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 第四十六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6-03-25 13:58:08
关键字:黄念祖,四料简,三辈往生,六信,自卑,净信,理论,净土成就,善导大师,名人,心出家,白衣
【 点击数:1748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所以大家,不是说我别的怎么样,对于这个要能信你自己不要有自卑感,好像还有其他方面不如人,你这一方面这个优点就很突出了,可以盖过很多,其他或者某一门功课念得不好等等,那就盖过去了

  “《安乐集》依《往生论注》它立了三个心:一者淳心,信心深厚也。二者一心,信心纯一也。三者相续心,信心相续不杂余念也”。有这个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没有不生的。所以这“三心”都是从“信心”,一个就是很纯,一个就是很深,一个就是相继,都是指的信心。

  所以上面所看,这个“净信”非常可贵。现在咱们经里头,在“净信”两个字上头又加上个“一念”——“一念净信”这个我们就用禅宗《信心铭》的话来说,《信心铭》是讲“信”,“一念”信心,刚才这个“不二”的信心,说“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所以“一念”的“净信”跟这个“信心不二”,不二的信心,在这个地方可以相通。真说到这样的信心的话,“言语道断,就非去来今”,没有过去、现在与未来。这就是说既然是“一念”,这一切都没有差别,一切都一如,这样的信心。这样的信心之后,他念一句,一发愿就可以往生。所以说是清净报土的真因,这个“信心”是清净报土的真因。这是“一念净信”,我们用禅宗“不二信心、非去来今”来说,这个就“言语道断”,不是用言语再做解释能说得清楚的。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至心”就是至诚的心。导大师在《四帖疏》里头(他注的是《观经》)说,“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你得到的“解”或是你的“行”,必须是真实心中的东西。

  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就是说我们真实表里如一,不是外现一种有大德的样子,内里头怀着是虚假,假的。

  “贪瞋邪伪。”“邪”是不正,“伪”是假的。

  “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侵”者是改也。这个批评得很厉害。

  “事同蛇蝎。”所做的事跟蛇、跟蝎子一样。

  “虽起三业。”这不是说外现贤善吗?他还有做很多好事,修庙、造像,做很多好事。

  “名为杂毒之善。”你这个善里头有毒。

  “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所以就是真实对这个不真实的,不应该的。

  “至心回向”就是真实用自身所修的善根、真实的善根,来回向于众生、回向于佛道。

  “愿生彼国。”就是我要以这些功德来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净土法门是“他力法门”,弥陀的洪名和愿海都是弥陀的力量,这是“他力”。我们所依靠佛的愿,我们来回向、来求往生,这就是“无上的回向”。这就能生出“一念净信”。因为“这一念净信”也不是偶然忽然间蹦出“一念”来,还是应当我们就是依靠“他力”,然后“自力”的相应。这个“一念净信”是你自己生出来的,但是首先我们从“他力”下手,依止真诚的发愿。把这样的善根再“至诚回向”,总之“一念净信”,把“这一念净信”来回向,就随愿皆生,随着你的愿都可以往生

  所以日本的《会疏》说,“唯在信一念”这“一念”是指什么“一念”?是“一念净信”这样的信心之下的“一念”,不是靠你天天拿着念佛珠,口念弥陀意纷纭,心里想的不知是什么,不在乎那个,那个再多,不如这个“一念净信”之中的“一念”。

  所以《弥陀要解》也说,“若信愿坚固”。这也有好多人不明白,对于净土宗不在“信愿”上用功,你念得很好,但是你应该要“信愿”,“信愿坚固”的话,你临终有十念都能往生,哪怕是一念也能往生。

  “若无信愿”,你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这就跟《会疏》的话是一样,中国人和日本人这个地方是不谋而合。所以关键是“信愿”,这个“信”要有智慧、要清净。

  《弥陀疏钞》说,“但有愿者,无一不生”。我们才知道愿力是这样的广大,怎么可以不信?!怎么可以不愿?!这一品“十方佛赞”,“十方佛”为什么要赞?就是愿意听到的人发清净的心,来忆念,来受持,来归依供养,乃至于怎么样?能够产生一念的“净信”。你把所有的善根来回向,愿意生,你就随愿皆生,随你发的愿你必定生,而且不退转,乃至于你到成了无上正等正觉都不会退转。所以十方佛赞所希望的就是如此,所希望的每个众生也就是如此。底下不再讲了。

