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第三十四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6-02-06 13:41:03
关键字:人面疮,悟达国师,宿业,忏悔,职业,五种智,慧命,神通,一心,黄念祖,初发心,发心,求,菩提心
【 点击数:1840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妄也就是真,所以声字都是实相。因此从你持名的功德,因为这个都是佛的果德,而且声字就是实相,所以第十八愿的功德不可思议。

  底下就讲“发菩提心了”:“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这是“闻名发心愿”,后头还有“临终接引愿”,就这一段。

  “发菩提心”,我们就把元晓师他在《宗要》里头的解释拿出来跟大家介绍。元晓是朝鲜人。

  关于《无量寿经》,我们中国古来只有两本,另外两本都是朝鲜人的,一个是元晓,一个是憬兴。所以我们国内对于《无量寿经》的研究很不足,现在我们要回头,很不足。元晓他对于净土宗着作还不止一本。朝鲜他们的佛教很不错的,他们禅宗也很不错的,他们都有著作,当时的水平都很高,觉悟很高的。

  元晓的特点,他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里头,他特别重这个“发菩提心”。所以他讲“发菩提心”,我们就把它拿来给大家介绍他也讲两种,一种是“随事发心”,一种是“顺理发心”

  “随事发心”,在《往生要集》里头,称为“缘事菩提心”。这个叫做“随事发心”,在《往生要集》称为“缘事菩提心”,密宗称为“行愿菩提心”,这是一种

  第二是“顺理发心”,“顺理发心”就是《往生要集》里头的“缘理菩提心”,也就是密教的“胜义菩提心”,殊胜,第一义谛,胜义谛,胜义菩提心,两种。

  第一种就跟四弘誓愿是一致的,“烦恼无数,愿悉断,这是如来的“断德”正因,“断德”;“善法无量,愿悉修之”,都要去修,这是如来的“智德”,你能够修这么多的法,很大的智慧;“众生无边,愿悉度之”,是恩德的正因,他对于众生有恩。所以这三个德,“断德”、“智德”、“恩德”合起来,“无上菩提之果”。所以,“无上菩提,誓愿证之”。这样就是三心,就是无上菩提的“因”。

  “因、果”,虽然是一个叫做“因”,一个叫做“果”,当然是有不同,但是这两个都无所不包。经里头说,“发心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先心难”。发菩提心,刚初发心是一种,毕竟成就又是一种。初发心是“因”,毕竟成就是“果”,这两个虽有不同,但是两个没有分别,因为从这个“因”必定得这个“果”。

  我们从黄河的“因”发源起,这个水一直流到大海,要从地图上看,大海跟黄河不就是一片水吗?哪能画出个界线来?!都是连着的。“因”和“果”,只是言字区别一下而已。所以“毕竟发心二无别”,黄河的水必然流到大海里头去。“如是二心先心难”,大家要知道,这两个心里头,“初发心”那个难。所以我们也要珍重自己,真正要是发了菩提心,千万要护持,不要退失,都要好好的护持。

  “如是二心”,在这样的烦恼恶浊之中你能发起菩提心,就跟火里头生出莲花一样

  如是两个心“先心难”,成就你就必然,你只要护持它就可以了。但你能在这种情况之下,邪说纷纭,种种的群魔乱舞,在这种情况你能发出一个很正的求正觉之心、正的觉悟,那个难!

  “自未得度先度他。”大乘心先要以利他出发;“是故我礼初发心”,经里的话,对初发心的人要顶礼。所以“发菩提心”很重要,这就是“发菩提心”。他说这个心的果报是以成佛为果,但是也有花报,花报就是往生净土。因为菩提心是广大无边,无有极限,所以他就可以得到往生,以成佛作为实果。这就是“随事发菩提心”,“断德、智德、恩德”。

  “顺理发心。”大家看看书上的文字,“信解诸法皆如梦幻”,你要相信、要理解,一切诸法皆如幻梦。《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要相信,要理解。有的人读是读,他并不信,得了点美金,拿来不当作是幻梦,他就当作那是命根子,你这个就没有真理解。要真正相信诸法皆如幻梦。

