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十五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5-12-16 20:38:23
关键字:如是我闻,如是,我闻,一时,六成就,无师自通,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黄念祖,正文,经,保任,本觉
【 点击数:1848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大家就只知道一个“任”字,忘了它上头还有一个“保”字,你开悟之后要“保任”。“心心不异谓之保”,前心和后心没有两样这叫“保”。要起便起,要坐便坐,叫做“任。没有一点造作,两个字合在一块。所以都是如此道理,“能仁”、“寂默”、“保任”,一切一切。你把它搞到一边去了,老兄是入地狱如箭射。这个就是“能所”都忘了,就暗合道妙,你就用这个法教导众生能够成佛,你不就是用这个平等法吗?这不就是无作吗?这有什么作?他能所都忘了,他也无所有,他什么都没有。所以就是以这个平等法教导众生,这是第二个含义。

  第三个含义,表示如来所成的正觉。诸佛都是,“佛佛道同”,没有哪个佛大哪个佛小、哪个佛高哪个佛低,“故曰平等觉”,第三个含义

  第四个含义,就本经说,这个“平等觉”就指的阿弥陀佛。

  现在这四个含义,在我们的经题里头都有。

  最后一个字是“经”。“经”就是线。

  “梵语修多罗。”也可以译成“契经”。“契”就是契理、契机,现在简化了,就称为“经”,名“线”

  “经”它就包括四个字,就是“贯摄常法”这四个字,既是“线”的含义,也是经文的含义,很合适的。

“  贯摄常法”,“贯”是贯穿所说的理,贯穿这个本体;“摄”是摄持一切众生,所化的众生。“经”就是要度生。“常”是古今不易,今佛所说,也是古佛所说。所以有好些人现在想创新,好像他就要比释迦牟尼佛还高明一些,比古佛也高明一些,他一高明那就不平等,那就不是佛法,古今不易。

  “法则近远同遵。”“法”,法则。咱们公布一部宪法,你说云南就不听,不行,近远同遵。所以“贯摄常法”,这是“经”字的含义。这样就把这个经题每个字所包含的意思,而且全经的大旨在这个地方也都透露出来了。

  再有,这个经有“人、法、喻”。可以分成七类,一种是单一个人的,《阿弥陀经》就是单个人,没有“法”,没有“喻”。

  《大般若经》,“般若”是“法”,没有“人”,没有“喻”。

  《梵网经》,“梵网”是譬“喻”,没有“人”,没有“法”。这是单一的。

  复,就两个。《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人”,“般若”是“法”,这里没有“喻”。

  《妙法莲华经》,“妙法”就是“法”,“莲华”是“譬喻”,没有“人”。

  《菩萨璎珞经》,“菩萨”是“人”,“璎珞”是“譬喻”,没有“法”。

  《大方广佛华严经》,“佛”是“人”,“大方”广是“法”,“华严”是“喻”,“人、法、喻”都有。

  我们这个经也是“人、法、喻”都有。“佛”是“人”,无量寿,佛是咱们土的教师,无量寿是彼土的教师,两土的果人都在内,这是“人”;“庄严、清净、平等、觉”是“法”,“庄严清净平等觉”这完全是“法”;“大乘”就是“譬喻”。刚才说这是工具,做为譬喻,运载,运载一切,能乘的也大,所乘的也大,就相当于《法华》说大白牛车。这个是“人、法、喻”。

  再有是教、行、理”。佛经都是从本体上建立法门,从理体立“教”,从这个“行”,从你的修行才能明显显示出这个本体,也从“行”显“理”。现在我们要是说这个经题中的教行理是什么?经题中的教行理,“佛说大乘是教”,佛来讲大乘这是教,“庄严、清净、平等、觉是行”,你应当去庄严自己、庄严众行,你应当清净、要平等觉。

