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念佛不能夹杂”这个话多少年来我们讲多少遍!

  来源:净土释疑网 录入时间:2014-06-06 07:55:36
关键字:念佛,往生,戒杀放生,放生,觉悟,放下,供水,不夹杂,印光大师文钞,文钞,刀兵劫
【 点击数:3590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

 

  【科】(一)教起因缘

  【科】一、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 

  修学佛法,佛法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先要把它搞清楚。

  【解】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

  一层一层的来说明

  【科】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

  这一句是佛在大小乘经里头常说的。

  宇宙怎么兴起的、从哪里来的?现在科学家都说是大爆炸。大爆炸讲不通!大爆炸之前是什么?什么原因大爆炸?都讲不清楚。为什么说大爆炸?这些天文学家每天晚上观察太空,太空有许多星球,看出一个什么现象?星球都离我们太阳系往远处飞走了,速度很快,好像是大爆炸这种样子。佛不是这个说法。大爆炸这个理论还在存疑,只是目前是这个说法;究竟怎么回事情,现在还是个迷。

  宇宙的缘起,佛法告诉我们“因缘生”。它有因、有缘才会产生效果;有因、没有缘不结果;有缘、没有因也不会结果。我们看到的现象,现象是属于结果。

  既然一切法都是因缘生的,佛法也不例外。所以“大教之兴”,这个“大教”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学。这个教学的兴起因缘无量,很复杂、很多,不是单纯的。

  【解】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

  无量因缘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因缘是什么?我们先要知道这一点,最重要的。最重要就是“为一大事因缘”。什么叫“一大事因缘”?下面就解释了。

  【解】法华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这是说明不单是释迦如来,是所有诸佛。世界无量无边,诸佛也是无量无边。他已经成佛了,成佛了到世间来干什么?为什么要来?来干什么?这一句就说明白了,“唯以一大事”,就是这一桩大事情。为这桩大事情的缘故出现在世间,《法华经》上说的。

  【科】华严云:“如来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以十种无量无数因缘…,乃至广说如是等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唯欲众生开示佛知见故”。亦即欲一切众生开明本心,同佛知见,等成正觉也。

就这桩事情,我们看念老得注解:

  【解】《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佛知见”是一切众生本有的,本有,现在闭塞了。好像藏在一个宫殿里面,门关了,从来没有进去过,不知道这里有什么,这叫“迷”!佛帮助我们把这个门打开。打开,我们就见到了,见到里面的东西不认识,好像我们走进故宫博物院,里面陈列了很多东西,不认识!必须要有人为我们指示出来、为我们介绍,这一介绍我们就明白了,这就叫“悟”。

  “悟”了之后如何能得到受用?故宫只到“开”、“示”、“悟”,这东西你不能拿回去用,还是放那里展览。如果你得到了你拿回家,在日常生活当中都用上了,这叫“入”。这就是四个阶段。佛对我们的贡献是“开”、“示”、“悟”、“入”完全是自己的事情。所以佛法讲“契理契机”。“契理”,讲的人真开悟了、真成佛了,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讲的人;听的人要有能力悟入。没有能力悟入,这个不是这个机宜,他不是当机的,虽然听讲,听了一知半解,听了没开悟。

  佛当年在世,佛有智慧、佛有神通,但是他也不能教人完全开悟。他只能叫上根人彻悟;中根人悟而不透彻;下根人听了可能完全没有悟,把他所说的当做常识来看待,这种人没有办法修。能悟的人他才懂得修;彻悟的人修行证果就快了。古人的标准是在这一生当中能证果,这都是上根人;中根人这一生当中不能证果,要等来生后世;下根人,有些下根人真的要等无量劫、很长很长时间,生生世世接受佛法的熏陶成种子,才有这个机会开悟。

  佛陀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开悟的弟子有菩萨众、有声闻众。菩萨众要什么等级才开悟呢?《华严》是圆教,《法华》也是圆教,都要到初住以,圆教初住以上开悟了。换一句话说,二乘、三乘菩萨都是“悟”,而没有“入”;初住以上,这“入”了。别教初地、圆教初住,真得受用了!得什么受用?出离十法界了,实报庄严土现前了,这得大受用!小乘清净心也能开悟,小悟!他得的受用超出六道轮回,永远不再搞六道轮回了,他入这个境界,这都得真实受用。如果我们来生依旧搞六道轮回,那只是“开、示”,没有“悟、入”。

