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 第07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8-04-17 08:23:45
关键字:志乐经,善恶标准,读经效果,自隐其德,无处不道场,弘护正法,闹中取静,发心,清净心,根性厚薄,消业障
【 点击数:2812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净空法师 1996/10  讲于 新加坡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这四十桩事情是末法时代(现前)出家、在家弟子所犯的通病

  请掀开经本第十三页,倒数第五行,最后一句看起:

  【如是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当有菩萨。钝根小智谄曲虚诳。住于贼行。汝应护之。】

  从这个地方看起。这一大段的经文很长,一开端世尊为我们说了四十桩事

  文是十五段,每一段里面,有的是一桩事,有的是两桩,有的是四桩,十五段合起来一共说了四十桩事情。这些事情世尊在此地为我们明白的宣示,是他老人家不说的。我们要记住,这些都是末法时代,也就是现前世间出家、在家四众弟子所犯的通病因此我们要细心去观察、认真去检点,如果有这些毛病,一定要赶快把它改过来;如果没有,也要常常勉励自己,不能犯这些毛病。

  从末后这段文里面看出世尊的大慈大悲,虽然犯这么多过失,这些菩萨佛并没有舍弃他,还是嘱咐弥勒菩萨要好好的护持他们。

  经文很清楚,叫着弥勒菩萨说:“于后末世五百岁中。”这是指我们现在的时代。

  “当有菩萨。”这是总结前面常常犯过失的这些人。

  “钝根小智。”没有智慧,前面讲的愚痴。

  “谄曲虚诳。”“虚诳”用现在话是虚伪,“谄曲”是心地不踏实,所以他才有这么多的过失。

  佛说:“汝应护之。”“汝”就是指弥勒菩萨,嘱咐弥勒菩萨应当要护持这些人。

  这些人究竟是什么人?我们从前面读过、见到,这些人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是出家修道,或者是在家修菩萨道的,善根、福德可以说非常深厚。

  这么深厚的善根福德,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毛病?这就是说的习气难除。他之所以会造罪业,要依经上说的这批人,他们过去生中在俱留孙佛(贤劫第一尊佛)的时候,由于嫉妒、障碍造下的罪业。佛在这里讲得很清楚,法师讲经,他们怀嫉妒心,破坏道场,让这些信徒对法师丧失信心,造这种罪业,这堕阿鼻地狱。“阿鼻”是无间地狱,“黑绳地狱”到“烧热地狱”,这都是大地狱,以我们人间时间来算是一千八百万年。地狱罪满了以后再到人间来,受了许多苦难,前面我们已经看过,不再细说。一直到今天,到释迦牟尼佛的末法时期,你看经过(世尊是贤劫第四尊佛)这么长的时间,我们现在才得人身又闻佛法,还有这么多的习气!毕竟是善根深厚,所以世尊嘱咐弥勒菩萨好好的护持。行吗?我们细细来观察,行!善根深厚如果得诸佛护念、菩萨照顾,他能够回头、能够觉醒,这就是世尊嘱咐弥勒护念义趣之所在。如果他不能回头,迷得太深不能回头,佛菩萨照不照顾他?还是照顾他,真正是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才看到真实的慈悲。

  我们看底下这一段: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最后末世五百岁中。唯此六十诸菩萨等。业障所缠。为复更有余菩萨耶。】

  弥勒菩萨问得很好!他问末法时期是不是就只有这六十位菩萨,他们是愚痴,被这些业障缠绕,还有没有?这个意思就是请教世尊还有没有。

  我们看世尊的开示: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菩萨。多为业障之所缠覆。是诸业障。或有消灭。或复增长。】

  世尊说得非常之好!在末法现前这个时代,有许许多多的菩萨,“诸”就是多数,“多为业障之所缠覆”,这句话我们能够体会。这些人由于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缘都深厚,在这个时代依旧能够闻到正法,闻到正法之后他就觉悟了,认真依教修行,业障就消灭。还有一些智慧、定力都差一等的人,这些菩萨敌不过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不但他的业障消不了,反而增加。我们细心观察一下都能够见得到,而且很普遍。这些事情纵然我们见到,也不足以为怪,为什么?佛在三千年前就说得这么清楚、说得这么明白,现在社会现象正如佛所说,这是我们对于世尊不能不佩服。


“善、恶”的标准是什么?

  再看底下这一段,这段经文很要紧,末世修行尤其要明了。

  【弥勒。于此五百诸菩萨中。有二十菩萨。业障微少。】

  这里面有二十位,少数,五百人当中才有二十个人,比例很少,业障比较少。

  在这个地方,我们简单的说一说什么叫“业障”?这两个字它的含义一定要很清楚。“业”是造作,就是“身口意”三业,“口”是言语,称之为“口业”;“身”是动作,称之为“身业”;“意”是念头,起心动念这是“意业”。“身口意”三种造作,佛在讲经说法之中往往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类,一类是“善业”,你所造作的是善;一类是“恶业”,你造作的是恶;另外一类叫“无记业”,无记说不上善恶,非善非恶。一切造作总不外乎这三大类。

  善、恶”的标准是什么?最简单的标准就是佛的教诫佛在经上教给我们这些,如果我们遵守佛的教诫,这是“善业”,违背佛的教诫那就是“恶业”,这是以经教为标准。

  除了经教之外,佛给我们讲经有宗旨、有原则,如果依这些宗旨、原则来说,最简单的一个说法凡是自私自利的都是“恶业”我们的言语、身体造作、心里的念头都是为了自己,这是恶业;如果能够为社会、为一切众生,不为自己,那就是“善业”

