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五十六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6-06-07 18:37:14
关键字:黄念祖,开达明彻,自然,郁单,当机,开悟,自然中自然相,知有,劝谕策进,不急之务,报复,嫉妒
【 点击数:1859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你才能走到那个走不到的地方。因此,既是个行不到处,这个行程就说不出来,行程是不可知,这个程期当然也就不可知,就是突然在“无心三昧”之中。“无心三昧”是高峰的话,正当开悟的时候,那个开悟的人他证入“无心三昧”,突然间他在这个“三昧”之中,突然间他触着碰着,两个突然。一下就好像咱们碰碰碰着了,自己全套的自动生产系统一下你把这个开关开了,于是全机都动起来、全场都动了,碰着了。你要碰不着这个,那你也没办法,你不懂,你什么也不懂。

  比如说上次,世界上都很怕,两个,美国或者苏联的首长,谁一下按错了旋钮,核战争就打起来了。自动控制,你这一按旋钮,一下核弹什么都发射,飞机也出去,对方马上就应战,就打起来了。

这个旋钮就是如此,他触着、碰着,就例如这个,一旦一下你摸着这个就动了。所以禅宗管这个叫做“向上关捩(liè)子”。电门,向上一路那个电门让你摸着了,“剎那相应”,你就能“究极心源,契入理一心”。

  契入“理一心”,这不是禅宗的话,这是净土宗的话,这也就说明净土宗的“理一心”也达到这样的高度,他破无明。当然四十一品无明,破的有深有浅,彻底破无明就是常寂光,但总之是破无明。

  “一旦开达明彻。”就是宗门的大彻大悟这一天。

  “开者心开,达者了达。”一旦开达了彻。“明”就是明明白白,《信心铭》说“洞然明白”就是“明”。“彻”就是透彻、彻底、彻悟。所悟的是什么?“一旦开达明彻”是“自然中自然相”,是自然里面的自然之相首楞严经》有最顿的地方,也有还稍微渐一点的地方,种种的都包括,一个经里头常常是各个方面都包含一些。最顿的地方就是“狂人失头”那个譬喻,狂人自己照了镜子,看见别人都长了头、长了面很好看,他自己看不见自己的脸,怎么我没有头?别人都这么好,我怎么看不见我自己的?把头丢了,就以为丢了头,成天找头,就所谓称为“狂人”。这狂人就说的是我们有一天忽然间明白了,哦,我的头就在这,不狂了,好了。所以“狂心不歇,歇即菩提”,这个最顿,“一歇”就是菩提。

  所以说开悟是什么?哦,我的头就在这,这自然,我本来有头,头在这,何等自然,狂心歇了,“歇”就是菩提。

  还有古德开悟说的,“原来师姑(比丘尼),是女人做的”,他悟了之后就悟了这么一句话。这是“自然中自然相”,因为他破了这一切法执

  还有一句,“早知灯是火,成佛已多时。”这也是古人说。但是更好给改两个字,也是古人说的,比这个更好一点,“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成佛”两个字就不如“饭熟”两个字好。我早知那个灯就是火的话,我就用灯把柴火点着,我做饭,饭就熟了,早就饭熟了。当然这个“饭熟”就譬喻的是成佛,都是极自然的事情。我当时就不知道那个灯是火,我满处找火,钻木取火,忙了半天,这火是不是有还不知道,我这个饭始终吃不上。我早知道那个灯,就是点的那个油灯,那个油灯不就是火吗?!那个把它引着了,你烧上柴,这个饭早就做得了。所以“比丘尼就是女人”、“灯就是火”,都是“自然中自然相”。

  还有,没有悟的人,山是山、水是水、男是男、女是女。初步悟的人,也就是破初关,这就变了,就往往没有共同语言,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男不是男、女不是女;在他彻悟以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男还是男、女还是女

  所以高峰的话,“来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这个是最高了。

  这个有好多说法,也是禅宗的说法,“归来仍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履处。”这也是悟境,归来还是那个我,可我的行履之处不是过去了,这也符合实际情况。

  再说,“归来不是旧时人,仍是旧时行履处。”也是悟的人,回来的这个人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不同了,但是我行履之处,我吃饭穿衣,我还是吃饭穿衣,“仍是旧时行履处”。

