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第十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5-12-04 15:14:41
关键字:黄念祖,五时,五教,四教,带业往生,四种念佛方法,细菌,佛学家,无住生心,一心不乱,器,
【 点击数:2011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出这个旃檀树之后,整个林子就不臭了。前头这个事我当初就简略了,我引文字不愿引得太多;写,亦复如是。跟着上文说的,说那个臭林子有一棵香树,臭林子就不臭,反而变成香的。念佛的心也是这样,就是你心里头种种就跟臭林子一样,但是你一念佛,它就变化了众生念佛的心也是,在生死之中、在苦恼之中,你念佛的心也就是这样,你这片臭林子里头出了一棵香树。你就是老念。

  “定生佛前。”一定可以生到佛的前头。生在佛前就是生到佛国、生在佛的左右,不一定说在前头,在哪都可以。“定生佛前”就是生到有佛的国土。

  “一得往生。”一旦得到了往生。

  “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一旦得到往生,你就能够改变一切的恶,成大的慈悲,一切恶都变成慈悲。这个地方,就是我说那个“带业往生”,我们这个证据很多,我已经找了好多证据,这个证据又是一个证明,我们随着这个经典给大家讲。

  现在成为一个争论,这位先生他就说佛经里佛没说“带业往生”。他是什么?他是宣传密宗。现在很多密宗,他们碰见许多学净土宗的人(我们这个“带业往生”,我不去修你那个密,那多麻烦,要灌顶、修法,什么什么),他就觉得要把净土宗的人破一破,你们这个“带业往生”,他辩论,他说你这是不可能的,佛没这么说。你看看这个话,经典中我能找五、六处,咱们一个一个来。

  “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就是你在往生之前你的恶还都有,是不是?恶不就是罪业、就是惑吗?!恶还不是业是什么?所以“带业往生”,你看这恶还没改,带着去的。可是往生之后,到了佛前就可以“改变诸恶”,是往生之后改的。不是改了之后往生的,是往生之后,这个大有分别!你要都改了才能往生,那就不叫“易行道”,跟别的一样了。你要见惑没有、思惑也没有,业也都消了,那你本来也可以证阿罗汉,你也脱生死了。这个不是,你还是有。所以弥陀四十八愿里头,你不复再入三恶道,这句话也就是说你还有这个业因、还可以入三恶道,但是往生之后,佛的愿力加被你不再堕三恶道。

  这“带业往生”,有人说叫我写,我说我不写文章,但是要大声疾呼。这个“带业往生”咱们要有信心。而且这是一个正见,我们要是曲解了这些,而且去宣传这些,就叫做“谤法”。而这个谤法之罪底下也要说,这个是过于“五逆十恶”。有的是不自觉的,有的是自觉的,“自觉”的当然罪不可恕,“不自觉”的也是很重。所以这些地方我们要很小心,不能跟着。辩论了半天,这个问题还是个问题,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再借机会说。

  大慈至孝的本师,劝父亲的话,只劝念佛。而且说了,父亲提出来要学别的,佛不同意。可见其他的行门不是不殊胜,但不是凡夫所能修的境界。

  “唯有系心念佛法门。”持佛的名号、持佛的咒语。

  “最是应机,但能依教念佛定能往生,一得往生便能转恶成善。”而且“带业往生”,你这个罪业、疑惑都带着,还是个凡夫,所以去的是凡圣同居土。并不是叫你超凡入圣才能往生,你如果能入圣你是超额了,你就不是凡圣同居土,你是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不会叫你屈才的。但是更要紧的是你能生就很不容易,能生就是这个学校你很容易考进来,特点就在这儿。

  上面释迦牟尼佛劝父王的话,“谓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系念不止”。这个念佛是什么念佛?有四种念佛: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这个里头最方便、所最能行的还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就是念一句圣号。善导大师的话,“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但念阿弥陀佛”就是持名,念这四个字。别的就叫做“竖出三界”,虫子在一个竹子里头,要顺着一个节一个节的爬;这是横着出来,咬一个地方,咬通了,就通了持名,所以是易行道,径路中的径路。

