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第三十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6-01-25 15:08:44
关键字:粗,善恶,一心,清净心,意识,错觉,时间,爱因斯坦,禅宗,四法界,科学家,黄念祖,佛学家
【 点击数:2100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俱胝”是千万。这个“亿”和“俱胝”,古时候都是有好几个数,总之现在我们这个地方这两个是相当。反正意思就不是一个具体的数,而是说代表“无量”,知道这是“无量”就可以了。一个就是“二百一十亿”,恰恰跟《华严经》“一周”、“一圈”里头的这个数字,也用了“二百一十亿”;另外根据《大智度论》说的是“无量”,含了“无量”的意思在里头。

  “说是法时,经千亿岁。”当时佛国这个事情,也是很微妙难思的。经过千亿岁的时间使得法藏比丘来看到。

  底下又有一个问题,他所看到的到底都是些什么样的国土?这里头有不同的说法,一个说法,认为“二百一十亿”都是净土,清净的佛土(这个倒跟龙树菩萨的说法很像,是指清净国)。这是嘉祥大师的意思,我们不引他的原文。另外《净影》就不同,《净影》底下它说,“二百一十亿”,根据下文来说,国土有粗有妙。它说粗”是什么?“粗”就是不精因为“说恶说粗”,就如天人有善有恶,国土有妙有粗。所以恶、国粗就是秽土,要避免这个;人善,土也就妙,就是净土,让大家修习。所以中国过去两个“注疏”,这两个人的意见不一致。日本很多人他们都同意说这里头包括秽土,跟嘉祥这个不一致。

  拿《悲华经》来证明,就是说所现的这些佛国里头,它的原话,“或有世界严净妙好,乃至或有世界有大火灾”。所以我们要以经来证明,这可靠一些。以后者之说我们比较可信,所现的不完全是净土,有净土、有秽土,它说他所见的还有火灾,那就是这个国土很粗。这个国土之中也包括了报佛的国土,也包括化佛的国土。

  《悲华经》里头:“或有世界,纯是菩萨,遍满其国,无有声闻缘觉之名。”这就是报佛土。“或有世界,清净微妙,无诸浊恶”,这就是化佛的净土。所以说这些世界里头也有粗的、也有妙的、也有报土、也有化土,这个时候都显现,让法藏比丘“能够得见”。

  这个时间说无量无数的佛国,让法藏比丘一个一个都能得见。

  “说这个法时,经过一千亿岁。”“亿”字是从“十万、百万、千万、万万”,古时候都采用过,现在咱们采用的是“万万”,十一亿人口。极表这个说法时间之长。因为这都是菩萨境界,也证明法藏比丘当时就是大菩萨,这是很好的明证。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眼睛看见叫做“睹”,他都看见了。《甄解》说:“睹则眼见,见则慧见。”“皆悉睹见”,两个字都有,那就是眼也见了、心也见了。“睹”就是眼看见,这个“见”字是什么?就是智慧的“见”,就像“唯识”所说“见分”所指这个“见”,相分、见分,推求、照察的意思,都能够推求、能够照察、能够了解。也就是都看见了,法藏比丘都看见了,心里都通达,就是所谓“心明”,目睹心明。

  或者就怀疑,说法藏比丘还是因地之中,怎么能够遍见十方诸佛的国土?《甄解》的回答,《甄解》是日本人的著作,它回答,根据《法集经》:“菩萨摩诃萨,得彼诸佛如来天眼。”《大智度论》说,“天眼彻视,则不动而遍至。十方不来,比丘亦不往。如佛天眼故,十方国土皆悉一时睹见也。”这就说明法藏比丘当时是由于世间自在王如来的威神加被之力,他也具有跟佛一样的天眼。

  一般的天眼也是这样子,也不是我要去,也不是他要来,看见了。佛的天眼十方国土“一时”都看见;我们的眼睛看见前方就看不见后方,我们不圆。我们声音可以,前后一时都听见,眼睛就不行。但是佛的天眼就没有这些分别,十方各处“一时”都看见。这两个经都是证明,这是得了如来的天眼,所以就是“皆悉睹见”。

