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五十五集 (共70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6-06-01 16:49:22
关键字:黄念祖,自然,印祖,福田,无上,开悟,保任,理事无碍,无为,密宗,寿乐无极,无相无不相,破见,见
【 点击数:1821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探玄记》说,“生我福故,名福田”。个能够给我生出福来、生出福报来,所以叫做“福田”优婆塞戒经》就指明三个福田:一是“报恩福田”,我们要报恩,这里头可以种福,父母师长,这是一个福田——“报恩福田”。第二个是“功德福田”,这个福田它很有功德,你供养可以得福报,这就是供养佛、法、僧三宝。第三个福田是“贫穷福田”,他很穷、他很苦,你布施给他们,给他们谋福利,这也是福田。

  “今经云:最胜福田。”我们要注意了,怎么是“最胜”?这些菩萨他在种种福田之中,他能够给众生生出最殊胜的福,所以这是最好的福田、最殊胜的福田。因为他给你的果实是最殊胜。

  这些菩萨为什么是这样殊胜的福田?因为他有殊胜的功德。为什么有这个功德?我们底下再看。底下“殊胜吉祥,堪受供养”,跟这就连起来了。刚才说为世明灯,他光明,他智慧,这个是大福田。底下说殊胜吉祥,殊胜吉祥这就是文殊菩萨的名号。

  “文殊即文殊师利。文殊可译为胜、妙、第一,师利可译为德、吉祥等。”所以“妙吉祥”、“胜妙吉祥”也是文殊的名号。

  “文殊表根本智,乃七佛之师,故殊胜吉祥。”所以他就是明灯、他是最胜福田。这就连下来了,“殊胜吉祥,堪受供养。”受得起这些供养。

  底下,“赫奕欢喜,雄猛无畏。”“赫”是光明,“奕”是一种茂盛、强盛的形容,像火焰,很明亮,很有威势,这是“赫奕”。

  “雄猛者。”《法华经》就称“大雄猛世尊”。世尊是大雄猛,因为世尊断尽一切烦恼。大雄宝殿,咱们这的大殿。大雄无所怯畏,勇猛精进,所以是“雄猛”。

  这些菩萨都赫奕,形容他光明的炽盛,形容他勇猛精进,雄猛、无畏,所以修“四无畏”,无所畏惧。而且在《大乘义章》讲“化心不怯”,化度众生的心永远不怯懦,叫做“无畏”。这些菩萨也是如此。

  “身色相好。”身的这个形色相好,“相好”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具足。实际这是指的应化身。“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真要显报身的话,无量的相、无量的好,我们的眼睛就辨别不了。

  所以我们这么来看,“赫奕者,表菩萨威光明盛也。欢喜表内心很自在,形容和悦也。雄猛无畏则既表菩萨之实德,勇猛精进。”说法度生没有怯懦、没有畏惧。并且显出“仪容威神无比,大雄不怯”。

  底下说“功德辩才,具足庄严。”还有其他的功德,就举出一个辩才,这说明赞叹了一些,底下还有像“辩才”等等这些,都是种种的功德都具足。“具足庄严”。

  “如来以福德智慧庄严其身。”具足这些功德就具足庄严。这就是赞叹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

  这一段是最后一段,“常为诸佛所共称赞。”这些大士,诸佛(十方的佛)都证明他们的功德,赞叹这些大士。

  “究竟菩萨诸波罗蜜。”我们说六度(六波罗蜜),六度也包括万行,对于六度万行种种的都彻底了,都达到了究竟,都圆满。“究竟菩萨诸波罗蜜”,“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他虽然在究竟种种的波罗蜜,可是他安住于无生无灭的三摩地。“不生不灭”就是寂定,寂灭的“寂”,“寂定”。不生不灭,像《涅槃经》说,“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维摩经》就说:“法本不生,今则无灭。”所以这个“不生不灭”就离开生灭了。小乘的解释,是“有余涅槃”的解释,偏于空。大乘就“空、假”中,从“空”入“假”,他虽然是“有为”,他做种种波罗蜜,波罗蜜要“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种种的都是在这里有修“有为”,在这个事相上而显示出本来无生无灭。不是都要离相,二乘是离开相,一切相都要破相而说“空”;大乘法,“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不要拨开了相谈真,显相的时候它就是“空”,相就是道,即事,事就是真,就是“真如”,就是“实相”。

