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第三十九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6-02-16 20:38:23
关键字:观想,忍,知足,二谛,有无,空,恶事,佚书,微尘,始觉,如来佛,水月道场,密宗有余涅槃,黄念祖
【 点击数:1625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虽然有种种妙相,而当相离相,无所染着。所以永明大师的话,“建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建了一个道场是水中之月,作的佛事是梦中佛事,你梦并没醒。所以我们真实的目的,咱们要醒梦,你作梦中佛事也就是为了帮助你醒梦,但是这个不是你最后的目的。这样就远离开“二边”,不落“空”边,不落“有”边;不落“真”边,不落“假”边,这才契中道,这样“圆修圆证,弹指圆成”,就成功了所以说这个是“大愿之本”。

  因为你明了“真实之体”,你才能够产生真体的“照用”,“真实之慧”;你“安住于真实之慧”,你才能“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就像珠子放了光,这些光先把珠体照得让人看见。所以极乐世界的水鸟树林、一尘一香、一草一木,无一不是圆明具德,没有一个不是圆圆果海,就都是佛,都是佛身、都是佛心、都是“真实之际”。一一也都是弥陀的心,一一也都是我们在座每一位您自己的妙明真心,就能把这一切就是谈的弥陀,诸位每一位都是弥陀。我这话没有杜撰。

  “一切皆成佛。”大家都成佛了,佛佛平等,我说你是弥陀,我说错了吗?我要说错了,“一切皆成佛”这句话那就不成立了。“本体”上就是如此,但是大家在错觉之中、在妄想之中就不能显现,也甚至于不敢承认、甚至于要反对。这就看你那个错觉错的程度,程度不一样。错得太深了,他听了之后,他就拍桌子气跑了。

  正因为这样,就是说发心念佛就是珠子放光还照珠体。所以就能广施“真实之利”。这个不是说你要拜个佛、拜个神、你去念他、你给他上供,他就保佑你,就好像现在咱们走后门似的,那还了得,把佛庸俗到这个程度。那么来的话,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就成为咱们世界走后门的总后台了。不是这个道理,都是方便救度愚痴的众生,你太愚痴了,就从那个也是一个方便,你从一点点来。

  以上这三句是总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以“积功累德”是从“住真实慧”出发的,第一句就是这个,“开宗明义”第一句。所以这个经是好,《无量寿经》这个会集。这几句话是《宋译》里头选出来的,原来的《魏译》没有,原来大家只念《魏译》就念不到这种句子。所以我们也要认识,我们也有比古人便宜的地方,这就是便宜的地方,古人没有机缘这么样。善导大师他参考古译,但究竟不像整在一块这么顺。

  “所修佛国,开廓广大。”“开”者就是开张、张开;“廓”是空、大、虚也。所谓“开廓”就是很空阔;“广大”当然就很容易懂。《往生论》说,极乐世界“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就可以解释这四个字——“开廓广大之义”。虚空不可坏,谁说把虚空砸了,也不可以烧,也不可以被水淹,这是“虚空”,究竟如虚空。“广大”是没有边际的,“开廓广大”。

  “超胜独妙。”“妙”是什么意思?根据《法华游意》的说法,“妙是精微深远之称”。非常之精妙,非常之微妙,又深又远,这种的形容词。《大日经疏》,也是注解,说“妙名更无等比”,没有能比的,更没有比它更好,“更无过上”,超过它。比都没有,超过更不行。所以无比、无上就称为“妙”,精微深远之义,“超胜独妙”。

  日本的《会疏》它解释“超胜独妙”,它说“超胜独妙”不仅仅是广大,其中一切庄严之事之相,国土依报、正报都是第一无比,就跟刚才那个第一就结合到一块了。

  “超诸佛剎,最为精。”比别的佛剎都好,是最为精。

  “故谓超胜。”所以弥陀发愿也这么说,愿我这个佛国胜诸佛国,它就胜。这个土最不思议,尤其是“凡圣同居土”是最不可思议,十方世界所没有的所以我们之所以要往生极乐世界,也就是因为极乐世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凡圣同居土。你去的是凡夫,可是凡夫就是阿鞞跋致,这个是十方世界所没有的,独特就在此,你就不退了。要很高的地位才能不退,你去是凡夫,凡夫就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又是凡夫,十方世界没有。所以有的人就不信,因为太殊胜了,不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廉价的入门票,是卖的廉价的入门票。不过这位后来,据赵朴老说,后来他研究佛教了。我当时写这个的时候,他是这么看法,后来他觉得要补课。我听赵朴老说过不止一次,大概他真是

