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第二十七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6-01-18 17:13:53
关键字:五身,等流身,佛法与科学,爱因斯坦,会集,愿力,佛历,地前,出世间,如如不动,黄念祖
【 点击数:1760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为什么说“世间超异”?因为他能够达到这个“孤”。这个“德”是个什么德?是个“孤明历历”的“德”。

  底下把这个“世”字也讲一讲,大家也同意我这个讲法,好像我们故意把这个往深里讲,底下我们再把这个日本《合赞》来说那就清楚,就同意这些解释了。

  《合赞》也是个日本人著作,这个地方它说得很不错,它说什么叫做“与世超异”?所谓“世者”,可能是说法藏这个时候的发心,因为他底下就要发心了,已经是地上菩萨的地位。在登地以前都叫做“世间”。所以“与世超异”这个“世”字不是说和世间的人他突出,他是与地前的一切他超异。

  “地前”,在“登地”以前都称“世间”,登地的菩萨才称“出世间”。《阿弥陀经》讲,“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世间”也是讲的这个世间,不是说人难信、畜生难信、天难信,阿罗汉、缘觉、地前的菩萨都难信,所以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刚才说,大家对于净土宗他自然是如此,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这个世间不是光说的是人类,本来是这个话。

  所以真能信净土的人,你就要知道自己,你应该自己要觉得,我这个肩头很有责任,应该不要太低估自己,“一切世间难信”的我能信!“难信能信”,底下就要知道自己不是小器,是个大器。你是很大的一个器,海里头只舀了一滴水来,你不辜负你这个器吗?!所以这么来看,这个地上,因此他“孤明历历”。

  此德孤出,就不要像一般讲。如果一般要讲,他比世间都强,他很高才、很勇猛精进、很明哲,这就很泛泛的带过去了。这个地方就很深。所以我们也不能像泛泛的这种情况我们就满意,我们的修持也是要走这个道路。“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为沙门”现在大家弄的都是“有为法”,你得了解“无为法”,“识心达本”,才叫做沙门。

  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不要随着世间,世间有很多说法是把佛教庸俗化,我们要还它本来面目,不能把这个庸俗化的东西当作至理名言,这就是“高才勇哲”、“与世超异”,是超过这个世间什么超过这个世间?他“德”孤出。这个“德”是什么“德”?它后头说“明哲”,“哲”是心明,就是“识心达本”,在这方面,这是主要的。

  《合赞》它用一个疑问的话,就是不敢十分肯定,它也觉得法藏这个时候应该是地上,但是它又不敢肯定。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净影疏》这个时候先作了一个结论。所以对于法藏当下这个时候到底是一个什么水平,过去是有争论的。一种是像《净影》所说的,《净影》说,“今寻发无上心”,寻发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地前世间行”,是在登地以前。

  “地前”叫“三贤位”,先是“十信”,“十信”之后“十住”(住位有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个“十”是“地前三贤”,三贤的位次。到了“十地”,初地到十地,这地上。说“地前”,虽然是“贤”,称为“内凡”。而在这里就叫做“外凡”,现在这个凡夫是“外凡”,不是说出了家你就算不是凡夫。深刻地说,你登了地前三贤才是内凡,三贤以下还是外凡。所以它说这个时候法藏还是“地前”,它说“地前三贤位”哪个位次里头。底下,后来就发四十八愿,后头他发愿,那才是地上的出世间行,它把这分成两段。在日本,义寂、望西都是日本的注经家,他们是属于这一派的。

  至于中国的昙鸾,这大祖师,昙鸾。净土宗的昙鸾、道绰、嘉祥(大家都知道嘉祥是“三论宗”的祖师)、善导(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的祖师,日本对于善导是最尊敬了),还有日本的《甄解》等等,都不赞成这个说法。“《甄解》破《净影》曰:说有前后,发心无有二,唯是一发心也。”它说前后两度法藏都在发心,是有前、有后,实在是说他当时所发的心没有两个,是一个。所以它的主张是什么?它就主张这个时候也是地上,就在这个时候法藏已经是地上菩萨了。

