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五十三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6-05-09 09:01:10
关键字:如如,有为,五眼,邪命,无住生心,照真达俗,报得,伊斯兰教,苦集灭道,五法,唯识,理入,行入
【 点击数:2046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口业”,四恶业就是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不但不做这四恶业,而且我们用口来行善、来传播正法,这就是“正语”。

  “四、正业者,以无漏智除身三种一切邪业。”到了“正”字就不是有漏。

  “漏”是什么?“漏”就是见惑、思惑,你在见惑、思惑之中就是有漏,离开了见惑、思惑就是“无漏”。

   “思惑”就是贪、瞋、痴、慢。

  “见惑”有十种: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贪、瞋、痴、慢、疑,这都是称为“惑”,也就是称为“漏”,你“无漏”的智慧就离开这些。

  “五、正命,以无漏智通除三业中(三业都有)五种邪命故”。你维持你的身命,有五种是邪命。这五种邪命:

  第一种就是给人家现出种种的奇特之相来求利养。所以现在有人他说我要去得神通,得了神通我现神通来弘法,这都是不对的。你要在人间现奇特之相以求利养,这就是邪命。

  第二,自说功德求利养,我自己说我有什么功德、什么功能

  第三就是学占卜像国外的林明、卢胜彦他们,就是会算卦、看风水,无所不能,他们都发财了,其实这都是违反佛法的。也就是他们那个地方水平还是低,如果群众水平高一点,上当的人也就少一点,大家不明白。现在香港已经将这些事,对卢胜彦已经是连续几期都在批判。说人吉凶,你这个好、这个不好,给人算命看相。医卜星相,这个比丘是戒的。

  第四,高声现自己的威势,故现威势,来要求人家进供,来求利养

  这是引证的批注,《大经解》里没有,这是我补充一下,书里没有写这五种邪命,书里只有一个总的五种邪命。五种邪命是什么,现在补充一下。

  第五种就说所得的利。在台湾就说我在美国多少人供养我什么什么,到了美国说我在台湾多少人供养我什么什么,就号召大家来供养。这都是属于邪命,行八圣道就没有这些。

  “六、正精进者,以无漏智应勤行精进,趋涅槃道故”。

  “七、正念者,以无漏智于应念正道法及助道法,心不动失”。

  第八是“正定者,以无漏智相应,正住于理。”“理”是本体,正住在本体,“决定不移故”。

  “正”是什么?就是以不偏不邪,就叫做“正”。能至涅槃叫做“道”。“八正道”就这个意思,因为不偏不邪所以叫做“正”,能够达到涅槃所以称为“道”《华严》说八正道都是菩萨道(小乘也修这个法),它说像正见就离开一切邪见,正思惟就舍一切分别心,随顺一切智,乃至到正定就是善入菩萨不思议解脱门。说这很深玄,不限于小乘。所以这个是小乘的法,可是跟大乘是相通的。《弥陀疏钞》后来就说“道品是一”,但是你观的智慧有大有小,因此这个也就不定。

   “修行五眼。”七觉圣道,修行五眼。

  “照真达俗。”“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照真”,能够见到真空,所以是“照真”。因为能够“照真”,所以自觉就能够圆满,能达到究竟。不但“照真”,而且“达俗”。无量寿经》的好处就是“照真达俗”这四个字。“达俗”就能够知道有为的世间里头种种的情况、种种的根机、种种的病、种种的药,来随机设教,来度生无量。

  所以“修行五眼,照真达俗”,肉眼能够达俗,天眼也能达俗。净土法门正是如此,就是因为你是“照真”,所以是“如实”,这都是真实的,真实之际,真实之慧;你“达俗”,所以才能普度,普惠真实之利。所以修行五眼”就“照真达俗”,而“照真达俗”正是净土宗最主要的内容