  观像念佛”就供一个圣像。但是这个像要是面前没有,像过去那十年动乱,都给你搬走了,你没办法。我家的佛堂一度都搬空了,现在又回来了,但是搬空的时候你就没办法了。所以观像它有这个困难,你不能老保证,你要去旅行什么,你有时候就不方便;生病等等的,住了医院,都不好办。

  “观想念佛”观想一个莲花上有八万四千瓣,一个瓣有八万四千个脉络,脉络放多少多少光。你说众生,你现在想一个莲花是八万多瓣,把这八万多瓣你怎么想?境很妙,心很粗,它是定中的境界,你不能入定、你不能作观。所以“观”是定门的事情,也不是凡夫都能行的。

  “实相念佛”就是要离开这一切一切的二边,生灭、有无、能所、言说名字、能心所缘的等等相,专念自己的本性天真佛。这都是勉强说,这个语言文字不能尽,我也不需要多加解说,多加解说也还是语言文字。

  总之,《圆觉经》的话,“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你还没有出轮回,你要想了解“圆觉”是什么,这个“圆觉”它的本性就随着你这个心它就流转,你要想免除轮回没有可能性、没有是处,都是不是;就是你所体会的“圆觉”就随着你的心它就转了,就不是本来了。所以你所体会的“圆觉”非真“圆觉”也,乃是你心中的妄想中的一套东西而已。

  “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何况众生轮转六道之中,生生死死这个污垢之心都没有清净,你要观佛“圆觉”的境界,你不旋复、你不颠倒,你不可能观。所以观实相不容易,《圆觉经》就说清楚了。

  佛又打个譬喻,我没有引证原文,但是这个话是从经里来的。这个“太末虫”就指的细菌,所以佛老早就知道有“太末虫”,极微末的虫。

  细菌,我们要到不久前,近两个世纪才知道,用大的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佛在二、三千年前就知道。

  “太末虫处处能栖。”哪都能待。

  “而不能栖于火焰。”所以那个针拿火一烧就是消毒,众生救伤,拿那个布什么的在火上烤一烤也是消毒,它那个细菌在火焰上不能生。众生的心,也是“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

  所以有许多专门要来钻佛学的人,他就没有注意这些话,这些话佛就给你授记了,你这个心到不了这儿。你靠研究学问的心,你这个妄心、你这个意识、你的分别识在那作用,你搞了半天还是个佛学家,你对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如来佛的真实义还是一窍不通。

  所以佛的实相,圆觉本性,“虽然众生本具”,但是因为你的妄心,念念是生灭之中,你观不到,你不能理解。所以不可思议的,“不可思”,你要靠“思”去知道怎么行,那叫“可思”,怎么叫“不可思议“。

  所以《观佛三昧经》佛告父王,“念佛法门于诸法中称为径路”,四种念佛都称为径路,可是“持名念佛”更方便,是“径路中的径路”

  底下,这四种看着是持名容易,而实相最难,可是这个巧妙之处是什么?如果是个圆人,有圆解的人看来,“称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你刚刚迈第一步,这第一步就是到家,这个是很微妙。这么看来,“持名念佛”跟“实相念佛”也就没什么分别。

  《弥陀疏钞》就说实相是什么?不是必须除尽了一切相才叫做实相,“盖即相而无相”,就在这个相上没有相,不是说这个东西都没有了叫“无相”,我就是看见这些录音机而无录音机之相。

  “经云。”大乘经典说。

  “治世语言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我们治理世间的这一切语言都跟实相不相违背。

  “云何万德洪名,不及治世一语。”为什么这个万德洪名反而不及治世的一个语言?因为实相非一切,即一切;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非咱们言思所能到。可是咱们言思也不离开这个实相,而单独有它自己的本体。

