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 第12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8-06-30 08:43:11
关键字:乐营众务的过失,二十种过失,出家目的,出家,世出世间,披毛戴角还,佛事,佛陀教育,志乐经,加持,菩萨
【 点击数:1585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点击右侧红字——《净土宗学佛课程大汇总》


净空法师 1996/10  讲于 新加坡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有智慧的“观察”才能觉悟菩萨“不营众务,勤修佛道”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三面,倒数第三行,我们将经文念一段,对对地方: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众务中过。若观察时。令诸菩萨不营众务勤修佛道。】

  从这里看起。这是本经第二十大段,为我们说造作一切事务的“过失”。

  经文一开端,“尔时”就是世尊为我们讲完“睡眠过失”之后,弥勒菩萨接着再向世尊请教造作一切事务当中有哪些“过失”

  “若观察时。”“观察”非常重要!前面我们已经读过很多,“观察”是智慧。智慧的“观察”,才能够觉悟菩萨,就是令菩萨们觉悟,不再经营这些事情,专心“勤修佛道”。这是弥勒菩萨启请的大意。


修行人以道心、道行为主,忙于“乐营众务”有二十种过失

  再看下面世尊的开导: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乐营众务二十种过。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不营众务勤修佛道。】

  佛说得好,这每一句里面都说明这是“初业菩萨”、不是“慧行菩萨”,“慧行菩萨”跟“初业菩萨”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必须要晓得。

  “应当观察。”“乐”是爱好,喜欢经营世间许多的事务。“众务”就是许多事务,过失当然很多。佛把众多的过失归纳为二十类,此地讲二十种,“种”是种类,归纳为二十种类,说法比较方便。

  “若观察时。”菩萨有警觉性、有智慧能够观察,就能令菩萨不再喜欢经营这些事务,这样才能够专心勤修佛道。

  【弥勒。云何名为二十种过。】

  下面世尊将这二十种一条一条的为我们宣说出来。

  【一者,耽着世间下劣之业。】

  这个经多分,也就是大部分是对出家弟子所说的。出家弟子既然发心出家,你就要想到出家为的是什么。

  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联想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是王子的身份,他要不出家,他是继承王位;换句话说,他是治理一个国家,为这个国家的人民来服务,为一国人民谋幸福。为什么他要把这样重大的责任舍弃去出家?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他发心出家,他是逃避责任,还是有另外更重要的事情叫他去做?世间的大事业无过于国王,你说世间事,还有什么事情比国王的事情更大?现在民主社会,哪个事情能够比总理的事情更大、比总统的事情更大?没有了。在这个职位上,是为全国人民服务,为全国人民谋幸福,他把这个工作、职务舍弃掉,跑去出家;换句话说,他并不消极,他也不悲观,他也不糊涂。由此可知,出家这个事情比它还要重要,比王位还要重要

  刚才说了,你做国王,是为一国人服务;而出家之后是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服务,这个服务的面大得太多了经典上一提起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也说到“十法界依正庄严”。譬如他原来做一个乡长,乡长是为一乡的人服务,现在他不愿意做乡长,他去当总统,为全国人服务,我们对这种人赞叹、称扬。现在,佛他不是为一个国的人来服务,他是为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来服务;佛如是,我们出家人亦如是,这一点不能不知道出家不是逃避现实,不是消极悲观,他比世间任何人都积极。所以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的好榜样。


初业菩萨只能专心学习;慧行菩萨才可以经营众务

  诸位如果读《华严》,在《华严》末后这一品“入法界品”,这一品的经文很长,大家都晓得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这五十三位善知识在形象上来说,大多数都是在家身份,五十三位菩萨,也是五十三尊佛;示现出家身份的只有五个人,其余都是在家,我们看到是男女老少、行各业。无论他从事哪个行业,无论他过哪种生活,都是一切众生的典型、榜样,人人都第一,每个行业都第一,没有第二。他们经营众务,那些人是慧行菩萨,不是初学的菩萨,这个地方是初业菩萨。我们初发心学,暂时把这些事情舍弃,专心办道。

  初业菩萨”是什么人?你还在念书,你还在上学,你还没成年《华严经》上那些菩萨可以“经营众务”,为什么?他们的学业早已经完成,进入社会,为大众造福;我们是初学,在上学。上学的时候,你也在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去搞起来,你工作没做好,学业也耽误掉,那就大错特错。所以上学的时候专心读书,不营众务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你要是喜欢经营这些事务,必定妨害你的学业、妨害你的道业,因为你是个初学的菩萨。到什么时候你可以经营这些事务?佛在经上说了一个标准,必须是见思烦恼断了。我们知道,“见思烦恼”断了等于阿罗汉,“尘沙烦恼”断了是权教菩萨,还不行;必须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你经营一切众务没妨碍,你是“慧行菩萨”;换句话说,你要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才可以经营众务,那时候你没有妨碍这就是说明,不仅是初业菩萨,权教菩萨也有妨碍。我们必须要把这个前提搞清楚搞明白,后面意思就好懂了。

  第一个过失,“耽着世间下劣之业”。世间任何行业要跟佛法比,都叫下劣。很多初学的人听到佛说这个话,不服!你们诸位在社会上从事各种行业,那怎么都是下劣行业?我这个行业很高尚,我这个行业对社会、对国家都造福,繁荣社会,甚至于安定社会,怎么可以说下劣?要晓得佛的标准很高,不是我们世间的标准。

