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分享:依教奉行,做佛的合格弟子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6-05-10 12:07:03
关键字:三经一论,灌顶,皈依,基础知识,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和尚,阿阇黎,寺院,净宗五科目,体会分享,分享
【 点击数:4088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摘自净宗经教(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修学体会  2016年5月10日

 

依教奉行,做佛的合格弟子

 

顶礼恩师上净下空师父上人!

尊敬的网站共修系统的老师们诸位同修大德师兄好!阿弥陀佛!

  学习《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佛陀的慈悲,为我们解答修学中的困惑。

  这部经是学佛启蒙的一部经典,指导我们正确的修学方法,达到究竟解脱

  本经的宗旨:“佛告诉我们说,能够依佛陀的教法奉行,一定得到吉祥自在。”

  学了几十年没有成就,原因在哪里?没有找到门路,没有方法入门

  身边也有佛友常说自己学佛了,为何生意不好、家庭不顺,身体还有各种疾病也不见好,仿佛学了佛就应该事事如意,心想事成。没有深入经教,依教奉行,把佛菩萨当做救世主,而贪嗔痴天天增长,生活中依然我行我素,怎么可能会得利益?

  学佛实在是很殊胜的一件事情,关键看自己怎么修学。佛在经典上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两句话的深义,知道的实在讲太少太少了。如果真正明了这两句话的意义,对于学佛这桩事情就会看作人生第一桩大事,不会把升官、发财、世间享受排在第一学佛就是学作佛,这是一生的终极目标

  这部经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信奉佛教,依教奉行,所得到的果报是吉祥如意的

  我们接受佛陀教育,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学习,果报决定是殊胜的、是好的。如果违背佛陀的教诲,迷信,果报就是不吉祥的、就是凶灾的

  学佛人都非常关心的,为什么有人学佛得的果报殊胜,有人学佛得的果报恰恰是相反佛陀教我们修行,“修行”这两个字的意思一定要搞清楚。“行”是行为,行为太多太多了,说不尽,佛在教学当中把所有行为归纳为三部分:“口”是言语的行为,“身”是身体造作的行为,“念头”是起心动念,是心想的行为。佛家常讲“身、语、意”,用这三个字把所有行为全部都包括了。“修”是修正,我们三业行为有错误,这念头错误,要把错误的念头修正过来;言语有过失,把错误的言语修正过来;身体造作有不如法的,要把它修正过来。“修行”两个字非常重要,绝对不是说,我每天拜多少拜佛、念多少部经,烧多少香,不是这个意思。

  修行在哪里修?在起心动念之处

  哪里是道场?一切时、一切处都是道场,绝对不是只有寺庙庵堂是道场、你家里佛堂是道场,你就完全想错了。寺院里面讲经上课那是教室,学了之后要应用在生活上,学以致用。要用在你工作上,要用在你处事待人接物上,你才真正得到佛教的好处、佛教的利益如果用不上,你学这个干什么?所学非所用,不是浪费我们的精神、浪费我们的时间?我们学它干什么!

  有许多人说佛教消极、说佛教不合现实,他搞错了。佛教是最积极的,佛教是最讲现实的,决定不做冤枉事情,得不到利益的事情佛绝对不干。所以我们学佛,马上就得到用处、就得到好处。

  第二部分讨论杀生责任问题,这属于戒律

  戒律的范围深广无际,提出这一个问题来做代表。从哪里做起?从十善业做起

  不杀生。对于一切有情众生,不但不能杀害,令众生生烦恼的事情都不能做,为什么?我们伤害了他。这个众生讨厌我、不欢喜我,我一看到赶紧回避、离开,不让他生烦恼,持不杀生的戒。

  不偷盗。决定不能有丝毫占别人便宜的念头,如果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你的盗心还在,你这条戒不清净。决定不可以对一切人事物有占有的念头,对自己很大的不利。你能占的便宜太小了,你的损失太大了,得不偿失!在这个世间吃亏上当,好!吃亏是福,肯定是福报处处忍让,忍让生智慧,不要跟人争,再大的伤害、再大的损失都不与人争,都要能够忍让。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世间的事实,“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有什么好争的?!