  “皆以实相为体。”所以这些治世的语言跟实相也不相违背。实在世间跟出世间也就不二,所以一切都是不二,就入了“不二法门”。

  既然如此,治世语言都跟实相不相违背,万德洪名会不是实相吗?《圆中钞》就说,四明法师说的话,说“圆极之果,所有名字,一一不虚”,最圆满、最登峰造极成就之果,究竟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觉的佛,这个名字都不虚,是“究竟成就”。佛是究竟成就,所以这个名字所召的德都是极真实。

  “世谛但有名。”没有实义。

  “第一义谛,有名有实义。”“世谛”来说只是有个名字。譬如茶杯,有这个名字,它没有实义,我一撒手,这茶杯啪就完了,它没有实义。第一义谛有名字、有实义。

  “佛是究竟第一义谛。”佛是证了第一义谛,所以这个佛名就体含万德,它也就是实相。

  “故一称嘉名,万德齐彰。”弥陀的慧日一照,众生的业障就消除了。所以他这也就说,“佛”跟“万德”,这个最真实的第一义谛的名号,这就是不二。这样的话,我们就看到了,莲池的话就是说,一切都跟这个实相不相违背,我们这个佛号也不违背,《圆中钞》有这么一提。

  而且我们可以这么看,你持名的时候,你念得很熟,一切万缘都放下了,能、所也没有了,这个时候就是“无住”,心中“无所住”,念来念去什么都忘了、什么都没有了,尘缘什么都没有了可是在这个时候,“无住”的时候,于一切万缘放下,万缘都“无所住”的时候,一句佛号还在那“朗然明白,相续不断,即是生心”,这个心还在生生不息。这本来是众生分上所行不到的地方,要达到“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要在别教的菩萨、圆教的初住以上才能达到。

  现在就是这样的凡夫,父母所生之身,具有种种缠缚的凡夫,生死的生灭之心,因为你念佛念到别的都不想了,就剩一句佛号,这样就暗合这个“无住生心”的道妙。

  不要去行,那个“无住生心”,你不行就行了。“无到而到”,不行而行,所以也没有到就到了。

  你念的“句句是佛的知见,念念是般若的光明”。所以我们念佛的人要有这样的理解,你念佛自然而然也就恳切了、也就有动力了、也就殊胜了。所以这个“念”是什么?这一句就是实相,持名念佛就是实相念佛,念念是般若放光。而且密教所说,“声字皆实相”,密教观字种。也就是《观经》,《观经》讲观佛白毫,这都是色,都是属于字,念佛、念咒是声,声和字都是实相。你现在念声、观字,都是观实相、念实相。所以这么来看,念佛跟念实相也本来不二。但是我们下手还是就老老实实念,不知不觉暗合道妙。

  底下再谈谈“一心不乱”和“一向专念”。

  我们这个经没有提“一心不乱”,这个也有根据,你不念到“一心不乱”能往生。

  我们看?益大师的话:

  “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或散或定都可以。你散乱,你或者定了,定了当然就不乱。你还有散乱,还有这些情况,你就生得低一点,“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所以我不要念到“一心不乱”还有散乱吗?没有了。

  所以不需要念到“一心不乱”,这是?益大师注解《阿弥陀经》的话。所以我们这个经不提“一心不乱”,是更明确一些,不需要去注解,只要“一向专念”就行了。你或者还是很定、很清净,或者有时候还有很多妄想纷飞,随着你这个,同居土可以分三辈九品,到了“事一心”就是方便有余土,“理一心”就是实报庄严土。

  所以“散心持名不是要定”,没有到不乱,就能够往生同居净土,这一点很重要很多人在这个地方坚持非念到“一心不乱”不可,很多老修行也都这个看法,这个看法是自己生出来的。你看?益大师的《要解》,?益大师就不是这么说,而?益大师的话印光大师给他印证了,这是《阿弥陀经》注解中最好的一部。昨天我还翻了人家给我寄来的《印光大师嘉言集》,香港、台湾那边印的,印得很讲究,皮面金字,里头就有这话,就说?益大师这个注解,释迦牟尼佛亲自写也不能超过。