  所以常常有人问,“色即是空”,桌椅板凳在这,怎么说它是“空”?明明看得着的。现在就不用讲很多佛理了,就用爱因斯坦的话来回答:这一切物质都是人类的错觉。你说有桌椅板凳在这边,如果是有,那是你的错觉。科学家给你答复了,不用咱们费劲。所以我们以后讲佛法好讲了,有人来问这个问题,你就把爱因斯坦的话搬出来。即事而真,所以他终日度生,终日无度,极乐世界这些菩萨,他在不生不灭三摩地之中而广修种种波罗蜜、广修种种万行。

  “终日度生,终日无度”。最近我们看了台湾一位老和尚有一个对话,他这本书里这个对话我非常欣赏。有人去问他,这个老和尚入定能一入入四十天,他的基本功就是入定和念佛。教理不很深,知道得很少,禅宗领略得也不深,他的基本功是打坐和念佛,但是定功很深。有人问他一个问题,他说我们是不是要像老和尚这样子成天打坐?他回答这句话,因为他都是有真实修持,所以他直起直用。所以他虽然不是很会禅,可是他这句话回答得是说的本地风光,就是他自己的风光。他并没有想安排一句话来回答你,我这话有禅机,要这样的话,禅宗早就应该吃棒子。是不是我们也应该像老和尚这样成天要打坐?他说我听了你说话,我才知道我是在打坐。在人家问他这句话之前,他并不知道他在打坐,可是他是在打坐。所以这不就是终日打坐,终日无坐吗?他不知道他打坐,你说了,你说了我才知道我是在打坐。

  过去也有一个公案,不大记得清了,大概只记个精神,现在我也不去翻书了。大概是药山,在石头那里,在那坐着。石头走过来问他:你在做什么?他回了一句话,他说(这句话不准确,反正意思是这个意思)圣谛亦不为。你在做什么?就是圣谛我也不做了。(底下是准确的,因为我不是用记,我是最欣赏那个东西,一欣赏它就记住了。)石头他问:你是在闲坐,你什么都不干,你在这闲坐着。药山回答:闲坐就是为。什么叫“有为”,什么叫“无为”,这一点要好好体会闲坐那是“为”,你要是以为闲坐是“无为”,那就永远不明白什么叫做“道”。所以在这个里头,就是在现在人生活里头的事情,也能暗合到这里。“终日度生,终日无度,日涉万缘,一心空寂”。所以在“布施、忍辱”等六度都究竟,还安住在不生不灭三摩地里,这就是说这些大士的功德。

  “行遍道场。”譬如说在大道场那成天跑,没有地方不跑,凡是所谓道场中的一切事情,他这一切行都圆满了,这是“行遍道场”。

  “远二乘境。”这几句话也是很惊心动魄的。这是《十住毘婆沙论》,说“若堕声闻地,及辟支佛地”,你随着声闻地、辟支佛地,你依照这些地去修持。

  “是名菩萨死。”这叫做菩萨死了。

  “则失一切利。”你就失掉了一切利益。

  “若堕于地狱。”你堕地狱这样来修行。

  “不生如是畏。”这个还不要生出这样的害怕。就是说你要是随着阿罗汉、缘觉这个道去修行的话,你要生很大的怖畏,要比你去做破戒入地狱的事还要更害怕。

  “若堕于地狱,不生如是畏。若堕二乘地,则为大怖畏。”重复一句。所以这些经里头的话,只能做一个解释,不能做第二种解释。这个地方“远二乘境”,极乐世界的菩萨远二乘境,所以“二乘种不生”。

  佛说“二乘是焦芽败种”,定性声闻就是如此,是焦芽败种,是焦了的芽、腐烂了的种子。密教里头有戒条,在声闻众中你去住了七天,你是犯戒。当然你如果是去度他们,那又另当别论。你要是跟他们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待七天,就破戒。