  “肉眼。”我们很明白,就是咱们人长的眼叫“肉眼”。“简择”,看见东西都清楚,什么是什么、什么是什么。这是“肉眼简择”。

  天眼。”是天道所得的眼。天眼能看到“自地”(就是他的天界)与“下地”。人属于他的下地,他都能见得到,种种的人和东西,是近是远、是粗是细,种种色相(不一定是颜色,就是形相,这个色就是形相),都能够明了、都能够照,俗话说眼睛都能看得见。这是《大智度论》说“天眼”的定义。

  《净影疏》里头说,“一切禅定,名为天住”。所以叫一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禅天,你进入到某禅你就达到某天的境界。“一切禅定,名为天住”,天,当然有天眼,依这个禅定你得到的眼就叫做天眼,能够看见众生从哪生哪死,从这个世界到那个世界,从人变成狗,又变成老鼠,这些都知道。所以“天眼”两个含义,这两个含义都包括在内的。当然一个只说了一种,但两个才是具足。但是这两种都是指的修得的,你是达到了什么。真正生到色界天的不一定等到修,你一生到天,大家最近说有七公主,什么什么天上的公主,她生下来就是天女、就是公主,她何曾要修?!她一生下来就有天眼,这属于“报得”所以很多事情,有的是“修得”,有的是“报得”。

  也有很多人一生不修,一生下来之后就带一些神通,这也都有。有的人不但能看见,眼睛可以放光,他看书,过去没有电灯,他眼睛就放光看书,夜里可以看书。有的小时有,大了就没有,种种的,这都属于“报得”。有的有神通,能知道很多事情,所以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有的是“修得”,你坐禅就得了这些,有的是你自然就“报得”,前世带来的。所以天眼就通达。

  为什么说“天眼通达”?肉眼就是看见近看不到远,看见前就看不见,后看见外,外头看得见,里头心什么样、肺什么样,根本不知道;白天能看,夜里没有光就不能见;天上能看,地底下什么样看不见。所以要求天眼。天眼是远近、前后、上下、内外都能看,没有障碍,这是天眼的好处,所以叫做“通达。但是在咱们这个秽土得的天眼通,他眼睛所看超不过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阿罗汉也是如此,超不过三千大千世界。现在我们这有人说能看,从这看见湖南什么就了不起,这都太小了;能看三千大千世界。

  极乐世界的天眼,那就恒沙世界他都知道,恒沙世界众生生此死彼、死此生彼都知道,他这死到哪生都清清楚楚,都能看得见。这是第二种类。

  第三,“法眼。”“法眼”,现在我们说“法眼清净”。《三藏法数》里说,“法眼者,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一切诸法”。八万四千种法,应该一切法我都要知道,而且我还都要能行,知道怎么做,又要知道去修哪一种法,能够证哪种道。“亦知一切众生种种方便门”,他怎么才能够学会这个法、能够修这个法,用什么方便让他能够修还能够证,这样的眼叫做“法眼”。必须得清净,你没有一些染污、没有一些垢染、爱着,你才能遍知这一切一切。所以,“菩萨于一切法能知能行,能知种种所行之法与所证之道”,还知道有种种方便的办法来普度众生,这叫做“清净法眼”。第三种眼睛就是“法眼清净”。

  第四,“慧眼见真”《净影》说,“能见真空”,所以叫做“见真”。《大智度论》说,“慧眼能见破相空理及见真空”。破相空理,把相破了,显出“空”来,这个“空理”他能“见”。所以这个“见”就不一定是用眼睛看见那个“见”,这个“见”就是以心眼见也是见。及见真空,不是一个有形相的事情,实际是了了见。了了见,无所见;无所见,了了见。所以见空是这样子。你是真正清清楚楚的看见了,可是没见到什么;你没见到什么,你真的清清楚楚的看见了,这个“见”字要这么体会。

  底下就说,为了实相,你就要求慧眼,你得了慧眼(慧眼是平等法),你不看见众生有生有灭、有一有异,你就离开一切执着,你就不受一切法,这一切都无所谓分别,你也就无所谓简择,你也就不受一切法。

  底下一句很重要:“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所以佛法之殊胜,有的时候它随时都能流露出来。什么叫慧眼?前头都好懂,能见真空,不见一切众生,不受一切法,而且这个智慧本身自内就灭。