  底下稍微说一说,下面就是我们所最要学的一部分。我们不是学理论,我们要产生用,不是说我们去给人讲讲经就完了,我们要跟人家讲也要让人家知道,你到底怎么才能往生,往生是什么情形之下所以底下“三辈往生”是我们最关键的,等到下一次来讲。

  三辈往生”、“往生正因”,《无量寿经》之可贵也就在此

  三辈往生”共同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因此我们对于共同的这个,我们必须要很好的了解,要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发了菩提心。不但是你学净土需要“发菩提心”,你学禅、学密更得发菩提心,因为有很多要靠你的自力,你不发菩提心怎么行?所以说共同的。只要你真是个佛教徒,当然虚假的我们不说,你要真是个佛教徒,你就是需要“发菩提心”,你才能解决问题的

  因此讲“菩提心”,咱们这个经也讲过好几次,下一次是最后的一次,它这个“菩提心”,得“一向专念”。“一向专念”我这个还广一点,有的人不见得都能念阿弥陀佛,只要你所修能专一,也都可以得到往生。这是我自己这么一个体会,要劝每个人都念佛,这个事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就是这么说,你如果是想你今生就不再退转(你要不怕退转,你愿意再来,或者是生什么天,那就随你,你不怕退转),你要想不退转,想决定能够得到觉悟才能觉他,需要在这一生中要达到这个目的,你不求生净土就是不可能。我这个也可以说是很武断。你修什么都可以,但是你不求生净土,不用这个法门,你要想今生就达到不退转、不轮回了,这是不可能因为今生这些事情已经摆在这很清楚了,就是这么个环境,就是这样的条件,大家也就是这些根器,这些问题很具体。这个药方就好开了,不是盲目德开,这是根据实际情况开的。你不求生净土,那我就先告诉大伙,将来如果大家真的你是不求生净土你成功了,你到时来打我耳光好了。欢迎来打我,我欢迎大家来打我。总之在这个法界里头,轮转也不要紧,还是找得着的,请你来打我,你说你说的话说错了,我就不是你这样的,我欢迎你来打。好,就这样。

 

  我们学习《大经》,今天我们到了第二十四品“三辈往生”,这是一个关键的部分

  《大日经》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一切树木都要有根,花瓶里插的花未尝不好看,但是插不了几天,它没有根,无本之木。本”是什么?是大悲心。菩提为“因”,这个因果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若要成佛,佛就是觉悟,要觉悟就须种觉悟的因,菩提就是觉悟,所以要有觉悟的因。觉悟,菩提心是因所得的果实,彻底的果实是什么?落实在什么地方?落实在你有没有大悲菩提,解决问题了,实现了愿望。

  度众生,这不是一个空话,不是个狂愿,喊口号。谁不愿意帮助别人、与人为善?!咱们儒家有这个思想,连基督教都有,但是你有没有具体的方法。所以方便可以很粗浅的解释为一个便利的方法,要有个便利的方法度众生。你这个方法愈是彻底的便利,你所证的果也就是究竟的果。

  所以现在讲了很多,这个教众生怎么能够去,要落就落在这,“方便为究竟”这个果实就在这里。我们学经也是如此,我们出家学道为什么?当然有不少的人是发心不纯的。可是慢慢的总要发起一个,你到底是为什么?可能就是只有得到一个职业吗?这是大丈夫事!“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不是总司令、国务总理这些世间上的名人他们所能做得了的,大丈夫事。

  怎么叫“大丈夫事”?就是要自度度他、自觉觉他,所以叫“大丈夫事”

  我们要怎么能够得到自度?怎么还能够度他?我们知道“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佛就是要度众生,就是说了弥陀本愿之海,而现在这个“三辈往生”就是本愿之海的一个落实,我们也就是要依靠这个弥陀本愿之海而已,让一切众生分享这个法益,所以这个非常重要。

