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学佛人都知道发愿、求佛菩萨,但“愿”跟“求”不一样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7-12-10 11:07:40
关键字:讲经,发愿,求菩萨,愿与求,求,愿,感应,学佛,名号利益,幽冥,四大菩萨
【 点击数:2622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摘自净空法师讲《地藏经》第42集  1998/5 讲于 新加坡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学佛人都知道发愿、求佛菩萨,但“愿”跟“求”不一样

   “言自然。”自然毕竟,说自然。“则不加勉强。说毕竟,则到底不虚”,这些字都非常重要! 所以修行一定要修清净心、修平等、觉,你就一切自然

  有“愿”无“求”,愿生西方净土,这是“愿”,没有“求”。“愿”是真心,“求”是妄心,这里面的差别要懂得,“愿”是随缘,“求”是攀缘

  我举个例子来说大家容易理解,我们希求有一个好的念佛堂,这个希求是“愿”,我什么时候希求的?你们看看我笔记本里面写的,一九六一年我就在求,这是“求愿”,我没有去攀缘,没有到处跟人讲赶快来化缘、来建,没有,三十多年来随其自然。到这边来,说说,他们就真干起来,这叫随缘李木源居士,这边同修他们真干,当真来搞,我们不过打个妄想而已,打了三十多年妄想,并没有希求我一生当中真正会去建这个道场,没有这个念头,念头都没有。他们听了我这个说法就很认真去做,好事情,我就顺水推舟。

  从这个地方诸位体会,“愿”跟“求”不一样,随顺自然成就,没有丝毫勉强,你就自在。如果天天求,希望赶快能成功,那不就累死了,苦死了,你这个负担多重,有“愿”无“求”是一丝毫负担都没有。众生有福,诸佛善神拥护,它自然就出现;众生没有福报,我们怎么勉强也搞不成功。

  家常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那个“求”是“愿”,“愿”是随缘,不是世间人那种“求”,那个“求”是攀缘攀缘,纵然成就,麻烦很多,它不是自然成的,它是很勉强成就,后面的后果一定不如意、不理想我们自古至今许多大德,他们示现度化众生的行谊之中可以看到,没有勉强。

  我在一生当中从来没有有个念头去建个道场,为什么?自己的福很薄。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开口向人化过缘,这是我的天性,问人家伸手讨钱,总觉得很难为情为我自己我都不肯做,我还为别人做,哪有这个道理?!所以只有在讲台上有的时候说说而已。我说的人无心,听的人有意,他们真干。真干,好!你们去干,我也不反对、也不阻止。台北景美的华藏图书馆,是这么成就的。那个图书馆的成就很多人不晓得,是听众一发脾气发出来的。有一年在仁王法会,那时候华藏法施会,韩馆长带头,那时候还有道安老法师,我们租借台北中国佛教会的道场,借这个道场来讲《仁王经》二十天。佛教会里面这些法师、大德们给我们为难,想尽种种方法阻止我们讲经的圆满,因为这个讲经是祝福国家,我们坚持一定要讲圆满,闹得很不愉快,但是总算勉强把经讲完。讲完之后,佛教会就说他的道场永远不租借任何人讲经。我们听众听到这个事情,才一发脾气,你不借,我们自己搞个道场,大家凑钱买景美图书馆;我没有叫他买,他们大家自己发心,所以景美图书馆是听众发脾气发出来的。也不错,提供我们在那边讲了二十多年经,奠定了我们弘法的基础,自然随缘而成就。

  台湾第二个道场——佛陀教育基金会,不是我找他,他找我的,那是简丰文居士的财产,他建这个大楼,发心要送一层给我做讲堂。我跟他也不认识,平常没有往来,突然来了要送一层楼给我,那一层楼不少钱。他这样说,我就很怀疑,姑妄听之,你送也好,不送也好,根本就不理会,他知道我对他没信心。过了两个星期,他写了一个文字来,表示他诚心诚意来供养这个道场,那个文字在法律上没效果,算是表达他的诚意,我们也很欢喜接受,好,赞叹几句,算了,去吧!以后我到美国去弘法,在美国拿永久居留,所以在美国好像住了十个月,那一次在美国住的时间最长。回来之后,他这个大楼盖好了,他到机场去接我,把所有权状交给我,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才算是真的。