  这个原则从何讲起?佛在一切经上告诉我们,轮回从哪里来的,果报从哪里来的,佛说得明白、说得透彻。十法界是从妄想来的,你打妄想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你有执着,在十法界里头又变现出六道三途,所以六道三途是严重的执着,这是佛在经上讲的“人我执”。只要你有“人我执”,执着这个身体是“我”,念念都要为“我”、为这个身体,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佛是基于这个事实真相、基于这个道理来说的。你起心动念都为自己着想,诸位想想这是增长“我执”,增长“我执”就是坚固轮回。学佛我们要了生死出轮回,天天在轮回上加强、增长,那轮回没希望了,出不去。所以佛教给我们一个方法,叫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为一切众生,把自己给忘掉,不再想自己,“我执”就逐渐淡薄,“我执”断了就超越六道轮回。是依这个道理来说的,非常真实,绝非虚妄。所以,念念都为一切众生,对我们自己才是真实的大利。


自私自利减少业障就少了,否则你经、佛念得再多不起作用

  懂得什么叫“业障”,“业障”消除没消除自己就很清楚。如果自己业障消除,就是是非人我念头少了,不再执着;如果“我执”、自私自利的观念、这种行为一年比一年减少,你的业障就少了,逐渐在消除。如果是非人我、自私自利的念头是一年比一年强,虽然读经、念佛也没用,你经念得再多、佛念得再多,世间人所讲食而不化,不起作用,你所念的经没懂,念的经没有产生效果,你起的作用是反作用这个现象也很普遍。


这样的读经才有效果

  你要问:你为什么念经?为什么每天念那么多佛?“我为了求佛菩萨保佑我,我要长寿,我要健康,我要发财、要升官”。你看看诵经、念佛都是为了自私,这就错了,这就是没有智慧。

  教给我们读经是教给我们开智慧的,会读经的人,古人常说“随文入观”,随着经文自己境界就能够跟它融和,就不断向上提升,境界的提升就是观念的转变。从前的念头都是为自己,现在念头逐渐转变,可以为别人、可以为社会、可以为一切众生,这就跟佛菩萨的知见逐渐接近。这样读经才有效果。


会念佛的人念头一生马上用佛号把念头压下去,这样念佛就有功德

  念佛是要念清净心、念平等心、念出觉悟的心,念佛的作用就是把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给念掉。念头一生,马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伏下去、压下去,这样念佛就有功德,这是会念的不是念佛增长“我执”,念佛号还增长轮回,那就大错特错!

  所以同样是经文、同样一句佛号,会念的消业障,不会念的“或复增长”佛讲得没错。但是我们接触许多同修当中,消业障的不多,增长业障的不少,这是值我们警惕的。


他有能力过好的生活但他不愿意,依旧过一般平民的生活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这都是小段,都是这一大段当中的,这段文很长。这是二十个菩萨业障微少。

  【后五百岁还来生此。】

  人数不多,二十个人,这二十个人就是我们俗话常讲的再来人,倒驾慈航的人,再来人。他们是从释迦佛那个时代到我们现在,辗转三千年了,到现在他又到我们人间来。他示现什么身份不知道,佛在此地没讲,但是他决定是菩萨,或是示现在家,或是示现出家,“还来生此”,到这个世间来。

  【城邑聚落市闬(bì)山野。】

  这是处所。“城邑”是都市,“聚落”是村镇。“市闬”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市区、市中心,最热闹的地方。“山野”是野外,城市外面。这是说他的处所。

  【种姓尊豪有大威德。聪明智慧善巧方便。心意调柔常怀慈愍。多所饶益。】

  由此可知,这个人不多,只有二十位,确实是再来人,善根、福德都能够显著的展现出来,我们细心观察不难见到。

  “种姓尊豪。”这是讲他的出身,有威德这句是总说。下面具体跟我们说明,他很聪明,他有智慧,不但聪明、智慧,他还很灵巧。

  “善巧方便。”他很灵巧,反应很快,做事情敏捷细心。

  “心意调柔常怀慈愍。”心地很慈悲。

  “多所饶益。”他心之所思,身之所行,都能替别人着想,就是现在所谓的热心服务社会大众,他乐意做这些事情。

  【颜貌端严。】

  “颜”是颜色、光彩,貌是容貌,容貌清秀、端正、庄严。

  【辩才清妙。】

  他有智慧、有聪明,也很灵巧,当然他就有辩才。

  【数术工巧皆能善知。】

  这是讲他的手艺,他对于像现在科技,电子、电脑的工程,他很容易就学会,而且比别人学得高明。他有这种能力,他“皆能善知”,这是说他的智慧德能。

  下面这三句更难得,从这个地方来看,看他是不是菩萨。不在前面这些,在后面这三句。如果前面这些智慧、德能他具足,又有后面这三条,可能就是这二十位菩萨当中的一位,他跟一般人不一样。


不取名闻利养“自隐其德”的人是菩萨

  【自隐其德。】

  这个不容易,他有智慧、他有德能,他不求表现。用现代的话说,他在这个社会上,处处显示是低姿势。的确他的智慧才能都比人高明,但是名闻利养他都不要,他都能让给别人,他能够屈居第二位、第三位。以他的智慧、德能来帮助别人,他不取名闻利养,“自隐其德”,这是菩萨。

  第二:

  【安住头陀。】

  “住头陀”是什么意思?他过得生活水平很低,他有能力过好的生活,他不愿意,依旧过一般平民的生活

  “安住头陀”,你不要想到他们都去修苦行,也是苦行,在社会上一般工作的时候,他纵然有很好的待遇,但是他的生活过得很清苦。把他所得的多余的钱财,去做社会福利的事业,这就是“修头陀行”。做一件衣服能够穿上十年、八年,不再添新的,这是“头陀行”。特别是学佛的同修,知道素食的好处,长年吃素这也是修头陀行。所以此地“安住头陀”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就是他能够过一种清淡的生活,所谓是知足常乐。


