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第二十二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6-01-03 16:58:36
关键字:变易生死,分段生死,谤法,有为法,黄念祖,禅宗,有禅有净土,事理,唯心,佛学,辩才,错觉,世界
【 点击数:1801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1991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我刚刚十三岁的时候上初中,一次听演讲,他说一个事很有意思,他说这个作梦就是极短的时间。

  他自己的经历。他作梦,梦见什么事?跟一个邻居吵起来了,吵起来就打架。打架之后,他就把那个孩子打倒了。那个孩子气得不得了,回他屋里去拿出一把刀,一刀就把他脖子一砍,把他脑袋砍掉,吓醒。他说,害怕极了,他说:妈,我做了个梦。他妈说:你什么作梦?你刚才在玩,你哪是作梦?!就是刚刚这么一闭眼。只是当时把你打伤,他妈说我在晾衣服,竹竿掉你脖子上,你刚刚还在床上闹,就这么一会,竹竿一掉你醒了。就没有多少时间,但是他已经入了一个很长的梦。

  所以爱因斯坦说“时间是由于人类的错觉。他写的,一个好朋友死了,他很伤悼他,他说你死了,你先走一步,我跟着也就来。其实没有什么叫先、后,时间是错觉,这一点科学证实了

  所以以后弘扬佛法我们要注意这些最新的一些进展,对于弘扬佛法十分有利

  你非常难懂、非常不能接受的,那是你世间的这些常识阻碍你,所谓那些“错觉在阻碍你”。

  他们称为“错觉”,他们说“时间”、“空间”、“物质”,这是爱因斯坦的话,都是由于人类的错觉。佛教是说什么?是由于妄想,因为一念妄动,才有无明、才有世间、才有时空

  “世界”,“世”就是时间,“界”就是空间这一切,“色”本来就是“空”,“空”本来就是“色”,这一切对立起来了,都是由于一念妄动,妄念这个“妄”跟“错”不是相对的嘛、相类的嘛!“觉”跟“想”这不是相对的嘛、相类的嘛!他说“错觉”,我们说是“妄想”。然他很难理会到我们这个境界,但是科学在进步,在向这个大法趋近,这一点是很殊胜的。

  阿弥陀佛的十一愿,“于一念顷,不能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一念顷”不能超过多少?多少亿的“那由他”,“那由他”是很大的数,百千佛?,就是无量无边的佛?。

    “周遍巡历。”“周遍”,都到了,都在那巡游,不是说电梯从门口过没停就上去了,而是“周遍巡历”。

  “供养诸佛者,不取正觉。”。可是这个时间只是什么?只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一切佛国都去周遍巡历,供养诸佛。所以就跟“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是完全一致的,这是阿弥陀佛第十一愿,往生之后就是这个境界。

  “三昧”,刚才我们上文说都住“华严三昧”。这个“三昧”也叫“海印三昧”,对于前头也是个补充。

  我们称它为“印”是什么意思?因为世间我们都靠印一个官,官要官印,盖上他的印,盖上图章就生效。过去存款要留印鉴,印鉴对了付你钱,不对不行,印很重要。还有,印上的文字不像咱们写字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一按上去一时全部出来了,这也是个含义。没有先后,同时出现,打破时间,而且是举体的出现,没有一个什么地方遗漏,没有地方一会一个隐、一个显,就像大海,一切的什么东西都可以在其中影现。虽然影现出种种,但是大海还就是那个水,“万相繁兴,而水湛然”。“万相繁兴”有种种差别,而水体,海水之体就是一个体,到处都是咸的,没有一个地方是甜的,它是湛然(就是一味),没有差别相。

  没有差别相,还有一种可以现万相,“宛然万相”,“宛然”是没有差别之相。也没有前后之时,就好像图章,一现,同时都现,所以是“延促同时”,短时间和长时间是一样的。

  “三世古今。”“古今”,过去、未来都和当前一念不相离别、不相分离,所以“三世古今”,“不离于当念”。一齐都是现在这个印之中,一切都自在、都出现,所以“十方世界不离于当处”。这种我们心胸就广大了,三世”不离于当念,“十方”不离于当处,从此你心中一念之善就三世都善、十方都善;一念之恶三世都恶、十方都恶了。所以这“一念”你要是清净,“一念净心”成正觉。“一念”非常重要!

