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古代的家有“家规、家学、家业”对子孙教育起决定作用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6-11-03 11:33:35
关键字:家规,五伦,仁义礼智信,教育,家教,章嘉大师,修行,过中不食,出家人,法布施,APP,APP发布
【 点击数:4610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摘自净空法师《2014大经科注》第381集  2016年10月10日 讲于 英国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古代的家有“家规、家学、家业”对子孙教育起决定作用

 

  请看《大经科注》第八百八十四页倒数第二行。

  【科】壬二、中道自然

  请看经文:

  【经】外若迟缓。内独驶急。容容虚空。适得其中。中表相应。自然严整。

  这个后面还有四个字是后面的一句应该放在这个地方的,“检敛端直”,这是一段(检敛端直)。

  我们看注解:

  【解】迟缓:“迟”者,“迟徐”、“安徐”之义;“缓”者,“宽缓”之义。故迟缓者即安闲沉稳,而不紧张急躁也。

  是这个意思,这是表现在外面的。修行修什么,不能不知道。修”是修正;“行”是错误的行为、不当的行为。要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行为范围非常广大,佛法把它归纳为三大类,就是“身、口、意”。行为再多,不出这三大类:“身”是造作;“口”是言语;“意”是念头。

  我们起心动念错了,要把它修正过来。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大家把圣贤教育疏忽了。古时候在中国从小就念圣贤书,就懂得收敛,懂得不违犯伦理道德、不违犯父母的教诲、不违犯祖宗所立的规矩,一个家庭从上到下统统要学。

 古时候中国人的家是大家庭,现在一般人很难理解什么大家庭,没听说过、没见过。大家庭是兄弟不分家,姐妹是出嫁了,兄弟不分家。我这个年龄小时候大家庭还普遍存在,我们自己家就是个大家庭,但是到我出生我们家已经败了,也就是兄弟分家,不在一起了,中国传统的家就没有了。我父亲在外面谋生,他是公务人员,我们住在乡下,住在姑妈家里,我的姑母(我父亲的姐姐),他们家还没有分家,兄弟十个住在一起,很大很大的一个村庄、庄园,一家人上上下下我记得的时候还有将近两百人住在一起。

  在中国现在的地图上还能看到,你看到乡下,这家是黄村、那家是李村、那家是张村,那就是一家人,没分家的,抗战之后、胜利以后没有了。抗战期间还有,战后没有了,八年,把我们中国的家毁掉了,再没有大家庭了。

  大家庭规矩很严,所以能管一个家庭,中国古人叫“齐家”,“齐”是整齐。你这一个家庭人虽然多,兴旺的一个家庭七八百人,很衰的也有两百人,如果没有规矩,这个家就乱了。所以它有“家规”、它有“家法”。

  有“家规”、有“家学”、有“家业”。

  “家学”就是教育,从小这一家人里面的大人都要为孩童做最好的榜样,让小孩从小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

  “家教”是什么?现在诸位知道有《弟子规》,《弟子规》是家教里面最重要的一门教科书,里面总共一千多个字,内容讲了一百一十三桩事情,都是每一个人从小到老都要遵守的,这“家教”。

  “家学”,家人修养,父母尊长,大人做样子给我们看

 

中国五千年来靠圣贤教育,西方能够延绵到今天靠宗教教育

 

  这个地方是讲学佛。我给同学们做过报告,我第一次见章嘉大师向他老人家请教,我们年轻不懂规矩,表现出来什么?是心浮气躁,与这个地方讲的完全相反。大师怎么教我?大师看着我,我也看着他,看了半个多钟点,我们那个浮躁的气迟缓了,这个心定下来,老师才说话,只说了一个字——“有”。我们听到“有”,心里面马上就紧张起来,那个浮躁的动作又出现。这习惯嘛,从小没人教过,这么多年离开家庭在外面流浪,找一份工作,收入只能维护自己最低的生活,日子很难过。

  佛法也不是那么容易懂得的,因为从小受的教育除了在乡村里头那段时期之外,看到了伦理、道德、因果,毕竟还是太小,十岁就离开家庭了。那在社会上看的跟家里讲的不一样,家庭那个基础概念还是有,但是外面环境影响很大,不能不受影响。所以经上讲的这几句我们完全违背了,没人教你。

  嘉大师这个教学方法,你提出问题看着你,等到你心平气和,浮躁的样子收敛了,他才肯跟你讲话,为什么?这个时候你的精神集中,这个地方讲“容容虚空,适得其中,中表相应,自然严整”,老师才真教你,你能听得进去,你能够不怀疑、能够接受。如果心浮气躁,不能接受,老师给你讲的,真叫这个耳朵进去,那个耳朵出去了。所以讲不在意,那个讲是白讲。所以章嘉大师的教学方法还守着古人的规矩,心浮气躁不跟你谈话,到你整个情绪定下来,这时才可以。他说的话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而且认真去落实,它起作用了,我们学会了。

  学怎么个学法?学会了,圣贤的学术要用真诚心,没有诚意不必说,说了没用处;心不清净也没用处;心不尊敬也没有用处,所以基本的条件要真诚、要清净、要恭敬。这样接受真得利益,不会忘记,会依教奉行,那就落到“修”了,就是“修行”。

  “修行”这两个字,“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

  行为很多,无量无边,佛把它分成三大类:

  第一个“起心动念”。念头是意业的行为,“身、口、意”就是“心”、“心”的行为。这个最重要。

  第二个“言语”。

  第三个“身体、身体的造作”。不符合伦理、道德的就是错误的;不符合圣贤教诲,这是错误的。要用圣贤的标准,在中国主要的标准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不多。

  “五伦”是讲关系,“父子有亲”,“亲爱”,把这个放在第一条,宗教里面“大慈大悲”就是“亲爱”。“亲爱”从哪来的?大慈大悲来的。西方宗教里面“神爱世人”,爱心从哪来的?爱心从神那来的,神圣的。第三就是圣贤教诲,特别是宗教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五千年圣贤教育,西方这么多族群能够延绵到今天靠宗教教育。

  社会有秩序,如果都能够遵从,人人都能够接受,从小养成好习惯,这个地球是极乐世界,这个地球就是天堂,你看到每个人都是行善积德,没有过失。

  现在我们遇到的这个社会,就是现在这个社会,细心去观察地球人,生长在地球上的人,他想什么、他说什么、他干的什么,你细心冷静观察就明白了,明白什么?这不是人道。

 

“五伦”乱,天下就乱、社会就动乱

 

  人道的标准,在中国传统是“五伦”、“五常”。

  “五伦”是“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现在这五个字找不到了,“亲”、“亲爱”没有了。“夫妇有别”,不同的任务没有了;君臣没有道义,领导与被领导;长幼也不讲;朋友也不讲信用。“五伦”乱了。“五伦”乱,天下就乱、社会就动乱,“五伦”是道,不是哪个发明的、不是哪个创造的,自然的。

  “五常”是“德”,这道德。“德”,五个字——“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现在在社会上看不到了,“仁”没有了,人跟人的关系就是完全讲利害,不讲伦理道德。

  “义”是正当的行为、是如理如法的行为。也就是说,伦理、道德相应的行为叫“义”

  “礼”,“礼”没有了,现在谁讲“礼”?“礼”没有,社会就乱了。

  “智”,“无知”(现在)。

  末后一个,没有信用,不讲信用,人学会了骗人。

  “仁、义、礼、智、信”没了。中国过去做人的标准就是“五伦”、“五常”。五伦”、“五常”丢掉就不是人了,人跟禽兽没有两样。人比禽兽高的就是懂得伦常道德。

最后讲到“八德”。“四维”是“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真正的“乐”从伦理、道德里来,与地位、财富也不相干

 

  现在的社会大家把这些东西丢掉了,没有人学,没有人讲,也没有人真干,所以现在的人苦,古时候人乐、快乐。乐从哪里来的?乐从伦理、道德里头来的,与地位不相干、与财富也不相干

  孔子没有很高的地位,也没有财富,生活勉强可以过日子。学生当中颜回真的是贫穷,穷到三餐饭都成问题,但是颜回跟孔子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你看到他都是笑容满面、欢欢喜喜。他那个欢喜从哪里来的?尤其是颜回“箪食瓢饮”,那是真正的贫穷,但他乐,孔子三千人学生当中他最快乐的。换句话说,快乐于贫富不相干、于地位高下不相干。从哪来的?夫子给我们解答了,《论语》开头第一句,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就是喜乐,是从内心里面往外发的快乐。那是真的快乐,那不是假的,那是圣人之乐,古时候读书人羡慕“孔颜之乐”,孔颜之乐是圣贤之乐、是佛菩萨之乐。

 

出家人对信徒“法布施”;信徒对出家人“四事供养”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是出生为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继承王位,国王,国王的位子放弃了让给别人,自己出家去做苦行僧,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晚上休息在哪里?找个树底下打坐,每天休息的时间四个小时,也就是他们休息的时候。他休息是打坐,晚上十点钟到两点钟,这四个小时叫“中夜”,“中夜”是休息的时候,就静坐。两点钟就起来,起来什么?起来用功。有参禅的;有修止观的;有学经教的,学经教是背诵经典;净土宗是念佛。什么时候起来念佛?两点钟就该起来了,拜佛、念佛,念到天亮。天亮这个时候出家人就准备去托钵,托钵是上午,一般八九点钟就要出去了。出家人住在山上、住在河边,没有房子,起来之后洗脸漱口,自己做早课,早课完了之后出门去托钵。所以他们居住在乡村、都市,不是太远的地方,就是托钵方便。午餐是十一点半以前吃的,不能过十二点,过十二点就要“破斋”了,“斋”就是”日中一食“,这是佛的规矩。不能过“中”,“中”就是十二点。要在十二点以前饭吃完,钵洗干净。

  这个时候是释迦牟尼佛教学的时候,讲经教学;同学们修学复讲,或者是村庄里面、都市里面有这个法缘,有人请你去讲经,这些弟子们谁有缘谁就去,这是回报斋主,就是信徒。信徒们对出家人财供养;供养一钵饭;他所需要的,衣服破了,供养一件衣服;生病的,供养他医药。那出家人?出家人供养佛法,讲经教学,帮助他入门、帮助他对正法的了解、帮助他们修行,所以是“法布施”出家人对在家人“法布施”,在家人对出家人“财布施”,很有秩序,是社会大众的好榜样。这些人都是善人,为什么?他们持戒,他修定

  “定”不在形式,在没有妄念、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就是“定”;起心动念,“定”就没有了,分别、执着那就造业了。

  所以这个地方经里头教给我们,外面你看这些出家人、修行人迟缓,干什么都是慢慢的,不慌不张,可是里面不然,“内独驶急”。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