  所以这两句都成立,但是不如高峰这个“元来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这个是最高境界。所以就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男还是男、女还是女,一切仍旧,这个“仍旧”就多自然。所以这个深浅,要能知道别人的话的深浅,这个很不容易,要知。他这第一个情况,第二个情况、第三个情况,你这里头分辨得出吗?不过总之,我们还是回到这里来,这一切“祇是仍旧”,这也说明就是“自然”,何等自然。

  “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一一皆是清净本然,一一皆是自然中自然相。”所以一切山、水、男、女、今时、旧时种种,没有一样不是实相正印之所印。刚才不是引了这句话吗,既然没有一个不是实相正印之所印,所以这一切相、一切事都是清净本然,一一也都是自然当中的自然相。而且自然中的自然相,这个“自然”它就有根本,是“自然之有根本”。这个根本就说明是本体,也就是一切诸法根本的自体,它本来的本体。《大日经》有这话,“一身与二身,乃至无量身,同入本体”,就是一切事都是从本体所流现,也都同归于本体。这就是“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它有一个本体。

  “自然之有根本。”这个“有”字很是关键,如同狂人的“有本头”,这是“有”。傅大士给梁武帝讲经,挥了一下戒尺就下座了,宝志公告诉他,大士的《金刚经》讲完了,他就把尺晃了一下就完了。他的《心王铭》说,“水中盐味,色里胶青”,水当中的那个咸味,水有点咸味,有没有这个味?真有这个味,决定是有,可是你要找这个咸味是什么样子、是个什么东西,咸味是什么?咸味是长的、是方的、是圆的、是红的、是蓝的、是白的?不可得,这一切不可得,但是它是有;它有,这一切不可得。所以这个决定是“有”,这个“有”字很重要。所以学佛要先“知有”。

  曹山,曹洞宗的祖师,曹山说“祇要知有便是”,知道“有”就是,就对了。“无论当烦恼无明之时”,哪怕你正有烦恼、你正在无明之中,你能知道是“有”,就是。所以这个“有”字非常重要,不能放过。

  “自然之有根本。”可以分两方面来说,“一者,万象森罗”种种,它的体性没有两个,所谓“千波皆水”,一切波,大波、小波、平静的波、惊涛骇浪的波,都是水;种种金做的器件,都是金子所成的。所以这个“水”和“金”,水就是波的本体,“金”就是一切金的器件的本体。所以这一切之中它有个本体,这就是根本。这是一个意思。

  第二个意思,“不由造作,一念顿悟,故云自然”。对于他悟了之后,了知无有一法在自心之外,“尽在自心,顿见真如自性”。所以,了了见,无可见;无可见,了了见。

  所以“明心见性”这个“见”字怎么讲?“了了见”,清清楚楚的看见。看见什么?“无所见”,没有什么,没有见到什么

  “无所见”,我没有见到什么;“了了见”,你清清楚楚的看见。这就好像有点不象话,正因为它不象话,所以就对了,非思想、语言、文字分别之所能知、之所能表达你认为它处处都对,那它都说不到,没有说到;就是你认为这个不象话,你想不通,那倒是对了。所以这个时候就知道自心、自性,这个就是根本,这个就是知道“自然之有根本”。

  所以《维摩诘经》说:“实时豁然,还得本心。”当时豁然大悟,还得本心,就是那个狂人失头后没有丢头,你没有得到个头,就是认识了。心也是如此,你不知道它,所以“得本心者”就是“明本心”。豁然就是刚才咱们说的“一旦开达明彻”,“还达本心”就是“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跟《维摩诘经》一致。大家不是讲过《维摩诘经》了吗?又《菩萨戒经》说,“我本元自性清净”,本元的自性是清净的;“若识自心见性”,认识自心,见自本性;“皆成佛道”。所以曹山说“祇要知有便是”,这是佛佛相传的心印。

  “自然光色参回。”这就从事相中显现一切妙光、妙色。“参回”,“参”是交参、相入;“回”是回转。这些圣妙的光,极乐世界光色,殊胜的境界之中,显现出一一光中有种种色,一一色中有种种光,相参、相回转,变化不拘。