  再把《思益经》关于“慧眼”的整句把它念了,问:“慧眼为见何法?”“慧眼”是要见什么?“答言:若有所见,不名慧眼”。你见到一个什么东西,不叫做“慧眼”。“慧眼,不见有为法,不见无为法。所以者何”。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是这样?“有为法皆虚妄分别”,为什么不见有为法?因为有为法都是虚妄分别,我不见虚妄,我离了虚妄。“无虚妄分别,是名慧眼”,无虚妄分别,才名慧眼。“无为法空无所有”,“无为”就无所有,就空,这过于眼道的事情,不是眼睛所能及的,所以慧眼也不见无为法。

  这两段关于“慧眼”的解释很殊胜。

  “智慧自内灭。”这个跟当年,所以黄檗《传心法要》是一部好书,那是一部成佛的书,大家都应当注意,到了最后他就说,“无分别智”如金刚王宝剑。人就问他,“争奈有智剑在何?”你说“无分别智如金刚王宝剑”,你不是还有个金刚王宝剑吗?

  这一问问得很厉害,问黄檗,“争奈有金刚王宝剑在”?你还有个剑。

  黄檗答:“剑自害剑”、“智自害智”这个剑自己断自己,这个智慧自己消灭自己,就用这的这个,“智慧自内灭”。所以说来说去往往就跟这些道理违背,这就不叫佛法,你这跟佛法唱对台戏,你要知道“佛经语深”这些道理所以这些要很深的体会。

  所以“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你抓住一句话,这句话对头了,我就要依此去做,和你对了头这一句话就是万劫拴驴的橛子。所以是不见一法当情,也是一法不立。

  “念佛”你这不就有一法了吗?念佛它妙就妙在这,“念即无念”,你真诚恳了之后,这个“念”本身就“无念”。所以一上来还是有心在那念,慢慢慢慢的你就会自然而然的,有的时候就会出现暗合道妙的情况。常常暗合道妙,决定往生。再有,你再高明一点,你常暗合道妙,你也就可能有明合道妙。明合道妙你就是带角虎,你就是“现在为人师,当来作佛祖”

  所以像这个地方,说“智慧自内灭”;“剑自害剑”、“智自害智”,一般人怎么下手?连理解都不容易理解。但是叫你念佛你会,所以阿弥陀佛大恩大德就在这。而实际是什么?实际就都是一个道理,而阿弥陀佛这个法就是一个特殊的方便,极深的、极玄奥的道理,使愚夫愚妇他能够奉行,也能够暗合。你叫他走路,他还不容易,教了一个法,他去修,这有什么不容易?!但是妙在还叫你能暗合。

  无住生心”要到地上的菩萨才能做得到,地前的三贤只能“无住”就不能“生心”,“生心”他就不能“无住”,你凡夫怎么“无住生心”?!“无住生心”是极妙

  过去六祖就是听两次就超过神秀,第一次超过神秀,第二次就是天人师得衣钵。好是好,你怎么办?可是念佛的人,你万缘放下就是“无所住”,一念单提就是“生其心”。你真的要做到万缘放下,一念单提,你不就是“无住生心”、你就暗合道妙了所以这个巧入,“潜通佛智”,潜水艇的“潜”。“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无生”。

  一般的修持是明合道妙,证入无生,难!这个是方便,能够普度一切。这个智慧自内灭,跟这个不见有为法、不见无为法,这是慧眼。而若有所见就不叫慧眼。所以说有很多人还抬杠、还吵,你说我不对,我说你不对,这恐怕都不是慧眼,还是吵架眼。这么来看,这个就很精,智能自内灭。而智慧自内灭,也正是《心经》的“无智亦无得”。他自内就灭了,还有什么叫做智?所以讲“转八识成四智”是法相,到深的“般若无智”也没有得,这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底下是“佛眼”。佛眼具足”,就是一切眼的功能,佛眼都有,这称为“具足。憬兴说,“一切种智为体”,佛有一切种智,“无法不照”,所以说“具足”,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就是《法华文句》说,“佛眼圆通,本胜兼劣”。就刚才我说的这个意思,它这个“本胜”,佛眼本来就“胜”,前四种眼当然比佛眼就差点,也就是劣了;劣,它也兼备,这五个它都有,所以叫做“佛眼”。四眼都入了佛眼,这都叫做“佛眼”。所以圆人就是法法都圆,小、始、终、顿全成了圆法,就无法不圆。到了佛,这一切都成了佛眼。这就是说佛眼是本,本来是殊胜的,是无上殊胜,所以叫做“本胜”。但是也“兼劣”,“劣”就指其余四眼。

