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第二十四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6-01-11 16:12:30
关键字:奇特法,阿修罗,四倒,导师,涅槃三德,阿难,闭关,解行相应,行解相资,禅宗祖师,黄念祖,四大部洲
【 点击数:1855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1991年讲于 北京 中国佛学院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赫奕”,“赫”是很明;“奕”是很盛,很明盛,就不昏。

  你这里头有点雾,有点什么,它就有点昏。万里无云,朗然,这就是“赫”,盛的意思。“故知威光赫奕表佛所放之光,雄猛有威,明耀盛大”。

  “如融金聚。”像融化了的金子聚会在一块。佛教常说什么什么“聚”,“聚者”就是很多很多在那。如是很多的金子熔化在那里,金子本来就很光明,它熔了之后就更亮。这个大家从电视看见这些炼钢厂那个钢、那个铁,它本来不明的东西,你一烧它、熔化之后,那都是亮极了。我曾经看见,那个钢厂,首钢他们去参观,多老远就看见它亮。所以佛的光明“如融金聚”,金子,多少金子熔化了,放光。

  “又如明镜,影畅表里。”它又像一个很光明的镜子,这个镜子“影畅表里”。憬兴,这是个朝鲜人,朝鲜称为“高丽”,唐朝人,他有关于《无量寿经》的著作,现在这个经没有单行本,《大藏经》里头有。憬兴他的解释,这个影畅表里,他说“镜光外照,名为影表”。镜的光照到外面去了,这个叫做“影表”,这个光影现于镜外叫做“影表”。

  这个譬喻什么?镜子就譬喻是佛的身体放了光,这个光往外放,外照之光。这个光不但是照到外头去了,它还有影子照到镜子里头,镜子里头也亮了。这个就同于佛放光,放的光又把佛的容颜照亮。珠子能放光,珠子放了光,珠子首先照到珠子这个本体,这个叫做“影里”。实际佛身不是咱们血肉之躯,他就像镜子一样,不但外面是亮的,里面也都是光明,光明之体。

  所以我们修密法要观本尊相就是这么观,本尊相非有非空,纯粹是光明之体,外面放光,里头也是亮的。《净影疏》说,“镜光外照,名为影表;外照之光,明显镜内,名为影里”。这都一致,咱们不说了。佛身也是如此,“光明外照所放之表,显曜佛身”,一样。这就是解释到“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

  “现大光明,数千百变。”这个“光明”是大光明。这个“大”字是个非常殊胜的字,不是大小之大,是赞叹到极处。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大字,中国叫“大哉大哉”,这个大字就是说很伟大,伟大之大,起码用言语来说是这样。现大光明,数千百变,瞬息万变。

  后头也说,这个经上是“光色参回,转变最胜。”自然之相。这个光它的“光色参回”,互相映照,而且是变化不拘,是个活的,不是个呆板,不是个死的,它自然就显现出最殊胜的光和色。就例如像《法华经》,这是序品中,“眉间白毫,大光普照”,佛的三十二相中有白毫相,就是在眉心之中,这个“白毫”。观阿弥陀佛的白毫是八稜中空,“光”是八稜,八角形的,中间是空的,不是个实体,不是一个死疙瘩的东西,很玲珑的,旋转五匝,白毫光是如此,眉间的白毫。

  最近有一个人往生,他就说佛来接了,说佛这个白毫光之殊胜,白毫放光,大光普照。所以我们这说的放大光明就相当于《法华序》说的“大光普照”,就是“大光之义”。

  “至于数千百变。”,我们在《无量寿经.寿乐无极品》里说,“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自然的,不要作意,不要去安排的,光和色互参,互相回转、转变,愈变愈殊胜,转变最胜。