  底下《甄解》:“一念之顷,周遍无量佛土者。”因为他所到的是阿弥陀佛的国土,“所到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故,结归念佛三昧也”。这又把遍游诸佛国土归到极乐世界、归到念佛。就是说因为你念佛你就生到极乐,生到极乐就可以乘着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可以于一?那之间遍到一切佛土,周遍巡历,不失定意。所以就是说与会的大众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

  底下是“得佛辩才,住普贤行”。“得佛辩才”,说这些人得的是佛的辩才。

  “辩才”有好几个解释,首先《净影疏》(这是隋朝的慧远大师,不是晋朝的慧远,隋朝的慧远,他作的《净影疏》),他说“言能辩了,语能才巧”,这就是“辩才”。就是说的话大家能够很清楚的理解、能够辩了,说的话里头很才巧、很有才华,说得很巧,大家很愿听,听了之后很容易接受,有说服力,叫做“辩才”。

  嘉祥,嘉祥就是三论宗的祖师,他说“速疾应机名辩”,很快的能够应机叫做“辩”什么叫“辩才”?我很快的就能够知道你,一下听到用什么话来对答你才最合适,这叫“应机”,很快的就知道。所以大夫也是望闻问切,要看看你、问问你,给你切切脉,然后知道你什么病,给你药。这个对答”也是跟大夫一样,你来问个问题,我要回答你,很快就知道你需要吃什么药,就是这个样子,这个叫做“辩”。“言含文采曰才。”什么叫“才”?这个言论里头含着有文采,很雅、很文,这个叫做“才”。这是嘉祥的说法。

  《会疏》,日本人的说法,“言音开惑为辩”。什么叫“辩”?我说的话能够开掉他的迷惑,让他从迷惑之中解开,叫做“辩”。

  “随机巧妙为才。”我能随着他的机,他是什么机我能跟他相随,有的人喜欢禅宗,我给他比较偏于禅;有的人喜欢净土,我给他偏于净;有的人特别注重戒律,我给他偏于戒。虽然不能说偏,他最需要知道什么,我把他最需要的、他不足的也告诉他,两头,这个就是应他的机,还有我很巧妙,说了之后他能够信服。

  有的人你愈劝他愈动火,还要吵一架,这就不是“应机”,就常常抬杠,最后变成了斗争。

  “无不皆出于圣智。”都是从圣智所流出来的,这样才能称为“佛辩才”。《会疏》的解释超出前两种。

  底下《净影疏》有补充,它说得如来的四种无碍的智慧,由于这种无碍的智慧,所以兴出了四种无碍的“辩”,称为“四无碍辩”。

  这里我们介绍一下四无碍辩,说这个“辩才”四种无碍:

  一个是“义无碍辩”。一切诸法的道理他都通达,他所说的没有不足、没有矛盾、抵触之处,通达无碍,“义无碍辩”

  第二是“法无碍辩谓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别无滞”,很正确,都能够表达,善于分别。

  第三是“辞无碍辩”。这些“诸法名字义理,能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为其演说”。这只有菩萨办得到,都能给他说,不需要翻译。就是说过去很多古德到了中国之后就把经典翻成我们的文字,那都不是常人,常人的智慧是做不到的。这个就更厉害了,一切众生诸方异语,各种语言都能行。

  第四是“乐说无碍辩谓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他喜欢听什么你知道,你给他说的正是他喜欢听的。他所喜欢的,咱们这指的都是佛法,他喜欢这个就是他多生跟这个有缘,多生和这个有缘,今生再继续努力不是很好吗?!这个很正确。但是大家不能做到,他能做到,他“圆融无滞”。

  这是“四无碍辩”。

  以上就是说,到法会中诸大士能够契合于圣智,得这四种无碍的辩才,能够善应种种根机,“广宣妙辩”,所以叫“得佛辩才”。

  这就把以上种种的解释综合起来,我们理解得佛辩才的这个内容。

  《甄解》,这是日本人的“疏”,它还有进一步的说法,说“若依根本教”,他是把“净土宗”做为根本教,以“十八大愿”又做为根本教中的根本,他说“依根本教”,“但说一字,亦为得佛辩才”。为什么?你传了如来的如实的言,是这个原因,哪怕只说了一个字,但是这是如来的真实之语,你也是得佛的辩才。