  “无量寿是理。”这就是说“教行理”。“无量寿”表示“三际一如”的法身常住,众生本具的佛性,也就是“是心是佛”这个是心的本心,所以它是“理”、是本体。

  “佛说大乘是教。”它是根据无量寿的本体,指出以大乘为譬喻,来宣说众生得度之法,成了这个经,所以“佛说大乘”就是教。

  “从教起行。”起行是“庄严、清净、平等、觉”,就是教化,佛所教化我们的妙行。

  我们拿一句阿弥陀佛来庄严我们的自心、清净我们的自心,就是依教来修行。等到像《大势至圆通章》“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以《大集经》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

  念佛不但是禅,而且是“深妙禅”,而且是“无上深妙禅”。大势至菩萨就用这个法门,而且是跟五十二法王子同时宣说这个成就的经过,就是一句阿弥陀。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需要任何其他的方便,就这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自己就心开。“开”是开明本心,这就是显出本具的“平等觉”,这是从“行”显“理”。“行”,你念阿弥陀,你心开就显出“理”,从“行”显“理”。再有,你往生之后,你悟了“无生法”,你从体起用,又来广度众生,拿这个平等法来教化众生,这又是从“行”来显“理”,从你的教化来显这个“理”。

  拿这个经题配三大,体、相、用。

  “则无量寿体大。”法身的本体。

  “庄严清净是相大,平等觉是用大。”可以平等普觉一切,不分你的根基,普度。以前我说过,连动物都得度,连地狱中的众生,地狱中的众生如果不停地念佛,一旦他业满出来之后,他马上证得清凉华菩萨,用“大”所以我们净土法门着重,它殊胜在“用”上。其实法法都平等,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这方面要偏赞一点?它就是在利他方面,普度,适合大家的根器,所以它和别的法门不一样。

  底下再把这个经题说一说。

  “无量、清净、平等、觉即阿弥陀佛。”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经题来配合“三觉”。

  “无量寿佛是我本觉。”我们念佛就是念我这个本觉的佛,阿弥陀佛是我本觉、是我本心。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是什么?“以庄严自心”,这是什么?开始觉悟,“是名始觉”。

  所以《净修捷要》,阿弥陀佛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始觉”合“本觉”就是“清净、平等、觉”。所以这个“阿弥陀”、“无量寿”就是我们的“本觉”,我们从这个“本觉”起,我们念佛来庄严自心、清净自心,开始觉悟,而最后趣到“究竟觉”就是“清净、平等、觉”。所以是配三觉也可以,也可以倒过来把“平等、觉”作我的“本觉”,我们起心念佛来庄严自己,这个是“始觉”,而最后证到“果觉”,那就“无量寿”,从两头说都可以。

  总之这个经题它的妙义是辗转无穷,都在一题之内。《圆中钞》说:“闻首题名字,获无量功德。”你听到经首题目的名字,你得到无量的功德。幽溪大师《疏钞》说,他并且引证,这个话在《金光明经》中,许多大乘的经典里头都是这么说。所以这个经题是很重要。这就把前头的九门今天就结束了,下一次从“如是我闻”开始,正式讲经文了。今天就到这儿。

 

正 文

 

  今天我们就到了本经的正文,正式我们一起来参学这个经的本文。

  经”,我们一般把它分成三部分,一上来是“序分”,中间是“正宗分”,之后是“流通”分。

  这种分法古德观点也不十分一样,有的就把所有的重要内容全都放在“正宗分”里头。?益大师的观点,他说都有重要性。他做了一个譬喻,他说:

  序分”像人的头,眼耳鼻舌这五官都在头上,很重要,这有内容。

  正宗分”如身体,身的五脏,心肝脾肺肾、肠子,都在身体里头,主要的这些机能;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这一切都在身体里头。

  流通分”如手足。

  你有脑袋、有身体,你没有手、没有脚,怎么行动?!因此这三部分各有其重要的内容和任务。

  我们就学习?益大师把这个经分成三分,根据这个原则分的,而这个原则和咱们中国的古德分魏译本的分法也是一致的。们把第一品到第三品做为“序分”;第四品到四十二品是“正宗分”;这以后到四十八品是“流通分”。