  “非有非无。”那就不落“二”。这个原理很高,前头理解很难,成佛还要先受顶礼,而这个它又还更不容易一些。“非有非无”,他离开这二边,一般人不是着“有”边,就是着“空”边。

  “佛说诸法空,为除诸有故;若复着于空,诸佛不能度。”佛跟你讲“诸法空”是干什么?因为你着了“有”。告诉你是“空”;你就执着“空”,那样佛没法度你。所以这叫“非有非空”,不落这二边,叫“边见”。

  “见惑”中头一个是“身见”,第二个就是“边见”,总是落在二边,不是此,就是彼,不能圆融。“非有非无”。

  “离言绝虑。”离开言说,没有思虑。“绝虑”,思虑之路绝了。所以他这个“必须除尽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处”。这是一个行不到的地方,不是你走所能达到的地方,你怎么能够到那个走不到的地方?你得除尽有所得的心。

  所以《心经》说:“以无所得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有所得、有所求,好的还是想得定、想得神通、想有智慧、想说法利众生,成为什么什么,这都是“有所得”的心。这在思虑之中是“离言绝虑”。

  “依此信解。”这样的信解,来发一个广大之心。

  “虽不见有烦恼善法。”没有烦恼善法的分别,不见烦恼和善法,不是说“无”,是“不见”。“不见”什么?不见他们的分别。

  “而不拨无可断可修。”一位老居士他说你这错了,不知道这是高丽(朝鲜)人的汉文。“拨无”我们在《义注》里就是排除,“拨”不就是“排”吗?!无不就是“除”吗?!不排除。“不见有烦恼善法”,但他也不排除有烦恼可断、有善法可修,中道。有人他有善法可修、有烦恼可除,他就看到烦恼、菩提的分别,就着那一边;因为没有分别,他就没有可断,也没有可修,着到这一边。

  底下“发愿”,我愿意烦恼誓愿断,一切善法誓愿修,虽然你有这个愿,“悉断悉修”,“而不违于无愿三昧”。所以我们要体会这个经,经中也有好多句子是这样的,我们都要圆融。虽然是“悉断悉修”,“而不违于无愿三昧”。

  “虽愿皆度无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我要度无量的有情,而没有能度与所度之别。

  “故能随顺于空无相。”这才是随顺于“空”,随顺于“无相”。

  所以一般都把这个“空”和“无相”体会偏了,成了顽空,把这个“无相”当作没有讲,当成龟毛兔角了,断灭见。

  “如经言。”如《金刚经》的话,“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就是“缘理发”的菩提心,如是心不可思议,这样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这个是“顺理发菩提心”。

  “随事发心,有可退义。”这是一个缺点,“随事发心”有的时候你还可以退。像舍利弗到了六住,他发了大乘心,人家跟他要眼睛,后来挖了一个,又挖一个,第二个挖了之后,人家说是臭的,用脚去踩。他说不行,这个事我办不了,算了,我别度人了,他就退了。所以“随事发心”,有可退义,舍利弗是很好的例子。而且是“不定性人,亦能得发”,没有定性,没有决定成就叫“不定性”,也可以发。

“顺理发心。”你没有退转,因为他合乎理,没有什么可退转之因。“菩萨性人,乃能得发”,换句话说,决定成菩萨的人,叫菩萨性,不是他已经证了菩萨。

  “如是发心,功德无边,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诸佛穷劫来说这个功德也说不尽。这就是两种发心,现在咱们这的发菩提心就是这两种都可以。所以品位有不同,就是这。所以品位都是智慧的问题,智慧再差只能生边地。们现在有人稀罕神通、稀罕入定,不知道智慧比禅定、比神通重要得多。

  在《劝发菩提心文》里头说,“发菩提心,诸善中王”,善中之王。引了《华严》的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你忘了菩提心,你去修种种善法,这是魔做的事,《华严》的话。