无处不是道场、无处不是用功,这才成就无量“功德之行”

  【功德之行。】

  他确实有“功德”。“功”是功夫。什么是功夫?“六度”就是功夫,“布施”是功夫。得的是什么?悭贪的烦恼没有了,贪心的业障消掉,悭贪的业障消掉,消业障就是“得”

  持戒有了功夫,持戒是守法,样样都依照规矩去做,绝不做违法违规之事,这个有了功夫,一切恶业就消除

  底下不必多说了,哪一条修功,后头都有收获。“六度”度六种业障,“业障”就是悭贪、恶业、嗔恚、懈怠、愚痴、散乱,这是“业障”。业障很多,不过是略举几类而已,你懂得这个,就懂得什么叫“功德之行”。

  功德”是什么?生活,就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穿衣、吃饭是功德。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你要会了,哪个地方不是道场?!哪个地方不是在用功?!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是功德,这才成就无量功德之行这个三句要相应了,就可以肯定这个人是再来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到。

  【在在所生舍家为道。】

  “在在”是生生世世。“舍家”,不一定是讲现在“出家”,这个“家”的范围很广,不是狭义的。“家”指的是烦恼之家、生死之家、无明之家,是指这些。明白这个道理,在家居士他也是“舍家为道”。

  佛在经上讲四种“出家”。“心出身不出”,身在家,心对家丝毫留恋都没有,没有贪恋,那他心出家,是这个意思。“舍家”就是出家,是这个意思,念念都在道上,念念是菩提大道,“菩提”是正觉,真正觉悟。真正觉悟的人,必定是跟诸佛菩萨一样,舍己为人,广利众生,这个是“道”。

  【已于无量阿僧祇俱胝劫中。积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说他过去生中善根、福德的深远,他不是一生、两生修来的。这个意思我想我们的同修读到、听到大家都能够肯定。如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如《金刚经》中所说的,这些人过去生中无量劫来种植的善根。《无量寿经》佛说阿阇王子五百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这个善根够深厚了。诸位在座的同修们,你们当中有不少人,过去生中所积集的善根超过阿阇王子。你要问我:你怎么晓得?我看你这个样子就晓得。你什么样子?你们听到这部经、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要发心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证明你超过了。你看阿阇王子这批人听到释迦牟尼佛,听佛讲经,不是听我讲经,听佛讲经还没有起一个念头要往生,这个念头还没生起来,才知道供养四百亿佛往生极乐世界的念头都生不起来。你要听到这个经、闻佛名,就要发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的善根、福德因缘超过他们,道理在此地。所以这个地方讲的“已于无量阿僧祇俱胝劫中,积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当然是没问题的,我们是可以肯定的,佛说的是真实语。


我们有没有“护持正法不惜身命”的心愿?

  【护持正法不惜身命。】

  们有没有这个意愿:“护持正法不惜身命”?我看看同修们当中有。我听木源居士告诉我,你们同学当中有晚上读书读到两、三点钟的,这就是“护持正法不惜身命”。这样认真努力在做,这是正确的。

  功还要求三宝加持,求三宝加持不是跪在佛菩萨形像面前磕头作揖,那个没用处。你的心愿要跟佛的心愿相同,就得佛力加持,所以形式上不关重要

  形式有什么用处?形式有用处,形式是唱戏、表演给别人看的,自己修行是在后台,这个要懂得。譬如在大会当中作法会,我们在表演,就跟唱戏一样表演,表演给那些初学的人看、未学的人看,让他们看了有所感动。这些人对佛这么恭敬,他起心动念他也想学佛,是做样子接引他们的,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要做得很逼真、很认真去做,你才能感动人。你在做的时候敷衍塞责,人家一看不像、假的,人家一看就退心了,不再对佛教起仰慕的心。所以表演的时候要做得很认真,要诚心诚意去做,不能够虚假,我们明了这个意思。

  自己用功就是心愿解行样样如佛,你就得佛感应。不求佛是决定不行的,一定要求佛,这就是护持正法。


真发弘护之心立刻就得诸佛护念,一发心你就是诸佛的宝贝弟子

  特别是在这个时代,不但在国内,在全世界都一样,弘法的人太少!诸位真正能发弘护之心,立刻就得诸佛护念。

  过去隋唐时代,高僧大德太多了,到处都是,不稀奇;像我们这种人得不到佛护念。比我们高的人太多了,现在没有了,你一发心你就是宝贝,每尊佛菩萨对你都关心,唯恐你不发心,一发心你就是诸佛的宝贝弟子这个都是事实,一定要明了,要勉励自己认真去努力。


不可望文生义,否则“三世佛冤”;修行人是“闹中取静”

  【住阿兰若空闲林中。】

  这些经文不可以望文生义。望文生义古人常讲“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你一看到“住阿兰若”,我就找个阿兰若去,找一个“空闲林中”去,你到哪里去找?要明白他的意思。“阿兰若”是梵语,意思是很安静的处所,避免热闹的场所,找个安静的地方,“空闲林中”也是这个意思。一个修道人、一位菩萨,无论在家出家,就在我们环境里面“闹中取静”,这是说你居住的所在。


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健康的生活

  【常勤精进不求利养。】

  “不求利养”是非常重要!后面本经的下卷有很长一段经文佛给我们讲“利养的过失”,所以这个一定要把它避免!如何能避免?就是我们的生活一定要知足,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安住头陀”,安住在一个清苦的生活