  在“序分”里头又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通序”,一部分是“别序”。

  “通序”就是每个经都有的,所谓“六成就”,“六成就”底下要讲;再一个是“别序”,“别序”就是每个经和每个经不一样的

  通序”是各经都是同一规律,都有的;别序,那就不一样了。

  《阿弥陀经》是佛不问自说,没有人提问,佛就对大家说了,大慈悲!因为当时的听众问不到这个地方,不会问,所以佛就悲悯,不问自说。这是《阿弥陀经》的因缘

  《观经》是韦提希夫人,儿子不孝要杀父杀母,所以大悲请佛救度,这个因缘而说经。

  咱们《无量寿经》就是佛放光现瑞,阿难叹为从未得有,今天现这样的瑞相,这是什么缘故?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经很特殊。阿难跟佛这么久,他都是见所未见,因此而提问,佛现这个瑞相必有因缘。佛就给他说出法藏比丘,阿弥陀佛的因地如何修行、如何发愿。这一段就成为咱们的“别序”,这是本经所独有的,这是“序分”

  现在我们先看“通序”。

  “通序”就是本经一上来最前的两品。

  咱们先看头一品“法会圣众第一”,从“如是我闻”到“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这一段就是第一品,我就不读了。

  下面,我们说过是“通序”,就是各经都是如此。

  “通序”怎么来的?这是由于佛在涅?的时候,阿难很悲伤。很悲伤,阿?楼陀就教给他,说你光悲伤有什么用?你现在应该趁这个时候问佛,你要问四件重要的事情,教给阿难。

  一件事情,就是“一切经首,当置何字?”在佛死后,佛的一切教化当然都要会集成为经典,都成为“经”。“经”的最开头要摆哪些字?阿难就问了,佛就说,“当置‘如是我闻’,佛在某方等六事”所以,“如是我闻”是佛告诉阿难,一开头就这四个字。底下还有,就是佛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当时还有多少人来参加,就跟现在一样,时间、地点、条件,要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把这些要谈清楚证信,确有其事,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发生的、有多少人参加,共同证明这个事。这个叫做“通序,叫”六成就“

  “六成”就包括什么?一是“信成就。“信”就非常重要,底下我们要讲。没有“信”字,一切都没有办法,你要是没有信心去看经典,你最多只是得一点佛学。入宝藏,“信”是如手,没有“信”你拿不着东西,进了宝藏你也是空手而回。“闻”,这是从佛那听到的。所以先要“信成就”、“闻成就”然后时成就”、“主成就”说法之主是谁,这是主中之主,再有“处成就,在什么地方,再有“众成就”,当时听法的有什么人,这六件事情,这六个要是都具备,这个可以“证信”,佛就告诉他应当这样。

  “如是我闻。”这个“我”字是谁?就是阿难。很简单的话来说,“如是我闻”应该是“我闻如是”,就是最初的话是“我”从释迦牟尼佛那所听到的就是这样的。底下说的“证信”,我从释迦牟尼佛那听到的就是这样。这说得很简洁,就是这样,意思也很深。

  底下我们再一点点来讲。

  为什么要这么说,要说是阿难从佛那听到的?因为阿难他又重新说经,他升大座,他重说,重说这时大家就生一种怀疑,一个怀疑佛又重生,佛涅?又活了,像耶稣复活,疑心佛又复活了;第二又怀疑,想到这是阿难成佛了,不然他何以能登座说法?!第三就是他方的佛来示现在说法。当然大众对于阿难重说,大家有这些想法。阿难一开头告诉“如是我闻”,那是我从释迦牟尼佛那听来的,是阿难听来的,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这三种疑就破了。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有人就会想到,佛成道二十年以后阿难才出家,佛的堂弟,又过了十年才做为侍者,因为做为侍者才能听到佛所说的一切法。有的时候是这个会参加,那个会不参加。做为侍者,佛说法三十年后他才当侍者,三十年以前佛所说的经,阿难何能说为都是“我闻”?这个怀疑很有理由,佛都说法三十年你才当侍者,你所听到的是三十年以后所说的,怎么一切经都说是你闻?