   “超胜独妙”,它这里头说极乐世界这个独妙,它举了七件事,我们就念一念:

  “法报应化”。都是极乐本身所有的、所出的,这是一个。

  第二、“佛身光寿超过诸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所以超过诸佛。

  第三、第三是“名号利益,独出难思”。这个名号的利益,所以十方佛都称赞,大家都念阿弥陀。咱们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很少有人知道。所以和尚有人还给人介绍,说这是什么佛?这是如来佛。

  “如来”和“佛”都是佛的通号,你说“如来佛”到底是谁?大家就觉得还很当然,其实这个是很错误的说法,我们不能再这么说了。我介绍,这位是专家教授,这位是教授学者,他到底是张教授、李教授不知道,什么教授也不知道,通号,你说这两个是通号,什么问题没说明。“释迦牟尼”名字大家不知道,问题在这。闹一个笑话还小吗?

  你看阿弥陀佛,你随意就能够介绍人,“阿弥陀佛”,他张口就来。这不偶然的,大家要知道,故弥陀大愿这就显出来了。你说咱们中国人不知道阿弥陀佛的很少,谁都念阿弥陀佛。信不信?摔一跤没事,阿弥陀佛;你给他送点吃的给他,好的,高兴,阿弥陀佛;害怕,也阿弥陀佛。张口就是,不用安排,人人都知。所以这个难思,这么大的功德也难思,就这么念一念都结缘,将来都凭这一句最后得到解脱

  第四,“令五乘齐入报土故”。“五乘”,有六种“五乘”,我们把人、天搁在一块,这是开合的不同,实际上都是一样。就是一是“人”,二是“天”,三是“声闻”、“缘觉”合在一块,四是“菩萨”,五是如“来”,这是一种;还有的是没有如来的,那就是一“人”、二“天”、三“声闻”、四“缘觉”、五“菩萨”。这有六种的安排,好在无关宏旨,它就是一种习惯,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就完了。

  “五乘齐入报土”,就是这里头的“人、天、声闻、缘觉、地前的菩萨”,报土本来是无分的,现在都可以入报土。为什么?因为“凡圣同居土”跟“实报庄严土”也都是圆融无碍的,你生到“凡圣同居土”也就是横生到“实报庄严土”。

  再一个,顶多是时间的问题,再晚一点就可以到报土,总之可以到的。

  第五是“二乘、根缺、女人”。没有男根、女根的叫“根缺”,二乘是“声闻、缘觉”。女人,都“顿转一乘故”。她真要发心往生的时候,都变成三十二种大丈夫相,都变成大乘法行人。

  第六,“往生正因,易修易获故”。“往生正因”不是很难修,容易修,也容易得到果,你看“五逆十恶”最后真要修,还不是都可以成功吗?!

  第七,“生后得果,太顿太高故”。往生以后得的这个果太顿、太高了,所以有人不能相信,这也是原因之一。

  五逆十恶”临终念十念就得往生,就是不退,太顿了,你说多快!带惑的凡夫、带罪业的凡夫,只要横生到极乐世界,你就是在“凡圣同居土”,你就是阿鞞跋致,就位齐“补处”,跟“一生补处”菩萨都相当了,就是等时间,你再慢慢的惑断了,提

  “故云太高。”这个地位太高,一往生之后所得的这个果太顿、太高,就是太快、太高。而且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密宗的“即身成佛”

  这事,我问过我的上师,所以有些问题我当时问,问的还都是很关键的一些问题。我就问,我说密宗即身成佛,生净土是不是“即身成佛”?这位上师大家公认是在西藏里头,理论和实修两方面共同都重视的话,这是西藏第一位,没有人更能超过,是诺那祖师推荐的,中国汉人本来不知道。

  他就反问我一句:你问的哪个净土?我说是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哦!那是、那是,那就是“即身成就”。