  第三部分是讨论教学。佛教是教育,教育里面关系就是老师跟学生

  作老师,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老师;作学生,如何做一个好学生。师资之道,老师帮助学生,学生也帮助老师。

  “教学”在人生生活过程当中最为重要。在佛法里面讲,从初发心到无上道都在学习,没有一天间断。“而教学成就与否,实在是决定在教师与学生的双方心理、态度,及教学方法”。

  佛今天在此地告诉我们,成就,第一个因素是求善知识;实在求不到,还有不得已求其次的,求古人。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是何其有幸,能够听到恩师的法音,帮助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没有学佛之前,内心很多困惑,经常想“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也不知怎么教育孩子,是像自己一样老实本分,以诚待人,但处处吃亏;还是随大流,以至于结婚五年不敢要孩子。

  2008年底看了恩师上净下空老法师的《和谐拯救危机》才豁然明白宇宙人生真谛,找到了答案。2009年生了个健康的儿子,儿子也一起学习佛法,随后一直听师父上人的经教。但没有次第,遇到什么经都听,好高骛远,感觉不得力。非常感恩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平台,良苦用心,课程安排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一步一步修学。扎根佛学基础教育,心慢慢安定下来。

  第四部分是讨论学佛与我们现实的生活有没有冲突。

  有很多人疑惑学佛与我们实际上的生活、我们的工作、生活环境有冲突,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佛在这地方为我们解答,说明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在这个世间,应该怎么生活、怎样工作、怎样处事待人接物,总的纲领原则就是这八个字:“没身不邪,善如佛教”“没身”就是到死。到死都没有一个邪念。才知道学佛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一定是有正面的帮助,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决定没有妨碍

  第五部分是阿难听佛开导之后他的心得和感想,是阿难尊者说偈。

  偈颂总共有二十八首,这二十八首是阿难的心得报告,目的在劝导我们大众应当依照佛陀教诲好好的修学,才不辜负佛陀的苦口婆心对我们后世众生的教导。

  将近一年的时间扎根佛法的基础??三个根(《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进行系统的学习。对于佛学基础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明白佛教是教育,了解怎样改变命运、怎样做一个好人

  学佛,佛教给我们什么,总结佛陀的教诲,可以说只教了三桩事情:

  第一个是教我们怎么样人与人相处。人与人能够相处得好,人灾就没有了。

  第二个人如何与自然环境和睦相处。自然环境如果相处得好,天灾就没有了。

  第三个是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要处好。

  为什么会有这些天灾人祸?根本的原因是我们不懂得跟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三个关系处好,身心和谐,天下太平。

  生活修学中落实师父上人的“四好”: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依教奉行,落实佛陀的教诲,做合格的佛弟子。

  以上就是末学在学习《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中的最深的体会。有不妥之处,恳请师父上人、诸位老师、同修大德批评指正!

  无限感恩共修平台的各位义工们辛勤的付出!至诚感恩!

  阿弥陀佛!

  学号:B01515

  2016年4月28日

 

我所理解的佛教

 

阿弥陀佛!

顶礼尊敬的净空恩师!

  各位老师,同修们:大家好!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能正确的认识佛教及教育宗旨和目标,以及修学的方法,总结如下:

  (一)       认识佛教

  1、佛教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他出生在北印度,现在的尼泊尔,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面。他生在中国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佛灭度是在周穆王五十三年。

  2、佛教正式传到中国来是后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

  3、“佛陀”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智慧、是觉悟。能够圆满究竟的明了宇宙人生,过去、未来这一切真相。

  4、佛教导我们把迷惑颠倒去掉,你本来具有的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能力就恢复了。

  5、我们供佛像,不是把佛当作神明来看待;把佛菩萨当作神明来看待,那是宗教我们供养佛的形像是两个意思:第一个是报恩的意思、纪念的意思;第二个是见贤思齐。

  6、我们自己本性里面的智慧无量无边,德能、才艺无量无边,一个名号没有办法代表。所有诸佛的名号是代表我们本性,本来具足的德能。菩萨的名号代表修德,佛的名号代表性德,全是自己一个人。

  7、佛门里面有称“和尚”、有“阿?黎”的称呼,在我们中国人习惯称“法师”。“和尚”、“阿?黎”都是印度的梵语。

  “和尚”的意思是“亲教师”,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亲自教导我们的老师,如校长,我们就称他“和尚”。

