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净宗经论 ·净宗祖师 ·佛陀教育 ·净土释疑 ·辅助修学 ·传统文化 ·请佛住世 ·播经供养 ·网立牌位 ·圣号圣像 ·体会分享 ·下载专区 ·网站留言
共修系统 帐号: 密码: 登录 密码找回 注册
          >搜索          
  学佛入门
· 什么是佛教 · 佛教是教育
· 三皈依 · 走出学佛的误区
· 学佛师承的重要性 · 一门深入的重要性
· 学佛必持戒    
  学佛基础
· 弟子规 · 太上感应篇
· 十善业道经 · 沙弥律仪
· 了凡四训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地藏经 · 地藏经玄义
  五经一论

· 阿弥陀经 · 无量寿经
· 观无量寿佛经 · 普贤行愿品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往生论
  传统文化教育
· 胎教 ·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
· 教育专家精品讲座    
· 传统文化早期教育体会分享
  辅助修学
· 哲理嘉文 · 中医养生 · 因果教育 · 护生素食
  播经供养
·

净空法师关于播经的答问、开示播经须知

·

播经须知及供养仪轨

·

播经体会分享

· 播经音频下载
 修学体会分享 >>更多
· 复讲《太上感应篇》(001 附原文)
· 《复讲<佛说十善业道经>》连载地址
· 为什么早晨五点钟必须起床(答案真让人
· 【天地载和019】“医保不要钱,不用
· 《佛陀教育课程全集讲义》文档下载

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讲记第二十一集

  来源:净宗经教网 录入时间:2015-12-31 16:53:58
关键字:名号功德,道倬,刹那,黄念祖,陀罗尼,总持,咒,圆寂,三昧,华严,深深禅定,定,灭度,涅槃,常识
【 点击数:2092 】 【字体: 】 【 收藏 】【 打印文章

 

 

1991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所以这些“方便”是大智大悲之所流露。

  “不二乘所能为”。“不二乘所能为”这个“不”字是日本人的古汉语,所以有点别扭,但是还是不错,比现在一般中国人还是强,“不”就是“非”,这个“不”字是“非”字,不是二乘所能办得到的。

  “故言善立。”这是解善立方便,这是《会疏》的解。

  “方便有二种。”一种是不取证,一个是自己已经证到深解,但是众生“莫能信受”,而能够以种种的诱引让他渐悟而得度,这样就称为“善立方便”,善巧的建立了方便的办法。

  “显示三乘。”“三乘”,当然我们都很熟了,就是罗汉、辟支佛、菩萨

  “运载为义。”《法华》就是以羊车、鹿车、牛车,这三种车譬喻小乘、中乘、大乘。这又说“方便”了,《法华譬喻品》说,如来有无量的智慧,没有畏惧,有诸法宝藏,能够给一切众生一佛乘的法,让大家都成佛的法,但是“不尽能受”,不是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接受。

  所以说到《法华》,最后最后,说法四十九年,培养、教育,还要有五千人退席,“不能尽受”。“舍利弗”,叫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因为这样“不能尽受”,所以诸佛就以这个方便之力,于一佛乘说成是“三”,有罗汉、辟支佛、菩萨,慢慢渐修,到最后成佛,这就是“善立方便,显示三乘”。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显示三乘,一切诸佛也都是如此,一切大菩萨也是如此,方便诱引,救度众生。

  以前这都是所谓“八相成道”中的第七相,就是“转法轮”。这一切都是“转法轮”,怎么转?就是这么转,自己要自觉,自觉之中要觉他,觉他要善立方便,而“显示三乘”来救度,使大家渐渐的都入一佛乘

  这三个车都出来之后,佛就把这个,这也是方便诱引。这些儿子在火宅之中贪玩不肯出来,佛就告诉他,你们快出来,我这有羊车、鹿车、牛车,好玩极了,你们出来。这些孩子们统统跑出来,跑出来离开了火宅,父亲很高兴,就不至于在火宅里头烧死了。给他们的是什么?给他们是大白牛车,超出他们所想像的,人人得大白牛车,成佛。这也显出“善立方便,显示三乘”的含义

  这些诸大在家菩萨、出家菩萨都有这样的德来参加这个会、来听释迦牟尼佛说《无量寿经》,因此我们对于这个经也就知道珍重。

  “于此中下,而现灭度。”是紧接着的。“显示三乘”法有上、有中、有下,对于中根、下根的人才示现灭度,现灭度“般涅?”是第八相,所以这两句话就把第八相,所谓“八相成道”的第八相就点出来了。