 

觉悟的功夫全是放下

 

  大乘佛法里头所讲的是平等法。“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凡夫跟佛的差别就是迷、悟,凡夫觉悟了就成佛了。觉悟的境界也千差万别。

  怎么觉悟?觉悟的功夫全是放下。你为什么迷?因为你有执着,你迷了;你有分别,你迷了;你起心动念,你迷了。

  佛把我们的障碍,就是障碍我们不能明心见性的三大类的烦恼,起心动念就是“无明”, “无明烦恼”,“无明”是不明了,就是迷了。那换句话说,不起心、不动念你就觉悟了。在哪里修?方法太多了!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门门都通达涅槃道(涅槃就是不生不灭、就是明心见性),门门都通!所以大乘教说“哪一法不是佛法”。佛法就是通往涅槃的方法,佛道就是通往涅槃的道路,“道”是道路,“法”是方法。

  可是众生的根性不相同,无始劫以来习气种子不相同,这就造成我们根性不一样。有人一看就明白了,有人一听就明白了、一接触就明白了。我们今天看不懂、也听不懂,接触还是不懂,看错了、想错了,于是说错了、干错了。这个错误里面有善、恶。“善”感应的是三善道;“恶”感应的是三恶道。

  诸位一定要晓得,三善道、三恶道统统是错误,为什么?根本就没有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假的。就好像做梦一样,你做美梦、你做恶梦,醒了统统都是梦、都不存在了。所以善、恶是毫无意义的。在六道里头善、恶有,那个好梦跟恶梦不一样;可是梦醒了就都没有了、都等于零了。所以佛教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佛法是善的、是美的,但是自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老子也说得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佛给我们讲的就这个“名”而已,“道”之名、“善”之名,讲个名相而已。实体呢?实体没有,只有本性是实体。但是本性说不出来,本性你也看不到、你也听不到、你也摸不着,它真有、它不是假的;现象是假的,物质现象是假的,起心动念、精神现象也是假的,自然现象还是假的。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修行的功夫,就在这些虚妄现象里面不要执着、不要分别、不要起心动念,就成功了。认识字、不认识字不相干,有没有学过也不相干,关系在“放下”。“看破”是了解事实真相;“放下”,不再受它影响。能放下“执着”就证阿罗汉果。放下“执着”心清净了、染污离开了,在哪里?眼见色,不执着色相;耳闻声,不执着声相;“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执着境界相,知道境界相不是真的,所谓“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叫真相。如果再提升一层,不但不执着了,连分别心都没有了,那恭喜你,你升等了,你从阿罗汉升为菩萨了。阿罗汉是清净心;菩萨是平等心(平等一定有清净;清净未必有平等);再向上提升,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连清净、平等都放下了,不起心、不动念,那恭喜你,你成佛了,“无明”破了、“无明”放下了。

 

家里供的佛像面前最重要的就是供一杯水

 

  所以学佛的同学们,家里供的有佛像,佛像面前供养的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供一杯水。这个水的杯子最好用 玻璃杯(水晶的杯子),透明的,你能看得见。这水什么意思?不是给佛喝的(他不会喝),是表法的,提醒我们你修什么。要把心修到跟水一样清净,没有染污;一样平等,没有波浪。所以这一杯水里头干净,不可以供一杯茶,茶有染污,它有颜色;一定要供水,供干净的水,它代表清净、代表平等、代表觉。我们经题上“清净、平等、觉”,修什么?就修这个。“觉”,是一切通达明了,是智慧。

 

外不着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

 

  智慧在哪里生?没有事的时候,心里头一念不生。为什么?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叫“三昧”,梵语叫“三昧”;翻成中国意思叫“禅定”。

  “禅定”两个字的讲法,“外不着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外面不管什么,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没放在心上,这很重要!绝不放在心上,决定不受外面境界干扰,这叫“禅”;内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叫“定”。定到极处,“自性本定”。我们的心本来是定的,现在外面境界一动,我们的心就动了,这叫凡夫;外面境界怎么动,心没动,这叫佛菩萨。有定,就有智慧、就有神通,就没有障碍。在哪里修?在生活当中修,穿衣,在穿衣上修;吃饭,在吃饭上修;工作,在工作里头修;在待人处事里头修,全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

  佛法就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相”是什么?“及相离相”,“离、即”同时,没有先后。就在相上,不着相,这叫功夫;不是不接触,不接触有什么用处?念头还老想着,这没用!不要说相离开,不在面前不想它,在面前也不想它,这叫大定,这功夫就成就了。

  所以先要晓得“自性”是什么,《六祖坛经》惠能大师讲得非常清楚。他听五祖讲《金刚经》,他是从听经开悟的;释迦牟尼佛是菩提树下入定开悟的,你看开悟的方法不一样。方法没有一定,无量无边,触动你的根源,豁然就开悟了。所以这是我们必须要懂得的,我们才能得受用。真受用!