  这时候,“尊者阿难,即自思惟。”他就想,他当机。阿难,“若论其本”,现在他示现是佛的堂弟,是侍者,只证了初果,小乘道最初的果位,初果,他的本迹也是证了法身的大士。在《法华经》,佛告诉大菩萨说,“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和阿难同时在空王佛那时候,都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不同的是“阿难常乐多闻”,阿难就喜欢多闻,喜欢多听、多看,喜欢闻法;“我常勤精进”,我是勤于精进修持。所以我们叫“行解相资

  咱们现在上课,这都是增加我们的“解”。但是不要成为只乐多闻,将来就是阿难,就慢了,还要常精进,“行”跟“解”要相资。

  行”而“不解”是增长无明,“解”而“不行”增长邪见,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只是理解,而一点实践都没有,你所增长的是邪见。

  你为什么“解了不行”?就是因为你所“解”的都是邪见,你真要是“解了”必定会去“行”,“解而不行”是增长邪见。

  “行而不解”,有许多老修行,一辈子修行,他并不理解,增长的是什么?他不是破无明,他长的是无明

  所以有的人说要闭关。第一班,你们班上有个学生,他就想闭关。我问他,我说你凭什么闭关?就是这,你没有理解,没有一点基础,闭不了关,你增长的是无明。这些事情大家都要清楚,不然你是欲升反降,你的愿望是要上升,而实际的效果是反而下来了。所以这个就是说,我们常常要“行解相资”,要依止“圣言量”,这是很重要的。

  “是故我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难现在在护持我的法,也护持诸佛的法,教化菩萨。分别就是这,阿难还没成佛。

  实际上阿难所显现的这个任务,这一生,实际上是很重要。

  一个就是他是集结经藏的人。“如是我闻”这些话都是阿难说的,他重说经,所以阿难不可轻视。他重说经,“如是我闻”这个“我”就是阿难,说这一切都是当年我从释迦牟尼佛那听到的,这个“我”就是阿难自称,“集结经藏”,他就是这么集结的。

  “传佛心印(禅宗二祖)”,他从迦叶而悟心他不但传佛心印,在密教里头,《莲花生大士应化因缘经》,莲花生大士出生以后,是从阿难那领受了释迦牟尼佛预嘱传付之法,早就告诉他,你将来传给莲花生大士。

  所以你看他,在教下是集结经藏;禅宗是二祖;密宗他是把释迦牟尼佛预嘱,因为莲花生大士在佛涅槃后八年才降生,他没有见到释迦牟尼佛,只见着阿难,可是阿难把释迦牟尼佛早就教下来的法传给莲花生大士,所以阿难就很重要在《胎藏界曼陀罗钞三》,阿难密宗的法号称为“集法金刚”。

  密宗的“金刚”,什么“大威德金刚”、“喜金刚”,这些“金刚”就是现威猛相的佛,不能把这个相当于四大天王称为“四大金刚”,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四大天王就是四大天王,不能称为“四大金刚”。《金刚经》前头有“请金刚”,有很多人都主张这个经前头不印这部分,给大家很多误解,你看居士林印的就没有“请金刚”。真正的“金刚”都是现威猛相的佛。

  所以阿难,这就显明他的本,阿难护持佛法是他的本愿,他示现成为佛的侍者,而且他传下了禅宗、传下了密宗,“续佛慧命,继往开来”,是这个人物。所以在本经他当机。

  我们把阿难问的话把它再讲几句,这里不就是阿难“即自思惟”吗?!他思惟什么?思惟今天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他色身这些根,根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悦豫是喜乐、高兴、快乐的这种形象,而且非常清净。清净,根据《宝积经》就说,“如来身者,自性清澈”,本来它就是清和澈,彻底的清。为什么?因为“如来久已远离一切烦恼诸垢秽故”,久远以来已经远离一切的烦恼、种种的污垢跟脏秽,所以他清净。

