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仁养肝,义养肺,礼养心,智养肾,信养脾胃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4-07-09 11:54:39
关键字:健康,养生,物质,精神,根本戒,五戒,戒律,五伦,榜样,一尘不染,,了凡四训,念头
【 点击数:5756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摘自净空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71集  2014年7月6日 讲于 台南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

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阿阇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今天世界的困境是重物质轻精神造成的

 

  如果人类重视教育,重视精神教育。人是有一个物质身体,除了物质身体之外,他还有精神。必须这两种——物质与精神平均发展,人才会健康,才会正常,才有幸福。如果只偏重一方面,偏重精神,没有物质当然不可以;偏重物质,没有精神也不行。我们现前的社会,就是偏重物质太多了;精神教育完全疏忽了,才造成今天世界的困境

  世间有一等聪明人提醒我们、教导我们要重视精神教育。现在苦头吃多了,慢慢的觉悟过来了,知道伦理教育重要、道德教育重要、因果教育重要、圣贤教育重要。有这个警觉心好。

如果我们真正能够落实精神教育,让精神教育跟物质教育同时并进,人类可以享到科学的成果,不至于过分的造作罪业;能顺其自然,“道德”就是自然。自然叫“道”,随顺自然这叫“德”。

  中国古圣先贤教我们,“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不能不遵守,不能疏忽。疏忽,人决定造恶业。违背伦常就是罪孽;随顺伦常是德。

 

仁养肝,义养肺,礼养心,智养肾,信养脾胃

 

  伦常从哪来的?自然的。佛经说得清楚,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

  所以佛教导我们,求福、求慧、求长寿,我想全世界的人,这三桩事情绝对没有人反对,大家都希望。我有智慧;我有德能;我有寿命,寿命是属于德能;我有福报,都希望,能不能求得到?能!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要如理如法的求,那享真正的福报。这些福报全在自性里头,不要向外求。求自性里面决定可以得到,我们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

  老祖宗教给我们“五常”,“仁、义、礼、智、信”,这是德。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仁者爱人”。

  “仁、义、礼、智、信”,“仁”要落实在哪里?落实在爱一切众生,《弟子规》上说的“凡是人,皆须爱”。“仁”,真正能爱人的人,他有这种爱心,肝脏好,“仁爱”养肝。

  “义者循理”,“义”是讲理,讲道理。不合道理的事情决定不做,不合道理的决定不要去想它。要遵循道理,也就是遵循道德。不道德的事情不去做,这样肺脏就好,这五脏里肺好。

  “礼”,“礼”是对人恭敬。恭敬从哪来的?从谦虚来的。谦卑就会恭敬别人,傲慢绝对不会对人恭敬。所以,“礼”就修谦,落实在谦敬。谦虚恭敬,心脏好,养心,谦敬养心。

  智慧,不迷惑。迷惑就没有智慧。智慧,肾脏好。

  最后一个“信”。“信”是信用,决定不欺骗别人。不自欺,不欺人,脾胃好。

  你看看“仁、义、礼、智、信”养我们五脏六腑。善修五德,身心健康,我们大家要共同勉励,老祖宗告诉我们。

 

五戒是佛法的根本戒,你要学佛从五戒学起

 

  佛法也不例外,佛法把这桩事情变成戒律,要求大家要认真的去学习。“仁”,不杀生;“义”,不偷盗;“礼”,不邪淫;“智”,不饮酒;“信”,不妄语。五戒。

  五戒是佛法的根本戒。你要学佛,从哪里学起?从五戒学起。五戒要落实,五戒跟中国古圣先贤讲的“五常”是一个意思,你看世出世间法它相通。

  刀兵劫里头如何拥护众生?诸位想想,修五戒、行五常,慈悲到极处。弥勒菩萨,他就能真正拥护众生。弥勒菩萨教化就是一个爱心,真诚的爱心。真诚的爱心就是弥勒菩萨所表的。

  我们看下面,它是念老引用《弥陀经疏钞》,《蕅益大师疏钞》,莲池大师说的:

  【解】是则慈隆即世,悲臻后劫,

  “慈”是慈悲。“隆”是隆盛、兴隆。“即世”是现在世。弥勒菩萨对我们现在世慈悲到极处,他的大悲心一直到最后刀兵劫(刀兵劫是后劫)。换一句话说,念念不忘苦难众生,总是在众生遇到苦难,他以慈悲之手来帮助我们。

  【解】至极之慈,超出凡小,

  “凡”是六道。六道众生讲慈悲,比不上弥勒菩萨。“小”是小乘,小乘是以阿罗汉为代表。阿罗汉的慈悲也远远比不上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等觉菩萨,不但阿罗汉比不上,十地以下的菩萨都比不上他。所以下面讲:

  【解】故无能胜。

  专指慈悲,慈悲第一,讲慈悲没有超过弥勒的。

  【解】大士位居补处。

  他现在是补处菩萨。释迦牟尼佛灭度,他补世尊佛位。什么时候?这下面介绍了。

  【解】现在兜率内院。

  在兜率天,兜率内院。兜率天是凡圣同居,内院是弥勒菩萨道场,外院是凡夫。我们地球上也是凡圣同居土。虽然同居,没有缘见不到。四大菩萨都住在地球上,文殊、普贤、观音、地藏,都住在中国。中国这四大名山、四大道场,有人能见到,有缘的;没有缘见不到。在《山志》里面我们能看到这些故事,我们相信这不是谣传,这不是欺骗人。佛家遵守五戒,决定没有妄语。这都为我们做证明,确实有神仙,确实有佛菩萨,甚至于阿罗汉。在这个世间来帮助我们,现身说法。

  现什么身?不一定!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出现,他就现什么身。那现什么身不是他自己意思,他自己没有意思,完全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感应不可思议,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我们如果是一心专念,感应就现前。心里头常常想观音菩萨,观音就现前;想地藏菩萨,地藏就现前,一切法从心想生。诸佛菩萨是自性里头本有的德能,一切诸佛如来是自性里头圆满所现的。圆满的自性现佛身;局部的现菩萨身、现声闻身、现诸天身、现六道凡夫身,不一定。

  虚云老和尚四十七岁,从普陀山发心,三步一拜朝五台山,拜文殊菩萨。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他的母亲,他母亲过世了。三步一拜,从南普陀到五台,拜了三年多才拜到。路上有两次生病,严重的生病,都是在旷野,附近没有人家,在这个时候,感应文殊菩萨现身来照顾他。菩萨现的是什么身份?乞丐,乞丐的身份。照顾他半个月,病好了,这乞丐走了。第二次生病的时候又遇到这个乞丐,这个缘这么巧,又遇到了,跟他又住了半个多月。病好之后,到五台山才知道那个乞丐不是凡夫,是文殊菩萨化身。

  所以佛法里头是有一句老话说“诚则灵”。灵就有感应,真诚到极处,你跟佛菩萨就常常感通,这个有道理,真诚到极处。

  我们现在跟佛菩萨为什么没有感通?不诚。那诚的标准是什么?一念不生叫做诚。你还有念头,不诚;念头没有了,就诚。所以我们念佛,我们有心念,有心念就不诚;但是有心念,念到无心念,无心就是无杂念,无妄想、无杂念,那个时候是真心。所以先用妄心念佛,念到最后变成真心念佛,真心念佛感应就现前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一定要把妄念放下不要把妄念、杂念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弥陀佛。

  像海贤老和尚一样,他念这句佛号,念了九十二年,我们经题上“清净、平等、觉”,他统统念出来了。“清净、平等、觉”是我们的真心,他用念佛的方法完全证得了。清净心是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平等心是理一心不乱,菩萨证得的;后面觉,觉就是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叫“觉”。宗门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真佛不是假佛;天台大师讲“六即佛”、六种佛,最后讲“究竟即佛”,那是圆满佛;《华严经》上称“妙觉果位”,华严圆教判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觉”。在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在极乐世界他的身是法身,他居住的地方是法性土,法身无量寿,法性不生不灭,跟我们这个世界完全不一样。十法界全是生灭法,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