  清苦的生活,世间人认为我们出家人很苦,他们在眼目当中看我们都很可怜,肉都不吃,衣服一年到头就穿一个样子,也没什么花样好变,说我们的生活很单调、很可怜,他们看我们。我们看他,他也很可怜,他比我们还可怜。道理在哪里?他不懂得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健康的生活,世间人不懂,现在科学家、医学还没有发现,最简单的生活就是最健康的生活你心里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常生欢喜心,每天生活所需一点点就够,你说怎么不快乐?!人到这个境界,在社会当中真正做到“与人无争,与世无求”,你说他快不快乐?这才过得是真正人的生活;如果你再提升一点也可以,他过得是神仙生活,也讲得通。所以要精进。

  “常勤精进不求利养”,“精进”就是要“一门深入”。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你选择之后就决定一门深入,不能搞多、不能搞杂,凡是搞多、搞杂的,成就都非常困难

  我们看古来的大德看他们的历史,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学了许多的法门,可是到晚年他什么都舍掉,他就一门。这个例子我们看得太多了。我们看了之后,要不要学他?你们自己去想想,是学他聪明,还是不学他聪明?你要是学他你就是笨蛋,你不聪明。怎么笨?因为他没有智慧,他年轻的时候到处去摸索、去找路,找了几十年才把路找到,找到之后他就一门深入,他就成功了。我们如果聪明的话,他路找到了,我就跟他的路走去,他那几十年的摸索我们不就省掉了吗?这才叫聪明。你要跟他学一样的也去摸索去找,他找了几十年路找到了,你找几十年可能路还找不到,那才叫冤枉!

  所以诸佛、祖师大德,特别是到晚年教诫学生,那真是苦口婆心,前半段不能学,学后半段才叫高明,这都是教给我们一定要“一门深入”。但是这个事情难,真的要大善根、大福德,为什么?习气很重自己的业障习气太重,环境的诱惑力量太强,看到别人都学好多东西,样样都学、样样都精通,好像我搞这一样,显得太笨拙、不如人,这叫业障现前,没智慧。

  如果自己有善根、有福德,真正遇到一个善知识、遇到好老师,百分之百的服从,“一门深入”,过个几年你再看看谁有成就?那个学的东西很多的,到后来没成就。

  学得太多,门门都不精,用现在世间话来说,没有一样东西拿出去能出人头地;那个学一样的,譬如学《弥陀经》,十年就学一部《弥陀经》,十年之后你走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大家看到你合掌“阿弥陀佛来了”,你是活的阿弥陀佛,这一点不假。为什么?什么人能在一部《弥陀经》上下十年工夫?你这一门,出人头地,世界第一,没有人能跟你相比。你要十年学十部经,你平平常常,谁也瞧不起你,你的东西很普通

  这就是一个专精、一个广学,一比较就出来。

  经上教给我们“广学多闻”,那不是现在的事情;那是什么时候?像《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广学多闻。你要晓得,善财童子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去参学?“见思烦恼”断了,等于阿罗汉;“尘沙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一品,圆教初住菩萨,法身大士,他智慧开了,这时候才有资格“广学多闻”。“四弘誓愿”里头“法门无量誓愿学”,不是我们现在。现在我们干什么?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现在是断烦恼。烦恼断尽,智慧开了,才能够广学多闻。所以学一部经、学一个法门,“一门深入”是断烦恼。你同时学得很多很杂,不但烦恼断不掉,正是佛此地所讲的“或复增长”,你增长烦恼,你不会断烦恼,这不能不知道佛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多少人看了也没看出来,听了也没听懂,还是盲修瞎练,到最后说佛法不灵,谤佛、谤法,造阿鼻地狱罪业。诸佛菩萨看到摇头,佛菩萨没讲错,是你自己把佛的意思错会了。

  所以“精进”重要,特别注重在“精”,一定要守规矩、要如法,“一门深”入。

  【善入一切众生心行。】

  这一句意思很深,不是普通人的境界,是普贤菩萨的境界;意思我们略略的透一点,就是“一切众生与我是一体”,“自他不二”、“生佛不二”、“性相一如”,是属于这样的境界。这个境界不是我们现前做得到的,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相似,趣向这个方向、目标,虽远但是方向很正确怎么做法?念念想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的愿望、一切众生的需求,帮助一切众生断烦恼,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就接近这个意思

  【咒术言论悉能了知。】

  “咒术言论”是世间人所崇尚的,是世间人所喜爱的,菩萨也知道。你知道的菩萨都知道,菩萨知道的你还不知道,世间人对菩萨才能起恭敬心、才能起仰慕之心。


我们要得清净心,就不能不“一门深入”

  【于诸义理,少闻多解。】

  一切法的道理、一切法的真相,菩萨“少闻多解”,这个话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讲的“闻一知十”,“闻一知十”就是这个意思。“闻一”,少闻;“知十”,多解;在佛门当中也有所谓“一闻千悟”,都是这个意思这种能力从哪里来的?从清净心来的,《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般若”就现前,所以“清净心”最重要

  我们要得清净心,就不能不“一门深入”,一定要懂得“如教修学”,才能得清净心所以,古大德的教学,可以说从阿难尊者一直传下来。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的注解里面说,解释“佛不说法”,这里面有一条的意思值得我们重视。佛之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古佛所说的,就如同中国孔老夫子,他求学的态度一样,夫子自己说他是“述而不作”。孔夫子有没有创作?他没有,我所说的都是古圣先贤所讲的,述而不作。一切诸佛为众生说法也是述而不作,都是古佛所说的,并没有新意思,这个道理很深,不但深而且广。

  我们今天学道为什么不能成功?我们有个创意、有这个念头,“我讲的要跟别人不一样”。可不可能?可能,邪知邪见,这叫胡说八道,跟别人不一样诸佛如来都没有创意,我们心里天天要搞创意,创意是什么?创意是魔的心,不是佛心。魔心是动的,天天在动,天天在想花样,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他搞这个东西;佛心清净,没有创意。

  我们要想学佛,哪一天把“创意”这个念头打掉,我们菩提道上许许多多的障碍都没有了,而自性里面无量的智慧德能,就像泉水一样往外面涌。那我们问,这是不是创意?这不是,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这样,怎么说都是古佛所讲过的。你要问什么原因?一切诸佛自性圆满的开显,你到圆满开显也跟他一样,你不会比他多一点,佛佛道同,哪有创意?!

