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戒”要是失掉,佛就没有了;“礼”要是失去,儒就没有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8-09-27 08:48:04
关键字:戒,律,戒律,儒,礼,开遮持犯,共修分享,持戒,守法,沙弥,沙弥戒,二十四门威仪,根本戒,气味
【 点击数:2714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点击右侧红字——《净土宗学佛课程大汇总》


摘自净宗经教网(佛陀教育网)“佛陀教育共修分享”  2018年9月26日


顶礼净空老法师!

尊敬的净土释疑网教练、各位同修:大家好!

  这段时间学习《沙弥律仪》,心里特别惭愧和自责,因为很多我都做不到!通过学习,对“持戒”有了一个肤浅的认识。

  以下的学习报告,敬请教练和各位老师、各位师兄多多给予批评指教!

  “持戒”是守法、是守规矩

  《沙弥律仪》这个课程本来是七到十九岁所学的课程,但我们早已过了这个年龄,为什么还要学?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轻戒、毁律”是自己毁掉自己的前途。行既失序,入道无由”,不按这个顺序去学,连这个道都难入,所以还是要抓紧时间“亡羊补牢”。

  《沙弥律仪》分两个部分,上篇是讲戒律,下篇是讲威仪。戒律是根本,因戒得定;威仪是帮助是辅助戒律的,就是日常生活规范。

 

  “沙弥”的基本概念

  “沙弥”的意思是“息慈”,“谓息恶行慈”“息恶”,“息”是息烦恼、息妄想,“恶”是指世染,要把我们心地上、思想见解上的污染要断除。“行慈”,“慈”是慈悯众生。众生在六道里面轮回,不知道事实真相,非常可怜!诸佛菩萨怜悯一切众生,想方法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认识真相,帮助众生脱离苦海。

  另外还有两个意思:一个叫“勤策”,警策自己、勉励自己要精进;一个叫“求寂”,求清净心。

  “沙弥”有十条戒,这十条戒从初发心到成佛都要坚固的受持。

  “二十四门威仪”,“威仪”就是生活规范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必须要遵守的规矩、原则。

  佛制订的戒律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历史了,时代不一样,生活方式也完全改变了,所以要了解律仪的精神、明白它的道理,然后灵活地应用在现代人日常生活当中,才是正确的。

  但是“根本戒”是超越时空,不能改变的。“根本戒”有四条: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对出家人讲)、不妄语。

 

  “戒”和“律”

  “戒”指的是禁戒,就是禁止,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应当做

  “戒律”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止持”,一类是“作持”。教我们做的,我们要去做,不做就犯戒了;佛不准我们做的,我们不能去做,这叫“持戒”。不准做的,去做了,犯戒了;教你做的,你不做也犯戒了。

  “律”是指犯了戒之后,来审判这个罪的轻重,那就是法律,这个叫“律”。防非止恶曰戒;处断轻重,开遮持犯曰律”

 

  懂得“开遮持犯”才不会死在戒条里面

  “开”是开缘,就是说在某种条件之下可以“开戒”。“开戒”不是“破戒”

  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佛禁止的,如果我们开了,那叫“破戒”。

  如果在某一种条件之下是合情合理的,这个戒破了,那不叫“破戒”,那叫“开戒”。

  “遮”是禁止,决定不能够违犯。

  懂得“开遮”才会持戒。应当“开”的时候不开,也叫犯戒;应当“遮”的时候不遮,也叫犯戒。“持”跟“犯”,就是开、遮,应“开”的时候不开,这是犯,应“遮”的时候不遮也是犯;应“开”的时候开,那是持,应“遮”的时候遮也叫持。

  什么样的原则之下,这个“戒”是开?决定是为了利益众生。

  如果是为了自利而开,那就是“破戒”特别是救护众生,众生在极危难的时候,我们救援他,这个时候是开戒的机缘。

  救护众生,众生有两条命,一条是“身命”,还有一条更重要的是“法身慧命”能够诱导他觉悟,诱导他接受佛法,在这种环境之下,准许有开缘。

  戒律每一条都是活活泼泼的,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在非常繁琐复杂的环境里面,怎样去持戒?这里面的学问很大。如果“开遮”我们都能搞清楚,都能够活活泼泼的应用,应用的非常圆满,自利利他,那才叫“持戒”。所以持戒”不是简单的事情。而不是死在戒律里面。

  “戒律”里面所说的“戒条”、“威仪”,都有“开、遮、持、犯”,佛法确实非常通乎人情,并不是硬性的规定,它不是呆板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有变通的。合乎它的精神、合乎它的原则,在应用上是活活泼泼的,理清楚了,然后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从这个基础上再去深入经藏。