  “不但此菩萨尔。”不但是到了法会上,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德遵普贤的诸大菩萨,来听讲的这些菩萨是这样,就是今天咱们凡夫,能说一个字合乎根本教的,“亦同诸佛辩才”,这个说得很好我希望大家,诸位都是要当法师的,都是要广为诸方说法的,能在这根本教中说一个字,也同于诸佛辩才,这个话很深。

再往下:

  “住普贤行。”当然,这些菩萨都是德遵普贤,“咸皆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住普贤之行”。“普贤之行最重要的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部《华严》,“经中之王”、“经中之海”,最后才到中国。

  《普贤行愿品》是《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品,但是过去晋翻译没有,唐那个时候国家的译场,清凉大师等等都参加翻译的《八十华严》,这部分也不全,又把《四十华严》最后这一品补进去,搁在《八十华严》之后,所以《华严》有八十一卷,这个很不容易到中国来。《普贤行愿品》,这里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一部《华严》的总结。

  净空法师送给大家很多书。他什么都讲的,讲了好多好多种,后来就是读《普贤行愿品》,就看到了这个,忽然有所悟,现在他专攻净土、专修专弘。他以前不是这样,他就是由于普贤大士这个《行愿品》里头“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讲那么多,但最重要的是《普贤行愿品》。普贤之愿、普贤之行是什么?就是以这样殊胜大愿导归极乐。

  “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善能分别众生语言”这个也不是凡夫所好办的,这都是大菩萨境界。《密迹经》说,“此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亿百千垓”,“垓”就是“那由他”,“那由他”可以翻千万、百万、十万万,这就是不同了,千万、万万、十万万,可是菩萨给说法的时候,让大家都能听到他们所能理解的语言,这就是“善能分别众生语言”。

  《称赞大乘功德经》说,“傍生(就是畜生),鬼等,亦闻如来以随类音而说法”。所以佛菩萨度生,畜生它能够听到它所能懂的语言在对它说法,这是如来之力;鬼也是如此,随他的类的语音。

  众生是无边,众生的语言也无边,但是法身大士都能够解了,这是第一步,就是“善能分别众生语言”,而且还能随其本类的语言广为说法,这些功德。

  所以就是说,你愈成就,你这个功德就愈好做我们常常说,火车头没有上轨道,你就不好办,走一步都很难;火车头上了轨道,那就是疾行如风所以说到了这些情形之下,你要到了三果的阿罗汉,三果阿罗汉他在耕地的时候,那些蚯蚓自然离开他的犁头三尺远,所以就没有杀生的罪。所以愈修就愈好修。到了你可以分身无量世界,你说法可以遍及各类众生,一切众生都可以随类得解,你这个功德有多大!所以就是说,难还是难在我们这种情形之下,我们现在就急于度众生。

  底下就是说,我们也可以放心,你只要是闻了根本教,你说根本教说了一个字也是得佛辩才。

  底下,我们讲“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我们先讲“真实之际”。《智度论》里头说,“如(真如的“如”)、法性、实际”,这三个名词,“皆是诸法实相异名”,不同的名称。所以“如”也就是“诸法实相”、“法性”、“实际”,“实际”就是“真如”、“诸法实相”,也就是“真如实相”。这个“际”字,《甄解》有个解释,“实相”妙的地方“尽理至极”,把这个理体,穷尽理体到了至极,无以复加,叫做“际”

  这个“本体”,所谓穷其源,彻其本体,到了无以复加的境界叫做际。所以就是这么来看,所谓“真实之际”,“真实”也就是“实相”。“真实之际”就是“实相”的妙理究竟到了极处,登峰造极了,这就称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佛的知见,佛的所知、佛的所见,所以《法华》说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佛要出兴于世就是为了这样一个因缘,“一大事因缘故”,什么因缘?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要把佛的知见开显出来、示现出来、显示出来,众生闻了之后就可以悟入佛的知见,就是这样一件大事所以“真实之际”是什么?就是佛的知见,佛之出兴于世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会疏》解释这句经,它说是“开显真实为显示”。说“开化显示”,“显示”怎么讲?你把真实的显出来就叫做“显示”,就是指的把十界都归到一乘。十法界,十法界凡夫是六道,加上声闻、缘觉、菩萨是九界,加上佛,成为十界,所谓“四圣六凡”,上头四个界是圣,下头六个是凡,“四圣六凡”就称为“十界”。

