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 第06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8-03-08 10:51:37
关键字:志乐经,法布施,禆贩如来,明码标价,求供养,拉信徒,无希望心,和尚,法师,随缘,功德,护法神,闭关
【 点击数:1257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点击右侧红字——佛陀教育:《净土宗学佛课程大汇总》  




净空法师 1996/10  讲于 新加坡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凡是利益一切众生之事都是属于“法布施”

  请掀开经本第十面,倒数第四行看起:

  【佛告弥勒。汝观未来后五百岁。有诸菩萨甚为无智。行法施时。若有利养生欢喜心。若无利养不生欢喜。彼诸菩萨为人说法。作如是心。云何当令亲友檀越归属于我。】

  从这个地方看起。前面世尊为我们说出,以“无希望心”修“法布施”的殊胜功德利益。

  说完之后,佛又告诉弥勒菩萨,告诉弥勒就是告诉我们自己,弥勒菩萨在法会上是我们大家的代表,说“汝观未来后五百岁”,这正是我们现代这个时代,读这部经,犹如读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所讲的预言这是佛在当时说两千五百年以后社会大众出家、在家学佛的状况,他说得一点都不错,确实是我们现前社会的现象

  “有诸菩萨甚为无智。”没有智慧,没有智慧的菩萨人数还不少,不是少数,多数!为什么没有智慧?前面都说得很清楚,不必再重复。这个地方要紧的是说明现代这个社会里面种种不如法的一些状况。这是第一桩事情,大家都为“名闻利养”。

  “行法施。”这通常是讲“讲经说法”。“讲经说法”是“法布施”里面的一种。“法布施”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多,凡是利益一切众生之事都是属于“法布施”


当前“法布施”的怪现象——明码标价、讨价还价

  可是“法布施”要谈条件。早年大概总是二十年前的样子,二、三十年前,我在各地讲经就听到,许多人告诉我,法师到某个地方去讲经谈条件,我给你讲多少天,你要对我有多少供养,如果没有,那就不必去了,还讨价还价,有这些事情

  而近些年来在美国,不但弘法有价钱,皈依也有价钱,密宗上师去灌顶也有价钱,好像一次灌顶美金是五十块。有一年我到迈阿密,那边的同修就问我,法师,你授皈依的价码是多少?我说没有!他说没有不行,没有不值钱,人家不来。你看现在的人奇怪不奇怪,价码订得愈高来的人愈多,我们不收钱则没有人来,说这个“皈依”、“灌顶”大概恐怕不灵,为什么?没有价钱!怪现象!何况是这么大的法会来讲经说法,有利养就欢喜,讲的时候也有精神;没有利养不生欢喜,讲的时候力气也没有,声音也小了,这怪现象!你看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不就知道了吗?所以我们遇到这些现象,人家给我一说,我说正常!怎么正常?释迦牟尼佛在经上讲,没有讲错,如佛所说,这就是正常。


如果有心去求供养、拉信徒就大错了

  再看下面经文:“彼诸菩萨为人说法,作如是心。”起了这个念头:为人说法,怎么样叫这些信徒都归我?亲友檀越”就是现在讲的信徒、听众,都归我、都来拥护我、都做我的弟子、都做我的徒弟、都来供养我他起这个念头。

  不但起这个念头:

  【复更念言。云何当令在家出家诸菩萨等。而于我所生净信心。恭敬供养衣服饭食卧具汤药。】

  一切供养都来了,有这种念头。这个念头诸位想想对不对?你如果说不对,不对错在哪里?一般人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佛在经上不是常说吗?学佛一定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恭敬供养”底下是“四事供养”。这是弟子对老师应尽的义务,那是没有错。可是做老师如果有心去求,那就错了,那就大错错在什么地方?《金刚经》上告诉我们,“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你们想想他是不是菩萨?有诸菩萨、彼诸菩萨,这是受了菩萨戒的在家、出家的菩萨,可是世尊不承认他是菩萨。世尊承认菩萨的标准是《金刚经》上所说的,要破了“四相”、破了“四见”,一切诸佛如来才承认你是菩萨

  “菩萨”这个名词是梵语,意思是真正觉悟的众生。“菩萨”是觉有情,真正觉悟了。如果你具足“四相”、增长“四见”,那你是个标准的凡夫,你哪里是菩萨?换句话说,你是个标准迷惑颠倒的众生,你没觉悟存这种心,没有觉悟,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的。


以“无希望心”行“法布施”是真正的菩萨

  再看底下经文:

  【如是菩萨。以财利故为人说法。若无利养心生疲厌。】

  他的起心动念无一不是为了财、利,我们一般讲“名闻利养”,都是为这些;如果没有名闻利养在推动,他什么事情都不干,懈怠懒惰,他不做,这是没有智慧的菩萨,没觉悟真正的菩萨,像世尊前面所讲的以“无希望心”行“法布施”。他是什么力量在那里推动他?佛在经上讲的很多,这是大慈悲心在推动

  菩萨尤其是在家菩萨,应化在各行各业,他们在自己生活上、工作岗位上做得比任何一个人都积极,而在他行业上作榜样。这个动力都是大慈悲心在推动,绝非名利。

  如果说是以“名利”为考量的话,那就是愚痴的菩萨,有名无实的菩萨,虽受菩萨戒,而不为诸佛如来所承认的。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要记住。所以他没有利养就“心生疲厌”,就懈怠。下面世尊用比喻说明这桩事情。

  【弥勒。譬如有人志乐清净。或为死蛇死狗死人等尸。脓血烂坏系着其颈。是人忧恼深生厌患。以违逆故迷闷不安。】

  这个比喻很浅显,很好懂。

  “志乐清净”是个正常人,“志”是他的志向,“乐”是他所乐的、所欢喜的、所爱好的,都是清净,“志”跟“乐”都清净,这是正常人,这是真正的菩萨。

  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很不幸遇到这些死蛇、死狗、死人这些尸首、人畜的尸首,脓血溃烂围绕着自己的身旁,这个人当然忧虑、当然讨厌,希望赶快离开。这不是自己心里面所乐意去享受的,所以说“以违逆故迷闷不安”,他遭遇到这种不幸的事情当然不安,这是说一个正常的人。