  这一章就是说,我们如何具体来实践求生净土、普度众生这个心愿。求生净土的动机,是为了最快的、最稳的和最好的来实现我们度众生的心愿,不然你只是个空愿。我愿意度众生,你自己还在苦海里头,脑袋一会出来一会进去,你怎么能度众生?而且你要有方法,你要有一个大的救生船,你就可以度很多的人;你赤手空拳,你也度不了人,而且你还不会游泳,甚至于你还在苦海中头出头没所以这一段的重要性,就是它实现弥陀的愿望,也实现我们学佛的愿望。实现,实践,再简单说就是落实,落实我们学佛的这个心愿。佛的心愿的落实,也是我们心愿的落实。

  一上来就是这样几句话:“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十方世界诸天人民”,下面就要注意了,就是指人民说的,不是十方世界的声闻、缘觉、菩萨,就是人民,人民可以就是凡夫。

  “至心”。这个诸位要注意,至诚的心,真实的心。

  “愿生彼国”。这里一共可以分成三辈,所以《无量寿经》是三辈往生。三辈往生,这就跟我们净土宗另外一部基本经典——《观无量寿佛经》的内容,在这个地方我们就要一起研究了。《观经》是指的九品,《无量寿经》是三辈;《观经》是九品——上品、中品、下品,每一品又再分为上生、中生、下生,三三见九,成了九品‘《无量寿经》是三辈三辈与九品,这两部经里头这个内容是相对应的、相符合的,还是是两件事,各说各的呢?在这个问题上,从古以来是有争论的,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赞成同的有好几位。

  一个是昙鸾大师,昙鸾大师在《略论》里头说(我们不引他的全部),《无量寿经》是三辈,《观经》一品就相当于一辈,三三见九,合为九品,也就是说认为这两个是一致的,不过这个意思不很明显。

  《净影疏》,可以说是这一劫地球上最早的一部《无量寿经》批注,这就说得比较明确,它说往生者一共有三辈,《观经》粗分为三,细分为九。《观经》它不是有三品吗?上品、中品、下品,不也分成三吗?而每一品要再细分就分成九,也就说这个三辈和它的三品,一个是粗,一个是细

  嘉祥,这是《观经疏》里头,他也作过《无量寿经疏》的。他说《无量寿经》这个三辈,就是在《观经》里头把三辈开成九辈。一步一步的意思就明确了,嘉祥说得更明确,《观经》就是把《无量寿经》这个说得更细。

  朝鲜(当初是新罗)憬兴说:“今即合彼《观经》九品,为此三辈,故其义无异。”就是《观经》的九品跟本经的三辈意思没有两样。这个话就更肯定了。

  莲池就更肯定:“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

  还有天台的《观经疏》也是说,《观经》的九品就是大本的三辈。

  有这么许多的古德都是赞成相同的这一方面。

  另外也有两个很重要的人,头一个是灵芝,宋朝一个大德,他注了《阿弥陀经疏》,幽溪大师根据他的疏写了《阿弥陀经》的《圆中钞》;还有孤山。

  先说灵芝。灵芝他就说,三辈里头跟《观经》相对应的只有《观经》的上品,《观经》的中品、下品都不对应,不包括在我们这个经里面。那就差得很多,为什么?因为《观经》的中品、下品都没“发菩提心”,咱们这个经要求都是“发菩提心”,这是他的一个论点。

  孤山比他宽一点,他说我们这个经只包括《观经》的上品、中品,不包括下品,下品有三辈,只包括它六个,不包括它下面三个。为什么?因为它的下品往生的人都是恶人,都是有罪恶的人,是他们临终忏悔而往生的,所以两经不能相配。这是这方面的主张。

  我们是看到赞成相配的多。还有,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里头,把这个问题解决得很好,他不但是说明了自己主张,而且把这个原因做了解释,为什么赞成是配合做了解释,也把他们认为不配合的道理也给予承认,但是这里头还要圆融他说是赞成同的这一方面,只是论往生以后你的位次,就是你到底是哪一辈、哪一品,这个位次。