  “会十界归一乘。”把十界都归在一佛乘。

  “克成菩提。”决定成菩提,这个就是所显示的。

  “真实之际”是什么?“以一佛乘为法涯际故”。这个“法”它的“边际”是什么?全体所达到的就是一佛乘,都是要成佛,一切都是本来成佛,要恢复自己的本来。这是《会疏》解释的“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就是以这个使大家都归到一佛乘,“克成菩提”,这也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甄解》它这么讲,“若依小乘,偏真为实际”。小乘教破了“我”,“无我”,人我的“我”没有了,所以也出了咱们这个生死,他也证到“空”。但是他这个“空”是偏于真,真空,他没有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广度一切有情,无有厌倦,穷未来际,这样广大的心他没有,他偏于“空”,他以这个偏真当作实际。

  “若依渐教。”虽然是大乘,是“渐”,一步一步修的。所谓一步一步进入的,有次第、有阶梯的。

  “以离二边为真实际。”离开“空、有”二边,“众生”跟“佛”二边,“迷、悟”二边,离开一切二边,这是“真实之际”,一步一步深入。

  “若依圣道实教。”咱们这个圣道的真实之教。

  “诸法实相为真实际。”所以这个经中佛有“四依”,要依什么教?依“了义教”,不依“不了义教”。什么是“了义教”?说“诸法实相”的是“了义教”,不说“诸法实相”的是“不了义教”。

  现在有很多人搞“佛学”,他是依那个“不了义教”来批判“了义教”,这个事这么干的人还不少。你看看这个跟佛的“四依”,你怎么把它结合起来。所以“诸法实相”是“真实际

“若依净土,光阐道教为权方便。”我宣传教这方面。

  “誓愿一佛乘为真实际。”所以阿弥陀佛我们称为“一乘愿海”、“六字洪名”。极乐就是如此,他一乘的愿海,一切众生都入他的一乘愿海之中。“二乘种不生”,只是自己想自觉、想自利的人,你不能生到极乐世界。所以去的都是发大乘心的人。你没有发大乘心,你最后临终要发大乘心,你才能往生。还要利他,而所有里头的教化全是大乘的教化。

  当然由于你生前所习的,有哪个多生修习的,容易先成就的,你先成就了小乘的这些法,那个时候你见思惑都断了,你就是先证得阿罗汉。所以极乐世界的阿罗汉他只是个过程,就是他所达到断惑的情况相当于阿罗汉,而不是说他只是自了,完全是个阿罗汉,那不行,它这里“二乘种不生”。所以“一佛乘”是“真实际”,这是一佛的大愿之海。

  所以弥陀的愿海是“一实真如海故”,是一实法界真如之海,这个愿海。

  “圣道守理。”适合这个理体,完全是守住了这个理体,没有背离这个理体,不是唯理。所以先师就常有这个话,说现在这些学术都“太唯”了,所谓“唯心”、“唯物”,太唯了,“唯物”也不对,要辩证才行“圣道守理”,“而非唯理”,不是唯理。

  “净土以事。”以这些事相,大家往生,这样来度众生,也不仅仅都是事。

  “于众生所入。”众生入门来说,就有从“事”、从“理”这样进来,从“空”、从“有”这么进来的,有了不同。可是从诸佛的赞叹来说,因为在《无量寿经》、在《阿弥陀经》都是十方诸佛赞叹。这是鸠摩罗什翻译的时候简化成为“六方佛赞”,你们要看《唐译》,玄奘大师翻译的是“十方”。这些书现在都来了,净空法师送的书都有,你们可以翻,《净土五经读本》里头《阿弥陀经》有三种,大家看看玄奘翻译的“十方佛赞”。所以“十方佛赞”,《无量寿经》也是“十方佛赞”,“十方佛”都有名字。

  《阿弥陀经》里头,鸠摩罗什大师说“秦人尚简”,有“六方”就够了,“六方”可以包括“十方”,“四方”也都有了,那个犄角不用说了,“上、下”也都有了,六合,“六方”包括“十方”,实际是“十方”。“十方佛”都赞叹净宗,就都赞叹这个誓愿一佛乘、一实真如海为“真实之际”。所以我们要知道,虽然有种种之不同,诸佛见之赞叹这个“真如一乘之海”。所以我们以这个“一实真如海”,净土宗来看这个是“真实之际”,这些说法并存。当然这里头有小、有渐,小乘和渐教的人他对于这个适合,他也就可以从这“信”入。整个圣教就是以“诸法实相”。