  所以这个戒,要受戒就是要研究。现在人很多只受戒,不研究戒,破了戒也不知道。你堕地狱,你是破戒了。你杀盗淫,你坏了戒,你就要入地狱。但是你不要害怕,破了戒不是最坏的事,最怕是你破了“见”、坏了“见”。因为破了戒之后你去忏悔,将来这个破戒的罪受完了,你还可以继续修。所以在地狱中的众生如果是肯念佛,他哪一天罪报满了之后,他一出地狱就是清凉华菩萨。

  破戒不可怕,你坏了“见”就不行你要是坏了“见”,现在很多人不重视这个“见”,当然守戒就是好的,我们也赞叹,实在是赞叹,但是现在还要进一言,底下还要重视自己的“见”。因为你坏了“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坏了“见”,他就要以损人利己为正当,这是“见”的错误,“见”的错误不好办。所以“舍身容易舍见难”。这是很粗的,当然很细微的就好多好多“见”是难舍。所以菩萨一定要修“慈悲喜舍”。

  这个地方就是“远二乘境”,底下引出这段经文,引出“戒”和“见”的问题。所以密宗里头就特别重视。禅宗也是如此,沩山说仰山“不贵子行履,只贵子见地”。你破了戒之后可以忏悔,你去受罪,这个罪报完了,你的见解还是对的,你可以继续努力;见要错了,你永远要继续错误。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好好的广求多闻、要读诵、要修持,就是要使自己有一个很正确的“见”、一个决定的“见”、一个圆满的“见”。

  “阿难:我今略说。”这是释迦牟尼佛叫阿难,我现在略略说说。

  “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真实功德,悉皆如是。”我还是略说,如果我广说,“百千万劫不能穷尽。”这一品就完了。

  今天我们可以把最后一品讲完,“寿乐无极”这个题目也很有意思,“寿乐无极”,无有极限。第一句话就是“佛告弥勒菩萨”,我们就要重视,都是佛告阿难、阿难。这个地方是佛告弥勒。所以这部经前半部是阿难当机,从这以后是弥勒当机,阿难退居第二位。在这部经中,佛后头,现在我们这次讲不了。

  佛告诉弥勒,“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我现在如实际之理向你们宣说这么样广大、这么微妙的法门,就是指的念佛法门。

  “一切诸佛之所称赞。”十方佛都称赞。

  “付嘱汝等。”现在就嘱咐给你们,就指的阿难和当时在会的一切大众,菩萨以及地球上的二万人。

  “作大守护。”你们要好好的守护,而且是大守护。所以就是说在这个会上,阿难、弥勒当机,接受了佛这个嘱咐因此下一个是弥勒,佛嘱咐他承当,他来之后一定要大弘这个法,作大守护。所以有人以为将来弥勒来了之后所说的只是“法相”,当然要说“法相”,“唯识观”是弥勒成功的法门。但是受了释迦牟尼佛的嘱托,必定要对于这个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作大守护,要讲述、弘扬《无量寿经》。所以从这个地方起就弥勒菩萨当机,也就是下一个接班的佛,在这个问题上要接班。佛告弥勒菩萨以及当时诸天人等,在这个会上,人类,地球的人是二万,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二万,还有诸天人民,还有诸大菩萨,这是无量无边。

  告诉大家,“无量寿国。”就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国土,他那的声闻、那的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这个声闻,刚才说了“远二乘境”。这个“声闻”是什么?就是从他证果,他所断惑的水平来说,他断了见惑、思惑,是相当于声闻的水平,称之为“声闻”,都是发大乘心。“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弥陀的“愿海”是一乘的愿海,都是等于大白牛车。这是一句话,他这个“愿海”,具体大家的修持就是念六字洪名,求生净土。于是乎使自己求生的信愿投入在弥陀一乘愿海的大愿之中,所以弥陀的大愿之海就成了自己的大愿之海,这就是法门的微妙。这些功德不可称说,刚才说了很多很多,这是略说。