  “《甄解》复云:其龙树大士为初地,或为八地。”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说,龙树认为法藏或者是初地,或者是八地,这个里头之间不肯定,反正地上。总之法藏是“从果向因”。我们过去讲了很多,“从果向因”,到了果位,但是他还有他度生的本愿,他还示现菩萨的行来度众生,这叫做“从果向因”

  所以在这个法会之上,文殊、普贤等等这些菩萨都是,不但释迦牟尼佛是“从果向因”,这些大菩萨也都是“从果向因”。而且我们又谈到,这个法会圣众都是咸皆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里都是“从果向因”,都是从果位而示现为因的地位来弘法利生

  它这个地方就说,法藏当年也是“从果向因”。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法华·寿量品》说,释迦牟尼佛实在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我们不要以为释迦牟尼佛成佛是刚刚二千多年。一个历说法“三千年前”,现在所流行的历说法是“二千五百年前”,看来“三千年前”还是有根据的,但现在说“二千五百年前”时髦一点。因为从中国那个时候一接触到,那时就把释迦牟尼佛诞生的时期我们就折算了,折算成中国的时间,推算为周代什么时候降生。

  而中国这个历,这个年岁,从甲子这么推算过来一直没有错,一年也没有错过。所以从那时候的推算,那时候水平也是很高的,推算不会错,中间从来没有错过,因此“三千多年”是比较可靠

  至于“二千五百多年”是怎么来的?时髦一点,是根据印度它集结之后就在那个贝叶上点个点,集结一次点一个点,数那个点,根据那个点数下来是二千五百多点,到现在是二千五百多年。但是印度中间经过多少次变乱、多少次战争,经过英国的统治,这个里头他能每年还去点点吗?

  所以根据这个点点,又是贝叶上头种种的数那个点来考证佛的这个时间,我们觉得还没有像咱们中国这个可靠。这顺带的说一说,谈到这个。实在就是说,不管他是二千五百年还是三千年,总之不是这么一个时间之内释迦牟尼佛才成佛,释迦牟尼成佛实在是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之前就成佛了。

  而且释迦牟尼佛还说,在久远久远无量阿僧祇劫前,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是当时大通智胜如来的王子。大家读《法华》就知道,他有十六个王子,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当时都是弟兄,都是十六王子之一。所以说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是“尘点劫”,阿弥陀佛成佛也是“尘点劫”。所以法藏这个地方是“从果向因”,就是说这个说法是对的。所以我们对于弥陀,说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底下我们就要说(佛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但是为了示现于众生作如是说),既然是“从果向因”,这个时候法藏的水平在地上就很自然了。

  再有就是,“信解明记,悉皆第一。”“信”是信受奉行,我们信受。《大乘义章》说:“于三宝等净心不疑名信。”我这个心很清净、很干净的,我相信,没有怀疑,就叫做“信”。这是“信”字的解释。

  “信”很重要,晋译《华严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道”的根源,是功德之母,你要得功德,它的母亲就是“信。“解”是了解、开解等等。所以《华严》一部经讲“信、解、行、证”,你要有“信、解”,才有“行、证”。“明记”就是记忆很分明。

  “悉皆第一”有两个解释,他这个“信、解”能力是至高无上,谁都比不了,这个叫做“第一”。再一个解释,他所解的都是符合于第一义谛,不是你说有,我就着“有”,你说空我就着“空”;你说始教,我就是只是停止在“始教”,你说小乘我就停止在“小乘”,都是第一义谛。所以到了圆人就法法皆圆,没有一个法不是圆顿法,就是圆人法法皆圆,法藏比丘他所说的一切法都是第一义谛。这是一样的,这两个解释并不矛盾,同时并存,因为他所解都是第一义谛,所以人就不能及,的确是不能及。

  “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这已经“高才勇哲”,又是“信解明记,悉皆第一”,他还有很殊胜的行愿。“殊”是特殊,“胜”是超过,我们说超凡绝俗的事称为殊胜,稀有就称为“殊胜”。

