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黄念祖老居士:净修捷要报恩谈(连载五)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5-09-11 15:11:27
关键字:报恩谈,净修捷要报恩谈,放香,生处熟,熟处生,行解相资,解行,黄念祖
【 点击数:4736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第十四拜】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托彼依正,显我自心,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暂尔相违,便堕无明,故知正遍知海,虽入众生心想,寂光真净,不涉一切情计,微妙难思,绝待圆融,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第十四拜)

  “一心观礼,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这里讲了“三觉”:本觉,始觉,究竟觉。人人都有个“本觉”,众生因为他迷惑无明,所以才成了凡夫众生而不能觉悟。虽然“本觉”是和佛一样,但是现在众生完全为了追求声、香、色、味等等享受,受世间种种物欲的刺激,于是沾污自身,心也就不觉了。所谓“无明”,是因为妄动而产生的结果。有了无明之后,染污就越来越深,完全变成了不觉。现在众生这个样子,人还是好的,还有比人更愚痴、更残酷的,互相间就是杀。那么,怎么能够恢复本来呢?“本觉”人人都有,但是不觉。不觉之中,怎么才能够恢复本来呢?就要靠“始觉”。靠开始的一点觉悟。有了“始觉”你才可能“收复失地,还我山河”,才能够彻底觉悟。“始觉”之后,是否就可以了呢?“始觉”只有合乎了“本觉”,这样才能达到究竟觉,也就才能真正的成佛而不再迷了。

  打个不太恰当的譬喻:我们虽然有觉,就如同矿石里有金子,只有锻炼了之后才能炼成纯金,也就是“究竟觉”。纯金炼出之后,金子就不会再变成矿石了。

  “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无量光佛、无量寿佛就是我们的“本觉”。

  么算“始觉”呢?“起心念佛,方名本觉”,我们起了心,发起了念佛的心来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叫做“始觉”

  所以,一般的信了佛还不足以称为“始觉”。

  这个念佛是很重要,所以十地菩萨,每一地菩萨都不离念佛,不管你修什么,都必须在起心念佛之后,才真正的“始觉”。从不觉开始,就是要结束你那个不觉了,进而趋向“究竟觉”时,就要产生“始觉”。产生“始觉”,就要靠念佛。

  “托彼依正,显我自心”,这八个字好。所谓“托”是指借托、依靠、依托。我们依托彼土极乐世界的依报和正报。“依报”就是国土。黄金为地、泉池交流、宫殿……种种庄严,这都是依报。正报就是佛菩萨大众。我们要假托依靠彼土极乐世界,用正报佛菩萨,依报种种的庄严,来显明我自己的本心。所以我们讲观想极乐世界、观想阿弥陀佛……种种功德,这一切都是为了自我的帮助,以此来显明我们自己的本心。

  “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我老实念佛,就是“始觉”。我所念的是什么?念的“南无阿弥陀佛”,也就是无量光、无量寿佛,所念就是“本觉”。因此,我“始觉”所念的就是“本觉”。这样一来“始觉”就没有离开“本觉”,也就是“始觉和本”了。

  产生“始觉”还要做到“始觉”合于“本觉”,这样才能“直趋觉路”,直接走上“究竟觉”的觉路。所以佛是三觉圆满,“本觉”、“始觉”、“究竟觉”都圆满了就是佛

  咱们现在很荣幸,是在“本觉”出生“始觉”,要念佛了,这个是“始觉”,只要“始觉”不离开“本觉”,老念就直趋觉悟之路。念到最殊胜处,即生便可证得“无生法忍”。

  晋朝有一个穷人,生活很苦,当他知道这个法门之后,他就拼命念佛,并且发了大菩提心。结果佛就现身给他说法,他就现生证“无生法忍”,成就为菩萨了。成菩萨往生之后,七次到这个世界来,世间人都不知道。直到清朝的时候,在乩坛上他才把这件事说出来,并说了很多开示。

  在《观经》里,也提到了韦提希夫人,他的儿子太坏了,要杀为国王的父亲,并自己做了国王。于是韦提希夫人就去救自己的丈夫。由于儿子不许给父亲东西吃,要饿死他,所以韦提希夫人就把果酱类的食物涂在身上去见丈夫,丈夫就靠吃她这些东西活命。后来儿子知道了这件事,于是就要杀母亲。一个宰相看不过去了,我不干了,自古有杀父亲的国王,却没有杀母亲的国王,我不给这样的皇帝当宰相了。这样他才没有杀自己的母亲。韦提希皇后很苦,就求佛,佛就来了给她说法,并让她见到了极乐世界,她当时就证得了“无生法忍”。以我们念佛,不是只有在临终时才能往生的。当然绝大多数是在临终时才能显现,但极特殊的情况也有,可以证到“事一心”,也就把见思惑断了;证到“理一心”就破无明了。

