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金刚经(30)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7-03-02 09:10:49
关键字:金刚经,闻思修,功行,无住生心,反闻,学讲经,命运,信解行证,金刚般若,六即佛,体用,禅净双修
【 点击数:1915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净空法师1995年   讲于 新加坡   第三十集 (共124集)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请掀开经本,第七十五面,请看经文:

  经【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这一段经文是“请示名持”。“名”是经名;“持”就是受持。经名是全经的总纲领,我们佛门里所谓大总持法门。经题是一部经的总持法门,明了之后,受持就不难。

  我们看底下小注:

  【尔时,意显领会得纲要时,便当行持,不容稍懈。所谓解时即是行时是也。】

  由此可知,“请示经名”放在这个地方,用意的确非常之深。一般经典,当机者请教经名,多半在一部经将要讲完的时候;而《金刚经》“请示经名”,它在这一部经的当中,跟其他经不一样这里面除了以下我们还要说明这理由之外,实在讲,最重要的实在无过于解时即是行时,这句话说得非常之好明了赶紧要去“做”,不做有什么用处?!“行”就是要去“做”,不能够有丝毫的懈怠,要认真、要努力。世间人悠悠度日,不知道时光就是命光,古人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此地我们看到须菩提尊者,真正是所谓现在人讲的分秒必争,他争取时间是办大事,不像我们现在这社会工商界也是分秒必争,争什么?赚大钱!这跟我们不一样,都是在争时间、争时效,可是目的不相同,果德自然也不一样。佛法争取时间确实了生死、出三界,果报是得大自在;世间人钱要是多了,麻烦就多,这些我们细心去观察都不难理解。

  【他经请问经名,多说在全部之末。今在中间,何故?】

  为什么《金刚经》的经题,说在这一部经的当中?

  【须知此经后半部之义,是从前半部开出。其义前半部中已有,不过说之未详耳。若非长老再问,则说了前半部便可终止。】

  这把理由说出来了。这个理由也真的是事实,但是没有前面讲的“解时即是行时”这句话来得恳切,听了、听明白之后,真的马上就要去做,我们才能真正得利益。本经分为上、下两部分,或者我们讲前、后两部分也可以。尊者所问的两个问题,这是我们在本经一开端就看到,他问的是:“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问了这两个问题。而在前半部,世尊的确把这两个问题都答复,所以后半部如果尊者要是不问,《金刚经》在前半部就结束。如果在前半部结束,这个地方提出来“请示名持”,与一般大乘经没有两样。前半部说完,尊者又向世尊提出问题,于是世尊再不辞辛劳详细为大家开示,这是后半部的经文,可以说后半部是前半部的补充,是前半部的详细说明。这到前、后两半部的时候,有详细的报告。

  【故此经名,虽似说在中间,仍与他经无别。请示持法,以便大众遵依。】

  《金刚经》的大主意是明了了,怎么个修法?也就是说,如何把“金刚般若”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使我们的生活变成“金刚般若”。

  金刚般若”,要用现代的话来说,“般若”是智慧,“金刚”是最尊、最贵的,也就是说高度的智慧、至高无上的智慧,那是我们的生活。反过来看,我们这芸芸众生生活在无量无边苦恼之中,这是我们现前的生活。怎样把现前苦恼的生活变成高度智慧的生活,这就是受持《金刚经》了。可见得这个的确是非常重要!无怪乎须菩提尊者这样的渴望,想知道这个经题受持的方法。“持”,底下解释这个字。

  【古人释“持”字义。】

  古德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曰任弘。】

  这是解释“持”这个字。

  【任是担任,就是自行。】

  直下承担,我就要这样做,这是“持”的一半的意思。另一半意思:

  【弘是弘扬。】

  我一定要这样做,我还要帮助别人这样做,这才行。自己这样做,要不能帮助别人,那你只持一半,并不圆满,圆满,一定要弘扬,这指劝他。所以佛在经上一再的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由此可知,“持”的意思,包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样持经才算是圆满。

  【请问经名,即是请求开示总持之法。】

  这个要知道的,这个意思通一切经。任何一部经讲到末后,当机者一定向佛“请示经名”。“请示经名”的用意,就是请求开示怎样修行,在行门里面抓到纲领,这纲领在佛门里面叫做“总持”。

  【信、解、行三,不能定说有次第,不能定说无次第。】

  不可以“定说”,有时候讲“次第”,有时候没有“次第”。《华严经》上就交代得很明白,“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就是“次第”,有“次第”;“圆融”就是“没次第”,就是不能“说次第”,这个说法才圆满,才真正得受用。所谓有一种聪明伶俐之人,他的“信解行证”是一桩事情。我们在佛经里看到世尊讲经说法,听众之中有些人听了一半,还没有听完就开悟。《楞严经》上,世尊讲到第三卷讲圆满,《楞严》十卷,三卷讲圆满,才讲三分之一,阿难开悟了,“呈偈白佛”,佛给他印证。有些人听经没听一半证果了,证三果、证四果的,这个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这是怎么回事情?就是此地讲的,不能“定说”,有“次第”,他没有“次第”,他“信解行证”融会成一体。这桩事情也得要跟同修们说明,不说明总有怀疑。从哪里说起?得从“三学”、“三慧”说起。