  《无量寿经起信论》,这是彭绍升的论:“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菩提心”是佛的本源,佛之为什么能成佛?就是因为菩提心。

  众生之慧命。”是我们智慧的命,比我们身命重要,你有身命不见得有慧命,有的人是保存了身命,可是断了自己的慧命,菩提心是众生的慧命。

  所以咱们佛教中,师父的恩比父母的恩重,父母给你的是你的身体和身命,善知识给你的是你的慧命,菩提心是众生的慧命

  “才发此心,已成佛道。”所谓“初发心时”便成佛道就是这个意思,圆教就是如此。原话是这样,“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前头也说,“如是二心先心难”,他要顶礼初发心,所以初发心的功德很大。什么这个心这么重要?因为经中后头有五种智:“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这些智慧,菩提心跟这些智慧是相应的,所以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而且本经是三辈往生,上辈、中辈、下辈都是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可见发菩提心是首要的事情。

  第十九愿就是“闻名发心”,后头还有“闻名得福、闻名得忍”。所以此愿,我这原来是“亦可”,现在把它改一改,把“亦可”改为“理应”,理是道理的理,应是应当的应,亦可两个字把它改成理应,更肯定一点。按道理说应当解释为,因为你闻了佛的名号,蒙佛的加被,而你发了心。闻名得福,后面闻名得忍都是如此。这是讲发心的重要。

  “修诸功德…昼夜不断。”六度的功德都要修,“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以上的这种大愿大行不退转,没有改变,“复以善根回向”,用自己所修的善根都来回向,回向什么?“愿生我国”,可以生到极乐世界。

  “一心念我。”“一心”过去已经解释过了,这所指的就是坚定的信心,这个“心”不为他心所夺,不因为别的心,憎恨心、淫欲心把你的念头抢过去、被它所占领,那就不行。所以“一心”者就是一个坚定的信心,不为他心所动摇的。《教行信证文类》说:信心就是“一心”,“一心”就是心无异念。

  《止观》里头讲“一心”是什么?“修此法时,一心专志,心不余缘。”这不是讲“一心念”我吗?!这又是讲的“一心念”。怎么叫“一心念”?就是“一心”专在这件事情上,心不余缘,不想其他的,这就是“一心”。

  一心”有“事一心”、“理一心”。上面所说的就是“事一心”;你要是入了诸法实相就是“理一心”。这样“一心念我”,没有告诉你一定是“事一心”、是“理一心”,都好,就是现在你还谈不到“事一心”、“理一心”,只要是先从不去想别的入手,这样开始就可以就照善导大师所说的:“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远,念念不舍。”就这么专念,行也念、坐也念、卧也念,不管时间多少,念念不舍。

  所以善导大师他念佛,当年长安城里头没有不念佛的,他就教大家念佛。他念佛,念一句佛就一道光。后来有位少康,他也是净土宗祖师,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从嘴里出一尊佛像。现在我们不以这个来标榜,但是确实会有这些事情。

  我们现在就是说,你现在不杂余念,专注这么念,就已经合乎这的“一心念我”,你就这么“事念”,慢慢自然而然也就会达到“理念”。所以《弥陀要解》里说,“从事持达理持”。这个地方就是说,前头是说闻名发心这个愿,第十九愿,“昼夜不断”到这就是前头第十九愿,后头是第二十愿。因为闻佛的名号他就发菩提心,修六度种种功德,就不退,他拿一切善根都回向求生极乐,而且念,昼夜不断的念,这就会往生。

  底下是第二十愿,这里头是一段,一共二十四段,“段”是二十四,“愿”就是四十八。“临寿终时”,所以底下是“临终接引愿”,这很要紧,是临终佛来接引。

  “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佛跟许多大菩萨都来接他,现在他的面前,他看见了。

  “经须臾间。”须臾之间是很短的一个时间,四十八分钟就生到极乐世界。

  “作阿惟越致菩萨。”他就是阿鞞跋致菩萨。这一愿是临终接引愿。

  临终这个时候人是昏乱的。宋朝的灵芝师,这是一个很有名的高僧,他讲的:“凡人临终,识神无主。”识神就做不了主。“善恶业种,无不发现”,你这一生所做的善事、所做的恶事,这些业种这时候都要发现。人在临死的时候,一生所作所为都要在心里头出现,做一点好事心里头很高兴,做了坏事心里非常痛苦。