  这有三个解释,第一个是“辗转闻”。像《报恩经》就说,“阿难所不闻经”,没有听过的经,“从诸比丘闻,或诸天子说”。从其他的师兄弟那听到,可以从天帝,他们都来听经,他们可以说,这是《报恩经》说的。

  第二是“佛重说”。佛对于阿难重说一次,也在《报恩经》。当阿难得到佛的命令叫他当侍者的时候,他求三个愿,他说佛叫我当侍者,我要向佛求三个愿,其中第三个愿就是“所未闻经,请佛重说”,我没有听到过的经,请佛为我再重说一遍,佛答应了他,所以第二个就是佛对他重说。

  第三,“阿难自通”。我们不要小看阿难,在《金刚华经》,“阿难得法性觉自在三昧”,得了这个三昧。

  “所未闻经,自能忆持。”阿难能够忆持十方诸佛所说的十二部大经,还不光是释迦牟尼佛说的经。所以第三就是阿难自通这个依据出于《金刚华经》。这三说不妨都同时存在,所以这个就没问题了。

底下就把为什么要这样说,以及“阿难如何能够说是我闻”,这些个作用和可疑之处解释清楚了。

  如是。”这两个字是什么?就是在“六成就”里头是“信成就”,因为这样一说大家就会信。在六种成就居为首位,这个“信”字。在《智度论》,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佛法如大海,要有信心才能入,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你要真正的信了之后,现在经你不懂,你一遍一遍看下去,你看一遍和一遍不同,跟别的学问不一样,没有师,可以自通。你就这么看,“信为能入”。

  “又《华严经》说:信为手”,如入宝库,“慧为目。”智慧是眼睛,你没有眼睛看不着,你光是看着了,怎么拿?靠手。“信”是手。所以这非常重要。

  “如人有手,至珍宝处,随意采取。”可见“信”,即是入法的初门,入法以此为门,最初之门,除了这,你进不来。同时,因为他信才能入,你入法就得靠信。同时,“又为摄法之上首”,最重要的。你要摄这个法,要消归自己,不是鹦鹉学舌。现在许多人总会说,所成就的不过是鹦鹉学舌,就搬弄着说说,那是没用的。你要消归自己,成为自己的,就摄法了要靠信,上首。所以说,“才入信门,便登祖位。”这是大信、彻信,刚刚进了信的门,你就登了祖师之位。

  所以实际上我们今天在学佛,主要的就是在增进咱们的信心,这也是个无止境。大家都做了将相所不能为的大丈夫事,都已经出家了,难道说不信吗?但是此中还有无量的可进展之处。所以“信”有“六信”,有“浅信”、有“深信”,才入信门。真正入了信门,便登祖位。首先讲这是“信成就”。

  再细一点说“如是”意思是什么?就是指你所闻的这个内容它的本体,就是它的法体,它的本体就是实相的本体。因为实相微妙的道理,从古至今是没有变异,没有什么叫发展,你所发展的只是它的一些见话门头的方便;没有什么叫创新,你要创新就是魔说。佛佛道同,古佛所说,今佛还是这样说。

  所以现在大家懂得求新,要有所创新,你创去吧,那你所学就不是佛法。因为古今不变,所以叫做“如”、“相如”,古也“如”,今也“如”,未来还是“如”。你当然有种种不同的说法,那魔总是有的。那不同的说法,那就很肯定,不是佛法。你说魔多难听,不好听。为什么叫“如是”?是如这个实相之理而说,就是“如”,跟着“如这个实相之理”。因为你既然“如了实相之理”而说,所以是“是”,是就不是非。所以是非、是非,怎么叫是?因为你这个是实相的本体,它怎么能不是?!彻古彻今都是这么说,就是“如这”个实相的妙理,所以叫做“如”;所说的就是妙理,就是“是”。所以“如”是两个字含义就很深。