  我就问他,我说:你捐献出来,以后还要不要拿回去?他说:不要,决定不拿回去。我说:好,不拿回去我就给你做一个处分。我们在法院公证,我不要那个地方,就成立“佛陀教育基金会”,这是基金会的财产,基金会哪一天解散不办,这个财产属于国家的,不属于任何一个人,他同意,我们就这样办。你送给我,我不要。你看这个道场自然成就的,我没有向他要求。

  我们在美国达拉斯那个道场,那个地方我不喜欢,馆长也不喜欢,偏偏在那里建立,佛菩萨建立的。大家送钱来,道场建好也就没钱来了,没有向外化缘,没有问人要钱,自自然然成就的。

  所以我们这一生活得很自在、活得很幸福,没有丝毫压力,我们绝不找自己的麻烦,绝不让自己生活在痛苦之中。求人很苦,看人脸色,不好看在外国银行借贷,你说负担多重!我不行,我要有债务的话,晚上睡不着觉。有一些人本事很大,一身债他晚上还好睡,我很佩服他。我决定不能做负债的事情、决定不能做求人的事情,我们生活再清苦,身心安稳,自在快乐,没有一丝毫的负担,这样你才能自然出离苦海。修行亦复如是佛老实念就行,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要着急,不要天天盼望,怎么阿弥陀佛还没来?我还没有见到?你要有这个心,这是有求,攀缘的心,恐怕西方极乐世界去不了,为什么?你念佛的时候夹杂,夹杂这个妄想只要一句佛号念到底,愿生西方,哪一天去都好、佛什么时候来都好,不可以攀缘,随缘好。还没有去,这个身体还留在世间,尽心尽力给一切大众介绍这个法门,推荐这个法门,把这个法门的好处功德利益,向大家讲解明白那就很好。这个样子安心等待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一点都不着急,这个好!

  《注解》底下我们再看:“是故行者,应当至心。若至心者,所求必获,出苦证乐。”这几句话说得好!“行者”就是依教修行的人,你应该怎么修法?应该用真心,“至心”就是真心,你应当用真心来修。夹杂着妄想就不是真心,不可以夹杂妄想,只要是真心修学,一定有感应

  “所求必获。”这个“求”是“愿”,你的“愿”一定会满。

  “出苦证乐。”不但超越六道,还要超越十法界,往生不退成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真正是希有。

  末后这几句:“此正教主天宫付嘱之心。”“教主”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天宫”,这部经是在忉利天宫讲的。将世尊灭度之后度化众生的事业付嘱给地藏菩萨。

  “亦地藏幽途化人之念切在专行,因果不爽如毛发者。”一个是付托的人;一个是接受付托的人,地藏菩萨接受释迦牟尼佛的付托。他非常慈悲,发愿作幽冥教主。

  “幽冥”,大家常常看到这两个字就想到是饿鬼、地狱,其实这两个字意思很广“幽冥”是“无明”,“无明”没破都在幽冥之中。从这个意思来看,十法界都是“幽冥”,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没有破无明、没有见法身,所以“幽冥”这两个字的范围很广。地藏菩萨要在十法界担负起世尊度化众生的使命。

  “以是之故,得大拥护。”这两句是总结,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你得到诸天天王、天神拥护。


见到佛菩萨的形像、听到佛菩萨的名号真的能灭苦吗?