  “皆悉睹见”,就“起发无上殊胜之愿”,“起”也就是发。“殊胜”就是“超绝希有”,是超出、绝妙、稀有的,没有比这个更上的,就叫做“无上”。

  “超胜诸愿。”比别的愿都超过,所以叫做殊胜。这是说它的庄严没有再比它更好的了,“无上”;来的人受的快乐也是无上,没有更超过他的;“光明”和“寿量”也都没有更超过他的;名号的功德普闻十方,也没有更超过它的;生的因这么样容易生,也没有更超过它的;人所得到的利益也是“无上”。这就是说起发无上殊胜之愿,这是《会疏》它所赞叹的话,这一切都“无上”,总的来说四十八大愿都是“无上”,起发这样的大愿。

  “于彼天人善恶。”于他所看到的一切世界的天人,他们之善、他们之恶,以及他们国土之粗、之妙,他就“思惟究竟”,在那思惟。这个“善恶”也诸说不一。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菩萨璎珞经》以“顺第一义谛”为善,违“第一义谛”为恶。”所以地藏王菩萨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样一说大家就心服口服,你要顺“第一义谛”的是善,不顺“第一义谛”的都是恶,心恶不是造罪吗?!这个善恶的事情标准不一样,这个解释是高标准这个根据经,一切众生他的这个“识”,由于起了“一念”,在“所缘”的时候“所住”,这种情形,他能顺于“第一义谛”叫做善,不顺、相背叫做恶。

  “第一义谛”就是“中道”、“真如”、“实相”种种的。

  第二种是根据《唯识论》的说法,“以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无漏行法为善,就是说不光是此世,而且以后的世,不管是对于有漏、无漏,他对于这一切的行法,他都是相顺的,这才称善,不是仅仅现在,而是以后都顺;“于此世、他世违损之有漏行法为恶”。这又是一种,这就比我们这个讲法又稍微严了一步。

  《净影》判了三种,它说是“顺益为善,违损为恶”,这个就跟刚才《唯识论》的说法一致。第二种,“顺理为善,违理为恶”。比方你要布施,你不住于相,三轮体空,顺乎理,这是善;你如果有所着,我做了功德,我布施给他钱了,违了这个理,于是有了相,这还是恶。这就深刻一点,比我们原来想法深刻。

  我给他钱,做了好事总是善,你有所住相。你觉得我做了好事,这个就是恶。这么来看的话,菩萨、阿罗汉所修的法才是善法,人、天、众生的法,你所谓的善法也都有相,都叫做恶。所以说起心动念都是罪、都是恶。

  第三就“体顺为善,体违为恶”。这跟刚才说的头一个是一样的,跟《璎珞经》那个一样,你顺于本体的才是善,跟本体相违的都是恶。这样,凡夫、二乘,以至包括菩萨乘,凡是还有所住缘在修的善都叫做恶。

  天台宗就判了六种善恶,这个我们不说了,说得差不多了,分得更细了。反正最后也是这样子,一个上来就是人天的善恶,以”五戒“、十善”称为是善,你违反了这个就堕落三恶道,那就是恶,这是最低这一头;最上就是圆教菩萨的善,就要顺乎圆教的理

  再有,它一个比较深刻的值得提一提的,你能够达到圆理为善,但是你执着它,还是恶。所以有很多在这个地方,就是说到了最高的顶尖上还要犯错误,就在这个地方。你是达到,这是最高,你可以理解,也能通达,但是你就执着这个,这还叫“做恶”。所以禅宗常说,“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法身向上,不在法身那住,也就是这个意思。你着在、堕在法身量中,就是这,在最高的地方上,你在这住了。法身还要向上,这才是善

  底下就是对于这些善恶,他都“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思惟究竟”就是穷深极微的去思考达于究竟。这个“究竟”是什么?也就是经中所说的那个“真实之际”,也就是《往生论》所说的“一法句”、“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他这个思惟都达到究竟。