  “郁单成七宝。”这句话很难懂,这个你要查古译才有法懂。“郁单”是北郁单洲,我们四大部洲之一。这个部洲它是比咱们都好,它这个土地都不要耕种,自然出生很多很多粮食,衣食不缺;而且人寿一千岁。这个郁单我们经中采的这句话是《汉译》本,“郁单成七宝”,《吴译》本是“郁单之自然,自然成七宝”,文字多一点。因为配在一起,文字不好办,但是把这个意思,我们参考《吴译》,这个意思就好懂了,就如同郁单州那种自然情况出生一切东西一样,而极乐世界这些净佛国土自然能出,如北郁单洲自然而然就能出生七宝。 

  “横揽。”“揽”是撮持,“横”指空间,就能“成万物”。

  “光精明俱出。”“光”是光明;“精”是精妙;“明”是明净,一切都出生。此心本来具万德,它是没有无明、没有垢污,“清净庄严,光明微妙,精美洁净”,一切的妙相就同时都俱出,没有先后,同时都出现,光精明俱出就是这意思。

  “着于无上下。”“着”是显著之义。这句要不解释又是很难懂了。“着于无上下”,它显著于无上下,什么叫“无上下”?“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切都平等,没有这些差别,“故名无上下”。就是说你“自然之有根本”这个智慧,就显著了一切平等的实际。所以《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没有这些高下差别之分,就显示出无上下的本体。

  “洞达无边际。”洞然通达。“无边际”是无有穷尽,这是心的照用。“无上下”是心之本体,“洞达无边际”是心之慧用,一个是“如如理”,一个是“如如智”。所以“着”就是明,“明”就是“明心见性”的“明”。明了这个,显著了这个什么?一切平等无上下的本体,这就是心。穷尽心源,洞达,智慧所照的没有边际,这就是无边际。这就说明什么?就这一段,“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愈变愈殊胜,就出现七宝、出现万物。

  “光精明俱出。”都出来。

  “善好殊无比。”这个“善好”没有能相比的。这是显明了无上下的本体,平等之本体,与实际的本体,这个智慧所通达的、所了达的、所照的无有穷尽。这以上都是极乐世界大士的境界。

  底下是佛开示在会中的大众,他说“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大家都要勤奋、要精进、要自己努力去求道。

  “必得超绝去。”必定也可以超绝,可以往生到“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土”。

  “横截于五趣。”你就横着截断于“五趣”。我们都说“六趣”,为什么这又说五趣?因为把修罗打散了,修罗有天修罗、人修罗、畜修罗、鬼修罗,把他分在这个里头去了,就剩了五趣。“横截于五趣”,这个“五趣”里头,包含大家都知道的三恶趣,同时还包括了人、天。因为人、天也在修恶,但是没有三恶道那么恶,三恶道是纯恶,人、天是杂恶。人、天跟三恶道比是善道,但是人天要跟极乐世界比,人天也是很苦,也称为恶道,所以这个“恶趣”包括人天。

  横截”,就不是次第断了,就是一下子把这五种恶趣的路都断了。到了极乐世界就不会因罪业再堕在这五种恶趣之中,人天道也称为恶趣。所以别的教以生天为究竟的果实,咱们佛教把生天看成是入了恶趣,这就是佛教不同之处、殊胜之处。“横截于五趣”,恶道自然就闭塞了,没有恶道,恶道这路不通。

  “无极之胜道。”到了极乐世界,这是“无有极”。因为这是汉朝翻译的,所以有些字句跟道教的字句是一样,无极、太极。道教的语言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借用,像无为还是用了,这个没有局限的。这个殊胜之道,这指的净土法门。

  “易往而无人。”容易去,但是大家信心不够,去的人很少。“无人”者,就极其少有。虽然十方世界诸往生者,可是像在咱们这种娑婆世界来说,你要知道咱们这个地球上有多少生命,一滴水有多少虫子,多少生命。能往生者,当然始终不断,像他们从台湾、美国来的人,都时有所闻,念佛往生的。咱们大陆上也有,但是十一亿人口,这是少得很,因此就说是“无人”。很容易往生,但是没有什么人,就没有那么合适的。不是一个都没有,是没有什么人,没有人,这个人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少,和所有这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来比,真是可以忽略不计。

  “其国不逆违。”极乐世界没有要拒绝谁去。

  是“自然所牵随。”这都是自然得果,自然你修这个因就得这个果。

  所以大家应当“捐志若虚空。”“捐”是放弃,把你世间的这些志向把它都放弃,心如虚空。

  “勤行求道德。”要修道,更要得道。

  “可得极长生。”往生者都是无量寿。

  “寿乐无有极。”到了极乐世界,人人跟无量寿佛一样寿命无量,而且都受大乘法乐,永远没有退转。

  “何为着世事”,干什么你们要执着世间的事情?

