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佛教里“大师”、“和尚”不能随便称

  来源:净土释疑网 录入时间:2012-12-11 13:48:08
关键字:大师,和尚,称谓,比丘戒,三坛大戒,弘一法师,戒律
【 点击数:3181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43集  2012年11月30日讲于香港

  贪嗔痴从哪里断?要从它核心的部分断。我们知道,这佛告诉我们,“贪”烦恼的核心就是情执,这个东西最严重;“嗔”烦恼的核心就是傲慢,所以傲慢是俱生烦恼,他不是学的,生生世世自自然然产生的,就第七识的末那,嗔恨的核心是傲慢;“愚痴”的核心是怀疑。所以经上常讲五毒,这讲我们心,就是“贪、嗔、痴、慢、疑”,这根本烦恼。《百法明门》讲根本烦恼六个,前面五个就是贪嗔痴慢疑,后面是“恶见”,错误的见解,那是“思惑”。把“思惑”作为一个,第六个烦恼,根本烦恼。从根本烦恼衍生出随烦恼,随烦恼有二十个。这是佛法里面讲的心理学,比世间心理学讲得详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搞清楚的。

  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断烦恼?还是“唯心所现”。我们要用真心,真心是什么?阿弥陀佛就是真心。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妄想、杂念都把它清除掉,清除得干干净净,就是一尊阿弥陀佛。口里头念阿弥陀佛;心里头想阿弥陀佛;身体拜阿弥陀佛。身、语、意三业通通皈依阿弥陀佛,问题就解决了。我们念念之中都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什么灾难都能化解。我们对这个要有信心,一点都不能够怀疑。一怀疑,这功德就没有了。所以破坏我们功德,确实最大的就是怀疑。古人有个比喻说“疑心生暗鬼”,这是比喻说的,说明怀疑对我们自己伤害是多么严重。那么今天学佛的人,几个人不怀疑?为什么会怀疑?从小就养成怀疑这个的习气。

  我在美国居住的时候,不是看到外国人,看到我们中国人,小朋友上幼稚园念书,就五、六岁,爸爸妈妈就教他:不管什么人你都不要相信。他就教他怀疑,怕人家骗他,对什么人都不能相信。这个话在中国旧社会里头听不到,我们从小父母没这样教过我们,教我们对大人都相信,大人的话要听、要相信,大人比我们见识广、经验多,大人都会保护小孩、都会爱小朋友,怎么会欺骗小朋友呢?哪有这个道理?

  现在的小孩,父母都教他竞争,不能落在人后面,一定要站在人前面。这个教育不好!竞争这个心深深在小孩脑海里头,会影响他一辈子。竞争提升就是斗争,斗争提升就是打仗,不是好事!从小不教他爱心,这是错误的引导。从小就扎根,一生改不过来。将来在社会上,无论他从事哪个行业,他都竞争。他不知道命里头没有,争也争不到,能争到的都是命里有的,那又何苦去争呢?真正懂得因果、懂得命运的人不争。《了凡四训》是一部好书,认真去读他几十遍,你就明白了;两三遍、五六遍不行,没入进去。我在年轻的时候,二十四五岁,朱镜宙老居士送这本书给我。我那个时候没学佛,不知道佛是什么,以为佛是迷信,不愿意碰它。这本书好,讲因果、讲命运。老居士送这本书,我好像是在两个月当中看了三十遍。它文字不多,印象非常深刻。知道竞争是个错误观念,是错误的手段,应该行善积德,这能改造命运。

  了凡先生十五岁遇到一个算命先生,非常高明,给他算流年,一生的流年。他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那年十五岁,从十五岁一直排到五十三岁。算命先生告诉他,五十三岁那一年,他在做官,在四川一个小县里面做知县,他说你要请假回老家,寿终正寝,他都得记住。十五岁到三十五岁,二十年,每一年所排的一点不错。读书人参加考试,考第几名,准确;那个时候考取秀才,国家就给一份俸禄,那个时候是送米,大概有八九十担米,你这一年生活就没问题了,吃不完的可以卖。每一年有多少,也给你算得很清楚,没有丝毫差误。所以他完全相信,什么妄念都没有了。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告诉他,命运可以改。他从来没想到,命运怎么可以改。命运是你前生造的,因注定在今生,如果你今生能够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就超过了。他明白这个道理,真干。这个心一发,第二年参加考试,那就跟原来算的不对了,算命先生算他考第三名,他考了第一名,几个月的时间就变了。这就是此地所说的“唯心所现”。国家给他的俸禄也增长了。命里头没有举人、没有进士,这古人讲的功名,现在人讲的学位。最高的学位是进士,第二个学位是举人,他只有第三个,秀才。他就发心求,努力断恶修善、改邪归正,天天忏悔,天天用功过格记载。每天改过,记下来,每一天做好事记下来,天天记,月月来作比较,常年有进步。他去参加考试,两个都考取了,举人考取了,进士也考取了。做官不像算命先生跟他说的,官的职位都很小。他也是做县长,但是是个很大的县,宝坻知县。宝坻县是归皇上管的,不归省管,归皇上管,这个地位就高了。寿命五十三岁,他没有求延寿,他活到七十四岁走的,多活了二十一年。命里头没有儿子,他求儿子,真的得了一个好儿子,儿子给他生了十个孙子,这个家以后就非常兴旺了。一直到现在,家庭还是很兴旺。他的后人跟我有联系,没见过面,跟我通过电话。很难得!所以理由就是“唯心所现”。我们的心要好,心不能邪、不能歪了,不可以有偏心,不可以有邪念;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与性德相应。