  灵芝他们所着眼的是往生以前的行持,你往生以前“发菩提心”没有,你是行善还是行恶。他注重往生以前的行持,《观经》的那些人确实是恶人,在临终才悔改,而《无量寿经》三辈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就不一样了。但是他说,这里说的原则稍微高,“烦恼不异菩提”。这一句大家不大容易接受,底下一句就可以接受了。“始恶何妨终善”,开始是恶人,何妨最后变成善人。所以就是要从发展看问题,他开始是恶的,最后他变善的了,一变善的那就贤圣同科,恶人也变成善人,都可以往生,都同科了,所以三辈九品正相配合。这个主张就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也就好像咱们现在学校里头,很多学生都是好的,考取了,但其中也会有,可能有些是被劳动教养过的,但是他非常刻苦、非常用功,教养释放以后表现很好,他也来投考,考取了。考取了,照样你可以分大学本科、分研究生,都可以按照水平来分班。所以这个能考取之后,分班就是这些班,不会再有一班说给那个劳改的人专修班,没有这个班,就是进来之后的这个阶次。所以论位次,就是这个情况。但是你要说他过去入学以前的情况,那就很不同了,有的学生是三好学生,你看他是个劳改犯,或者小偷、或者流氓。小偷和流氓跟那个三好生当然不一样,但是后来他改了,教养了,他悔过了,悔过之后他也变成好人,他也考取了,那他就是学生。这样说我们这个道理就清楚了。

  《报恩论》说,总之我们分成“三辈九品”都是最简单的分法,实际应该说是无量品。三辈每一个分上、中、下,成了九品,九品中每一品又可以再分三,一直可以无穷尽的分下去。因为人种种的根器不同,所以往生之后种种的情况也是不同的。但是概括地说,总是有上、中、下三等。现在也都是分,有先进的、有落后的、有中间的,总是可以分成这么三大类,三辈就是这样的三大类。《无量寿经》就很概括,《观经》分得细一点,而且《报恩论》还说,《观经》里头“极其优降”,把这个“优”和“降”发挥到极点。《观经》的“上品上生”那是殊胜极了,马上就随佛,就到种种世界,就得种种“陀罗尼”。

  得“陀罗尼”这个事比得“三昧” 强。得了“陀罗尼”之后,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心行,这一切“陀罗尼”的功德都现前

  这个“三昧”,你只是入“三昧”之后显现出“三昧”的功德,你不入“三昧”的时候这个显现不出来。而“陀罗尼”永远不失,种种无量的“陀罗尼”,从此就可以分身到无量的世界去度众生,极优那都是地上的菩萨,五地、六地、七地、八地,可以这么说。最坏的呢?造了五逆的恶人,五逆的恶人就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等等的恶人,这极降,地狱都现前了。“极其优降”,《观经》的特点。所以看起来觉得好像跟我们这个就不相配合,乍看似异,而实旨是相同的

  这就首先把这个“三辈”,《观经》这是第一个问题,是要讨论的。我们这一段里有三个问题,我们就随着一个一个讨论。首先就是明“上辈”。“上辈”这么殊胜,凡夫,就是我们凡夫,咱们修行能不能修到这个地步?这个也有争论。这个不举了,不举这些很有名的人这些主张。他说上上品须四地到七地的菩萨,你已经是四地到七地的菩萨修行,你才能得到上品上生。上中品,这不是九品吗?上面那段是上上,上中是初地到四地的菩萨,要这么高。只有中品中生以下,就是在中间以下,中品中生底下是中品下生、下品上生,这四类,这才是凡夫可能达到的。善导大师把这个说法给否定了,所以是个大德

  因为佛经到中国来,过去也没有很多,所以有些我们体会往往是凭自己的意思,经典看的也不够多,往往就会有错误。善导大师,到唐朝了,佛法汉朝就来了,《无量寿经》汉朝就译了,他就“广引经论,力破旧说”,对于以前的这些说法大力的破除。因为如果要像善导以前的大德所说的,都是已经修成地上菩萨再要往生,这个都成了我们凡夫无分,我们根本没有资格去,又成了难行道,这不是净土宗的特点

  善导大师他很有名的著作叫《四帖疏》,咱们的住持在日本留学就要学《四帖疏》,这是善导大师注的《观无量寿佛经》。他说看这个文意,总是指的是什么?这些往生的,总是指的佛去世以后五浊恶世的凡夫,都是这些人,三辈三品都是这些人。

  “但以遇缘有异。”他的缘不一样,所以就有九品的差别。上品三人是什么?