  法性土样样都是真的,为什么?都是不生不灭,法性身、法性土唯心所现,它没有唯识,它只心现。

  十法界呢?在唯心所现上面又加了一个妄心,唯识所变,十法界是唯识所变。

  如果你能够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那就恭喜你,你就到了实报庄严土。你就永远脱离十法界,当然也永远脱离六道轮回,这从理上说。

  方法讲就是放下。能不能把八识五十一心所统统放下?不要放在心上,真心就出现了。

 

真正做好样子的人在这个世间一尘不染

 

  海贤老和尚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这个榜样在以前,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做过;在早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为我们做过榜样,真难得,真不可思议。我们要修行,要学这个榜样。

我们是很有福报,非常幸运遇到海贤老和尚。老和尚九十二年一句佛号不拐弯,不拐弯就是没有换第二个题目。这一句佛号念了九十二年,把自性里面的清净、平等、觉念出来了。那他是什么人?法身菩萨。为我们表法,为我们做好样子。

  真正做好样子的人,在这个世间一尘不染。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如如佛;这就是世尊所说的,你本来是佛。

 

破迷开悟最妙的方法无过于念阿弥陀佛

 

  佛是什么样子?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是佛,这是我们的本来佛。我们的自性佛,一切众生都有,所以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起心动念就错了、迷了,起心动念就变成阿赖耶了,就有分别、就有执着,就是生灭法了。自性不生不灭;阿赖耶刹那生灭、了不可得。我们今天迷,就是迷在阿赖耶里头。

  用什么方法破迷?方法太多了,无量无边,什么方法都可以。方法里头最妙的方法无过于念阿弥陀佛,这个方法最简单、最容易、最有效果。在我们中国,古往今来多少人用这个方法一生圆满成就,我们要相信。我们今天遇到了,问题是我们肯不肯真干,肯不肯放下,肯不肯让心里头只有一尊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没有,你就成功了、你就圆满了。

  弥勒菩萨现在在兜率内院,兜率是欲界天第四层天。我们上去是四王天;四王天再上去是忉利天;忉利天再上去是夜摩天;夜摩天再上去就是兜率天,弥勒菩萨住在那里。虚云老和尚往生在兜率内院,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人修弥勒净土修成功了,还有许多修弥勒净土的,没成功。没成功,依旧在六道。弥勒净土也不容易!真正容易修的是弥陀净土——极乐世界,容易!容易,是与一切法门来比较,容易,真容易!条件是你要肯放下;你有一桩事情放不下,可能你就不能往生。为什么?那一桩事情障碍你往生,你去不了了。要样样放下,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那你决定得生,而且生到极乐世界品位很高。

  【解】四千年后(指兜率天之四千年,相当于地球上之五十七亿六千万年),下生此界成佛,福德殊胜。

  怎么算法?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地球上的四百年,兜率天人的寿命是在他们那个地方的寿命;四千岁,不是我们这儿四千岁。所以兜率天的四千岁相当于地球上多少?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弥勒菩萨什么时候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五十七亿六千万年之后,他到这个地球上来示现成佛。

  【解】三会龙华,度生无量。

  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三百多会,大会、小会不一样,三百多会,四十九年。弥勒菩萨将来到这个世间,他只有三会,我们相信每一会的时间都是很长。释迦牟尼佛的法会,长的有好几年,短的有一天、几个小时,所以一生(我们今天讲办班教学)办了三百多次,长短不定。弥勒菩萨简单,只有三会。那我们相信这三会是怎么开的?一会,第一会先度菩萨,菩萨根性利,上上根人,先度菩萨;次度二乘,度声闻、圆觉;第三会度六道众生,统统都度了。

  现在这个世间有不少人羡慕“龙华三会”,你不能往生到兜率内院,你要遇到这一会不容易;如果能生兜率内院,好!将来弥勒成佛,你们跟弥勒菩萨一起来是佛面前的大弟子,像释迦牟尼佛弟子里头舍利弗、目犍连这样的人物。虚云老和尚往生到内院了,他得到了。他在内院修行四千年,也就是我们地球上五十七亿六千万年,然后跟着弥勒菩萨一起来,成为弥勒菩萨身边的大弟子。虚老和尚不是一生成就的,也是再来人,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修行,在这一生为我们示现往生内院,难!不容易。

  【解】本经以上三大士为菩萨众中上首。

  第一个普贤菩萨,第二个文殊菩萨,第三个弥勒菩萨。用他们三个代表菩萨中的上首,意思很深,为什么?