  好些人就是不安心学净土,就是想学密,不安心,所以就是说“难信之法”。你要是学密碰到一个冒牌的老师,就等于你去买药买的是假药,你吃下去你要要命的这就是称赞极乐的殊胜。

  引善导大师的话“四十八愿庄严起”,极乐世界是四十八愿庄严而起的。“超诸佛国”,超过许多许多佛国,“最为精”,最为精妙。这就解释“超胜独妙”,这是超胜,比别人都超胜、独妙,最妙了。

  “建立常然。”刚刚起来,就是初初起来是“建”,最后成立叫做“立”。我们“建立”什么?包括两方面,从开始,到完成。“常”是常恒,“然”就是如,就是这样,“建立常然”就是它始终就是这样。

  “衰”是衰退、衰弱。没有衰退、衰弱,也没有变化、改变,就是说极乐世界建成之后,它就是不会坏,也不会退。

  现在咱们这个世界就很危险,我们在毁我们这个地球。咱们那个臭气层的漏洞刚刚补上,要不补上很麻烦。水,到处缺水,大家都用地下水;海水也污染,空气也污染,咱们现在这个城市的污染超过国际标准多少倍,都是在那衰、变;水土流失,种种;沙漠将来会愈来愈多。但是极乐世界它“无衰无变”。

  日本的望西师,他盖了一个楼,楼老冲着西,他叫“望西”,他就以“望西”为号。日本望西他说这个“常”,他解释“常然”的“常”,他说“常”,有三种:一种是“本性常”,凝结的“凝”,又叫“凝然常”;一种叫做“不断常”;一种叫做“相续常”。有三种“常”。

  “本性常”就是法身,本来就“常”。

  “不断常”,“不断”也是“常”,“不断常”是报身,因为报身是从法身所流现的,所以它也就“常”,也就没有间断,就不断。

  第三个“相续常”是应身,应身于这个世界,这个刚刚过去又现出一个,那个现在又现出来,这种相续总还有出现,这是“相续常”,这是指的应化身。

  望西他认为极乐世界是“法性常”,又是“凝然常”,所以没有衰变。底下他又设问,他说这个不是法藏比丘修因而感的一个果吗?!既然修因感得这个果,它就有开始,有开始它就应该有终,怎么能说它是“凝然常”、“法性常”?他自己设的问,他自己就解答,他解答得也很有意思,他说人都有“本觉理体”,人人所有,我们开始有“始觉”,“始觉”之后如果老合乎“本觉”,达到“究竟觉”,三觉圆满就是佛。不过总之“始觉”、“究竟觉”,都还是“本觉”。

  《释大衍论》它就讲:“若得始觉,还同本觉。”你如果得到了“始觉”,真正这个觉悟之后,不是另外有个东西,只是恢复你的本来。所以《心经》讲“无所得”,老想得点什么,那都是心外取法。只是恢复你本来,你毫无欠少,所以无所得才是“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所以很多都是想得点什么,得禅定、得神通、得智慧。

  “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你把凡情都去掉,你自己的圣解就全出来。另外没有圣解,就是去掉你的凡情就是了。所以谈到这个“能证”,“能证”的这个人是什么时候,或者有个开始,法藏比丘他在那修就是有个开始,我们证道也是如此。

  “至所证时。”当达到他所证的这个境界的时候,“始觉”跟“本觉”不是两个。

  “本有常住。”也来解说这个问题。所以众生是无始有终。佛是有始无终,他成佛是始,但是他没有终,他一成佛的时候就还同“本觉”,“本觉”就是“本有常住”,所以就没有终。

  这个说得是很有意思,就是在你说有证的时候好像是有了开始,但你到家的时候,就是他所谓的到了所证的时候,这个是“言语道断”,一切言语就没法表达,一切都“不二”。这个只是“本有”,“本有”就是“常住”,所以就是“凝然常”,极乐世界就是“常住”。

  再根据《密严经》说,极乐世界是不坏的。《密严经》说,从佛那个时候就依密严而住。“密严”是什么?就是极乐庄严国。“密严”是大日如来的国土。所以日本很尊重“大日”,因为它是日本,他觉得特别亲切,他尊重大日如来。