  所以学佛,不但学佛,在从前读书、学艺跟一个老师,都要对老师的教诲绝对服从,你才能成功

  而老师所传,方法巧妙极了,最巧妙的方法就是最笨拙的方法,这个道理现在也很少人懂。最笨拙是最巧妙、最有效果的方法,为什么?能教你得清净心,能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打掉,让你自性本具智慧现前天有几个人能够懂得这个意思?有几个人能够认清这个事实真相?得来不容易!诸位真正明了之后,你才晓得世出世间一切义理的确是一闻千悟,你要如法的修学。


根性的厚薄从哪个地方看?

  性的厚薄,从哪个地方看?就看你是不是彻底“放下”果然彻底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一切成见放下,你就是上根;你能够放下个十之七、八,还要保留二、三,你是中根;你说我放一半,还保留一半,你是下根上、中、下根就从这里看,准没错!而成就的快慢、成就的大小,也与这个成正比例。

  再看底下这一句:

  【辩才智慧皆悉具足。】

  这一句好懂。

  【彼诸菩萨于是法中。精勤修习得陀罗尼无碍辩才。】

  这些菩萨就是佛前面讲的二十菩萨,在我们现在这个时候又来了。这二十位菩萨“于是法中”,这个“法”是在佛法之中,也在现前世法之中,就在这一个大时代当中,他能够“精勤修习得陀罗尼”(“陀罗尼”是梵语,古时候翻作“总持”,要用现代话来讲就是“总纲领”),他在一切法当中他抓到了总纲领、总原则,他应用就自在,自自然然就活泼自在,得“无碍辩才”

  【于四众中宣说正法。】

  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为一切众生,四众弟子当中宣说正法。

  【以佛威德加被力故。于佛所说。修多罗。祇夜。受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越多伽。阇多伽。毘佛略。阿浮陀达摩。优波提舍。】

  下面就是讲的十二部经。因为他自己有善根、有福德,又能够勇猛精进,悲愿利益一切众生,就得佛威神的加持。不但讲的人得佛威神加持,听的人也得佛威神加持,所以能说、能听,成就这个佳会。

  佛所说的这十二部经,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把它分类,不外乎这十二类,所以十二类就代表整个的佛法

  此地都是用梵文音译的。

  “修多罗”就是经典,梵文称“修多罗”,我们一般讲“长行”,像此地经文的文字就是属于“长行”,属于“修多罗”这一类的。

  “祇夜”翻作中国的意思叫“颂”。“偈颂”,是诗歌的体裁;“祇夜”是属于重颂,前面佛说过,然后再用偈颂再说一遍,像前面我们曾经读过几首颂,都是属于“祇夜”,属于“重颂”。

  第三“受记”。“受记”这是完全是中文翻译的,这个不是梵文,“受记”用现代话来说,是佛的预言,告诉你,你将来在什么时代、哪一劫你会得道成佛,佛的名号叫什么,佛可以预先告诉你,属于这一类的就是“受记”。这样的文字在经文当中也很多。

  下面一个,“伽陀”。“伽陀”也是“偈颂”,叫“孤起颂”,这种“偈颂”是前面长行文里头没有说到的。前面长行文说的是属于“重颂”,就是“祇夜”,这是前面所没有的,很多是补充前面所说的不足,佛往往用偈颂来作补充,这是属于“伽陀”。

  “优陀那”翻作“自说”。像《阿弥陀经》没有人问,佛是自己说出来的,这个就叫“优陀那”,无问自说。

  “尼陀那”翻作“因缘”。

  “阿波陀那”是比喻,这个好懂,比喻。

  “伊帝越多伽”是本事。是说佛在菩萨当中,过去没有成佛之前做菩萨的时候,生生世世修行这些事情,叫“本事”。

  “阇多伽”翻作“本生”。“本生”、“本事”这个经里面都不少。

  “毘佛略”翻作“方广”。大乘经里面属于“方广”的数量也很多。

  “阿浮陀达摩”翻作“未曾有”,这个都好懂。

  “优波提舍”翻作“论议”,一般翻作“论”。譬如我们净土宗的《往生论》,就叫作“优波提舍”。

  这总共十二种,叫做十二分教,在《大智度论》三十三卷里面,将这十二种解释得很清楚,解释得很多,诸位如果要多知道一些,可以参考。

  【皆得辩才无碍自在。】

  这就是说这些菩萨们,他们对于佛所说的一切经,十二分教,他们都有能力辩才无碍。


学佛从哪里学起?端正社会的风气从哪里做起?