  “?黎”的意思是教授,就是他的言行可以做我的模范、做我的典型,

  8、佛法的宗旨是破迷开悟。

  9、佛法所求的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正觉”是清净心。

  10、“正觉”称“阿罗汉”,相当于大学;“正等正觉”称菩萨,相当于硕士学位;“无上正等正觉”,就称作“佛陀”相当于博士学位。

  11、学佛就是要依照佛的教诲,把妄想、分别、执着去掉,恢复清净心。

  12、佛法是师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人生要有好老师。我们跟佛是师生关系,佛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是学生。宗教里面没有这个称呼,宗教里面有主仆的关系、父子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

  13、佛法要想学好,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14、佛法是求智慧,净土里面讲求“一心不乱”,我们学佛求的是清净心、平等心、觉。

  15、选择法门根据我们的根基、程度及生活环境,适合我们的。净土宗可以念佛带业往生,容易成就。

  16、佛教不是宗教。

  17、佛教是教育,是佛陀的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对于九法界众生确确实实是至善圆满的教育。佛教所有的经典里面讲的是诸法实相。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讲我们自己跟我们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佛的名号、塑像,都是代表我们的性德。菩萨名号以及他的造像,都是代表修德。修学的目的是在自己的生活中能用得上,佛教是至善圆满的教育。

  18、学佛从哪里入门,我们修学的次第,第一个是从地藏菩萨下手。地藏菩萨他所代表的这个“地”是心地,“藏”是宝藏。《地藏经》是佛门的孝经学佛第一个目标是恢复真心,是把我们心地的宝藏开发出来。佛法不是向外求,是向自性当中去求,佛法是心法。是启发自性的教育,恢复本能的教育。

  19、佛的经典,从表面上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讲“事”的,如《地藏经》、《阿弥陀经》;另外一种讲“理”的,如《金刚经》、《心经》。讲“事”的地方,你要懂得“理”;讲“理”的地方,你要晓得这个理如何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20、《地藏经》里开端,“大光明云”表示全经教义的一种方法。光明是智慧,“大光明”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智慧。在我们自己心性之中本来就有这个智慧,只是我们迷了。佛用“云”来作比喻代表这一桩事情,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非有非无,这才是事实真相。佛菩萨对于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慈悲”就是关怀、爱护。便于教学, 把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归纳为十大类:“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 “大般若光明云”。“般若”讲的是根本智,“智慧”讲的是后得智。智慧的本体我们叫它作般若,智慧的作用我们叫它作智慧。般若是树根,智慧的作用,就是枝叶花果。“大三昧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真正的快乐、自在、幸福、美满;不正常的享受,里面有苦、有乐、有忧、有喜。由此可知,佛法里教我们在生活当中得到正常的享受。

  “大吉祥光明云”,所谓吉祥,就是所做的一切事合情合理合法,这叫作吉祥。一丝毫没有违背,不违背情理法,面面俱到,面面圆满。这是心地里本来具足的。

  “大福德光明云” 我们中国人常讲“五福”有财富、富贵、地位、“寿考”,“寿”是长寿,“考”是好死。一个人死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纵然不学佛,他不堕三恶道,这是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人要能走得好,要积德、要行善,这是真实的果报。念佛往生西方净土,见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求生净土,你得的是无量寿。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身体只是一件衣服而已不要了,神识跟阿弥陀佛走了,叫往生,往生是活着去的,往生是不死!

  所以我们能遇到佛法就是非常幸运,机会难缝,遇到了要珍惜,要认真努力,决定不能错过。“大功德光明云”,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功”是功夫,“德”是成就。戒是功,定是德。修定有功,开智慧了,智慧是德。如果持戒不能得定,那个戒不算功;戒没有功,戒算福,那就是福德了。功德里面一定有福,福德里未必有功,功德一定是讲求清净心、平等心,这是功德。功德是向内求的,不是向外的。一般人观念当中的布施、供养是福德,不是功德。诸佛菩萨他的整个生活,就是为一切众生做一个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这就是布施。他做出一个好样子来给你看,教你跟他学习,这个布施的范围多广多大,这是功德。“大归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归”是回头。先依靠诸佛菩萨,然后依靠自性。诸佛菩萨是过来人,认识路,先跟他、依他。到自己真正理解、体会、得到受用了,你自自然然赞叹,赞叹就是宣扬,把大乘佛法的好处、功德、利益广泛的介绍给一切大众,这叫“大赞叹光明云”。