  “极乐庄严国,世尊无量寿。”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弥陀就是大日如来,密严国土就是极乐世界。

  底下《密严经疏》里头又说,密严净土是什么?它是“无为”,就是诸佛的他受用土。佛有他受用土,显了这个土让别人能受用。所以佛的报身是两种身,一种是“自受用身”,一种是“他受用身”。佛的“自受用身”菩萨也看不见,就是报身;法身当然是无形相,不可见,但是有他受用,让这些菩萨能够受用,所以有“他受用身”。

  土也是这样,有“自受用土”、“他受用土”,密严国土就是给诸佛的“他受用土”,大日如来所显的“他受用土”。

  “于法性上,以悲愿力建立故。”这个净土跟法性土,就是跟常寂光,法性土就是常寂光土,一样的离开无常之过,没有无常的过失,不是苦空无常,总有一天要坏。

  所以许多天界、许多国土将来,这个“三灾”实际就是我们现在天文所说的一个大爆炸,一个大连锁反应的核爆炸,整个宇宙互相的你崩我也崩,这么累积下来,全宇宙、全太阳系或者全银河系的爆炸,所以就是“三灾三劫”。风灾,风灾就是压力波;火灾就是那个热波,都烧空了、烧完了。

  底下又说,密严国土是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也即是极乐国土。我们这个地球肯定是要坏的,这是秽土。极乐世界不是微尘所成的,极乐国土(密严国土)是如来清净藏心之显现,本来不是物质。

  所谓“微尘”,不是说我们想像的一个土粒,指极小极小的东西,这个比电子还小得多,就是现在科学家发现的微中子。

  这个微中子,不讲它体积,体积不好说,它在空间所占的这个区域,等于一个电子的一百亿分之一,你说它小到多少了。它可以透过十亿公里的钢板,因为它太小了。什么东西都是有空隙的,一个钢板,咱们是过不去,对于微中子它就通行无阻,以至到了十亿公里它都能透过。它弥漫在太空之中,这个东西,到处都有。

  宇宙大爆炸之后就出现大量的微中子,微中子慢慢汇聚汇聚,汇聚之合就是微尘。世界碎为微尘,微尘聚为世界,这些佛经里头的话现在科学都证实了。所以我们应当很感恩,我们很幸运,能遇到这样一个本师。

  所以密严、极乐都不是这种微中子之类的东西聚集所形成的,而是清净妙心的显现,因此它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不怕灾。所以到了禅天什么等等都是,一直到无色界都要坏,到大宇宙大爆炸的时候,所谓劫,劫火、劫风。风灾是最厉害,风灾是什么?就是压力波,可以这么看。

  “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劫”是个很长的时间,我们都知道,无量劫里头是长久。“积植德行”,“积”是累积,“植”是种植,一点一滴的种种德的行动,德行。“不起贪瞋痴欲诸想”,在自己心中贪瞋痴这种欲,色欲、情欲、食欲,这种欲想不起了,内心不起了;对于外尘,“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尘他不贪着。

  他只是什么?“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所以这么一看这前两句,也没有贪瞋痴欲,也不着色声香味触等等,这上头二句就是“万缘放下”。“但乐忆念”二句就是“一念单提”。这一切都放下,心中所念所忆只是佛,所以就很精进。

  这个时候念佛,万缘放下,“但乐忆念”,忆佛念佛。《华严经》十地菩萨,每一地都不离开念佛。“大教缘起”说,“去来现在,佛佛相念”,佛跟佛都是相念。咱们这个经开始也说,阿难看见佛放光,阿难不就这么问吗?!“去来现在,佛佛相念”,佛现在是在念佛,佛跟佛都相念。

  《观佛三昧经》说:“尔时会中即有十方诸大菩萨,其数无量,各说本缘,皆依念佛得。”每一个菩萨个个都说我自己过去怎么修行成功的,就是各说本缘。除了本缘,共同的,都是由于念佛得到的。来会这么多的菩萨,每个人说怎么得到的?念佛得到的。所以就是说,愈是殊胜的事,人就愈不容易信这也就是每个人的善根、智慧、福报很多方面的问题。你看这么多菩萨,每一个都因为念佛而得。