  下”就是十法界,你不能超越十法界,你这个业就“下”,

  “劣”是什么?“劣”是六道,你不能超越六道轮回,那你这个业是“劣”不管你造的什么业,从这个标准上来看,我们所经营的,没错,确实是下劣。如果再把这个标准降一等下来,不要提得这么高,降一点行不行?行,也可以说。如果不能超越六道,那就是“下”;不能超越三恶道,就是“劣”。这样的标准我想我们学佛的同修,尤其是常常听经、常常研教的同修听到我这个话应该可以肯定,你造作的业增长“贪嗔痴”,你不能够减缓“贪嗔痴”,每天增长“贪嗔痴”,不管你从事哪个行业,这个行业就“劣”,为什么?将来果报在三途。纵然你修的、造的业是善业,善业来生感得六道里面三善道的果报,你比起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你是“下”。你看看佛这一句说得怎么样?我们应该警惕,我们今天造的是什么业!

  第二句:

  【二者,为诸读诵修行比丘之所轻贱。】

  这种“轻贱”是世间人所见的、世间人他的意思,绝对不是修行人。修行人心地清净,没有妄想,他怎么会轻视一切人?!可是世间人看到这个样子,好像这些人瞧不起你。为什么瞧不起你?不跟你接近,不跟你往来。有修行的人、有道行的人,对于喜欢造作事务的这些事情、这些人,这是讲的出家人,大概都对他们敬而远之。世间人看到了,这就是为这些“读诵、修行比丘之所轻贱”,是这么个意思。

  如果读诵的比丘,就是常常读经的,用读经的方法来修行,另外一种,修行里面范围包括的很广,或者是参禅、或者是持戒、或者是念佛,很多都包括在里面。这些真正修行人,他还会轻视别人,那他就不是修行人,决定没有轻贱别人的念头。可是世间人看到这样子,你看某人瞧不起你,但某人并没有这个意思,谁的意思?我的意思,我觉得他瞧不起你,不见得他真瞧不起你。这是世间人的眼光、世间人的意思。经典里面所讲的我们要清楚、要能够理解,开经偈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不要把如来意思错会了。

  【三者,亦为勤修禅定比丘之所呵责。】

  呵斥、责备,这个事有可能。如果参禅有定功的人开了智慧的人,禅宗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看到你这个样子,他教训你、他责备你,那是劝你回头。你还有救,给你讲还有效;如果看看,他是先观机,然后再说法,看看你,怎么劝你也不会回头,怎么教训你也没有用,他就对你合掌欢喜:“不错,你很好,很好,难得!”不会责备你。凡是肯责备你的都是善知识,总觉得你还能回头,你还有救。

  【四者,心常发起无始生死流转之业。】

  这是必定的。你的心里面常常生起妄想、分别、执着,不会间断。这些妄想、分别、执着是些什么?就是你喜欢造作的这些业、喜欢造作的这些事。你正在造作的时候叫做“事”,造作完了之后那个结果叫“业”。“业”藏在阿赖耶识里面,遇缘就现前、就感果报,总不免六道生死轮回,你造的是生死轮回之业。


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五者,虚食居士及婆罗门净心信施。】

  这个麻烦大了!佛门里头常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所以出家不容易,出家这个事情太难了

  出家人,经上讲,这段经文讲得太清楚了,不营众务,世间所有一切事业我们都不做。你都不做,谁给饭给你吃?谁供给你穿衣?你的衣食住行从哪里来的?生活所需都是这些善心在家同修们供养的,此地所说的居士、婆罗门。古时候世尊当年在世每天出去托钵,这些人供养你。他为什么要供养你?你是个修行人,是个福田僧,供养你,你将来修行证果,他沾光,他得福,是这么回事情。

  如果你出了家还去搞世间这些事务,根本也不去修道,你将来也不能证果,死了以后还搞六道轮回,你怎么对得起这些天天供养你的居士?对不起还不要紧,将来要还债所以居士供养决定没有白供养,他要是证果,往生不退成佛,你有大福报;他要不能证果,纵然堕三恶道,来生还要还钱,我布施你多少,你来生要还我多少,不吃亏。这个道理说明了,居士们放心供养,出家人小心接受,这是事实,经上讲得这么清楚。你接受了之后,要安心办道,你真要有成就,否则的话,小心“披毛戴角还”,这是真的。


教化众生觉悟之事叫“佛事”

  【六者,与诸财物心怀取着。】

  因为你念念都是在贪着经营世间的事业,世间事业离不开财物。你要经营,你心里头常常想着这些财物,道业的念头就没有了怎么想赚钱,这里头我也说不出来,忧虑、操心之事情太多了,所以“心怀取着”。

  【七者,常乐广营世间事务。】

  世间人是如此,生意做得愈来愈大,就要来扩充,开一个店;发了财,再开两个,世界上还有许多连锁店。我在很多城市里面看到有连锁店,几乎遍及全世界,才晓得那是一个财团,发了大财,那些人头脑里头一天到晚怎么样发财、怎么样经营、怎么样扩展他的事业。这些事业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不能超越十法界,干的是这个事业。出家人决定不应该搞这个事情。

  出家人搞什么事情?也开店。开什么店?开佛店,也开很多分支店,到处有他的分支店。我们读了这部经,真的是汗毛直竖!

