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你的法退了,护法神就走冤亲债主就来

  来源:净土释疑网 录入时间:2012-04-12 11:46:21
关键字:护法神,名闻利养,四事供养,首座和尚,土地公
【 点击数:3654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272集   2012年4月4日讲于香港

  大圣大贤都教我们:知足常乐,不要好高骛远。好高骛远去不成,为什么?你有妄想夹杂。你只依真诚心就好,何必要计较品味位?经上讲的这么清楚,“只要往生,皆做阿惟越致菩萨”,这还得了吗?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萨,极乐世界是平等法界。本来是不平啊,阿弥陀佛把它摆平了。阿弥陀佛用什么摆平?用四十八愿五劫修行的功德摆平了,这都是我们最好的典范。所以,不必去问品位,操这种心就是障碍,你心不清净啊。心净则佛土净,所以,心不清净,不行!清净,什么都放下了,极乐世界品位也放下,只要能往生,只要能见阿弥陀佛,就够了,就心满意足了,这个一定要知道。

  你看修五品位,五品位修的什么?随喜。你要不放下成见、放下对立,你怎么跟人随喜?随喜就不能跟人吵架了。还要执着我的对、你的错,这就随喜不了了。所以,“普贤十愿”里随喜功德了,随喜是成就功德,为什么?把你自己的妄念放下了、成见放下了,不再执着了,你善,我也可以随喜;恶,也可以随喜,真了不起啊!虽然随喜,心里不落痕迹,这就功德;如果口里没这个,心里还有,这不叫随喜。心里头痕迹都没有,知道什么?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善法如是,恶法也如是,都不可得。心,住在一句佛号上,行善,阿弥陀佛;造恶,也阿弥陀佛,造作的人他有他的果报。造作不善,能劝就劝;不能劝的,别劝他。劝他造业更重,这谤佛了;不劝他,造的业轻。所以,菩萨有慈悲心,不忍心让造罪的人再加重罪业,所以他不说。能劝、能听的,这个一定要劝;不能够接受的,绝对不说。这桩事情我们跟李老师学经教,教学的时候老师把这个表演出来了。我那个时候年轻,不懂,心里有怀疑,好像对人不平等。对这个学生有打有骂,有教训;对那个学生满面春风,他做的不对,老师也不说,也不给你发脾气。我是闷了一阵子,大概有一个多月,老师看出来了,有一天把我叫到房间,问我这桩事情,我说是的,是有怀疑。老师就说,学生当中真有愿意学的,打他、骂他,他感谢老师;还有的爱面子,说几句不好听,脸就红了、变了,别教了!为什么?这样真的教他的时候,就变成仇人了。哦,我才恍然大悟,绝对不能给人结冤仇!你不能接受的,你有好的,赞叹几句;不好的,一句不说,不结冤仇。跟老师学到这么一门啊!

  见到不善也能随缘,因为这个不善对我们伤害不是太大,对我们社会伤害也不是太大的,小不善,就不必提了。如果遇到大的不善,我们讲的时候他不好听,找什么人?找他最欢喜的人、最亲密的朋友,找他去试试看;但是,也不能过三,两次,不能过三次。两次不听,就不能再说了;说了人家心里有怨恨,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不要给人结怨。菩萨的智慧,菩萨的慈悲,从这个地方显示出来。

  ……

  “本不听学,能解经论。”

  他没有听过的,没有学过的经论,他一听能听得懂、能理解。

  “欲释一义,辩不可尽。”

  给你解一句佛法,或说一句义,辩才无碍。

  “或说一两句法,或说一两则禅,初对一人,传诵渐广,则外招名利,内动宿障。”

  “或说一两则禅”,禅宗的公案。起初一个两个,慢慢的大家都佩服你了、都很赞叹;以后,人就越来越多了,“传诵见广”,这就是什么?名出去了,现在讲知名度。知名度高了,那你就“外招名利”。慕名来给你学习的,供养就多了,这个时候最怕的“内动宿障”。你阿赖耶里烦恼习气种子,如果受外面种子影响,它起来了。

  “宿障纵少,名利弥至。”

  宿障虽然少,不是很多,“名利弥至”。“弥”是多,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利养越来越多。

  “为众围绕,废损自行。”

  亲近的人多了,不是好事啊!你自己修行的功夫没有了、时间没有了。

  “非惟正行不进,障道还兴。”