  “或起恶念,或起邪见。”有的人临终忽然要吃肉,种种很多很怪的现象。

  “或生系恋。”贪恋什么。

  “或发猖狂。”发疯。

  “恶相非一,皆名颠倒。”所以终一般人是颠倒的时候,临终的时候四大分离苦不可言,再加上颠倒,这个时候要想用功,有很多人还希望临终能用功,凡夫是很难办到,你要没有特殊的修持,一般是办不到的。现在是仗什么?仗弥陀大愿加被

  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说:“娑婆众生,虽能念佛。”念佛的很多,可是“浩浩见思,实未伏断”,没有断。不但没有断,伏都没有伏,压一下都没能压住

  “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到临终他心能不颠倒、能念佛。

  “原非自力而能主持。”自己的力量是没有办法。所以这就是一个很显着的分别,你是靠自力还是靠他力。就是禅堂里头都要用“楞严咒”。《楞严经》讲,你没有咒的加持,打坐你不着魔是不可能,你不能念咒也要把咒写在那。所以完全靠自力,种种的因缘来干扰。“自力不能主持”,底下就是《圆中钞》的话,“全仗弥陀而来拔济”,这个时候完全是仗弥陀来救济你,你虽然不是正念而能正念,这个正念是佛的加被力。我们都不可能离开加被力,现在我们做一点事情,都在佛的加被之下你才能圆满你的所愿

  我们再来引证小本的《唐译》和《悲华》两个经来证明这个临终。玄奘翻译得很详细,比鸠摩罗什翻译得差强人意,大家都念的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称为“秦译”。

  《唐译》说:“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无量声闻弟子。

  “菩萨众俱。”都有,大乘、小乘都有。

  “前后围绕,来住其前。”住在临终人的面前。

  “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佛慈悲你、加佑你,让你的心不乱。

  《悲华经》就更清楚了:“临终之时。”这是阿弥陀佛说的。

  “我当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现在临终人的前头。

  “其人见我,即于我前,得心欢喜。”他就欢喜,或者放心,看见佛来接了。

  “以见我故,离诸障阂,即便舍身,来生我界。”又说“所有众生,若闻我声,发愿欲生我世界者,是诸众生,临命终时,悉令见我与诸大众,前后围绕。”佛这个时候入了“无翳三昧”,“翳”是翳障。“以三昧力故,在于其前,而为说法”,这个临终人“以闻法故,寻得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他也得了宝窴三昧。你看,由于佛现前,佛以这两种三昧力故给他说法,这个临终人闻法故,就断除了烦恼,一切烦恼、苦恼,心大欢喜,得宝窴三昧。

  “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无生忍。,这时候证“无生忍”。所以这个加被力,这个加被力都证明。

  “命终之后,必生我界。”这就显出他力门的重要。所以说临终接引是非常重要。迎现其前,接引之后就作阿惟越致菩萨。这一点就留下来,下一次,不多了。

  好,今天讲的就到这。

 

  导大师所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佛为什么出现于世?“唯”是唯独,就是要说阿弥陀佛本愿之海。这两句话是中国话,中国人都听得懂,也没有多少名词术语,谁不懂?但是真能懂就了不起

  佛所以出现于世,就是专来说弥陀本愿之海,什么道理?其余说那些是什么?怎么说“唯说”?是这么回事吗?能接受吗?如果不能,什么理由?就这两句话,还不能懂。所以佛经语深,一个法门的深浅不在于名词术语之多、繁难,就这两句话有什么难懂?但是只有佛跟佛才能够究竟彻底懂。所以佛经说“难闻”,这才能体会“难闻”。往往在大家看见很平常的语句之中,而最深、最奇特之法在里面,这两句话。