  “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般若”是智慧。智慧有两种,一个是“体”,一个是作“用”,体就是“无知”。走这个路快!

  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次到这边来,正好海贤老和尚这光盘跟资料都印出来了,都送给大家。他是什么境界?他得“三昧”了、他开悟了。是不是明心见性?非常可能!他什么都知道,他不说。为什么不说?说出来没人懂。上上根人可以跟他说,中下根人不必说。你看他不认识字、没念过书,连早晚课的课诵本他都不会念。别人早课念经、念咒,他念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他开悟了,为什么?古人有一句话说“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他不认识字、没念过经,经里头讲的他不知道,他没有这种分别、执着;一句佛号,他心是定的,二六时中,无论他干什么,一切处、一切时,他所干的全是在修大定、修“自性本定”。惠能大师讲得好,“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自性是真心、自性是本体、自性也叫法性、也叫真如),他天天用这个,他是起“觉用”;我们是起“迷用”,为什么?我们妄念太多了、杂念太多了。这就是什么?心不清净、不平等。几时我们能把心摆平了?这个师兄弟两个人都不认识字,所以心地清净,没有杂念、没有妄想。老和尚教给他几句话,那就是如来教学的总纲要,他就记住这个,他就能成功。这一句话是什么?南无阿弥陀佛。

  ……

 

海贤老和尚做到了得受用,我们真学他也得受用

 

  海贤老和尚生活在这个世间有意义、有价值、有目的。目的是什么?是表法。他没有白来,他教化多少众生、影响多少众生!我们要向他学习。怎么学习?把外缘统统放下,一心专注念佛,也像他老人家一样,严守“三皈”、“五戒”、“十善”、“六合”、“六度”,够了,这就是菩萨住世了,哪有那么麻烦!这几条真正都做到了,佛菩萨再来;不是佛菩萨再来,他做不到。

  我们今天从哪里做起?老和尚一百多岁的人,出生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我出生在1927年,老和尚大我二十七岁。我这个年龄,小时候还沾点传统文化的光。那老和尚比我们就深得多了,虽然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不要紧!他知道“五伦”、“五常”。“五伦”是什么?人与人的关系,“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知道,他跟人与人的关系处的非常好,懂得“五伦”,懂得“五常”。

  “五常”就五个字,“仁、义、礼、智、信”。“仁”,第一个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做到了,做的很圆满;“义”,“义”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合情、合理、合法,这一条做到了;“礼”是礼貌,对人谦虚恭敬,这“礼”做到了;“智”是理智,不感情用事;最后有“信”,言而有信。你看“仁、义、礼、智、信”统统具足,“四维”、“八德”,你想想看,哪一个字他没有?全有。不要多,真正做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人家往来的时候,决定与“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相应,决定与“三归”、“五戒”、“十善”、“六合”、“六度”相应,他不是菩萨谁是菩萨?释迦牟尼佛如是,他也如是,弥陀亦如是。

  我们知道了这些事情,就知道应该怎么修法、怎么学法,他得受用,我们也得受用。

 

念佛不能夹杂,这个话多少年来我们讲多少遍!

 

  现前的社会,海贤法师处在这个社会里头,他跟在极乐世界没两样,极乐世界一切都是善的、美好的不放在心上,这个地方一切不善的也不放在心上。他在这个地方表演给我们看,用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号,把我们的妄想、杂念、善、不善业统统换掉,心里没有别的东西,干干净净,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善,阿弥陀佛;恶,也是阿弥陀佛,到阿弥陀佛这里平等了。这就是他修行的方法,妙绝了,这叫念佛。

  他叫会念;我们念佛还要分别、还有执着,这是假念,不是真念。这个念法,念一百年、两百年、三百年也没用处,还是搞六道轮回。

  念佛不能夹杂,这个话多少年来我们讲多少遍!念佛有三要:第一个,不能夹杂;第二个,不能间断,最好是日夜都不间断;最后一个,不能怀疑,它是真的,一点都不假。真正守住“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没有一个不成功的,而且成功很快