  咱们净土宗也是以“诸法实相”,但是“诸法实相”之中,从净土宗弥陀大愿表现出这些“事理不二”,“事”跟“理”,“事”中就是“理”,“理”中就是“事”,“事”都是从“理”这产生的,波都是从水出生的,所以波就是水,水也就生波,水跟波也不二,事跟理也就不二,事理无碍;而且到这种圆教,事事无碍,殊胜的法门。

  《会疏》这个地方说明,“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就是要开化显示弥陀的一乘愿海。一切众生哪怕是一念的“净信”,皆可以生在这个一乘愿海之中而得度脱。这个方便大家要知道,这是大悲大智的结晶。

  所以密教就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以这个方便做为究竟圣道的究极之处。因为你“大悲大智”落实在哪?你空有“大悲大智”,你起什么作用?你不就是要落实在怎么去救度众生吗?怎么去救度那些愚夫愚妇?你说我喜欢什么我就专搞什么,我不喜欢这个我就不搞。那些愚夫愚妇他不能喜欢你所喜欢的,你喜欢你只管喜欢,但是你要能够知道愚夫愚妇所能接受、愚夫愚妇所能得度的。所以一乘愿海这是大智大悲最殊胜的结晶。

  上面我们谈了净土宗,底下我们谈点禅,就是先师他跟别的那些净土宗略有不同的。

  我们从来不压禅,而是赞叹禅,但不提倡你现在还去参话头。如果大家能够融会,“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这种根器不多。

  无禅不要紧,“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你参禅开悟的人,阴境现前你还不能不受“后有”,来生你还不知道是什么。当然还可以有智慧,但这么转下去,你如果不能进修,就一生不如一生,慢慢这一点慧的光辉也就显现不出来了

  所以底下括弧说,“圆会宗下”,谈“教”、谈“宗”,布袋和尚的话,“只这心心心是佛”,他的四句我这没引全,“只这心心心是佛,三个“心”字;“十方世界最灵物”,最灵的东西;“纵横妙用可怜生,神通妙用,你妙用纵横可了不得,那个可怜得很;“一切不如心真实”,一切都没有心是真实。这是“宗下”的说法,我只引了两句,“只这心心心是佛,一切无如心真实”。

  所以“真实之际”就是说的自心,“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就是开化自心,“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就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但是念佛法门跟这个不是两个事,《观经》的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能念的就是佛,所念的还是佛,能念佛的就是本心,就是“真实之际”,就是佛,所以说“一声佛号一声心”。《大集经》上说的,“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所以我们把这个“禅”和“净”把它会归到一处。

  密宗还说,“声字皆实相”,这个又进一义,我们常常说“实相无相”,但是忘了“实相也无不相”。所以密宗它这个很要紧的,“声”和“字”都是“实相”,念咒是“声”,“观想字种”是“字”,他观一个字种、念一句咒,“声字”是什么?就是“实相”。这是密宗最根本的。

  所以密宗,大家就是说,你不明白这些,就以为这是个什么秘诀,是个什么东西?由于你这个见解太低,你理解没有理解到,你见解理解不到,你持诵,这里就变成一个“有为法”,求什么得什么,种种种种的。所以然你修法,这么去修去念,也不容易相应在“真实”这两个字里头,在这部经里有三处见,这个地方是一上来就提出“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所以一步就是如此,我们就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底下第八品:

  “法藏比丘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个是“真实慧”。

  第三品里头,如来“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要给众生“真实之利”。所以这一部经的三个真实可以概括了,首先我们这是“真实之际”,是真实;第二个,净土法门是阿弥陀佛住于“真实之慧”所庄严成就的;第三个,所给众生的是“真实之利”。我们要抓住这“三个真实”,在以后我们再研究这个经,我们就抓住这个纲领。

  今天我们就到这儿。

  上次讲到“真实之际”,这是一个根本,正是由于这部经它是从“真实之际”所开化显示,因为一切圣众他们都“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的含义就是真如实相到了究竟彻底境界。由于“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因此这一部经,阿弥陀佛后来就住“真实之慧”,“真实之慧”是从“真实之际”所产生的。

  由于“住于真实之慧”来庄严净土,而有了净土法门,就“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就这一部经所谓画龙点睛的地方,也是最精要中的精要,一切都是围绕这底下,我们还要碰到“真实之慧”、“真实之利”,到那个时候我们再来连系这个“真实之际”。