  善导大师,日本人尊奉,现在有几千万的净土宗,这都是由于善导大师的教化,称为弥陀化身。我们现在正在说的就是弥陀本愿之海,这是个大事,佛之所以出兴于世,就是为这个。大家出家、进佛学院,也就是要听这个,这不就是很自然吗?!佛唯说这个,我们也应当唯听这个。不是说别的不听,这个是核心,这个是根本,这个是归宿。就把本愿的功德在这个地方我们说一下。

  上次,第二十愿的“临终接引”,这也是净土宗最殊胜之处。由于你能符合弥陀的大愿,在你临终的时候,弥陀的大愿就对你落实,佛就来迎接你。这个时候,上文已经说过,这是一个心中最乱的时候、最颠倒的时候,也是一个最痛苦的时候,要靠自力,这个时候正念分明很不容易;但是弥陀的本愿,这时候佛来迎接你,佛以三昧力使你也同入三昧,你自然就能念了。迎现其前,须臾之间就是很短暂的一点时间,几分钟就到了极乐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萨。上次讲到这个地方。

  “阿惟越致。”有的说“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就是菩萨的阶位

  这个有“三不退”。

  第一是“位不退。你所得到的地位不再降低了,不再往下退。“位不退”是入圣流,不再变为凡夫,这就“位不退”。这个“位不退”,根据咱们娑婆世界情况来说,藏教的初果,证了小果,他就不是凡夫,不再变为凡夫。当然,还要七个来回才最后证果,但是他不再下降。还有通教的见地、别教的初住、圆教的初信,这都可以达到位不退。

  第二,“行不退。行不退,他都一直是度生,他不再退为二乘,不是只求自度。这是什么情况?这个叫做所行的不退,他一定要度生,“行不退”。这个也很不容易,舍利弗过去到了六住,他还退。所以,一般说的“行不退”,需要别教的十向、圆教的十信、通教的菩萨。

  藏教就不可能了,藏教根本没有资格,藏教他就没有发大乘心,所以要通教以上。通教的菩萨,别教到了十向,圆教的十信,他不会退失。我不度生了,我先求自己解决问题,不管别人,那就退了。

  第三是“念不退”,这个最高。“念不退”需要什么?需要圆教的初住、别教的初地,就是地上菩萨,登地,藏、通、别、圆,别教到地上的菩萨。我们一般说的“地上菩萨”就指的是别教的菩萨,不是通教的菩萨,是别教的菩萨。地上菩萨是很高很高的,“念不退”是念念流入萨婆若海,流入如来的智慧之海。你每一念每一念都流入如来智慧之海,那是什么境界?所以不是凡夫,远远不是凡夫。

  我刚才说别教十向就是“行不退”,别教要初地、圆教的初住才到“念不退”,地上菩萨才能到“念不退”。别教的菩萨念不退是很高了,所以就说这个不是凡夫的事。所以明真长老才跟我说,这个念头还是老跑,那就不是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这都是真实话,他没有自己吹嘘自己。因为这些大德他说真实的话,我们就赞叹,没有虚假。

  所以要到了通教的菩萨、别教的十向、圆教的十信才“行不退”;别教要登了地,圆教到了初住,这已经破无明,他是破无明了。这个比禅宗的开悟,禅宗开悟是很短的一个时间伏了无明而能见法身,但是它是剎那间事,不是“初关”,要能安住于法身就“破重关”了。这个不一样,他这个到了念念流入,他是破了无明,真正到了地上菩萨,证了地上菩萨。

  不是“悟”,“悟”当然是“证悟”,你能够见一见法身是“有所证”,但是证底下加了个“悟”字,不是我单纯的“证”。所以就是说只要是发心符合弥陀的本愿,佛就来迎接你,不管你是什么五逆十恶,只要你符合这个愿,佛就迎接你去往生,往生之后你就是阿鞞跋致。