  行愿”是指的“心愿”和“身行”。要从“行愿”、“菩提心”这两个连在一起说,“行愿”原来是指的一件事,现在我们把它分开说两件事,这是更普遍化一些。“行”是指的身行,“愿”是心愿,这两个互相帮助的。《菩提心论》说,“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心”,发菩提心是“愿”,修菩提心就是“行”。

  所以我们要有“愿”,也要有“行”,“信、愿、行”三资粮缺一不可。过去的照相机,三条腿的架子,三条腿你一条腿不能缺,一缺就倒了。在“信、愿、行”之中,阿弥陀佛称号大愿王,净土法门就是靠阿弥陀佛的“一乘愿海”,阿弥陀佛的“大愿”是海。为什么说是“一乘愿海”?是让一切众生都成佛,所以这是“一乘法”,一乘的愿海。

  净土法门也以“信愿持名”为宗,这就看出这个“愿”字很重要。“愿”字是自觉觉他的关键。我们可以说,一个“愿”字它是从“信”来的,既然你肯发这个“愿”,你愿意来办这件事,你就相信这件事是对你有好处的,你就对它有信心,你才愿意去做。你真愿意之后,你必定有行动,这个“愿”字就反映了你信心的果实,而且它必然要带动行,所以这个“愿”字就是一个关键。

  大愿能生大力。”所以我们常常说大家要发愿,这个大的“愿”能够产生出大的力量。以这个“殊胜的行愿”,他这个“愿”也能产生愿力,它就跟着这个念力、慧力在一块,都来做增上的因缘,“增上其心”。这是我们说的“愿”。

  再者,什么叫“愿力”?《净影疏》说:“起行之愿,名为愿力。”能带动你的行动,这个“愿”就叫做“愿力”。

  《会疏》,这是日本人的著作,它说“愿力”是什么?因为你有“四弘誓愿”,你就能够去庄严清净佛的国土,你就能够建立佛的国土,成就众生。由于“四弘誓愿”能产生这个结果,它有这个力量,所以就是“愿力”,就拿这个做为比方。

  现在法藏菩萨他有殊胜的愿力,不是殊胜行愿吗?!殊胜的愿力,没有能赶得上的,他称为“大愿之王”。因为他还有“念力”、“慧力”。“念力”、“慧力”是什么?这是五力里头的,“五力”就是“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我们讲五根、五力”,“五根”就是这五样事情——“信、精进、念、定、慧”,这五样使这“五根”它能够产生力量。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说,“五根增长”,信、慧等等它增长,因为我们修持就要使得这些增长,增长不为烦恼所坏。

  人在世间总是有些烦恼,烦恼一来就退,就进一退九,但是你到了有“念”、有“信”、有“慧”、有“定”,烦恼不能动摇你,这个就叫做“力,”成了“力”就好。现在大家不是说不信,也不是什么都没有,有一点,但是禁不起烦恼。

  有一个老和尚来,他是希望有人去,在美国很好,缺少两个助手。在国内大陆选了两个年轻的僧侣到美国,到了美国之后,一个,你不会说英文、你不会开汽车,你一点用没有,寸步难行。就学英语、学开车,这两件事情学会了,这两个不是和尚了,他为这个环境所动,没有力你要是真正能够不受这些烦恼,你才有力量,你哪一件事,你的信心怎么情形之下都不动摇。

  有一些人奇异功能一来就新鲜、好奇;和尚庙里,南方有的也练气功,不相信自己。所以这些事情,往往一阵风来就动了,这叫做“力”。还有就是“天魔外道不能阻坏”,烦恼不能动你,天魔外道,刚才我说这些奇异功能实际上很多都是外道,看他能治病、看他有奇异、看他有些什么特殊的事情,就保持不住原来的信念。所以“力”就很重要

  再具体讲,这提了“念力”、“慧力”,就这两件事情非常重要,五种之中就拿这两种做为代表,所以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把“念力”、“慧力”单独提出来。

  “念力”是什么?灵峰大师说,“念根增长,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他说念根增长就能够坏邪念,而且出世正念的功德增长,它这个力量能使他增长。所以只有念力能破邪念,能使正念增长,出世功德增长。