  底下,我们看到是“超过世间诸所有法”。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是必须要参考一些好的注解,可以给我们一个启发,不然往往就很容易忽略,比世间的都超过,我们就过去了,这个就显得很笼统。

  《净影疏》的看法,它说世间”是什么?就是“分段的世间”和“变易的世间有“分段生死”,咱们现在就“分段生死”,一段一段的,活了死了、活了死了,一段一段的,这一辈子是一段,下一辈子又一段,这个“生死”。这个“生死”阿罗汉可以了,这是分段生死。

  再有变易生死”,菩萨到了三贤,到了圣贤之位,一共四十二个位次。这么说的比较多,还有稍微有不同的,不管,总是有一些位次。从一个低的位次到一个高的位次是一个变化,所以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举足下足之处。所以好多人在这些地方很含糊,他不知道是个不可测,他只以为是程度的差别咱们说考试,这个同学考六十分,那个同学考九十分,他比我多三十分。这个差别就是咱们世间的差别,因为他得九十分,一看你的卷子全懂,他比你多答的正确一些,他能了解。这个差一个位次你无法了解,初地菩萨就不知二地菩萨在什么地方举足下足。

  有一个虎禅师说,神秀对于六祖他只能够迷信,他不能了解六祖。你看,这两个人当时都是泰斗,但是他不能了解六祖,他对于六祖只是迷信而已,或者是仰信,就是因为先师的衣钵在他那,他一定比我强,到底强在哪,神秀是无法了解的禅宗厉害处就在这,不是程度上的差别,大家都以为是程度上,你就是摸不着门讲这个干什么?说明这个“变易生死”,你从一个低的位次变一个高的位次是一个生死,不然变易生死没法讲,也就是太笼统。这大家就清醒。

  所谓“变易生死”者是到圣贤位中,在这个位次之中从舍一个低的位次到一个高的位次是一个生死,这个生死叫“变易生死”。这两种生死都可以称为“世间”。所谓“超过世间诸所有法”,就是指“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中种种的法,一切的法,都超过。不但超过我们世间的一切,凡夫六道中的一切,连“变易生死”中的阿罗汉、缘觉、菩萨,一直到等觉,这中间一切法都超过。

  这么一讲,这两句话的含义就出来了。所以很多人讲解这个经,都是把很深的意思说浅了,这个就名为是弘扬,实际有些是谤法。所以免于谤法是很难,一按着自己的意思去猜测,就很难逃谤法的罪。

  《净影》是中国人的,是隋朝的,这是慧远大师作的。《合赞》是日本人的,它的解释强一点,它说是“超过分段、变易二死”,这两种死都超过了,不但超过我们凡夫六道中轮回的这种“分段生死”,而且超过贤圣位的那些“变易生死”,他就“安住出世二空之智”。

  “二空”是“人空”和“法空”。阿罗汉只达到“人空”的境界,他还有法,他还有修“四谛法”,修“四谛法”可以证涅?,这些法执还在,有所修、有所证、有所断,要把这个法也空了,这二空,就安住于人也空、法也空,“二空”的智慧。这个是什么?就是成就“智德”和“断德”一切烦恼都断了、生死都出了是“断德怎么才能够断?因为有智慧故才能断,“智德”也圆满,“此即成就智断二德也。所以这一句话就引出了“智断二德”都已成就。

  《会疏》,这也是日本人的。古时候的日本人还是很不错的(现在他们学西方,搞得有一些走样,或者搞学术了),关于净土宗古代的注疏就有百十来家

  《会疏》说:“三界虚妄,皆不常住,总名世间。众生国土,臧否万差,是名诸所有法。菩萨深以大智慧,达性空无相,故云超过。”由大智慧的缘故,达到性空无相,认识了本来,知道性空,离一切相,这叫做“超过”。所以这三个人基本上是一样,但是用的文辞不大一样。

  《甄解》就跟前面稍微有点不同,说“世间诸所有法者,有为可破坏,名世间”。为什么说“世间诸所有法”?因为世间这一切法,换句话说,我们给它下个定义,因为是“有为”,是可以破坏的,叫做“世间”。它就不给你说什么,很笼统地说,而且只是原则。凡是“有为”,可破坏的,就叫做“世间”。因为像依正,有依报有正报、有善有恶、有因有果等等,一切有为诸法就叫做“所有法”。