  “破无明”有四十几个层次。《华严》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每一个都是“十”,三十个位次称为“三贤”。从初位起就开始破无明,其中有三十个位次;到初地又十个位次,然后是等觉、妙觉,再有一分无明破尽才最终成佛。所以“破无明”不是一下子的事。

  “破无明”的人各个情况都不一样,其中有四十多种不同的情况,一层一层的,就好像我们擦一件铜器上的铜锈,当露出一点本来的铜光时,你就高兴了,认为马上就擦出来了,但是这擦的过程还很漫长,还有四十二个位次。所以,要想成就“究竟觉”,全部无明破尽才可以“始本不离,直趋觉路”。

  “暂尔相违,便堕无明”。“暂尔”,用这么很短的时间,你的“始觉”和“本觉”就分家了。“相违”就是分家了、彼此相背,没有去合“本觉”,就会马上堕落在无明里头。“无明”就是不觉、就是迷。所以我们要想成就,就必须要破四十二品无明。

  在修行过程之中,要“行”和“解”并重

  解而不行”,增长邪见。如果只是研究,看了很多书,懂了很多东西,到处给人讲,而并没有按佛所说的去做,这就叫做“解而不行”。这样你所进步、你所增长的也只是一些邪见,而并不是正见。

  “行而不解”,也不可以!有些人就只知道念,什么也不懂,这个什么都不懂,很危险哪!

  很多人念佛,都错以为多念一句佛,死后可多一个元宝。他的愿就是死后多得元宝,这样发愿的人再怎么念也不能往生!将来就是满他的愿,也只是死后元宝多一些罢了。佛不勉强任何人,发这种心愿的人应当放弃这些念头。

  我曾在居士林碰见过一个人,他说:我的心愿就是通过念佛,使自己到死的时候,能得到些好处。我的大师妹也是如此,她就愿死的时候好一点。因为她看见我母亲和岳母死的都很平安,而她自己的婆母、公公死的却很痛苦,于是她只求通过念佛使自己死得安详些。她说,“往生我哪有希望呀,没有希望的”。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所以“行而不解”只能增长无明。

  我们要破无明,如果不能理解,而只是盲目地去修,那你增长的也只是无明罢了。

  行解相资”是很重要的!《净修捷要》就有这个好处,能使我们很快地深入了解佛教的纲领,有了纲领就好办了!然后以此为核心,再进一步随缘“行解相资”,相互促进。

  “故知正遍知海,随入众生心想”。《观经》上有这句话:“诸佛如来,是法性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又说“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所以我们知道“正遍知”是佛的十号之一。“遍”是无所不知;“知”是正知。这“正遍知海”,进入到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之中,不但是佛,观世音菩萨都如此。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一步一步打破“能所”,最后都是要灭,“灭”也要灭掉,“生灭灭已”,连这个“灭”也要灭,就是“寂灭现前”。“寂灭现前”不是“断灭”。

  在“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之后,得两种殊胜:

  一、“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可以去救度众生。

  二、“下供同一切众生同一悲仰”,和一切众生同一个心,求佛加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观世音菩萨发心就是发这个心,证的果也是如此。所以,众生求救于观世音菩萨,就马上可以得到解决。观世音菩萨马上就知道了,因为菩萨同一于你的悲仰;同时,又同一慈力,有如来的慈力,慈力就会到你的身上。所以,寻声救苦而得到救度的人多到不可说,现在还是多得很!

  “虽入众生心想,寂光真净,不涉一切情计”。这个“正遍知海”虽然入众生心想,可是大家要知道,“寂光”即指常寂光土,真实的净土,它不牵涉到一点点咱们的“情”和“计”。众生都是在情想中,种种的考虑、计算、分别……正如《楞严经》所说:人类的“情想”居中。“情”要再多就是畜牲、鬼;“想”要多就是天界。“纯情则堕”,情重就要堕落往下走。“纯想即非”,这个“想”是离情的,与“情”是对立面的,“想”不能当“理想”来理解。“纯想即非”,就是不牵涉这些情。因为一切追求、欲望、名利、眷属儿女……种种的感情,都在这“情”字里头。因为你这个“情”就有私啊,有所私就不可能是大公,也就没有那种普遍的心,只是有缘慈。

  佛是“无缘慈,同体悲”。所谓“有缘慈”就是说,你跟我有缘,所以我就对你好,愿意帮助你。那么这个善心不算十分伟大,虽然还是好事,但毕竟是“有缘慈”。佛是“无缘慈”,他不是靠因缘而去发慈悲的。佛视众生同等,谁都要救度,是同体悲。任何一个众生都与我同体,他的病就是我的病。所以佛菩萨伟大就伟大在他“不涉一切情计”

  这个“计”比“情”还要重!就是说众生总是要考虑:我修的怎样?好不好?今天修的殊胜不殊胜?……总在那计算、计较、有所求、有所等待,这样做就限于“有为”了。真是到了寂光真实净土,法身的境界时,是不牵涉一切情计。佛虽然是入到众生心想中,可是佛并没有牵涉“情计”,并不像我们凡夫那样分别、计较、情执……佛入到的是“正遍知海”里,因此是真实的清净。