  “专一”,他就“至心”、“一心”。人知道本,他本心中自然具足了无量的悲心,这个悲心的流露、智慧的流露,于是他就选择度众生所需要的这一切,就开化显示,流出种种庄严。极乐世界应当如何如何庄严,流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净土法门。

  这就是“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就出现了这个净土法门。这个大愿四十八愿,“惠予众生真实之利”。“一其心”就是“一心”,“一心”就是“真如”,没有两件事。《止观》里头说:“一心具十法界。”我们一个心具足十法界,十法界里头包括了佛法界,所以佛也是从我们自心所流出来的。

  十法界,六道是六个;然后声闻、缘觉两个,这八个;菩萨,这九个;加上佛,是十个,十法界皆是自心所具

  《探玄记》说什么叫“一心”?“一心具十法界”。什么叫“一心”?“心无异念”叫做“一心”

  底下《教行信证文类》这个著作里头说:“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所以“一心”就是什么?信心不二

  而且,底下一句话很重要,“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所以古德有时下一句话很超凡,说“便一其心”。怎么“一心”?“一心”就是无二心,清净;“一心”就是“真如”、就是“一念”。这样来“思惟究竟”。而这个一心”是什么?就是清净报土的真的因

  所以清净报土由何而生?清净报土就是由这“一心”,这样清净的“一心”而生出来的。现在这个经,他就是这样“一其心结得大愿”,这个“大愿”就成就了极乐国土,这不就正是吗?!“一心”的结果就产生了极乐世界,所以这是清净报土的真因。

  这说明他结得大愿,“精勤求索”,“精”是勇猛精进,勤苦的求索;“索”是索取。

  “恭慎保持。”恭慎,《汉译》的话是“我当奉持,当即中住”,“恭”就是恭敬,“慎”就是慎重、诚实、安静的意思等等。“恭慎”,就这么来看,他实际最大的“恭慎”就是《汉译》所谓的“中住”,他能安住于中道,这是真的“恭慎”。

  “恭慎保持”,“保持”两个字,“保持”跟禅宗的“保任”是同一个“保”字,这也实在是同一个意思,这个“保”字跟那是同一个意思。这个“保”字,我们为什么引用这个“保任”,禅宗的“保任”?它这一个字就概括这个“任”在里头。所以“恭慎保持”,这个“保”字,宗门的“保任”。“保任”怎么讲?所谓悟后就是要“保任”。往往有的悟后之后,一悟也就没有怎么样了,就是“保任”的不勤、不精。

  “保”者,是“心心不异谓之保”。这个心和这个心一念一念之间没有两样、没有改变,如如不动。不是说这个心一点都不动、死灰、一个死疙瘩。而是心都是怎么着?随便你是动、是静,随便你想这个、想那个,做种种方案都可以,但是它没有违背,没有离开那个“如”,都是如那个“如”。

  所以憨山大师他写《楞严通译》,凡是脑子想出来的都不要,他那个文章是如如不动流出来的。所以他那部书是“楞严三昧”的境界,不是意识中出来的东西。现在人著书立说全部是意识里头的东西,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所以名之想“报佛恩”,意思很好,但是实际报不多

  “保”,“心心不异谓之保”。要行便行、要坐便坐谓之“任”。不是像宋儒岸然道貌、满腔都做作,没有。

  所以恭慎保持”,安住于中道,自然的敬肃,心心不异,任运自如,是这样做的。所结的“大愿”他是这样保持。

  “修习功德,满足五劫。”这里头又有些争论,有人就说这五劫都干什么?你说这个五劫都在那修行,说是这五劫他已经结得大愿,发愿之后在修行,这是一种解释;只为发愿之后的修行的时间用了五劫,中国的净影、朝鲜的憬兴是这么主张的。

  日本《合赞》就说,这个是发愿时间,菩萨利用这五劫来发愿。实际《宋译》它的话,是“往一静所,独坐思惟,修习功德,庄严佛剎。发大誓愿,经于五劫”。所以他这个五劫,《宋译》的意思就是又在那思惟、又在那修习、发愿,一共五劫。可是那两个师说得不完全一致。这个跟谁一样?这跟嘉祥师一致。