  21、佛教给我们生活的态度的大原则、总原则叫“无住生心”。“无住”表示我们心要清净,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生心”生成佛的心,帮助一切众生。佛法教我们断除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恢复自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22、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是佛当中的究竟、大圆满,最殊胜的。

  23、释迦牟尼佛这一生所讲的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佛讲《华严经》。是佛在定中讲的,是在菩提树下打坐入定,定中说的。讲了二七是十四天。参加这个法会的不是普通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第二个阶段,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讲《阿含》,讲了十二年。是小乘经,从基本的东西讲起,就像现在办学校,先办小学。但是他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能够明了《华严》的境界,究竟圆满的境界,真实美妙的人生。

  第三个阶段,讲《方等》,就好比是中学。

  第四个阶段,《般若》,好比是大学,讲了二十二年。《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这就明了“般若”是佛法的中心。“般若”是智慧,“般若无知,无所不知”。

  第五个阶段,是讲《法华》是八年。

  24、中国古时候的小学,儿童七岁上学。上学就跟老师,不跟父母了。大概就是初一、十五放假,过年放假,可以回家去看看父母。平时学生要跟老师。是教生活教育。教学生洒扫应对,教他怎样奉侍父母,怎么样跟兄弟姊妹相处。从小就培养他懂孝悌。在学术上面,就是教他无知,只教他读诵,不讲解意思。教你背,背熟了,还要背一百遍、背二百遍。这样你一生都不会忘记。小孩没事叫他做,他也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是麻烦、是病,智慧没有了。所以老师用这种方法,叫你背书,背书就不打妄想了。用这个方法把他的妄想、分别、执着打掉,让他心得到清净,这个方法就是修根本智,般若无知。从七岁大概到十二岁,所有要读的书,他统统都背过。他没有妄想。十三岁就可以读太学了,太学就好像我们现在的大学。到那个学校念书,就是求智慧,求后得智,是无所不知太学里面的老师讲解,你从前所念过的那些书,同学们在一起互相研究讨论。所以古人读书快乐!到太学念书的时候,不要拿书本。读太学不要书本,学生从小个个都背过的,讲起哪一部书,第几页、第几行、第几个字,每一个人都知道、都清楚,不需要查参考数据。古时候的教育有它的特色。中国的书籍没有标点符号,每一页十行,每一行二十个字,它是标准的。太学里面老师教书,不一定是在教室里,多半是游山玩水。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它那个旅游不一定是玩,里面有观光考察。讲到哪些地方,实地带你去看,真的是长学问、长智慧!成就你的无所不知。在太学里面读了几年,可以参加国家的考试,国家主办的考试,考取了称为进士。省教育厅主持的考试,考取的时候称为举人。佛法教育也是如此。无论在家出家学佛,五年学戒。

  25、我们学佛,经典我们要细细去读。首先要理解它,充分的了解,然后我们要在生活上做到

  26、在中国是以四大菩萨作为代表。九华山的地藏菩萨、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五台山的文殊菩萨、峨嵋山的普贤菩萨。

  27、“孝”字,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上一代跟底下这一代结合成一体,这叫“孝”。佛告诉我们,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一体。我们不但要孝顺父母,还要把你孝顺父母的心扩大,孝顺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皆是过去的父母。这个“孝亲”是觉悟的起点。“养父母的身体”、“养父母的心”、“养父母之志”达到究竟,你要能真正成了佛,“孝”字才做圆满。

  学佛从《地藏菩萨本愿经》开始,把孝亲这一个心推广,大乘戒经里面讲孝敬一切众生,这就变成了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地藏菩萨的孝道往上提升一级,就是观世音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代表的是智慧。代表理性,他是智慧的、是理论的,而不是感情的。最后达到究竟圆满,就是孝、慈、理智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在我们工作上,应用在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上,那叫作普贤菩萨“普”是普遍,平等普遍。普贤菩萨圆满了,那就是成佛了。

  佛的经典是教导我们怎样过日子,怎样过一个美满的生活、幸福的生活、与宇宙人生真相完全相应的生活,这个生活才美满!也就是说过诸佛菩萨的生活,这就是大圆满的生活

  28、我们净土宗的修学、目标是求生净土,去见阿弥陀佛。净土有“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