  “慧力”呢?“能遮”,“遮”是止,能够止住“通别诸惑”。“通惑”是“见思惑”,是大乘、小乘都共同的,都有“见思惑”,你就破“见思惑”。阿罗汉就是因为破了“见思惑”就证阿罗汉,称为“漏尽”。之上还有“尘沙惑”,还有无量众生的病,无量众生治病的方法,他都不知道,还有“无明惑”。这是“别惑”,这不是跟小乘共同的,这是别教的,这是大乘所有的,称为“别惑”。

  所以你的慧就是能破这个共同的就是“通”,特殊的就是“别”,就是把“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都可以止(不是根除,根除很难),能够止这些惑,同时能够发起真的无漏,无漏的智慧。所以“慧”字很重要,慧力。如是这些力在法藏比丘身上都很殊胜。

  “增上”的含义,就是我有个力量能帮助它长叫“增上”。比方我们说给植物施肥、浇水、阳光,都很得法,它就长了,就是说我们用这些方法使这个植物它“增上”了,“增上”有这个意思。

  再说我们要注意的,“增上”什么?“增上其心”。这所用的“增上其心”就使我们想到《金刚经》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增上其心”,那是“而生其心”,这两个“其心”是同样的。所以所“增上”的是什么?所增上的正是《金刚经》所说的那个“无所住的心”,“其心”,“其心”就是每位当人你的自心,你自己本妙明心,不是你要破的那个妄心。

  现在咱们在当家作主的是妄心,你认贼作子,大家都是妄心在用事,在为贼做奴隶。所以我们说是可怜悯者,就是在这我们自己的本有妙明明心就好像在那运动中靠边站,它也并没有什么,但是它靠边站,它没有发言权,它也睡着了,一点作用也没有;但是这个发号施令的是你的敌人,可是你不知道,你认贼,这个强盗、这个敌人你认为它是儿子,你认为它是自己。所以咱们是可怜,迷就迷在此处。

  所以现在我们这一切法,千法、万法是一个法,“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在方便门中有种种门,真正登堂入室、能得道只是一个,只是一件事情,没有两件事情。所以你修什么,你不能够符合这个门,你永远是门外汉。增上其心,这个心是本心。

  《心经》就说“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怎么“而生其心”?不生不灭。你生什么心?不增不减。你增什么心?这个意思说,确实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现在正是对我们凡夫说,凡夫,刚才我不是说你的本心靠边站了吗?也就是譬如一个明镜,让很多脏东西给它弄脏了,你不能照,你的照用一点也没有了。所以我们就要来擦这个镜子,那个脏擦掉了,光明就显现。

  因为光明不从外来,在不能照见的时候光明也没有损失,把它擦干净光明也没有从外来,也没有增长,这个说“不增不减”。但是在你没有擦之前你不能照,现在你能照、能显现。所以这个而生、而增都是指的在显现方面说,对于本体上说就没有生、没有灭、没有增、没有减,在地狱中它也不减,所以你也无所增加。

  所以这里说的“增上”是指修德来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本性之德,本性之德需要有修德才能使得它开显,这就出现增上和生心。它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而且是“坚固不动”,他这个心就很高了,这个心而且是很坚固。《金刚经》就表明这个智慧,它是非常坚固,能破除一切,不为一切所破。譬喻就像咱们世间的金刚石,它的硬度是十,别的东西硬度都是九,所以他可以用这个钻石刀子裁玻璃,用金刚砂可以磨宝石,它是最坚固的。所以拿这个做譬喻,能破一切,自己不为别的所破,这个叫做坚固。

  怎么说不动?《金刚经》说“如如不动”,前头一个“如”字是动词,后头一个“如”字是名词,老如那个“如”,在这上没有动摇,心中老是如这个“如”,“如如不动”。不是说心中是个死疙瘩,一点都不动摇,那么僵化,说它空,什么都没有。本来空,什么都没有,不动。如果是那样的不动,桌子就比我强,你骂它,它也不还嘴,它不动。所以不是槁木死灰,槁木死灰就错了,是如如不动。如如者,如如中生气勃勃,但是它如如,而无所动。不动者,不动于如如。所以坚固不动我们这么解释,跟前头都是一贯的。