  【弥勒。当知于后末世五百岁中。说法之人亦复如是。】

  末法时期,在现代这个时代,整个社会从农业时代变成工商业的时代。现代的趋向大家都知道,逐渐发展到高科技的时代,社会所提倡的是“竞争”,这不是一个好名词。每个人都竞争,争到最后的结果如何?必定带来社会的动乱,世界的战争,怎么能够避免?古时候的贤圣他们眼光深远,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所谓防微杜渐,不能因小事而变成大的患难,总是小心的提防。

  法里面出家人也不例外,说法之人,说法有出家、有在家,在家菩萨也有义务弘法利生但是在家菩萨一定要受菩萨戒,出家跟在家都要受菩萨戒,出来讲经说法才如法。佛在经上这样教导我们。

  【于诸一切无利养处。不顺其心无有滋味。便生厌倦弃舍而去。】

  这是现代社会的现象。


佛给我们讲的大原则,就是不为自己,恒为众生

  【彼诸法师作如是念。我于此中说法无益。何以故。是诸人等。于我所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不生忧念何缘于此徒自疲劳。】

  我们一般人看到这个情形,好像他所说的也满有道理。法师到一个地区来弘法利生,的确是牺牲奉献,如果这个地区没有法缘、没有人照顾法师,法师当然不能在这个地方停住,这是一定的道理。等到这个地方法缘成熟,这个法师再来,这也是佛教导弟子们的。

  可是佛给我们讲的大原则、大前提我们要掌握住,那就是不为自己,恒为众生,永远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在这个地区,只要有一个人照顾就行,出家人甚至于在家的弘法的菩萨生活都非常简单,很容易照顾,衣食都简单。一件衣服在现在这个时代穿个十年、二十年都穿不坏;换句话就是十年、二十年不要添新衣服;吃东西,菩萨没有分别心,菩萨也没有执着心,一切随缘,决定不能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那就是佛在这经上讲的愚痴菩萨,没有拣别的。在一切环境当中,环境我们常说人事环境与物质环境,都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恒顺众生就是顺大众,怎么在恒顺里面修随喜功德?随喜,随顺当中欢欢喜喜,不会疲厌,欢欢喜喜。功德在哪里?功德在成就自己的定慧,成就菩萨“六波罗蜜”。这个里面布施是放下,放下分别、放下执着,前面佛给我们讲的,放下名闻利养果报,心里面不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绝不在意。只要穿得暖、吃得饱,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足够了!所以物质生活条件非常之低,普通人家都能够照顾,这个人就是真正是大智慧、大福德之人。他才肯请法师到这个地方来弘法利生。

  “普贤十愿”里面“请转法轮”、“请佛住世”,“请转法轮”是请法师来讲经,“请佛住世”在这个时代就是礼请善知识常住在这个地方常住在这个地方,那当然你要给他一个住的环境,再小都可以,他决定不计较、决定不要求住得很舒适、住得很豪华,那就不是菩萨,那就不如法。

  这个地方都没有人启请,那缘没有成熟,时节因缘没成熟,哪个地方缘成熟哪个地方去。

  无论在家、出家的菩萨,特别是出家菩萨,中国过去佛门里面常说,铁打的常住流水僧”。出家人行云流水,没有一定的住处,有了住处就错了。我们看许多经典上,一展开经典,前面序分里头佛在什么地方,没有说佛住什么地方,他要有住处他就有家了,他出了家不就回家去了?!他还有个住的地方。所以没有住的所。在,你现在在哪里?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所以叫“行在”,没有住处。哪个地方有缘就到哪里去,就“在那里”,而不可以说“住那里”;这一“住”就坏了,一“住”六道里头就生根,你还能出得去?所以没有讲“住”的,都讲“在”,你在什么地方

  我们明白这个常识,但是现在末法时期,出家人也都有住处,他现在可以问法师,你“住哪里”?不能说“在哪里”,他确实有住处。这是不如法的、是错误的我们一定要清楚。

  这是我过去讲经常常提醒诸位同修的,出家人居住在这个环境,我们有使用权,不要所有权,所有权是你们的,你们有所有权,我有使用权。你看这个讲堂,所有权是居士林的,今天这两个小时我们在这里集会,我有使用权。我使用,但是不是我所有,所以我在这里,我不住在这里。这都是佛教给我们的,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同样一个道理,我们这一生在这个世间,“在”这个世间,可不能说我“住”这个世间,这是个观念上的问题。“住”这个观念是六道轮回的观念,“在”超越六道轮回。我“在”是暂时在这里,我不永远住在此地,暂时在这里。这个地方有缘我们就来,没有缘就离开,什么时候有缘,什么时候就来。

  四事供养”是最低的生活标准他需要“饮食”,而且真正修道的人,饮食不但简单,饮食的量也很少。佛当年在世,僧团里面生活的方式是托钵,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托钵吃一餐。一餐够不够?够了,很够了。你们为什么一餐不够?因为你们有妄念,一天一定要吃三餐,有的时候还吃点心,四餐、五餐。有一餐没吃,不行,这一餐没吃,饿了。为什么会饿?你想饿就饿了,这是佛在经上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如果你没有这个念头,你一天吃一餐,不想第二餐,你一定不会饿。所以你怎么饿的?你想饿。你天天打妄想,已经养成一个不好的习气,到时候不吃就饿。如果你不想,不想就不会饿

  身体是个机器,机器会动,一天到晚在运动,睡觉的时候它也在动,不动人就死了,所以它一定要动。动、运动要有能量去推动它,饮食是能量的补充。不学佛的人妄想多,能量消耗多,所以能量的消耗大概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你的妄想愈多你补充的能量当然要多

  往年这些佛弟子跟着释迦牟尼佛,心清净,的确身心世界统统放下,跟佛在一起,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他的财产“三衣一钵”,你看多简单!他什么忧虑也没有、什么牵挂也没有、什么妄想也没有,他能量的消耗最少,所以一天一餐足够了。

  我们在经上看到,阿罗汉心更清净,阿罗汉得到“九次第定”,心清净,一个星期吃一餐;辟支佛的定功,也就是心地清净比阿罗汉更高,半个月吃一餐,你说多省事!这也不是普通人随便可以学的,你要听到一餐好,你回家去吃一餐,吃了三天害病了,你可不能怪我,我没有叫你吃一餐。我是跟你讲能量的消耗因人而异,心愈清净消耗量愈少,而与劳心、劳事、劳力都不相干。劳心、劳力消耗的能量很少,妄念消耗的能量多,太多了!你看现在人的妄想多少,一天到晚都打妄想,晚上睡觉作梦还打妄想,这是没法子。所以真正修道人身心清净。


法门再多总不外乎三大纲领——觉、正、净

  修行,常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法”,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多得很,“四弘誓愿”里面给我们讲的“无量法门誓愿学”,何止八万四千?!