    “而现灭度。”“灭度”是“涅?”两个字的旧译。原来这一来咱们就翻译了,翻成“灭度”,等到唐朝后来再译,译为“圆寂”。所以大家常常说某某和尚“圆寂”了,现在就成了死的一种好听的说法。其实这个名词非常高,“圆寂”者就是“涅?”。所以现在底下把这两个名词,“灭度”和“圆寂”,底下做一个解释。

  “灭度者。”“灭”字就是“灭生死之因果”,“度”是“渡生死之瀑流”。所以“灭度”两个字,生死的因果他都没有,也没有因、也没有果他就出来了,这样的话就渡过生死的急流。生死中流,此岸是生死,瀑流是烦恼,那边是涅?,渡过烦恼的瀑流而登上彼岸,这是灭度的含义。

  底下《涅?经》说,“灭诸烦恼,名为涅?。离诸有者,乃为涅?。”“渡”这个中流,就是烦恼,你灭了这些烦恼就叫做“涅?”。离开一切有,三界之有都离开,一切有都离开,就是“涅?”。

  所以“圆寂”怎么讲?《贤首心经略疏》上说,“涅?,此云圆寂”,这是新译,古译就是灭度。

  “德无不备称圆。”德没有一样不具备的才叫做“圆”。所以“圆寂”两个字我们说很高就在这,没有一样德他不具备的。

  “障无不尽。”一切障碍没有一样不都除尽了的叫“做寂”。这是一个解释。

  《甄解》是日本人的着作,说“义充法界,德备恒沙为圆”,这个“义”充满了法界,“德”有恒沙的“德”都具备叫做“圆”。

  “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不要念“相(xiāng)累”,“相(xiāng)累”这个音译,读的意思就错了,妙绝相(xiàng)累。这个本体穷尽真性,没有一个地方还有障碍,就叫“体穷真性”。妙绝相(xiàng)累,很妙,绝了一切相的连累、累赘,一切相不能成为我的累赘,它不能给我添麻烦,不为一切相所累叫做“寂”。

  “于此中下,而现灭度。”为什么对于中、下而现灭度?在《法华经如来寿量品》里头就说,“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着五欲”。佛要是久住于世,薄德的人就不去种善根,他说还来得及,不忙不忙;贫穷下贱他更是贪着五欲,奔吃奔穿,有一点钱就是买彩电、买电冰箱,就是忙这些事。他就“入于忆想妄见网中”,他整个都是在那想这些事,在妄想这个网之中不得出来,就好像鱼进了网里头一样出不来。这种人要看见如来常住不灭,他就更可以?恣,原来的这些坏习惯他就任性的去做了,对于佛法就厌怠。忙什么?我有的是时间,佛还老在,不忙不忙,就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他不能想是难遭难遇,“恭敬之心”。

  你看看我们短短的时期,明真老法师、郭老师就都不在了,所以实际是“难遭”。如果都是老住世的话,大家就不起难遭、难遇之想,你现在再找这样两个人就找不着。这是不起难遭、难遇之想、恭敬之心,就出这个毛病。

  “是故如来。”所以佛虽不是实际真正的灭度,“而言灭度”。所以叫做“于此中下,而现灭度”,“现灭度”是示现灭度,对于上根他没有示现灭度,对于中、下,他这是一种方便,让你知道佛不在了,你知道难遇难遭,你得抓紧时。而且人命只在呼吸间。真是在呼吸间,不知道今天出门,回头回家不回家这是不知道的事情。所以我们要生起这种无常之心、难遭之想。

  佛做这个示现是为度中、下的根机的。

  “若是上根,则见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本离生灭。”“何期自性,本无生灭”,这六祖的话,没了那还有什么叫涅??!再有,智者大师读《法华》,他看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佛在灵山说法,那一个大的法会还在那照常进行,俨然就是整个清清楚楚的在那,没有散会,所以何有灭度?!

  曾经你们第一班的一个人问我,他说能不能找出一部最准确的佛教史,讲释迦牟尼佛住世这个因缘?我说不行。怎么叫“准确”?当时的人各个看释迦牟尼佛是不一样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看见释迦牟尼佛就是无量庄严、无量相好,“报身境界”,那是菩萨的境界;这些阿罗汉、声闻看见佛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化身佛”的境界;有很多看见佛丈六之身,金色光明,显异不同,这就是“等流身”;还有人就只能看见就是一个普通的和尚,黄面比丘;还有人看见就是一块黑炭;有的看见是一条象的腿,哪还有一定呢?!所以我们太有一种常情,太限于常识。所以他不同的根器,不同的所见。这个法会到底是多长,智者大师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你要写这些传记你怎么写?智者大师写那会没散会。所以我们不可以流入现在像日本、西欧的那些学者的办法,又是考据,根据这些常识、世间有的这些书的记载做为证据来考证,因此对于龙树入龙宫也不能信,等等都不能信,这个就太执着了