  所以就说是你散念也可以往生,也能生同居净土,这就等于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的。你能念到“一心不乱”,不管是“事一心”、“理一心”,那就是更高了、更好了。圣贤的行径不是凡夫所能做得到的,必须要要求“一心不乱”,咱们这个世界上能往生的人就太少了。所以咱们以“一向专念”为宗,很明确,但是强调“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不容易,没发的赶紧发,已发起的要增长。密教的关键就是在“发菩提心”,不是有其他的什么秘诀、有什么特殊的巧法,关键就是要劝导行人“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念到“一心不乱”,这是《大经合赞》的话;你不能专念,专念还做不到,你更难于一心了

  “故知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全显两土。”极乐与娑婆两土的导师,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的本心,也是十方如来的本心,也就是弥陀无尽的大愿、大慈,力用难思的果德。所以不需要念到“一心不乱”,散乱心,只要你“信愿持名”,我们这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都可以往生

  而且“凡圣齐收,利钝俱被”。乃至于五逆十恶、饿鬼畜生,能够发心念都能度脱。

  地狱中的鬼念佛,我听先师夏老师说的,地狱中的鬼老念佛,等他业报满的时候,他一出地狱就成为清凉华菩萨所以就是说都得度脱,连鬼、连畜生,畜生上次说的老鼠,夏老师那个老鼠跟着念佛、绕佛,那不是很明显吗?!畜生。

  “广被一切含灵,普惠真实之利。”一切含灵都让得到真实的利益。

  “大恩大德,大愿大力,度生大用,微妙难思。”只有这样,一切都能得到普度,一切都能得到真实之利。

  “如是方称如来本怀,才是究竟方便。”所以方便为究竟就是如此。

  我们上学期虽然讲得少一点,但是这一部里头最主要的东西讨论过了,而且是个总纲。为什么要说这个经?说的经很多,要说经有个因缘,但要说《无量寿经》又有它的因缘,为什么?这就是“教起的因缘”,这是我们第一部分讲过了。

  这个经我们碰到,我们先要问它这个经是以什么为“体”,这些文字、这些叙述、这些内容,它的“本体”是什么?像世间法也是如此,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出世间法更需要了解它的“本体”,所以第二个问题,我们研究了“本经的体性”。

  第三、一部经的宗旨是什么?修行的方法是什么?而修行的结果、方向是指着什么?到哪里?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是“宗”和“趣”“宗”是宗旨,所尊崇的修行要径。“趣”是归向、归趣、方向。宗”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趣”就是三不退,圆生四土。

  第四、“方便力用”它有什么特殊的方便之处?有什么能力、有什么作用?不是这一部书,我们等于解剖一只麻雀,所以读一切经都应该自己对自己提出这个问题,要把它有所总结。它的“方便力用”是什么?上学期最后一节课我们汇报了,总之可以把它那一大段文章,把它归纳为四句话:方便力用”是什么?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中间的两句,“至心信乐,乃至十念”因为听到了阿弥陀佛的名字、听到了净土法门、听到了极乐世界种种,就发了至高无上的心、至诚的心,相信和欢悦。所以踊跃欢喜,至心信乐,“愿生其国,乃至十念”,少以至于少到仅仅只有十念都必生,这才方便。

  所以“至心信乐,乃至十念,广摄顿超”,或者是“普摄顿超”,普遍的摄受上中下根,下根乃至于动物、乃至于地狱中的众生,上至文殊、普贤,都摄受;而且是顿超,这个方法很顿,不是很慢的(慢慢的一步一步,像爬楼梯,你上一步走一步,这就是渐法;顿法,你一进来就上电梯,一下子就上去了,这是顿法),这是“顿超之法”。

  所以一个“五逆十恶”的凡夫临终十念,生到极乐世界就是阿?跋致,你在平地一下就上了屋顶花园,这顿法。

  所以“普摄顿超,现生成办”,也可以说一生成办。不是说今生来了,下生还要来,无穷无止的修下去,结这个善缘,有的时候成熟了解决问题。就现在父母所生之身,就在这一生之中,就在现世问题成功了、办妥了,这就是它的力用,很殊胜。