  所以蕅益大师赞叹极乐说,极乐之最殊胜者在于它的“凡圣同居土”。咱们这也是“凡圣同居土”,咱们这是“凡圣同居的秽土”,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的净土”。十方世界都有“凡圣同居土”,有的是秽土,有的是净土,但是以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这个“凡圣同居土”是最殊胜,真是如此殊胜在哪呢?在于凡夫去了就是阿鞞跋致;他虽然是阿鞞跋致,他不退转了,可是他还是凡夫。这十方世界之所无,是情见所不能达到的地方。所以蕅益大师真是非常殊胜,了不起印光大师赞叹,他说释迦牟尼佛来作注《阿弥陀经》也不能超过蕅益大师,就在于这些地方,他把这个问题给你点出来了。

  你说他是阿鞞跋致,他还是凡夫,本来要是最后的“念不退”,他需要至少是别教的菩萨,但他不是,他是凡夫,还是“凡圣同居土”的凡夫,可是他是阿鞞跋致。所以这个十分矛盾的在极乐世界统一了,这十方世界所无有,这完全是弥陀大愿之力。

  因此为什么说你要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你念《药师经》修得非常相应,药师佛说你临终的时候我派多少菩萨护送你到极乐世界?因为你去的地方还是个“凡圣同居土”,你不是去的“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所以你还是容易去。去到之后又有什么可贵?所贵者就是阿鞞跋致。所以十方诸佛赞叹就是如此,又容易,又殊胜。

  你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是不殊胜,殊胜的东西你不容易得到,这是极容易、极殊胜,是第一的容易、第一的殊胜,同时。所以是不可思议。

  “十方世界之所无,唯极乐所独有。如是胜异超绝。”“胜”是殊胜,“异”是奇异,“超”是超出,“绝”是绝待、绝妙。

  “言思莫及。”言语、思想都不够。所以蕅益大师他就说:“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如果不是自己的本心(妙明真心)、自己本有的佛性,这极致,登峰造极,持名奇异的功德,弥陀的大愿,要不是这些原因,如何会有这样的一个现象、这样一个情况?!

  所以就是说,四十八愿是佛教里头像射箭的箭靶子的红心,第十八愿、闻名往生都是阿鞞跋致,是红心当中的红心。所以宗门常常说,“好手当中称好手,红心里面中红心”。学佛要达到这个,你要参禅,你要明心见性;念佛,你要念佛往生,二十愿就是这样。第十八愿是“十念必生”,第十九愿“闻名发心”,第二十愿临终佛来迎接,所以“十念必生”就是由于这个地方来的,佛来接引你、加被你。

  底下二十一,这个特点叫做“悔过得生”,重点在悔过。前头我们都讲过,“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就念我国,心中老想着我国。

  “发菩提心。”所以修什么都要发菩提心,除非你现在只想当一个职业的佛教徒。也是一个职业,我可以有工资过日子,目的只是如此,那就算了

  你真要有所成就,不管你去修哪一方面,都需要“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修种种德的根本。德本,念佛是诸善中王,也是德中的根本。以至诚的心来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没有不满愿的。这又给你一次担保。

  这跟前头不是一样了吗?本文的特点就指的一个过去生中有很重罪恶的人、过去生中很有罪恶的人。

  我们就以悟达国师是最好的一个例子。他是国师,在隋朝是国师,国王雕了檀香的宝座,请他升座说法。在升座的时候有一念自满,他在汉朝时候的冤孽就找上他,马上长了个人面疮。人面疮是很苦恼、很疼、很奇怪,有时候他去看戏,要把这个人面疮露出来对着戏台让它看戏,它要吃这个、吃那个,种种的痛苦,没有法子治的,是绝症。人面疮长在膝盖上,膝盖是神经最多、关节最多;而且长得像个人脸,也会吃东西,这是一种冤孽病。国师长了人面疮是一落千丈。他这是什么?汉朝的时候他是袁盎,他给国王献策,把宰相晁错给杀了。晁错含冤不服,多少生要报复,但就是没有机会,他都是高僧。等到隋朝,他升座这一念骄傲自满,人面疮就长出来了。所以我们要知道,你要说我这一生没干坏事,你前生是干什么来着谁知道?种种的宿业。