  嘉祥师说,这五劫中是修行发愿是也。所以他这个跟《宋译》是合的,双举,又是在修行、又是在发愿。我们是同意嘉祥师的说法,因为跟这个经文合,而实际也是这样,不会花五劫时间单独在那考虑这个“愿”,他这又是修习、又是在那思惟,来结这个愿,一共是五劫。所以他这五劫之中是以清净之行,修习摄取佛国,这样一个大愿,一共经历这么长的一个时间。

  经过这个之后,“所摄佛国,超过于彼。”这个大愿他要摄,我的佛国是个什么样子,就是一个方案、一个蓝图。虽然佛国还没有出现,但是这一切都很清楚,是个什么样子,脑子里都很清楚了。而这个佛国就“超过于彼”,“彼”就是指的二百一十亿那些所看到的佛国,也就是超过无量的佛国。所以我们采用第三说

  经中有时候用“俱胝”,有时候用“二百一十亿”,咱们这个里头要相合,“俱胝”就是“千万”。“二百一十亿”,“亿”字用得小,不是咱们“万万”这个“亿”,是“千万”,就是“二十一千万”和“二百一十亿”这两个数目是一样的。这个时候,他所摄的佛国就超过这一切国土。

  既然是成功了,他又到了世间自在王如来这,“稽首礼足”,跟佛磕头、礼足,很恭敬的,“绕佛三匝,合掌而住”。他说,“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我以前发愿要超胜佛国,佛给我示现这么多佛土,经过千亿岁,现在我又经过了五劫修习、发愿,我已经成就了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佛言:善哉!”是赞叹之词。

  “今正是时。”现在正是时候。这个“今正是时”跟《法华》讲的时候,《法华》要“开权显实”,也用了这四个字,“今正是时”,现在正是时候。这个实际就是说,世间自在王佛告诉法藏,现在你正是时候,有因缘宣说,也就是众生的因缘成熟,要让十方九界一切众生都入弥陀一乘大愿之海,一切含灵都能依此法而得度脱,这样一个大事。现在这个因缘成熟,你现在说正是时候,说“今正是时”,所以叫法藏来说。

  “汝应具说。”你应该全部都说出来,“具”就是具足、具满,圆满的说出来。

  “令众欢喜。”让大家欢喜,也令大众听了这个法之后得大的善利。这个“大众”就是当来的一切众生,所以也包括咱们都在内,让我们都听到得大的欢喜。他们也能怎么样?对于佛剎也能够修习、也能够摄取,这样的话,都可以满足无量大愿。

  “满足无量大愿。”昙鸾大师的解释是非常好,他解释《往生论》。《往生论注》里头说:“满足往生净土一愿,即一切志愿悉满足,故云满足无量大愿。”一切众生他有无量的愿、种种的愿,如何这个时候就是说你去摄受之后,将来众生他都可以满足无量行愿?昙鸾的解释最好,他说只要众生能够满足往生净土这一个愿,也就是他能够往生,他一切志愿都满足了。

  事实也就是如此,一切大愿,所以我们是说我们只要往生就是为了要实现,要最快实现我们所发的大愿,不然就是一个空愿。我们要实现很快的满足我们一切大愿,只要去往生。只要去往生,你一定都满足,因为你必定成佛,你所需要的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再说一句话,时间”是什么?爱因斯坦说的,“时间是人类的错觉”。“时间”、“空间”、“物质”,大家想不开,固执这些东西,这个科学家都知道(当然是很高明的科学家,一般的还不行),都是人类的错觉。所以就是说去往生之后,还要很多时间之后就满足了怎么说就满足了?这不就是差点时间吗?!差点时间,科学家都跟你说“时间是错觉”,那无所谓。因此这话就完全成立,只要满足你往生的一愿,你一切大愿都圆满。 这也就跟那个“因果同时”是一个道理,所以是“超情离见”。为什么我们觉得好像不大好想得通?就是对于人类这个错觉你还在那坚持,你对于这个时间,你说这是以后的事,还有一段时间才能达到,就把这个很固定起来,这个时间概念你在那坚持,你就坚持一个错觉