  再说,“实相的妙理”是什么?就是当前你本人一念本心的“自性”。这个自性本来没有生灭、本来没有染污、本来没有增减,也没有去来。

  “湛然常住。”就在你正当烦恼时,这个心还是“湛然”,是常住,没有变异,所以叫做“如。”依这个心(自性)来念佛、来求生净土,你能念的是什么?是你这个一念心(那就是实相的心),你所念的是实相的佛(佛当然是实相所显现),所生的土(到极乐净土)是实相的土。

  常寂光,常寂光不就是实相吗?!常住,寂静,而有无量的照用,生的土是实相土。所以“能念是实相心,所念是实相佛,所生是实相土,咸为实相正印之所印”,都是实相这一颗正的法王的法印所印出来的

  所以,?益大师说什么叫“如是”?“决定无非,曰是”。这决定没有不对,所以叫做是。所以这是经的含义。像我这么说,我所从佛那听的法就是这样的,这句话也就过去了。但是咱们这么细细的一说,这里头就很有可值得参究的内容。所以一般常常有人说净土宗浅,其实净土宗是圆教,称为圆中之圆,你怎么能说浅?!所以可以这么说,凡是说净土宗是浅的,只能说明他自己对于净土宗理会得非常浅。

  这就是“信成就”,决定无非,你信,是不是?“如是”,古佛也这么说,今佛也这么说,未来的佛还是这么说。

  底下就“闻成就”。

  “我闻。”是“闻成就”。阿难在结集的时候,升座头一句话就说“如是法门,我从佛闻。”这就是“如是我闻”,就这个,如是法门我从佛那闻到的。

  “我者自我。”就是阿难自称。“闻”是阿难所亲自听到的,拿这个来告诵大家,让大家证信。我今天对大家所说的,是我亲自从释迦牟尼佛那所听到的,就是这些,就是这样,让大家来信。不是阿难自说、阿难臆造。

  这里头有个很好的问题,就是“圣人无我”,《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阿难头一句话就说“我闻”,还有个“我”,怎么回事?这就叫“不坏假名”。你在这个世间都是“假有”,所以假名不能废除,你废了假名就无可说,就没法表达。因为你所说的都是实相。

  “实相无相,故非同于凡夫之有我。”所以阿难说“如是我闻”,因为说是实相,实相就没有凡夫的这个“我”。

  实相无不相,实相无相,你单是这一句话,又跑到一边里去了。所以转入阴山背后,枯木崖前歧路多,很多人用功用到一念不生,就这么枯寂,在那入枯木定,这个很多歧路,不是好事。

  “实相无不相,故非同于二乘之无我。”“二乘”指的阿罗汉,灰身灭智,那无我,他这个人我的我就没有了。所以阿罗汉证到这个“无我”,他就真正出轮回、出生死了,分段生死没有了。所以阿罗汉称为“圣人”,但是他不明白第一义谛,他“无我”。实相无不相,所以也就不同于二乘的“无我”。

  我阿难随顺世间,用这个假名称为我,就合乎第一义谛,不同于凡夫之有我,不同于二乘之无我;而说我,我只是个假名而已,假名称而已,那就合乎中道。而说没有我是空谛;在这世间都认为是有我,这是个假谛。即空即假、即假即空就是中谛,中道第一义谛。所以仍然说我。

  又《观经疏》里头说到,“无我则无闻”,没有我谁听?“无闻则化道绝”。你没有闻、你没有说,你不能再往下传,化道就绝了。

  所以“为传化不绝,假名说我”,为了这个法能够流通。所以我们很多来说都是有这些方面;真实说,佛说法四十九年,还未曾说着一字。所以我们知道,我们今天这种传说只是为了“传化不绝”。在这里头大家要从“言说”了解“无言说”的意思,才是真正解了如来的真实义。

  “我闻。”“闻”是耳根的事,现在不说“耳闻”,说“我闻”,是什么意思?就是用“我”字来统一切诸根。拿这个总的,这个“我”是总相,“耳”是别相,说个总相的“我”来代替别相的“耳”,所以说“我闻”。