  “譊譊忧无常。”譊譊就是吵吵闹闹,都在这吵吵闹闹,对于无常的事情在这忧患。这佛劝告大家。

  这一段也正好把极乐世界的大士介绍完了,弥勒当机也介绍出来了,最后这一段又做了劝勉。

  下面,重点都是劝勉的开展,就劝大家这个世界怎么怎么苦,我们要求往生。极乐世界现在大家之前,现在大家看到还有两种往生,还有边地往生的情况。赞叹这个经的功德、法门的殊胜,这就是全部。后面的,像是留心净土的人,自己要是一直都在听讲,自己去看没有问题。

 

  这部大经,在第三十二品以前都是阿难当机,代表最当机的弟子;在三十二品开始,弥勒成为最当机的人物,阿难降居第二位。这也就说明,弥勒再来的时候,“三会龙华”里头,还在大说《无量寿经》。我们可以说不光是弥勒,未来的佛、一切的佛都要大说《无量寿经》。这是十方诸佛同赞,他既然赞,言行就是一致的。佛的言行还不一致吗?赞了就要弘扬、就要说,就要劝自己的众生往生其国,就要说这个法门。所以从这里头我们可以理解的到。这就是弥勒当机,怎么嘱咐弥勒,弥勒表态,如何护持这个经,这一点很重要。

  所以将来大家如果是帮助弥勒来度化众生(等着弥勒来才成功的太惨了、太晚了),要是做为助手来,也都是要来弘扬这部经。

  这是一个变化。而且在三十二品里头,以前都是什么的?都是一上来就说到会的都是些什么人,都是德遵普贤、佛就现瑞;阿难就发问,问了佛就答复;放光的原因、现瑞的原因,接着要说净土法门。就从法藏比丘,甚至要从世饶王说起,出家成为法藏比丘,如何发愿、如何发成四十八愿、如何成就极乐世界、如何如何庄严,一直到如何才能往生,彼土的大士是什么样的功德。彼土大士的功德赞叹到了“自然中自然相”这一段。

  这一段就是“一旦开达明彻”。所以修行的人都需要常常有达到这一步。当然现在在这个地球上的人,所能达到的这一步有时候远不如,但也不是绝对不如,可以说一般说来就不像经中极乐大士所达到的,达到这样的深度,这样明、这样彻,总之都是如此。

  所以大慧大悟十八次,小悟无数。既然称为“悟”,他每一次都是如此。因为没有这样的经历,就表示你从来没有悟过,自己要知道,那只是限于“解”,不是“悟”。

  到了这个地方,“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善好殊无比,着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到这里都是赞叹大士的话。到这里这个话是嘎然而止,这个对于极乐大士赞叹到登峰造极了,不能再加什么,到了这一步,登峰造极了。所以话头一转,就面向听会的大众,劝大家极乐世界是如此如此,你们还不发心?极乐大士能达到这样觉悟的境界

  所以极乐世界之最殊胜者在此,因为没有退缘,寿命无量,每个人必须要达到、会达到这一步。释迦牟尼佛在咱们这个秽土中也表现了这一步,他在树下静坐,睹明星悟道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就是这一步。以这一步为究竟,在这一步之前有很多跟这差不多的、类似的,都是好的。所以到了这个地方就劝人,既然如此,彼土大士都如此,你们都要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往生,你何必要执着于世间的事,在这“譊譊”,吵吵闹闹的,在无常里头烦恼忧愁?这就是面向世间的这一切众生来劝导。下面都是如此,所以文章到这就是一个大的转换。