  你认为这个一定是有的,色即是空,它怎么不空?你又是坚持一个错觉,物质就是人类的错觉。空间也是如此,极乐世界离我们这太远,离这好多好多光年,这又是错觉。所以我常说,今后的佛法就好弘扬了,很不好理解的道理,科学家给我们排除了好多困难。但不等于说他就,很多人就把它误会了,错了,这是大错特错,以为他就是,大错特错,不过我们可以说很感谢他们,替我们排除很多困难。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参习最主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阿弥陀在因地中所发的大愿。弥陀的赞子,“阿弥陀大愿王”,一切佛没有一个不是大愿的,没有大愿怎么能谈是佛?!但是唯独弥陀称为“大愿之王”,可见这个殊胜。上一次已经说到阿弥陀在因地的时候叫法藏比丘,他已经蒙佛的加被,看了二百一十亿的佛土,也就是无量佛土的种种情况,而以五劫的时间思惟总结,成就自己的大愿。五劫时间,这个工作圆满了,所以到佛前来宣说他之愿,今天就是这个内容。

  在我们来谈他的本愿之前,先要做一个赞叹,我们引一个日本大德的话,用他的话来表示我们的赞叹。这个大誓愿是妙德难思,所以《甄解》这部书里头它是这么提的,他说四十八愿功德成就,一切功德都成就,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他的愿不圆满不成佛,他已经成佛,功德已经成就,这个功德归到哪里?归到一个“正觉”,“无上的正等正觉”。所以这个“正”字我们要很重视,现在我们可以“八正道”,“八正道”所谓从“正知”开始,到“正果”,所以一些邪的东西那就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说有许多邪说,不正。

  所以这个“邪、正”之分,在无分别之中初机还是必须要分别

  所以,“归一正觉”,“正觉”是什么?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甄解》它这个话很好。所以净土宗称为“一乘愿海,六字洪名”,这个法门归纳起来就是这个。

  它以一乘的愿海,愿一切众生皆以最速的方式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一乘的愿海;具体大家修持的方法呢?就依靠这六个字的名字。所以四十八愿就是归到“正觉”,“正觉”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这个就叫做“誓愿本乘海”,这个誓愿本来的功德之海,也叫做“悲愿一乘”。

  “一乘者”,没有其他的乘,没有声闻、缘觉、菩萨,都是成佛。因为众生本来成佛,何必这么委屈?!为什么还要委屈自己?这个就是弥陀的功德,这个功德不可思议。为什么这个功德不可思议?由于誓愿不可思议。

  《甄解》又引另一部书三十六句赞叹的话,底下括弧里就是它所引证《行卷》的文。“敬白申”,很恭敬的,“白”是告白,“申”是申请,请求大家都注意听他所来告白、来宣布的。告白谁?“一切往生人等”,告诉这一切人。告诉什么?“弘誓一乘海”,是个大乘大悲的一乘之海,弘生誓愿的海。这个“海”是成就了无碍,无有障碍,没有什么能阻止的,没有边际的,到什么地方就不是了,没有这回事,所以叫”无碍无边“。

  “最胜深妙不可思议至德。”是最殊胜、最深妙的,是不可思议的至德,无以复加,至德。为什么?因为“誓愿不可思议”。他就打譬喻,誓愿像什么?誓愿像虚空,佛一切功德从中出生。所以这个“空”而且“妙有”,因为“空”所以出生一切功德,誓愿正是如此。乃至犹如大车、大风,普行世间,能救度一切,一切世间都不能障碍、不能阻止。

  “能出三有。”“三有”就是色界、无色界、欲界。我们就在欲界里面,还有欲界天,现在一般修练的人达到欲界天就了不起了。外道所说的玉皇大帝就是欲界天的“帝释”,第三十三天,高的天。还有色界天、无色界天,这都属于“有”,这都是“系缚”。这个就是我们和其他宗教大大不同的地方:别的以生天为得到他所要求的果,是他的最后目的;我们以超出天、超出“三有”,才是咱们修行的行处,要离开“三有”的系缚也就是外道以最后生天,耶稣、回教都是生天,道教也是如此,什么什么天,元始天尊,以生天为究竟;我们甚至说以生天为堕落。你本来是佛,你在六道中转,你转到天上去两天,又转到地狱里头去了,这没有什么了不起,别人以为是殊胜之果,我们看的是我们要超出的一种缠缚,这是根本不同的地方。