  “若有宿恶。”就是说你过去生中肯定是有,一般人肯定是有。我今生也有,过去生也作恶,五逆十恶大概都是有,听到佛号、听到极乐世界就悔过,改!一切罪从忏悔灭,一切福从恭敬生。尊法重道是恭敬心,所以我们礼拜一切一切,恭敬和不恭敬差别很大。罪只有从忏悔灭,你不能够以你做好事来赎罪。做好事得福报,做这个罪你是得恶报,你要消灭这个报你只有靠忏悔,用忏悔灭。所以都是许人悔改,都是同样的,你肯改就是好

  “为道作善。”他就是修道,按着佛的教导来做许多善事,还要持经、持戒,以这些的功德发愿,愿意生到极乐世界。 前头这些不是都有了吗?他说有了过错,他悔改,他求生,这种人。

  “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他命终之后不再要经过三恶道,就是他前生的罪恶应该要入三恶道。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以今生行善,我们这个因果很殊胜,这个力量很大,死后就生天。可是过去老帐里头,要入地狱那本帐可以往后搁,可能生天之后,从天上下落之后又入地狱。

  所以天帝“五衰相现”,他自己用天眼通,他知道自己将来要去哪,一看,到某个世界驴耳朵里长个疮,这疮里长了蛆,变成那个蛆。你看三恶道,不但是动物,而且是动物中下等,驴耳朵里面的蛆。他就害怕,求佛,佛教他持咒等等的

  阿难看见饿鬼,他说你怎么这么苦、这个样子?饿鬼说,你三天之后就死了,你就跟我一样。阿难就害怕,所以才有“焰口”、“水陆”这些法,佛就救度他。这是过去,这都是入三恶道,饿鬼是三恶道,变成蛆也是三恶道。所以要入三恶道。可是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就不再入三恶道,什么罪都不入了。

  所以在这个地方就进一步说明,所谓这个地方是“带业往生”,要不是“带业往生”,这句话就完全用不着。用不着就是废话,怎么阿弥陀佛发愿有这个废话?就是说实际是如此,大家往生的都带了很多罪业。所以现在大家很多对于净土宗没有很深的研究,有的人就说不可能,不能够“带业往生”,“消业”才能往生,那就没有净土宗了。

  有的人说“带业往生”是带善业,那还用说?!就是带罪业,带恶业往生,带惑往生。你有惑就有罪,你惑没有破,你到了极乐世界,你还是凡夫,你有惑。你真能破了见思,你就是声闻、缘觉;你再破了尘沙、无明,就是菩萨。惑都在那去破,业在那去消。所以这一点很重要,悔过。

  因此我们也不要怕,我们过去生中还有什么宿恶,我们这个修法不断在忏悔,天天忏悔,天天上殿文中都有忏悔,而且我们从内心中也在忏悔,从忏悔灭。而且我们改,我们现在都在持经戒,都在念佛求生种种的。

  这个念佛不一定就是说必须大家都是净土宗,你持咒、你修禅,你什么都可以,总之以你根本修持来回向,那就不复更三恶趣。

  这里所有的业,关于"消业"跟"带业",我给他们说,我说你只要是肯消业(我知道有业,我肯消业),你有多少业,你往生的时候都可以带着,阿弥陀佛替你包了,都可以托运

  如果你知道有业,你就是不肯消,那你往生不了。因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消业,消业才是忏悔,以行动表示。所以你肯消业,不管你还有多少业都可以带;你根本不承认业,不肯消业,那你也往生不了,就是这么一个关系。这是第二十一。

  第二十二里头包括三愿,第一个是“国无女人愿”。

  “我作佛时,国无妇女。”这就是第二十二愿,“国无女人”。国家没有妇女,都是统一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前头已经有了,既然如此,那就没有女相,都是大丈夫相。所以敦煌画的西方三圣,观世音菩萨画胡子,都长胡子。