  “是遇大凡夫。”他遇见大乘法了,这样的凡夫他能发愿往生求生净土,结果他就可以上品生。

  “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他所遇见的法、所听的法都是小乘的法,所以他一往生之后,他就证阿罗汉,证初果、二果,这样的情况。都是到了极乐世界之后,他不是定性的声闻,都是发大乘心的。

  “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听到一些善法。这是所遇的法不一样,他虽然是有恶业,所以“带业往生”。这个地方,现在还有人写文章,除了以前的陈建民之外,现在又出了一个人,他自称他见了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叫他来反对“带业往生”。所以现在这个邪说,大家要知道,非常多、非常多,大家确实要小心,不能一听是有名的人、一听是出了书就,有的我觉得十分的荒唐

  你看这几句话不就是“带业往生”吗?!以恶业故,他还有恶业,是恶人,临终借着一点善,乘佛的愿力,他悔改了得往生,恶业还都带着。这就说明,往生有上辈、中辈、下辈,都是我们凡夫有分的。不但是中品、下品,上品上生都有分不但是这样,我们晋朝有一个人,他就是念佛念了几天之后,他就见着佛,他就在人身就得“无生法忍”。大家有分,不过修持得不努力就是了。所以这是个最极圆顿的教法。

  所以根器大的众生如果能够信受,能够圆解圆修,他就是跟普通人的修行日劫相倍。你真正能够生起“六信”,理解这个“信”,信弥陀大愿殊胜的道理,你这么精进去修持,你这就是圆解圆修,你修行一天等于别人一劫。所以他一生之内就能够达到这样的功德

底下就再引本经的话来证明,证明善导大师的话。本经“必成正觉品”的偈子,就是佛叙述弥陀的情况。

  “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成就菩提果。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他要令一切的群生(就是众生),长夜(在生死长夜之中)没有忧恼。所以弥陀所发愿要救度的正是在长夜中忧恼的众生,这不就是凡夫吗?!所以弥陀这些愿他就是为凡夫。出生善根,他善根还没有出生,让他出生,这还不是凡夫吗?!然后成就菩提果,善根既然出来了,成就菩提果。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这就是法藏的愿,我要成佛,佛号叫“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所以得的果是很殊胜,都成佛。这不就是为众生吗?!这四句很清楚!就是令长夜昏昧中的众生,远离一切忧悲苦恼,出生善根,成就菩提。所以要知道佛所要救度者,实在就是为众生,一往生之后就成佛

  底下我们就看这一段,这上辈的内容。上辈也是我们这一段,第二个问题我们讨论完了。头一个问题就是两个经合说,第二个问题就是这些上辈是不是凡夫有分,就是为我们凡夫而说的,凡夫都有分。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上辈是这样。“舍家者,出家也。弃欲,离欲也”。它这个地方也有一个问题,这就是第三个问题,是不是出家的人才能生上辈,其他的人不能?

  上辈的条件——舍家弃欲,第一句话。这个问题很需要圆融,因为“出家”有“心出家”和“身出家”你身出家了,你心不入道,这个没出家;你穿的衣服是出家人的衣服,你心没出家,这个并不算如果“心出家”身不出家,实际还是出家了你看维摩诘居士;我们这个经里头,贤护等十六正士都是在家菩萨;尤其是《观经》,听经的都是国王的夫人、侍女,她们当时就得“无生法忍”。这个里头不同的,就是下面彭绍升他就承认了,做出家人这是正因。海东元晓,它这里稍微有点不同,他说“舍家弃欲,而作沙门”是显发正因的方便,也就是说不是必须要舍家弃欲做和尚。这是成为往生正因的一种,助这个正因的一种方便,这是第二种说法。至于《报恩论》就相反,他就举一些例子,他说刘遗民这样的居士是上品生,举一些例子。