  所以有很多人看见有一些奇异功能就羡慕,去练气功去了,学他们的东西去了。这个就是说你把钻石抛掉,你去捡一块玻璃,看的好像一样,也都是挺亮、挺白,但是实质悬殊不可比拟。

  “乃至开显方便藏。”这个愿海,“藏”者是藏也,一切都在内,一切方便都在这个之内,没有比这更方便之法。当然大家知道密教是方便,但是大家要知道净土宗就是密教的显说,所谓“显说”就是把密教公开了这部分。所以它的殊胜功德,你说它是禅,它就是深妙禅;说它是密,它就是密,但是它的特点就是说,不是说它就是禅、就是密,它比禅、比密这个法门都稳妥,它都普摄。

  禅宗不是上根利器,你就没分,那是殊胜之法,确实是殊胜之法,但是一般就是很高的知识分子、大佛学家,你给他一点禅宗的东西看看,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确实如此。有的人就说我懂了一点,你懂了一点更坏,你懂了一点还不如不懂。

  禅这个事,它是言语道断,心行路绝,只有上根利器可以承当,哪里能期待?!真是千个万个难得一个、半个。俗话所说,你要开悟需要七朝天子福、九代状元才(我看这还是少说了),你把七朝天子的福报加在一块,这只是一方面,你还有九代状元的才华,这两个条件你都具备,你才有希望开悟。所以那焉是普度之法?!让大家认识认识、重视重视也是很好,但是只接上根利器。

   但这个是方便藏,“良可奉持”,真是好,你可以奉持

  “特可顶戴。”顶戴,把它搁在头顶上,就表示它高,崇敬。戴,我老戴着这个帽子,老戴着它,就是老不离。这是“特可顶戴”。这个法门是特殊的,我们应当来遵从、来信受,不可须臾离也。赞叹这个功德法门,这功德来源于什么?就来源于这个不可思议的愿海。因此这段话搁在前头,我们对于以下的讨论就重视了,这一切功德、一切殊胜、一切方便,皆是由于这个不可思议的弥陀大愿之海。

  底下还有一个问题要附带说一下的,因为现在大家所知道的还是不广,很偏,常常大家只知道“四十八愿度众生”,不知道还有“二十四”与“三十六”之说。现在存在世间的五种译本,两个古译是《汉译》、《吴译》,这都是“二十四愿”。所以咸丰年间的魏默深居士,他是一个桐城派的文学家,他要补救王龙舒的过失,王龙舒有个会本,他就会集了一次,他的会本里头就是“二十四愿”。有人就骂他,说你这个完全不对,不是,他有所据。唐、宋、魏、汉、吴,《汉译》、《吴译》都是“二十四”,《唐译》和《魏译》是“四十八”,《宋译》是“三十六”。还有一个《后出阿弥陀偈经》,都是偈子,不长,里头特别说出“誓二十四章”。

  所以在古代典籍之中,提出“二十四个”的是占半数,提出“四十八”的不到半数,只是三分之一。可见这个愿文,也就是《无量寿经》为什么要会集,这也是一个原因,这个差别有这么大。

  《金刚经》也是不同的翻译,《阿弥陀经》也有不同的翻译,翻译出来之后差别不大,只有《无量寿经》是差别最大。所以不断的翻译,有记载的,翻译了十二次,原来的本子差别很大。但是说“二十四”的,实在不止二十四,它一个愿里头,比方《吴译》第二愿,《吴译》第二愿就是“国无女人、莲花化生”,凡是往生者都现三十二种大丈夫相,这是一个特点;都是莲花化生,不需要父母来生,所以他就不需要有两种性别,他不需要父母,这是极乐世界一个特殊的“愿”。这个“愿”经文中也屡说,而这个“愿”只是在《吴译》里头有,这五种译本只有《吴译》里头有这个“愿”。这个“愿”说是一个“愿”,实际它包含了四个“愿”,所以“二十四”不止“二十四”,它就是什么?它这里头“国无妇女”是一个“愿”,“莲花化生”又是一个“愿”,“一切动物都能够生”又是一个“愿”,而且里头来生的菩萨、阿罗汉无量无数。