  这一品到此地讲完了,下面这一品“见闻利益”,这在“流通分”是“见闻利益流通”。

  《注解》四十六面第一行有一个简单的介绍,介绍这一章:“谓见地藏之像,闻地藏之名,无不获大利益。例同观音,闻名、见身、心念者,皆能灭苦。”这里头的意思很深。见到菩萨的形像、听到菩萨的名号是不是真的能灭苦?是真的,但不是现在,是将来现在种的是“因”,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你眼见相,那是“一历眼根,永为道种”,所以这个利益不可思议。这个利益什么时候得到?要看什么时候你的心行与菩萨相应,这个利益就能现前虽然是见像、闻名,可是你的心、你的行为跟菩萨不相应,这个利益现在不能现前,道理在此地

  下面就说:“见身致礼,即身业机。”见到菩萨身你就会礼敬,这属于身业;闻名你也会“称念”,你会念一句“南无地藏王菩萨”,这是口业;你能够身礼拜、口称名,这是意业。


“感应道交”有“冥应”、有“显应

  “机感既成,冥显自应。”下面是举比喻来说。

  感应道交”有“冥应”、有“显应”,在通常我们讲功德利益不能现前,那是“冥应”,功德利益现前那是“显应”,“显应”是你礼敬、称名,你的心行与菩萨相应。换句话说,与经典里面所说的理论、方法、境界相应,这个感应很明显,就“显应”。如果我们虽然也礼敬、也称名、也读经,但是我们的思想、行为跟经上讲的不相应,经上讲的我们统统没有做到,佛菩萨这个感应是“冥应”,不显著。也就是说你现前还一样受苦、还一样遭难,甚至于还一样要堕落,依旧搞六道轮回。你不能说没有感应,感是“冥应”,感应力量很薄,决定有感应,波度不强,很弱。你烦恼习气的波度很强,所以显示不出佛菩萨保佑你、加持你。如果你真正能够依教奉行、你能做到,你感的力量很强,佛菩萨应的力量也强,现在就能转业,那就非常明显。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对我们修学就有很大的帮助。

  【见闻利益品第十二】

  这一段,大屿山圣一法师把这品经称为“僧宝”,他将本经末后归结在“三宝”,这是古大德没有讲过的。圣一法师第一次在九华山讲这部经,末后结归到“三宝”,讲得非常之好!我对他很赞叹,指归到“三宝”那才是真实的利益

  这部经前后照应得好,经文一开端佛放大光明云,这个经将结束的时候在此地又放大毫相光。我们读过许多大乘经典,而看到佛在经上讲的放光多半只一次,讲到两次、三次、很多次的,这种经不多;佛在这一会上前后都放光

  请看经文:

  【尔时世尊。从顶门上。放百千万亿大毫相光。】

  “尔时。”是世尊讲完依教修行的这个人得到坚牢地神,欲界天、色界天的天王、天神的拥护,并且把他们拥护这个人的理由宣说出来,说完之后释迦牟尼佛从顶门放光。

  《注解》里头也说得好,我们把《注解》念一念:“自尔时至告诸大众,皆经家所叙之文。”“经家”是集结经藏的人,他们叙述这段事,因为这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是记录当时的状况。

  “恰于地神护法品后放光者,为证前起后,令诸众生睹相悟心,各各自知一段不思议本有之常光也。”这是说明世尊放光的用意。证前起后,前面在忉利天宫集会品,“序品”里面佛放大光明云,前后呼应。这个地方的用意,大家听经差不多听得接近圆满,让大众见到这个瑞相能开悟。悟的什么?世尊所说自始至终都是讲我们的自性,正是所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可是本经里面所说的都是讲六道三途里面的状况。六道三途从哪里来?自性变现出来的,没有离开自性,这一点要细心去体会。

  “顶门”是头顶,从头顶放光,说明这不是常光,是放光现瑞。顶门放光《注解》里面也有说明,表“一切种智”,这与世尊在楞严会,放光现瑞的意思相同。《注解》里面教导我们,让我们体会这个瑞相的意思。