  请看下文:

  【弥勒。彼诸二十善巧菩萨。从于和尚阿阇黎所。得闻无量百千契经。皆能受持。当说是言。我此法门。从某和尚阿阇黎所。亲自听受无有疑惑。】

  这两行经文很重要,就是讲“师承”。他们是再来人,再来人的老师未必是再来人,就是谚语里常说的“状元的老师未必是状元”,状元的老师可能是个穷秀才。菩萨的老师未必是菩萨,可能是个凡夫身,但是菩萨做榜样给我们看,虽然他是个学生,学生超过老师太多,但是依旧给社会大众做典型、做榜样,尊师重道,一生一世不忘师恩,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不能说自己将来有成就了,把老师都忘掉,甚至于不承认自己是老师的学生。现在社会这种人很多,叫忘恩负义,那绝对不是菩萨。不但不是菩萨,世间一个贤人君子都不会做这个事情,怎么可以做三宝弟子?!三宝弟子怎么能忘师恩?!所以这一段就非常重要!

   “从某和尚阿阇黎所。”

  “和尚”是亲教师,传法之人,我的法是从他那里得来的,是跟他学的

  “阿阇黎”是我们的榜样,“阿阇黎”翻作“轨范师”,他的言行、举止都可以做我的模范、都是教导我们的,我们从他那个地方“得闻无量百千契经,皆能受持”。当然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经上讲得很清楚,这二十善巧菩萨他们是再来人,正是所谓“一闻千悟”,他有这种能力闻一知十,有这样的能力。可是他还是这么说法,“我这个法门是从某和尚、某阿阇黎所亲自听受,无有疑惑”。为什么无有疑惑?他自己亲证这个境界,他当然没有疑惑,若非亲证,很难断疑,亲证这个境界,所以他没有疑惑。这是师承的重要,世尊许多大小乘经典里面给我们这样慈悲的教诲,我们要留意,不能轻易看过,那就辜负佛的苦心。

  佛弟子要发心端正社会的风气,从哪里做起?从我们自己本身,要做社会大众的好榜样。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这是好榜样里面的根本,如果这两条都做不到,其他的就很不容易。

  学佛从哪里学起?“三福”里面一开端就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样的教训在大小乘经典里面常常看到。世尊真是苦口婆心时时提起,我们要能体会、要能警觉,这就叫“学佛”。


你有成就,魔就来了

  再看下面经文:

  【弥勒。于彼时中。当有在家出家诸菩萨等。无有智慧善巧方便。于此受持正法菩萨所说之法。却生讥笑轻毁谤言,如是之法。皆由汝等善巧言词。随意制造。实非如来之所宣说。我等于中。不能信乐发希有心。】

  以下这一段是世尊给我们讲的“魔障”,正是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由此可知,世尊为什么在前面教导我们要“自隐其德,安住头陀功德之行”?避免障碍他们所要的名闻利养统统给他,他们所要的种种享受我们都供养他、都给他,成就自己真实的功德,这个重要。

  所以你修持稍稍有成就了,要说是外面没有魔来障碍你,做不到!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还要有“降魔”这一关你有成就,魔就来了。


魔王波旬说末法时期让我的魔子魔孙披上袈裟破坏佛法

  魔为什么会来?都是你过去无量劫中的冤家债主,不是别人,都跟你有关系;跟你没有关系的,那些妖魔鬼怪再不找你。凡是来找你的,总是过去有瓜葛,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学佛之后绝不跟任何人结怨,这个很重要!

  这些魔他的身份,“在家出家诸菩萨等”,这愚痴菩萨,在这个地方我们明白了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魔王波旬给释迦牟尼佛说他要破坏佛法。世尊说,我的法是正法,没有任何人能够破坏。波旬就讲:到你末法时期,我让我的魔子魔孙统统出家,披上袈裟来破你佛法。释迦牟尼佛听了,一句话不说,流眼泪。“譬如狮子虫,还食狮子肉”,《楞严经》上世尊讲,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就是指这个。我们自己要警觉到,自己想想:我是佛的弟子,还是魔王子孙?我是来弘扬正法、护持正法的,还是来灭正法的?我们不能没有这个警觉。


如教修行就是护法;不能奉行是魔王波旬的子孙

  样护持佛法?一定要读诵、信解、如教修行,那你就是护法的如果不能读诵、不能信解、不能奉行,那就是魔王波旬的子孙,到这个地方来是执行他的任务,来消灭佛法的,很清楚。这些人、这些菩萨,没有智慧、没有善巧方便,也就是他没有能力弘扬正法。

  “于此受持正法菩萨所说之法。”这是讲前面这二十位善巧菩萨,他们是宣扬正法、弘护正法的,这些人见到了反而“讥笑轻毁”,“轻”是轻视、毁谤。说这些菩萨所说之法不是佛说的,“皆由汝等善巧言词,随意制造”,不是佛说的,我们不能相信、不能接受。这种言论在现在世间是愈来愈多,不仅仅说大乘非佛说,甚至于还有人说《弥陀经》、《无量寿经》都不是佛说的,说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谁?阿弥陀佛是太阳神。你说有什么法子

  现在这个时代跟过去不一样,过去是君主时代,整个社会要服从帝王的意旨,要服从他。现在是民主、开放,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他喜欢怎么说他都不犯法。在从前国家有管制,现在民主,没人管制,我们遇到了怎么办?佛弟子要有智慧,遇到这些事情决定不要跟他辩论。我们把姿势放低,信心绝不动摇,我们还弘我们的正法随他怎么说,他说累了自然就不说了。