  但是要晓得,法门再多总不外乎三大纲领——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三大类把所有的法门都包括了

  我们净宗修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怎样才能得到心清净?如果你还有妄想、还有分别、还有执着,你的心不会清净,念佛也不会清净,读经也不会清净,打坐也不会清净。要真清净,必须放下,把你这些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清净心就得到了。清净心是我们的本心,清净心就是真心。由此可知,起心动念那是妄心,不是真心。


“和尚”、“法师”不单指出家,是出家、在家通称的

  所以,供养一个讲经说法的这些法师,在家居士也称“法师”,这个诸位要知道。“法师”是通称;和尚也是“通称”,“和尚”并不指出家人,在家人也称“和尚”。“和尚”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亲教师”,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像大学里面指导教授就是“和尚”一个学校里面的校长这是和尚,他主持教育政策;底下这些教员不能称“和尚”,教员称“阿闍黎”所以“和尚”是最尊的,他负责整个教学的计划,设计教学,这是他来指导的,所以在家人也称“和尚”。

  “尚”、“法师”是出家、在家通称的,唯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这四个称号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不能称这是一点佛学常识,在此地附带给诸位报告出来。

  由此可知,大智慧、大福德不一定他是大富长者,也许他自己的生活还相当困难,但是供养一位法师是轻而易举之事。能够请法师在这个地方弘法,“请转法轮”;请这个法师常住在这个地方,这“请佛住世”,利益一方,这个功德非常之大!能叫这一方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些事我们要懂得。


随缘才能成就功德;有攀缘的念头定慧都没有了

  菩萨如果生这种心,自己起心动念这是错了,这是攀缘,不是随缘。随缘才能成就功德,就是成就清净心、成就真实的定慧“定”是如如不动,“慧”是了了分明。如果是有攀缘的念头,定慧都没有了,清净心也没有了,所以佛称这种人叫“甚为无智”,他没有智慧

  再看底下经文:


成就自己的“无希望心”决定得生净土;“有希望心”不行

  【弥勒。是诸法师。自求供养给侍尊重。摄受同住及于近住。不为于法及利益事。而摄受之。】

  我们看这一小段,这个就是末法时期,佛给我们说出不如法。我们读了、听了之后要牢牢的记住。经上所讲的这些弊病,如果我们有,那你就要晓得,念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一天念一百部《无量寿经》,也不能往生你要问为什么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那些大众个个都是身心清净,我们的身心不清净,到那个地方去是妨碍大众。阿弥陀佛再慈悲接你去,到那个地方自己也觉得跟他格格不入,我们不是同类的,自然不相应

  所谓“心净则国土净”,一定要成就自己的清净心,成就自己的“无希望心”,这才决定得生净土;“有希望”都不行

  我们要问,对于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希望?那要没有希望,我们不就去不了?有希望能不能去,这个意思不能不清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有“愿”,你没有“愿”怎么能去?!“信、愿、行”三个基本条件你要具足,没有“愿”怎么行?可是有“愿”不能有“心”,什么心?“希望的心”,不可以有“希望心”,“有希望的心”就是攀缘心,心不清净

  但是西方极乐世界特殊,阿弥陀佛慈悲到极处,你“有希望”也能往生!你有“愿”、“有希望”,恳切的希望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往生,生在“凡圣同居土”;功夫高一点,“方便有余土”;上面二土没分。

  如果你“无希望心”发愿求生,你生“实报庄严土”,那个品位就高了你要问为什么?“无希望的心”清净,“有希望的心”心不清净,叫“带业往生”,道理在此地。唯独西方净土可以“有希望心”往生,修其他的法门,如果“有希望的心”,不但你慧不能开,你定也得不到;换句话说,你不可能有成就,这是净土比其他法门方便之处,净土称为“易行道”,道理就在此地。

  这些法师“自求供养”,他心里头求供养、执着供养,希望他的徒弟、信徒能够“给侍尊重”,他有这个攀缘心;不但如此,他还“摄受同住”,“同住”是他这个道场的,对于道场里面的常住,这多半讲出家人,这个道场的信徒,他对他们提出种种的要求,“摄受”就是要求的意思,要求得很多。

  “及于近住。”近住”是不但自己这个道场常住跟信徒,其他道场也想办法去拉信徒,靠近我们这边,都要把他拉来。天天在动这个脑筋在打这些主意,你想他的心怎么会清净?当然不清净。

  他“不为于法及利益事,而摄受之。”他这种摄受是违背了佛陀的教诲。佛是教一切是为“法”(“法”是佛法),佛法是什么?帮助众生觉悟。他没有遵守佛的教诲,换句话说,他没有帮助众生觉悟、没有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他所作所为的是给这些众生苦上再加苦,迷上再加迷,他干的是这个,他的“摄受”是这样的“摄受”。


这个时代众生是“信邪不信正”、“听骗不听劝”

  【是诸法师自求饮食衣服卧具。诈现异相。入于王城国邑聚落。】

  这个事情我不说诸位也能够知道,譬如神通、感应、放光、瑞相,奇奇怪怪的很多,这叫“诈现异相”,“诈”是欺骗

  世间众生愚痴迷惑,特别在这个时代,正是古人所谓的“信邪不信正”,给他讲正法听不进去,讲邪法他很欢喜,乐于接受;“听骗不听劝”,佛苦口婆心劝勉他,不听,这些妖魔鬼怪变现佛菩萨的样子来骗他,很容易就跟他走了,这“诈现异相”。在哪些地方?当然是人口稠密的地区,社会繁荣的所在,没有钱的穷乡僻壤他不会去的,请他去他也不会去,他对那个地方没兴趣。