在中国,四大菩萨是代表修学的层次,从地藏学起

  “由此地藏妙像嘉名,瞻礼称念而进于极果者。”让我们悟入这个意思。在中国,四大菩萨是代表修学的层次。从哪里学起?从地藏学起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讲,地藏就是代表心理建设,如果不是一个好心、不是一个善心,那就无从修学。“地”是心地;“藏”是宝藏,宝藏是比喻智慧、德能,我们真心里面含藏着有无量的智慧德能,那叫地藏你要能体会得,要把自性的智慧、德能开发出来。用什么方法来开发?孝敬,所以这个经是佛门的孝经

  “孝敬”如何落实?我们在最近讲经常常提起,要把一切有情众生看作自己“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你要把“孝敬”落实到这个地步。所有一切众生就是自己的父母,就是未来的诸佛。己父母你懂得尽孝,未来诸佛你就能尊师,这是孝敬的落实我曾经说过很多遍,把他“当作”还是隔一层,“真的是”自己的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不能把他“当作”,“当作”就远了,真的是。

  所以我勉励念佛堂所有这些护法的人,把每一个念佛的人看作自己父母、看作诸佛如来。你用这种心情来服务弥陀村、来照顾念佛堂,你才感动得一切诸佛护念,经上所讲的“诸天”的天王、天神都来拥护。什么道理?真诚心感应的。这跟一般退休、养老院不一样。我们以孝顺心、以恭敬心来对待一切众生,不仅仅是念佛堂,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们都以孝顺心、恭敬心来对待。心转变了,思想转变、见解转变了,这就是“转凡成圣”。

  个道场不难,现在大家都有这个财力,难在到哪里去找这么多孝子贤孙,你到哪里去找?孝子贤孙是谁?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才是真正的孝子贤孙,这个不容易找到有这些人护念、有这些人拥护,拥护就是护法,这个道场才殊胜,这个道场才能成就人,一生当中往生不退作佛,所以这个道场希有就在此地、难逢也在此地。

  有道场,没有人来做详细的说明、深入的讲解,不行,不能相应。这个工作就要靠你们这些出家发心学教的同学们,你们要发心担负起这个使命。这一切大众怎样与经教相应、怎样与诸佛如来相应,要靠你们认真努力的讲解劝化。

  请看底下这段经文:

  【所谓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红毫相光。大红毫相光。绿毫相光。大绿毫相光。金毫相光。大金毫相光。庆云毫相光。大庆云毫相光。千轮毫光。大千轮毫光。宝轮毫光。大宝轮毫光。日轮毫光。大日轮毫光。月轮毫光。大月轮毫光。宫殿毫光。大宫殿毫光。海云毫光。大海云毫光。】

  一共是十六句,三十二种“毫光”。这一段注解里面说得很详细,毫光,顶门上放出来的。“毫”是指什么?白毫。佛的顶门眉中间有两根白毫。“白毫”是三十二相之一,我们常常念赞佛偈“白毫宛转五须弥”。佛的报身很大,他这两根白毫是盘旋在一起,在眉间好像一个珠子一样,其实它不是珠子,是两根白毫盘转在一起,佛常常白毫放光。

  注解里面讲“毫相是一,即用之体。光色不同,即体之用”。这说明十六句是一桩事情,“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华严经》上“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

  三十二句,注解里面它也是分三十二句来讲,“三十二”就是一,毫相光,“多即是一”。“毫光”里面有种种颜色,各不相同,“一即是多”。说“一”是讲“体”,说“多”是说作用,“体”虽然是“一”,作用不同。在此地青莲法师注解,他引用《法华文句》,用五色来比喻五道,青色譬如地狱因果,黄色比喻饿鬼因果,赤色表畜生因果,白色表人天因果这里面分大色、小色,小色像是比喻二乘,大的色像是比喻菩萨;后头还有,短的色像譬如别教菩萨,长的色像譬如佛的因果,佛的因果就是圆教的菩萨。