  我们如果要成就“正遍知海”,就应该同样的也不涉一切“情计”,所以我们要老念佛才是。在念的时候,一切不考虑,就是这一句佛号,一句跟一句的念。我常说咱们这么念的时候,一切都不换,不是为了见佛、见光才去念的。我一句跟一句,清清净净的念佛并不在换作交易,坚持清净念佛而“不涉一切情计”。

  “微妙难思”。清净念佛的结果是非常微妙的。这个“妙”是指到了更加深入、更加细致的地步。微小到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其中的很多事情,而并不是你能轻易发觉的。所以这样的“始觉和本”、“托彼依正”、“显我自心”……这一切都是微妙难思的法,不是我们能用头脑去思考想象所能想得通的。

  所以,我们现在先要求能够达到理解的水平,做不到的先“仰信”也行。先“信仰”什么呢?先信佛在佛经中的每句话都是正确的。虽然现在有的话大家接受了,有的话还不能马上接受,但是大家放心,不能接受不要紧,我们只要老实念佛,念念中会一天比一天明白的,通过念佛你自然自然就能理解了。不要请别人讲,你老反复的看来看去,念来念去,你就能通这是佛恩加被,也是佛法的殊胜所在。

  “绝待圆融”,就是没有对待,一有对待,就是二,就有矛盾了,就如同我们世间一样了。佛法是离开对待的,不是对待的法。没有对待法,你还比较什么?一切本来是绝待的,是圆融的,彼此没有妨碍的。对于“圆融”与“不圆融”,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把“水”往什么样的容器中倒进去,它都恰当、合适。同样的水,电冰箱里冻成一块冰,这块冰搁在什么容器里头都不合适,有的搁不进去,有的搁进去也不恰好这个水它就圆融,冰它就不圆融。那么,这冰和水的差别在哪呢?只不过温度不同罢了。

  【第十五拜】

  一心观礼,万德洪名,能灭众罪,果能一向专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纯熟,且可福慧增长,临命终时,圣众现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花开得见,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第十五拜)

  “一心观礼,万德洪名,能灭众罪,果能一向专念,自然垢障消除”。这个名号是万德所庄严的,所以称为“万德洪名”。

  这个名号不仅具有了万德,而且可以“名召万德”。你叫谁的名字,叫谁谁就来。同样的道理,这个名号是“万德”成就的,包括了“万德”,你叫这个名字,你就把“万德”都叫来了。所以,通过念佛可以“全摄佛的功德成自己的功德”,这是蕅益大师的话。这话好呀!你念佛的时候,就是释迦牟尼佛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全给我们了通过念佛就全摄了佛的功德而成为我们的自功德了。说的再白一些,就是把阿弥陀佛的全部功德全变成为我们自己的功德了所以,念这一句佛号就有这么大的功效呀!“能灭众罪”,各种罪都可以消灭。“果能一向专念”,“一向专念”是修持的重要关键。

  《无量寿经》讲到“三辈往生”,不管你上辈、中辈、下辈往生,共同的都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就是一贯如此,一如既往。“专念”就是专一的念,不是又念佛号又念其它咒。或者虽然念的是佛号,可是心里总胡思乱想,这都属于不够专一。真正的专念是指你果然能够一向专念,一心不乱就能往生。不管你是不是达到“一心”了。这就比《阿弥陀经》中所要求的要低了。

  因为《阿弥陀经》是打一个突击,克期取证,规定一个时期内,专心的修,修到如果能达到“事一心”或者“理一心”的地步,这样最后一定能往生。而这里讲的要比《阿弥陀经》讲的要放宽了一点,只要求“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就可以了,不需要你非达到“事一心”、“理一心”才能往生。能够做得到的当然是好,可以生到“方便有余土”或者“实报庄严土”。而咱们一般往生的人都是到“凡圣同居土”,所以并不需要你非达到“事一心”、“理一心”不可。你只要一心不乱,不是想这、想那,不是乱七八糟的想就行。

  念佛只要一心不乱、清清净净、一心一意的念就能往生。所以玄奘大师翻译的经中用的是“系念名号”这几个字,心就专念这个名号就可以。所以《无量寿经》中也是“一向专念”,一惯的念就是专念。也就是说,不管你自己能否达到“一心不乱”,你都可以往生。因为我们只要求能生到“凡圣同居土”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这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如果你能够念到“事一心”、“理一心”那更好了!所以,对于往生有很多人误解了,以为念不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这是理解不深。

  夏老师说过,“念不到一心不乱,一样可以往生。但是不能一向专念就不能往生”。

  佛往生,不光是到临终时佛才来接引的!果然能一向专念,自然能垢障清除,心中的污垢、障碍都可以消除

  “不但道心纯熟”。为什么要一向专念?就是因为要消除一切障碍。在往生之前,我们在人生路上到处都有路障,给你安排了很多路障。多多念佛就是消除障碍。不但是消除障碍,而且使你“道心纯熟”,只要多多念佛,向道之心才能纯熟。