  他“入于王城。”“王城”就是国家首都所在地,首善之区。“国邑”是国家的大都会,“聚落”就是村庄,都是人口稠密之处。他到这些地方去“诈现异相”、去欺骗众生,目的是获得恭敬、名闻利养,他的目的在求这个。


如果不能帮助一个众生永脱轮回,你的工作没有做得圆满

  【而实不为利益成熟于诸众生。】

  佛嘱咐他的、期望他的,他完全违背,他实在不肯做利益成熟众生之事。

  “利益”是令众生现前,我们今天所说的改善生活的品质、改善工作的环境,这是现前的利益。

  “成熟”是对那些善根福德因缘成就的人,一定要帮助他永脱轮回,这叫“成熟”。

  在大乘经上常常教导我们,如果不能帮助一个众生永脱轮回,你的工作没有做得圆满;至少要帮助他脱离六道轮回,这才算是你有小成就;如果你能够帮助他脱离十法界,算是高一个层次的成就,高等的成就,不是圆满的成就;如果你帮助这个众生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究竟圆满的成就。

  我在此地说这个话,这么多年来诸位,《无量寿经》我想有不少同修至少也听过两遍,我在新加坡讲过两遍,读诵的就更多,你会相信我的话不是假的,是真的。因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生不退成佛,比超越十法界高得太多超越十法界,普通的菩萨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佛在大乘经上讲得很明白,他还要修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从圆教初住菩萨算起。圆初住在“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哪有往生净土那么样的殊胜,那么样的快速?!

  西方净土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所以世尊赞叹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世尊的赞叹就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对阿弥陀佛的赞叹。这些经训我们都要牢牢记住,细心去体会,我们所作所为有没有违背经中的教诲;换句话说,在此地反过来,我们要存利益一切众生之心,希望他们的生活环境过得更好,希望他们的智慧增长,希望他们的德行增长,这是利益众生之事。帮助他认识佛教,帮助他认识净土,那就是成熟众生,这就对了如果把这些事情疏忽掉,专门去搞名闻利养、专门去欺骗众生,这就错了。


“佛不言说十五种事”是教末法时期的我们不要被人骗了

  底下两句话是很深的感叹:

  【而行法施。所以者何。】

  你在这里“行法施”,你到底为的是什么?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说:你到底为的是什么?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大段经文,这段经文是世尊真实慈悲的教诲,我们要记住。

  佛不言说十五种事。”一条是一种,一种里面涵盖的范围很广。佛为什么要说这段经文?正是教我们在末法时期不要被人骗了。你能记住这十五条,拿这十五条来对照,你就晓得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邪、正你有能力辨别否则的话,佛在前面所说的真的在境界现前,你依然不能辨别,哪些法师说的法是正的,哪些法师说的法是邪的,没有能所以佛是非常慈悲!


道场建立也是“无希求心”,不可能到处去化缘,化缘就错

  请看经文,第一条:

  【弥勒。我不说言。】

  叫着弥勒菩萨,下面就是有很重要的开示,提醒弥勒菩萨注意。“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释迦牟尼佛决定不是这样讲法的。

  【有希求者为法施清净。】

  所以你不要被人骗,他对你提出种种要求,说他的“法施清净”,假的,那不是真的。你看居士林,居士林做的是清净法施。外面结缘的这些经书、法物都不要钱的,你们随便拿,这是没有“希求心”。不是说你拿了你要捐多少钱、你要做功德,没有给你提出。你们做功德是你们自己事情,绝对不会提醒你,也不会暗示你。你看楼下,一楼那里吃饭,这是居士林在今天世界第一,全世界没有第二家。下面是流水席,什么人都来吃,不信佛的人也可以吃,骂佛的人也可以来吃,没有人拒绝你的。什么时候来吃都可以,一年三百六十天没有条件的,无希求!如果说居士林说“我们这里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供斋,常住很困难,你们大家帮帮忙”,那就是提出条件。如果居士林提出这个条件,下次就不要来吃饭,佛在此地讲的,无希求心,哪有这种道理。我们这样做法心才清净。

  道场建立也是“无希求心”,不可能到处去化缘,化缘就错了道场说实在话,诸佛菩萨建立的,如果这个地方有需要这个道场,佛菩萨就来建立。我自己在台北有很小的道场,有很多同修去过台北去看过,道场很小,佛菩萨建立的,不是我自己要建立的。佛菩萨为什么建的这么小?大概看看台湾这么大道场够了,不需要再大,佛菩萨的意思,你说我们多安心、多自在。我们从来没有想把道场扩大一点,没有!所有一切同修自己送来的这些供养钱财,我们都给他妥善处理,做弘法利生,这经上讲的“利益成熟于诸众生”,我们做这个事情所以佛决定不说“有希求心为法施清净”;“有希求心”,“法施”就不清净。


只要心行都是在正法,佛菩萨就照顾,护法神他就来帮助

  下面说:

  【何以故。若心有希求则法无平等。】

  们要修的什么?我们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正觉心《无量寿经》经题上教给我们修学的总纲领——“清净,平等,觉”。所以大家对于道场不要怀疑,要有信心。只要心行都是在正法,佛菩萨就照顾,护法神他就来帮助我们向人化缘,人就已经低了半截,人家已经瞧不起,不干这个事情。佛是人天导师,出家、在家的菩萨,天神都恭敬、都赞叹、都礼敬,一定要把自己的本分坚持守住,这才是佛的弟子;换句话说,此经所说的一切弊病,我们读了之后,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样才做一个弥陀的好学生、好弟子。


清净心说法就如法;不清净的心讲经说法就不如法

  第二:

  【我不说言。贪污心者能成熟众生。何以故。自未成熟能成熟他。无有是处。】

  “无有是处”就没这个道理。你有贪心,“贪”底下有个“污”,“污”是染污,染污你的自性,染污你的清净心。

  此地这个“贪”,就是“贪嗔痴慢疑”,你的烦恼习气都在,没有断丝毫;这样的心你能够“成熟众生”,佛不说,佛没有这个说法。说法要清净,清净心说法就如法;要有希求,有“贪嗔痴慢”,这个心就不清净不清净,不但说经不如法,古大德的注解你去看也不如法,经里面的意思你看不懂,古德注解里头意思你也看不懂,你所能够理解的是你自己的虚妄分别,不是如来真实义,“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所解的不是如来真实义,全把佛的意思解错了。所以佛说,自己没有成熟,你能够成熟别人,没有这个道理

  第三:

  【弥勒。我不说言。尊重供养安乐其身。贪着摄受不净物者。为利益事。】

  我们看前面这一段,佛不说,这是第三种,佛从来没有说过的。

  “尊重供养安乐其身。”这是讲你这个人贪图别人尊重你、贪图别人供养你,你的生活过得很安乐、很自在。“安乐其身”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物质享受。贪图物质享受,上面是举出三种事。

  底下这一句就说得很明白,你是贪着,贪着尊重、贪着供养、贪着安乐其身,于是“摄受不净之物”。如果是出家人,他自己没有做营生的事业,换句话说,他没有收入,没有收入你所贪图的这些当然要靠在家居士供养。你对这些信徒提出许多的要求,不净之物!信徒对你,他也供养你,但是所供养的不净,怎么不净?自己的心不清净。供养的人,信徒的心也不清净,怎么不清净?“这是我的师父,我要好好照顾他,那个出家人不是我的师父,饿死我也不管他。你看看你的心不清净,供养的人也不清净,接受供养的人起了贪心,也不清净。

  在家信徒对于出家人供养要有平等心,你的心就清净,不能分这个法师是好法师,那个法师是破戒的法师,你的心都不清净,你的心不平等。持戒、破戒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对他一律平等的恭敬,这就如法。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礼敬诸佛”、“广修供养”,“广修供养”里是清净心、平等心,“布施供养”成就自己的功德、成就自己的定慧,“定”就是不分别。这个出家人持戒,那个出家人破戒,不分别,平等供养,成就你的“定”,如如不动;也成就你的“慧”,他持戒你不是不知道,他破戒你也不是不知道,你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是你的“慧”,你不是白痴;你要都不知道,那你变成白痴了。

  清清楚楚、如如不动,叫“定慧等学”你在“修布施供养”里成就自己“定、慧”,这是功德。如果你一念差别心,这个法师好法师,我供养他;那个法师不好的,我不供养他,你的“定慧”都没有了,你的心不清净,你就不如法。所以对出家人要平等的布施供养,不要有分别心,这个很重要。这是说明这是不如法的。

  下面再看佛为我们说明它的原因:

  【何以故。为求自身安隐丰乐。摄受众会。不能令其安住正信。】

  弊病在此地,只求自己物质、精神上的享受。你所“摄受众会”,“众”是众多,“会”是法会,佛门里面法会很多,你办这些法会干什么?无非是为了求名求利、求大家恭敬供养,提高自己的享受,为这个。你不是令这些大众安住正信,过失在此地。


闭关条件:一是已明心见性;二是名气大、应酬多影响修行

  再看底下第四:

  【弥勒。我不说言。矫诈之人住阿兰若。薄福德者而为少欲。贪胜味者名易满足。多求美膳以为乞食。】

  这都是末世的怪现象。“矫诈”这样的人,为什么?俗话所谓“欺世盗名”

  “阿兰若”是寂静之处,意思就是现在我们所讲的住茅蓬、闭关

  某个人住茅蓬、闭关,在古时候这两种人的行为,就是昭告天下我的道业已经成就,我是真正的善知识,你们可以到我这里来请法,请我出山去弘法利生,意思是这个。如果没有人请呢?没有人请,自修,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你修学毕业,没事情了,才可以住山、住茅蓬,才可以闭关,这是表示自己已经成就了。假如自己道业没有成就,决定不可以住山闭关,为什么?你要去参学,你要去寻师访道

  我们中国古时候,“赵州八十犹行脚”,他为什么不住茅蓬安安稳稳享福,还得要去行脚参学,为什么?道业没成就,没有成就就是在学生的地位上,处处去请教。

  所以“闭关”、“住山”那就是参学圆满,最低限度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没得再学了,这个时候住山、闭关。

  古时候什么人是善知识?什么人是好老师?古人谦虚,真有学问、真有道德,你去问他,他说我不能,我什么都不会,我样样不如人,他谦虚,不像现在。现在人你问他,我行!我比哪个都行,哪个都不如我。所以古人你找个善知识到哪里去找?个个都那么谦虚。你去看,他要是闭关,你去找他,他要是住茅蓬,你找他准没错,这就是我们参访的对象。

  现在有些人学会了,怎样把自己的身份、地位、名望提高?坐个三年关,闭三年关,哪个山上去住个几年茅蓬,哪怕在关房里睡大觉都好。睡上三年出来,这闭过关的,跟没有闭关的差多了。

  我出家讲经三十多年将近四十年,我还没有闭过关,连住茅蓬都没住过我初出家的时候有这么个机会可以住茅蓬,有个人供养一个小茅蓬,环境非常清幽。那个时候我还跟李老师学的时候,我向老师报告有这么个因缘,老师把我骂了一顿。他说你有什么资格?你是不是明心见性了?没有!这是第一个条件,你没有。

  第二个条件,可以有个闭关的条件,这个条件我现在有了。什么条件?名太大了,天天来看你的、拜访的人太多,自己没办法修行,所以闭关拒绝。我现在这个好像有那么一点,客人一天到晚,尤其到中国大陆,所以大陆我不敢去,原因就是从早到晚来访的客人挡都挡不住,他一说,法师,我从黑龙江来的;那个人说法师,我从乌鲁木齐来的。你说你怎么办?他说我坐车已经坐了七、八天了,想跟法师见个面,那个不能拒绝的。所以到大陆只有偷偷的去,不能给人知道。偷偷的去都很难,你们的消息太灵通,一进去没几天大家都知道,所以我不敢去。