  所以《吴译》这个文不去念它了,这个内容大家一看就知道,它就包括了这“四个愿”在里头,它“一个愿”中是“四个愿”。所以我们这么来看,《后出阿弥陀偈经》说“誓二十四章”,我们就可以知道,这可以跟“四十八”统一起来,可以说“二十四段”、“二十四章”,这是“二十四”,具体的“愿”是“四十八”,这就是我们对于古译研究之后得到这个认识。

  现在夏老师这个会集本它正好是“二十四”,他译成二十四段就是符合“二十四章”,里头包括的内容恰恰还是“四十八愿”,这样就把古译所不足的这个问题,“二十四”和“四十八”这两种说法都融会在一起。而且《魏译》和《唐译》四十八它也并不圆满,它里头刚才说《吴译》这一愿它就没有。

  至于我这里头还举了一些例子,大家自己去看。这都说明它这里头,比方《魏译》里头只说要衣服就有衣服、要供具就有供具,它没说要吃东西就有东西,所以它就不足。《汉译》里头就有,要吃的时候,七宝中现种种妙食,吃完之后也就没有了。实际极乐世界并不需要吃东西,但是他还有习气,所谓“凡圣同居”,他还有习气,还有吃的习气。所以有时候还要想吃,他一想吃,东西自然现在前头,他“以意为食”,也就算是吃了,这些东西自然也就没有了。

  这在我们会集本里,一条里头就把这三种,《魏译》里头借了两条,一条是“衣服”,一条是“供具”,但是还缺了一个“饮食”,还有“饮食”。现在这个会集本,“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需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所以会集本它就是以“少文摄多义”,各译中的精华都会集在一块了。

  因为在这个地方,最近还有人在说,说这个会集本怎么是“二十四愿”?没有详细读“四十八愿”,大家去看,有个小注,一个愿文、一个愿文,一直是“四十八愿”。

  我们赞叹了弥陀的大愿,又把这几种译本“愿数”的多少做了介绍,又说了会集本这样的一个做法。

  下面我们就看经文:

  “法藏”就是阿弥陀佛因地时候的法名,国王,出家修道,发了这个愿。

  “白言。”向佛来禀白。

  “唯愿世尊,大慈听察。”“世尊”,这是佛的尊号,两种说法,一种就是说在十号里面,一种说是在十号之外,总体来称为“世尊”。“大慈听察”,你大慈大悲,请你慈悲来听、来鉴察,这里头是否如世尊之意。

  他那个时候的佛是“世间自在王如来”。这个佛号名字也很有意思,净土宗这个法门它特别就是世间自在,阿弥陀佛那时说他做国王,他出家做和尚,那个时候佛的名字叫“世间自在王”。

  我们净土宗不需要出家,你可以做任何工作。“不废世法而证佛法”(这是沈善登老居士的话),你不要废除世法,你就可以证佛法;“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你做世间的种种事,你完全可以不离开佛法。

  别的宗做不到,禅宗大彻大悟的人那是做得到,但是能找几个大彻大悟的?所以这个就是它的特殊,世间自在。你再怎么紧张,以后科学再发达、学术再多,都太机械化,所有你做的事要求高速度,叫你非常忙,“竹密不妨流水过”,竹子再密流水还是会过的;你再忙,净土法门一样可以不废世法,你不要离开世法你可以证佛法,成正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请求世间自在王如来,请他听察。

  底下他就说了第一个“愿”:“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剎,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我所居的这个佛剎,具足者是圆满之义,没有欠缺,无量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有无量的功德,有无量的庄严。这四句是总的,在这个佛剎它具足无量功德庄严,然后他再说一个愿、一个愿是什么。

