以裁玻璃、可以磨种种宝,硬度最高是十度,以这个作为譬喻。所以这是一种解释,“金刚”,表示最坚固。

  再有“金刚”是“金刚杵”的简名,简名称“金刚杵”

  “金刚杵”本来是印度的兵器,一种武器,密宗拿这样一个器具来表示坚利的智慧,因为“金刚杵”两头都有尖,很坚固。所以《大日经疏》里头说“伐折罗”,就是咱们翻译的“那罗延”,是“如来金刚智印”。这就是指“金刚杵”的名字,“金刚智印”。

  《仁王经念诵仪轨》里头说:“手持金刚杵者,表起正智,犹如金刚。”你看日本密宗的祖师,他手上老拿着金刚杵,画的像有人拿着金刚杵,表示什么?表示他引起、启发了正智,正的智慧。所以我们学佛就是一个智慧。有人只是求禅定、神通,这不究竟就是智慧,最后是转八识成四智,八识变成四智不就成功了吗?!成功者就是智慧。

  拿“金刚杵”表示发起正智,“犹如金刚。称为《金刚经》者,《金刚经》读本都要迎请四金刚,我们居士林后来印这个书的时候把这个都删掉了,不印“迎请”,这都是一种误解,《金刚经》跟“迎请四个金刚”有什么关系?而且把这个意思冲淡了。表示智慧,《金刚经》所讲的“第一义谛如金刚之坚”,不为一切所破而能破一切。

  现在有人念《金刚经》,觉得我这好像有四个金刚保护我,你读经的功德就被你这个误解冲淡了许多。这是金刚的含义,叫做“伐折罗”或者“跋折罗”。

  “那罗延”也可以有四种含义,一种是梵天王的另外一种名号,一种也是一种天的别名,这个天是佛的化身;再一种,“那罗延”就是金刚,那就是一味,一回事。《维摩经》说是“那罗延菩萨”。

  身”和“心”是有一定关系的。所以六祖的身让红卫兵给砸破了,佛源禅师把那个骨头捡起来,当时他也冒着生命危险给埋起来,现在还原了。他亲自告诉我,那个骨头都是黄金色一般都是白骨,在医院里看的骷髅架,白骨。砸破的六祖的那个骨头都是黄金色,现在都还原了。

  所以《密迹力士经》,这些都是密部的。“如来之身成钩锁体,犹如金刚,铿然坚绝,不可破坏”。所以但证法身,何虑色身独妙,自然形成。

  把“那罗延”、“金刚”这两个介绍了,就是这个含义。

  再从密教的道理来说,“金刚”、“金刚手”、“金刚萨埵”是一个名字的不同翻译。根据《仁王经念诵仪轨》,金刚手菩萨,这是密教金刚中的第一位,就是普贤菩萨。

  “手持金刚杵者。”为什么手上拿金刚杵,叫做“金刚手”,有人画的西方三圣像,大势至菩萨手上拿着金刚杵。

  “表起正智,犹如金刚,能断我法微细障故。”能把这个“人我”、“法我”微细的障,极微细的障碍都能够破除。我们有时候往往是能够破除一点很粗很粗的东西,还有极微细、极微细的东西你观察不到。就有人说,我没有妄想了,很清净。你不知道,你的妄想如急流水,不是你自己的心能感觉到的;就好像电锯,开起来之后你看不见它转,就看见像整的盘子在那一样。心中还有这种所谓“行、识”,“色、受、想、行、识”,“行蕴”,这个你不可见。而这个,所谓这个就是能够断我法微细的障碍,都是如此。

  还有《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说:“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金刚手”是法身菩萨,谓之菩萨,“是故名普贤”。

  所以我们这个经“德遵普贤”,“普贤”就是密教的“金刚手”,因为他拿着金刚杵。“金刚杵”一般是五股,表示五智所成就,所以叫做“金刚手”。

  这个“金刚手”,大家有的时候,学显教的人以为,因为从前把山门叫做“四大金刚”,这是大错误,这是“四大天王”;又以为一些现武相的这些执士叫做金刚,这只是护法

  “金刚手”就是普贤菩萨,就是大菩萨、就是佛,就是另外现一种身相的。

  所以如果据密义来说,“金刚”与“那罗延”都是执金刚,也就是“金刚萨埵”、“普贤”,是法身大士。前头也说,“那罗延”有四个意思,佛的化身。所以密教里头就把这些拿着金刚杵的认为是现威猛相的佛,一般是现净善相的佛,这是现威猛相的佛。所以这的“金刚那罗延身”也可以解为他得了如金刚一样的金刚身。