  小根器的人,所谓是小乘人,小根器的,所谓小根器是小心量的,心量小,分别、执着很重,这叫小根器的人,他“次第修学”,他有“次第”,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他有“次第”的。

  大根器的人,大乘菩萨,说不上“次第”,菩萨学的叫“三慧”。“三慧”是“闻慧、思慧、修慧”,“闻思修三慧”。三个都叫“慧”,诸位要知道,“慧”是哪个慧?“戒定慧”之“慧”。因此,没有“戒定”,哪来的慧?!没有“戒定慧”,哪来的“三学”?!这个诸位要知道。

  现在有一些人没搞清楚,听说菩萨修“戒定慧三学”,他也就要学菩萨,“三慧”真正的意思没搞清楚。

  我在早年,说这个话总是二、三十年前,我在台北大专佛学讲座,那个时候我担任总主讲。有一位同学,辅仁大学的同学,我还记得清楚,名字忘掉了,好像是姓林,名字一下想不起来,年岁太久了,在上课之前他走到我面前来,他说:法师,我下次不来听经。我就奇怪,我说:为什么?你在我们大专讲座表现得很不错,从来不缺课,听了好像也满欢喜,很有受用,为什么明天不来?他说:我听经已经听了两年,这就“闻慧”,闻法已经闻了两年。他一说这个我就明白,我说:大概你不来听,回家去修“思慧”,去想是吗?他点点头,我说:“思”以后,你再去修,对不对?他说:是的,没错。我说:今天这一堂听不听?他说:这一堂我要听。我说:好,我就借这个机会,把大家这错误的观念给它修正修正。

  他认为听经就是“闻慧”,错了!问你开了“慧”没有?你开了智慧,听经才是“闻慧”;你没有开智慧的时候,你听经谈不上,“戒定慧”都谈不上,哪里是“闻慧”!这是很大的误会。

  所以菩萨比阿罗汉高,菩萨是大乘,大乘佛法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没有小乘哪来大乘?!好像盖房子一样,没有底下一层,怎么会有上面一层?上面一层一定盖在底下这一层的。底下那一层修什么?修“戒定慧”。你“戒定慧”三学完全都没有,你想搞空中楼阁,那怎么可能?!所以“慧”是“戒定慧”的“慧”,你要得到“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慧”开了。菩萨修,“戒定”不谈,就修“慧”。诸位要知道,这上面的包含底下的。“戒”是第一层楼,“定”是第二层楼,“慧”是第三层楼。讲第三层,一定包括底下两层;讲第一层不一定有第二层;讲第二层,一定有第一层;讲第三层,一定有底下两层。菩萨虽然修“慧”,“戒定”具足,他要是不具足,“慧”从哪来?!

  这是大学生听两年佛法,居然把意思听错,难,实在是难!在我想听错的人不少,不只他一个,他说出来,别的人还没说出来,曲解佛的意思,开经偈上“愿解如来真实义”,他是“误解如来真实义”、“错解如来真实义”,这是麻烦事!还好他提出来,所以我就说,听完两年不听了,“闻慧”;回家再去想,去想两年;想两年之后再去做,再去修行,再去修两年。大概总是这个意思。我说:你这个闻经叫“道听途说”;你没有听到,你回家去“思”,叫“胡思乱想”;胡思乱想两年之后你要修,叫“盲修瞎练”,怎么能成功?!菩萨哪是这个做法?!菩萨他胡思乱想、盲修瞎练,怎么能成功?!所以他误会了。

  “闻思修三慧。”

  “闻”是指接触,用这一个字来代表,眼见色也叫“闻”,耳听声、鼻嗅香、身体的接触,只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用这个“闻”字,“闻”表接触。

  “思”表明了。一接触就明了,不要等到去“思”。一“思”就落到第六意识,哪里算是菩萨?!小乘人尚不至于,所以佛用这个字做代表,凡夫对一个事情比较深一点,总是想想才明白,所以“思”代表明了。

  “修”代表没有过失、代表破迷。由此可知,“闻思修”是一桩事情:一个是接触;一接触就明了;明了就不迷从接触叫“闻慧”;从明了叫“思慧”,从不迷叫“修慧可见得“闻思修”是一桩事情,所以都叫“慧”,哪里可以把它分成三段?!分成三段就错了。所以这是不能说“有次第”,不能说“无次第”。“戒定慧”就不能说“无次第”,“闻思修”不能说“有次第”,这才是菩萨修的,菩萨行是高级的佛法。