  “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这个国家微妙安乐清净是这个样子。

  “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这段话见于《魏译》,《魏译》本有这一段,这段话的后头就是古译。所以后头这段话也从来没有人写过批注,中国人、日本人、高丽人都没有谁作过批注,我是第一个动笔的。也希望大家有人将来写得更好,超过这个。我们也是在做一次检验,这里头还有什么可以更好的、更恰当的一些解释。“微妙、安乐、清净”,这是《魏译》,日本人作过批注,“庄严超绝”,它的庄严超乎一切,它绝妙,所以叫做“微妙”。“无有苦恼。”它的国家没有苦恼,“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才称为“极乐”,没有苦恼,所以叫做“安乐”。而且这个国家是“无漏相”,它不是有漏之相,不是像我们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有漏的。它这个水鸟树林虽然跟我们世界这些东西形相一样,但是它是无漏的功德所成,是无漏所显出之相,是实相而现之相。实相是“无相无不相”,实相无相,但也没有不相,不相也是相。无不相就两个否定,负负就得正,是不是?所以实相可以显一切相。实相所显之相,所以也就清。因此极乐世界是微妙安乐清净。

  如此的安乐清净,“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释迦牟尼佛就,这是对当时在会的众弟子说的话,你们何不力为善,好好为善,念道之自然。

  这个“力为善”的解释,《净影》又解释,就是用力的去行善。“念道之自然”,就是说你念佛自然就往生了,不用你自己费什么力量,自然达到的,这叫“念自然”。所以《净影》的“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完全归到念佛法门,解释这两句。这是中国人的解释。日本人的解释就广一些,他把“念道之自然”,弥陀的本愿是他力,他力法门、他力大道,靠他力,不是依靠自己力量在那修持,靠他力。所以到临终的时候,佛来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还有经说,佛以三昧力,使得这个临终的人也入三昧,因此自然而然发生正念,随佛往生。这是非常自然,不是靠自己的造作,也不是自己力量所能达到的,这样叫做“自然”。这是《会疏》的解释。

  再一个“自然”,他说“三乘所证道”,三乘的行人他们所修的“道”是什么?就是“无为”,“无为而自然”,你“有为就不自然”。“无为”就自然而然的,不是由于造作而成的。

  所以人也是如此。有的人他就是很天真,有的人很多“做作”,是真是假在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出来,那个造作的人比那个率真的人往往就差得很多。没有眼睛的人就把那个很造作的人,表现很有道德、很有什么什么,但是他是做作的,咱们通常说假道学,那就是“做作”

  三乘的法也是“无为自然,性不造作”,就叫做“自然”。所以“自然”中包括两个意思,可是《会疏》的意思,重要的还是在前面,净土法门是“他力”,是“自然的”。

  从这两个说法来比较,《净影疏》就以为善去求往生叫做“力为善”,自然得到往生叫做“念自然”。这是《净影疏》的意思

  《会疏》的意思,就是“他力直超”,用他的力直超,这个叫做“自然”;“以无为无作”,也“无为”、也“无作”,这个也叫“自然”,另外一种自然。“以初义”,前头那个他力直超,做为“自然”为主。《会疏》这个说法很好,因为什么?因为和净土宗的奥妙相同。它这里头虽然是两种,也互相含摄,这两种它互相含摄,因为在你念佛之中,我们说暗合道妙。所蕅益大师说,“从事持达理持”。你只要“事持”,就是老老实实一句一句这么念,这是事上在持名,可是从事上持名,你可以自然而然不知不觉而达到“理持”,到了“理持”那就“无为”,也就是“无作”

  所以第二种这种“自然”,也可以包括在第一种里面。这就把这一段经文里头的,过去所流通的《魏译》,这一段的解释介绍过了。这一段,中国、日本人都有一些批注。

  底下我们是用的古译。古译底下有一大段的句子都有“自然”,底下有八处都见了“自然”两个字:“自然严整、自然无为、自然保守、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自然所牵随。”八处用了“自然”,从这个地方用了之后,下面有八处用“自然”。

  所以这个“自然”不是无因外道所主张的那个“自然”,有的说“自然”,外道他们就主张“自然”。所以我们不要因为这个字相同,就以为它的实义相同。

  “自然”两个字,有的就是把凡是用“自然”都回避,因为外道用过这个,这个就不能用。有的时候你没办法,像“无为”两个字,咱们中国道教用的。大家稍微看过一点道家的书,道家常常用“无为”。咱们经里还是用“无为”,这个不妨碍,但我们的意思比它深。