  像你们现在初学,还没有这个缘分,根本没有资格去闭关、去住山这是这一条,“矫诈之人住阿兰若”。“矫诈”你懂得了,不是这两个条件的:一个是你名气太大、应酬太多,没有办法用功修行,用闭关这个方法来避免;另外一个是你已经明心见性在念佛人来讲,你已经得“理一心不乱”;得“事一心”还不行,还没有资格闭关,这一类的人。我们要搞清楚,不能干这个事情。

  还有人说,我闭关好用功。那就太差了。你闭关用功叫闭门造车,你能有什么成就?!真正用功要参学,要处处向人请教,到处观摩,闭关学不到东西。

  关是你自己完成学业之后,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个是对的,使你的定慧功夫更上一层,你的定慧已经有基础,已经有成就了才行。你没有得定、没有开慧,那怎么可以?!所以想想从前祖师大德、想想赵州和尚,你们同学有从赵州来的,你想想赵州和尚,八十岁了他还没有资格闭关,还要到处去参学,你才晓得古人用功脚踏实地,真干!

  还有一类人“薄福德者而为少欲。”他没有福报,也没有人供养,也没有人瞧得起他,他自己标榜“我少欲知足”,其实他要遇到有这个缘那贪而无厌,是没有这个机会他标榜的是少欲。

  “贪胜味者名易满足。”“贪胜味”,这个“味”里头包含的意思很广,不一定是饮食,名闻利养都有味,权利地位也有味,都包括在里面。贪图这个东西,而跟别人讲他很容易满足、很容易知足。

  下面一段,这是讲饮食:“多求美膳以为乞食。”贪吃,他还告诉别人,我这是“乞食”。这个在事上怎么做法?我说出来你们才明白,不说出来你们想不到。信徒家里,今天我到你家里去吃饭,明天那一家来请我,天天都有人请,天天都吃好的。我这是乞食,今天到你家乞食,明天到他家乞食,其实贪图好的饮食。你看居士林的饮食并不怎么好,你们每个人流轮请我、轮流供养我,我这是流轮乞食。其实是这个地方的伙食太差,我要去找好的来吃,就是这个意思。你看他存的什么心?所以佛不言说,佛的这个话我们要懂得他的意思。修道之人一定要安分守己,要“息灭贪嗔痴,勤修戒定慧”,“戒定慧”是功德。

  【弥勒。我不说言。乞求种种上妙衣服。谓如是等持粪扫衣。】

  这个佛没有说的。这也是“乞求”。你看看就有求了,到处去求别人,求别人供养他好的衣服,料子要好、颜色要好、缝制工夫要好。他跟人讲什么?我穿这个跟释迦牟尼佛当年“粪扫衣”一样,我没有分别心。没有分别心,还要挑这个料子、那个款式,那不是分别是什么?佛不说这些事情,如果有说这个事情,绝对不是佛说的,那是他在造谣言。

  第六:【弥勒。我不说言,在家出家无识知者为离愦闹。】

  在家、出家这些菩萨没有人认识他、没有人知道他,他跟别人讲,当然他的应酬就很少。没有应酬,没人知道他,也没有人认识他,这就是我们讲他交际应酬非常之少,他标榜他“离愦闹”。其实他没有人缘、没有法缘,他不是不喜欢热闹,他也很喜欢这个场面,但是他没有这个缘分、没有这个福报,于是这样的标榜,这个就是错的、错误的。


自古以来身份露之后就走了,如果身份露了又不走是招摇撞骗

  第七:【弥勒。我不说言,谄曲之人值佛兴世。】

  这个地方应当有一句,有个句点,这是一桩事情。这个是错误的,谄媚、巴结,心里头委曲,这种人会遇到佛出世,这个不可能的。我们在现代这个时代,新加坡这个地方是福地,好像这个现象比较少。我在美国的时间多,常常听说那个地方文殊菩萨来了,某个居士是文殊菩萨再来的,某个法师是什么佛再来的,常常有人告诉我。我听了之后,他们问我可不可能?我说可能!但是自古以来身份露了之后就走了,他身份露了他又不走,很奇怪,他还住世就是这个地方所说的,这是造谣撞骗,真还有不少信徒去拜他,活佛来了,他的信徒也很多,搞这个。


末法时期成就几种法里“不求他过”能度过苦难而得到解脱

  【求他短者为如理修行。】

  专门找别人的麻烦、专门说别人的是非,破坏人的行持,他说他是如理修行,显示他的行持比别人高。

  我曾经遇到一位法师,但是我不跟他往来,他有个毛病。有很多法师因为他名气也不小去拜访他。凡是去拜访他的法师,如果你愈是有身份、愈是有名气,他当众就喝斥你、骂你。这一喝斥、一骂,当然他就高了,就把他抬高了,他的目的在此地。我知道他这个用心,所以我跟他没有往来,我们对他敬而远之。你要问,他为什么喜欢骂人?提高自己的身份。他在信徒当中表演的时候,我们的师父比他高,高太多了,你看把他骂得一文都不值。这就是他以为这是叫“如理修行”,不知道是在造业障

  你看本经弥勒菩萨代我们启请,末法时期成就几种法我们能够安稳度过苦难的环境而能够得到解脱?而世尊第一句话就说“不求他过”这专门找人过失,“求他短者”就犯了佛的教诲。

  底下一句说:

  【多损害者名戒蕴清净。】

  持戒清净。“多损害者名戒蕴清净”这个意思你们想想看怎么讲法?戒律持得很严,专门找人麻烦,就这个意思。譬如说到一个地方,譬如我们旅行,从外国来到新加坡,当然需要这边信徒们照顾。信徒来照顾,他说我是持戒的,要求,譬如说我是“持午”的,你们饭一定要在十一点半以前给我做好,而且我还要吃些什么东西,你们要给我准备。这不是找麻烦嘛!而不晓得佛教人“慈悲为本,方便为门”,饮食起居极其简单随和,哪有那么麻烦的事情!处处叫人感到不方便,处处叫人感到难伺候,他还要持戒清净实在讲他的样子好像很清净,心很不清净,我们一看就明了。