  而且是“修行精进,无能踰者”,精是纯,进是进步。《慈恩上生经疏》,窥基也是法相宗,法相宗的两位祖师,玄奘翻译了《阿弥陀经》,第二代是窥基大师,作了《阿弥陀经》的注解。后代他们有些法相宗的人看不起净土宗,这个就是说他们和这两位祖师不很一致,可以这么说。

  窥基大师注解的这个经都成为佚书,跟昙鸾、道绰的书都是中国一个时期的,都没有了,近年才从海外我们又找回来,所以在明代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书。窥基大师的《阿弥陀经通赞疏》对于净土宗理解很深。“精进”两个字,窥基大师的解释,《上生经》是《慈恩上生经》,这是法相宗的根本经,他们都要生到弥勒净土。

  ”精“是精纯,没有恶杂;”进“是升进、上升,不懈怠,修行精进。踰是超过,没有能超过的。这就把世饶王在世间自在王如来的时候听见佛说法,他就不做国王,做了出家人,他就是这样的一个表现,这一切一切修行精进,悉皆第一。

  他就“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到世间自在王如来那里去,给佛顶礼。顶礼就是要把这个,我们往往现在是手这样一翻,就是接这个佛足,把佛最低的是足,我们最高的是头,把佛最低的足搁到我最高的头上面,表示对佛的崇敬,顶礼。

  长跪就有两种跪法,一种长跪是两个膝都跪下叫长跪,向佛合掌;像《金刚经》须菩提那个跪法,右膝着地是单腿跪,那个就叫做互跪,是另一种跪法,两种跪的方法。这都是当时印度通行的礼节,佛并没有另外制定一些礼节,合掌也是,都是那时候原来的礼节。“即以伽他赞佛”,做个偈子。偈子的字都是同样的长短,而且有音韵,可以唱的。

  经中有的时候白文说了之后说长行,然后就来个偈子,有的时候重复,有的时候偈子中又有发挥,《无量寿经》也有这个情况。这个偈当时是可以唱,用音乐,通过音乐,这种可以感人,也很庄严、很清净。同时这个偈子它文很少,而意思含得很多,所以常常用这种形式。这个时候法藏比丘对于所说的话,他是用伽他的形式,就是一种偈颂的形式来说的。

  一上来就说,“如来微妙色端严,一切世间无有等。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赞佛的色身,赞佛的光明,我们先谈这四句,称赞世间自在王如来。佛都是如此,他是尊敬佛,所以佛佛都道同,每个佛都是如此。而且他一赞叹,一个是从内心真实发出来的,再有,他的赞叹是称如来之量。

  大家常常对于佛,实际是把佛,我常常说佛教徒懂得什么是“佛”的人很少我常常说:“你们说,你们心中的佛是什么?你说。”你说完了之后,我就会告诉你,你脑子中那个佛是上帝,是耶稣教的上帝,最智慧、最公正、最独一无二,超于一切,如何如何,就是耶稣教说的那个上帝,不能超过上帝。所以真正认识“佛”还是不容易的。

  他说头一句,“如来微妙色端严,一切世间无有等”。这个偈子是七言的,是唐宋译的形式,唐宋二译都是七言,而且内容和文字都好;《汉译》是五言,最流行的《魏译》是四个字一句,《吴译》就没有这一段文。所以你看这五种译本差别很大

  这个地方采用了唐宋译的形式,因为一方面是多数,你看五种译,这两种都是七言,多数。所以会集,我们看起来精神,一个是多数,一个它殊胜,它比较好因此这个会集,我们读这一种,不但有遍读五种的功德,而且超越了我们这种遍读的功德。因为我们不善于总结,看了之后什么都在脑子里头。都替我们选择好了,五种的精华所以这个经在海外大印,夏老师的会本,到处在宣讲;在国内我们这在讲,南普陀也在讲,一南一北。慢慢的情形会好起来。

  第一段就赞叹佛的功德,“微妙”,“微”是细小、是精妙,“微”一个是“小”的意思,一个是“精妙之义”。中国最老的经书,《四书》、《五经》里头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很危险;“道心”,这个“道”的心、觉悟的心很微,就是微细的“微”。