  下课我再问这学生,我说:你下次还要不要来听?他说:要来听。好!不可以错解,错解就很可惜。

  “信、解、行、证”这四个字,也不能说有次第,也不能说无次第。初学的人有次第,功夫得力的人没有次第,功夫得力的人信解行证合而为一。如果你能够将“信、解、行、证”融合成一,你就得真实的受用,可以说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你欢喜快乐,真的是快乐无比,法喜充满;就是我在前面讲的,你已经有能力把凡夫无限的烦恼转变成高度的智慧,你日常生活是生活在高度智慧之中,那个人怎么不快乐?!为什么能够生活在高度智慧里面,“信、解、行、证”合一了,这就是菩萨的“三慧”。如果把“信、解、行、证”分做四个段落,你没入门,你是门外汉,你得不到受用,你学佛学得再多,你讲经讲得天花乱坠,你的生活还是苦恼无边,你得不到法喜,你得不到受用所以说初阶段一定是有次第,功夫得力,“次第”就“消融”,就融成一片,这是我们要知道、要努力的方向。

  【人必具有信心,而后研求佛法。】

  对于佛法如果没有信心,你就不能很认真很努力的去研求,一定要对于佛法生起信心,信心很难生起,这是实实在在的,信心很难。当然,信心的生起也必须有条件。现在人讲“条件”,佛法里讲“因缘”,“因缘”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条件”。条件很多、很复杂,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善根,自己没有善根,遇到殊胜的外缘也没用处。自己一定有善根,再遇到善缘,于是信心才能生得起来,明了佛法的殊胜,明了佛法的功德利益,这个信心才能生得起来生起信心,一定是很认真很努力的去修学,修学一定能够得受用。得到受用,信心就更坚固,味道尝到,利益得到,可见得这个不假,这是真实的,你的信心、愿心愈来愈坚固。信愿帮助行证,行证又帮助信愿,相辅相成,互相的增长,那个境界好,这个境界是愈来愈好。

  【必明得佛法真实之义,而后方知真实修行。此有次第也。】

  我们一般入门都是这个样子的,一定是经过这个次第,功夫一得力,这次第就融成一个,就能够到圆融。

  克实而论,这讲实在的。

  【若无功行。】

  “功”是功夫。“行”念去声,这是个多音字,念去声,念(hèng),当动词讲,不当名词讲,当动词讲,念(hèng)是当动词讲。是什么?生活行为,功夫在日常生活行为之中。什么功夫?通途而论,就是戒定慧戒有功,有功夫了,得定,得定我们在讲堂里面常常换个名词来讲,大家好懂,得身心清净,定就是身心清净、清净心。定有了功,智慧就现前智慧一现前,你在日常生活之中处事待人接物,乃至于大小工作,生活里头点点滴滴的,全是“三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是智慧,一接触就明了,一接触就不迷,你知道如何去处理、如何去运用,所以你生活在高度智慧当中,这个不假,要在功夫得力。功行”两个字要很清楚,“功”是功夫,“行”是生活,日常生活里面显示出你修学的功夫。假如没有功夫,也就是说你所学的,与你日常生活完全不相干,统统用不上。

  【则障深慧浅,决不能深解。】

  须菩提在本经告诉佛陀,他深解义趣,这句话难得!为什么他能深解?他做到,他在日常生活当中把无住生心完全体会到,所以他能够深解。不能深解,当然你也就很难深信。

  【若无解行,信亦不真。由是言之,信、解、行定要同时并进,岂有前后次第之可言。】

  我们今天想成就,想早一天成就,有没有方法?有,你能够把“信、解、行”合在一起,那就是“证”换句话说,要尽可能的把次第拉近,“信、解、行”的次第拉近,把它拉成一体,你就成功。听了,一听就明了;一明了,境界马上就转过来。境界一转,生活当中就表现出来,就做到,这样才能真正得受用,这个受用的表现,就是刚才讲的“法喜充满”,真是在生活里头得到无比的快乐幸福。

  底下为我们说明几个例子,这些例子也是我们常常会遇到的。

  【或遇有人,无端而能信佛。一闻便得明了。】

  确实有这样的人,当然是少数人,不是多数人。或者是偶尔之间,或者是别人对他讲佛法,他一听就欢喜、一听他就能相信。我们也曾见到过在临命终时,一生都没有听到过佛法、没有接触过佛法,临终之前有个善友告诉他佛法,劝他念佛往生,他一听就相信,马上就念,结果真的就往生,我们确实曾经见到过。

  【亦有于佛法一毫不明。】

  佛法的道理他是完全不知道。

  【而能发心精进勇猛修行者。】

  他闻到佛法,他真干,真勇猛、真精进。“勇猛”是说他不休息、不懈怠、不疲倦。精进”是说他一门深入,纯而不杂,那个叫“精进”。我们一般同修所生的毛病,不能说你不用功,不能说你不努力,你也很进步,但是你不是精进,你那种进叫杂进、叫乱进,所以你得不到利益,你搞杂、搞乱了这个进步要注意,要精进。