  “又佛告阿难。”这还是《观佛三昧经》:“汝今善持”,告诉他、嘱咐他,你好好的奉持,好好记住,“慎勿忘失。”不要忘掉。“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嘱咐阿难,这些不光是净土宗的经典说这个念佛,大家要知道,是千经万论共指,“皆说如是念佛三昧”,过去这么说,现在这么说,未来还是这么说,都是在说这个“念佛三昧”。

  “我与十方诸佛。”释迦牟尼佛说他自己和十方的佛。

  “及贤劫千佛。”我们这个“劫”称为“贤劫”,咱们地球还是很不错,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当然不止一个地球,我们在其中,有千佛出世,所以称为“贤劫”,贤劫千佛。

  “从初发心”,每个从初发心起。

  “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都是因为“念佛三昧力”而得到一切种智,而成佛。你看这些话,如果现在这些话,我们往往要自己去阅藏,有的时候会忽略,现在比较集中在这里头。只要我们能记得,将来它总会在大家心里头要放光的,这些事实,都是如此。

  贤劫千佛都是如此,法藏比丘也是这样,他也忆佛念佛,“但乐忆念,过去诸佛”,忆念他们所修的善根,忆念诸佛的功德,忆念佛德。我们感恩图报,所以我们也要跟佛学,要追佛,学佛所行,要证佛之所证,这叫做“忆佛”。

  佛所修的善根,佛的善根之中,以念佛是诸善中王,这个善根最殊胜,我们现在要跟佛齐等的话,我们也应当学佛,也要持名念佛。“名具万德,总摄一切善根”,名字里头既然总摄了一切善根,所以就念名字的时候也就是忆念了一切佛的功德,一切佛的功德就在这一个名号里头了。

  《安乐集》是道绰著作的。安乐集》在中国曾经一度没有了,流传到外国,咱们国内没有了,所以成为佚书,“人”字旁一个“失”字。佚书有多少种,连窥基的注解一块都丢了,昙鸾的《往生论注》,总共有十多部经。现在又回来了,这是我们比明朝那时候那些大德又殊胜之处。

  道绰他讲:“或有三昧,但能除贪。”这个“三昧”只能除贪心,不能除瞋恨、跟愚痴。

  “或有三昧,但能除瞋;或有三昧,但能除痴。”但不能除别的。

  “或有三昧,但能除现在障。”你现在的障给你除了,不能除过去的障、未来的障,除不了。

  “若能常修念佛三昧。”就是说不管是贪瞋痴,不管是现在、过去、未来一切的障,一切的障当然贪瞋痴都在,都能除,都除得掉。所以我们现在之所以困难者就是这个障,“障”是障碍,它障碍着你不能好好修,障碍着你不能理解,障碍着你要起退心,这个“障”是可怕,要排除这些障就是要“常修念佛三昧”

  所以法藏比丘一开头以这个为主,内中没有这些烦恼、愚痴,外面也不着色声香味触法,就乐忆念诸佛。

  “行寂静行。”所行的是寂静之行。寂静之行,“无余涅槃”叫做“寂静”。阿罗汉的涅槃是“有余涅槃”,他只是除了“分段生死”,咱们人类(动物)这种生死没有了,还有“变易生死”。四十一个位次,初住、二住到十住,然后十行、十向、十地,这四十,还有等觉,四十一个位次,这每个位次和每个位次之间也等于一个生死。所以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举足下足之处。

  所以佛法很深!初地菩萨对于二地菩萨从哪举足、哪下足他都不知道。因此说是一个生死,他有“变易生死”,所以这个涅槃是“有余涅槃”。佛是“无余涅槃”。“寂静”就是“无余涅槃”,现在所说“行寂静行”就是入了大菩萨的“无余涅槃”之行。

  “远离虚妄。”就远远的离开了虚妄。“虚妄”两个字很坏,不实就是“虚”,违反了真就是“妄”,虚假不实叫做“虚妄”。《圆觉经》说:“虚妄浮心多诸巧见”,虚浮的这种心,还有多种巧见,好多好多心眼、好多好多招、好多策略。