  这就是“精微”的意思,很微妙,不很可知,又很细,不可见,说这个“微”。“妙”就是好、善、精,赞美之词,这个“妙”字它就有不可思议、不可比的意思。所以智者大师在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讲经题花九十天的时间讲了一个妙字,所谓“九旬谈妙”。这个“妙”字有种种的,所以《法华》也说法都是没有不妙的,而单以“妙法”来名经的当然是《妙法莲华经》,这点是它的特点。

  “如来微妙。”“微妙”搁在一块就是精妙到极点

“  色端严。”这个“色”是指的色相。《法华经序品》说,“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佛的身色、色相,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应身相,报身相那就是无量的相好,所以“色端严”。

  “一切世间无有等。”这个世间应该说地前的都是世间,不光说是人类、天上没有,这一切世间,一切地前的菩萨,一切地方、一切处,没有能相等的。我们这个赞佛偈,“十方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就是说“一切世间无有等”。

  “光明无量照十方。”佛是无量光,佛都是有光明,阿弥陀佛是无量光,其实别的佛光明也是无量,普照于十方世界。佛光所照之处,日、月、火和珠都“匿曜”,“匿”是隐匿,藏起来了,它的光芒就不显现。月明星稀就是这个道理。

  今天大好月亮看见星子就少,月亮不出来满天是星,这就是因为月亮太亮,别的星子光很微小,它就“匿曜”。“匿曜”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佛的光明很盛,不但是月亮“匿曜”,太阳的光也“匿曜”,咱们这有火,火是很亮的,火的光也“匿曜”。

  “珠”是指的摩尼珠,就是“震跢末尼”,印度话是“震跢末尼”,“震跢末尼”就是摩尼珠。摩尼珠称为“如意珠”,这个珠放大光明,而且这个珠能够让大家如意,得到如意的一些胜妙之物。《会疏》就解释,天下至明的东西、最亮的东西,没有大于日月的,普照万方;说到光最亮,一切中最殊胜无过于摩尼宝的了,至于在佛光之中它的光都不显,这就是赞叹佛光的殊胜。

  底下更显出佛的不可思议:“如来能演一音声。”如来用一个音声,只要演一个音声。

  “有情各各随类解。”种种的“有情”,每一种都可以随他的本类他都理解,就这两句。这就是什么?这就到了《华严》“事事无碍”的境界。所以我们前头“序分”就说,这个经是“事事无碍”的境界。

  在一个音声之中,我们说话方言不同就不行,不要说外国人不懂,有的人说话有点口音,那个听的人就不懂。正果法师的话是很好懂,我们听很好懂,因为我们跑的地方多,居士林很多人就听不懂。你要再说,咱们到广东去,广东人就听不懂。我到过广州、香港,你跟他说英文他还行,你要说北京话还凑合,你要稍微带一点什么天津味或山东味、保定味就不懂了。南方话什么的,很多很难懂,有很多话简直不懂,跟外国人一样。方言不同,就没法子。还有知识水平问题,他的知识水平很低,他就没法子懂。所以我们这个语言就很有障碍。

  不但方言问题他听不懂,还有咱们讲到佛性,我们跟他说“孤明历历”、说“如如不动”,他水平不够,他听了莫名其妙,不知你说什么。因为我们是人的语言,不是佛的语言

  而现在佛的一个音声、每一种不同的众生,包括苍蝇、蚂蚁都懂。所以《大乘庄严宝王经》,佛的度生,佛放光明,大家问为什么佛大放光明?说观世音菩萨要来。观世音菩萨怎么还没来?佛说他在度众生,观世音菩萨这时正变一只蜜蜂在厕所里头,对着厕所里面的蛆在说法。

  所以要知道各类的众生佛菩萨都在普度而佛以一个音声,使各类的众生都能闻佛、解佛所说的法,这种妙用是无穷而且在一个音声之中,根据《华严》,能够具足无量的功德。能演一音声,他“随类解”,这一个音声解什么?就是一个音声之中就含了无量义。“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所以《华严》讲“一多相容”。这都是超乎世间常识的。这些道理,也超过世间一切学问,这个在前头概论里都讲了。