  如果要是为弘法利生,什么叫弘法利生?佛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从总纲领、总原则上来说,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弘法目的在此地你的道场建立在此地,这一方的大众,你有没有做到帮助他们破除迷惑、帮助他们都觉悟过来?有没有做到?要没有做到,这个经上的弊病恐怕你统统都有。

  再把这个标准降一等,落实在生活上,当然还是讲原则,佛告诉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个话大家都很熟悉。你有没有教人断恶修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善,有没有讲清楚?有没有讲明白?有没有劝人“自净其意”?“自净其意”就是修清净心。“清净心”非常重要,“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高等智慧,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佛法是智慧的教学、是智慧的方法,我们有没有做到?这一点不能不知道。

  所以,广营世间事务,慧行菩萨行,譬如说道场,你这一个大道场,现在许多国家、地区你都可以在那里建立你的分支道场,要办“佛事”。“佛事”,“佛”是觉悟,“事”是教化,“佛事”就是教化众生觉悟之事,这叫“佛事”做这个事情没有问题,你功德无量;如果不是做这个事情,问题就来了。


佛的道场是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场所,它是学校,不是神庙

  佛的道场,前面都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是佛菩萨教化众生的场所,它是学校,不是神庙。

  不是神庙,为什么供这么多神像?要是说这个话,我们一听到,他是外行,他不是内行,为什么?我们佛寺里面一尊神像都没有,哪里有供神像?!这么多像是什么?这是佛像、菩萨像,不是神像佛菩萨的像很多,佛菩萨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典型早期学佛有成就的这些人,我们供养他的形像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不忘本,这是一代的祖师大德,不忘本,提倡孝道;第二个意思是见贤思齐看到这里阿弥陀佛,我们在《无量寿经》上念到他的历史,见到这个像,我们发心要学阿弥陀佛,我们要学得跟阿弥陀佛一模一样。这个像放在这个地方常常提醒自己,用意在此地。不是神像,佛寺里头没有神像,如果把佛菩萨的像当做神像来看,把佛的教学场所当做庙来看,那就完全错误了

  这是讲到世间的事业,必须要辨别清楚。如果你不是觉悟一切众生,那就错了,那就是此地讲的世间事务。如果你是觉悟众生,那你这是佛法的事业,跟世间事业决定不同。世间事业不出六道,你的事业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

  【八者,念其家业常怀忧叹。】

  这就是讲,常常喜欢做这些世间事务的他放不下。又因为世事自古以来常说“不如意事常八九”,有几个人能称心如意?!所以忧愁、悲叹就太多了。想到自己的家业,总免不了忧虑、感叹。这有什么不好?很不好,你每想一次就又造一次业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又造一次业,这个业都是轮回业、都是下劣业。你为什么不念佛?为什么不读经?去造这种业?

  【九者,其性狠戾发言麤犷。】

  “麤”是粗野;“犷”是凶恶。就是言语很粗鲁、很凶恶,为什么?心里面好争。因为经营事务就有个争利之心,心里面常怀竞争,不知不觉就培养这个恶习气。“粗犷的言语”就是经上讲的“恶口”。

  【十者,心常怀念勤修家业。】

  起心动念没有忘掉他的家,起心动念没有忘掉他的事业。

  【十一者,爱着诸味增长贪欲。】

  “爱”就是贪爱;“着”是执着。他经营种种事业他觉得那里头有乐趣,那里头有他的味道,什么味道?名闻利养的味道、贪嗔痴慢的味道。诸位细心去体会,如果你真正体会得,你在佛法修学算得上小有功夫。看看你能够体会得?


“无利养处不生欢喜心”,这是过失,在佛法里头讲这是罪过

  【十二者,无利养处不生欢喜。】

  没有利益,得不到名闻利养的地方,这些地方不生欢喜。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我们在讲台上讲经说法也是事务,也是世间事务,何况其余?如果我们经营这个事务,人家请我们讲经,先要问问,请我讲多少天?你要给我多少供养?谈价钱,谈条件。如果说这个地方请你讲经:法师,没有什么供养,供养很微薄。他摇摇头:这个地方我不去。这就错了有没有这个情形?有!

  我在美国迈阿密,那边同修请我去讲经,同修就跟我说,他说法师,你在这个地方要不要举行皈依?我说如果有同修发心皈依,我可以给他主持、给他传授。他说法师,一个人皈依要收多少钱?我说:还要收钱的?他说:是啊!密宗的上师、仁波切到这里来灌顶五十块,都是有价钱的。我说还有这样子!价钱愈高人来得愈多,大概很灵;你不收钱,恐怕不灵,没人来皈依。还有这么多笑话在我就告诉他,“我这里不收钱,不来就算了,我这个不灵,不来就算了,我省事,咱们不找麻烦”“无利养处不生欢喜心”,这是过失,在佛法里头讲这是罪过。


对自己毫无利益,而且还损害别人,这真叫“业障”

  【十三者,多生恼害障碍之业。】

  “多生恼害。”“恼”是烦恼。“烦恼”里面最重的是“贪、嗔、痴、慢、怀疑、嫉妒”,总是损人利己果然做到损人利己,还算不错;实在讲绝大多数,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损人不利己,你说这个事情做得多冤枉!对自己毫无利益,而且还损害别人,这真叫“业障”,这造“障碍之业”。

  【十四者,常乐亲近诸优婆塞及优婆夷。】

  出家人喜欢搞这些事务、喜欢经营事务,他就常常喜欢去亲近在家信徒。特别是在家信徒有权位的、有权力的,做高官、有地位的、发大财的常常去亲近他。亲近他们目的何在?目的是沾一点名闻利养,这是显而易见的,所谓是巴结有权势的信徒;没有权势的小民,你瞧也瞧不起他,与道业完全相违背。