  “菩萨能知一切三界虚妄。”《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是虚幻,可是他知道都是虚幻。

  “而行世间不舍。”知道世间空幻而不舍世间,知道众生本空而仍然救度众生。

  “故云超过。”所以就是说,我们选择一些好的注解对我们是很有帮助的,所可惜的就是我们不大容易知道怎么选,要看到一个坏的注解那就还不如不。这有四个,引了四处,都是对的,但是最后《甄解》所说更契合咱们这个经,说“知道虚妄而行世间不舍”。

  《维摩诘经》的话:“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虽然知道一切佛国和众生都是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可是我还常常来修净土,教化群生,就跟这的意思完全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往往能够通达就好,一部经你真通了,什么经都通,实际是一件事情我们这么去体会,你就看不出净土宗和《金刚经》。有人说念阿弥陀佛和《金刚经》是两回事,这两个好像是矛盾的,你有矛盾所见就是矛盾,你要照这样一个观点,这个经有什么矛盾?知道一切国土、众生都空,阿弥陀佛还摄受极乐世界,还摄受一切众生,这叫做超过一切。这还有什么差别?一味了。所以我之所以要来,目的就是希望我们大家能圆融一些,能够通达,能够达到一味。

  现在末法就是“斗诤牢固”,大家现在要知道这些末法的现象,你说我不好,我说你不好,这个法门说那个法门不好,那个倒过来也是如此,这就是佛说的“斗诤牢固”,末法现象,衰象。我们如果能够圆融,不但赞叹自己所修所持的法门,对于别的我们也同样的赞叹,这还“斗诤”吗?大家就安定团结,是不是?

  讲了这两句,我们就知道,从这两句一看也就明白了,但是这些见解就把我们引深一步,就提高一大步。我们刚刚自己这么一看,自己得这么一个体会,都这么讲,然后再把注解看一看,得到很大的提高。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这一切都是说来参加法会的这些菩萨的德,是这么些人都来听法,而且是无量无边。这个是什么我们要知道,就是启发我们对于这个法的重视,来听经的人他“心常谛住度世之道”。“谛”就是安,就是安住。

  所以《净影疏》说,“谓常安住真实无为度世之道”。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他们这些在家、出家的菩萨,常常安住在什么地方?安住在“真实无为”。“真实法”、“无为法”这些度世的道,“心常谛住度世之道”,度这一切世间。“谛住”是安住。

  《甄解》就说:“出有为,证无为,而不着无为,故云谛住。”它又把“谛住”更进一步的解释一下。《净影疏》只说是安住,怎么叫安住?《甄解》的话很好,出有为,跳出了有为。

  我有一次见到通愿法师,我说好好的“无为法”,到了大家手里头就变成“有为法”。有的人就觉得,我也是成天在作“佛事”,以为就是“佛事”了,不知道你这是“有为”的“佛事”。“出有为”,跳出了“有为”;“证无为”,就是实践做到了“无为”,不是嘴里说“无为”。嘴里说“无为”,笔下写“无为”,都不管事,叫做“说食数宝”。

  我说今天吃了什么好东西,今天是银耳,什么什么嘴里说,说得再好,你还是饿;数宝,这里是多少钻石、多少金条,你数都数出来了,是人家的东西,你一无所有。你这数一数,这个就不行。要“出有为”,而且是实际中证到,不是说食数宝(你真是吃、真是得到了);“证无为”,真实的得到,这个“得”字要一执着就坏了;不着“无为”,这叫做“谛住”。”“出有为,证无为”,而“不着无为”。什么东西一“着”,就把“无为法”变成“有为法”了。

  “无为法”的功德是不可限量的,“有为法”就是可限量的

  我们从数学可以知道,任何一个数跟无限大相比等于零,什么被什么除就是个相比,任何数让无限大一除等于零,这个事大家应当知道的。你其余的一切“有为”功德跟这个“无为”功德一比,你那个“有为”功德就忽略不算个数所以为什么龙女八岁成佛?她是“无为”,她是无限大的功德。所谓畜生女,龙是畜生,畜生的女,只有八岁,成佛。所以这一切,涅?会上屠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真正达到“无为”,其功德不可思议。

  我们念佛,真正要老实念,这就暗合道妙你不管“有为”、“无为”,你只要去念,暗合道妙,就暗合了,你什么都忘了,就剩这一句,这就是即“无为”还不着“无为”。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近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