  “三经”里面以《无量寿经》为第一,《无量寿经》是净宗的概要,净宗概论,把西方极乐世界详详细细的介绍给我们。

  而观无量寿佛经》是《无量寿经》的补充教材,对于西方净土的理论,《观经》里面有补充的说明,非常的重要“十六观”是讲往生的方法,方法讲得很详细。你看《无量寿经》上只讲“三辈往生”,《观经》里面讲九品,就讲得详细了。因果的道理,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这一些道理做了一个详细的补充说明。

  佛说阿弥陀经》是小本。小本经的内容,劝我们要相信、要发愿、要求生净土。小本经里,释迦牟尼佛对我们四次的劝导,真叫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次的劝我们。这个机会不能错过,错过了太可惜了!我们净宗的修学,就是依据这三部经。

  “一论”就叫《往生论》,是天亲菩萨作。极乐世界是普贤大士的法界,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是普贤菩萨。《华严》是根本法轮,《华严》是佛法概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二百四十四个字是我们净土宗的心经!不但是净土宗的心经,可以说它的价值超过《般若心经》。它可以代表一大藏教的心经,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全部经典的精华。

  29、修净土在日常生活当中要遵循的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就是从“净土五经”里面提出来的,第一个是“三福”。“三福”是出在《观无量寿佛经》,修行的基础,根本的根本。“三福”里,第一福是讲人天的福报,你要想作佛、作菩萨,先要把人做好。做人的基本条件,佛告诉我们四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要把这个四条做到,要真干才行!

  30、入佛门的条件,先要受持三归,然后要持戒、守规矩、不犯威仪。

  三宝是“佛、法、僧”。“归”是回头,回头是岸!“依”是依靠,我们对于宇宙人生,我们想错了、看错了、讲错了、做错了,从一切错误回过头来,依靠三宝,改正我们一切的错误,那叫依靠。自性觉就是佛宝,自性正就是法宝,自性净就是僧宝。所以“佛法僧”三宝是“觉、正、净”。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要依理智,不要用感情,这就是“皈依佛”

  “皈依”,法是正知正见,也就是我们把错误的想法、看法改正过来,一定要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看法,这个叫“皈依法”。

  “僧”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我们自己要时时刻刻保持清净心,心理不要被污染了,精神不要被污染了,思想不要被污染了,见解不要被污染了,始终保持一个清净心,这叫“皈依僧”。

  说皈依某个法师,是错误的。正确的是我们皈依的是三宝,某个法师作证而已。佛像、经书、出家人是形式的三宝。它有实质,实质的三宝是在你自己心里面。我们今天皈依、受戒都是形式。

  灌”是比喻慈悲加持的意思。“顶”是最殊胜的佛法,顶法,没有比这个再高的了。把最顶的佛法传授给你、教导给你,这叫作“灌顶”

  《无量寿经》在一切经里面第一,真正是顶法!把《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传授给你,这是大灌顶。你把这个经文念一遍,十方一切诸佛给你灌顶一次。你念两遍,一天给你灌两次。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给你灌顶,你都不晓得,还要找一个迷惑颠倒的人来替你点几滴水,就叫灌顶,你说你可怜不可怜!

  所以一定要懂得修学的方法,一定要在基础上扎根,这个基础是“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根本。从这里修起。如果你觉得这个我做不到,那就是没善根、没福德。佛法这一生当中,你就没有希望了。你在佛门里,无论修学什么,只得一点佛学的常识皮毛,佛法真正的利益受用,你决定得不到,你没有去真做!一定要认真去做,要把它做到才行。

  从“三福”下手,处事待人要依“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我们学了马上就有用处,就管用!不但自己的生活能够过得很幸福、很美满,能够让这个社会、这个地区、这个国家达到和平、安定、繁荣、兴旺。

  佛法是生活,佛法不是清谈、不是玄学,不是一种学了以后没有用的东西。佛法不但为我们现前带来幸福,而且佛法更能够使我们得到永恒的幸福。世间教育讲一世的;佛法教育讲三世的;它讲过去、讲未来,所以这个是三世的教育,最圆满的教育。最后我们归心净土。归心净土是一切诸佛劝导我们的。净宗是成佛的快捷方式,“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在一生当中能够遇到,很难得了,逢到了,就要把它抓住,决定不能放过,认真的学习,认真的修行。

  31、入了门之后,再提升大乘基础。大乘有四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皈依之后境界再往上提升一层,要叫你“发菩提心”。“菩提”是印度的梵语音译过来的,意思是觉悟,决定不能迷惑。所以修学大乘,菩提心是根本。