  “不能成就圆觉方便。”这样的人不能成就圆觉。

  《涅槃经》这句话就深刻了,“一切恶事,虚妄为本”。所以我们经中讲“三个真实”,所贵的是真实,所忌的是虚妄。虚假、说瞎话、狂妄,都是妄,一切的恶事是以虚妄做为它的本。所以你看法藏比丘他处处,他都是用在刀刃上,他在积功累德,也是给我们做榜样。

  远离虚妄。”这是止恶,它是万恶之本现在还有人他虽然出了家,还带着过去的习气,做买卖,他有时候就天经地义的说些假话,他就不觉得,这个习气还带着,不知道这是很不好的事情所以法藏菩萨所住的是真实慧,所行的是清净行,远离一切虚妄。

  “依真谛门,植众德本。”“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不管世间、出世间,这个道理是决定不虚妄的叫做“谛”。“二谛”,我们常常说“二谛”,“二谛”就是“真谛”跟“俗谛”“有”,这个东西有,是什么?在凡夫来说、凡情来说是真实的,都有,这不是真实的吗?这个“有”,在凡情、世间来看是真实的。“空”,在圣道是真实的,“本来无一物”,空无一物,你这个虚妄的东西把它造成障碍了。

  所以稍微清净一点,你就会看见房子、床铺、自己身体都没有了。有的人又错误了,以为这就是很高了,其实非常浅非常浅,是未到地的定,还是欲界定,那已经他就可以感觉到一些空。

  在圣境中,那就本来没有这些幻相。这两个都是“实”,你说“有”,“世谛(世间)”认为是“实”;说“空”,“圣谛”认为是“空”。所以顺凡夫的法称为“俗谛”、“世谛”;智慧所见的涅槃、寂静,这种真实的理,叫做“真谛”。

  《智度论》说:“佛法有二谛: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为世谛故。”因为“世谛”,“说有众生”,“有众生”就是顺于世谛来说,说“有”。

  “为第一义谛故,说众生无所有。”所以《金刚经》说,我这灭度这么多的众生,这是“世谛”;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这就是第一义谛,这就是“圣谛”。

  “依真谛门者,依第一义谛为门也。”门,能够趣入涅槃,所以称之为“门”。依照第一义谛的这个门来“植众德本”。“植”是种植、培植,培植众德的根本。《金刚经》说“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这个就是这个意思。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就是真谛门,无所有,没有四相;“植众德本”,就是修一切善法。《金刚经》这么一解释,这两句话就好懂了。

  “依真谛门,植众德本。”“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就是“真谛门”,但不是这一“无”你就无下去了,而是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就是“植众德本”。整个佛教就是这么一回事,不落在“二边”,不落在“世俗”所谓“有”和“空”这二边。

  “德本”,德的根本,刚才都说,一切佛都是因为念佛而成就,所以阿弥陀佛名号,我们在净土宗当然念阿弥陀,这个名字中,体就具有万德,体又召唤万德都来了,所以称为“德本”。在《教行信证》里头说,“德本者,如来德号。此德号者,一声称念”。这个德号你只要念一句,你就“至德成满”,登峰造极的这些德就成就、就圆满了。“众祸皆转”,所有一切祸都转。本来是空,虚妄。

  弥陀圣号是十方三世德号之本。所以密宗有这个话,“千佛万佛,不离阿弥陀佛”,称为“德本”。刚才不是说过吗?!释迦牟尼佛和十方诸佛从初发心,都是因为念佛三昧才得一切种智,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德本。

  “植众德本”底下还有两个解释,一个就是刚才我们说的念佛号,另一种解释说菩萨从万德都去修,都圆满,这个是“植众德本”。另一种就是刚才说的,“德本”就是佛的名号,是“持名念佛”,这两个没有矛盾,因为说修万德去,而菩萨在因中,在修万德之中也没离开念佛。所以这个就互含互摄,念佛你就万德都在里头,广修万德,你在念佛之中也就圆融了。所以这两个看着好像是两回事,实际是可以圆融的。这就是“依真谛门,植种德本”。

  主要的就是由于《金刚经》这句解释得很清楚,“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有的人知道修善法,不知道“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里头起了很多烦恼、很多计较