  “以上如是表信顺。”“信”就是这样的,这是“信”,决定无非,顺乎这个正理,这是“信顺”,我们要信,还要顺。顺者,信了之后就要顺乎这个佛教,不是说我相信是这么回事,但是我不愿意顺着它这个道理去思惟、去做。我信他说得对,这种事也常有,那还不够,你信还要顺。

  “我闻表师承。”师承很重要。所以《圆觉经》说,咱们凡夫你怎么能够来学习圆觉的无上之道,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找到一个善知识

  善知识怎么找?《圆觉经》讲得非常好,大家应当看看《圆觉》。所以这个“师承”很重要,“我闻”就代表“师承”。但是释迦牟尼佛这传承,跟阿难说,这是“师承”。我现在所闻所说都是释迦牟尼世尊他的金口所宣说,这个传承是有来历的、有根本的,所以不是另外之说,也不是我自己从心里造出来的。

  “一时。”没有说某年某月,只是一些经谈个“一时”,这就妙极了,跟现在科学的观点就十分的相合。有些解释是古代的解释,因为古代科学没有这么发展,但是原则就比现在的科学还透,就是这个“时”不是个“实法”。所以爱因斯坦,他现在才得出相对论,咱们佛法里早就有,时间没有一个“实法”,这个长短是随你的心的。牛顿就不懂这道理,爱因斯坦他懂,懂得一些,初步的懂得一点点。科学界慢慢的会多懂一点。我说将来欧美的人学佛法他要靠科学。咱们中国人学佛法接受得最好,因为咱们中国有孔老,有孔子的学说、老子的学说,都很高深,孔子偏于世间,老子偏于出世;将来欧美他们来接受,靠科学。

  随你的心,“延促同时”,长,一万年是“延”;“促”,一秒钟是“促”,是同样的时间,三大阿僧?劫那就无数的劫了,跟这一念没有两样。《疏钞》说得很好,为什么经里头只说一时?

  “或说者得陀罗尼。”陀罗尼比三昧还高。“三昧”,你必须入这个三昧,你才能显现出三昧境界中你的智慧光明、你的功德威力,你不入三昧就不行。得陀罗尼,无所谓。得了陀罗尼之后,你不管干什么,你陀罗尼不失。说者得了陀罗尼,他能一?那之间,“一字之中,说一切法门”。

  这个时间,他一?那,他就可以起一万万年的用处,你一万万年要做的事情,他这一下就完成了。我记得第一班他们同学,因为看见释迦牟尼佛出家的年岁有的说法不一,他问我,他说能不能找到一本最可靠的佛的传记?我说各人所见不一样,你可能一定把这个年头,像咱们世间考证科学似的,把这个年序(现在很多人都是这么做的),根据这个再来判断是真是假,这是荒谬绝伦,哪能跟你这个粗浅的见解去判断?!见长见短都不一样。

  智者大师不是说,释迦牟尼佛还在说法,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你要考证什么去?所以只能说佛涅?、佛的舍利,那是显现而已,那是一种幻相;真实的,佛在说法,灵山那说法还在,还在那正说。

  “或听者得净耳根。”所谓五根得耳根净,他在一?那听到一个字的时候,他能了解一切法。或者说者用很少的时间,而听者觉得很多;或者说者时间很多,而听者一?那他就领受了。这一会之中也不一样,见佛身也不一样,都不一样,所谓各个不同,有的看见佛无量相好庄严,有的看见佛就是一个黄面比丘,还有一个人看见佛是块黑炭,业力很重。你也可以考证,佛到底是黑炭,还是黄面比丘,谁说得对。现在很多聪明人,尽做傻事

  所以,或者说者有神力能够延促随宜,听的人根器也利钝不一。三乘凡圣所见佛的报身、化身,佛的年岁长短,成佛的久和近,“各各不同”。所以现在还用这种很粗糙的一种科学方法去考证,这根本是缺乏信心。所以我们怎么办?只能够说是佛跟弟子师资机感相遇、相会、相投,说、听都圆满,这个叫做“一时”。所以说只能叫“一时”。这是莲池大师的说法,在《疏钞》里面。