  “盖自者,自性;然者,《楞严经》中清净本然。”“清净”,本来的“本”,“然”就是然而那个“然”,就是“自然”的“然”字,“清净本然”。有人问问题,“清净本然”,怎么又忽然出生山河大地?所以是很好的一个问题,就“清净本然”。

  所以“自然”两个字就是“自”性的“自”和“清净本然”的“然”,“自性清净”本然就称为“自然”。自性的“本然”就是“真如实相”。所以“念道之自然”就是“持名念佛”,也就是“念实相”。刚才不是解释了吗,在念佛就得到往生,“念自然”。所以“持名念佛”就是“力为善”、“念自然”,同时这里就是“念实相”。

  为什么说你“持名”就是“念实相”?蕅益大师的解释最好。所以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可以做为我们学习净宗的一个纲。他说:“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整个实相它全体)作依作正。”作依报、作正报都是实相所以要是倒过来说,依报也是实相,正报也是实相。

  “作法作报。”法身是实相,报身也是实相。

  “作自作他。”他方的佛是实相,我这是“自”,我也是实相,你们也是实相。

  “乃至能说所说。”能说的所说的,所说的经文。

  “能度所度。”我们去买点螃蟹放生,我是“能度”,螃蟹是“所度”;菩萨在度我们,菩萨是“能度”,我们是“所度”。

  “能信所信。”我们信极乐世界,我是“能信”,极乐世界是我“所信”。

  “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这一切一切没有一样不是实相正印所印出来的。“实相”如个图章,印出来一切印文,这一切都是实相这个图章印出来的,实相正印之所印。这个就跟咱们上次解说过的“一切皆成佛”!你看蕅益大师这个话,跟咱们净宗这“一切皆成佛”,跟《楞严》的“一切事究竟坚固”,这都是所谓在言教之中登峰造极的东西。

  所以印光大师赞叹,释迦牟尼佛再写《阿弥陀经》的批注也不会超过蕅益我因为这句话而佩服了印老。过去指的三大德这里头,我总觉得印老弱一些,但是印老能够看到这样,能敢说这样的话。这句话不大敢说,没有金刚骨头,要用世俗的概念就不敢这么说因此“持名”就是“念实相”,“念道之自然”,刚才我们说“自”是“自性”,“然”是清净本然。

  “出入供养,观经行道,喜乐久习。”这就显极乐会众的殊胜功德。

  “出入供养。”极乐世界,上次不是说了吗,到各个世界去供养诸佛,他们不停止的去供养,这是修福。“观经行道。”就是修慧,看经、行道,这是修慧,这是“福慧”两种庄严。所以就“喜乐”,就生欢喜,法喜、法乐,愿意久久修习,没有懈倦。所以极乐世界没有退缘,老在增上,这也就是我们要生极乐的原因。

  “才猛智慧。”这个“才猛”就是咱们这个经中称赞法藏比丘“高才勇哲,与世超异”。“高才”、“勇哲”,这不就是“才猛”吗?有智慧。所以,“才猛智慧”跟这两句经文是同一义。

  “心不中回。”“回”是退,中途退了就是“中回”,他没有“中回”。

  “意无懈时。”他没有懈怠。“外若迟缓”,迟是迟徐,安安静静慢慢的,缓是缓和。现在大家不都希望缓和吗?不喜欢紧张。你外面看他很安徐、很缓和。

  “内独驶急。”内心是很驶急。驶是疾速、很快,急是急速,也是很快。

  “外若迟缓,内独驶急者。”就表示他表现于外的是很宽缓、很安闲,好像没有事。但是内心精进不已,念念相继,没有一念懈怠,没有剎那失照,这称为“内独驶急”。所谓“片刻不在,便同死人”,他就没有这个“同死人”的时候,这叫做“驶急”。

  “容容虚空。”“容容”是“和同之义”,我们能融入叫做“容”。“容容”,跟大家都能够相和、相同,没有标新立异,“容容”“虚空”,他跟“虚空”一致,没有不同于“虚空”之处。所以这些圣众的心,它同于“虚空”,“虚空”没有边际,自心也没有边际;“虚空”无一物,自心也无一物。虚空”它是“空、无”,可是万象都生在“空”中,我们心也是如此,我们心中也建立万物。“无一物”就不在“有”边,“容万物”就不落“空”边,所以是不落这二边。