  “本胜”指什么?就是能够见佛性。所以谁也没有说过这个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印度那么些大德,遍参,没有人说过这个话;一切宗教界也没有说过。

  前两天来了两个回教的阿訇,他们到阿拉伯去参圣。我以为他是回教,想了解一下佛教情况。不是。他马上就提问题,他是来请教,他们看了很多佛经、问了很多问题,我给他们讲。后来那个老的他还问我,什么叫“妙有真空”?他们一边听一边称赞,他们是从内心的点头说佛法好,就是好。所以就是说教化。所以佛法不可思议,本胜兼劣。这就是“佛眼”的作用,能够“照真达俗”。

  也有人说:佛不是肉身,怎么会有肉眼?这是《大智度论》说的,说慧眼、法眼、佛眼当然是殊胜,但是不是见众生的法,欲见众生是要用肉眼。要化度众生,就现出有相的佛,所以也兼肉眼这是说“五眼”。

  底下就是“佛眼具足,觉了法性”。就是刚才说的有佛性,只有佛提,别的宗教提不出来。所以一切宗教、一切众生,他也有佛性。他虽然信了回教,他也要来请问佛法

  这一段是从“究竟密藏”开始,到最后这一句是“觉了法性”。憬兴的话,“能与佛一切种智相应,觉了中道第一义”,空、假、中这个中道,即空、即假,第一义谛是“胜义谛”,所以这个叫做“觉了法性”。

  底下我们还要讲,现在我们简单说一说。

  底下设了一问,别的经里头这个“慧眼”跟“法眼”的次序。像《金刚经》的就跟我们这个不一样,它“慧眼”跟我们倒一倒,我们是“慧眼”第四,“法眼”是第三,《金刚经》还有一、二种别的经,倒过来。跟我们一样的也有,所以有两种类型。为什么有两种类型?

  一种解释就是说,“法眼”跟“天眼”跟“肉眼”所见的都是俗谛。“法眼”见众生,他应该修什么法,还是没有离开众生,没有离开众生的心念,什么都跟他相合,都是些世谛、俗谛。“慧眼”它见真,见了佛性,见了真空。“真”就比“俗”好,所以应当“慧眼”在后头,就是说我们这个排列的解释。

  另外一种排列,就是你先需要“了达真空”,你才能度众生。所以有的经,像《金刚经》就把“慧眼”搁在前头,就是因为这个次序,你要先见了真空,你才能够度生,因此“慧眼”在前,“法眼在”后

  还有证明,“如《华严演义钞》曰:为道养身,先修肉眼”。要利益众生,要先修“肉眼”。“肉眼”只看得很粗,不能见细;“次修‘天眼’”。

  “天眼”只看见种种的形色,不能见真境,所以修“慧眼”

  “慧眼”是见理,不能见事,所以就修“法眼”。

  “法眼”还没有圆满,“故修佛眼”。它这个“慧眼”在前,跟前说一致的,就是先要“见真”,然后才能度生。是这个解释。因为它是认为“达真”方能“导俗”,这就是另外的经典的次序。本经就以为“真谛”超胜于“俗谛”,所以“慧眼”搁为第四。其实这个地方,没有什么可以要决定必须哪一个好,用不着。