讲经的“契机契理”、“契理不契机”、“契机不契理”

  “诸文开合随意。”经文的讲解可以意会,没有一定的说法,就像《华严经》里面表法的意思完全相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着你自己的见地,你看得深,解得就深;你看得广,说得就广。可是“深、广”还要契机,因为在讲台上讲经说法不是自受用,是为了利他,一定要观察听众的根机,他能接受多少,你就讲多少。如果只随自己的境界去讲,听众未必能接受,他不能接受,这就是说法不契机,契机契理这才是“如来说”、“菩萨说”,我们应当要学习。

  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契理不契机”,这不是“佛说”对于这种现象,佛讲得好,闲话,闲言语。“契理不契机”,不能说你错,但是听众听了不懂,不能领会,一点好处都得不到;闲言语,要说得不好听就是废话。

  如果“契机不契理”,佛说那是“魔说”

  佛菩萨说法可贵之处“契机契理”。“契理”与性德相应;“契机”是适合听众的程度。这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到的。

  天台家表法这个意思,末后有两句说得很好:“此由法华九界同归,三乘咸会。”这两句话说得好!九界是指九法界,三乘是讲“菩萨、声闻、缘觉”,也有人讲“五乘”,“五乘”再加上“人、天”。像净土里面所说的“五乘齐入报土”,非常不可思议的境界!

  下面这是第一个,“白毫相光”。第一说“白色”,“白色”是本色,这个说法是随顺众生说,众生都认为白色是本色,佛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也说“白色”是本色。为什么?只有白的它可以能接受所有的颜色,一张白纸你要去画画,你会画得很舒服,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如果是彩色的纸给你画画,你就觉得很困难;红色的纸不能接受红色,一定要跟它不同的颜色才能显示出来;蓝色的纸不能接受蓝色。唯有白色的纸可以接受任何的色彩,所以用它来表本色

  佛的白毫在两道眉的中间,此地它有表法的意思,在注解里面第六行“《大论》云”,《大论》是指《大智度论》,《大智度论》里头有这么说法:“白毫眉间峙,白光踰琉璃。”第一句说白毫的位置,在两个眉的当中,它放光的时候超过琉璃。

  下面的意思就很重要!“在因行布施时,适可前人意,起自在业因缘”。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如来“相好”里面“白毫相”是怎么修来?修布施。布施什么?很适合受布施人的意思;换句话说,你的布施正是他的需要,这种因行能感得“白毫”的果报。

  “起自在业因缘。”这句话说得好!佛得大自在,我们今天为什么得不到自在?我们也修布施,结果布施怎么样?未见得如人之意。或者是你修布施,你发心很勉强,发心当中有疑虑。譬如救灾,我们眼看大陆上这些灾难,这一次空前的水灾,许多人想布施,布施又怀疑:我这个布施的钱能不能到达灾民手上?会不会给中间人剥削去?疑虑重重,不敢布施,想布施又不敢布施,你怎么会得自在!类似这种情形太多太多了。知道这个好事想做又不敢做,修布施的时候想得太多,考虑太多,你得的果报就不如意佛在普通经上讲,财布施得财富,你赚钱赚得不如意,赚得很辛苦,那就是你修财布施的时候不如意,你布施得不痛快,布施很辛苦,将来你得的果报也很痛苦、也不自在,就这个道理。

  佛的白毫相,那是布施得很自在,布施得适合人意,才成就这个相好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

 如何学佛?答案在这里——点击此处正确的学佛方法

 净宗经教网(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手机版的APP: 打开APP首页,点击右上角“+”,根据你的学习情况来“编辑”自己的学习内容在首页。试一试,很方便的! 

   苹果APP下载:打开苹果手机的“app store”输入“净宗经教网”,就能下载了。

   安卓APP有两个下载地址: (1)点击打开链接 (2)点击打开链接

  【净宗经教网:www.foxdwedu.com;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