  “无一物而容万物,双照空有”,空也照,有也照。“无一物而容万物,双照空有”,“无一物”是“空”,“容万物”是“有”,“空有双照”。“容万物而无一物”,“空有”都没有,“无一物,”“则空有俱泯”。

  别看“容容虚空”中,就可以解释出这些很重要的含义。底下自然而然就是“适得其中。”自然合乎中道,从容中道。“适”就是适合,“得者指契会”,无所得,你是契会于中道。也像《金刚经》说“无住而生心”,“生心”就“无住”,“无住”就“生心”,这就是“中道”。

  “中表相应。”“中”是里头,内心。“表”是表现于外的。表里一如,所以就“中表相应”。

  没有安排,所以就“自然严整”。这又出现一次“自然”,“自然”而很严整,庄严整齐。

  “检敛端直。”“检”是检束,不要分散。“敛”是收敛,就是耳目口鼻“皆当自端”的意思。“收听摄视”,看的东西不追逐外头,“收”;“听,”这是听自己,反闻自性,这都是收敛之意。“端”是端正。“直”是不曲、正直之义。所以,检敛端直,收听摄视,心不外缘,要端正、正直。这样就“身心洁净”,你不去追外头的尘缘去了,所以你身也清净、心也清净,就是耳目口鼻身心都端正。

  于是“身心洁净,无有爱贪。”身也干净,心也干净,没有所爱,没有所贪求。

  “志愿安定,无增缺减。”他发的志愿安定。“安”就是决定的意思、坚定的意思。彼土的圣众所发的誓愿自然就是坚定的,没有忽冷忽热,忽然间又出了什么新的愿,或者哪条愿我又放弃了,一会又添一点,一会又减一点;一会又过了,一会又不及,没有这些事,“志愿安定”。“无增缺减”,没有增缺减少。

  “求道和正。”刚才说过这个“和”字很重要。

  “自然中节”,他就“不为倾邪所误。”“倾”是歪,“邪”就是邪恶。现在这个邪恶很多,一不小心就上当。现在又批判了一些、暴露了一些,国内、国外都有,政府也抓起了一些。很多修行人上当,就是“误了倾邪”。但极乐世界永远没有这种事情,“不为倾邪所误”。

  为什么能“不为倾邪所误”?他“随经约令。”按着经书的约束和教令。所以要尊重经教,“皈依法”,“皈依”就是皈命,你要“皈依法”

  所以密宗,违反了佛说的话就要入地狱,这一条戒就不得了。所以随便就学密,入地狱有分,因为老破戒他要随经的约束和命令、要听佛的话。现在很多人都想自出心裁,想自己要标新立异,不知不觉有好多地方变得功不抵过。弘法也很有功,但是出了许多不符合于佛的原意,他自己杜撰的一些说法,这个就有谤法的过失,这个“过”就超过了他的“功”。“随经约令”。

  “不敢蹉跌。”不敢稍有损失、稍有违反、稍有疏忽,摔跤了。

  “若于绳墨。”就好像木匠做工,拿那个墨绳(墨线),裁缝也有裁缝线,都是绳墨之义。这“绳墨”当然专指木匠,绳子上带上了墨,一弹,木头上就有一条线,你的锯子就按这条线来锯。

  “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所“慕”的只是道法,心中空旷,没有其他的念头,只有“道慕”,之外没有其他的念头,“无有忧思”。“第一句,心所慕求者皆是至道。第二句,旷者空旷,其心空广无有妄念。第三句,信心坚定,智慧明了”,“无有忧思”。“无有忧思”,因为你有了正信,你很安,你的愿力很坚固。由于你有智慧,所以于这一切世间的事情没有忧虑,对于法也无疑。没有忧虑,无有疑,你才能够做得到“无有忧思”。这是这三句的意思。