  这一品就是“劝谕策进”。“劝”是劝告大家;“谕”是教育大家,要鞭策大家去进步,促进,要促成你的进步。佛爱众生胜于爱子,所以苦口婆心来劝导

  而前一品说,“何为着世事,譊譊忧无常”,底下就全品都是“劝谕策进”。

 第一句话说:“世人共争不急之务。”这一句话就把全品的内容都概括了,世界上的人都在那争。争什么?争的是些“不急之务”,无关紧要的事对这些无关紧要的事大家在那争,而且共同在那争,世间上的人就没有人能免的。换句话说,他争“不急之务”,对于迫要的事情无人过问,可哀就在这你去忙那些“不急之务”,你还有自己应当忙的事在做,但是大家不知道、不管、不过问,就是在那争“不急之务”,无关紧要的如梦如幻、如泡如影的东西,拼命的、咬牙切齿的、竭尽一切精力的在那钻、在那求、在那摸

  “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在这个剧恶极苦。“剧”就是很甚、很厉害。

  后头经中说,“唯此五恶世间,最为剧苦。”只有咱们这个世界上,这个五恶世间是最为大苦,这个世界的人苦得很。

  又说“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譬如大火,焚烧人身。”世间人所作的就是这一切,所作的是“五恶”,将来所受的是“五痛”,来生所受的是“五烧”,人就像在大火中在那活烧。这个就是剧苦,剧恶、剧苦。“恶”是因,“苦”是果,因为是剧恶,所以受极苦之报。

  所以就是在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营”是经营,“务”就是事务,要勤劳其身来养活自己,要经营一些事,“以自给济”。这就是世间人的情况,总的说起来就是如此,都在那争“不急之务”。在这种剧恶极苦之中,从因上说,这个恶是非常之恶,所受之苦报犹如火在燃烧,是“极苦”。在这个之中干嘛?就是身体成天在这忙,在那经营事情、在那做工作、在那奔这奔那,“以自给济”,要自己能够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自给”就是“自给自足”那个“自给”,“济”是救度的意思,能够过日子,就是说世人。

  《会疏》解释“共争不急之务”,它说:“物有本末,事有缓急。”东西有本有末,事情也有缓有急。所以我也常说,我们要知道轻重缓急。事情都有,多少事在那办,哪些事情都需要人做,也需要你自己做,但是你自己要能够分辨得出轻重缓急,哪个是迫切的、应该先做的。你把那个不重要的事先做了,那个重要的事、马上要做的事你耽误了,这种人他将来必定是失败,他不会成功的,所谓“轻重缓急”很重要。

  它打了个譬喻,比如一个人进了一个大城市,你第一件事情是干嘛?得找个住处,你找好了住处之后,然后再出去办工作,联系事务。常出差的人都有这经验。你不能把什么东西都带着、扛着到别的单位去联系工作,回头你没地方住也苦恼。先要找一个,这是你的急事,先要安顿住处,住宿之处,古时候叫“下处”,等到天黑了,你就有住的地方,你就安顿了,就不着急了。

  所以“先觅安下处者”,“下处”什么意思?就是你要修净土人生的急务就跟这个一样,你到了这个城市,你找个旅馆能够容你,先把这个事情解决,登上记,这个像什么?就是要修净土。回头到了黑天有地方住是什么?大限到来,人早晚有这一天,你有个住的地方,因为这个时候你就生在莲花之中,你就不落到三恶道。这个重要不重要?世间人不管这个事,把那不重要的事都看作是最重要,在那忙。所以有一天命终,我们在这个时候就忙乱不及,就把自己重要的事耽误了。哪个事重要?反正他不干重要的,干那不重要的。所以这句话就把全文都说清楚了。

  所以《会疏》说得好:“诸人缓于火急之事。”对于火急之事,这个火已经是燃头之急,头发都着火了,这样的事他在那从容而不过问,而且是“走不急之经营”,什么不要紧的事,只想穿件好衬衫,鞋子刷一刷,头上都着火了。

  “大命将尽。”你的命总有一天要尽的。这个现在我是非常有体会,时间就是太快了,就算我再长寿,你再给我一个七十八,也只是一剎那,真正的一剎那,奇快!奇快!因为愈老就愈知道这个快。小孩不知道,小孩盼过年,怎么还不到过年?盼过生日,怎么还不到?总觉得时间过得慢。大了就不一样,老了更不一样,这实在是快。就像现在一晃就到了暑假,学业也结束了,已经毕业了;有人在二十号毕业就走了,就是这么快。