  32、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第十八愿、十九愿。十八愿讲的是“十念必生”;十九愿讲的“发菩提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是觉悟。要怎样才算觉悟?这里面有几个重要的原则,第一个要知道这个世间苦;第二个觉悟,要利益众生,要能够舍己为人。

  “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读诵大乘”,大乘只念《大乘无量寿经》,一门深入。

  “劝进行者”把自己所得的这个利益、好处,要转告给别人,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认识佛法、了解佛法、修学佛法、成就佛法。

  33、净宗修行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

  34、佛要普度众生,要跟众生相处,要修“六和”。六条戒条:

  1)   “见和同解”。我们只要把自己所有的想法、看法统统都放下,就都平等了!“般若无知”,当它起作用的时候,就是“无所不知”。

  2)   “戒和同修”。戒,有广义、有狭义,狭义的就是佛陀对我们的教诫,一切经中所讲的教训,我们要明了、要遵守,这是狭义的讲法;广义的讲法,就是守法。戒就是法律,就是规矩、制度,我们都要遵守。持戒的真正意思是守法。

  3)   身和同住。

  4)   口和无诤。

  5)   意和同悦。

  6)   利和同均。僧团里面讲求利要同均,“同均”不是说大家都一律平等,出家人可以说生活一律平等。在一个寺院里面,从住持到里面的清众,物质生活待遇决定是平等的,没有特权阶级。

  35、“三学”,没有学佛之前,先要修福报。没有福,不能学佛!然后教你处事待人接物的这一些原则,你要遵守,这样才能够学佛。佛经传到中国来,最早是在后汉的时代,译经的工作到唐宋的时候,大概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于是在宋朝就有人想起要把佛的经典重新分类,把它整理,这就是编成了《大藏经》。依照“经、律、论”把它分为这三大类,经藏主要讲的是禅定,讲定学;律藏是讲戒学,论藏是讲慧,这就是“戒定慧”三学。佛讲的所有经,内容讲的是讲戒、讲定、讲慧。学佛求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智慧现前了,对于宇宙人生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是所谓“全知全能”。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把这个统统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正的标准是戒、定。“戒”是形式的标准,“定”是心理的标准,真的标准;“定”是清净心,“因戒得定,因定开慧”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在三学里属于慧学。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正觉”,称之为阿罗汉如学士。“正等正觉”为菩萨如硕士,佛是“无上正等正觉”如博士。

  36、佛法的总纲领是修清净心。

  37、“六度”是讲修因,得什么果报。

  第一布施,有财布施。我们体力也是布施。你是一个家庭主妇,你每天在家里面做家务事情,让你家人过得很舒适,你在行布施。不是学佛的人,觉得每天做同样的事情,洗衣烧饭累死了,天天觉得这个工作无聊,厌倦不堪!如果是学佛的人,每天是在行菩萨道,每天在修“六波罗蜜”,快乐无穷!同样干这些事情,念头转过来就不一样了。你是在修布施波罗蜜,你是在供养你一家人;不但供养你一家人,你这一家做得整整齐齐,让你的邻居、亲戚、朋友看,你是个模范家庭,影响他们,教化他们。可见得你做这一桩事情,不是利益一个众生,是利益一切众生。一个人是一切人的榜样,我这个家是世界上所有一切家庭的榜样。你做生意,你的店是所有一切开店的人的榜样,你的公司是所有天下公司的榜样,这叫行菩萨道,普度众生!你就晓得六波罗蜜它的境界是多么广,展开来尽虚空遍法界,不止这一个地球,地球太小了!你有这么大的心量、有这样大的眼光,这是大乘菩萨。佛把这个意思归纳起来,所有一切布施,分三大类。第一个是财布施,财里面包括内财、外财,外财是身外之物,内财是身体。我们每天身体做的这些劳作,做的这些工作是内财布施,利益别人,不是为自己,它所得的果报,财布施得财富。聪明智慧是法布施的果报。法布施是肯教别人,不吝啬,不吝法。无畏布施的果报得健康长寿。众生有恐惧、有不安,你能够安慰他,你能够保护他,使他身心有安全感,这一类的协助叫做无畏布施。善与恶里有真、有假、有半、有满、有是、有非。

  第二个是持戒。

  第三是忍辱。

   第四是精进。“进”是进步,“精”是精纯,佛法是万古常新,它天天求进步,永远在时代的前端,永远带着时代走。永远是我们生活指导的原理原则。永恒不变的真理。

  第五个是禅定。“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这个禅定是自己,就是我们现在讲自己胸有主宰,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这个叫定,叫禅定。