  我们从《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去看,再从我们现前念佛功夫,念佛到往生,我们会发现,三年成就的人很多,三年一千天,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千天就是三年,三年能够专心、放下万缘,肯定得三昧;得三昧就决定往生,而且自在往生。想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可以去;想多住几年,不碍事了。没有寿命,阿弥陀佛会帮助你延寿。

  海贤老和尚一百一十二岁,我觉得不一定是他的寿命,可能他寿命早就到了,为什么那么长寿?佛给他延长的,他事情没办了。我们看到这个报告,最后他得到这本书,他不认识字,听说这个书是《若要佛法兴 唯有僧赞僧》,无比的欢喜。你看报告里说,好像是得到宝贝一样的,盼望多年,这个宝贝终于到手了,穿袍搭衣,欢喜!拿到这本书,你们赶快给我照相。那是什么?最后一个表法。这个表法完了,他就到极乐世界去了。他盼望这个表法是盼望了很多年,终于这一天来了。

  佛接引他往生,什么时候他清清楚楚,他不告诉人,不需要人助念;选择的时间是晚上,大家都睡觉了,他走了,没人干扰。你观察这个碟的时候,点点滴滴你细细观察,你会发现这里头的奥妙,统统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相信。

--------------------------------------------------------------------------------------

印光法师文钞选读

 

南浔极乐寺重修放生池疏

 