  《佛地论》讲,“说听究竟,总言一时”,说和听都究竟了,总之就叫做“一时”。

  “是故经中不言某年某月,但以师及弟子机应和合。”就是感应相和合、说和听的事情圆满了,叫做“一时”。

  我们再说一点,经中它不举年月日,各地的历法也不一样。而且我们中国的历法也不一样,《周易》说的六月实际是八月,有的建“子”,有的建“寅”,现在咱们这建“寅”,以寅月为正月;有的是以子月为正月,那就不一样,以子月为正月就是十一月当正月。所以《易经》上说的跟现在差两个月,历法不一样。

  而且这个世界时间也不一样。经上说四天王天一天是人间五十年。四天王天是最低的天、最矮的天、最近的天,最接近于人类的天。我说它低,因为它最接近于人类,比人高不了多少。它的一天就是人间五十年。

  我们现在科学,太阳也围绕着中心,银河有个中心,它也是有公转。它围着它的中心转一圈,也就是太阳上的一年。太阳上一年相当于咱们地球上多少年?相当于地球的二万万年。所以太阳上的一年就等于地球上的二万万年。那这天体还要超过太阳还不知有多多少了。

  再说一步,就是这个“时间”并不是常数。相对论,当这个速度很高,接近于光速的时候,时间是变的,就是科学上说时间是变的,随着速度而变化,不是个常数。我们学物理,速度等于什么?距离被时间除。所以你跑百米,你跑了十秒,那你的速度是什么?你每秒跑十米,平均速度。当然这个有快、有慢,但是平均速度每秒跑十米,这是你的速度。但是每秒跑十米它必须有一个含义,这个秒是固定的,不然这个秒是可长可短,这个毫无意义。所以这些科学就把时间做为一个定数。这个只有在速度很低的时侯是可以成立,但接近光速的时候时间是变的。时间接近光速,那极乐世界到我们这,天人往返,那早超过光速了。

  所以爱因斯坦有句话很好,时间、空间、物质这些东西都是属于人类的错觉。所以我们要破这些概念,所以称为“一时”,“如是我闻”。

  底下就是“佛”,佛是“主成就”。这是“六成就”中最主要的。不是佛说,别的说我们就不去研究了,耶稣说、穆罕默德说我们不研究了。受了三皈依的人,你专门学习穆罕默德说,你就连佛教徒都不是了,你不符合三皈依,是佛说。

  “佛”这个意思就是“佛陀”,译成华文就是“觉者”,“自觉”、“觉他”、“觉行”都圆满。因为“自觉”就不同于凡夫,凡夫是“不觉”,所以“自觉”就异于凡夫。“觉他”异于二乘,阿罗汉他们自了,“独觉”就是自己觉悟,没有“觉他”。所以“自觉”就超越凡夫,“觉他”就超越二乘,“觉满”就超过了菩萨。菩萨是自觉、觉他,但是他没有圆满。所以就超过这一切,超过一切凡夫、超过二乘、超过菩萨。

  “三觉俱圆,众圣中尊。”所以称为“佛”。又称为智“者”,“智”就是觉悟的意思。

  “智无不知,所谓得一切种智。”后头说有广大种种智,有五种殊胜的智慧,都是觉满之义。

  “在本经中。”这个“佛”字,就是指的“释迦牟尼佛”。“佛”本来是通号,但是这里头我们不言而喻,  “一时佛在”,这个“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

  “在王舍城,耆?崛山中。”这是“处成就”,地方,在这个地方。

  这个“王舍城”有两说,一个是旧城,一个是新城。古人就有不同的说法,现在我们看是旧城,因为《智度论》里说,佛涅?以后,阿?世王因为这个城里的人少了,所以另外筑了一个新城,舍了这个大城,在旁边做了个小城。新城是佛涅?以后的事情,因此佛就不可能(在佛在世的时候)在这个新城说法。这个证据很够了,是不是?