  佛法最忌讳的是夹杂,不但世法不能夹在里头,不能夹杂,佛法也不能夹在其中佛说的法门太多,浩如烟海,只能够学一个法门,那你就决定成功。你要学两个法门、三个法门,就很可惜,非常难成就。我们也遇到一些同修,大概认为一门不太保险,两门总好一点。我们劝他念佛,他还要去参禅,禅、净双修,好像那时候比较保险一点。还有一些人认为两门还不保险,还得搞三门,比较更可靠一点,禅、净、密三修。还有一些更杂的,掺杂得太多。古德是有提倡,没错,永明延寿大师就提倡“禅净双修”,你听到你就想学,你就错了。永明大师提倡“禅净双修”是对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法?你要把他的意思搞清楚,他老人家是对参禅的人说的。为什么对参禅人说?看到这些参禅人不会成就,不但不能开悟,得禅定也得不到,但是叫他放下禅去念佛,他贡高我慢,他不甘心不情愿,认为净土是很低的法门,禅很高,他贡高我慢,所以祖师大慈大悲、善巧方便,教他禅净双修,“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这个用意在哪里?知道你那里不能成功,将来你在净这一半上你还能够成功,是这么一个苦心。你要是念佛人,他再不会劝你禅净双修,那不是破坏你!那不是给你找麻烦!所以诸位一定要懂得祖师说话是对谁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走的是正路。他们是路走偏差,给他修正,是这个意思。这些不明佛法的人,偶尔接触的人,他能信、能愿、能行。

  【此皆夙世本有功行,今遇因缘,遂尔发现,非偶然也。】

  我们看到好像偶然,其实不偶然,这是他过去生中多生多劫的善根,所以一接触他的善根就发现。不但佛法当中没有偶然的事情,诸位要晓得,世法里也没有偶然的事情。诸位要是念《了凡四训》就知道,《了凡四训》过去我讲过很多遍,现在已经从录音带写出来编成书本,这个书本最近在印,台湾打电话告诉我,第一版印三万五千册,印出来之后会送到此地来,这是过去所说的。这里面告诉我们,六道众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哪来的偶然?你一天吃多少粒米的饭,你自己不知道,可是那是命里注定的,你不可能多吃一粒饭,你也不可能少吃一粒,你一天喝多少滴水,都是命里注定的。凡夫没有办法逃过命运,哪有偶然的?!世间人不相信,钱我赚得来的,我有本事,赚来的,有本事。比你本事大的人多得很,他为什么赚不到?他命里没有,想赚也赚不到,命里有的,不赚它也来。正所谓是“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命运从哪里来的?过去生中因果里面来的,你造的因,这一生要享受这个果报;我们现在这一生所造作的,造因变成来生的果报,因因果果永远不断。

  佛在《金刚经》教给我们,要“生心”、要“无住”,“生心无住,无住生心”,这才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相应就叫做随顺法性,顺性起修,这是佛菩萨所行的。凡夫不知道事实真相,错了因果、违背了自性去做,这样所得的果报苦不堪言!六道三途从哪里来的?违背自性变现出来的逆境界;随顺法性变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四圣法界,不一样!所以佛教给我们要“生心”。

  我们晓得,佛法、世法绝非偶然,没有偶然的。但是明白理的人,了解事实真相的人,命运可以转;所以命运它不是定命,佛法里不讲宿命,命运决定是有,但是不是宿命论,不是定命之论,命可以改造。正因为命可以改造,所以佛才有办法,佛菩萨才有办法度众生,教你怎么改。就像刚才所说的,教给你如何从无量无边烦恼的生活,把它改变成高度智慧的生活,那改了,这就改造命运。佛知道这个道理,晓得事实真相,教给众生改造命运的方法。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这一部大藏经就是帮助众生改造命运的理论与方法,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转烦恼成菩提,帮助众生转生死成涅槃,这是佛法了不起的地方,是佛法最伟大的地方。这些道理、事实真相都必须要明了。

  【必须真实如法做到,始名曰行。】

  这一句的关键在如法,就如同佛在经上讲的理论与方法,我们在生活当中把它做到。最明显的例子,佛教给我们“无住”,我们要把它做到。“无住”是什么?是放下,把我们心里面许许多多的妄想、烦恼、习气、忧虑、牵挂统统放下,“无住”,恢复到心地清净心里这些拉拉杂杂的东西统统放下,清净心就现前。清净心是真心,夹杂妄想杂念那个心就叫做妄心,所以妄心还是真心,真心夹杂一些妄念。

  《华严》上讲的“妄想、执着”,所有一切的夹杂把它归类,可以说总不外这两大类,这两大类就是佛法里讲的“二障”:“妄想”是所知障,“执着”是烦恼障,总不外这两大类统统放下,“真心”现前,“本性”现前,“本性”就是“真心”,“真心”就是“本性”。为什么说两个名词?一个讲“体”,一个讲“用”,讲“性”多半是讲“体”,讲“心”多半是讲“作用”,实在讲,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