  本经这一段,从“诸佛密藏,究竟明了”,到最后“觉了法性”,这一段的意思很深刻。我们必须要明了佛的密藏,就好像我们“探水得源”,研究一个问题,你找到它的源流,找到它的根本。“寻枝得本”,树枝、枝叶,树的本在哪里,你得到了根本就不愁枝末,枝末就必然会得到的。“古云:得其一,万事毕”,得其本就不愁末。

  所以,“若能了了常知佛之本体。”明白佛的密藏,自然就会调伏诸根,因为你手里有金刚王宝剑(刚才说的黄檗的话,你手里有金刚王宝剑),来者俱斩,不管什么来了,佛来斩佛,魔来斩魔,自己也不存,剑也不是剑。所以就善于调伏,善于调伏身心就和顺,就深入正慧。

  “身心俱调,正慧明了,故烦恼余习不断而断”。这是“志愿无上,随顺如来,依佛之教,行佛所行”。对于“七觉圣道”就成为自己的履践,佛的“五眼”也就成为自己所修习的内容。

  “照真达俗。”我们都要“照真达俗”,要明白真,还要了达俗,自觉觉他。

  “从容中道。精进不已。”就可以明了本具的佛眼,彻底知道佛性,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就“觉了法性”。这个就是说,从开始是“诸佛密藏,究竟明了”,最后是“佛眼具足,觉了法性”。所以也就是从佛之密藏开始,到觉了法性又回来了。所以一切妙德,无不从佛的大智慧海流出,也没有不流回这个海的。这一段的修持也说明这一点,从明了“诸佛密藏”出发,到最后还是“觉了法性”。

  底下就“辩才总持”。“辩才”就是说法之才,所谓“智慧辩才”。说法是很难,所以我们去说就很容易有所偏离。从“辩才总持”到“远离颠倒”这一大段,是说极乐世界菩萨慧辩的功德。“辩才总持”,这个是《宋译》,在《魏译》里头称为“具诸辩才”。

  所以这个“辩才总持”可以作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就是总持、就是具诸,都有,总持、辩才都有,所以“辩才总持”就是《魏译》“具诸”的意思。再有一个意思就是,“总持”是“总持陀罗尼”,总持一切,就是说这些菩萨都得了辩才的陀罗尼,得了陀罗尼他就是永远不会退失。

  “自在无碍。”他这个辩才,他是一切无碍。

  “辩才无碍”就是“四无碍”。《涅槃经》说“四无碍”是“法无碍”,对于一切法都说无有碍,没有一个地方说我这有抵触,我说不了;“义无碍”,义理上无有碍,没有障碍;“辞无碍”,有的时候我言说表达不了,但是“辞无碍”的人他可以用譬喻来做一些说明;“乐说无碍”,没有说我疲倦了,我不高兴说了。这叫“四无碍”。

  “辩才总持,自在无碍”、“九辩者”,我们就不介绍,书里写的有。

  “善解世间无边方便。”这就是“差别智”。刚才我们说到知道本、知道真,“达本”,这一切一切是“根本智”。“根本智易会,差别智难明”。“从根本智”就要入“差别智”,“善解世间无边方便”,这个是“差别智”,也可以说是“权智”,要善于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和他所喜欢的东西,随他的根器、随他之所宜,很善巧的跟他说法,这样才能契他的机。“善解世间无边方便”,无量无边的方便,善为说法。

  “所言诚谛。”所说的话非常诚恳、非常真实。“谛”是真实。因为你明了“根本智”,你契实相的理,你有真实的智慧,所以真实。而且你现在又有“差别智”,你知道他的机,你可以随他机而说,所以听的人就觉得“深入义味”,他又知道有意思,他又有趣味。又有意思就是说你有内容,他又觉得有趣味,就是对他的机。你说的都是些低级庸俗,他很有趣味,但是你这不叫“说法”,你这叫做“绮语”。你说的这个很有内容,他也很感趣味,就是这的情况,“所言诚谛,深入义味”。