  “如来身者,出过世间。”一切世间种种妙的色相佛都超过。“何以故”?因为佛“不为世法之所染污故”。

  天人之身就妙;色界就比欲界更妙;无色界又妙,也就清净,就离开色相。但是如来都超过,因为他这个还都是有染污的,他这个不能彻底,有所执着的。所以他虽然入了非想非非想,入了大的禅定,他就像那个冻了水的鱼一样,鱼在水里头冻了,一点也不能动他这个定相似于在冻水中的鱼,他是不能动。定,什么也不起,一天水开冻,鱼还是鱼。所以入这种天,寿八万劫,他以五百小劫入定,最后五百小劫又出定,他又活动了。这种都是有垢染,不是彻底清净的定。如来都远离这一切,不为世法之所染污。

  “如来身者,如净镜中微妙之像。”就像镜子里头那个像。镜子里头那个像有实际东西吗?大家回去照照镜子,看到镜子里也有一个跟自己一样的那个我,它有什么实际的东西?没有这一切,肠子、肚子、血、汗、眼泪,什么它都没有。

  “如净水中明满之月。”像一池净水所现的光明和圆满的月一样。佛身是如此。这个帮助我们理解一下阿难当时所见的“色身诸根,悦豫清净”。

  底下又设一问,佛为什么这么欢喜、这么悦豫?《净影疏》说,喜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念着阿弥陀佛“所成行德可庆”,这个德都圆满了,发这么大的愿可庆,所以欢喜,释迦牟尼佛欢喜。

     第二,“念众生得益时至。”众生得益的时候到了。

     所以说这个经的时候“大畅本怀”,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是极大的欢喜,因为什么?因为众生可以得到真实之利的这个时机来到了,能闻到这样的法。

  “光颜巍巍。”佛的容颜所现的光如此巍巍。巍巍是“高大尊胜之貌”。

  而且“宝剎庄严。”光中现出宝剎,这是《宋译》中的话。“剎者,《法华文句记二》”就说,“剎”翻成咱们的话就叫做“田”,就是“国土”,就是一个佛他所有的国土,叫做一个佛的佛剎。他说种种宝剎的庄严都在佛的光中现出来了。

  底下又说:“从昔以来,所未曾见。”这是我过去到现在以来所未曾见,都是我没有看见过的。

  “喜得瞻仰。”今天我高兴能够瞻仰佛这样的瑞相。

  “生希有心。”阿难这个时候从内心生出希有之心,很少有的心,看见佛现这个瑞相,从来没有见过。阿难这时候的心境。所以我们要消归自己,读经要身临其境,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是阿难,你会觉得很欢喜,见到佛这样的瑞相。于是他就“即从座起”,他就起来,把袈裟披好,袒露右肩,这是仪式,就是“偏袒右肩”。“长跪”,两条腿着地叫长跪。“合掌”,两个手就合掌。这个时候他就起来,他就披好袈裟,“而白佛言”,向佛来禀白。

  底下的话我们今天就不说,留到下一次,今天我们就到这儿。

 

  这一品是“别序”,这是《无量寿经》单独所有的“序”,阿难看见世尊放光,以前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他就长跪合掌来问佛。这是我们今天开始要一块来参研的内容。

  “而白佛言。”就向佛来禀白。

  说“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入了这个殊胜的定,安住于最奇特之法。这是什么法?底下他就说了,是你住在“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因为他放光,阿难就了解到是这个情况,所以他就问,“佛佛相念”,现在是念什么佛?底下我们就详细讲了。

  首先是“入大寂定”。“大寂定”是指的什么定?大寂定,《涅槃经》里头说,佛要涅槃,在双树之间,“我于此间娑罗双树,入大寂定”。佛涅槃的时候在双树之间,我在这入了大寂定。所谓大寂定是佛最后圆满涅槃时候所入的定。

  “大寂定者,名大涅槃。”涅槃三德: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三德都圆满,这是“大涅槃”。

  所以“大寂定”是什么?就是大涅槃。《甄解》它解释,它结合我们这个经,它说“普等三昧”,“普等三昧”是殊胜的三昧。“普等三昧”和“大寂定”都是什么?“并是念佛三昧异名”,是“念佛三昧”另外的一个名称