  “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具足总持百千三昧。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

  现在对于奇异功能大家就惊奇得不得了,这个你看一念之间遍游一切佛土,这就是与会的一切菩萨之众都有这样的神通妙用。

  底下我们讲这一段,“三摩地”我们过去已经讲过,主要可以翻为“正定”、“正受”。《智度论》说,“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不是别的心。现在外道许多修习,他们是一种“邪禅”,有时入的是“邪定”所以我们不管他们这个叫做“三昧”。他是以善心,善心专住在一处而不动叫做“三昧”。所以《四十二章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它在一处,而且是善的心住于一处,而无动摇,叫做“三昧”。

  《智度论》又说,“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真正入了这个禅定,这也叫做“三昧”。所以很粗浅地说,“三昧”就是纯熟。

  “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一切的行能够和合、能够相应(和合就是相应),你所修之法与你所证之境得到相应,都叫做“三昧”

  “一切禅定。”这说了,能摄心的,你心摄于你所入之禅而不动,这都叫做“三摩地”,也都叫做“三昧”。底下我们不多说了。

  上面是“三昧”,底下“陀罗尼”就是“总持”。以前也讲过一点,这次我们再补充一点。

  《智度论》说(龙树菩萨的话),“陀罗尼”是什么?“秦言”就是中国,他那个时候管中国叫做“秦”,我们就把它叫做“能持”、“能遮”。

  所以陀罗尼”的含义,“陀罗尼”不只指的是咒,咒也在“陀罗尼”里头,“陀罗尼”这个意思比较广现在比方“大悲心陀罗尼”,就是大悲咒。当然“陀罗尼”里头有一个意思是咒,但是不能说咒就是“陀罗尼”,其余还有是陀罗尼的,就是这样,就是“能持、能遮”,“能持”就是它能够持住。“持”是我们拿住、抓住、保持住种种的善法,能让它不散不失,你这个善法能把它保持住、维护住。好像一个完整的碗你装了杯茶,这杯茶它要保持住,它要是摔了裂了口,茶就漏了,就不行。

  所以陀罗尼”的意思,一个是“能持”,一个是“能遮”,就是不好的东西,要动恶念要想去做坏事,它这个陀罗尼总持的力量能够使得你不去做。所以得到“陀罗尼”就是好在这,你的功德、你的善能让你相继续,保持不失,你要想做坏的事情、相反的事情,他自己能防止你不去做。这就把陀罗尼的含义就解释了,有“能持”、“能遮”两个意思。

  “三昧”,常说“三昧”跟“三摩地”。“三昧”是“定”,“定”的力量要发生智慧就叫“陀罗尼”,所以它比“定”多了智慧《大智度论》讲,“是三昧修行”,你入了正定来修行,“习久后能成陀罗尼”。所以我们知道“陀罗尼”是得“三昧”以后的事。

  “是诸三昧。”跟诸法实相的智慧相共,所谓“共诸法实相智慧”,这个“共”字是个动词,这些“三昧”与“诸法实相”的智慧相共,就能够生“陀罗尼”。所以“三昧”,加上“诸法实相”智慧,就出生“陀罗尼”,这是龙树菩萨的话。

  还有“陀罗尼”殊胜之处,“三昧”是“心相应”法,“陀罗尼”是“心不相应”也可以。

  什么叫“相应法”?就是说你必须心专注在你这个法上,你这个“三昧”才出现。就是说你这个人要入定,你一定摄心,入了你这个定(某一个禅定),这个时候定中清净,甚至于种种的神通才能出现。

  释迦牟尼佛曾经的一个师父,他得了五种神通,能够飞行。他去受供,那天国王不在,让国王女儿(公主)给他上供,公主接引他。公主给他顶礼的时候摸他的脚,给他顶礼,他的凡心一动,一动他飞行的神通就没有了。这个就是不相应,就不行。“三昧”就是相应法,必须跟它这个境界相应。他这个时候一个不相应,一动了凡心,就飞不起来了。他就跟她说,今天我不飞走了,我去找个地方去转个弯什么的,他就撒个谎。

  “陀罗尼”就不是这样,“陀罗尼”就是你心这个时候在那生气,你在骂人,它不丢;你现在不清净,你心在烦恼,可是“陀罗尼”中所有的功德你不丢。所以你一证到“陀罗尼”,你这事就好办