  实际我们真正要看这两部经《观经》、《无量寿经》。《观经》是韦提希夫人痛苦极了,儿子要杀她,天下只有杀父亲的国王,没有杀母亲的国王,这个国王是昏恶到了极点,所以她也苦恼到极点,把她都关起来,她只有求佛。佛就到,给她说法,让她看各种世界,她就看到西方极乐世界,她说我愿意去西方极乐世界,请佛给她说净土的法。韦提希夫人她当时得“无生法忍”,五百个侍女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都给她们授记,来之后都得什么“三昧”,不都是上品生吗?!所以在《观经》,不但事实上所说的都是些在家人,而且在往生的条里头,“上品上生”的文里头,就不像《无量寿经》说出“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它在中品里头说出来做和尚,上品里没有说。所以这两部经我们就应当圆融看

  这部经特点是什么?这部经听经的大比丘是一万二千人,七千个男居士,就一万九,再有一千个女的(五百比丘尼,五百女居士),正好二万人,二万人的大会。所以比丘僧是一万二,比丘尼是五百,一万二千五百都是出家,出家是绝对多数,而且这个都是跟着佛一直听经的。所以在这个里头,这是往生上辈的,那绝对都是在座的这些出家人为主。所以在这个情形,佛就举这种大的情况,文字中就特别提出舍家弃欲。在《观经》那时候所说的,当时阿难他们不是来听法的对象,真正请说法的是韦提希夫人和她的侍女,都是在家人,当然她们往生都是上品生,她们当然不是出家人,所以在这个文字里就没有出家人。

  总是我们这个地方要看,就是说要往生到上品,不管你是遵《观经》也好,遵《无量寿经》也好,总之是一个——“心出家”,这是共同的所以把这个解释为“心出家”,这之间就没有分歧了

  现在有许多出家人,他是离开他世间俗的那个家庭,但是这个庙又成了他的家。这庙里好多事情,这样的事情、那样的事情,要斋粮、要香火、要照顾施主,甚至于还有些派别,这是我同师的、这是我同乡、这是我同届、这个和我没有关系、这个是什么回事,这都是家务事,与修行毫不相干,这还是在家,你出家在家。

  所以这个有四料简”:出家在家,在家出家,出家出家,在家在家。这四个类型。希望大家“出家出家”是最好了,何必出家还在家?在家人甚至一切放下,一心为佛法,“在家出家”,“心出家”。所以刘遗民他很主张。刘遗民,庐山东林大殿要开光,他们写了邀请信来,这是很殊胜的开光,当年是第一个净土宗道场,刘遗民参加过。请了陶渊明,陶渊明没有酒喝跑了,可惜得很!刘遗民是三次见佛,等到远公往生的时候,刘遗民随着佛来接。刘遗民还跟远公说:“师发心早于我们,为什么来得晚?”这个就是在家人的往生,上品往生,这个是一些例子。

  还有就是我们再略微提一提这个在家人。我们现在不要拘于这个形式,四众弟子要很好的配合、合作。密宗里头的噶居派,噶居派是红白教里很有名的,白教在国外也很兴旺,他的祖师就是居士,所以称为“白教”。为什么?因为居士是白衣。所以他们穿法衣,就是在衣服之上穿一件白袍子,然后再披袈裟,表示他是“白衣”,不忘本。他现在就算是和尚、就是喇嘛,受了出家戒,他上座还是这么穿,要穿一件白衣,然后再披袈裟。

  维摩诘是金粟如来的化现,这部经一开始,贤护十六正士代表一切大居士,还有《贤护经》,这一切,还有在居士里,还有很多很多,还有一个居士女说法。阿难重男轻女,在法华会上,在龙女面前他认了一次输;在维摩诘会上,天女散花,他又轻视妇女,又认了一次输,这都很特殊。还有一个居士女他也看不起,她先没有出来,后来把她请出来,他们一问法,舍利弗又有点轻视,最后还又认输了。所以就是说这些居士,甚至于女众都有龙象但是“舍家弃欲”是共同的,至于是不是示现出家人的这种身形,这就好像中国南方人拿米当主食,北方人拿面当主食,米和面不一样,但做为主食是一回事。所以就是说“上品上生”,“出家出家”的人当然是可以,“在家出家”的人也可以。你“出家在家”、“在家在家”的,这都不可以。这部经里头有三个问题,这是第三个。