  底下我们依次谈几个问题,这都是总纲。现在我给他们国外写信,我说你们要研究,你们先不要看总纲,你们先从“如是我闻”看起,因为前头难,等后头都看完之后再从头来。这是一个初机,这是一个方便,前头是比较难的,刚才我说四个问题,都是很深的问题。

  五、“所被根器”这个到底是什么?他来普度众生、接引众生,被度的这些什么根器才合适。“器”,佛教术语就说“是器和非器”,“是器”用咱们俗话说这个是材料,“非器”就不够材料。你做一个东西,你要问这个材料,你不能盲目的就把房子搭起来,尽是一些朽的木头,你搭了之后要垮的,这些个朽木不是器、不够材料,这个不能勉强的。

  “器”与“非器”。什么是“非器”?就是“信、愿、行”这三个里头缺少一个就是“非器”,你不能够“一生成办”所谓“非器”者,我们刚说的“一生成办,”对于“非器”就成办不了,因为什么?因为他不够材料。为什么不够?因为“信、愿、行”三个资粮是缺一不可。因此你有愿、有行而无信。相类似的,有信、有愿而没有修行,这三个缺一个都是“非器。这个道理,“信”是信什么,“愿”是愿什么,“行”是行什么,这里写得很清楚,我就不再详细说,大家自己看一看就行了。

  这里关键就什么是“非器”,就是这三个??信、愿、行,具备了两个,缺一个,不行。国清寺一个和尚,他念佛念到全是佛号,听见什么声音,风声、雨声、山上的回声,一切一切,听见都是在念佛,他这个“行”很不错了。但是这位出家人有一天突然想不开,他拿一个绳子上吊死了。所以就是说,你光是一个“行”,不行!有一个不够,“非器”,他就不能够“一生成办”。所以“缺一不可”。

  反过来说,这是弥陀疏钞》莲池大师的话,一个世间人虽然行众善,种种善都修行,但是对于西方往生这个法门他缺信、缺愿、缺行,也叫“非器”。因为净土宗这个材料是很顿的一个法门,不是那些修桥补路种种的功德所能达到的《金刚经》就校量,你布施了多少身、布施了多少命,你不如把四句偈给人说。所以虽然是世间善人,但对于净土法门缺信、缺愿、缺行,还是“非器”。反过来说,你虽然还有许多过错,但是对于净土法门有信、有愿、有行,三者具足,也是“器”这是莲池大师的话。莲池大师大家推崇是弥陀化身,这是禅宗开悟的人,他听见城楼上的声音开悟了,所以这样大德的话,很深刻。所以“器”,里头到底什么是“愿”、什么是“行”、什么是“信”,里头写了,大家自己看一看。

  “所被根器。”还有个机(比如说你的根机)。“机”就有当机和不当机之说。最明显,小乘的经典,像阿含部的经典,《俱舍论》这是小乘部的经典,什么人当机?小乘当机,阿罗汉这些人当机,声闻乘的人当机。大乘经典,《法华》、《首楞严》、《华严》种种大乘经典,阿罗汉就如聋如盲,不当机,根本他就没有看见、也没有听见。“如聋如盲”不是真聋真盲,如同一样,对于他,他无动于衷,不当机;菩萨当机。所以“当机”和“不当机”有分别

  净土法门,《无量寿经》谁当机、谁不当机?这里有很多争论,这个争论写在里头,我们不在这个课程里头讲了。总之两个争论,一个说这是为上根说的法,有的说是为菩萨说的法;另一种就说这个专是为了凡夫,就是为了救度凡夫,所以才说这个法。这两种。我们书里头写得很多,我就不详细介绍,两种争论。

  底下我们就综合起来,这两种争论,认为是“专接上根”的,就是“显示如来的大智大慧”。因为如来所说的这个法门,要是彻底能够承当得起来的、能够承受的,非上根利智不可。

  “无上甚深微妙法。”这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你能承当。所以念佛的功德,“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只有佛同佛才能够彻底了解。所以他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说“专接上根”,这就显示如来的智慧,显示这个法门之深