  我们持就是经历两件事情,说两件事情其实等于是一件事情,就是要“生处熟,熟处生一个是生的地方,一个是熟的地方。

  我们熟的是什么?就是“贪嗔痴”,处处自私自利、处处为我打算……这些都熟极了!总是打妄想,从来没有说我要整顿安排一点时间打妄想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就在处处打妄想,贪心、嗔心、痴心压都压不住。所以在这些方面都熟极了

  而向道的心:我要来念佛、来做功德、来助人、来利他……这些心却是生陌的,没有种种贪欲心那么熟。

  一个是生的,一个是熟的,修行就是要转变,把这个生处变成熟处、把熟处变成生处要把我们这个道心、菩提心、慈悲心、念佛心、持戒心……都变成很熟;而世间的种种功名、权利、妻子、儿女……这一切一切大家所熟的东西,我们反要变成生处。这是一个转换所以说,你要心仰极乐世界去修道,厌离这个娑婆世界。对于娑婆世界这一些东西要变成不是我所喜欢的才成。这也就是“熟处变生”。

  “且可福慧增长”。念佛可以使你的道心纯熟,生的地方变熟了;而且可以使你的福和慧都增长了。这个“福”还不仅仅指世间的种种享受,出世间也需要有福啊!出世间的福很重要!比如要想亲近善知识,你有这个机缘才可以。有的时候你没有这个福报,有个很好的道场,但你就是参加不了,参加了之后你生病,别人都很好,唯有你牙痛,有许多的障碍说明你的福不够呀!

  比如王上师在世的时候,他对门有一个郝居士,这个人好极了。他每每介绍人来见王上师,可怎么也不成,事前说定可以来,可到时候就是来不了。后来郝居士总结了经验,凡是他要介绍一个人来见王上师,他先替这个人念多少多少遍的“金刚百字明”,先替这个人消除障碍。这么做了之后,果然成功了。到时候这个被介绍的可以来了。

  所以,这个“障”字很历害。有的说是我怕受罪,增长“障”也是不得了的。你不修持还很好,一修持到处是干扰,阻止你修持。例如你刚刚要多念一会佛号,单位马上给你下达一项任务,叫你赶个什么东西,你念佛就只好落空了,这就是障碍。

  你要是很好用功,就要有福报!有出世间福,你就会需要书的时候就能得到;请佛像时候就能请到……大家都能遇见善知识、善友、菩提眷属,这都是福报。不然,你一个人念佛,全家人都反对,你这就是有障碍,没福。这种情形很多!丈夫生气把佛像扔出来,丢到好远去……所以,能有菩提眷属是很可贵的事情,是有福的结果

  出世间,福也要,慧就更需要了。念佛关键是慧,你要恢复你的法身,解脱你的烦恼,都是要靠这个般若。你老念佛,这福慧自然可以增长,更重要的是临命终时。

  所以“一向专念,信愿持名”,在前头这“信”和“愿”都提过了,实际就暗摄在念佛里头了。知道一向专念的人,他就是从“信愿”出发的吗!那么这样到临命终的时候,能够往生,这可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在临终的时候(不是在念佛的时候),这时你的身体的“四大”(地、火、水、风)分离,非常痛苦,心力极微弱。而这时你要是能念佛的话,这可不是你平常锻炼的结果!所以很多人以为我要锻炼到这一步才成,这个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是易行道了“信”和“愿”才是你能达到佛来接引的条件

  佛来接引,也就是我常说的一个比方:你上这个大学是500分考取,我上那个学校200分考取,这个可以,如果零分不可能。极乐世界这个学校就是200分能考取,考取之后没有降级、没有留班,各个是爱因斯坦水平的毕业生,所以最终都要成佛的。就是这么一个特殊的学校。尽管如此,可你这200分还得要的吗!所以你要达到佛这个愿力,要接引你,你果然要信哪、愿哪!你愿意往生,你在“愿”里头,而且你还肯念佛,并且一向是如此。

  “临命终时,圣众现前”。一向如此,所以在临终的时候,佛就和许多大菩萨、许多圣众以及与你有缘的往生者都来接引你,这是很多人都证明了的!有很多人在往生的时候看见自己家里头过去已经往生了的人,跟着佛一块来接了,大家来到将要临终的人面前。