  这是为什么要“无住”,一定要做到“无住”。有一些同修告诉我:师父,放不下!放不下,放不下也得要放下,为什么?放不下就是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从哪来的?我在经上讲得很多,六道轮回从执着来的,你有执着,就有六道。十法界是从妄想来的,你有妄想就有十法界。妄想执着都没有了,不但六道没有,十法界也没有。十法界没有了,展现在面前是“一真法界”。诸位要知道,十法界不是真的,也是妄的。十法界之上才叫“一真法界”,诸佛与大菩萨们他们住“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里头。十法界里面那个佛没什么了不起,“一真法界”那就了不起,这个必须要知道了解这个情形,你就晓得真要放下,不放下这个亏吃太大了

  无量劫来搞生死轮回搞得这么苦,什么原因?就是妄想执着放不下。谁叫你受苦?没人叫你,自作自受。自作就是妄想执着,是你在作,所以才有六道、十法界,那够你受的!就这么回事情。佛在《金刚般若》给我们提出忠告,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须菩提尊者听懂,马上就想做,所以请示经题。定要真实如法做到“无住生心”。生什么心?无条件的为一切众生服务,要生这个心;不能有条件,有条件不行,无条件的有条件怎么?又“有住”了,无条件就是“无住”。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毫无条件,尽心尽力在做。无论你从事于哪一个行业,你这个行业都是帮助社会、都是帮助广大群众。《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法身大士,他们所示现的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他们修的什么?都是修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任何一种生活方式、任何一种行业,都是菩萨道、都是菩萨行,都能超凡入圣,只要你懂得这原则,“无住生心”就行了。

  【必须真实如法做到,始名曰行。】

  “行”就是真干。

  【真实见到佛理,始名为解。】

  佛所讲的这些道理,真的见到,透彻明了,这才叫“解”。

  【真实知得皈依三宝之益,始名曰信。】

  皈依三宝”的利益无量无边,“三宝”是我们一生前途幸福的前导,它在引导我们,“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觉正净”是“三宝”,我们一生念念当中都要依靠它。这是一般讲“佛法僧”,“佛法僧”就是“觉正净”。“佛”是“觉”的意思,“法”是正知正见,“僧”是清净不染,这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知道“觉正净”的利益,才叫“信”。我们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违背觉正净,这才叫真正的信佛。

  【凡亲眼见得,亲身做到之事,则谓之证。】

  “证”是我做到了。“觉正净”我做到,那你就证得了。“戒定慧”你做到,那你也证得。在什么地方做到?在日常生活当中,像世尊在本经前面所示现的,入舍卫大城乞食,着衣持钵,每一桩事情里面都显示出圆满的“觉正净”,圆满的“六度万行”,圆满的十大愿王,每一桩事情都显示得那么圆满,那叫做“证”。不是离开生活别有所“证”,那就错了,没那回事情。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无不是“证”,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解行做到究竟,名曰究竟证得。】

  “究竟证得”是成圆满的佛果,那个叫“究竟证得”。菩萨所证的叫“分证”,他所证得的是部分不是全体,虽是部分,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法常用晚上的月亮来做比喻,初三、初四就有月牙,月亮就放光;一直到十四,光明愈来愈大,都叫“分证”;到十五满月,就叫做“究竟证”,如来果位上圆满。十四的菩萨像等觉,十三的菩萨像十地,用这个方法来做比喻。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大概就像初二、初三那个月牙,虽然它才是一点点,那个光真正是月光,不是假的,是真的。跟如来究竟觉所证的是无二无别,一个证得少,一个证得圆满,所以叫“分证”、叫“究竟”。那是真的,真佛不是假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分证佛”,佛是真佛不是假佛

  比“分证”低一个阶级,叫“相似即佛”,相似不是真的。古人也很难得,方法也很巧妙,所谓“捏目所见”的第二月,怎么叫“捏目”?我们好眼睛看月亮,月亮是一个,咱们拿一个指头把眼睛用力按下去,看月亮就看两个,两个当中一个是真的,一个是相似的,也不能算它是假的,叫“相似”的,跟真的非常非常相似,就拿这个来比喻“相似位”,“相似所证”的。

  比“相似”更差的是“观行”,“观行”是刚刚修。“观行位”用什么比喻?水里的月亮、月影子,哪个地方有水,就现一个月亮,月影子叫做“观行位”。这种比喻都满好,让我们对它这个浅深次第有个大概的明了。

  “观行”是真用功,还没证果。

  “相似”是什么?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在相似位,见思烦恼断了,无明没破,法身未显,那叫“相似位”。