  而且,我想古今中外都有一个原则原理,那就是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我们说我们的,我们不要批评他,他说他的,听的人自然有个比较,那就行了,何必要去跟他争论?!用不着。 他骂我们,我们见到他恭敬;他侮辱我们,我们对他顶礼,这就好了,就没事。这是佛教给我们的,骂不要还口,还口是愈骂愈起劲,我们骂不过他。我们不骂,他骂了一、两个钟点,太累了,他要休息,他也受不了,你看他多伤精神、伤体力,我们多自在、多惬意!他要打,我们不还手,让他打。让他打,他第一下打下去,第二下他手就软了,第三下就打不下去,第四他就下不了台,他不知道怎么办好。所以不能打,两个打愈打愈起劲,那麻烦大了。打不要还手,骂不要还口。最后哪个是正、哪个是邪,自然有许多大众做公平裁判,我们何必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处在今天复杂的社会,这是妙诀,佛教导我们的。

  请看下面经文:

  【弥勒。当尔之时。无量众生于是法师皆生诽谤。舍之而去。互相谓言。是诸比丘无有轨范。多诸邪说。不依契经。不依戒律。犹如倡妓戏弄之法。汝等于中。莫生信乐发希有心。非正法也。】

  这是佛告诉弥勒菩萨。这段是讲什么?一般社会大众。前面一段记住是我们佛门里面的自己破坏自己,因为自己破坏自己,这就影响社会大众,社会大众对于佛弟子就有许多的批评,这些话都好懂。我们看看现在的社会是不是这样?!如佛所说,佛讲的没错。那我们要怎么办法?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人对事对物?下面佛有教诫。

  【弥勒。彼诸愚人为魔所持。】

  愚人”是讲社会大众邪正不分,不但是“善恶”,连“利害”他都没有能力辨别,这是我们现在见到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是非、邪正、利害都颠倒,“为魔所持”

  【于是法中不能解了。】

  对于佛法不能明了。所以我劝勉同学们,讲经一定要往浅处讲,讲深了人听不懂;尽量避免佛学的名词术语,因为那个东西人听了也不懂,尽量往浅处讲;长经要短讲,深经要浅讲,从这个地方奠定基础。现在这些社会大众在佛法里面讲他是小学程度,要用教小学生的方法来开导;等你教个十年、八年,他们程度逐渐提升了,你再用中学的教法、大学的教法才行。现在拿高深的东西来对大众讲的话,注定失败,这个例子我们看到许多。

  出家、在家发心出来讲经说法的,开头刚刚出来的时候也很热闹,听众也很多,可是三年五年之后就没有了,消声匿迹,什么原因?他自己都不晓得,真的叫曲高和寡。而自己本身后继无力,这才走到失败的路子上去,我们一定要明了

  这是为魔所持,于是法中不能解了。

  【谓非如来之所演说。于是持法诸比丘所。生于诽谤。作坏法业。以是因缘。当堕恶道。】

  佛在此地将这些因果都说出来,这些因果细说前面已经讲过。就像前面那六十比丘过去生中造作的罪业一样,这个时间太长。下面这一行半,是佛教我们怎么做法,一定要遵守。


我们要学弘扬正法这一桩不让人,其他的都不如人

  【是故弥勒。】

  “是故”就是因为前面这个缘故,教弥勒就是教我们。

  【若诸智慧善巧菩萨。欲护正法当隐其德。】

  自己的智慧德能不必到处去炫耀,要藏一点,所谓是不露锋芒。不要处处去抢先,处处要想站在别人前面,这是错误的;换句话说,一定要收敛,一定要放低姿势,这个非常重要。要能够忍辱,要有耐性,处处忍让,这就对了

  我们求法,跟着老师磕头作揖那里求来的。今天我们把佛法传给别人,可不可以也叫别人向我们磕头作揖来求?你要是摆上这个姿态,你活上一百年,也不会有一个人来跟你求法,为什么?人家根本没瞧得起你。我们处的时代不一样,应该怎么做?我们要磕头作揖把佛法送给他,他还未必肯要。肯接受的很好,不肯接受的就合掌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好了,也不必介意。在这个时代,佛是这样教给我们,这就是智慧善巧的菩萨。

  所以要记住“当隐其德”,要低姿势,要处处不如人。我们吃的不如人、穿的不如人、用的不如人、住的不如人,样样都不如人,大家对你就比较好一点,少找你麻烦。我们只有一桩事情不让人,弘扬正法,只有这一桩不让人,其他的都不如人,这个要学

  【于多分别诸众生所。应须护念。莫令于汝生不善心。】

  这个真的叫慈悲到了极处。这些妄想多的人、分别多的人、执着重的人,你要用智慧、用善巧方便去对待他,不要叫他对你生烦恼;换句话说,不要叫他因你他去造罪业,你看看这慈悲到了极处。

  所以对于一切众生要用智慧去观察,避免忌讳,他忌讳的我们尽量避免。譬如有很多人不愿意听过失,你要说他过失,他恨透你,他就会起反感。我们明白了,对他只有赞叹,绝不说他过失,看到他有过失也不说他,这就好相处。纵然好朋友,可以互相规劝的,古德也教给我们,“劝勉”这个事情不能超过三次看到他犯过失,劝了三次,第四次不可,第四次再来就恼火了。现在人能够摄受三次的就不多,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就不要说了。这是举一个例子,诸如这一类的事情我们要很小心很谨慎,绝不触犯别人。前面讲的,讲得好,佛教给我们,第一个就是“不求他过,不举人罪”,太重要了!