  还有,这个“三昧”你今生得到,来生就没有了,所以你不往生不得了。云门是禅宗五宗的祖师,一花五叶,五宗的祖师,他三次当了国王,第四世就没有神通,就是不能老保持。所以往生法门之殊胜,得慢慢体会体会。“陀罗尼”就不是这样,你今生一得,以后不管你多少生你永得

  所以到“陀罗尼”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今生你虽然不清净,你动了凡心,你或者在烦恼之中,你这个“陀罗尼”的功德不失。“三昧”你就显现不出来,今生你有,来生有时就失,那是“三昧”;但是“陀罗尼”多少生也不失。

  所以,他们都得到了无生无灭的种种“三摩地”,又得了一切“陀罗尼”,这就很了不起。来会的这些人,这十六位在家居士为代表的一切在家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现这种身的一切大菩萨都是这样。

  “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随时悟入华严三昧。”他就不需要我入了禅定之后才出现“三昧,”随时都能悟入“华严三昧”。就好像《首楞严经》,楞严大定没有出入,随时都在大定之中,这是入了“华严三昧”。我们就是要来说“华严三昧”,“华严三昧”全称应该是“佛华严三昧”。这个“三昧”是一真法界,一切法界称之为一真法界,这个一切皆入这个“一”之中,而且真实无妄所以称为“真”。一真法界无尽的缘起,法门都是从因缘生,缘起之法,有无穷无尽的缘起。

  一真法界就一切本空,以无尽的缘起就出现无尽的国土、无尽的众生、无尽的事相,以这个为理、为趣,“理”是本体,“趣”是趣向,就是以这个为本末、为始终、为因果、为理趣。开达了这个理趣。

  “蹑解而起万行。”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教?就是为了我们要蹑解起行,不然你是盲修瞎练

  有一个气功师,他是严新,很有名,这个气功师很有名。最近他来看我,我就告诉他,你去念念经。他是想学密,他看《金刚经》非常欢喜。他说我要是不看,我就变一个糊里糊涂学密的人。你要“蹑解起行”,不然就盲修瞎练。盲修瞎练的结果就不是自觉觉他,是自误误他,耽误的误。所以就是“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一个瞎子还领着一群瞎子,你们跟我走,走到哪去?都掉到火坑里去了。有很多人他热心极了,其实他的最后目的就是要达到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只能如此。

  所以我们就是要“蹑解起行”,我们要从这些殊胜之解、从这个解上起行

  底下还有一句话,“行起解绝”,这更不是这些学者所理解的了。一个就是他用了解他就是解,他不起行,一起行之后他还是这些解他都背着“行起解绝”,这才是善于修学的人,真正起了正行之后,这些个解没有,可是从解上起的行,这就对了。

  所以“华严三昧”就是这样,以这样的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从这个理趣能够通达,从这个解上起“万行”,以这个“万行”,“万行”是因,拿这个“万行”来庄严佛果,这个叫做“华严”。

  所以“华严”两个字的含义,什么叫“华严三昧”?先解说“华严”两个字的含义,“华”就是开花的花,“严”就是庄严的严,把我们这个“万行”如花拿来庄严佛果,所以叫做“华严”;一心修持,你一心一意的,不是散乱、昏沉,一心一意的来精修,就叫做“三昧”,“华严三昧”的含义就解释了。

  《净影疏》说,这一个“三昧”就“统摄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这“华严三昧”,这是《华严经》的话。《八十华严》也说,“普贤菩萨入广大三昧”,这个“三昧”就叫做“佛华严三昧”。《六十华严》翻的最早,晋朝翻译的。

  《华严》有三种:《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四十华严》是最后。《六十华严》说,“普贤菩萨,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华严”。所以“佛华严三昧”就正是普贤菩萨所入的,也就是现在一切这些菩萨,“德遵普贤”的菩萨,都随时悟入“华严三昧”,他们所入的。

  底下《法界记》的解释,说“华严三昧”是什么?“华”就是开的花,就是菩萨的“万行”,开的花就种种庄严,花,众生都是最喜欢,做为譬喻是最恰当,一切善行。“华有生实之用。”花要能结果实,开桃花还要结桃子,是不是?这是果实。咱们的“万行”?咱们的行要有果,这不就相同吗?!花要结果,咱们“行”也要有果,虽然“花”跟咱们的“行”,一个是内,一个是外,咱们的“行”是内,那个“花”是外,但是它所生的感应的作用是相似的,都要得果。所以就“以法托事”,用这个事(开的花)来表达这个法,叫做“华”,“华严”就是这个意思,都可以感果。