  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是“分证位”。

  由此可知都是“解行”程度上差别所说的

  【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由是可知,信、解、行、证,实际为一事。】

  这个道理事实我们一定要清楚,必须要透彻的,我们在生活当中,修“金刚般若”才没有障碍。“信、解、行、证”确确实实是一桩事情,就跟我刚才讲菩萨的三慧是一桩事情。信心要清净,什么叫“清净”?没有疑惑,有一丝毫疑惑就不清净,决定没有疑惑。对佛没有疑惑,是我们的好老师,决定不欺骗我们。佛是过来人,句句话都是真语、实语、如语,决定没有疑惑。对佛的教诫,我们理解,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意思很清楚、很明白,我们理解。理解,心里头就变了,心里平常忧虑烦恼牵挂统统没有了,马上就丢掉。一明了佛的话,马上就丢掉,那就是“行”。一丢掉之后,身心清净好自在,那就是“证”。可见得“信、解、行、证”是一刹那当中完成的,哪有次第可言?如果你真的明白,你进讲堂是凡夫,出去你就是菩萨,不是凡夫。进讲堂的时候,你心“有住”,出讲堂你“无住生心”,你不就变成法身大士!由此可知,作菩萨、作佛不难,法身大士就是分证佛。

  【此之谓平等。即此四字,便可悟由平等见差别,由差别见平等之理。】

  佛法里常讲的“差别平等”,这个道理,你把“三慧”、“三学”、“信解行证”四科,你要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什么叫“差别”、什么叫“平等”,你就懂得。“差别”跟“平等”是一桩事情;换句话说,你有妄想、执着就差别,离妄想、执着就平等,真相如是。

  【若明佛理,随拈一法,皆能穷其究竟,归于平等。是知佛法,无浅非深,深亦可浅,直无浅深次第可说。】

  这是跟诸位讲真实话,佛法里的的确确没有浅深次第。你以为有浅有深,那还是你分别、执着,有分别、执着就有浅有深;离分别、执着就万法平等,没有浅深次第。但次第没有,浅深都没有。为什么?统统归一,归到心性,全是自性流露出来的,怎么不平等?!法法皆平等,十法界依正庄严全都是平等,都是自性变现的、都是自性流露的,这是你真的明白佛所讲的这些道理。

  一切法里头“随拈一法”,这是《华严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是这个意思。皆能穷其究竟,究竟是什么?究竟是心性。任何一法,你要是仔细去观察、去研求,到最后都归到自性。自性就是平等,所以说“归于平等”。

  《无量寿经》在经题上教给我们修学的总纲领,在经题上,《无量寿经》这个经题非常圆满。

  “佛说。”一般经上的“佛说”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这三部经经题上都有“佛说”,那个“佛”不是指释迦牟尼佛,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佛为众生都说《无量寿经》、都说《阿弥陀经》、都说《观无量寿经》,所以这三经是一切诸佛都说的。其他的经一切诸佛不见得说,不见得都说,因为佛法要观机,根机不对,佛决定不说的;这三部经一定要说,因为它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所以那个佛跟其他经上的佛说,意思不一样。

  “大乘。”大是指心量之大,广大无边,普度法界一切众生。

  “无量寿庄严。”是我们所求的。所求的是性德圆满的现前,那是“无量”,用一个寿做代表,无量寿命、无量智慧、无量光明、无量德能,一切都是无量的。“庄严”是表现在事相上的美好,美轮美奂,没有一丝毫的缺陷,这是庄严,所求的。用什么方法求?清净心、平等心、觉心,觉而不迷,用这三个方法求。

  所以“清净平等觉”,是经题指示我们修行的总纲领。你修“清净平等觉”,你就得“大乘无量寿庄严”,你得这个果。经题上是有因有果、有理有事、有性有相,经题是真的圆满,究竟圆满。

  “实相显现时,唯一清净。并信心二字,亦无痕迹。则是真究竟平等,如如不动矣。”

  刚才说过了,“随拈一法”,“随拈一法”穷其究竟都归到法性,都归到究竟平等,所以佛家说“万法平等”,道理就在此地。不但“性”平等,“相”平不平等?还是平等的,作用也平等。

  我们一般人看不出来,一般人顶多可以承认“性”平等,“相”不平等。我这个“相”跟佛相长得不一样,怎么会平等?我们作用也不平等。其实这种不平等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妄想、执着里头生出来的,妄想、执着是假的,不是真的。离妄想、执着就平等,这妄想、执着一离,相就变,变成佛相一样,世俗间算命看相的常说“相随心转”。佛的相怎么变现出来的?佛心清净,佛的相是清净心变现出来的。我们把妄想执着丢掉,放下了,心清净,现出那个相就跟佛一模一样,可见得是平等的。从真的方面讲是平等的,从假上面讲是不平等的,那是假的,不是真的。

  由此可知,佛法无浅非深,深亦可浅,直无浅深次第可说;发心学弘经的人,这句话一定要记住。所以佛法可以深讲,可以浅讲,可以长讲,可以短讲,没有不自在!但是你一定要如教修行才行,你要不如教修行,就是经上讲的受持读诵,你就很难为人演说的时候来得这么圆融自在。一定自己要身体力行,要在行持当中证实佛所讲的理论、境界,然后你说出来自自然然左右逢源、头头是道。