  “今佛为说念佛法门。”现在佛要给大家说念佛法门,所以就安住于“念佛三昧”。根据《涅槃经》,“大寂定”就是大涅槃。《甄解》结合我们净土,就是“念佛三昧”,佛要教大家念佛,所以住于“念佛三昧”。这两说有矛盾吗?没有矛盾,“念佛三昧”就是大涅槃。所以“大寂定”通说就是佛的禅定,这是通指一切,可以这么说,按我们本经就指“念佛三昧”。

  “住奇特法。”“奇特”这两个字,《净影疏》的解释,“佛所得法,超出余人”,不是菩萨、其他的人所能得到的,“在世所无,故云奇特。”《合赞》是日本疏,“济凡祕术”,救济凡夫,对于一个奇的、不可说的、难宣的方法,“今日将说,故曰住奇特。”这些解释都对。

  《甄解》这里头特别来赞叹、来发挥,说明这个“奇特”。所以这些书这么大胆的来赞叹净土,这些日本的古德很突出,因为他们亲承善导大师之教。他们对于善导是恭敬到极点,也亲近到极点。因为善导大师他也是特弘《无量寿经》,特别重视第十八愿。这样传下来,日本的古德对于净土宗有很深的体会,所以这个赞叹也是很突出的。而在中国要是这么说,就有很多人要来跟你辩论。《甄解》说,“奇特法者,如来正觉果海”,这是一个“果海”,所以叫做“奇特”。这个“果觉”,“果”就是广大,这个广大怎么来形容它?如海之广来形容如来的果觉,这个叫做“奇特”,这才是“奇特”。奇特”到极点,就是在《无量寿经》的莲花光中,莲花里出了很多很多光,一个光又出了很多很多佛,这段文就“彰矣”,就是明显了,把今天世尊住奇特法,这个“奇特”就显现出来了。

  底下它就比较,比较《华严》、比较《法华》,说《华严.性起品》里头佛就说,“一切众生身中有正觉智。叹之云奇哉!”这是《华严》里头,佛就是赞叹,奇哉!奇哉!一切众生都具有佛的正觉的智慧,这个智慧、德相跟佛一样,唯以妄想、执着就不能证得。它光引这一句话,一切众生都有本觉智,叹之曰、奇哉奇哉,这释迦牟尼佛赞叹“奇哉奇哉”,“奇”就确实是“奇”了,然而“奇”不是“特”,只是“奇”。

  佛都说“奇哉奇哉”怎么不奇?奇,然而不是特。为什么说不是“特”?人人都有,就不特别,苍蝇、蚂蚁也有,地狱众生都有,一切含灵都有,所以不特。《法华.提婆达多品》,“龙女成佛”,八岁的畜生女,确实特别。这么一个龙的女儿,畜生之女儿,仅仅只有八岁,而且是个女的,确实很特别。

  然而“特而非奇。”这个不奇,一切众生本来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她已经恢复到本来,这个事情不奇,人人有分、个个现成。所以“特”是很特,一个几岁的龙女就成佛,这个事是很特,然而并不奇。

  “唯此一法,最奇最特。”只有这个经,下面世尊要说的这个念佛法门是最奇,而且也最特。 它就要解释,说话你要有论据,不能够只提出一个论点,你要有论据,你得说明。经里头说,后头这有,后头“宝莲花品”,“宝莲佛光第二十一”,莲花周满世界,一一花有百千亿叶,各种的光明,有无量的光,每一个光里头又出三十六百千亿佛,每一个佛又放无量的光明,给十方说法。

  极乐世界莲花“周遍其国”,每个莲花有无量的莲花瓣,每一个瓣放无量的光,每一个光中就现无量的佛,普为十方世界说微妙法。这是经文,为什么引这段经文?它这段议论很好,我们可以全部的把它介绍一下。