  戒杀放生之事,浅而易见。戒杀放生之理,深而难明。若不明其理,纵能行其事,其心决不能至诚恻怛。其福田利益,亦随其心量而致成微浅。倘遇不知者阻诽,遂可被彼所转,而一腔善心,随即消灭者有之。以故不避繁词,用申其义。俾物类同沐慈恩,人伦各培福祉。以恳到之深仁,灭自他之杀报。同臻寿域,共乐天年。尚祈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则永出轮回,高超三界。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众之良朋矣。阅者幸注意焉。原夫水陆众生一念心性,直下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但以宿恶业力,障蔽妙明,不能显现,沦于异类。遂致知识陋劣,除求食避死之外,了无所知。譬如大宝铜镜,经劫蒙尘。不唯毫无光明,即彼铜体,亦不显现,直同废物。忽遇智人,知是宝镜具有照天照地无边光明。遂日事磨砻,初则略露镜体,次则渐发光明。及乎磨之至极,则照天照地之光,全体显现。无智之人,方始贵重,视为至宝。须知此光,镜本自具,非从磨得。虽复自具,倘无磨砻之缘,从劫至劫,亦无发光之日。一切人天六道众生心性,悉皆如是。由无始来,惑业障蔽,不能显发本具妙明。迷背真性,造生死业。大觉世尊,知诸众生一念心性,与佛同俦。因兹种种方便,随机说法。普令修习戒定慧道,以期断惑业而复本有,圆福慧以证法身。又令世人发慈悲心,戒杀放生。良以我与一切众生,皆在轮回之中。从无始来展转相生,展转相杀。彼固各各皆为我之父母兄弟姊妹儿女,我亦各各皆为彼之父母兄弟姊妹儿女。彼固频频由恶业力,或于人中,或于异类,受我杀戮。我亦频频由恶业力,或于人中,或于异类,受彼杀戮。久经长劫,相生相杀,了无底止。凡夫不知,如来洞见。不思则已,思之则不胜惭愧悲悯矣。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于人道。固宜解怨释结,戒杀放生。令彼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为念佛回向净土,令得度脱。纵彼业重,未能即生,我当仗此慈善功德,决祈临终往生西方。既往生已,即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出轮回,渐证佛果矣。且爱物放生,古圣先贤,皆行此事。故书有鸟兽鱼鳖咸若之文,而文王泽及枯骨,况有知觉之物哉。至于简子放鸠,子产畜鱼,随侯济蛇,杨宝救雀。此固圣贤一视同仁之心,尚不知其蠢动含灵,皆具佛性。展转升沉,互为怨亲,及将来决定成佛等义。迨至大教东来,三世因果,及生佛心性平等无二之理,大明于世。凡大圣大贤,无不以戒杀放生,为挽杀劫以培福果,息刀兵而乐天年之基址。古云,欲知世上刀兵劫,须听屠门半夜声。又云,欲得世间无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是知戒杀放生,乃拔本塞源之济世良谟也。故陈智者大师,买临海江沪溪梁六十余所,亘四百余里为放生池。请敕立碑,禁止渔捕。有偷捕者,动辄得祸。直至唐贞观中,犹然如是。唐肃宗乾元二年,诏天下诸州各立放生池,敕颜真卿撰碑文,并书丹。有云我皇举天下以为池,罄域中而蒙福,承陀罗尼加持之力,竭烦恼海生死之津。揆之前古,曾何仿佛。宋真宗天禧元年,诏天下立放生池,而杭州西湖,亦宋之放生池也。明莲池大师立放生池于上方长寿二处。其戒杀放生文,流通天下。迄今三百余年以来,景仰高风,慈济物类之缁素通人,何可胜数。或曰,鳏寡孤独,贫穷患难,所在皆有。何不周济,而乃汲汲于不相关涉之异类。其缓急轻重,不亦倒置乎哉。答曰,子未知如来教人戒杀放生之所以也。夫人物虽异,佛性原同。彼以恶业沦于异类,我以善业幸得人身。若不加悯恤,恣情食啖。一旦我福或尽,彼罪或毕,难免从头偿还,充彼口腹。须知刀兵大劫,皆宿世之杀业所感。若无杀业,纵身遇贼寇,当起善心,不加诛戮。又况瘟疫水火诸灾横事,戒杀放生者绝少遭逢。是知护生,原属护自。戒杀可免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亦当随分随力以行周济。岂戒杀放生之人,绝不作此项功德乎。然鳏寡等虽深可矜悯,尚未至于死地。物则不行救赎,立见登鼎俎以充口腹矣。又曰,物类无尽,能放几何。答曰,须知放生一事,实为发起同人,普护物命之最胜善心。企其体贴放之之意,中心恻然,不忍食啖。既不食啖,则捕者便息。庶水陆空行一切物类,自在飞走游泳于自所行境,则成不放之普放。非所谓以天下而为池乎。纵不能人各如是,而一人不忍食肉,则无量水陆生命,得免杀戮,况不止一人乎。又为现在未来一切同人,断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之因。作长寿无病,富贵安乐父子团圝[口里栾],夫妻偕老之缘。正所以预行周济,令未来生生世世永不遭鳏寡等苦。长享受寿富等乐。非所谓罄域中而蒙福乎。何可漠然置之。子审思之。戒杀放生,毕竟是汲汲为人,抑止汲汲为物,而缓急轻重倒置乎。南浔极乐寺外,向有放生池以磡未全砌,遂致坍塌。兼复多年未浚,淤泥充满。每有善士就河放生。虽发善心,生难获益。其旦蒙放而暮复遭捕者,当居多半。若近大江,则固宜放之江中,小河则断非所宜。园林大师心有不忍,拟欲深浚其池,外筑围墙以为防护。俾放生有地,而盗捕无由。其意亦良厚矣。尚未开工,适普陀觉三大师至,一见即志道相契。旋以寺事付托,而己则放下万缘,专修净业焉。觉师缵承旧绪,即欲速成其事。但以工程浩大,独力难成。拟募阖镇善信共襄胜事。祈予作序。(下略)(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 疏)

注解:

  ①恻怛(cè dá):恳切;哀伤;恻隐。

  ②俾(bǐ):使。

  ③臻(zhēn):到;达到;来到。

  ④磨砻(mó lóng):亦作“ 磨礲 ”。亦作“磨垄”。磨石;磨练;切磋。

  ⑤俦(chóu):同辈;伴侣。

  ⑥良(liáng):诚然,的确。

  ⑦迨(dài):等到;达到;趁。

  ⑧良谟(liáng mó):良谋。

  ⑨敕(chì ):帝王的诏书、命令。

  ⑩罄(qìng):显现。

  ⑾揆(kuí):度(duó);揣测。

  ⑿缁素(zī sù):此指僧、俗。缁,黑色。素,本色;白色。

  ⒀恣情食啖(zì qíng shí dàn):恣情,纵情。食啖,吃。

  ⒁鼎俎(dǐng zǔ):鼎和俎。古代祭祀、燕飨时陈置牲体或其它食物的礼器。泛称割烹的用具。

  ⒂团圝(tuánluán):团栾。圆貌;团聚。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