  “慈悲加佑,令心不乱”。《阿弥陀经》有两种译本,一种是鸠摩罗什译的;一种是玄奘大师译的。这两句话是在玄奘法师的译本里头有的。

  对于已有的《阿弥陀经》,玄奘老法师为什么要再翻译一遍?这都是有原因的!这样的大德时间都是很宝贵的。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本,大家都愿意念,都愿意念这个秦译本。而玄奘大师,大家都知道他翻译准确、翻译的好,可是没谁肯念,因为念起来绕口。但是他还是要翻译,重要的是这里有“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是佛的慈悲力来庇护你、加持你,才使你心不乱。这个“令”字的份量很重,叫临终人的心不乱,使得他不乱。还有的经上说,佛在这时候是入了特殊的“三昧”,而且让亡者也进入到另一种“三昧”中。亡者此时与佛的加持入在“三昧”之中,因此他就能念佛号了!所以,这个是靠什么?靠的是他力,也就是佛力!往生法门、净土法门是“他力门”,如果你不相信他力,只相信自力,这是不够的。“他力”就是弥陀的愿力,所以弥陀称为“大愿之王、佛中之王”,他的愿力特别殊胜。你一定要“信愿持名”,愿意往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些条件符合了,在你最后的时候,佛和圣众就现在你眼前,这是佛的力量。这里说的简单一点,别的经上说的,在《大经解》上都有。

  “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花开见佛,阿弥陀佛”。佛的这种“三昧”的力量,使你也入“三昧”,这时候自然正念分明,跟着念,随着佛往生了。这是接引往生,所以阿弥陀佛称为“接引佛”。

  我们修行都需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得的果实就是蒙佛接引。蒙佛接引而得往生,靠的是佛力。你看接引佛,一手捧着莲花,一个手是垂直的,而这个莲花就是亡者所要坐的莲花,给你送来了;这个手是接引的表示,表示接引。佛的力量加被使你能去。

  “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花开得见,阿弥陀佛”。所以一到极乐世界就不是父母所生的这个肉身了,而是在莲花之中自然“化生”,自然变化出来的,不是我们血肉的身,称为“莲花化生”。往生之后,大家都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

  前面谈了很多很多道理,这里就说到具体的地方了。这一切都不二。大家确实是都见到了极乐世界、见到了阿弥陀佛。我们这个开始念佛就是开始的觉悟,这个觉悟与“本觉”相合,就直趋“究竟觉”。那么,具体修行起来,就需要你一向专念,在临命时才能得到接引往生。所以,一方面肯定要跟你说明其中的道理所在。至理纯念,这是符合真理的。你能够接受,真正认识到这个法是最高的、最奥妙的、最清楚的、最正确的。

  光认识了还不够,你还要能够做得到才是。你怎么做?这“三十二拜”讲得很全,而且都是你在现实生活中都能做得到的。你一向专念,下定决心,从现在起,把佛像给请来,开始供上像,然后就从一个很小的定课开始,天天念,就连小孩都在念。就拿我认识的一人来说,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念佛了,现在已经上大学了,他一天就念到八万声,念下来也就转换了,很顺。不仅自己要念,全家人都要念就好了。所以,大家要建立一个佛化的家庭,菩提眷属,大家一致。

  【第十六拜】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德风华雨,妙普天乐,泉池林树,宝网灵禽,色光声香,遍满佛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增益有情,殊胜善根,大愿大力,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第十六拜)

  这里讲到极乐世界的自然境界了。“一心观礼,极乐世界,德风华雨”。这个“风”是德风,很清净、很温和、很舒适的风。“华雨”,它没有下雨,它只是风吹,吹到天上落花。这花很多,花瓣一瓣一瓣下来,跟下雨一样。花落到地下,随着颜色不同,红的跟红的花瓣放在一块,黄的和黄的花瓣放在一块……自然在地上就出现了图案,跟很美丽的地毯一样。脚踩下去没深四指,因为它是软的,一踩到那个地方,那个花瓣下陷有四指深,一起来又是平的。这个“德”称为“华雨”,花像下雨一样,它是一天几次,满地都是花瓣,并不是杂乱无章、东一堆西一堆的,而是由各种颜色所组成的美丽的图案。

  “妙香天乐,泉池林树”。空间都是微妙的香,因为极乐世界一切东西都是各种宝所装饰成的,各种最上的香所成就的,因此一切的万物都在放香。这个香有种种好的功德,能增益种种善根。这个香也普熏一切世界,极乐世界的香。有时候有人在修法中闻到特殊的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极乐世界的香,你心里清净闻到了;一种是空行母来了、天人来了,你这里也会香,这是华香

  “天乐”,极乐世界到处都是,风吹时,树上有铃铛都会响,自然而然奏乐;树上都有宝网,房子犄角处都有种种种的铃,自然就是在奏乐,所以到处是妙乐,天中演奏许多音乐。

  “泉池”。泉水流动的池子到处都是,上面还有莲花,各种的,白色白光,黄色黄光……正如《无量寿经》所说,“随风散馥,沿水流芬”。随着风都散布香气,沿着河流水,流的也是香,都是在放香。

  在敦煌有一张壁画,画的就是极乐世界的游泳池,多少多少头上有圆光的菩萨在河里游泳,岸上坐着很多看游泳的,都是穿菩萨衣,头上有圆光的……这里也是一样,可以游泳、可以歌舞,样样都有,但是清净快乐。