  “经说:众宝莲花,周满世界。”宝莲遍满世界。莲花你说它是依报、是正报?“欲言是依”,你说它是依报,可是花里头能出这么多光,光里出这么多佛,它是依吗?莲花能放光,光中能现佛。说是依报,说是佛身以外的,就是境界,不然,它怎么出光、出佛?!所以是“依”的话,花以外就没有佛,没有正觉,就不能放光、不能见佛。若说是正报,极乐世界的莲花就是正报。佛、菩萨这是正报,这一切花、木、山、水、七宝池,这都是依报。你说是正报,可是它讲,百千亿个莲花瓣、莲花叶子,就是莲花,那不是佛,怎么能说是正报?所以说是依报也不行,说是正报也不行。众生的情见到这个地方都用不着,所以叫做“奇特”。

  底下它又说:

  “欲言是因。”有因、有果,说这个是“因”的话,这个花是阿弥陀佛果德之所成就,阿弥陀佛万劫的修行、万德的庄严来成就他的愿,愿成就了,这个花现出来了,你说这是“因”,这是果德,“果”上所现,就否定了是因。

  “欲言是果。”这个花,十方世界都有莲花,你说莲花是果就说不过去。所以是“因”也不行、是“果”也不行,这个“奇特”。有主有伴,极乐世界是有依有正、有因有果、有主有伴,真正的“主”是阿弥陀佛,其余的这一切都是“伴”。如果它是“主”,可这个莲花它能包括十方三世无量无量种种的庄严、种种的差别和种种的慧,含摄一切,它的侣伴多极了,不单纯是个“主”。所以现佛、放光、说微妙法、安度十方的众生于佛正道,无量的慧,不仅仅是主,包含了很多伴在里头。

若说是“伴”的话,“欲言是伴”,实是心外无法,这一切都是如来正觉。彼佛世界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没有。鹦鹉、舍利都在说法,那是哪来的?《阿弥陀经》不是说吗?这是如来变化所作,“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所以这一切鸟,什么都是弥陀的变化。所以水鸟、树林都说法、水也说法、树也说法,都是弥陀变化所作;这一切莲花,放一切一切,都是弥陀自心变化所现。

  所以你说它是“伴”不行,它纯粹就是如来正觉。所以“主、伴”也不可说。这么看来,极乐世界的“依正”、“主伴”一切一切等等,都是阿弥陀如来自心所现。“欲说是一法”,若是一法,可是一个花里头有无量光,无量光里头出无量佛,无量佛给十方都在演说妙法,度脱众生,它就生出无量法,“一”又出了“无量”。“若说是无量,则只是一句名号”。

  所以《往生论注》说西方极乐世界三种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主伴”都庄严,这是“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就是这一句名号,万德之所庄严所以说一里头有无穷无量的妙法;如果说是多,它只是一心所现。

  所以这个是“奇中之奇,特中之特,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法”,也不可以安名,你给它安上名也不对,勉强称之为“奇特法”这就是《甄解》的一段注解,我把它解释了一下。

  阿难当时看见世尊现殊胜稀有的瑞相,他就知道佛是住于奇特之法。

  这里说“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佛所住者,《净影疏》曰:住佛住者,涅槃常果,诸佛同住。今日世雄(指释尊),住彼所住,住大涅槃,能起化用。”这是《净影疏》的原文,就是说今天佛住的“导师之行”、“最胜之道”,住了这个大涅槃,这个大涅槃能起殊胜教化的作用,来解释阿难当时这两句话。

  《会疏》说,“佛所住,不二乘。”。“不”字就是非。日本人的古汉语,有的时候不免就出这么一点好像是很不符合中国习惯的用法,这里就是这样,“不二乘”就不合乎我们的习惯。佛所住的不是(非)非二乘、菩萨所能及的,“唯佛与佛住之”。它就解释了,佛所住导师之行不是其他什么,这解释一下。

  它底下又说,这底下很重要:

  “佛说三乘随他教时。”佛说阿罗汉道,像说“阿含”,后来又说“唯识”,这三乘都是随他教。缘觉乘、声闻乘、菩萨乘,这是“三乘法。“三乘法”是随他教,因为众生的根器就只是这个根器,你要合乎他们的水平,对他们的水平来给他们进行教化,所以称为“随他教”。而不是佛畅开着心胸,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境界。

  今现在佛就是住自己的随自所住,所以放稀有之光,这才叫做“住佛所住”。这一点就显出来,佛之放光,因为平常说法都说其他的法,随他教,今天才是随自所住,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因此放稀有之光。

  “又《甄解》曰:住佛所住者,住“普等三昧”。“普等三昧”即大寂定,并是念佛三昧异名。”这句话前头已经引过,不过后头又加上两句,“三世诸佛皆住此念佛,故云佛所住”。三世诸佛都在念佛三昧中念佛。那当然,佛都成就了,当然一切佛都得念佛三昧,得了“念佛三昧”要念佛,当然在三昧中念佛,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住佛所住”。也就是说,今天释迦牟尼也是住于诸佛所住的“念佛三昧”。

  这就是对于这一句有几个不同的解释,都可以互相来补充。《甄解》跟我们这个经就更合了。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三昧中之王,而且称为“宝王”,就是从这个念佛三昧可以流出一切三昧。

  “导师。”《十住断结经》就解释说,“号导师者,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所谓“导师者”,你就给众生指出一条正路“导”是导引,我们导航,导航很重要,长江里头很多礁,水又那么急,一个不小心船触了礁,那就是一船的性命、财宝全完了。所以这个“导”字很重要,坐船那个导航那是极重要。导师”在修行路上更比船那个导航还更重要,示其正道故,这个路应该怎么走。这是一个解释。

  第二个解释,《华手经》说,能为人说无生死道,故名导师。”能为人说法,让他免于生死,出生死。无生死,不是讲现在一般的世间人,他说人死就完了,如灯灭,什么都没有,不是那个意思,而是说你能出生死,叫“无生死”。不是根本没有生死之说,无生无死。当然,这一切生死如梦幻泡影,你梦醒了就没有这些事。所以“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觉后空空无大千正好是出生死。本来没有生死,你在梦中不醒,那就是生死相续。导师者,这才是导师。

  《佛报恩经》一样,《佛报恩经》讲“大导师”,加个“大”字,后头有用“大导师”,偈子里头,在这就预先说了。“以正路示涅槃径”,“涅槃”是佛最后之果,“涅槃三德”,一条正路给他示出《涅槃经》的“涅槃三德”,让他得到“无为”,不是“有为”。我们现在往往,“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起了我要精进的心,这个是妄念,不是精进,因为什么?“有为”。所以我们要示正路能让他得到“无为”、“常乐”,“常乐我净”,“我净”两个字省了。所以凡夫“四倒”、阿罗汉“四倒”。

  凡夫的“四倒”,没有“我”,执着有个“我”,脏极的一个东西我都认为清净,还追求,这个可美、可爱。明明是“无常”,转眼就“空”,还以为出去遛个弯,商厦乘乘凉,命就没了,这不是一切无常吗?!无常苦空,“无常”认为是“常”,“无我”认为有“我”,都是苦事而很乐,所追求的实在都是苦事,不知道,自己觉得很乐。实际都是苦,没有乐,自己觉得乐,是苦。所以凡夫的“四倒”:“无我”当作有我,“脏”当作“净”,“无常”当作“有常”,拿“苦”当作“乐”。

  到了阿罗汉这都解决,他就没有这些,他又有“四倒”,菩萨的“常乐我净”他不知道,他不知道没有“妄我”还有“真我”。“真我”实际上也不可得,当然他不是断灭,这个境界很微妙,是乐,这种乐超过一切世间,“常乐”。“常”,不是无常,本来无生死。本来无生就无灭,无灭就是“常”,“常乐”,最清净,没有什么。这是阿罗汉的“四倒”。