  【故不可取着其相,而曰则非也。】

  经文上“则非”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教给我们“不可以取相”、“不可以着相”。“取着”,“取”就是分别,“着”就是执着,在一切现相当中不可以分别,不可以执着。不但世法里面我们不要去分别执着,佛法里头也不要分别执着,你才能看到真正的东西。一落在分别、执着里面,你就看不到,真的东西看不到,你所看的是假的。佛教给我们是实话,我们要相信。

  【然为接引众生,启导进步,又不能不假设一浅深次第,以及种种庄严之事。故不可断灭其相,而曰是名也。】

  你自己不错,修行着实有得功夫,到达信心清净,平等性现前。“法相唯识”里面说得好,修行要在“转识成智”,这是法相宗讲的,修行最重要的原则纲领就是“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

  转识成智”又必须要知道,有的是“因”上转,有的是“果”上转。“果”上转,我们就不需要理会,证果自然转。要紧的是要先“因”上转。“因”上转的哪两种?六、七是“因”上转,五、八“果”上转,前五识跟阿赖耶是“果”上转。由此可知,修行,法相宗修行人,他着力的地方就是要转第七识跟转第六识,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着。第七识是四大烦恼常相随,执着,坚固的执着。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一切不分别,心就平等了。一切不分别,观察就妙了,看到什么?万法一如,法法平等,“妙观察”。六、七二识就是分别执着,六识是分别,七识是执着。世尊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无住”,“无住”就是离妄想、分别、执着。

  众生境界没转过来的时候,是凡夫,是二乘,是权教菩萨,对于这些人又必须要行大慈大悲,以善巧方便去诱导他,这是假设一个浅深次第。这个浅深次第是什么?五乘佛法、三乘佛法,这是浅深次第。小乘里面四果四向,大乘里面五十一个阶级——“信、住、行、向”,这都是世尊假设的浅深次第。在果证里面有种种庄严,种种庄严是什么?随心所变。你心里不相同,外面境界就生变化,“依、正”都变化。“正报”是自己身体,身体起变化,相貌会变。人心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慈悲,他那个相慢慢变,就变成像菩萨一样,别人一看生欢喜心;如果每天嫉妒嗔恨,他相也在变,慢慢就变成阿修罗、罗刹,人家看到恐怖,看到就害怕,相随心转。这个“正报身”在变,环境也在变,环境是“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转”。这个地方人心地都善良,都忠厚老成,这地方没有天灾人祸,居住的环境依报好。新加坡这个地方许多外国人都赞叹,为什么赞叹这个地方?这个地方的老百姓老实、守法,这是其他地区比不上,新加坡虽然小,可以说是世界上模范城市。这是真的,多少国家到此地来,想学新加坡,这正确的。人人能守法,这个社会安定,社会安定才能够繁荣,老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过幸福快乐的日子。佛法为我们讲的,比这个更深入,佛法让每一个众生,自动自发改过迁善,断惑证真,这又是世间法所不能比的。由此可知,佛法里面讲许许多多浅深次第,是假设的,经上常常有“是名”,是名是显示这个意思。

  【无有定法这四个字,通贯一切。会得此义,头头是道。荐得少许,活泼泼地。于深义趣,自能领会。】

  这四个字义趣很深很广,要紧的我们能够体会得。贯通一切,不仅是佛法,佛“无有定法”可说,也贯通一切世间法,世间一切法也是“无有定法”。

  你要问为什么“无有定法”?这个原因就是一切众生的念头,哪一个众生有一定的念头!起心动念千变万化,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不定,生的法哪有一定?世间众生心想不定,佛说法也就无定。佛所说的一切法,无非是众生有感,佛就有说。众生什么感?起心动念就是感。众生要没有感,佛就无法可说。就是因为众生动念,动的念又无有一定,又“无有定法”,这是事实真相。所以这四个字,贯通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明白这个义理,明了这个事实真相,你就会头头是道。

  “荐得少许。”这地方是你能够契入一点点。“荐得”跟我们平常讲“契入”是一个意思;一般讲“证得”也是这个意思,你能证得一点点。或者我们再说得清楚一点,你能够享受到一点点,这个“荐得”也是享受到,佛所讲的这些理论与方法、境界,你真正得到一点,真正享受到一点,你所表现的一定是活泼泼的。就是我刚才讲的,你在生活当中法喜充满,快乐自在,一定会表现出来,于佛所讲的甚深义趣自然能够领会。所以佛法最重要的还是要实行,要去做,要一门深入。