  “严者,行成果满,契合相应,垢障永消,证理圆满。”就是你“行”都成就了,果实都圆满了,契合相应了,垢障都永远消除,不再生了,“证理圆满”。我们现在常常就是时进时退,所以我常说扭秧歌,前进几步就后退一步,这还是好的,有的后退几步才前进一步,反正总是有退。这个他“垢障永消”就不退了,所以到了“华严三昧”,这一切都功圆果满,“垢障永消”,我们以这个来赞叹,所以称之为“严”。就解释“华严”两个字的意思。

  “三昧者,理智无二。”本体跟智慧是一个,就跟珠子发光一样,珠子发光,光所显出来就是本体,所照的又是本体。光就是珠子,珠子是本体所生,这个光生出之后首先是照到本体,把珠子显出来。所以珠的本体跟珠的光不是两件事,你说是两件事,实际也不是两件事。理和智也是如此,也没有二,就跟珠子和珠子的光,一样的

  “交彻熔融,彼此俱亡,能所斯绝。”这个解得很深,到了这个时候,这一切都不二,这是说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还有什么“二”?!所以就没有彼此、没有能所。所以我们要到了离能所,这个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现在外面这些人修得非常热闹的,他们都是在这个“所”字里头,都有一个“所修”,一个“所观”、“所照”、“所觉”、“所得”、“所显”,这个“所”当你有“所”就有“能”,但是你这个问题还是在初步,还远远的不行,就你都在“所”字里头。所以一部《楞严》,“所”要一立,就没有照了,观世音菩萨的修行首先是入“流亡所”,把“所”字忘了。

  底下是为什么本来是佛,成为众生?就是因为一有“所”就没有照了心经》是“照见五蕴皆空”,你有“所”,你所得、所体会、所什么,所得的神通,还是有“所”,所得的境界,身体又怎么样了、怎么变化,又有什么周天,又什么出了丹、出了婴儿,小孩出来了,都是“所”,小孩不就是“所”生出来的吗?!这是明显的“所”,都不是,都是妄

  “彼此俱亡,能所斯绝。”“能”跟“所”都绝了,叫做“三昧”。这是殊胜的“三昧”,不是一般的“三昧”,所以称为“华严三昧”

  底下,《华严经》本身也在赞叹“华严三昧”。

    “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入“华严三昧”就一切都自在了。《合赞》,《合赞》也是日本的疏,它这里赞叹“华严三昧”也很深,它说“法界唯心,名佛华严”,这是它独特的一个见解,指出“佛华严”就是法界唯心。

  一真法界,什么是一真法界?“一真”是什么?就是每个人当人你自己的本心。所以一真法界就是自心,于这个了达就是“华严三昧”。所以用“三昧”来庄严法身,法身就是本来的妙明真心,就是自心。

  “故知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出,复又会归此法界。”一切法没有不是从自心所流出,还又回归于自心。这是《合赞》的,前头和后头我们可以合参。它是一真法界,无尽的理趣,这个就偏于说到一真法界,说到根本上了,一真法界就是真心。这个就解释了“随时悟入华严三昧”。

  “具足总持百千三昧。”“总持”就是“陀罗尼”。上次我说“陀罗尼”不要以为它就是咒,这个底下就说,有四种,都称为“陀罗尼”

    一个叫“法陀罗尼,又名闻陀罗尼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这是“闻陀罗尼”

   义陀罗尼是第二种,于诸法的深义、真实之义,都能够总持不忘。

    第三是“咒陀罗尼”,这才是咒,“于咒总持而不忘”。“咒”是什么?就是诸佛菩萨从禅定中所发出来的秘密的言句,唯有佛与佛才能知、才能究竟,是佛在佛的禅定中。所以日本的大德判教判为第十心,“秘密庄严心”,说这些咒都是从佛菩萨秘密庄严心所流出来的。所谓“三身四曼”,密宗之教。这些咒有不测的神验,凡情所测不到,现在最新的仪器也没法子去计量、去推测的这种神验,这就叫做“咒陀罗尼”。

  “咒”从意思来翻译,有四个意思:

  第一个可以翻译为“明”。“明”就是光明之明,光明能够破暗,智慧也能破除人的愚痴,破暗,所以叫做“明”。

  第二个含义就叫做“咒”。“咒”本来是中国的话,中国话有这个“咒”的意思,外道本来也有咒,念咒语,“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这就是咱们老的咒的一句;电视里头那个巫婆,念“天灵灵,地灵灵”,那些都是老的巫术的咒语,“咒”字本来是中国古代有的,所以就是“咒”。