  所以我们现在先把这个总的,我们共同再看一下。他这个就是说这个佛剎是具足无量的功德庄严,它是“周遍含摄,无欠无余”,所以叫做“具足”。它是遍一切处、含摄一切,无有缺少,无有不足,所以叫“具足”。这样的功德跟庄严都是“不可思议”,都是“超情离见”。

  不可思议者”就是“不可思”,你这个头脑你想不到;“不可议”,你的嘴、你的舌头说不出来。我们常常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我们没有很深切去抓住它的意思,“不可思议”在你的头脑不中用,你在想的那个都不对,你可“思”的都不对,所以叫“不可思”;“不可议”,说出来的全不对,凡有言说,皆无实义,若说如来有所说法是为谤法,谤佛、谤法所以“不可思议”是甚深甚深。极乐世界所含的都是“不可思议”的功德,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知,非语言文字之所能表。”是这样的功德庄严。为什么是这样?底下我们就联系《华严经》,《华严经》就是不可思议,因为它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理法界”本来无一物;“事法界”森罗万象。咱们这屋子都是人,男男女女、僧俗、老少、大地山河,都是事,这也是法界,“事理无碍”,这大乘所共有。所以本体是“寂”,然而“寂而常照”,“照”就是用,照一切事相都出来,事用就繁兴。“理体”不碍“事相”,“事相”不妨“理体”,“空而妙有”,“妙有”而本体是“空寂”。这个“事理无碍”的道理大乘经典都有,唯独“事事无碍”是《华严》所独具。

  《无量寿经》就是《华严》,我在概论里头曾经引了十个证据,就是《华严》所具的“十玄”。每一个“玄门”,所谓“玄门者”,就是通过这个门可以进入佛法玄妙之海,可以通入,以此为“门”,称为“玄门”。它十个“玄门”,十个“玄门”是十个境界,无量寿经》是具足这十个“玄门”,尤其是会集本,不是会集本不行。所以会本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现在得到了弘扬也确实是很难得,说老实话。

  我们在末法的众生、我们这个佛学院,这也是最近的事,过去没有讲过,讲《无量寿经》这个注解。十玄都具足,这是个不可思议的法门。所以今天我们就不再说了,不再详细讲“十玄门”

  “十玄门”总之是什么?“一多相即”,“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因此一句佛号就具足无碍无量无边的一切法门。

  “小大相容。”我们这个大的屋子里头装人,这个很没有意思;我说我“人装屋子”,大家就想不通,说你说疯话。华严境界就是如此,须弥山容纳芥子,芥子容纳须弥山,小大可以互容。

  “广狭自在。”宽广的跟细微的可以都自在,可以相容相成。

  “延促同时。”长时间和短时间,一万年和十分之一秒是一样。这个道理我们不讲,现在连爱因斯坦都懂,我们佛学界还不懂,现在佛学界就落在科学界后头了。

  咱们到这个问题上,咱们还怎么会一万年跟一秒钟一样?爱因斯坦就说你这是“错觉”,“时间是众生的错觉”。不要忘了我们现在都在“错觉”之中,所以我们要醒,都在梦中,你在作梦,你要醒了这个梦,要醒这个大梦,是“错觉”。他一个朋友死了,他写了一个追悼的文:你都走了,我当然跟着不久我就来了。但是这个所谓是有“先后”,这是人类的错觉,“时间”上的差别,他也说“时间”、“空间”、“物质”都是人类的错觉

  我也说过一个狂妄的话,我说中国之所以接受佛法,因为咱们有孔子、老子的学说,它这个基础很强,《易经》

  将来欧美人,他们是很科学,现在有很多大科学家都在研究佛教,可惜佛教界还不能很好去引导他们、指引他们,因为佛学家就不多,佛学家要懂得科学就更不多了。将来总会互相的。但是它究竟只是使我们这个解说里头更多一些参证,它永远不能到达佛学这个深度,那是不可能的。不要说是现在,两千年后也不可能。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近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