 

  戒律是清凉法,是帮助我们得清净心

  “戒律”是对行为的一种约束。我们确实随便,放逸惯了,一下子要守规矩、受约束,似乎很难接受

  但是,戒的精神与目的是防范我们造罪业,所以说“防非止恶”。“非”就是错误、过失,“恶”就是恶念、恶言、恶的行为,凡是伤害众生、伤害自己的都叫恶。

  于自己、于一切众生没有利益的言行,都是错误的。佛的眼光看得很远、很深,人这一生时间非常短暂,即使得利益也只是蝇头小利。而来生时间长,关系很深。

  戒律是清凉法,是帮助我们心清净,并不是约束人的,更不是吃人的戒律。对戒律产生误会,是我们对戒律没有真正的认识和了解。当我们了解了、明白了佛的教诫,然后对于佛的“禁戒”,我们就能欢喜接受,并乐意去遵守。

 

  持戒的目的是得定

  “沙弥戒律”是佛法的小学,修学的宗旨在“定”,是帮助我们修清净心沙弥要用五年的时间做基础的教育,做修学的准备,也就是“五年学戒”。五年要学出家人必须遵守的生活规矩,要把它完全明了、通达,还要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行持。基础奠定之后,听经才会开悟、会领悟,参禅才会得定,念佛才会得一心,所以基础非常重要。

 

  《沙弥律仪》是德行教育

  孔老夫子教学是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第三个是“政事”;第四个是“文学”“政事”就是办事的能力,然后有余力,可以学“文学”。

  佛陀的教育也是如此,佛教育把“德行”、“言语”都并在戒律里面没有学问但是有德行,只是个好人,将来能得好的果报;有学问而没有德行,造的罪业更重,将来堕落得更惨。

  “慈悲心”是成佛的基础。一切动物“皆欣生怖死,痛痒苦乐,与人无异”。

  “不杀生”是修养自己真实的慈悲心,不与一切众生结冤仇,我们菩提道上就少障碍,否则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不杀生”的范围:“上至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但有命者,不得故杀。”不仅自己不能动手杀,也不能叫别人杀,甚至见到杀生这个事情生欢喜心,都是属于破戒的。

  “杀生”要结罪,罪的轻重要看你杀生的时候起什么心。如果是极重的嗔恚心去杀生,罪业就很重;没有嗔恚心,误杀的,罪就很轻;如果是大慈悲心去杀他的,那就没有什么罪了

  “慈悲心”为什么还会杀他?佛经上有例子。这个众生起了恶念,要造极重的罪业,这个罪业造了之后,将来要堕地狱,还害好多无辜的众生。菩萨见到了,要给他说道理,他不能接受,迷得太重。只有把他杀掉,这是慈悲心杀的杀他,他不造重业了,他不堕地狱了,等于从地狱把他救出来,这是慈悲心。菩萨这个杀生,不叫“犯杀戒”,叫“开缘”、叫“开戒”

  条条戒律都有“开遮持犯”,我们要有智慧去区别,什么时候应该怎么做,这样才能利益众生。

  “非义之财不可取。”佛法说的“不盗”,是“不与而取”大到“金银重物”,小到一针一草,都不可以“不与而取”。

  “若常住物。若信施物。若僧众物。若官物。民物。一切物。或夺取。或窃取。或诈取。乃至偷税冒渡等。皆为偷盗。”偷盗的果报非常可怕!偷盗结罪,心境不同。你用什么样的心,用什么样的方法,以及被盗的人受害的程度,结罪轻重不一样。

  最重的是“偷盗三宝物”,其次是“公共设施”,结罪很重!

  凡是有主人的东西,无论东西的贵贱,主人不同意,你要是取了,甚至移动了位置,都叫“犯盗戒”。

  或者是夺取,你有权利有地位,为了求你办事,人家不得不给你送礼,也是盗心。

  窃取是一种偷偷摸摸的行为,没有经过主人同意,就占为已有。或者是诈取,

  用欺骗的方法得到的,乃至偷税漏税,假冒仿冒,侵犯别人的权益,这个都是属于偷盗。

  “重戒”的罪很重,“轻戒”也不能疏忽,菩萨对于重戒、轻戒都很重视,不敢违犯。故经云:宁就断手,不取非财。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佛讲,六道众生是以淫欲为生死根本,“六道”就是这个念头变现出来的,如果还有这个念头,烦恼断不了,断不了烦恼就出不了三界所以,一定要提高警觉,要把烦恼伏住不让它起现行。平常好比练兵,临终是打仗,加强平常的训练,临终才有把握。