  底下我们这个经中还引了其他的证据,我们现在的时间宝贵就不说了,这一句话就够了,新城是佛涅?之后才出现的,只有在旧城说法。所以这一段就是在王舍城。

  底下,《法华论》说,“如王舍城胜余一切城舍故”。在印度的时候,当时王舍城超过其他任何城市,所以在这一城说法,也表示这个法门是最胜,这是《法华论》的观点。说《法华》是在王舍城,就表示这个法门最胜,我们这个经跟《法华》是一致的。所以《法华》的奥藏、《华严》的秘髓都在这个经中。

  在当初印度分为五天竺,五天竺有十六个大城,王舍城是最大。后来,你看佛死了之后,他那个国王嫌城太大,另外做个小城。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城里头说《无量寿经》,也就表示这个法门最殊胜。

  底下《大宝积经》的论我们就不引了,这个意思已经够了,将来有愿意详细的可以看书。

  “耆?崛山,是王舍城外五山之一。”据《净影疏》说,这个山可以翻为“灵鹫山”,因为这个山有灵仙所住,所以称为灵;也有很多鹫鸟在这,所以称为鹫。又这个山顶长得像一个鹫的头的样子,所以称为鹫头山。

  《智度论》又说,它说这个山在五山之中(城外有五个山),这个山最好、最胜,因为这个山上的精舍它离城很近,它又很难上。近城,所以他就到城里去乞食,乞食于其城中。

  所以我们常说释迦牟尼佛不要一文钱,他并不求要资财,他也不想要拉你一张选票,他教化我们都是为了度脱我们,他自己是不积储资财的。所以天天到吃饭就日中一食,到城里去乞食,给大家种福近城,他就是乞食容易,很近;难上,俗人就不大好来了,他都是专诚的人、精诚的人才来,很难上,杂人就不多。所以在这个地方。

  第二,这个山是一个有福德的吉祥之处。这个地方有时也很重要,一个吉处。所以我们有时候到个地方就觉得很愉快,有时一到那个地方就觉得很不舒服,所以环境有时影响。人杰地灵,地灵人杰,地灵也可以使人杰,所以地方很要紧!很多圣人都喜欢在这待着,这是第二个理由。

  第三个理由,是“三世诸佛的住处”。“三世诸佛”都在这个地方,过去的佛也喜欢在这待着,现在的佛也是如此。

  第四点,这个地方很清净,又有福德、又闲静,是一切诸佛所行之处,十方诸菩萨都赞叹恭敬。刚才说“三世诸佛的住处”,所以十方的菩萨都赞叹恭敬,一切护法神(八部大力众神)都护持保护这个地方,恭敬供养,所以很多大乘经都在这个山上说。

  第五,这其中有无量的智慧、福德、力大的菩萨,到这来见释迦牟尼佛,礼拜、恭敬、听法。所以《大智度论》这引出五个原因。《法华论》就说,“耆?崛山胜余诸山”,胜过其余的山。佛在这说《法华》,表示这个法最胜,佛也在这说《无量寿经》。这就是“处成就”,“处”很好,最为殊胜,在印度当时最为殊胜。

  底下是“众成就”。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只是说了一个比丘,在底下补充了比丘尼,还有优婆塞、优婆夷。在第二品的后头补了,“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所以加在一块是两万人。所以说两万人的大会,超过余经;还有“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天人来了。在经的末了,还有“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那就说这一切也是都在会里头了,都是众。

  所以“众成就”就包括不但这一品的“万二千人”,还有第二品末的“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天人”,还有经末的“一切菩萨、声闻、天龙八部”,这都是“众”,这“众成就”。所以说这部经的时候大家同见极乐世界,在这个后头,这是非常重要的。佛说你看见了吗?当时二万人(这是说咱们地球上的人,那些天人、天龙八部,那些诸大菩萨是他方世界来的,没有说在内,就说咱们地球上的人就是二万)。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近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