  第三是“密语”,佛菩萨的密语。因为《秘藏记》说,“凡夫二乘不能知”,这个“语”是什么意思,凡夫跟阿罗汉都不能知道。所以现在大家有人去翻咒,这个事我看是很多此一事,画蛇添足凡夫、二乘不能知,你把它注解成一种很简单的,一个按藏文或者梵文把它意思这么翻过来,那不是变成凡夫也能知了吗?!这是不应当翻译的,它无量的含义在里头,就这么念,就对了。

  第四个含义就是“真言”称为什么什么真言,因为如来的话真实无虚,所以称为“真言”。

  所以“陀罗尼”有四种,第三种叫做“咒”,“咒”有四个含义。第四个最重要的陀罗尼称为“忍陀罗尼”

  “忍陀罗尼”是什么“陀罗尼”?是安住于法的实相。诸法实相他能够安住,这个叫做“忍”。得了这个陀罗尼就安住于法的实相而不动摇,而不亡失,所以持忍称为“忍陀罗尼”。“忍陀罗尼”就真正相当于禅宗破重关的境界。

  现在大家又把禅宗的三关解释得很把它降低,降低得快没有了,不成个东西了。其实这个不是那么容易。破初关见法身,破重关安住于法身,就是说这的“忍陀罗尼”,安住于诸法实相,在诸法实相上不动不摇。很多人自己觉得他破重关了,其实他离这连梦还没梦着呢!就是对于定义上他就把它降低了

  底下,住于法身之后还有什么?第三关,还有法身向上事,这是禅宗很特殊的,法身还要向上。所以中国的许多东西都是甚深、甚微妙,现在大家太对不起祖宗、对不起古人、对不起先德。

  “具足总持,百千三昧”,为什么要“百千三昧”?《会疏》解释,因为众生根器种种不同,像做个大夫你要治病,病情太多,你就要预备种种的药,是这个意思。你看众生也太穷了,需要的也太多了,你要满足众生愿望,你要有众多的财宝、众多的东西,才能够满足大家的所需,所以就要“百千三昧”就解释这个意思。

    “百千三昧”,一个“三昧”中,《大智度论》说,都可以从中得到“陀罗尼”,也就是得到“总持”。所以“具足总持,百千三昧”,就这个意思。因为要度众生,所以就要“百千三昧”,“三昧”修习久了就出生陀罗尼(就是总持),因此出生无量的总持,所以“具足总持,百千三昧”,这两种都具足。

  “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这又跟一般浅的,浅的他就觉得我住禅定就不应当再有所见、所什么。他一种就是太浅了又不一样,太浅了之后我这来,我这动、那热了,这通了、那跳了,种种的什么什么这些境界,这都是有“所”,这都不是,都没有深入的。

  深入之后,他就真正是寂然不动,寂然不动他就一切都空,所以他就如“所住”,他不生心。所以“无住”时候,就能生心,“生心”的时候还“无住”,这种情况要在地上的菩萨才能达得到,地前三贤都做不到。这个我们就看出,“住深禅定”就“无所住”,可是悉睹无量诸佛,他心是生的,他不是槁木死灰。所以这些都是显示很重要的,这一些境界和哲理。

  《会疏》,这是日本人的着作,我这引的日本人的著作很多,因为他们对于《无量寿经》做了很多的工作。我们中国人只有两本书,从古到今对于《无量寿经》,正式对《无量寿经》做注解的就两个人。对原译,不是指的会本,或者也是会本,对会本作注解,彭二林是对于删节本,王耕心也是对于会本,这都是对于会本,加起来也没有几本。《会疏》它说,为什么住深禅定?“所住三昧微深幽玄”,“微”是微妙,深入、幽玄,“幽”是幽深,“玄”是玄妙。“非二乘及初心菩萨所能为”,不是二乘,阿罗汉、辟支佛,初心的,没有达到圣位的菩萨所能办得到的。这个对于深禅定做了一个解释,不是一般的禅定。

  《甄解》又进一步,它参考了《唐译》。“住深禅定”,这是《魏译》的原文。《唐译》就是“一切种甚深禅定”。“一切种”就是“一切种智”的简称,“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

    所以有“三智”,三种智慧:阿罗汉所得的智慧称为“一切智”,菩萨所得的智慧称为“道种智”,佛的智慧称为“一切种智”