  【十五者,但念衣食而度昼夜。】

  这讲的是把你的修学、修道都忘得干干净净,一天到晚脑子里头所想的都是衣食住行、五欲六尘,贪图享受,去想这些东西。

  【十六者,数问世间所作事业。】

  凡是遇到人交谈,总是谈世间事业,而不知道出家人与世间人接触,要帮他觉悟、要劝他学佛。特别是在这个社会,许多人对于佛教产生严重的误会,认为佛教是宗教,认为佛教是迷信。你跟他们接触,头一桩事情就是要帮助他认识佛教,佛教究竟是什么,然后帮助他增长信心。这是应该要做的。不应该跟他们谈世间事,这个大错特错。

  【十七者,常乐发起非法语言。】

  这是不知不觉经常有这些习气现行;不如法的、非佛法的言语,这个范围就非常之广。

  【十八者,持营众务而起憍慢。】

  譬如你很会经营,你建个很大的寺庙,非常壮观,别的道场不如你,你就瞧不起他。诸如此类者比比皆是,容易仗着自己所经营的事业,对别人傲慢。

  【十九者,但求人过不自观察。】

  自己耽着在事务上不肯修道,还要常常找别人的麻烦、找别人的过失,举别人之罪,不知道自己反省检点。

  【二十者,于说法者心怀轻贱。】

  这是从嫉妒里面生出来的,遇到说法的这些大德,说法的有出家的、有在家的,对这些说法的人心怀轻慢、鄙视,瞧不起他,这个过失大了。

  本经一开端就说这种“过”失,我们不必再重复。佛把这二十种“过失”说出来。

  末后这一句是总结:

  【弥勒。是为菩萨乐营众务二十种过。】

  这是二十种类。我们想一想,我们出家人要不要做这些事情?给诸位说,初业菩萨不做这个事情。古时候寺院丛林,初业菩萨是清众,清众只管修行,寺院里所有一切工作他都不需要做。寺院里面许多事情,谁去做?菩萨去做。所以做住持、做当家的、做执事的,特别是纲领执事,不是凡人,都是菩萨应化来示现的,来帮助这些初学的菩萨初学的菩萨做这些事情会犯这些过失,慧行菩萨做这些事情清净无染,真的到“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他们不碍事

  以前人有福报,感得这些佛菩萨来应化替你服务、替你烧饭、替你砍柴,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国清寺的丰干和尚、寒山、拾得,丰干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干什么事情?厨房里烧火。大菩萨示现来照顾初学的人,不是普通人。现在我们没福,没有这么多佛菩萨来照顾,自己不免要造业障。可是古德也有榜样示现给我们看,作务要减低到最少的分量,这就对了;绝不能够多,贪多更要不得。我们的衣食住行要简单,不要给自己找麻烦。别的人道场可以挂单,我们就住在那边修行;如果没有这个缘分,自己要去建个小道场,找个没有人、偏僻的地方,盖个小茅蓬就可以。茅蓬多大?两小间就够了,自己可以盖,在山上砍树就可以盖小茅蓬。同参道友多了,慢慢再扩充,真修行人是干这个。你要说这个很难,现在方便。

  过去,七0年代的时候,我在香港讲经,香港洗尘法师还在,他常常找我聊天。我就跟他讲,我说老法师你有没有意思,你是很热心要把佛教恢复,我说不难。他说怎么做?我说你找五个人,五比丘,咱们不要盖庙,我们住帐蓬,现在帐蓬很简单,一个帐蓬可以用三年。我们向居士化个帐蓬,找个旷野地方搭起来;吃饭,托钵,每天出去托钵,托完了之后,到帐蓬里打坐,念佛也好,参禅也好,行!所有事务都减轻。他听了点头,不错,很好!“很好”以后就完了,就没有了。世尊当年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我们今天禁不起那样的苦行,我们搭个帐蓬露营很好。方法有的是,尽量减低自己的作务,就是拉杂的这些事情,没有必要,统统应当放下。 


出家人“经营众务”就是在“下劣业”,是六道轮回的事业

  下面世尊以偈颂为我们重说一遍。重说的意思,前面都说过,此地就不需要再讲。

  底下有二十一首,请看经文: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重说”,说明下面是“重颂”。


“殊胜行”就是一生一心求生净土

  【安住下劣业。远离殊胜行。退失大利益。是名众务过。】

  这个偈颂的体裁虽是“重颂”,实在讲也是补充前面殊胜的义趣。喜欢经营这些事务的出家人,他的心安住在“下劣业”,就是讲六道轮回的事业。

  “远离殊胜行。”“殊胜行”可以说专指我们本经的末后,最后一章,弥勒菩萨教我们发十种心求生西方净土,那是“殊胜行”。“殊胜行”就是一生一心求生净土。

  “退失大利益。”往生不退成佛的利益,别的人不懂,我们在座的同修都清楚、都明白。《无量寿经》这些年我们在此地讲过两遍,读诵、念佛、修行人一天比一天多,这是真实的利益。他喜欢经营事务,把这个利益退失了,非常的可惜,这是“众务之过”。


我们中国的佛教常常把它分为两大类:“宗门”、“教下”

  【乐读诵比丘。及修禅定者。一切皆呵责。是名众务过。】

  “读诵”就是熟悉经教的。我们中国的佛教,常常把它分为两大类,叫“宗门”、“教下”“乐读诵比丘”是代表“教下”的;“修禅定者”代表宗门,依教修行的。这两类的人对你一定是敬而远之,不会亲近你。