  【解】盖因三大士净土缘深。

  他跟净土的缘分非常深广,所以用他们来表法。

  于是我们就联想到,弥勒菩萨将来到这个世间成佛,决定讲“净土三经”。为哪些人讲的?我相信三会都讲,对菩萨讲、对二乘讲、对六道众生统统都讲。因为这个法门,释迦牟尼佛在世就是多次宣讲。为什么讲得不一样?听众程度不相同,所以传下来的版里面不相同,道理在此地。如果是一会,听众都是一样的,佛一次就讲完了,不会讲三次。所以古大德讲这个《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肯定讲三次以上,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三次是根据现前传下来的五种原译本说法不一样,最明显的是愿文,你看,从愿文就三种差别,有两种二十四愿,有二种是四十八愿,还有一种宋译的三十六愿。这绝对不是翻译错误,是原本不同,所以古德判断世尊至少讲了三次。听众、对象不一样,在我们想像,是对菩萨、对声闻、对圆觉、对凡夫,说法不一样,因此有会集的必要。

  弥勒菩萨三会,我相信是这样来的,对菩萨一会;对小乘一会;对六道凡夫一会,这才圆满了。这个里面根性还是有差别的,特别是六道凡夫。世尊当年住世,给我们讲了这么多经典,绝大多数是为凡夫讲的,帮助凡夫种善根、增长善根、到究竟圆满,所以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说法。学习境界提升了,世尊给你讲不一样了。前面为什么不讲?前面这甚深的经义你听不懂、你会产生误会;佛所讲的一定适合你的程度,你听了很欢喜、很高兴,依教奉行,真正行道,一定提升。提升,再给你讲,一直帮助你往生实报庄严土,佛就不必再给你讲经了,为什么?你自度你有能力、你有智慧,你能够化无量无边身,你有能力亲近遍法界虚空界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你有这个能力、有这个神通。这个能力现前,你肯定礼拜、供养,一个不漏,分身去的。

  礼拜、供养,修福,修无量福报;同时听经闻法,请佛开示,这是修慧,福慧双修!很短的时间就证得圆满了。

  这三位等觉菩萨,都有位前、位中、位后,像前面所说的,跟净土的缘深!

  【解】正好影响海会大众,同归净土。

  海会大众里头就有这三种成绩的人,凡夫是位前的;菩萨是位中的;还有位后的,像现在我们在此地所看的普贤、文殊、弥勒都是位后,为什么?他们久远劫都已经成佛了,在释迦牟尼佛这一会上来做影响众。

  “同归净土”这一句是目的,他来干什么的?他就来干这个的,帮助大众。大众的人数无量无边,大众的根性不相同,他们做出种种示现也不一样。

--------------------------------------------------------------------------------

 

印光法师文钞选读

 

袁了凡四训铸板流通序

 