    所以“一切种甚深禅定”就是“一切种智”的简称,这是佛的智慧的甚深禅定,是“全理之事”,是全部的理体的事情,是全部的理体所成的事、所成的事相、所成的禅定,“故云甚深”。

  你看,《会疏》解释,非二乘及初心菩萨所能为;《甄解》再进一步说,这是佛的智慧的禅定,所以叫“甚深”。所以我们知道这个“甚深”是理定,不是事定。

  所以我们说念佛有理念、有事念,所证可以证“事一心”、“理一心”,证到“理一心”就破无明,现生就是法身大士。禅定也有“理定”、“事定”,这所说“住深禅定”是“理定”。

  《净影疏》说,“住深定门,起行所依。无心往来”,也是对于这个“深禅定”的一种解释,所谓“深的禅定”是一切行就依于这个禅定。无心往来,你心中对于一切没有往来之相,没有去、没有来,完全是从“三昧”法门的力量自然而起,不需要造作。因此,他这样起的话,这个“三昧”是从定中出现的,所以“住定”。在定中自然的三昧力就出现行,“悉睹诸佛”就是“行”。因为这样的禅定所产生的殊妙之行,就在这个禅定之中不起于座就看见,“悉睹”,就全都看见了无量的佛。所以有理、有事。

  弥陀的第四十五愿“定中供佛”,十方的佛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字之后,都可以得到清净、解脱、普等等等“三昧”、等等“总持”,都能“住三摩地”,他们都在定中能够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他方世界的这些菩萨,一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之后,就能得到这些“三昧”和“总持”。所以这个名的功德非常之大。所以闻名的功德大家要知道。

  我们现在闻名也是得极殊胜的功德,不过我们表现没有像那些大菩萨那么明显,因为我们还有许多障碍在那,需要先消。他们就不一样,他们马上就得到种种的“三昧”、种种的“总持”,定中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而不失定意。我们一去供佛,一忙一乱,心里就不定,就着在事上。要不失定意,就跟这是一样。所以我们看见会中诸大菩萨也和往生的圣众是一样的,因为听到弥陀名号,都得到种种“甚深的禅定”、“无量总持,百千三昧”,所以也就跟定中供佛同等的情况,可以“在深禅定之中悉睹无量诸佛”。

  定中既然去供佛,既然供佛就必定见佛,所以跟这是一致的。就像《般舟经》所说的,可以说四众不需要天眼就可以彻见十方、不需要天耳可以彻听、不需要神通就可以到他方佛?。

  “不于此间终生彼间。”不于这个地方终,我寿命终了,跑那个世界上去生。

  “便于此坐见之。”不起于座,不是非死后才能生到那个国土,我就在这个座上就实现了这些事。

  “佛(释尊)言。”释迦牟尼佛对大会说的。

   “菩萨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菩萨在这个法会上,在这个国土,要专念就见,见什么?见十方一切诸佛。

   “阿弥陀佛报言。”这是阿弥陀佛说的话,这个句子就在《般舟经》,经后头有阿弥陀佛说的话,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想来生到我这个国土的,你们要念我的名字。

  说到名字的功德,这个是道绰法师,也是禅师,他讲了两个譬喻非常好,他说持名有什么用?他举了个例子,他说一个人要是被狗咬了,治的方法就是拿虎骨,虎骨可以做药,拿虎骨去按摩那个被咬的地方,大概还要配点什么药,就可以好。但是虎骨不常得,过去交通不方便,哪有那么多虎骨?!得不到虎骨怎么办?就用手搁那按,嘴里念“老虎来了,老虎来了,老虎来了”,一样可以治,治狗咬。这个例子,他说的。

  他还说了一个例子,他自己亲身试验过的。他说脚扭了用木瓜,木瓜是个药,很香的,烤一烤,揉。买不到木瓜怎么办?也就用手搓热了它,揉那个不舒服的地方,嘴里念“木瓜来了,木瓜来了,木瓜来了”,他就这么好了。他就说这个名字的作用。

  这些事相之中都包含了极深的理,这个理一时还不容易全接受,但是这个事,我们至少可以相信道绰这样的大德用不着撒谎,他说他亲身的经历,必然是真实的他说这个骗人又有什么好处?这样的大德,我们过去推崇为净土宗的四祖,他是善导的师父。日本人对于善导就看的跟阿弥陀佛一模一样,尊敬极了。善导的师父。所以,欲来生者,当念我名。因为“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所以这里“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也归到“念佛三昧”。所以知道持名功德不可思议。

  底下一句:

  “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这“一念”指的是时间。这个时间的长短说法不一样,有三个说法,也可以说四个说法。