  咱们这广化寺他们有人画佛像,画的观世音菩萨完全像个女的,我说这个不大如法,完全画成个女的。画画的人有点不同意,他说都这么画。我说你没看见敦煌画的有胡子,他三十二种大丈夫相。观音菩萨无所谓男、无所谓女,画成女的完全可以,你画鱼篮观音原来就是女的,但是你画西方三圣画成女相就不如法。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国无妇女。这是第一个愿。

  第二个愿是“厌女转男”。有人很贪恋这个女身,有人厌离这个女身。“厌离”怎么能达到目的?“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命中即化男子,来我剎土”,这就是什么?“厌女转男”愿。你既然厌患,你命终的时候怎么样?你就已经化成男子,就是这样来生。就好像《法华经》那个龙女,八岁的龙女,舍利弗轻视女身,舍利弗三次都是,一个是在《维摩诘经》,还有一次一个长者女,轻视妇女,最后证明他不如妇女。

  《法华经》龙女成佛,他看不起龙女,龙女就说你看我当时成佛,当时就化成男子就成佛,在世界上成佛,八岁的龙女。这是一个显教的,转换为男身然后成佛。往生也是如此,他在临终的时候,他去极乐世界的那个身是男身。第二个,厌女转男。

  第三就是二十四愿,“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十方世界来生到极乐世界的,都是在七宝池莲花中化生。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都在七宝池的莲花,在莲花中生长出来,莲花化生。这个化生是很高的化生,就是自然变化而生,不需要父母,不需要外缘,就是弥陀的愿力和你功德的相应,自然化现而有身。这就是莲花化生愿。

  所以极乐世界所有去的人不是咱们这个血肉之躯,也就不需要父母;国家也没有女人,就在莲花中化生。不是靠湿,湿也可以生,“胎、卵、湿、化”,湿也可以,这个不是由莲花中的湿而生,这大家要注意,这是化生。

  为什么要用莲花?根据《大日经疏》,世间喜欢莲花,觉得莲花很吉祥、很清净。大家都有这个感觉,君子爱莲花,觉得它“出淤泥而不染”,它很清净。莲花也很吉祥,所以大家很喜欢,看见就欢喜,世法如此。

  密藏之中,指的密法,密藏之中是怎么样?密藏之中,妙法莲花,是最秘密吉祥。“妙法莲花”,这个“莲花”中表了很殊胜的法,一个就是它的“花多果多”。有的是有花无果,有的有果无花,无花果就是有果无花,很多开花它不结果,这个世界上很多。但是莲花有花有果,不但有花有果,而且花也多果也多,你看花有很多瓣,果里头很多莲子不但花多果多,而且莲花最殊胜的意思是“因果同时”,这个表现了一个最殊胜之法,也就是很难信之法、很难思之法,因和果同时出现了。

  我们一般的想法是从因到结果,先有因而后有果。先有因后有果,这就是一般的渐教,就是三大阿僧祇劫不断的种因,不断的得果,不断的辗转增上。圆顿之教因果同时。

  所以净土宗说“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你念佛时就是成佛时。所以比宗门还要顿。宗门是你开悟之后,你才是是心是佛。你现在在迷,但你只要念,你念你就是,“因果同时”。而你心在造其它的业,你又是“因果同时”,你的那个果就出现,你就那个去了。我要不念我就是黄念祖,我念的时候那不是黄念祖。

  所以“妙法莲花”,为什么一切佛都坐在莲花上?就是表示所显现的是“因多果多”、“因果同时”。所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因果同时,你才发菩提心你已经成佛。所以这些说法全是圆顿法、圆顿教,不同于大家过去所学的,就和“始教”那个“阐提”不成佛就不一样,剎那成佛;跟“终教”的必须三大阿僧祇劫不一样,“因果同时”。所以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一声佛号一声心,你的妙明真心,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全体是妙明真心。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近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