  过去广济寺有两位大居士,很有钱,就是要争,我的供养要赛过你,你的要赛过我;我要是给庙里头做了多少幡幢,大道场要不挂我的他就要生气;那个说你这个绣得很好,我就再请人再绣,比你这个更好,我要盖过你,该用我的。庙里就很苦恼,今天用他的,明天用他的,交换。这个都是“着相”,这个功德就很小。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但修一切善法”,不是不修,修一切善法要知道“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不是跟人争胜,我要抢第一。现在有些法师,在国外也是这样,他们互相攻击,有很多佛教徒说,我们佛教中要这么着,我们不信佛了。这都是在修善法之中有“我”、有“人”,所以都不究竟。“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这一切苦都不计较,有二苦、三苦、八苦等等,这个我们都很熟悉了。一切都不计较,弥陀是“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不计较这些苦。“少欲”就是不多求,“知足”就是虽然少,我也不恼恨。

  《遗教经》说得很好,“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他根本不多求,他也用不着去逢迎人,仰人鼻息,去奉承,去阿谀;也不会为这些诸根所牵引,为舌根想吃好东西,那就多欲了,他根本是少欲,他吃菜根香,咬咬菜根就可以。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现在出家人都是要坐进口的汽车,国内、国外都是这样,实际他并不坦然,他都有所忧畏。真正少欲的人心,就“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遇见一切事他都觉得有余,没有觉得缺少什么。

  “有少欲者,则有涅槃。”这个话就分量重,你开始要证涅槃,“少欲”才有涅槃,首先要一个出离的心,少欲则有涅槃。

  “是名少欲。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少欲知足”用《遗教经》来解释挺合适,你们比丘要脱离苦恼,要常常观“知足”这个法。

  “知足”这个法就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就是富、就是快乐、就是安稳。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在地上睡觉,他还觉得安乐。

  “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你就在天堂还不称意。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不知足的人,虽然富足还是穷,他还觉得不够,还有比他更阔的。

  知足之人,虽贫而富。”所以颜子在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吃也吃不饱,坐在地上,曲肱而卧,枕头也没有,就这么着睡觉,乐在其中矣!所以我们之能够接受佛法,就是孔子、老子他们的一些成绩,少欲知足

  “专求白法。”白法指清净的法,我就不多解释了,专听善法、白法、清净之法。“惠利群生”,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一切一切都是为了惠利众生。“志愿无倦”。《普贤行愿品》这些大愿,都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倦就是疲厌之义,没有疲厌,生在苦中他还不疲厌,当然就无有疲厌。

  “忍力成就。”这个“忍”成为力量。法住师解释,忍有三种一者安苦忍,于世间所违缘的事他都能忍能受;二、他不饶益忍”别人对于自己老伤害,我也能忍受;三、法思惟忍”对于法无分别,这个“忍”就是在法上的事情。这三种“忍”都成就,称为“忍力成就”。

  《会疏》讲得更详细,讲了“十忍”。

  一是“内忍,虽然饿、苦、疼都忍受。

  外忍”你骂他、打他,或者你污辱他的亲属,或者他的师父、阿闍黎等等,或者毁佛、骂佛等等,他都不生瞋恨心,这是“外忍”。

  对于佛说的微妙之义等等的,他不惊不怖,而且很坚决,我若不解这部经,我若不知道这个法,我绝不得菩提,勤求来咨询、来读诵,这个叫做“法忍”

  第四叫“随佛教忍”,他一起瞋恨心的时候就思惟:我起瞋恨心,我的身体从哪来的?这种种的做一个思惟,思惟不可得,不可得他也就不瞋恨了。

  第五叫“无方所忍”有的是白天能忍,夜里不能忍;有的是夜里能忍,白天不能忍;或者对于这一方面能忍,对于那一方面不能忍。这个就不管,不管你是善知识不是善知识,对一切都能生忍,这是“无方所忍”。

  第六是“修处处忍”有人只是对于父母、妻子这些有关系的,这个当中生忍,对于其他就不行;菩萨对一切都生忍,“处处忍”。

  第七“非所为忍,不是“有所为”,有的是为了什么而忍,我为了我要求个什么,或者是说我为了求法愿意忍受一切折磨,这都是“有所为”,一切“无所为”而忍。“有所为”你这里头就有虚假,虚假是一切恶事之本。所以要直率,直心是道场,学佛这个很要紧。