  请看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菩萨甚为无智。于大众中诽谤正法及持法者。复于其中。当于辩才及陀罗尼。而于是法不能信受。】

  这是讲末世魔众,我们应当要知道。弥勒菩萨一开口,称“希有世尊”,这句话是称赞世尊,将三千年后的事情说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确实不容易。

  在“末世五百岁中”就是指我们现代这个时代,有许多愚痴的菩萨,这愚痴的菩萨都是魔的眷属,他们所作所为,是在大众当中坏佛法的

  “诽谤正法及持法者。”“持法”是依照正法修行的人,对于佛的大乘经教他们不相信,恶意毁谤,同时也毁谤真正修行的人。

  不但如此,“复于其中,当于辩才。”“当”跟阻挡的“挡”是一个意思,对于有辩才的人障碍、得陀罗尼的人障碍,于人、于法他都想方法来阻碍。

  “而于是法不能信受。”佛所讲的一切正法,他们不相信、他们不能接受。

  下面弥勒菩萨举了一个比喻说,这个比喻好懂。

  【世尊。譬如有人渴乏须水。】

  这个人害渴,渴了当然想喝水。

  【往诣泉池而欲饮之。】

  遇到一个池水,他想去喝水。

  【是人先来。】

  还是这个人,就是想喝水的这个人。喝水这个人以前他从这个池经过。

  【投诸粪秽于此水中。后不觉知欲饮其水。便取嗅之。既闻臭已不饮其水。】

  他渴了想喝水,再看这个水很脏,闻一闻很臭,他就不喝了。谁污染的?他自己污染的,不是别人把这个水污染,他自己污染的。

  【彼之自污更说其过。乃至叹言。奇哉此水甚大臭秽。】

  他还感叹这个水怎么这么脏,还在埋怨。

  【是人过失都不觉知。而于是水反生怨咎。】

  他还埋怨这个水肮脏,他自己渴得不得了,想喝水没水喝。他已经忘掉水的污染是他自己造成的。这个比喻,想想我们现在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被污染,还不就跟这个比喻一样吗?!

  我们看经文上的喻合:

  【世尊。如泉池者。当知即是持法比丘。由佛神力。于此法眼善能解说。】

  这是把泉池比作依教奉行的这类人得佛威神的加持,于佛的经教能解、能说、能行,得佛力加持。

  【又复如彼愚痴之人。若于泉池自投粪秽。后不觉知欲饮水者。世尊。最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无智诸菩萨等。亦复如是。】

  这个害渴,自己污染了池水的,比作末法时期这些魔王的子孙。披上袈裟,也有菩萨的样子,愚痴的菩萨,自己把佛法毁坏,还要想学佛法,到哪里去学?跟这个比喻意思相彷彿,自己毁坏佛法,还想学佛法。

  我们看底下经文:

  【于彼正法及持法者。生诽谤已。复于是人听受法味。】

  他自己不相信佛法,也毁谤这些依教修行的人,可是有时候他还想听听佛法,还想跟这些人学学。

  【彼人自失都不觉知。】

  “自失”是这些人他们观念不正、思想不正、见解不正,曲解经义。虽然听菩萨演说正法,但是他把意思都错解、都曲解了,所以说“彼人自失都不觉知”。

  【以疑惑过污染意根。】

  因为他有疑惑。第一个,以这个经辗转相传不可靠,不一定是佛说的,后世人伪造的,他怀疑这个;第二个,怀疑依教修行的人未必真正是善人,是不是在这里装模作样欺骗信徒。他自己心不善,看到所有修行人都不是好人、都不是善人,严重的过失污染了意根。

  【彼持法者当被戏弄。或受讥笑。】

  这是依教修行的人受他们的戏弄、受他们的讥笑。

  【乃至叹言。】

  他们还在感叹、还在说。

  【奇哉此法。为诸过失之所染污。彼无智人。于此正法及是法师。不能听受。】

  对于经教、对于说法的法师他都怀有很深的成见,他也听,但是听,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

  不但如此,他还:

  【伺求其短。】

  他来听经是找碴、找毛病,这个事情真有。你们将来出来讲经要小心,你上台的时候,可能下面就有这些人来找麻烦。他也来听经,听经什么?专门来问难,在你讲的,找几个麻烦让你下不了台,给你难看。

  我在一九七七年到香港讲经,下飞机头一天晚上畅怀法师就警告我,他说香港有一批这样的人,很难对付,他说法师,你要小心,他们是当场给你难看的。不过我在那里讲了四个月,蒙佛威神加持,他们这些人都在座,还好还没有问问题,没找我的麻烦。这些人以后我都认识,而且都是在社会上有名的大学教授,在家菩萨,专找碴,多少法师吃了亏,我还算不错,还没找我麻烦。

  【谤言污辱。生厌离心舍之而去。】

  他给你污辱,找了麻烦之后他离开了,让这些听众信徒对法师丧失信心,破坏道场。干这些事情,他自己很得意,不知道他造了重罪。这个在许多地方讲经,大概一般都不是寺院正规的道场,正规道场比较好一点,也不免。我在香港那也算是正规道场,畅怀法师的“中华佛教图书馆”,是倓老法师办的,也算是个正规道场,里头也有这些人。所以我们要到外面去讲经,譬如说人家学校里面、公共场所的地方,这样的人就更多。

  所以你们要去讲的时候,要很小心谨慎,言语、动态都要端庄、都要大方,不要叫人抓到把柄来污辱你,那就不好。这是我们自己要小心防范,要求佛加持。我们的心要正,这是最重要的;心要正,不能够有委曲之相,这才遭到些魔障。


--------------------------------------------------------------------------------------- 

 如何学佛?答案在这里——点击此处:正确的学佛方法

 净宗经教网"共修系统"(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手机版的APP: 打开APP首页,点击右上角“+”,根据你的学习情况来“编辑”自己的学习内容在首页。试一试,很方便的! 

  苹果APP下载:打开苹果手机的“app store”输入“净宗经教网”,就能下载了。

  安卓APP有两个下载地址: (1)点击打开链接 (2)点击打开链接

  【净宗经教网:www.foxdwedu.com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