  这个“泉池”不可思议!大家都在一个池子里头,可以随各个人的意愿,有人喜欢这水只是到脚面,浅一点,对于你就是到脚面;有的人希望深一些,有人希望淋浴,水就从上往下灌……各种各样,都是一个池子,都能满一切众生的心愿。所以这就微妙不可思议了。这是什么水能如此的聪明?因为处处都是阿弥陀佛的心呀!不然他怎么能知道所有的人都在想什么呢,而且马上就适应你,处处是如此。水演说种种的法,显的、密的;有的在灌顶受位,有的听种种声音,这些声音,是你想听到什么,就听到什么;你不想听,就听不到。不是变成噪音。

  像我现在所生活的环境那样,隔壁一户人家经常放大喇叭,住着一个姓吴的邻居就跟他说:“你放这噪声干扰我!”他说“我放的是音乐。”姓吴的邻居说“不管是音乐不是音乐,我不想听的时候你让我听到就是噪声!”所以,人家不想听你放的这么大,即使是音乐也不行。极乐世界就不是这样,你想听就听到;你想声音大就声音大;你不想听,就没有了。更重要的一点,你所听到后马上就相应,所以你在那游泳、洗澡……其实都是在进步。

  极乐世界的“七宝树”,并不是我们在故宫里看的这样,用金子什么的合成一个树,这样的树送给我我都不要。这个“七宝树”美的没法说了,只能拿珊瑚、玛瑙来形容它的光明、清净,颜色好看。并不像世间用什么什么宝所装点的,也不是真的很机械地用各种宝来凑成一个盆景。盆景是呆板的,只是有钱人、俗人的一种愚蠢的享乐极乐世界黄金为地,也不是真的用金子铺的,金子又冷又硬的,真铺起地来也不舒服。这个黄金为地,它是柔软的,那个花也是踩上去没有花的感觉。黄金为地,其触柔软而光色,并不是世间的金子,它不受一切的腐蚀。如果是铁就要生锈,铁生了锈受到腐蚀后,看起来很难看。但金子从来不生锈,永远光色,而且一般都是金色光明。用黄金来形容极乐世界的地,就是告诉你,让你懂得并不是真的又冷又硬的黄金在那构成一个地面。总之,都是非常微妙。

  “宝网”房子上都有七宝。种种宝、种种铃、种种乐器组成的房子,才能盖在上面;种种的摩尼宝,都在发光。它发光,它散香,它出音乐……这一切都是如此。

  “灵禽”就是指“鹦鹉、迦陵频伽共命之鸟”等等。这个色、光、声、香都有。种种的颜色中又出现种种光;种种光中又出种种的颜色,互相交换。

  这些色、光、声、香“遍满佛土”,到处都是一样的。

  “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极乐世界是成就这样的功德庄严。这样的功德庄严作什么呢?“增益有情,殊胜善根”,落实在这一句上。这一切一切都是为了来增益。“增”是增长。“益”是饶益,让有情众生,殊胜的善根得到增长。

  “大愿大力”。这是大愿之王,而且形成了力量、成了愿力,所以是大力,能够成就如此不可思议的庄严。

  “阿弥陀佛”。当我们念到这个地方时,就要随文入观,观想到极乐世界的情景:色、光、声、香、种种光、种种花……一切一切的殊胜。

  【第十七拜】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黄金地上,宝树行间,莲华池内,宝楼阁中,发菩提心,念佛往生,住正定聚,永不退转,容色微妙,超世稀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悉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诸上善人,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第十七拜)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黄金地上”。刚才说了“黄金为地”是一个譬喻,在世间只能用黄金来作譬喻,才能使我们可以稍微知道极乐世界的地是如何的光、如何的明、如何的干净、如何的整齐……

  “宝树行间”。七宝树,都很整齐,不是杂乱无章的,一行一行都排的很整齐。这个树都是“七宝”为树。这个“七宝”也是形容词,不是世间上所谓的很机械的那些宝。所长的叶子,所结的果子……都是超乎世间的。

  “宝树行间,莲花池内,宝楼阁中,发菩提心念佛往生”。宝树一行行,或是行走其间,或是在莲花池内,或是在宝楼阁中……这里是讲了四个地方。在地上经行着念佛的、莲花上坐着打坐的、在宝树行间经行的……都是发菩提心念佛得往生的人。这些人都在那里“住正定聚”。

  这个定聚”是一个名词,有三种:一种是正定聚,一种是邪定聚,一种是不定聚这个“聚”字就是聚合、类聚的意思。

  所谓的“正定”是指一定可以证、一定可以悟的,这是属于“正定聚”,是一定可以成就菩提的。

  “邪定聚”与之相反,就是必定不证悟的人,又称为“阐提”。这种人不但不信佛法,而且还毁谤。在目前他没有成就的可能,所以称为“邪定聚”。

  “不定聚”是介乎于两者之间,住“正定聚”还没有成功,但决定会成功的,这是“不定聚”。

  只要大家当下真正发了菩提心,发愿往生,那不仅仅到了极乐世界才住“正定聚”,在这个世界已经是“正定聚”了。求生净土,发大心、发大愿,殊胜不可思议,已经在“正定聚”里头了。