  所以往生者以佛的愿力加被都得到坚固不坏,因此寿命无量。死了不就是你身体坏了吗?!他这个身体是不坏,不坏就是金刚之体、智慧之体。所以如来是金刚身。《涅槃经》有证据:“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所以往生者皆得这个身,佛的愿力加被。这叫“那罗延身,坚固之力”。

  “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从身顶光明照耀到获得无边辩才这个地方,这是“光明慧辩愿”,第三十三,在这一段里头,从身顶到辩才。身也有光,你看画佛像,头上一个圆圈,这是顶光,身上又是光,这是身光。

  往生的人身顶都有光,因为佛是无量光。虽然往生的人还没有证到,他也有光,但他还不能说就是无量光;但是他无量寿,跟佛一样,都不死。所以身顶有光明照耀。

  “光明”两个字,自己发光,这个亮叫做“光”,能够照东西叫做“明”。这个用处有两个,一个是破暗,可以消除黑暗;可以表法,这个“光”拿来表法就是清净、明显,表法

  佛的光明,根据《往生论注》,这是智慧之相。根据《超日月三昧经:“大智发外,能照法界,名为光明。”大的智慧发露,能够照明法界,这就叫做“光明”,就是智慧的作用。《涅槃经》说得更简单,“光明名为智慧”。

  所以“光明慧辩”搁在一块,身顶都有光明,成就一切智慧,这就很有连系了。所以彼国的天人身和顶都有常住的光,这正是智慧之相。凡夫就愚痴、就是愚暗,所以地狱中就黑暗,一点光都看不见。在这个经里还有五种智慧,他都能够照了,这我们就不念了。成就一切智慧,我们经中说到五种殊胜的智慧他都成就了,获得无边的辩才、无碍的辩才。

  “辩才”就是善巧说法的这种才能

  《净影》就说:“言能辩了,语能才巧,故曰辩才。”你说的言语人家能够听得清楚,能够分辨、能够很明白,你语句很有才华,你很巧妙。比如同样的两个老师在讲课,我们有的就愿意听,有的不愿意听,不是这两个老师的学问有差别,这是他口才、辩才很不同。所以这个又是一种才。菩萨说法的一种智慧的辩才,因为他有这个辩才,才能教导众生,才能使众生重法。

  “辩”有四辩,也称为“四无碍辩”、“四种无碍”,也可以称“四无碍智慧”,这个辩才是由于智慧而来。

  四种无碍”都标示什么?

  一个是“法无碍,你对于这些法、名相、文句都不能障碍你,你都能够表达得很清楚。

  第二是“义无碍”,对于它的真实的义理,所谓解真实义,这个文句里头所表诠它的义、它的理,你对于它都能通达,没有阻隔,这个叫做义无碍。

  第三“辞无碍”中国的、外国的,各地的方言你都能通达。这个我们不行,菩萨才行,一个人要知道几国语言就了不起了,现在有多少种语言。这个是辞无碍。最后一种“乐说无碍”,三种的智慧都有,给众生很欢喜去说,能自在去说,这个又叫做“辩无碍”。它是契于正理,发出无碍的言说,这个叫做辩无碍。这是四无碍。在“获得无边辩才”这个地方,就满了三十三愿。

  再底下:

  “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往生的人都善谈诸法秘要,深密之处、紧要之处都能善谈,这就不是普通,普通只能谈谈枝叶,表面文章,隐深的要义往往讲的人自己也不明白,这里不但明白,而且善谈。

  “说经行道。”就是一边走一边诵经。

  “语如钟声。”说的言语、声音跟钟一样。若不是这样的话,不取正觉,都善谈诸法秘要,在这诵经行道,语如钟声。

  “秘者。”“秘”就是秘奥。“言法门之深奥”。又“秘”是秘密,因为这个法门很隐密,“不易示人”。

  “秘要者,如《法华文句五》曰:四十余年,蕴在佛心,他无知者,名为秘。”解释“秘要”两个字,释迦牟尼佛四十多年都搁在心里头没有说,别人不知道,这是“秘”,没有说《法华》,谁也不知道。所以说的时候五千人都不能听,退席。说:退好,你退吧。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近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