  《仁王经》说“九十?那为一念”,“一念”就包括九十个?那,“一?那”里头有九百生灭。这是一个说法。

  《往生论注》里头说,“百一生灭为一?那,六十?那名为一念”。所以也就是“一念有六十?那,一?那有百一的生灭”。这两个都说“一念”之中有很多“?那”,一个说“六十”,一个说“九十”。

  《智度论》和《探玄记》,《智度论》说“一弹指顷有六十念”,《探玄记》说“一弹指顷有六十?那”。这个一弹指,《智度论》说“六十念”,《探玄记》说“六十?那”,这两个就是“六十?”就是“六十念”,“一念”就是“一?那”。

  这里就有三个说法,“一念”是“一?那”,“一念”是“六十?那”,“一念”是“九十?那”。简单好记,咱们就取后者,因为这有两个相同的,两个相同的有两票,这简单,我们就用这个,“一念是一个?那”。一个弹指就有六十个?那,“六十念”,这个就是我们所需要领会的。“一?那”里头,《仁王经》说有九百个生灭,《往生论注》说有百一的生灭,很多的生灭。

  所以往往有人说我已经离念了,我入了禅定,什么都不想。你那只是什么都不想,你不可以说我心中已经不动念了,你能见得着这一弹指之间的一个?那吗?你更能知道这一个?那中有一百多的生灭吗?完全不可知、不可见、不可感觉,你怎么知道它没有?这个就像那个电锯,一开之后那个锯条飞转,可是你看不着有东西动,就看见一个轮子。何以故?动得太快了,虽动你不觉其动。所以打比方,急流水,急流水我们不太容易去体会,你不觉得动。这个大家很容易体会,电锯大家很容易体会,那飞动你不知道,你看不出有东西在动,当然你理解它是在动,可是你用肉眼看这个东西就知道它在动吗?不知道。所以先把这一点我们附带说一说。

  现在我们就说“于一念顷”,就把“一念”顷做为一个?那,总之是很短的一个时间。现在就是算一弹指有六十个?那,在六十分之一的一弹指,在这样的时间里头已经游了一切佛国土。所以这个地方就打破了时间的概念。?目仙人拉着善财童子的手,善财就经过了无量无量的佛土,经过了无量无量的时间、无量无量的劫,等到?目仙人把手一放,他一看,他就在这,没动窝,还是刚才那时候。可是拉着他手的时候,他已经经过无量的劫、无量的佛土,做了好多好多事,就好像人作梦似的。

  我刚刚十三岁的时候上初中,一次听演讲,他说一个事很有意思,他说这个作梦就是极短的时间,他自己的经历。他作梦。

---------------------------------------------------------------------------------------------------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者提供帮助

 

  很多初入佛门的善男信女对学佛很茫然,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很多人认为信佛就是去寺院烧香、拜佛求神仙保佑;或者认为经忏法会就是信佛。这是错误的想法。

  佛教是教育,佛教不是经忏法会。真正的学佛必须学佛经,用佛陀的教诲指导我们的人生,这就是“依教奉行”。学佛能改变命运,进入佛门读的一本书是《了凡四训》,这是改善命运的榜样。

  佛陀教育网学佛共修系统,给初学佛者提供如里如法修学的修行平台;同时发现、挖掘真正的学佛人,有机会面对面分享和探讨学佛体会。

  我们的学佛共修系统,是按照净空老法师倡导的教学理念学佛的,是当前正确的学佛方法。现在学佛人很多,学歪、学偏、学邪的占百分之八十多,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佛方法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只要按照这个修学次第学佛,不会学歪、学偏和学邪。

  当代高僧大德??净空法师,年近九旬,为了世界和平、国家富强和人民的安乐,每日讲经不辍。听净空老法师讲经,力行净空老法师讲经,一定能改变你人生的命运、能提高你人生的质量。

  在学佛共修系统里一块跟着净空老法师学佛,我们就是同参道友;我们不是老师,但我们有信心做好共修的教练。欢迎有缘人的加入!

  打开佛陀教育网(www.foxdwedu.com),在首页左上侧“点击加入”,然后一步步跟着提示注册。首页右下侧有修学体会分享,是发布共修系统里同修的学佛体会文章,欢迎您阅读、参考!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

  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邮箱:foxdw_01@163.com。  

0
 
 

净宗经教网站(佛陀教育)e-mail: fotuojiaoyu@qq.com 建站日:2014.1.1 三宝弟子恭制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6855号-1 最佳浏览建议:IE 6.0以上浏览器 萤幕解析度1024x768