  《阿弥陀经》言:“若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都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且不退转,那就决定成功。这个“永不退转”不可思议。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每一个都是永远不退转,所以这就是往生的特殊含义。

  前头已经说了佛的寿命无量,往生的一切人寿命无量,到了极乐世界没有什么再死了,这里又强调一条“永不退转”。

  “不退转”有三个不退:一是位不退,地位不退了;二是行不退,你的修行不退;三是念不退,起心动念,每一念每一念都不退了

  “位不退”。到了极乐世界就位不退,再不变成凡夫了。极乐世界的人不会再变成凡夫了。再来人,不是凡夫,称为活佛。“呼图克图”乘愿再来,原来的活佛不是假冒的,真的还是很可贵的。你要是到了极乐世界后“倒驾慈航”再来这个娑婆世界,那也相当于“呼图克图”了。不会再退为凡夫了。地位不退了。

  “行不退”。都是发大乘心,一律都要成佛的,所以你不会再退为阿罗汉道。只愿求“阿罗汉”的人,没有这个因,也没有这个缘。要以成佛为因、成佛为缘才能行不退,你所行不会再退到二乘。而只想修证“阿罗汉”为止,只求自我自觉就算了,这样的众生难度。

  诺那祖师在母亲肚子里头就哭,人家问他:活佛活佛,你在母亲肚子里哭什么?我哭众生难度!

  确实是难度,有的人就退了,这么难度就不度了吗?舍利弗就曾起过退转之心。当年有人管他讨要眼睛,他就拿眼睛布施给他,布施完之后,那人拿到了眼睛说:“看,你性子太急,你也不等我说完,我要的是左眼,你挖给我右眼有什么用。”舍利弗本想:我有两只眼睛,牺牲一个,我还可以活命,我还可以看东西,没想到他说错了,既然想救人救到底,干脆把另一个眼睛也挖了给他吧。于是又把另一个眼睛挖了给他。那人拿来用鼻子一闻说:“你这眼睛是臭的,不能入药。”往地上一扔一踩,把这眼睛踩掉了。舍利弗自感救众生太难了!布施不下去了,于是就产生了退心。退心之后,就是“声闻乘”了,再发大乘心就发不起来了,直到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才又发起了大乘心。修行到了能挖出两只眼睛来布施的水平,已经是了不起了,可还是退转了。这说明要想不退转,太难了!

  “念不退”。这个水平更高,念念流入佛的智慧之海,念念和佛的智慧相契,起心动念无有不合乎般若的时候。

  所以,到了极乐世界这样的境界,都是不退转,长寿无量,焉得不成佛!老是前进,寿命无量,总有一天你会成功的吗!到那时一切功德都圆满了!

  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是“容色微妙”。“容”是容颜。“色”是色相。又微妙,又极其庄严,是“超世稀有”的,超过世间的,极其稀有。

  “咸同一类,无差别相”。大伙都是一致的,不像咱们这个世间,这个人的皮肤、那个人的皮肤,彼此都不相同,有这个种族、那个种族,互相歧视、互相残杀、互相斗争、互相压榨。而极乐世界的人没有差别相,都平等一样。

  “悉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刚才说过,莲花中化生,清虚之身。身体虽然是有,只是一个形色,并不是有血有肉,不像我们这样。所以他吃饭是以意为食。由于是“凡圣同居”,所以还有吃饭的习惯。到吃饭时都给你摆到这,一看就够了,所以极乐世界的人没有大小便;想吃什么东西都来了,吃完之后,也不要洗盘子洗碗,也不用别人管,自然就没了。

  “凡圣同居土”的人还有这习气,到那还想吃一吃,这习气很厉害,习气只有到佛才能把习气去得净。所以有些大德还有些毛病、习气,这一点我们要看到他的主流。有的属于习气,连阿罗汉都有习气。

  佛经中曾有一个故事:一个阿罗汉被一个恒河的女神跑到释迦牟尼佛那告状说,“你这个弟子老骂我,他走过恒河时管我叫恒河小丫头”,恒河女神说,“他轻慢我”。佛说,“这样让他给你道歉”。于是见到这个阿罗汉后佛说:“人家不愿意你老这么称呼,你应当赔礼。”于是这个阿罗汉就过去给恒河神女赔礼,他说:“恒河小丫头我对不起你,”释迦牟尼佛说,“你看见没有,他给你道歉,还向你叫恒河小丫头,他并不是看不起你,这是他的习气”。这个阿罗汉就是如此,形成习惯了。所以这个习气一旦形成很难改正。