  所以这一段,这是对我们之教育。我们听经就要如身临其境,就等于我们自己参加了当年的这个大会,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对我们说法,就是在给我们劝谕策进,这样才亲切,听得亲切你才能够有触动,大的就是有震动、有变化世人就不然,他不知道重要的事,他只知道忙生活,“勤身营务,以自给济”,以为这是可以常保的。

  于是“尊卑、贫富、少长、男女。”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不论是谁,你尊的也罢、卑的也罢,地位高的是尊,地位低的是卑;贫富,有钱的是富,没钱的是贫;少长、男女,年轻的是少,年纪大的是长,有男、有女,就把这个说尽了。不管你地位高低,不管有钱多少,不管你岁数是大是小,不管你是男是女,反正都没有例外,都是这样,都是“累念积虑,为心走使”。“念”就是心念,就是“苦心积虑”,忧念重重,“累念积虑”就是这个意思。“苦心积虑”,老在发愁,老在那经营,老在那考虑,今天多赚,明天能否再多赚一点,如何能够把他打败,超过他、胜过他,把他那个买卖我抢过来,就是“累念积虑”。

  “为心走使”,为自己这个心,处心积虑就是这个心在那做主,所以你就成了心的奴隶。本来一般人都讲,我就是做我心里想的,但是智者就不是这么看,就是你成了这个妄心、欲念心的奴隶。你本来不是它的奴隶,这么去做就成了它的奴隶,走都为它奔走,你这个欲望的心想到哪你就奔到哪。例如你今天要到哪去购物,你听话就去了,你就往那走,奔走。“使”是使唤,听它的使唤。就为这个贪欲的心为它奔走,给它服务,听它的使唤,这叫“为心走使”。所以我们处处都提醒我们。

  一般人都说,我为我的心去工作,正是为了自己,而不知道这个不是你自己。所以我们在这些地方上,常常要能够深思。为心走使,为这个欲望,这个心是贼,我们认贼作子。它来夺了权,它让真心靠边站,它在这发号施令,它不是你自己。这个是所谓“认贼作子”,这是贼,你为它奔走、为它服务,但是世人不知道就是不管你是尊卑、贫富、男女、老少,没有一个例外,就成天在心里头苦思苦虑,就为这个心。不但是心在想,而且身体也在那奔波劳碌。

  “无田忧田。”没有田的人就发愁想有田。

  “无宅忧宅。”要是有人没有房子,或正在卖房子,就想怎么自己能找到更好的房子,在那忧愁忧虑想得到房子。至于其他的,“眷属”,有人要结婚了,要怎么怎么样,有孩子,要如何如何,就是要有眷属。要有房子,要有田地,要有家宅,要有亲眷,要有财物,现在什么几大件,电冰箱、录相机等等等等的,要有这些东西。

  这些东西是你时时想有,不过这个妙就在这,“有无同忧。”你本来是没有,没有,你发愁想有,但是这个事就是没完没了的,不是说你有了就解决问题,就不忧了,有了同样还是忧,这些东西你不管是没有还是有,你都在那发愁。头一个就是一天你得到一个,得到一个别人又比你强,你晚上看电视,这个要看足球赛,那个要看跳舞,这两个人就吵起来了。像街坊他那有两个彩色电视机,我就想有一个还嫌少一个。

  “思欲齐等。”就想跟这个邻居一样。到了外国,每间屋子都有个电视,你要再请个保姆,保姆那屋也给她弄部电视,那就是五六个、七八个,到处都有,那个汽车上也有,什么地方也有。你欲望是无止境的,“思欲齐等”,你愈比愈高,没有止境。等到你稍稍的有一点了,凑巧你运气还不错,碰巧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碰巧你稍稍的有了一些,有了之后,好,你不是解决问题了吗?

  “又忧非常。”又在那发愁,万一要没有了怎么办?所以“有无同忧”。

  “水火盗贼。”现在你看这个地震,这一下子就没有了;火山爆发,外国的水灾、龙卷风,多少房屋都毁了。火山爆发就是烧,属于火。盗贼,恐怖主义、黑社会。

  “怨家债主。”不是这一生,还有多少生的事情,怨家债主。

  “焚漂劫夺。”“火”就是焚,“水”就是漂,强盗就是劫夺。有了之后怎么样?我又怕非常之祸。很容易,这一切一切,要碰上这些事,碰上这些所谓“水火刀兵”,有的东西马上就“消散磨灭”,马上就没了,化为灰烬。