  “专接凡夫”显什么?就显如来的大慈大悲

  这个法门之深,如来说这个法门这么深,这是赞叹佛的智慧。

  而这个法能这样的“普被”,专门就为了凡夫,为了救度凡夫而说这个法,那就显得大慈大悲。乃至“五逆十恶”,闻了名号,乃至十念都生,就慈悲到这种程度。所以这两说都对

  赞叹净土法门的能够普被,要普被首先要救凡夫才行;要显持名法门的深妙,要彻底承担为上根,只有上根才能承担得起。

  “故应会通,莫死句下。”所以对于古人的争论,我就在这个地方把它通会起来,作为我们的体会,应该这样圆融一下。

  底下我又加了一句,就是不管是谁,对于这个法门你能够生实信,真实的信心,因为这个“信”你就发愿。因为你是实信,所以你发的愿也是实愿,不是虚愿。

  “从愿起行。”念,须真念;参,须真参。因为你是实信、实愿,所以你念也是真念。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有这样的人,都正是对这个法门是当机的。这就是“所被根器。我们把重要的地方勾出来,不一句一句解释注解里面的文字。这个地方大家可以自己自习的时候看一看,写得很详细的,关键就是讨论的这几点。

  第六,我们研究一部经,要问这个经是属于哪一藏、属于什么教。因为佛对不同的根机所说的法是不同的。连孔子都是如此,弟子来问“仁”,什么叫做“仁”,弟子来问什么叫做“孝”,对于不同的人都是不同的答复。如来的圣智更是如此,应病与药,你得什么病,就给你那个最对症的药。所以为什么人要找大夫,不到医院自己去买药吃?因为你这样不对症,你要找大夫好给你对症。如来是大医王,所以我们要明白。而且不同的,说不同的法,它这里头也不是一个说法。

  “始教”是大乘的教,讲法相,开始讲大乘,它就没有说人人都能成佛,“阐提”就不能成佛。读《大乘起信论》,到了终教,“阐提”也可以成佛,但是需要三大阿僧?劫。到了圆顿教,《法华》龙女?那就成佛。龙女,舍利弗看不起女的,他说你是女的,她就说你看我,我马上就成佛给你看。?那成佛这是“顿教”。

  这就是说你要了解、要问一问它这是什么教。所以佛就说,应当“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所说的是对的根器不同,后人没有直接听佛给你说法,你应当依据什么?你应当依照“了义教”,不要依照“不了义教”。这是咱们四依中的一个标准。

  所以我对一部经来,我们先要问问它,假定有一部经说的跟《无量寿经》不一样,要问问它是什么教。如果它是阿含部,咱们就不能依它,要依《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它是了义,它说实相。所以我们研究什么“经”,都首先要了解属于什么“藏”。

  三藏”就是“经藏”、“论藏”、“律藏”。《无量寿经》属于三藏中的“经藏”。“二藏”,分二藏,就是“声闻藏”、“菩萨藏”。《无量寿经》所有来听的都是大菩萨,都是回小向大的大阿罗汉。净土二乘种不生,你要是定性二乘的根器,根本不能往生,你可以出现六神通,你往生不了。所以这是菩萨乘。

   “五时”。佛说法给它划分为五时,最初成佛说的是《华严》,“华严时”;大家都不懂,于是乎只好说小乘教,这是预备班,讲阿含部,“阿含时”;然后就给大家讲要回小向大,这“方等时”,就呵斥小乘,赞叹大乘;再之后就是“般若时”,说般若,说得很长;最后《法华》,“涅?时”,五时。

  《无量寿经》属于什么“时”?《无量寿经》是“方等时”。但是不限于“方等时”,为什么?因为《无量寿经》不是一次说,佛多次说。这个以后要讨论,证明是多次说。因此我们翻译的本子也很有不同,用原来的本子就不同,像唐译的本子是出于《宝积经》,佛说《宝积经》的时候又说了《无量寿经》,多次说,所以不一定拘于某一时。这个是“五时”。