你虚受一切在家信徒的供养的果报不可思议,这是“众务过”

  第三首:

  【常行生死业。舍离解脱因。虚受于信施。是名众务过。】

  生死业”就是“贪嗔痴”你的生活,你生活在哪里?你生活在“贪嗔痴”中,你就造的是生死业。

  “舍离解脱因。”“解脱因”是什么?是“勤修戒定慧”。你把“戒定慧”舍掉,你天天搞“贪嗔痴”。

  “虚受于信施。”你虚受一切在家信徒的供养,这个果报不可思议,这是“众务过”。

  下面一首:

  【乐受诸财宝。不得生忧恼。住于下劣行。是名众务过。】

  “乐”是喜欢,这个字念(yào)去声,爱好。希望得到这些财宝,我们讲的名闻利养,喜欢这个东西。如果得不到,他就“生忧恼”,“不得”就是得不到。得不到名闻利养,他就天天生忧恼、生烦恼。

  “住于下劣行。”他的心安住在六道、安住在三恶道。“贪嗔痴”所感得的是三恶道,这都是“众务的过失”。

  第五首:

  【是人多爱染。往来婬女家。如鸟入樊笼。是名众务过。】

  这首里头是讲的比喻,这个人“多爱染”,“爱”是贪爱,“染”是污染。这个意思是讲,内具足烦恼,外面又禁不起诱惑。

  “往来婬女家。”是比喻你内有烦恼,外面又禁不起诱惑,外面是五欲六尘的诱惑,于是就像一个鸟,被人抓去关在笼子里面。这是比喻堕在恶道,堕在三途里面,这都是“众务的过失”。

  【不受尊者教。违矩而轻贱。毁犯清净戒。是名众务过。】

  “尊者”是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教诲,你不能够接受。

  “违矩。”“矩”是规矩、戒律。违犯戒律、规矩。

  “而轻贱。”“轻贱”是轻贱佛的教诲。所以他的行为必定是“毁犯清净戒”,这个是“众务过”。

  第八首:

  【其心多忆想。勤营于世业。不能修智断。是名众务过。】

  他的心里头妄想多、杂念多,一天到晚想的都是世间的事业,于是把佛法舍弃掉。

  “不能修智断。”智破无明,灭断烦恼,把这两桩事情疏忽了。

  第九首:

  【贪心恒炽盛。乐着于诸味。曾无知足心。是名众务过。】

  这就是讲他的烦恼增上,说一个贪心,连带的就有嗔恚、愚痴、贡高我慢、嫉妒,必然会连带的生起。

  所以“恒炽盛。”像猛火烧的那样盛。

  “乐着于诸味。”这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之味,永远不知足,这是“众务过”。

  【得利生欢喜。无利便忧恼。贪吝无仁心。是名众务过。】

  这一首好懂。得到名闻利养就欢喜,得不到他就忧虑、就烦恼,这个人经常是“贪吝”,“贪”是贪得;“吝”是自己有,舍不得布施给别人;“仁”是仁慈之心。没有仁慈之心,自私自利,这是“众务之过”。

  【恼害无慈愍。增长诸恶业。爱蔓相缠缚。是名众务过。】

  这第十一首。

  “恼害。”常常或有意或无意会叫别人生烦恼,更严重的就是叫别人受到伤害,没有慈悲心佛菩萨慈愍一切众生,所以对一切众生生大慈悲,不但不害众生,连让众生生烦恼都感觉到自己有过失。譬如说,那个众生不喜欢我,看到我就讨厌,看到我他心里生烦恼,我们看到那个众生远远的来了,赶紧躲避。为什么躲避?不要叫他看到我生烦恼。这是不是怕他?不是,这是慈悲心,不让人家看到我生烦恼。举这一个例子来讲。我们应当要晓得,令众生生烦恼都不可以,怎么能伤害人?!

  所以“恼害无慈愍”,这是从喜欢世间众务,这是个缘,烦恼自然有它的业因,可是这个缘非常强烈,会把你的烦恼、习气让你常常起现行,你麻烦就大了。所以“增长诸恶业”,恶业不但不能消除,天天在增长。

  “爱蔓相缠缚。”“爱蔓”是贪爱。也就是说很容易增长贪心,贪财、贪名、贪利,患得患失。

  下面一首:

  【远离于师长。亲近恶知识。摈斥持戒人。是名众务过。】

  良师、善友心怀道业,看到你这样做,当然会劝勉你。劝你,你觉得他来破坏你的利益,你不能够接受,一定跟这些良师、善友愈来愈远,这也是必然的情形。而对“持戒人”、依教修行的人,你看到了很不舒服,为什么不舒服?他做得如法,我做得不如法。虽不如法,也不服气,我眼前得许多利益,你看他修行虽然不错,苦不堪言,对他自然起轻慢之心。这是“摈斥持戒人”,“摈”是远离,不跟他在一起。

  下面一首:

  【昼夜无余想。唯念求衣食。不乐诸功德。是名众务过。】

  昼夜他所想的都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想这个东西;而佛在经典当中教他修学一切功德,他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实在说,他连什么叫“功”、什么叫“德”大概都没有搞清楚。如果真的搞清楚,我相信决定回头,为什么?少许的功德都超过世间名闻利养;换句话说,不乐修功德,喜欢搞事务,这些人在这世出世间一切法中他不识货他要真的搞清楚、搞明白,我相信他一定会求取最大的利益,这种小的利益他一定会舍弃掉;还是对于经教没搞清楚。