  “度诸有情。”这样就“度诸有情”,闻法就得益。

  “演说正法。”因为契理,所以说的法都是正法。“正法”就是真正的道法

  “如是正法”是什么样?正法就是“无相无为,无缚无脱。所以现在有很多人都还是拿着练功的心来学佛,希望很快又怎么怎么样,都是有相、有为,不是佛法

  “《净影》曰:诸法悉空,名为无相。”上次说过“无相”与“空”,就跟“眼”、跟“目”两个字一样,“眼”跟“目”写出来不一样,意思是一回事;“无相”跟“空”写出来不是一个字,意思是一样。因为“诸法是空”,所以叫做“无相”。涅槃就是叫做“无相”这个“无相”说了十个,没有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男、女的相都没有,所以称为“无相”

  “无为者,无因缘造作曰无为。”不是靠一些条件、一些有计划的在那安排、在那造作,所以称为“无为”。“无为”也通于“无作”。“无为”、“无作”过去解释过了,我们这里就不多说了。

  “无缚无脱。”没有谁捆住你,也没有什么叫“解脱”。所以祖师,有人说我业障很深,我希望得到解脱,祖师说谁捆你了?听话的人当时就悟了

  “无缚无脱。世以无明烦恼为缚,断惑显真为脱。”但不知道“无明”跟“法性”是一体,“无明”实性即佛性,所以“无明”跟“法性”本来是一体。法性就像水,无明像冰,水就无碍,到哪都能适应;冰就有碍,到哪都不适应冰跟水不是一个相,可是本体都是氢二氧(H20),没有两样东西。“无明”这个冰全体就是法性的水,所以说"无明"跟"法性"没有分别。

  既然冰跟水是一样,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叫做“缚”、什么叫做“脱”。这就把刚才那个“无相无为”、“无缚无脱”,我们这解释了。

  “无诸分别。”没有种种分别就是“不二”,“不二”就是“如”。《维摩诘经》说“不二法门”,唯以妄想、执着,妄想、执着都是分别,妄想就是分别,你着在上头就是执着,就不能证得。法界本来的实际理体,它的本体是不二的。所以《维摩诘经》说“不二法门”,是平等的,它没有差别,所以叫做“如”。“如”的意思就是这样。

  “诸法皆如。”一切都“如”,所以称为“如如”。根据《大乘义章》的话,《大乘义章》是这么说的,“彼此皆如,故曰如如”。你也“如”,我也“如”,他也“如”,都“如”,所以称为“如如”。

  “如非虚妄。”如我们说是实际的本体,不是虚妄,所以就称之为“真如”,是真谛。这都是名相,总之是表“真实平等”,非虚妄之法。

  《文殊般若经》说:“若信一切法悉是佛法,不生惊怖,亦不疑惑,如是忍者,速得阿耨菩提。”这是简称,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如果能够相信一切法都是佛法,《金刚经》就有这话,“一切法皆是佛法”,这都跟这个“一切皆成佛”、“一切事究竟坚固”,这都是一脉相传的。所以你听了这个法,你不生惊怖,你不害怕,也不怀疑,你能够如是坚持着,你很快成佛。这就是文殊给大家授记了,如果你听到一切法皆是佛法

  《大宝积经》说:“乃至诸法本性与佛性等,是故诸法皆是佛法。”就是一切法(诸法)的本性都跟佛性相等,所以诸法就是佛法。它也做个解释,诸法的本性都跟佛性相等。就好像冰,有各种各样的冰,但是冰的本性都跟水一样。冰,你可以现在到哈尔滨看把那个冰做成千奇百样,也有的很怕人,也有的很好看;做那个老虎,跟老虎一样就很怕人;有的很漂亮,千奇百状,但实际它就是氢二氧(H20),所以说“一如”。“一如”,然而有千奇百样,就是这样。

  所以如果能够相信“一切法皆是佛法”,就少了好些分别、斗争、区别、爱憎、取舍。所以我们爱憎取舍就是毛病。“远离颠倒”,这样的话,没有分别就远离颠倒。

  “于所受用,皆无摄取,遍游佛剎,无爱无厌。”上面讲说法,这就讲到各个佛剎去,极乐世界的菩萨遍游十方佛国去供养、去听法。他知道一切皆无,他没有颠倒,他对于极乐世界的受用,他在他方世界所得的受用,他就没有要摄取,不想要什么;遍游十方的佛剎,他也无碍无厌,没有所喜爱和讨厌。