  事实上,一切的学问都有这么一个过程,先是山是山、水是水,后来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然后山又是山、水又是水

  写字,“未能险绝,先求平正”,你不能写到险绝,你先要平正;“既能平正,力追险绝”,能写得平正,用大力去追求险绝,这个字写得;“既能险绝”,能做到险绝,“复归平正”。文章也是如此,先是没有波澜,要有波澜,有了波澜还要趋于平静。所以演经很难,这个地方是最难的地方,一个就是平正的,还是那个不能险绝的平正,还是既能险绝又归平正的平正。形式是一样的,内容全不一样,这都是如此。所以这个“大导师者”,就用正悟来示涅槃,让他得到无为的“常乐我净”。

  《甄解》说“导师行者”,什么叫住“导师之行”?“导师之行”是什么?“即弥陀世尊平等引接无所遗故。”前头不是都解了吗?!是要导引众生到常乐我净。《甄解》的好处,它就是结合这个经。阿弥陀佛是平等的,他平等普度,没有分别的,不是对于聪明的人跟愚蠢的人有不同,对于好人、坏人一律是平等,大悲普度,更不是说这个人跟我有怨,那个人跟我有亲,怨亲是平等的。无所遗故,没有一个剩下的,把他遗弃了,“遗”就是遗弃,不要他了,不舍一个众生,这是“导师之行”。所以“大导师”就指的是弥陀。

  “以本愿引摄五乘。”把“阿修罗”这一趣打散就称为“五趣”、“五道”,我们常说“六道”,成”五道“,分别就在这。把”阿修罗“立为一道就是”六道“,把”阿修罗“打碎,有“天阿修罗”,可以归到天;有“人阿修罗”,归到人;有”“畜阿修罗”,归到畜生;有“鬼阿修罗”,归到鬼。“阿修罗”就不单独成为一类,这就是“五趣”。所以“五趣”、“六趣”都通。他还有特别的特性,他就是妒忌,他逞能、好胜,他这种特性,而且很有能力,所谓奇异功能,这都是属于“阿修罗类”的。

  “阿修罗”不见得是骂人的话,阿修罗可以护法,但是一般他妒忌,他就要破法,他妒忌释迦牟尼佛,他不服。这是五趣,让本愿来引摄五趣。其实五趣就是六趣,把阿修罗分到其他里头去了现在释迦牟尼佛正要演说《无量寿经》,“正是住弥陀之所行”,所以说“最胜之道”、“住导师之行”

  底下他就说,一定是这样,今天是“入了大寂定,住奇特法,是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不但是导师之行,而且是导师之行中的“最殊胜之道”。

  底下就是他的想法,他说“去、来、现在”这“三世”,过去、未来、现在,佛跟佛都是相念的,他同心、他相念,同一个志愿。现在这一种“最胜之道”,这就是他的话,为什么说这话?没有明说,他认为这个“最胜之道”必定是在念佛。所以他就说“佛佛相念”今天世尊你是念过去佛还是念现在佛?这个文句就省了一点,不然你接不上气,这文章接不上气。

  住这样的“最胜之道”是什么?也就是问你在念什么佛。这是他认为这个最胜之道就是在念佛,但是不知道今天佛念的是什么佛。是念现在他方的佛,还是念过去未来诸佛,这就是他的问题所在。

  这个《合赞》的说法,他这一点说对了,他说“佛佛相念”,可以知道今天这个佛也是在念诸佛。然而现在现这个奇相是什么缘故?作为两个问题,佛一定是在念佛,现这个光明,这是一个问题;这样的殊胜是为什么?这是他的两个问题,我这合起来了。经文就说,你是念什么佛?“何故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这个意思前头已经说了,“最胜之道”,现在“佛佛相念”,是念过去,是念现在?不是念佛的话,何以今天这个光明如此显耀、如此殊胜?所以,我这个解释只是一个问题了,就是问念什么佛。这都是一些小节,怎么都可以,《合赞》的文字上也说得过去。