  佛给我们制定的戒律是性德;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的也是性德。在中国千万年,世世代代都遵守“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不多,就这几样。只要认真做,你会一帆风顺,你会有求必应。佛法里面也很简单,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净业三福”,无论修哪个法门,无论是哪个宗派,都要遵守这个原则。违背这个原则就不是佛教;假佛教,不是真佛教因为佛自己说得很清楚,这个三条是“三世诸佛,正业净因”。“三世”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菩萨修行成佛一定要遵守这三条。

  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第一条;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是总原则,违背这个不是佛弟子,假的,不是真的。具体佛给我们定的规矩,“三皈”、“五戒”、“十善”,出家的“沙弥律仪”,有比丘戒,有菩萨戒。

  比丘戒,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中国从南宋之后就没有真正比丘了。所以他老人家受比丘戒之后,就三坛大戒,受戒之后,他把比丘戒就退了。一生,他受的是菩萨戒沙弥。所以在很多著作上,他也是这样题“菩萨戒沙弥”。因为菩萨戒跟沙弥戒,没有比丘授,自己发愿,在佛菩萨形象面前受,都能够得戒。只有比丘戒不可以,至少要五个真正比丘给你授戒,你才能得戒。

  那么蕅益大师告诉我们,南宋之后一个也没有。所以我们就知道,比丘戒没有了。那现在“三坛大戒”还是要受,受一个形式,叫“名字比丘”。自己心里一定知道,叫“名字比丘”,不是真的。如果以为自己是真的比丘,这叫“增上慢”、“大妄语”。你不知道没有关系,是误会,罪轻;如果知道,自称为比丘,那就是“大妄语”。“大妄语”的罪很重。所以蕅益大师自称菩萨沙弥。他的弟子成实法师,蕅益大师的著作是他整理,把它印出来流通。成实不敢称沙弥,他怎么称呢?出家优婆塞。谦虚啊!是真的,不是假的。

  近代弘一大师,这是佛教很著名的一位法师,在家是才子、是艺术家:出家之后研究戒律,大概在最近一百年,没有人超过他。他戒律的著作很多,他也是自称出家优婆塞,这都是真正明白人,了解事实真相的人。所以我们的身份,称“法师”可以,居士可以称“法师”;称“和尚”也可以,居士可以称“和尚”。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人家称他“和尚”。送他的书画,上面题字“雪庐大和尚”,可以称。“和尚”是梵语,音译的,翻成中文是什么意思呢?亲教师。他亲自教导你,是你的授业的老师,学生称他为“和尚”。如果是学校的老师,他没有上我的课,那我们就没这关系,我们称他为“老师”,称他为“先生”,称他为“教授。”他直接上过我的课的,这是“亲教师”。没有上过我的课的,只有一个人称“亲教师”——校长。校长虽然没有上过你的课,但是你整个教学的策划,经过他的,他决定的,聘请老师代替他上课。所以教育成功、失败,责任在校长,不在教员。教员是负责执行的,全盘策划是校长的事情,所以校长称“和尚”。一个寺庙里头只有方丈、主持称“和尚”,别的人不能称“和尚”。所以道场只有一个和尚。现在一看到出家人全是和尚,这个称呼就搞乱了。“和尚”在出家人是最尊贵的称呼,哪有个个都当“和尚”?所以现在一般称“法师”,这个可以。真正有德行、有学问的,称“阿阇黎”。虽然他没有教过我,他的德行可以教我,他的戒律、威仪可以做我的榜样,这叫阿阇黎。阿阇黎翻成中国意思称轨范师,“轨”是轨道,“范”是模范。就是他的言行可以做我榜样,我应该向他学习,这阿阇黎,不一定教过我的;和尚一定是直接教我的。所以这些称呼也不能搞错。别人称我们如果有错误、不恰当,要跟他讲清楚,特别是现在讲称“大师”。“大师”不能称,“大师”是佛,成佛才能称“大师”,不成佛不能称“大师”。你看看翻经的“三藏法师”,说明他通达三藏,经、律、论三藏他都通,三藏法师,不能称大师,没有称“大师”的。佛在经典上只有称“佛”、称“如来”,这大师。但是净土宗祖师都称大师,这意思什么?跟佛没有两样。为什么?大师教人,教的这些学生,决定这一生成佛。等于什么?菩萨!不是一生成佛不行。那么净土宗的这些老师,教你念佛往生,你真正往生了,那就是“大师”。所以这个很特别,净土宗祖师称“大师”,这很特别。确确实实他这个方法是教你一生成佛,是这个原因,不是别的。你禅、密、教,你有没有把握教他一生成佛?没有这个把握不行,不能称“大师”。古时候对于称呼很讲究,不能称错了,称错了失礼;现在没有了。现在小孩叫父母都叫名字,连姓带名一起叫的,跟外国人学。自己的文化没有了,完全学别人的,这个错了!我们自己有好东西,不输给外国人,应当要发扬光大。所以“唯心所现”这一句非常重要,一切法通通是“唯心所现”。我们的心好,境界就好、身体就好,虽然共业不好,别业好。好到相当的程度,不但转自己的共业,也能转临近人的共业,就是距离在附近的。那换句话说,这一个地区没有灾难。全在功夫浅深,功夫浅深就是用心的浅深。菩提心自受用叫深心。我们的心真诚,真诚够不够深广?又深又广,那个力量就非常大了。深心,,我们这部经的题目“清静、平等、觉”,这就是真心,这就是自受用的菩提心。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