  第六个是般若(智慧)。辨才无碍,圆通万事,度化众生自然方便,也可避免堕落魔障之中。

  38、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达到究竟圆满了,心量广大。

  39、佛法修学的层次、程序,这是佛在经上常说的“信、解、行、证”。

  40、修学要有一个好老师,好老师要有“师承”。

  41、佛法教学的艺术。老师的确高明,有智慧、有手段,他指出你一条破迷开悟的道路。一定要合作,老师怎么教,你就怎么学,这样才能成功,这个是教学的艺术。用音乐、用美术、用雕塑。

  寺院就是从前的学校,佛教的学校。“寺”是政府办公的机构、名称,直接归皇帝管的。皇帝下面有九个寺;寺的长官叫“卿”,九卿

  寺的大殿就是礼堂,供的是一尊佛两尊菩萨。佛代表我们真心本性,两位菩萨代表我们自性里面的德能,分为两大类,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慈悲。我们一般供释迦牟尼佛,两边是文殊、普贤。文殊代表智慧,普贤代表实践(行门)。一个是“解”,一个是“行”,知行合一,表这个意思。

  “西方三圣”当中,阿弥陀佛代表自性的本体,观音代表慈悲,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这两位菩萨就代表具足了,不要第三者。它是表法的意思,不是神明;他是教学,让你看到佛像,就知道它教给你什么东西。

  “释迦牟尼”这个名称就是佛教教学,现阶段的教学方针。因为我们世间人缺乏慈悲心,自私自利,所以佛教教学的方针是仁慈。“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就是清净心的意思

  我们进入寺院,山门第一个建筑是天王殿,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叫护法神,护谁?护自己。如何保护自己?他教我们这个。

  第一位是东方持国天王,他代表负责尽职他手上拿着琵琶,琵琶代表一切都要适中。弦不能太紧,紧了就断了,松了就不响了,要调得适中,就是你处事待人接物要讲求中道,不能过之,也不能不及。

  第二位是南方天王,代表进步,日新又新,不断在求进步。手上拿的是剑,宝剑、智慧之剑,剑是代表智慧

  第三位是广目天王,教我们多看手上拿的一条龙,或者一条蛇,代表变化多端,手里拿着一个珠子,掌握变化里的不变,把原理原则抓住,你才能控制这个龙蛇

  第四位是多闻天王,教我们多听拿的是伞盖。伞盖是防止污染,在复杂的社会里,保护你身心清净,不要被污染

  弥勒菩萨满面笑容,肚皮很大,代表欢喜心,见到任何一个人,要笑脸常开,肚皮大能包容。

  42、佛法总结:佛法是佛陀对于一切众生最殊胜、最究竟、最圆满的教育。佛法教学的目的是开启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

  43、佛法教学的目的:你迷了自性,自性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佛法的教学,教我们觉悟,教我们破迷开悟,我们自性里面无量无边的德能自然就现前。

  44、修学理论的依据: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45、今天的科学家、哲学家佛法讲叫“世智辩聪”世间的聪明智慧,这个聪明智慧的发源是从意识心里来的。意识的特质是分别、是研究,我们用思考、用思惟去研究,是这样得来的。再加上许许多多进步的科学仪器来观察,用这样的方法。这个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思考是分别、是意识,意识能够解释的是有范围的。佛告诉我们要用什么方法?要用清净心,要用禅定的功夫, 才能够照见宇宙人生事实真相。

  46、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这叫“修行”。修行”的原理是“戒定慧”,“戒”是守法、守规矩;“定”是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生智慧,是真的智慧,不是世间的聪明。世间聪明人,他的烦恼没有断,是非人我、贪嗔痴慢没断。修行纲领上是“觉、正、净”。

  47、学佛最初入门,接受三皈。三皈是自己发心的,“我要学佛,我要接受佛陀的教育”。 

  48、“三归五戒”的仪式。不重在形式,重在实质,实质是我们真的发心了,不是有口无心。

  三皈依:

  阿?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感恩净空老法师!

  感恩学佛网站的各位老师、各位同修!

  愿净空师父:法体安康,叶落归根;长久住世,度有情众

  惭愧弟子a02411

       2016-04-29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已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