  所以一上来,“上品上生”中提出“舍家弃欲,而作沙门”。这确实是,这是第一句话,很重要。你总要离开这一切家务事、闺阁琐事,洒脱这一切,弃欲,一切情欲都断绝,“上品生”必须如此。所谓“爱不重不坠娑婆”,还在情爱、情欲之中。换句话说,娑婆你还很留恋,这个牵挂很深,牵挂很深你就出离不了。所以“舍家弃欲”。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两句话我们很熟,在我们一开始,我们就大讲特讲,这是我们本经的“宗”,在“宗”的部分我们已经很详细的讲了。

  一经的“宗”,就是一经的宗旨、一经的修行方法,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弥陀要解》以信愿持名为小本之宗”。这个“信愿”大家要知道,不是一般所谓的“信”,这是截流大师所谓的“正信”。你要不是“正信”,你这个修行是结三世冤,你第三世就苦了。因为你今生修持没有解决问题,来生就大富贵,大富贵就造业,造业就入地狱,第三世就入地狱。你在修持,这里头有些人他们就造恶,杀猪,以屠杀为业,种种的残酷,好多罪孽,他死了就入地狱;你修行,你死了之后富贵,但是第三生也入地狱,跟他只差一个前后步,他早一步,你晚一步。所以极力提倡“正信”。不然不信怎么肯修行?!要正信。

  所以我们所讨论的“信”,不是一般所谓的“信”。蕅益大师讲“六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个因果不是信世间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那个因果,那个太浅了。你相信我能够“信愿持名”就一定得往生,以“信愿持名”为因,必定得往生不退转为果,这个能信才是信因果

  能相信,圆人修持和不圆的人的修持“日劫相倍”,圆人修持一天等于不圆的人修持一劫。“因”不同,“果”不同,在这些地方能够信。“信愿持名”是小本的“宗”,大本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所以这两个宗旨是一回事、一样的。真是“深信切愿”,对于娑婆世界一点也不留恋了。这个事大家真正要做到了,也就是你有深信、有切愿,必然会念,所以你决定往生。

  我们就把我们这个“宗”,和小本的“宗”再联系一下,小本的“信愿”再和《观经》联系一下。咱们净土最主要的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观经》主张“三心”,一个是“至诚心”。善导大师解释,“至诚心”是什么?就是真实心,“至诚心”就是真实心。这个文字用得很简练,但是注得很好。

  怎么叫“至诚”?我一个表侄,他礼拜,因为他求观世音菩萨有求必应,所以他很诚恳,他都是磕响头。他磕响头,他在房间里磕响头,院子里都听得见,你说他诚不诚?但是这个人,就在北京的西南角上被火车撞死了。所以这个不是“至诚”,你磕头磕得如山崩那么响

  “真实心”,善导大师解释得很好:“至诚心”是真实心,非常真实。

  再说什么是“真实心”?就是你真实的本心,人人本有的那个心所以《观经》的“三心”,第一个就是“至诚心”,就是“真实心”,虽然只有三个字,注得很好。

  现大家初步还不能明心见性,不知自己的心是什么,你就是真实,先真实,先老老实实,不要心口不如一,心口要如一就是很大一个进步。嘴里说到的实际要做得到,自己所表现的真正是自己,一切话,这都是属于真实的范围,先从这做起也不错

  “深心”就是“深信心”。“深信有二。”善导大师很能够接引初机,“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要深信自己确实是这样,多劫以来流转生死,没有出离的因缘,出离不了。

  第二,“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自己是这么一个苦恼的情况,遇见了这个法门,是如此的解决你的问题,绝对的,这是“深信”。

  第三,“回向发愿心者,从真实深信心中,以所修一切善根回向”来求生极乐世界。

  就这个“三心”,《观经》说修这个“三心”的话就可以往生,这个也就跟小本“信愿”的“宗”是一致的,和本经“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也是一致的。发菩提心这个事,就是不管你修什么法,是共同的。我们已经讲了两次,在前头“概要”讲过一次,在讲弥陀四十八愿中,讲到“发菩提心”这条愿里头也讲过一次。以前很多已经讲过,将来大家可以把这几部分,把它会在一块看一看。

  这个地方,我们从《安乐集》,因为这个书也有很多古德都没有见过,所以过去的书里头引证的也很少。道绰大师他讲的,有四番议论,第一是“显菩提心之功用”。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近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