  有许多同修真正发了好心,在这部经上听到佛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不断的在劝我们要“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遍数听多了,自然就受到感动,发心想为人说经。怎么个说法?讲经好难,怎么个说法?其实诸位不了解,古时候寺院丛林培养讲经的人才,用什么方法?复小座。今天师父在这里讲这一座经,讲这两个小时,到明天早晨,你也上台把这两个小时讲出来,有这个能力,老和尚一定把他提拔出来专门学教,这是讲经的材料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就当护法,为常住工作,为常住工作叫内护,信徒是外护,为常住服务,担任常住的职事;有这个能力,培养出来做讲经的人才。

  古以来,我们在佛教寺里没有看到哪一个法师办佛学院、办培训班,没有!诸位去查查,没有这个事情,统统是小座里头培养出来的所以你如果要学,不难!你们在此地听的,明天你就给人家去讲去,找到你的亲戚朋友,哪一个人要跟你讲话,你就请他坐下来,你给他讲《金刚经》,就行了。能讲多少就讲多少,这经上讲四句偈,讲一句也行、讲两句也行、讲四句也行,活泼泼的,一点都不呆板。你真肯发这个心,真肯天天讲,你能讲上三年,你有这个恒心、有毅力,三年以后不知不觉你就成了法师。法师,在家、出家都可以当法师,都可以讲经。你要真干才行,要很热心去干,很努力的去干,这就学成功。哪有什么方法技巧?!没有,自古以来就这么成就的方法技巧,那不过是经验的累积而已,哪来的方法技巧?!学的时间多,遇到奇奇怪怪的事情多,在这里面产生经验,吃多少苦头,受多少教训,得一点经验而已。顶重要的,就是热心去复讲,把我们所听到的转告别人,把我们自己修持所得的好处利益转告别人,这就是弘法利生、就是续佛慧命。所以要记住,无有定法,这是《金刚经》上,也是一句最高的指导原则。

  【因为无有定法,所以不可执有,不可执无。】

  “有、无”都不能执着。

  【必须离相反照,庶几证入也。】

  这一条很要紧,教给我们怎样去证入。你要想证入这个境界,首先要“无住”,不着“有”,不住“法相”;不可以执“无”,不住“非法相”。“法相”跟“非法相”都不执着,心就清净,清净心就能反照。怎么个反法?这个字的意思很深,读《楞严经》看到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怎么个“反闻”?“反照”就是“反视”,我们眼睛看怎么能回头看自己?这地方难,就是这个“反”字。反”的意思是不看他的相,要看他的性,是从相上反归到自性,那就成功了,是这么个意思。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菩萨为什么觉而不迷?就是他懂得“反照”,懂得“反闻”。“反闻”跟“反照”是一个意思,《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用一个字做代表,用“闻”字做代表,在眼就是“反视”。所以你要晓得这个“反”字怎么个反法,你才会用得上功夫。如果你要是不懂这个字的意思,你怎么“反”?!你天天想这个字,看,回头看自己,想久了得神经病,麻烦可大!反都反不过来。

  怎么“反闻”?我们听到外面音声,怎么能够叫他回过头来闻自己,你要这样想法,叫依文解义,三世佛都喊冤枉!你就搞错了这个“反”,告诉诸位,从相上去见性,反过来要见它的自性。“性”是什么?“性”是了不可得 其实这些方法我在前面给诸位透露过,如果你要是很留意听的话,你在这上一听就明了,你就能会入意思。

  我在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佛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真相是什么?是一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楞严经》上讲,“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十法界依正庄严现象之生,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所以这些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佛教你“无住”;因为这个相相续不断,所以佛教你“生心”。“生心”跟“无住”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证明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你能够明白这个道理,见色闻声你去观察,刹那九百生灭的相续相,这是“反闻”、这是“反照”,你的心马上就平等,绝对不会执着。为什么?不可得。不但外面境界相不可得,我能见能想的这个心也不可得,内外统统不可得,这就证入,这就入实相。前面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就现前。这是诸佛菩萨、法身大士他们修行的方法。我们凡夫很可怜,见到相随着相转,听到声随着声转,这好听、不好听,烦恼都起来。诸佛菩萨听,听而无听,视而无视。什么原因?统统归到自性,反闻闻自性,统统归到自性,自性里不可得,万法平等,当体即空,他归到这地方,他心多干净,他多自在,得大自在

  今天时间到。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已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宗经教网(佛陀教育网)手机版的APP已经设计完成。这次设计的手机版APP有两个系统:安卓系统,苹果系统。

     打开APP首页,点击右上角“+”,根据你的学习情况来“编辑”自己的学习内容在首页。试一试,很方便的!

     已经在共修系统注册的学员,也可以在手机APP上用手机号登陆。

     苹果系统APP下载地址:打开苹果手机的“app store”,输入“净宗经教网”后,就能下载了。

     安卓系统APP有两个下载地址:

     (1)http://sj.qq.com/myapp/search.htm?kw=%E5%87%80%E5%AE%97%E7%BB%8F%E6%95%99

     (2)http://zhushou.360.cn/detail/index/soft_id/3508489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净土释疑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