   “二教中属顿教。”二教怎么分?分“顿、渐”两种,一种是“渐”,一种是“顿”。所谓就是有法可修,一步一步,有阶梯、有渐次,比方爬楼;“顿教”是坐电梯,没有这些个渐次。《无量寿经》属于“顿教”,这是按二教来判的。所以从微至着、从小变大、从低变高,一步一步的,有一个过程,有个阶梯的,这个是“渐教”。“顿教”就是不立阶梯,不要有阶梯,也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像禅宗,这是“顿教”,佛一拈花,迦叶微笑,中间没有任何过程。就好像电梯一上去,你进门之后就上去,上去出门就是屋顶花园。现在我们这个净土法门正是如此,一个罪孽的凡夫,带业往生,去了之后就是阿?跋致,这是“显的顿”。而且这个法门里头,当你念佛的时候,你不知不觉暗合道妙,正在念时你已经就是超凡入圣,这又是“顿”。所以这是“二教”中属于“顿教”。

  底下就是“四教”和“五教”。

  天台判为“四教”:“藏、通、别、圆”。“藏”就是小乘;“通”是通于大、小乘,;别;是单独属于大乘,不与小乘共的;最后是“圆”分四教,这是天台。

  贤首就是华严宗,华严宗分五教:“小、始、终、顿、圆”“小教”就是小乘,阿含部讲的东西;“始”,开始说大乘;“终”就是说到最后,对于“始”来说,“终”就提高一步,它就说到最要紧的地方,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在这之外就是“顿”和“圆”,“顿”在刚才说了一下;“圆”就是别的教的一切优越它都包括,然而它一切一切圆满具足,它超乎情见,是不可思议所以它这里头空间说,小的里头可以容大,我们大的容小很容易理解,“须弥纳芥子”,须弥山里头包括多少多少芥菜子,芥子;“芥子纳须弥”,那就是超乎情见了。这就是《华严》圆教的内容。

  “三?一念。”三大阿僧?劫包括多少念头?“一念”就“三?,”一?那的时间就是三大阿僧?劫,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所以到了圆教就完全超乎众生的头脑,一切就是一,一就是一切,而且是重重无尽,证到一个位就是一切位,是不可思议的教,这个圆教。所以圆人修习一天等于那个不圆的人修习一劫,他的见不一样。所以这个圆教,这个是咱们中国佛教共同都承认的道理,不是净土宗我单提这个道理,这是共同的道理

  在“五教”、“四教”里头,“净土宗”属于什么?在天台的“藏、通、别、圆”里头,主要是“圆教”;在华严的“五教”里头,“小、始、终、顿、圆”里头,它是“顿教”和“圆教”。中外的古德对于这个说了很多,所以我就引证得比较多。因为现在这种轻视净土宗的看法还是存在、还是很深,没有把古德的这些遗教很好的继承下来,所以大家听了之后就很有反感,因为跟他的想法就不大一样,他就有点抵触。因此我这里头所引证的往往引证得比较多,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多少古德都这么说,就带了一些说服力,增加大家的信心。真正要想理解《无量寿经》,就不需要对所有的注解都要明白,你只要把注解看了之后,帮助你把《无量寿经》能够接受下来就很好,就是这个意思,我这里头有多方面的目的

  清代彭二林在《起信论》里头他这么说,他这个《起信论》不是《大乘起信论》,它是《无量寿经起信论》,我这个字用得少一点。他说“《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你看他不但指明是圆教,而且是称性,称乎如来的本性,跟如来本性相称的。尽量发挥的,没有保留的,“称性”是这个意思,这样的圆教。七个字是不多,分量很重。