  所以有一天我跟人说,我说你不要把咱们这个要求往生这个愿,欣求极乐、厌离娑婆,这个厌当作讨厌讲,你要当作讨厌讲就错了,不是讨厌。我们往生之后,刚才不是说吗,还有很多人擐大甲胄,还要来,还要永久的来,是不是?不是讨厌,这个地方真讨厌,我再也不来了,不是这种情绪。这个“厌离”就是说我们没有留恋,对于娑婆世界没有一件什么事情我们舍不得还是音乐太好了,跳舞太好了,或者是烧鸭子好吃,这些事情我们很想,还想再吃一点,还想再享受一点,这就叫“留恋”。你留恋娑婆,你就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但不是讨厌,对于它起了一种讨厌心,我再也不来了,那就不对了。都遍,平等,平等普度,娑婆世界正是在于要平等普度。而且对你都很有缘,我们要知道,我们所接近的这些人,不管是有好、有坏都是缘,都结了很深的缘,这些有缘的众生你不度度谁?

  “亦无希求不希求想。”《金刚三昧经》:“入道多途,要不出二种。”入道有多种路,但是重要的不出两种,一种是“理入”,一种是“行入”。一种从本体,“理”来入这个道的门,一种是从实“行”入。

  “行”入有四,“其中第三为“无所求行”。世人长迷”,世人就是迷,处处都贪求,我要求这、要求那,求利养、求名闻。有的人只知道我要“求利”这是不好,不知道求“名闻”,愿意人家恭敬,愿意人家都知道我,这跟那个求利、求黄金美钞是一样的事情,一点也不高。

  所以“名闻利养”我们要警惕,“名闻”还在“利养”的上头。所以,不贪财是不错了,但是你还在求名闻,你跟那个贪财的人没有多少分别。长迷,他贪求,这叫做求。

  “智者悟真。”悟到了真谛,他就“安心无为”,一切法本来无所有,本来寂灭。“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他在这个地方安心,他那是真正的安。我们就没有法子来形容这种安,那超过一切世间了。他“无所为”,他还为什么?佛的功德智慧都具足了,还为什么?“无所为”。

  “万有皆空,无所希求。”真正的无求,这个叫做“无所求行”。这是《金刚三昧经》里头的。所以我们这的“无希求想”,对于一切佛剎无爱无厌,也没有爱,也没有讨厌,也没有希求想,“无希求想,即无所求行”。可是还有“亦无不希求想”,就是对于“不希求”也没有。“一法不立”,才是真正的无求。

  “无希求,是无为。无不希求,是不住无为。”所以禅宗的话,“有佛处不得住”,有佛的地方你不能在那待着。无佛处怎么办?“无佛处急走过”。所以禅宗它不给你留一点点的叫你执着之处。我们的净土宗,你先不要求离相,你先执着就执着,你先念起来,暗合道妙。等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是讲“菩萨修持”,极乐世界的菩萨修持,他这个境界就不是我们这个境界。他就是这样,他不住“有为”,也不住“无为法”;不着“有为”,不住“无为”。

  你说我就是要“无为”,我不要“有为”,我就要“无为”,这是什么?这不就是求了吗?你不就有爱有厌了吗?爱无为,厌有为。所以它这个里头,他这个智慧他才能够自己能够排除自己的。所以这个不着“有为”,我们在着“有为”。所以我们现在不着“有为”,到了“无为”也不住在“无为”上

  不住“无为”,这才契入中道,这叫“理入”。先不要去希求,这是“行入”,到了“亦无希求也无不希求”,从容中道,这就“理入”。

  由于平等,所以就没有“彼我违怨之想”,这个“人我是非”,“彼我”就是人我,这个和这个,人和人之间好多意见,都是“人我是非”,都是自己是、对方非。这些问题,他都没有这些。