  可是“心悭意固。”心很悭吝。“意固”,很顽固,舍不得。

  “无能纵舍。”没有一样能够纵舍,给人家,都舍掉,不要了,放弃。对于这一切,在有生命的时候就是如此,就是想要,就是想多,就常常为它担忧害怕,怕它没有,都是如此。那到底怎么样?到底你都有个命终,在你命终的时候你都得舍,你全部都得舍,没有任何一样东西,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跟着你的。所以在命终的时候,一切所爱的眷属、财宝都是舍离。

  “独去独来,无能随伴,至爱之人。”感情最好的人,我可以你死我也死,殉情。可以同时死,但是不能同处去。你要到哪去是由于你的业力因缘而决定的,不是你主观能决定的。同时死,这两个人同时死,死了之后所到的地方千差万别,这一点要知道。有的人就愚蠢,以为两个人就这么一块死,将来一定是在一起。这个“报”是千差万别,你可以自己来选定同时间死,但是所到的去处不由你做主。

  所以可以同时死,不能同处去。业因不同果报就不同,去处当然各个就不同,“莫谁随者”。古时候皇帝让多少人殉葬,能有这些人给他服务吗?当然让他殉葬是可以,殉葬之后让他去服务,达到他殉葬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只是更增加他的罪业。他不定跑到什么地方去当牛当马,甚至于入地狱去了,别的这些人能够替他分担,那不可能。

  所以“命终弃捐,莫谁随者。”“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种情况是贫富同然,都带不走,你阔人多,也带不走;你穷人少,少也不是说你可以带,也带不走,同样的。

  “忧苦万端。”这种忧苦说不能尽,忧苦无尽,所以说是“万端”。

  下面这一段,在极苦之中都是如此,不觉悟。

  底下,从“世间人民”起,这又一段了。说世间的人,“父子”,当然也包括母子;“兄弟”,当然也包括姊妹;“夫妇、亲属”,这些亲眷,应当互相恭敬、互相爱重,应当互相照顾、体贴、关心,同时还要恭敬。

  “无相憎嫉。”不要讨厌。“嫉”是嫉妒。还有特殊的一点,有的人对于别人有什么成功的事情他还不嫉妒,对于自己的亲戚要是谁胜过了自己,他特别嫉妒。兄弟之中有时候也是如此,谁要胜过了自己,他嫉妒,这就不对,佛告诉我们应当敬爱。所以夫妇之间也是应当一个“敬”字很重要,“敬”,才能持之长久,不光是爱。不可以互相有所憎恨,不可以互相嫉妒,多互相帮助。

  “有无相通。”有的钱财、用的东西,有的有,有的没有,怎么办?应该相通,有的人可以给没有的人。

  “无得贪惜。”不要贪恋,舍不得,就是要帮助人。所以这个“布施”,我们要能够让人家得到利益。

  “言色常和。”言语和脸色,俗话说脸色,看了很和气。就是在亲属之间都应该如此,有无相通,互相帮助,言语容色都是很和蔼。

  “莫相违戾。”不要彼此抵触,彼此闹意见。“戾”是指凶狠,表示狠毒。

  “或时心诤。”“或时”就是指某个时候。某个时候心里头生气,彼此之间有所斗争,于是就“有所恚怒”,脾气上来了,发怒了,这就表示不和。恚怒,发了脾气,有所发作,有所发作至少是吵架。乃至于这个事虽然是个小事,要知道这个事冤冤相报,它是没有停止的时候,到了后世它愈演愈烈,互相的报复,就结成大怨。

  “后世转剧。”你在这一生之后,只是一个小的开始,争吵、吵骂,伤害了对方,后来愈演愈烈,“至成大怨”。所以都是要受报的,而且这个报都是超过他应有的。本来要帐的,没有一个不是要过了分的,所以这个事情不能了就在这。因为他是很狠毒,他绝不是说你曾经打过我三棍子,我就回你三棍子,我就要回了帐。他要打你三十棍子他才出气,你这二十七棍子就是冤枉,不应该受的。因此你本来是欠账的,你就变成债权人,你有二十七棍子的债权,你将来可以跟他要。当你要的时候,你就不是要二十七棍子,你给他三刀,于是乎你又变成欠账的了。所以就是互相愈来愈厉害、愈来愈厉害。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已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