“值得骄傲”就是“增上慢”

  【增上慢者为多闻第一。】

  这个现象也很普遍。他懂得东西多,现在人讲“值得骄傲”,“值得骄傲”就是“增上慢

  佛经上讲什么叫“增上慢”?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值得骄傲”就是“增上慢”。譬如他多闻,他对于佛教教义,他读得很多、听得很多,佛教的一般常识很丰富,超过别人,值得骄傲!或者他持戒,戒律很清净,值得骄傲!或者他坐禅,一盘腿能坐上几个钟点,值得骄傲!这叫“增上慢”。不是他没有,是有那么一点,他自以为了不起,自以为超过别人。佛不说这个话,凡是说这些话都是违背佛的教诫。

  第八段里面:【弥勒。我不说言。好朋党者名住律仪。】

  我们一句句的来说。“好朋党”就是在寺院团体里面去搞帮派、搞小圈圈,这怎么能说“住律仪”?!律仪不是戒律,律仪就是清规,就是守清规、守规矩。一个寺庙有常住的规矩、常住的公约,居士道场,他们也有章程,也有办事的细则,人人都要遵守。他在里头搞小团体、搞小帮派,他说他守规矩。佛没有这种说法,从来没有这种说法。

  【心贡高者名尊敬法师。】

  对法师表面上恭敬,实际上你从他举止言谈上能看得出来,他高高在上,贡高我慢,这以为是他尊敬法师。

  【绮语轻弄为善说法。】

  这个我们也常常看到,讲经说法念一段经说一段笑话,让大家很开心嘻嘻哈哈一笑。玩弄信徒、玩弄听众,搞的是这个,这个叫“善说法”

  【与俗交杂。能于僧众离诸过失。】

  喜欢跟这些俗家人往来,往来的很频繁,他在僧团里面说没有过失,这个太难了,这是总不免有些俗家的习气,这个佛不说。

  下面第九段:

  【弥勒。我不说言。简胜福田为施不望报。】

  我们还是一句一句来讲,他每一句是一桩事情,一段里面有好几桩事情。

  “简胜”是疏慢,也就是“轻慢”的意思。特别是现在在社会上,有财富、有地位的人,不一定是他的真心,看到别人施舍,他也施舍一点,态度傲慢,美其名我布施不希望果报。他确实没有把果报放在眼里,为什么?今天他是大富长者,那一点他算得了什么?!但是施舍的时候贡高我慢,瞧不起人,这个佛不说。

  【求恩报者为善摄诸事。】

  “善摄”用现在的话就是管理、管制。譬如道场里面,无论是出家道场、是在家道场,有不少同修发心来做义工,而义工里面可能有少数寺院当家、住持对他很信任,给他重任,那他就管事。他在这里做义工,他是有所求的,在佛门里面或者是求发财,或者是求佛菩萨保佑家里平安,就是有条件的,他不是没有条件。他这个条件不一定对法师,对佛菩萨谈条件,这也是错误的,都是心不清净。

  【求恭敬利养为志乐清净。】

  这个好懂。贪求别人对他恭敬、对他供养,他在外面标榜他的志乐清净。

  【多妄计者以为出家。】

  从前可能没有,现在这个社会真有,确实是有。为什么出家?他在那里计划,世间种种行业都很辛苦,赚钱不易,出家开个庙店又不要纳税,发财好快。干这个,这样出家的你看末法时期这个相,我们就用外国人算法,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讲得这么清楚,不能不佩服他,真的是伟大!他把两千五百年后社会现象搞得这么清楚、这么透彻,真是他亲眼所见的。


 “戒”的目的在得“定”

  第十条:【弥勒。我不说言。分别彼我名乐持戒。】

  “分别彼我”难道与持戒有什么关系?你们大家想想看。你要是从“为什么持戒”你就懂得。“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定”是清净心,分别是非人我这种观念、执着,常常放在心上,不能放下,你怎么能得“定”?!你戒持得再好,不能得“定”,你持戒的目的没有达到。譬如学生在学校里念书很用功,天天读书读得很辛苦,每一次考试都不及格,那个不能算念书,都没及格。“戒”的目的在哪里?“戒”的目的在“定”这就是说他不能得“定”,这是妨碍他得“定”,所以佛不说。


听法如果没有尊敬心就不得利益

  【不尊敬者名为听法。】

  “听法”,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说得很好,有人向他请教,他老人家开示别人,佛法的修学,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如果没有尊敬心,你虽然听,听也不得利益;你得利益的多少,确实不在讲经的人,是在你的恭敬心,你才能真正得到利益所以,古德教学为什么特别强调尊师重道?难道做老师的还要求你尊重他吗?那不就犯了这里的过失吗?不是要求你尊重老师,实在讲是要求你尊重道业。你对老师的尊重,你才能听老师的教诲,才能够依教奉行,道理在此地。如果老师一昧要求你对他要尊重、礼敬、供养,那就犯了此地的过失,那就错了。

  【乐着世典咒诅言论,以为受法。】

  “受法”就是我们佛门里面讲的“传法”,是这个意思。他喜欢、执着世间的典籍,譬如这是说正的、正统的,儒家、道家的。如果不是正统的,邪门外道的东西很多,里面有些咒书,他们一些邪外的言论,你喜欢这个、贪着这个,你怎么能说法?不能接受佛法。


“看破、放下”的一切行门修行成败的枢纽,非常重要

  第十一条:

  【弥勒。我不说言。于诸空性无胜解者。能出离生死。】

  我们看这一条,这段里头两条,两桩事情,佛不说的。

  “于诸空性”就是一切事相的理体,在“有情众生”则称为“佛性”,在“无情众生”称之为“法性”如果对于这些事实真相没有搞清楚、搞明白(“胜解”就是清楚、明白),你没有搞清楚(“胜”是殊胜;“解”是理解、了解)你能够“出离生死”这不可能的这一句讲的是“看破”。你要是没有“看破”,你决定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了生死出三界一定要“看破”。