“世间”跟“出世间”的界限:觉与迷,正与邪,染与净

  我们翻过来,再看下面第十四首:

  【常问世间智。不乐出世言。耽爱于邪说。是名众务过。】

  处事待人接物之间,有意无意在闲谈的时候,都谈一些世间之事。

  世间”跟“出世间”,界限在哪里?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们剃了光头穿起长袍大衣,这叫“出世间”、你们在家同修就叫“世间”,这么看法就大错特错“世间”跟“出世间”的界限在于“觉迷”、在“正邪”、在“染净”

  我们讲“三皈依”的时候跟诸位讲得很清楚,“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就是“出世间”。假如你是反过来的,“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那你就在“世间”。所以与形式,出家、在家毫无关联,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讨论佛法、讨论教义,交换修持的经验、心得,这是“出世之言”。或者是讨论利益众生的这些事理,怎样帮助众生觉悟、怎样帮助众生离苦、怎么样帮助众生过得更幸福、事业能够成功顺利,充满了高度的智慧,这是“出世间”的言语。

  如果要问、要谈论怎么样发财、怎么样赚钱、怎么样享受,那是“世间智”。“世间智”就是世智辩聪,不是好事情,佛法里面称做“八难之一”,“世智辩聪”属于“八难”。“难”就是你遭了灾难。为什么称为灾难?你已经堕入“迷邪染”里面去了。底下必定的,你喜欢邪说,正论不喜欢听,喜欢听邪说;换句话说,你喜欢听六道轮回之说、喜欢听三恶道之说。

  你不要以为我说这话没有根据,三恶道,谁喜欢三恶道?说起来没有一个人,谁愿意堕地狱?但是你要想想,地狱、饿鬼、畜生是果报,果必有因,“因”是什么?“因”是贪嗔痴。、

  今天跟你讲发财,高兴!发财什么?饿鬼道。给你讲发财,你一高兴,就是叫你去作鬼,不是叫你去作佛。讲到“贪嗔痴”高兴得不得了,那就是你喜欢三恶道,那有什么办法?!这就是“邪说”

  我们看看现代的社会,每个人都期望着社会人与人之中能够消除种种的隔阂、歧视,大家能够和睦共处,希望社会安定繁荣,这是每个人挂在口头上的期望,而事实上做的,不一样。社会许多人在那里指导、教诲,我们看到、听到也怵目惊心。他教诲的是什么?妖魔鬼怪,邪说。你如果不相信,我们印这么多佛经,正说,几个人看?送给人人家还不看、还不要。世间书店里卖小说的,教人杀盗淫妄的,花很多钱去买来看。电视里演的、电影里头演的,那是什么东西?花了钱,天天看到,还舍不得离开。正说,你送给他,摇头不接受,没时间,没空看。教他来听两个小时佛经,没空,教他去听戏、唱歌,那有时间,时间太多了。唱歌,歌里头是什么东西?邪说!你看看那个歌词,是不是邪说?“耽爱于邪说”,都是“众务过”,刚才讲都是“众务之缘”。

  第十五首:

  【自恃知众务。轻慢诸比丘。犹如狂醉人。是名众务过。】

  他自己仗恃着他会办事,他有办事的能力、有办事的才干,经营许多的事业,这里头值得骄傲。于是对真正修道的这些出家人、这比丘,认为他们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样样都不如我,生起贡高我慢之心,轻视有德有智之人,这是罪过。

  下面这一句是比喻:“犹如狂醉人。”头脑不清醒,这也是“众务过”。

  【常伺求他短。不自见其过。轻毁有德人。是名众务过。】

  佛在这个经上一开端就教给我们,在现前这个社会我们真正想修行,要从哪里下手,这非常重要。佛这个话不是说一遍,在这个经上屡次看到,“不求他过,不举人罪”,要我们从这个地方下手。《无量寿经》上讲到修行的纲领“身语意”三业,它没有按照“身语意”来排列,它把“口业”排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也是这个意思。这就说明了,人与人的接触不能不说话,说话有意无意造许多的口业,何况你还是有心要找人碴、有心要找人麻烦,这就是“伺求他短”。自己的过失见不到,只看到别人过失,自己过失看不到。

  古德曾经讲过,世间人有两种人没有过失,第一种人,佛没有过失,佛所有的过失都断掉了;第二种人,凡夫没有过失,凡夫不知道自己有过失,专门看到别人过失唯独菩萨才知道自己过失,如果你每天都觉察到自己有过失,你就不是凡人,恭喜你,你已经是菩萨。菩萨有自觉觉他,自觉就是知道自己的过失,你就觉悟了;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你是迷惑颠倒。这样的人,只看到别人的短处,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当然“轻毁有德人”。“轻”是轻慢,“毁”是毁谤。“轻慢”是心里面瞧不起,“毁”谤是言语。


学佛有智慧的人在生活、工作里都有善巧方便、有真乐

  第十七首:

  【如是愚痴者。无有善方便。轻慢说法者。是名众务过。】

  “如是”是指如前面所说的犯这些过失的人皆是愚痴之人。这当然之理,如果他有智慧、他有高度的觉悟,他怎么会犯这么多过失?!犯这样的过失自然是愚痴之人。

  “无有善方便。”“善”是善巧。善巧方便是指什么?简单的讲是生活。生活里面没有善巧方便,你生活里面得不到乐趣;工作里面没有善巧方便,你在工作里面也得不到乐趣,佛法讲离苦得乐,你的工作很辛苦,不乐处事待人接物,谁有善巧方便?有智慧的人有善巧方便,愚痴的人哪来的善巧方便?!所以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应酬只有苦没有乐如果你说他也有些乐,欢乐场合当中去找那种乐,那个乐,我在讲经的时候也常常有比喻说,那是吸毒,不是真乐。吸毒的时候好像短暂的那一点乐,乐完了之后,后面有大苦在等着他,那个不正常唯有高度的智慧,生活在智慧里面,无论什么事情他有善巧方便,他有真乐这个真乐不是从外面境界上刺激的,是从内心里向外涌出来,像泉水一样,从自己里面涌出来的,真乐!