  同意我的时候是顺,和我相违就是跟我结怨,他就没有这些“彼我违怨之想。何以故?彼诸菩萨,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这一切菩萨对于一切众生,他有大慈悲,要给大利益之心。

  “舍离一切执着。”这些妄想、执着他都要舍离。

  “成就无量功德。”他已经成就了无量功德。

  “以无碍慧,解法如如。”刚才已经说过这个“如如”,这个地方我们就不重复,就是“彼此都如”。引一句《会疏》的话,就是说“如如是不一不异、不空不有之义,正是中道第一义谛相也。

  《净影疏》它解这个“如如”,“解法如如”,就说明这些大士的理解。

  这个“如如”是《楞伽经》所说的五法之一。这个说一点。《楞伽经》的“五法”就是唯识最宝贵的一些东西,有五法,“八识二无我,五法三自性”,这是法相宗最宝贵的东西

  “五法”是什么?就是“相”,一些现的现相的“相”。第二是“名”,“名”是名相(第一是“相”,第二是“名”)。第三是“分别”,有的旧译译成“妄想”。第四是“正智。“正智”就是包括无漏心的妄想,并不是完全是智慧,但是它里头有无漏心。这个就是说真正修行人,在这个时候就是说会出现这样的,你能出现无漏心,但你还是有妄想。你还没有证果以前,你这里头就是说,既然有的时候还没有离开妄想,但是这里头有无漏的气分,或者有无漏的成分,这就叫“正智”。要不是这个过程,他从妄想怎么能一下子跳到“真如”。到了“如如”?那只有禅宗,迷则众生,悟即是佛,一下子妄想顿然断了,他是顿然断的。别的方法修是让你的意根枯萎,不起作用。禅宗是折断,它又是教外别传,又是一条路子。所以我们这有“正智”,从“正智”而“如如”,这个“如如”就是五法中的一法。这是《净影疏》的解释。

  “彼此都如,不一不异”,所以他就没有“彼我违怨之想”,能平等普度,也就没有执着,这样就成就一切功德。

  “善知集灭音声方便。”这个“集灭音声”,“集”是指的“四谛”法中的“集谛”,“灭”是“灭谛”。

  苦、集、灭、道”,“集谛”里头就包括了“苦”,灭里头就包括了“道”,所以他说了“集、灭”两个字,实际代表了“四谛法”。这个“四谛”的教就称为“音声方便”。所以“善知集灭音声方便”,就是“善知四谛法”这个教里头的内容和他度生的方便。所以“善知”,这些就是对于教理解了。

  “习善”的教叫做“习音声”,灭恶之教叫做灭音声,这个音声就是指一些教里头的教言。所以集灭音声方便,音声就做为教言,它的教里头的话。菩萨对于这个能够了解,而且善知,而且还巧知,所以叫做“方便”。所以“善知集灭音声方便”。

“不欣世语,乐在正论。”不喜欢世间这些谈话,“乐在正论”。我们人平常谈话,有的时候真是一个人开口见心,他来之后说几句话,一个人什么水平就可以知道了。

  最后一段:“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维摩诘经》:“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会疏》说:“般若妙慧,证寂灭平等。”般若殊胜的智慧,就可以能证到一切都寂灭。所以,观世音菩萨就证到“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证到寂灭,证到平等,观音是平等,跟佛跟众生都齐了。所以“知一切法,悉皆空寂”,一切法都是空寂。

  “生身烦恼,二余俱尽。”这四句就这样,“知一切法,悉皆空寂”都是“空”,当然这个“空”要知道,这个就是说“不可得”,没有实性,但是是不断的,不是断灭的“空”,不是断“空”。“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上头这个“生身”就指的“分段生死”的这个肉身,还有“变易生死”的身,这个又有残余,烦恼也有残余,这两种残余就是“余习”,这两种余习(残余)都尽了,叫做“二余俱尽”。所以就是“诸法空寂,二余俱尽”。这样的话没有“余习”就出了三界。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已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