  他其实不明白一个事,你这个虚假可以瞒人、可以骗人,骗人是完全可以骗,甚至于死了给你立传还是好的,但是如来悉知悉见,再有阎王老子你骗不了,那不中用。

  还有是“不逼恼忍”这个是必须都烦恼不起,我能忍,真正打上来、骂上来我还能忍,这就是“不逼恼忍”。

  第九是“悲心忍”比方你是方丈,或者你是这个地方的长官,你的下属看不起你、骂你,你生气了,这个就不行。悲心忍”,我虽然是高贵,低的人来对我不恭敬,我不生瞋忿。

  第十就是菩萨誓愿忍”。就说我曾经在佛前发过狮子口,发过誓愿我要成佛、我要去度众生,现在我去跟他生气,我要去恼害他,我要去报复,这不是违背本誓吗?!这是“誓愿忍”,因为我有誓愿要度众生。所以是具足种种“忍”,而且形成了力量,“忍力成就”,皆能忍。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慈悲,能忍这一切。

  “和颜爱语。”“和颜”就是柔和的颜容,因为里头没有染污,没有妄,颜色常和,和蔼。

  “爱语”是“四摄法”之一,我们要摄受众生,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我们是善言委婉的来劝谕相告,所以“和颜爱语”。

  “劝谕策进。”来劝他,“策进”就是现在我们说的促进、帮他,帮他来开佛知见、悟佛知见。

  “恭敬三宝,奉侍师长。”这是根本,不管你是在家人,有的在家人说我只恭敬二宝,真有这样的人,他说僧宝我不恭敬,现在的和尚都不可敬。不行,这不行,你这么说法不行的,不如法的,你就是要“恭敬三宝”。

  “奉侍师长”,“奉侍师长”也包括“孝顺父母”。

  这一切法“无有虚伪谄曲之心。”没有一点虚假,恭维人、奉承人,这种心都没有。所以《维摩经》说“直心是道场”。肇公注解这句话,“直心是道场”,他说这个“心”是万行的根本,“质直无谄”,很直率,没有虚假谄媚,这是万行的根本。

  所以刚才那个“虚伪”是万恶的本,这是“质直无谄”是万行之本,这个对比,这都很重要,我们都应该从这里头很好的来学。我们要学,学佛我们不是要写篇论文,当个“佛学家”什么的,要真正做为“人天师”,当为“人天师”,做人的导师。做为人的导师,你就要做人的轨范,这要有实际行动,这才是大丈夫事。

  底下就“庄严众行,轨范具足。”一切的行都是庄严,以福智二严及其行,所以一切行中都包括了福、包括了智。

  “轨范。”“轨”是轨则,“范”是模范。刚才我不是说了吗?我们要做为轨范,要具足轨范。

  “观法如化。”一切万法都是幻化。所以“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幻”就是幻化。“观”这个字,我们常说作观、作观,密宗说观想,观字是个很深入的字,观自在菩萨就是这个观字,观就是智慧的一个另外的名字。

  “粗思明觉。”这是“见闻觉知”那个“觉”,不是“觉悟”那个“觉”,粗的思想叫做“觉”,我觉得了,我觉知了,在你思想范围里头这是“粗”,细思叫做“观”。“观”和“想”也是这样,有心的叫做“想”;离念、无心才叫做“观”,一般观不大容易达得到。所以天台的“三止三观”,“空、假、中”,“三谛”;“三观”是“空观、假观、中观”,这些“观”都是一种很细很深的“观照”。“观”和“照”都是高的,“想”就是粗的。

  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也知道“五蕴皆空”,而不能度一切苦厄?因为你是“想”,你现在所理解的都在“想”这个范畴里头,你现在“想”明白了它“五蕴皆空”,你不是“观”,不是“照见五蕴皆空”。“观”和“照”,观照、观照,“照见五蕴皆空”,就“度一切苦厄”。这分别就是如此。所以“观法如化”,这个“观”字。

  “三昧常寂。”“三昧”就是正定;“常寂”,离开生灭之相叫做“常”,离开烦恼之相叫做“寂”。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近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