  “兴”就是兴起。障缘就不断地出现,你的正行功夫不能进步,这是自古以来普遍的现象,多少修行人在这个境界里头被淘汰掉了。所以,名闻利养绝对不是好事。我们跟李老师,李老师禁止我们四十岁以前不能公开讲经,为什么?就是怕这个事情,防的很严呢!四十岁以前讲经在家里讲,台中莲社、慈光图书馆自己的道场,不出去;四十岁之后才可以出去,你稍稍有把握了。现在,五十岁都不行,六十也不行,也保不住啊!从前四十,人家根厚,根据扎的好。“四十而不惑”,这个标准是孔子的标准,四十岁没有疑惑了。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时孔子的境界,以它为标准。我们四十岁能不迷惑吗?能不被这些名闻利养动心吗?一动心,就坏了!大幅度地退转了,将来还是搞六道轮回。你看看谛闲老和尚那个参禅的徒弟,不就是毁掉了吗?在金山寺做到了首座和尚,这地位高了,方丈下面就是首座。名高了,地位高了,皈依的也多了,供养的也多了;业障就现前了,名利心现前了,把不住了。这个动心一现前,护法神离开了。护法神是护法,你法退心了,他就走了,冤亲债主找上门。这个冤亲债主是他没出家以前的太太找来了,把他拖下去了,去当土地公去了。鬼道里头最小的鬼王是土地公。一世的修行,得这样的果报,倓虚老法师常常用这个例子提醒大家。

  “惟当自勉,于名利心,安然不动。”

  这个很重要啊!我能保住这一点,是当年章嘉大师教我学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只接受“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其它的一概不接受;一生不建道场,真的是不管人、不管钱、不管事,一生教学。所以“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跟释迦牟尼佛学习是讲经教学,上课。修行呢,是你自己的事情,佛不问你;听明白了,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行”是生活行为。生活行为错了,把它修正过来叫修行。生活行为不外乎三类:思想,你想错了,念头错了,要修正过来;言语;身体造作的。身、语、意三业啊!修学的标准,就是佛所教的。经论是修正思想的,戒律是修正言语跟身体造作的。那讲经论不就是修行的标准吗?讲清楚、讲明白你就知道怎么做了。所以,老师使命只做到开示;悟入,学生自己的事情。

  “开”是启发,“示”是做榜样。释迦牟尼佛自己做个样子给你看,这个教育的方式好啊!好到极处!应当学习,应当把他发扬光大。学生完全受到精神感召自动自发,不需要管教啊!每一个同学都自动自发地去修行,修正自己错误行为,不修行看到不好意思,自然大家各自认真依照“经、律、论”,修正“身、口、意”三业。所以:

  “于名利心,安然不动。”

  我是到晚年,七十三、四岁的时候,离开新加坡到澳洲,替“悟”字辈的这些年轻人建一个道场。我知道他们也不是真正干;建个道场,你们自己有地方了,好好去修了。我在任何地方讲的经,录音带、录影带都教给你们,你们自己去听,自己好好去学,方法教给你了,“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用十年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十年过去了,没有一个成就的。所以我就告诉大家,再有个十年,看看再十年有没有人成就;没成就,这就没法子了。

  为什么没成就?没放下。五种见惑没放下,五种思惑没放下。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贪、嗔、痴、慢、疑,这十个没放下,一个都没有放下,所以没有成就啊!连五品位都没有。五品位在这十个之下。这十个如果破个一、两个就证小果。五品位在须陀洹之下。

  如果我们讲四相、四果,五品位是初果相,“相”的这个初果还没有到,是这个方向,但没有到。到了,就证初果相。证到初果之后,目标就向着二果,修二果相;修成了,证到二果。所以五品位是初果相,在大乘就是相,初信菩萨;向着初信菩萨的目标去迈进,这个方向正确。修成功就,就初信位菩萨。

  “复须忍耐,内外荣辱,策厉其心,故名安忍。”

  你说这多重要!

  内,让自己不生烦恼。清净平等心不受外头境界干扰。论是别人赞叹,荣,不起贪心,不生傲慢;辱,不生烦恼,不起怨恨,要用平等心来看待“策厉其心”,那就是好事情。顺境、逆境,都帮助你长成,都帮助你成就;不是帮你成就,就是帮你堕落。境界就是那样子的,所以境界是个中立的,没有善恶,善恶都在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去对待,用得正,提升,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提升了;如果他怨恨,他就堕落了,他就又回到六道轮回,搞冤冤相报了。

  所以我们要记住:外面境界永远没有善恶。藕益大师说得好,他讲“境缘无好丑,好丑存于心”。我们用好的心看外面的境缘,境是物质境界,缘是人事环境,你用好的心看都是好;你用不善的心看,全都是不善,“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看我们用的是什么心,这不就是说境随心转嘛!现在量子学家提倡“以心控物”,就这个道理!要用我们的心改变外面的环境,你天天改,不要急着:怎还没有转过来?不要想这些,我功夫不到只一味求自己,不求外面这就对了。我们要从外面求呢,那就错了;从内求就对了。所以佛法称为内学,佛经称为内典,就这个道理。佛法是向内,不是向外;如果向外,叫外道,就错了,完全错了。记住前头第一句话,“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经》上说的。“十乘观”里面告诉我们,物是心造,全体是心,说得多干净。遍法界虚空界全体是心,谁的心?自己的心,不是别的心。所以,任何事情,不能怨天尤人,不能怪别人,好,自己造的;不好,也是自己造的,自己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我们今天学到此地。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