  【多执着者为离诸行。】

  “离诸行”就是我们一般讲“放得下”。样样事情都执着,你怎么能放得下?你不可能放下。

  这段里头这两桩事情是一切行门修行成败的枢纽,非常重要——“看破、放下”我们在前面提到过,从“看破”得“定”、得清净心、开悟的,在梵语里面叫“毘婆舍那”;从“放下”而得“定”、而得解脱的,叫“奢摩他”。“奢摩他”、“毗婆舍”那大家都很熟悉,常常读佛经的人,这术语都很熟悉。但是古人的解释我们很难懂,我们用“看破、放下”,大家很容易理解这个名词术语的含义。


证果开悟之人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没有妄想、分别、执着

  再看底下这一段,第十二段:

  【弥勒。我不说言。于菩提分住有所得。名为证智。】

  这是讲“证果”。如果你心里面还有个“有所得”的念头在,你决定没有证果。这个意思《金刚经》讲得很透彻,《大般若经》里面讲得就更清楚。真正证果的人,不要说是证深位的菩萨果报,就是小乘初果须陀洹,“四相”都没有了。你们读《金刚经》,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往往我们学大乘,总以为菩萨离“四相”,小乘人没有离“四相”,读了《金刚经》则恍然大悟,连小乘须陀洹他都不执着“我得须陀洹”,他没有这个念头;他要有这个念头,他的确还是凡夫,没有证得须陀洹。这一段是这个意思。真正证果之人、真正开悟之人,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

  那么往后的位次怎么分的?为什么小乘还有四果“四相”?为什么菩萨还有五十一个阶位?《金刚经》上佛说,他们这个位次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跟“有为”你们清楚,《百法明门论》前面九十四法是“有为法”,后面六个才是“无为法”。你懂得这个,这句话你就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说有修、有得那实在讲是凡夫错误的观念,不是真实的,那都属于“增上慢”。

  【弥勒。我不说言。无势力者忍辱成就。】

  “忍辱”,他能忍,为什么能忍?没有报复的能力,中国过去讲阿Q的精神,这不是“忍辱”。“忍辱”是确实有能力报复不报复,这个是“忍辱”。而不是没有能力、没有智慧的人,受人欺负,害怕不敢报复,那个人叫“忍辱”,这是错误的,佛不是这个意思。

  【无娆触者被忍辱甲。】

  这个“忍辱”就是功夫更深的。

  “娆触”就是我们今天讲“诱惑”。没有人诱惑,你说我被“忍辱甲”,我不受诱惑,其实你是外面没有诱惑的外缘。一旦遇到诱惑的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的外缘遇到了,你的心就动,你没有“忍辱”的能力。这是说你没有这个环境、没有遇到这个境缘,自己以为被“忍辱甲”,都是属于“增上慢”。

  【少烦恼者名律仪清净。】

  烦恼稍微少一点,就以为自己“律仪清净”。

  【邪方便者为如说修行。】

  完全不是依佛的经教,与佛经理论、方法、境界完全相违背的,这样修行以为是“如说修行”;或者是把佛经的意思曲解、把佛经的意思错解,似是而非,以为自己是“如说修行”。

  下面这一段:

  【弥勒。我不说言。爱言说者为一心住。】

  “一心”是清净心,心地清净一定是言语就少,哪里喜欢说话!一天到晚唠叨不休的,他“一心”,他能“一心”住吗?


用功办道往生成就是我们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其他的是附带

  【好营世务于法无损。】

  这个“法”就是修道。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喜欢经营世间一切事务,说是于修行没有损害,不可能的事情不但我们普通人不可能,隋唐时代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智者大师的传记许多同修读过。智者往生的时候,学生问他,他是求生净土,学生问他老人家往生的品位,他答复得好,他说我因为做住持,要管理寺庙这些人事的事务,对我修行的品位降低,大打折扣,所以五品位往生。五品位就是我们常讲“带业往生”,这个品位不高。你想想看管理寺庙,他是大善知识,照顾大众的修学,于自己的道业还有损害。不过人家聪明,他的损害他有个底限,决定得生!如果损害到时候不能往生,那就坏了,那要记住《无量寿经》上讲的两句话,“假令供养恒沙圣”,供养恒沙圣就是好营事务,“不如坚勇求正觉”,这两句话要牢牢记住。就是自己用功办道,这是我们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其他的是附带的。附带做不影响自己的往生、不影响自己的道业,这是个聪明人如果喜欢干这些事情,到处去求福,去搞这些东西,到将来还搞六道轮回,不能往生,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下面说:

  【志乐清净堕诸恶趣。】

  没有这个道理的,这个佛不说的。真正志乐清净的人决定不堕三途。

  【修习智慧为愦闹行。】

  这个也不是佛说。佛这两句话就是叫你明了,有些人造谣生事,那个人清净心的,他将来会堕恶道,念佛不能了生死,念佛是小乘自了汉,没有慈悲心。都是说这一套。修学智慧这个是“愦闹”,拿这个来毁谤,我们在此地认识清楚,佛不说。

  【弥勒。我不说言。方便相应名为谄曲。】

  “权巧方便”是菩萨教化众生的手段,这个不是“谄曲”。像你们大家晓得的,过去济公活佛那种行持、民国初年江苏镇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师,大家称他金山活佛,他们表现的是方便相应,那个不是“谄曲”,真有道心。

  【不求利养而为妄语。】

  没有这回事情,不求利养的人不会骗人。

  【无执着者诽谤正法。护持正法者而惜身命。所行下劣为无胜慢。】

  这都不是佛说的,怕的是有些人用这些方法来毁谤修行人、毁谤弘法之人。我们要记住、要守住这些原则,知道这是邪师谣言惑众破坏佛法,不是正法,不是佛所说的。

  我们今天就说到此地。


-------------------------------------------------------------------------------------

 如何学佛?答案在这里——点击此处:正确的学佛方法

  净宗经教网(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手机版的APP: 打开APP首页,点击右上角“+”,根据你的学习情况来“编辑”自己的学习内容在首页。试一试,很方便的! 

  苹果APP下载:打开苹果手机的“app store”输入“净宗经教网”,就能下载了。

  安卓APP有两个下载地址: (1)点击打开链接 (2)点击打开链接

  【净宗经教网:www.foxdwedu.com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