  言语不诚实,就是心不正。司马温公说:“诚之道故难入,然当自不妄语始。”“向人妄说得禅境界,或言见佛,见龙鬼等,名大妄语。要特别小心,这是重罪——犯大妄语。还有喜欢讲感应、讲神通,都是大妄语。

  “艳曲情词”似乎很美,很容易迷惑人。

  现在很多的电影、电视剧,的确是拍得好看,但却“丧人正念”,诱导人丧失心性,失掉清净之心,所以要少接触为好

  现在手机也是,内容太丰富了,诱惑力太强,有时候一看就把佛法忘记在九宵云外,约束自己真的太重要了

  言语也要小心谨慎,不能随便开玩笑开玩笑要掌握分寸、还要看什么人。心多疑的人、心量小的人,不可跟他开玩笑,因为容易结怨,让人怀恨在心。佛禁止我们“戏论”,“戏论”就是现在讲的开玩笑。

  不当的言语、欺人的言语,跟兵器没有两样。“所以斩身”,惹杀身之祸,是应该责备的,反而称赞;应该称赞的,他要毁谤。

  毁谤人是过失、是罪业;赞叹人也不是好事情,不值得赞叹的时候,过分的赞叹,会使他自以为是、得意忘形,反而把他害了。什么人可以赞叹?“八风吹不动”的人。

  “恶口烧七圣财。”“七圣财”指的是:“信财(信受正法)”、“戒财(持戒律)”、“惭财(自惭而不造诸恶)”、“愧财(于不善法心生羞愧)”、“闻财(能闻正教)”、“施财(舍离一切无染着)”、“定慧财(摄心不散,照了诸法)”。这是成佛的七种资财、七种条件,恶口就把这七个条件障碍了,所以叫“烧七圣财”。

  诸佛菩萨所有一切言语都是利益众生的,于众生没有真实利益的,佛菩萨决定不说,所以我们要向诸佛菩萨学习。

  “酒为放逸根,不饮闭恶道。”饮酒虽然是“遮戒”,但很容易犯过失。前面所说的戒条,都很可能因酒醉而违犯,违犯的果报都在恶道。所以“酒戒”是防止我们犯戒、防止犯罪的。

  “清净心”可以消除身体的气味。佛禁止我们涂香,是因为它会让我们生起贪染之心。闻香尚且有污点,涂香就更严重

  身上的气味难闻是业障,体质改变,业障就会消除。心真诚、清净、慈悲,就有香气。如果心是虚伪的,自私自利,贪嗔痴慢,味道就难闻

  其实我们身体里有香,这个香是性德之香。只要我们认真修行,就能改善体质。

  “贪”是迷惑的根本。古时候有个天人,因听女歌生了欢喜心,生了贪爱,结果他的“神足”失掉了。

  所以,凡是扰乱清净心的,我们应自觉远离;如果还有一丝毫贪染的念头,决定不能超越轮回。

  而佛门的梵音,能让浮躁的心情自然消失,恢复到平静。

  修行人应时刻保持警觉。“十戒”里“不卧高广大床”这一条,是提醒修行人时时刻刻要警惕自己,保持高度的警觉心睡眠是昏沉,这是业障。不睡眠,人就没有精神,但要缩短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时间就是缩短我们昏沉的时间。

  “戒”要是失掉,佛就没有了;“礼”要是失去,儒就没有了所以,持戒是佛弟子应尽的职责。

  学完了《沙弥律仪》,以及前面的《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对“戒律”有了初步的了解。虽然之前授了形式上的“五戒”,但对戒律茫然无知,犯了很多过失。改正错误就是真正的忏悔。

  感恩净土释疑网提供这么好的学习平台!不当之处,敬请净土释疑网教练及各位老师、各位师兄多多批评指教!

  愿净空老法师法体安康、六时吉祥、久住世间、广度有情、叶落归根!

  愿师兄们在菩提道上勇猛精进,早成佛道!

  无限感恩净空恩师上人的教诲!

  感恩净土释疑网教练及各位老师、各位师兄!

  阿弥陀佛!

  惭愧末学b0366 合十敬呈

  2018年9月7日

--------------------------------------------------------------------------------------- 

如何学佛?答案在这里——点击此处:正确的学佛方法

  净宗经教网"共修系统"(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手机版的APP: 打开APP首页,点击右上角“+”,根据你的学习情况来“编辑”自己的学习内容在首页。试一试,很方便的! 

  苹果APP下载:打开苹果手机的“app store”输入“净宗经教网”,就能下载了。

  安卓APP有两个下载地址: (1)点击打开链接 (2)点击打开链接

  【净宗经教网:www.foxdwedu.com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