  这个“清虚之身”,没有带烦恼习气,是“无极之体”,他虽有这个形象,但没有实体存在。这里借用了道教的话讲是“清虚”、“无极”,是变化而生,不同于从父母所生的血肉之体,所以非常清净。“清虚”就是没有实体性的东西。“无极”就是没有固定的结构、固定的条件……等都没有。

  这些往生了的“诸上善人”,我们这一礼,礼的是谁?到了这才把对象指出来,我所礼拜的是“诸上善人”。他们在什么地方?这些“诸上善人”就在极乐世界的“宝树行间,黄金地上,莲花池内,宝楼阁中”。他们都是发了菩提心,念佛得往生的人,住于“正定之聚”,不会退转了;容色也微妙,没有差别;都有清虚的身、无极的体。这一切“诸上善人”我才顶礼,这一拜就拜这些人。

  再重复一句,这些人是怎么到极乐世界呢?对此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些人“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得到的结果。前头不是有了发菩提心了吗,这再着重一句,都是由于“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所以我们才顶礼,顶礼他们的功德,表示自己应当向他们学习。

  下面讲以极乐世界的“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其中多有“阿鞞跋致”者,因此接下来我们就要顶礼“阿鞞跋致”了。

  【第十八拜】

  一心观礼,极乐世界,菩提树下,宝栏楯边,闻妙法音,获无生忍,受用种种大乘法乐,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随意所须,应念现前,一生补处,诸大菩萨,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一拜三称 (第十八拜)

  “一心观礼,在极乐世界,菩提树下,宝栏楯边”。极乐世界最高的树叫“菩提树”,高大极了,功德也大极了。这个树你见色闻声,看见了树、看见树的影子、听见它的声音,你就观想这个树都得不可思议功德,可以得三种忍,甚至到“无生忍”(即“无生法忍”),所以这个树极端殊胜。所以密宗很讲究观想,目的在于归依净。观想很多坛城,在菩提树下、在宝栏楯的边上,闻到了妙法,证到了“无生法忍”,也就是证得到地上菩萨的水平。真正证到“无生法忍”是八地的菩萨;再上就是九地、十地;十一地是等觉菩萨;十二地就是佛了,也就是妙觉,佛再高是十三地。所以到了八地就很高很高了,离佛就差一点点了,快并肩了。彻证“无生法忍”的是八地菩萨,但初地菩萨也可以证。所以初地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所证的深度不一样,但都可以开始证,到八地真正证了“无生法忍”,就是“花开见佛悟无生”,到极乐世界花开见佛,见佛闻佛说法,闻到法音,闻到法音自己就开悟了,证“无生法忍”。“证无生法忍”不是普通的事,你马上是地上菩萨了,那还得了!所以这是非常的“顿法”。

  “受用种种大乘法乐”,地上菩萨的法乐,是我们是无法想到的。“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随意所须、应念现前。”到了地上菩萨的地步,就又有福,又有慧;而到了佛的境界那就更是功德智慧都圆满,福也圆满,慧也圆满了。

  “一生补处”,那就不是八地菩萨!等释迦牟尼佛的法都完了之后,下面一个新的劫,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的时候,弥勒菩萨来世间成佛。现在已经在兜率等着呢,将来是舍兜率而降王宫,然后出家、得道、成佛、转法轮,最后般涅槃

  这些“一生补处”的菩萨,他的福慧威德、神通自在……这一切“随意所须,应念现前”,心想到哪里,一动就能现前。“一生补处”如弥勒菩萨一样。这样的大菩萨,虽然还是菩萨,但因为是“一生补处”菩萨,将来就是补佛位了,等于说你已经当选总统还没有就职,选举的结果是你已经当选,但还要到一定时候才能接任,总统才把职位交给你,实际下一任总统不是别人,就决定是你了。所以下一届的佛就是弥勒,但他还没有就职,还要等一等,这是“一生补处”的意思。

  怎么成就“一生补处”呢?“皆由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十地菩萨都不离念佛,这“一生补处菩萨”也由于念阿弥陀佛的结果。所以,我们不能把念佛看得很浅,这种观念我们必须要把它端正过来。不但是一切众生,连“一生补处菩萨”都是由于念阿弥陀佛才成就的。底下我们都要讲的,文殊、普贤都在发愿,要往生净土。文殊是大智慧七佛之师,他也发愿念佛往生,还有谁的智慧能超越文殊?所以都在求生净土。而且是最下下根的人也可以去,即使是最严重的病人犯了绝症,病入膏肓都可以治。最高的文殊、普贤都不屈才,也要去。什么能够这么广泛,一切都不屈才,一切都可以救。当老师的最怕学生水平不齐。由于水平不齐,老师讲的高了,低的听不懂;讲低了,高的不爱听……老师不怕别的,就怕学生水平不齐。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水平不齐到了极点了,但是都能救度。这就不可思议了!

  所以我常说,这个净修功课从幼儿园到研究院同是一个课本。只有佛法可以,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你真的念下去就成功了,这一段就是讲礼拜一生补处的菩萨。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近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