  从净土宗来说:“旷无他念”就是万缘放下,不想这些,万缘我都放下;“咸为道慕”,只是慕道,就是一念单提;“无有忧思”,当念,这一念就是。这就是这些大菩萨的,这三句的解释。

  底下这一段就很深入:

  “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淡安无欲。作得善愿,尽心求索。”

  为什么“自然无为”?因为上次说的“适得其中”,他已经恰好“从容在中道”。因为他已经“从容在中道”,所以他就“自然无为”。他不是用一种什么力量,或者怎么克制、怎么去造、怎么去做而达到的,自然安住在无为法中,这“自然无为”,这才是真的“无为”如果是由于你的造作,用点儿什么逼出来的东西,那就是“有为”,你在那造,“造”就是“为”。

  “虚空无立。”“虚空”指心如太空,开广没有边际,也离开尘,也无染,空中是不受一尘,空。“无立”就是禅宗说“一法不立”。前几天来一个人,他最后说:求你就给我说两句。我说:我此门中实无一法予人。他是临济寺来的,他禅宗,那就是禅宗的话。我这个门里头,没有一个法可以给人的,“一法不立”,若立了一法就是害人。“虚空无立”就是这个意思,如太虚空,“一法不立”。

  “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淡安无欲。”“淡”是淡泊。诸葛亮教子就是淡泊宁静,“淡”就是淡泊,“安”就是宁静,“淡安”就是淡泊宁静的意思。“无欲”,“欲”是求,浅说我们不用了,那都是极乐世界的大士。所以这个“欲”,就应该用《俱舍论》的解释,是希求做到什么事业叫做“欲”。咱们经不是说吗?“亦无希求不希求想”。“淡安无欲”,一切都淡泊宁静,没有希求,也没有不希求想。

  “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可是有了善愿,尽心去求索,要实现这个志愿。就好像法藏比丘有了心愿,要超胜一切佛国,他花了五劫时间去求索这个“愿”,这个“愿”出来之后又多劫修行去实现这个“愿”。先五劫是“结得善愿”,后来的修持就是“尽心求索”。而极乐国土这些大菩萨也都是如此,“结得善愿,尽心求索”。

  前面已经说“淡安无欲”,没有“希求不希求想”,这又有大愿,又有尽心求索,初看好像是矛盾,这也就跟一上来的“德遵普贤”这一品一样。

  “德遵普贤品”说,来释迦牟尼佛这一会的这些大菩萨,“都入空、无相、无愿法门”,“都空、无相、无愿”,这些菩萨又都“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家注意没注意这两句话?这一切菩萨是“入空、无相、无愿法门”,底下又说“具足无量行愿”。我们初初入佛法要想深入,就要善于去发现这些矛盾,发现了这些矛盾再解决这些矛盾,你就深入了。第一步往往发现不了,第二步是发现之后解决不了,这个就是我们用功的过程。它这个你看是矛盾,正好是“事理无碍”,“空、无相、无愿”这是“理”,“无量行愿”是“事,”“事理无碍”

  所以“终日度生”是“事”,“终日无度”是“理”,这是“事理无碍”,不是偏于某一边。

  “事度”的菩萨,是个小菩萨,他们是偏于“事”的一边,阿罗汉偏于“空”的一边,这都是圣人(圣贤),但是都有所偏,不是圆。圆,你首先要“事理无碍”,再进而到“事事无碍”

  “含哀慈愍。”“含哀”是悲心,心中很哀念众生;“慈愍”是怜悯众生,这是慈心。大慈大悲,愿意度众生。

  “礼义都合。”所结得的这一切,自然契理契机,所以合乎礼、合乎义。

  “苞罗表里。”“苞”是包含;“罗”是摄取;“表”是事相;“里”是理体。所以这些大士是事理双圆,“真谛”和“俗谛”并照。

  “过度解脱。”这个“过度”的解释是什么?就表示自己出生死。这个就是《吴译》的题目,称为《过度人道经》,“过度”就表示自己出生死,也令其他众生出生死的意思。所以“过度”不是现在咱们这个解释,这个事情从那个事情过度,就是自己要出生死,也让其他的众生出生死。这样的话,“过度解脱”合乎事、合乎理,让自己和一切众生都能得到解脱。