  有很多也可以从科学上得到解释,不但是全体包括局部,局部包括全体,科学有证明,实际上有证明,不是个“玄说”。

  爱因斯坦就把“空间”、“时间”、“物质”我们这些常识都给我们打破了,这是人类的错觉,科学家说的。所以大家可以大胆说,这些地方我们可以大胆说这是科学,你不要以为这是玄学、这是哲学,这是科学。

  刚才我说一个音声有无量,这也是局部包括全体。现在有全息照相就是这样的。全息照相这个底片你把它砸碎,取得一个小渣,激光通过它出来还是整个的。原来里面照的是张三,出来的形像还是张三,本来全部底版所包括的,一个小渣也包括,局部包括全体。

  数学也证明,从数学来证明,在你所集的数学项目到了无穷多之后,你每一个项目就包括你所有的项目的全体。所以一个留苏的学生他不懂,他来问我。当然数学的证明他是没有怀疑,但是这个道理他不懂,我说这个道理佛教早讲过了,这不是新鲜的道理所以我们这些道理,正是由科学上面慢慢发展,来给咱们做一些补充。

  所以我们要有信心,就是科学愈发达,佛教愈昌明。不要以为科学发达,我们都不对,我们都要上火星,我们都到宇宙了,就以为佛说的都不对。再说太空这些都证明佛就是对的。太空中有无量的中微子,中微子比电子小不知多少亿倍,多少英里厚的钢板都能穿过去,而这个弥漫于空间,就是微尘。

  “世界碎为微尘”,一个大爆炸,世界就爆炸成微尘;微尘聚合了,就是世界。科学的这种论断跟咱们佛教的说法,尤其世界碎为微尘,微尘聚为世界,这个说法都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要相信,信心十足。

  这就是说一个音声能具足。所以《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大家常念的,“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一个语言里头有众多音声的海洋,“随诸众生意乐音”,随众生心意,你所喜欢爱听什么你就听到了,每一个都流露出佛的无量辩才,在一个音声之中,这都是显出“事事无碍”的境界。

  “事事无碍”的境界是圆教所独有

  所以天台判教是四教:“藏,通,别,圆”。

  圆教判教是五教:“小,始,终,顿,圆”,是圆教所独有。每一个都有这样殊胜的妙用,每一个音声之中都可以流出无量无边的真实义,使众生能够得闻、得解、得度,这正是《华严经》所独有的十玄门中的“主伴圆明具德”,一一都圆明具德。

  因此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的《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的《华严》。我们不能够因为这个经是多次的说,在“方等时”也说,就把它看成是“方等”,实际是圆教的境界,跟《华严》是一部经。

  上面赞叹的什么?赞叹如来的“语密、音声”。底下赞叹佛的“身密”。佛的身,“又能现一妙色身”,这个身体,“普使众生随类见”,让众生都随你本类可以看见。俗话说狗眼看人低,狗它就敢咬人,它看到人都很低,自己很大;马看到人很高大,它就让人骑。它眼睛不同,这个确实是。经上也说,动物所看的,譬如像苍蝇是复眼,很多很多,一看很多,它好多好多眼睛,这眼睛是不一样的。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这个法会上,大家所见也都不一样,各各随类见,有的时候说世尊报身的高大,多少多少由旬。我们的眼睛看不出一由旬,看不到四十里地。譬如上北海,你就拿你的视力为半径,你看就是一个圆圈。那真是一个圆圈,实际没有这个圆圈,圆圈怎么画的?是你的视力,你的视力就那么长,这个成了半径,你一看一个圆的。其实怎么可能是个圆的?有边。

  用佛的身,来说有五种

  一是“法身”从这个“法身”就流出一切,“法身”是佛所证的。

  报身菩萨才能见,就说高大微妙,其他的眼睛不能见、不能识别;就说多少多少由旬,咱们眼睛半径就只有那么大,视力看到的这个距离,你一根汗毛都看不到头,你怎么能看得见佛的报身?!而那个微妙,那个精细程度,就好像苍蝇脚上有很多微生物咱们眼睛看不见,它太小了。太大你也不行,太小你也不行,所以这个眼睛它就是有限。