有这三种心求佛菩萨加持,一定能得到加持

  愚痴不但无有方便,而且“轻慢说法者”,为什么?说法的人恰恰跟他相反。说法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佛的意思你怎么能说得出来?!开经偈说“愿解如来真实义”,说法要有智慧,智慧大难!那怎么办?如果这个世间还有大智慧人在那里说法,我们赶紧躲在后处听听就好了。现在这个世间没有人说法,你们诸位都要上来说法。

  那你说法,“我智慧没有开,我不能说”,不能说,没人说,佛法在这个世间要断绝了。因此我们一定要发心知道这个事情难,难,有方法,什么方法?求感应。不是我有能力说法、我有智慧说法,没有!我求感应,求诸佛菩萨加持、求诸佛菩萨保佑。不但佛加持我能说,我还要代大家求,求佛菩萨加持你们都听懂。我在这里说,你们没听懂,那我不就白说了。所以说的人、听的人都得佛菩萨的加持。怎么个求法?真诚的心、恭敬心、慈悲心,果然具足这三种心,一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你才能说。万不可以以为我会说,没那回事情,自己决定不会说。为什么说决定不会,说得那么肯定?没开悟。

  能说经?最低限度要开悟的人。什么叫开悟?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那个没有问题。因为佛所说的一切经教都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

  你“明心见性”了,虽然只见得一分,四十一品无明,破一品无明、见一分自性,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对于佛的经教有真实的体会。

  没有见性的人,展开佛经,摸索。我们要以自己的意思去解经,那你是用意识心,对如来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语言、文字你怎么能相应?!所以我们要不从恭敬当中求,问题就很严重。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个利益就是三宝加持的利益,不可以不谨慎,不可以不恭敬从事。

  个事业(讲经),跟世间其他的事业不一样,世间的大事业如果没有诚敬也很少能成就的,何况出世大法?!善导大师教给我们“一切要从真实心中作”,也是这个道理轻慢说法的人,过失、罪过无量无边,前面经文都说过,这里不再重复。

  看下面第十八首:

  【如是下劣业。具足诸过失。何有智慧人。爱乐而修习。】

  这一首,“如是”两个字也是总指前面所说的,狭义的是指这一段,喜欢经营事务;广义的,从本经开端一直到此地,所说的末法时期初学的菩萨所做许多的过失,都是“下劣业”。

  这些事情我们读了这部经,很冷静的去想想、仔细去观察。看不到自己,看别人,看到别人的过失,要知道回光返照,不要去说别人,回过头来再观察自己:我有没有这个毛病?把别人当做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毛病,那就对了

  因为自己看自己的过失非常困难,就是叫你冷静去反省、去检点也不容易,我们不妨用这种方法。一切众生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你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你在修学上会有很大的长进。这是“具足诸过失”。

  末后两句话是佛感叹的话,也是教训我们的话,“何有智慧人,爱乐而修习”。哪有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会去喜欢它、喜欢这些过失、还去学这些过失?佛这个感叹很深很长。


增长贪嗔痴的行业是“下劣业”;增长清净心的行业是“殊胜业”

  下面一首:

  【清净殊胜业。具足诸功德。是故有智人。爱乐常修习。】

  这一首是从正面上来讲。“清净业、殊胜业”这是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清净”是从心上讲的,“清净心”。以“清净心”无论经营哪一种事业,都叫做“殊胜业”这也是前面我跟诸位举出,“世间”跟“出世间”差别在此地,“下劣”跟“殊胜”差别也在此地。

  换句话说,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如果这个行业会增长“贪嗔痴”,那个业叫“下劣业”;如果你从事的行业,这个行业可以增长“清净心”,这个事业就是“殊胜业”。

 

“殊胜”、“下劣”不在事上,在心上

  你要问哪种事业能增长清净心?给诸位说任何一种事业都可以增长清净心,这里头没有说哪一种;任何一个事业都可以增长贪嗔痴你要细心去观察。

  你做生意天天想赚钱,这增长贪嗔痴,这是下劣业,这是“世间业”。

  你到佛堂来拜佛,这个佛堂今天有法会,你是法会的大施主,你到这边烧香,一定要烧头一柱香;你到这里出功德,一定出得比人多,为什么?面子问题,你还是增长贪嗔痴,这是不是清净业?不是,下劣业你要跟别的同修们争,“我要站在前面,我要站在第一”,贡高我慢。所以你来拜佛也是“下劣业”、你来念经也是“世间业”。