  日本的和尚道隐在《无量寿经甄解》,这部书很好,可惜我只有半部,现在请传印法师在日本找,找不着,那半部找不着。他判本经是什么?判《无量寿经》,他说是“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顿到极点叫顿极,就极顿。所以日本人的古汉语还是有点日本味,我们就不会说顿极,他这有点日本味。我们要能体会他这个日本味,顿到极点了。顿速,快就顿速,顿极顿速,又快又到极点,是圆融圆满之教,就是圆顿之教,他这个话。圆融无碍,又圆满,一切具足,圆融是说无碍,圆满说具足,不欠什么。

  《甄解》这种理论,“彼土”就是说日本,日本的古德对于这个说法都十分同意,多数同意这个说法。因为日本它是遵从善导大师,所以它现在净土宗,我说四千万,中国佛协的党委书记他给我更正是六千万。日本六千万是净土宗,就因为过去净土宗承续善导大师,这个基础很好。

  底下所引都是日本人的话,日本很尊崇《无量寿经》、尊崇四十八愿。说天台、真言,天台就是法华宗。天台,我们国清寺智者大师在那,这就是说的法华宗,以《法华》为宗的。真言宗就是密宗。他说天台和真言(就是法华和密宗)虽然都名为顿教,承认是顿教,但是他一个“虽然”,这里还有话说,虽然都是顿教,但它还是允许什么?它的内容是什么?是断惑证理,他要把他的迷惑断掉,然后证到本体,明心见性,所以说还是渐教。有步骤、有过程、有次第。他讲这个“明”字就是要去宣明,宣明没有断惑的凡夫,就是带业的凡夫、烦恼具足的凡夫。

  “直出过三界者。”直出就超过了三界的。

  “偏是此教。”那就是只有《无量寿经》所代表的这个教。

  “故此教为顿中之顿。”他不但说这是顿教,而且是顿中之顿。这个说法要中国的禅宗听见,他非常不服,他要气得蹦起来

  日本还有一位日溪,他说“圣道诸教”,如来这一代时教说了很多教。

  “理是圆融。”讲到玄理、讲到本体是很圆融的,都是无碍的。

  “益是隔偏。”这是日本人的古汉语,我们看了不大好懂。“益”是隔偏,不解释一下大家没看惯,就不大好体会它的意思。它的利益,这些教的利益,利益是有偏有隔,不是普利。所以讲的道理是圆融的,但是它给大家所带来的福利是偏的、有隔的,不是普遍的。

  “以其顿机难得也。”因为这个顿机,别的教的顿机,禅宗,现在大家看看实在是很难,现在虽然有些庙是禅宗,实际已经是第五度的禅了,不是真正达摩、六祖的那个顿禅。因为这个顿机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它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一言相印就顿契本心,一念不生就是佛。所以只有两种情况,要不就是迷,就是众生;要不就是佛,也不用看教,也不一定要坐禅。

  一个人见六祖,他说我不伸两足卧,他是不倒单,他不把腿伸出来,不睡觉。六祖说我常伸两足卧,我就伸开两条腿睡觉。所以他不是靠修持、不是靠研究经典,这个特殊,现在不是这个根器,“顿机难得”。

  “是以教虽圆顿。”教本身,禅宗是圆顿。

  “望机自成渐。”这是日本文法,不解释不大好懂,对机来说,应化的机,什么人当机,成为渐法。

  还有,本来禅宗什么都是顿法,可是这个机,他这一修就成了渐法,因为他的根机就是这个见解、就是这种习气。

  “净土言圆顿者。”我们对于净土说它是“圆顿”,因为它是圆满、速疾利益,因为它给的利益是圆满的,连动物都往生!我上学期不是说夏老师那个老鼠,老鼠都坐化了,也就是普遍、圆满没有剩下的。快,一般说老鼠要修行先变个人,人还要修多久才能超脱,它这老鼠身就解决了,快不快?!

  所以底下就说一说,其他的圣教虽然有圆融的理。

  “但众生根机粗浅,莫明其旨。”不能体会这圆融之旨。

  “无由蹑解起行。”所以圆教一般都是你先要明白道理,然后“蹑解起行”,根据这个解而起了修行,要先悟后修。一般圆教都是先悟后修,你起码有个解悟。所以现在为什么成就的人少?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近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