  一切都如此,我们众生能看见的都是一小段,你看的光也是一小段,七色之中,红以外、紫以外你都看不见;声音你也只能听一小段,超声波你听不见

  什么叫“超声波”?有这个波动,声音的波动,可是你听不着,太低你也听不着,你只能听一段,很窄的一段。一切都是一小段,现在众生往往是根据这一段来评定一切,承认这一段实际是有的,这一段之外是没有的,这是很不科学的看法。

  第三是“应身”像释迦牟尼佛这样就是“应身”。示现作佛,应化作佛,这是“应身”。就是“应身”,当时在印度,大家看的也不一样。

  四是“化身。“化身”是变化之身,他就不一定表示我作佛了,还有种种的化现,如鱼篮观音等等的。

  密宗还立一个叫“等流身”。“等流身”更是随着一切种类的众生,他都可以看到他同类的这些相。“等流身”,譬如像过去,现在不大见了,过去人要死了之后,到那个铺子里糊一个开路鬼,好高大,一丈多高,蓝脸的,一个开路鬼,不知道这是观音菩萨,是观音菩萨现的面燃大士,蓝脸,很高、很凶,嘴里头喷火,他要在地狱中去度众生。在地狱中去度众生,他就要示现成跟地狱众生差不多形相的,现在大家说是“开路鬼”,其实是观音。还有也可以变成,刚刚我们说的,观世音菩萨要给蛆说法,变成了蜜蜂,都属于“等流身”。

  所以这个身,有五种:法身、报身、应身、化身、等流身。

  “又能现一妙色身。”现一个身,而使得众生各各随他本类都见了。现了一个身,菩萨见就是“报身”;其余看的是各种身,“应化身”;动物、鬼等等看见是“等流身”各各随他的类。动物看见就是畜生的身,现畜生身来度众生的还是很多,刚才我说的观音是经典说,不是人间的事。人间事情也有,这些菩萨都示现。

  有个人在路上走,碰见一个和尚问他说:你到哪去?他说我到哪去。他说你去那,有我一个老朋友,你给我带封信。他说可以,这事我可以给你做,就替那个和尚的信就带着。到那个地方,他这信上写着“找薄荷”,打听,这里有个人叫“薄荷”吗?怎么找也没这个人。他说别人亲身叫我给带信,怎么没有?有人说,我们这个猪叫“薄荷”,是不是它?喊薄荷、薄荷,那猪就跑来了。他就说有人给你的信,它就像人似的站起来把那信一接,一接把它一吃,吃完它就死了。这个猪就很特别,猪都要杀,为什么老不杀它?凡是要被杀的猪,它都知道哪只猪要被杀,头一天就跟它老在一块咕噜噜噜谈好些,第二天被杀的那头猪一点也不叫、也不闹。大家说这很有用,就老留着它。它就这么来度化这些猪,称为“薄荷”。这封信是告诉它,它该回来了,它再不回来就要迷了,该叫它回来了,结果它一吃就死了。

  所以种种的因缘来度众生,各个里头都有菩萨在救度众生佛就可以现一个身而有其种种在各界,各界的众生都能得见。这一个身而能这么普现,示现一个身而能让大家做种种的福荫、种种的饶益,这个不可思议。

  上头是“赞佛”,底下就要“发愿”,就发起这个大的誓愿。他愿意是什么?愿意自己要摄集佛土,“普利众生”,让大家很快成佛。

  “发愿”是很重要!《普贤行愿品》说,如来的功德多少多少劫去说都说不穷尽。咱们要成就这个功德怎么样?你就要有十种广大行愿,所以这个“愿”非常重要!蕅益大师(就是灵峰大师)说,“非信不足启愿”,不是信,不能启发这个愿;“非愿不足导行”,没有愿,你不能够引导出正修行。

  省庵大师,这是清朝人,也是莲宗的祖师,他说“修行急务,立愿居先”,修行中重要的事,先要有愿。“愿立,则众生可度”。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近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