  由此可知,“殊胜”、“下劣”不在事上,在心上如果你做生意,你做生意没有贪嗔痴慢,完全是为社会大众服务,赚了钱,这个事业做的发达,对社会服务更大;赚得少也很欢喜,省一点事情,少做一点,你多快乐!没有贪嗔痴,哪一桩事业都是殊胜业,为什么?心地清净远离贪嗔痴慢,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也是真诚、恭敬、慈悲,没有两样,什么事业都是“清净殊胜业”,里面具足无量功德,诸位要懂这个意思。

  懂得这个意思,你才能把佛法完全落实在生活上,你才真正得到受用;否则告诉你,到佛堂面前来,每天礼佛、拜佛,这是“殊胜业”,你干别的行业都是“下劣业”,讲错了,佛不是这个意思,这是“曲解如来真实义”、“错解如来真实义”。

  穿衣、吃饭没有贪嗔痴,穿衣、吃饭是“殊胜业”,穿衣、吃饭是“出世事业”。界限在这个地方,一定要辨别清楚。换句话说,凡是能够引发你七情五欲的,都叫“下劣业”,都叫做“世间业”。凡是能够启发你“觉正净”的,那就是“清净殊胜业”,就是“出世间”的事业,不在事上。五十三参里面各行各业都有,他们修的都是“清净殊胜业”,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具足诸功德,这是我们要学的。

  “是故有智人,爱乐常修习。”学佛没有别的,开智慧。智慧从哪里开?清净心开智慧所“以清净心”太重要了!

  般人“清净心”为什么不能现前?就是被烦恼习气盖覆住。你要知道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把这个障碍除掉(障碍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你只要把这个东西去掉,你去掉一分,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就透一分,去掉两分它就透两分,完全都去掉了,你就成佛了。成佛,成就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


不要做这些物质的奴隶,你就觉悟了、你就得自在

  有智慧的人,一定喜欢“清净殊胜业”,穿衣吃饭都是“清净殊胜业”。穿衣穿得很自在,清净业。我举个例子,不举例子诸位很不好体会。譬如今天你得了一件好的衣服,料子也很好、款式也很好,你穿在身上很喜欢;坐位坐下来,先看看脏不脏,擦得干干净净的,怕什么?怕把衣服弄脏了,你的心就不自在,你就是“下劣业”,为什么?你不是穿衣服,你是侍候衣服,你是衣服的奴隶,衣服穿你,你没有穿衣服。如果你开了智慧,我穿衣服,我是主人,这个地方再脏,一下坐下去,脏的是衣服,与我不相干,那你就开悟了,你穿衣服是清净业、是殊胜业。你从这个例子上体会,自己要做主人,要清净、要快乐,不要做这些物质的奴隶,你就觉悟了、你就得自在。有智慧的人,他跟没智慧的人不一样。

  再看底下:

  【若乐下劣业。智者当呵责。如人舍多财。贪求于少分。是故明智人。应舍下劣业。应求胜上法。诸佛常称叹。】

  这两首总结。如果你喜欢这些下劣业,遇到真正善知识、有智慧的人,他会责备你,他会教训你。

  底下举了个比喻,譬如一个人舍了很多的财,“贪求于少分”,这就是讲得不偿失。

  “是故明智人。”明理、智慧的人,他一定舍“下劣业”。

  “下劣业”、“殊胜业”,我刚才讲的这些话,诸位一定细细去想,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不在事上,在心上。

  看出家人穿的衣服,我们海青,海青这个地方有一块比较上特别一点,线扎得很多,这一块是什么意思?实在讲,现在有这个形象,意思已经失掉了,叫“贴新”。我们做件新衣服,把那个旧的破衣服剪一块贴在这个地方,扎起来,告诉你,把它当旧衣服穿,就是这个意思。不要去衣服穿人,人穿衣服,穿旧衣服,哪里肮脏邋遢不在乎,不操这个心;穿件新衣服,顾虑的太多了。这叫“贴新”,新衣服当旧衣服穿,是这么个意思

  “舍下劣业”,所以你要晓得,佛法里面讲的就是穿衣吃饭,就是日常生活;叫你怎么过日子、叫你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做事。

  “应求胜上法。”“胜”是殊胜,“上”是第一。上上之法,“诸佛常称叹”,殊胜上法,经典里面教导我们的就是,离开下劣就是殊胜、就是最上

  偈颂到这里说完了。

  我们再看下面长行的结论,这一段的结论: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彼诸菩萨舍离殊胜精进之业。而乃发起下劣之事。当知是人。甚为少智觉慧微浅。】

  弥勒菩萨在这个地方的几句话,说得非常之好!这就是责备我们,特别提醒我们。

  “彼诸菩萨。”初学的菩萨,我们这些初学的菩萨,把殊胜业舍弃掉了,精进业也舍弃掉,起心动念都搞贪嗔痴慢、都搞五欲六尘,干这些事情。弥勒菩萨说“当知是人”,这个人没智慧,这个人的智慧很浅很微,“甚为少智觉慧微浅”。

  弥勒菩萨这个话真是对我们说的,让我们仔细去反省、去检点,我们到底有没有智慧、到底有没有觉悟,现在就应该反省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 

 如何学佛?答案在这里——点击此处:正确的学佛方法

  净宗经教网"共修系统"(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手机版的APP: 打开APP首页,点击右上角“+”,根据你的学习情况来“编辑”自己的学习内容在首页。试一试,很方便的! 

  苹果APP下载:打开苹果手机的“app store”输入“净宗经教网”,就能下载了。

  安卓APP有两个下载地址: (1)点击打开链接 (2)点击打开链接

  【净宗经教网:www.foxdwedu.com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