     圣贤之道,唯诚与明。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其操纵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纵任也。须知诚之一字,乃圣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明之一字,乃存养省察,从凡至圣之达道。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间,万境交集。一不觉察,难免种种违理情想,瞥尔而生。此想既生,则真心遂受锢蔽。而凡所作为,咸失其中正矣。若不加一番切实工夫,克除净尽。则愈趋愈下,莫知底极。徒具作圣之心,永沦下愚之队。可不哀哉。然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欲明其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倘人欲之物,不能极力格除。则本有真知,决难彻底显现。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常使其心,虚明洞彻。如镜当台,随境映现。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自彼,于我何干。来不预计,去不留恋。若或违理情想,稍有萌动。即当严以攻治,剿除令尽。如与贼军对敌,不但不使侵我封疆,尚须斩将搴旗,剿灭余党。其制军之法,必须严以自治,毋怠毋忽。克己复礼,主敬存诚,其器仗须用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过知非。加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与之相对。则军威远振,贼党寒心。惧罹灭种之极戮,冀沾安抚之洪恩。从兹相率投降,归顺至化。尽革先心,聿修后德。将不出户,兵不血刃。举寇仇皆为赤子,即叛逆悉作良民。上行下效,率土清宁。不动干戈,坐致太平矣。如上所说,则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克明明德。诚明一致,即凡成圣矣。其或根器陋劣,未能收效。当效赵阅道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不敢告者,即不敢为。袁了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独擅其权。受持功过格,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善恶纤悉皆记,以期善日增而恶日减。初则善恶参杂,久则唯善无恶。故能转无福为有福,转不寿为长寿,转无子孙为多子孙。现生优入圣贤之域,报尽高登极乐之乡。行为世则,言为世法。彼既丈夫我亦尔,何可自轻而退屈。或问,格物,乃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致知,乃推极吾之知识,必使一一晓了也。何得以人欲为物,真知为知,克治显现为格致乎。答曰,诚与明德,皆约自心之本体而言。名虽有二,体本唯一也。知与意心,兼约自心之体用而言。实则即三而一也。格致诚正明,(此指明明德之明,与诚明之明。)五者皆约闲邪存诚返妄归真而言。其检点省察造诣工夫,明为总纲,格致诚正乃别目耳。修身正心诚意致知,皆所以明明德也。倘自心本有之真知为物欲所蔽,则意不诚而心不正矣。若能格而除之,则是慧风扫荡障云尽,心月孤圆朗中天矣。此圣人示人从泛至切从疏至亲之决定次序也。若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俾吾心知识悉皆明了,方能诚意者。则唯博览群书遍游天下之人,方能诚意正心以明其明德。未能博览阅历者,纵有纯厚天姿,于诚意正心,皆无其分,况其下焉哉。有是理乎。然一切不深穷理之士,与无知无识之人,若闻理性,多皆高推圣境,自处凡愚。不肯奋发勉励,遵循从事。若告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或善或恶,各有其报。则必畏恶果而断恶因,修善因而冀善果。善恶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干罪戾也已。此大觉世尊普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然狂者畏其拘束,谓为着相。愚者防己愧怍,谓为渺茫。除此二种人,有谁不信受。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夫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须知从凡夫地乃至圆证佛果,悉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因果者,皆自弃其善因善果。而常造恶因,常受恶果,经尘点劫,轮转恶道,末由出离之流也。哀哉。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欲人反省克念,俾吾心本具之明德,不致埋没,亲得受用耳。但人由不知因果,每每肆意纵情。纵毕生读之,亦只学其词章,不以希圣希贤为事,因兹当面错过。袁了凡先生训子四篇,文理俱畅,豁人心目。读之自有欣欣向荣,亟欲取法之势。洵淑世良谟也。永嘉周群铮居士,感佩之极。祈上海商务印书馆铸铅为板,以公同志,又印送若干,以结法缘。祈予为序。因撮取圣贤克己复礼闲邪存诚之意,以塞其责云。(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 序)

注解:

  ①罔(wǎng):无;没有。

  ②妍媸(yán chī):同“妍蚩”。美好和丑恶。妍,美丽。媸,相貌丑陋。

  ③搴旗(qiān qí):拔取敌方旗帜;高举旗帜。搴,拔取。

  ④聿(yù):文言助词,无义,用于句首或句中。

  ⑤赵阅道:宋朝文学家。

  ⑥俾(bǐ):使。

  ⑦洵(xún):诚实;实在。

  ⑧淑世(shū shì):济世。淑,善;美。

  ⑨良谟(liáng mó):良谋。谟,计谋;策略。

  ⑩塞(sè):堵。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