  他就提出这个问题。提出问题,底下就是世尊的回答。世尊告阿难言,“善哉善哉”,“善哉”就是好,连说两个好是称赞之辞。好,好,赞叹阿难提出这个问。“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你为了“哀悯”,“哀”就是悲哀、就是“悲悯”,其实“哀悯”就是悲悯,古时候的文字跟现在的文字习惯上还是略微有点不同。你是“悲悯”,“悲悯”就是拔苦。“利乐”就是与乐,慈心,慈是与乐。

  善哉善哉,你是为救度众生,给众生拔苦,让众生得到安乐,让一切众生得到这样一个正果,你是这样的心,所以你才能够问如是殊胜之义、你才能问这样殊胜的意思,就表示世尊非常喜欢。净影师说,他为什么称赞阿难?因为阿难这一问是“称机”,正是与这个机相称,“称机”,相称合的。这东西称不称?相称,称这个机,合乎这个机。当法,最恰当,这个法。任何你这个当令不当令,你这个事不当令就是不合乎这个时候。当这个法合时,时也是合的,机、法、时都相合。这个时机、这个时节、这个法都是相合,所以世尊就欢喜

  《甄解》就说:“所问称可佛心故。”你所问的这个问题正称佛的心。所以经中说,只有两个人善报佛恩,一个是“善问”,一个是“善答”。所以提问题很重要!而且“善问”,提出好的问题,这样的人能报佛恩。因为你“善问”,问的人的时候,他就有“善答”,这就“法轮就转”。佛就赞叹他,你是因为这样一个好心,你才能问如是殊胜之义,能问如是微妙之义。

  “微妙”两个字,“法体幽玄故曰微”,法体它本身是幽深玄妙就叫做“微”,不是微小的“微”,微小有什么可称赞的?!这个“微”,现在所谓“多空间”,很多高度的空间它都极微小,所以咱们这个空间它就随便透过。你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笼子养个鸟,人也不能进去,鸟也不能出来,蚂蚁随便出入。“微”,这个“微”,要谈到这“微小之微”,恐怕不是这“微小之微”,而是“微妙之微”

  “绝思议故曰妙。”你没有法子说。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一个“妙”字讲了九十天,九旬谈“妙”,就是说不清楚,说九十天也说不清楚,“绝思议”所以称为“妙”。佛法甚深甚深,讲一个经题,讲一个“妙”字,九旬。能问如是微妙之义,就是说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能问这样的问题,这是问一个很深入的问题。

  就称赞他,“汝今斯问。”你现在这个问题怎么样?你这个问题,“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这是一句话。底下是“布施累劫。”“布施”又是一句话。这两句话。“布施一切”,连动物都在内,这个是说阿难问的功德很大。

  “一天下。”我们所谓“四天下”就是四大部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古时候有一些人把它误解,有一些人他把四大部洲他都认为是在地球上,认为须弥就是昆仑,这样来解释,这个解释很肯定是错误的。他说这个须弥山,日月都绕须弥,现在还说太阳绕咱们。真要须弥山在地球上,那就是太阳绕咱们地球,所以这句话错了。

  那时候有人还附会,说“北俱卢洲”是共产主义,什么都是极量的丰富,要什么有什么,男女之间毫无约束,种种的,这就是苏联。这是很荒诞的事情,这个就不对。首先是科学不发达,过去有些错误很难免。这个说法也不是佛说,婆罗门一贯有这些说法,佛也不需要把现在我们从最新的天文学所能知道的东西跟大家说,让大家更多了一个不懂,所以就随顺,这个问题就是这样。

  现在确实外天来的这个事情,现在很多在证明,属于外天来人。前两天电视还看见,英国就每天发现这个事情,那个麦子倒伏,全部都倒,而且它画得比圆规画的还圆,一片麦子倒了,一个圆的,这一个圆,这又一个圆。所以他们就怀疑这是外天来的人干的。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近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