  底下这一段,也就是很多人读这部经这一段不懂的地方。

  “自然保守,真真洁白,志愿无上,净定安乐。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所以这个地方,宗门和净土,“禅净”是“不二”,本来“不二”。你看,自然就是“保任”的“任”字,保守就是那个“保”字。

  “任”是什么,“保任”的“任”字是什么?就是要行便行、要坐便坐,没有这样的考虑、那样的考虑,更没有装模作样

  这个“保”是念念不异,前念跟后念,保于、安住于实际的法身实相之中,就叫做“保”。

  “自然保守。”“自然”就是“任运”,“任运”底下就是“保守”,就是“任运保守”,正是禅宗的“保任”

  一般说来,“保任”是悟后的事,这个地方怎么一上来就把这个解释为“保任”?底下才是悟,“一旦开达明彻”,才是大悟。要知悟有种种层次,在以上这些境界,这些大士何尝不悟?但是悟还有大悟、小悟

  所以大慧,宋朝的大慧,大悟十八次,小悟无计其数。

  六祖第一次听《金刚经》已经就有所悟,就超过神秀。你看看一个文盲,马上超过神秀,这因为什么?就是他比神秀多一点悟。但是还不彻底,所以再一次才证悟。

  高峰,中峰国师的师父,第一次大悟之后,第二次又多少年之后才悟。

  所以现在有很多人,刚开始的一个小悟,就觉得不得了。大慧法师是大悟十八次,小悟无数,数不清,这才是精进。

  所以这个“保任”,搁在后头这个大悟之前就没有矛盾,因为以前说的这个境界已经是甚为深玄的境界。

  “真真洁白。”两个“真”字。“真”,这个“真”字就是“一真法界”那个“真”、“真如本性”那个“真”、“妙明真心”那个真、本经“真实之际”的“真”,是一个字。两个“真”字搁在一块,就表明不是对待那个“妄”而说的“真”,是绝待的“真”,就“真中之真”,所以“真真”。

  “洁白。”“洁”就是无垢,“白”就是无染,没有垢污,没有染。东西一染,你好好一件白衣服一染,你再洗它也洗不掉了。我们这个没有染。所以六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洁白”。用百丈的话,“心性无染,本自圆成”。心性没有染,它本来就清净,你又无染,它不就是“真真洁白”嘛?!所以“所保任”的正是这个无染本净的绝待真心。

  但是明心见性”这个“见”的程度和水平还大大有差别。

  所以“当信佛经语深。”境界很深,佛经是无尽藏,禅宗亦复如是。所以了的人和悟了的人相见也有高下,有很多问答是非常玄妙、非常殊胜也就在这。

  “志愿无上。”怎么叫“志愿无上”?所发的志愿是“无上”。“《往生论注》曰:无上者,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者。”理体、在自性,穷尽,没有再过于这个的,称为“无上”

  宗门的还有一个我就不引了,那个很难懂。总之就是说,这个禅宗,法身不堕在法身数中。咱们一般以法身为极,怎么到了法身出生报、化,禅宗不落在法身数里头,一般以毘卢遮那为法身。唐朝的国师跟皇帝说:陛下,你应当在毘卢遮那顶上行走,你应当在毘卢遮那佛的头顶上走路,超过法身。所以这叫做“法身向上事”,还有“法身向上事”在,这是“无上”。“志愿无上”就是说他是以这个为志愿,在净宗说,这是寂光上上品。

  “净定安乐。”“净”是清净,“定”是不动。“其心清净,寂然不动”,这是净定。

  “安乐者,安然自在,任运常乐。”这个“乐”是超过一切,无法形容。

  “一旦开达明彻。”突然有这么一个剎那。为什么不说你这样用功多少年之后、多少天之后,或者什么过程之后,就到达这样一个境界?要这么说就错了,因为这个“无上”不是一个行所能到之处,这是一个行不到处。

  所以“宗”跟“教”在这个地方上,“教”就说如何如何修,“宗门”就指出是教外别传。这是一个“行不到处”,你用修行不能达到的地方。怎么能够达到这个“行不到处”?必须除尽“有所得心”,你把“有所得的”心除得干干净净之后,你才能行至“行不到处”。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已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